首页 > 文章中心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第1篇

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曾经的它,绿林环绕,一片苍茫的碧绿点缀着荒芜的边疆;曾经的它,流水落花,一片清澈纯净滋润了两岸的牛马;曾经的它,雁排长空,虎啸深山,一片秀丽清爽成为了动物的天堂.而现在,塔里木河的改道,两岸人口的激增和“四盲”的施行,犹如一把把亮堂堂的匕首,狠狠地刺向罗布泊的心脏,终于,罗布泊的血液流干了,僵死在广袤的大西北.那胡杨林露出狰狞的面容,如木乃伊般伫立在漫天的黄沙中,又如一幅幅恐怖骷髅伸开阴深的魔爪.那就是罗布泊对人类似火燃烧的愤怒,那就是人类残忍的见证.

然而不仅仅是罗布泊,清秀的青海湖正在渐渐消瘦,温柔的月牙泉正徘徊在生死边缘.而这一切都是贪婪凶残的人类造成的,人类对大自然犯下的罪恶,罄竹难书.人类就是那个万死难辞其咎的凶手!

罗布泊的消逝让我看到了很多很多,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它只有一个,如果我们不好好保护它,那等待它的将是残忍的死亡啊!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第2篇

一、情境性质疑,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创设质疑情境,营造宽松、融洽的气氛,鼓励学生自己质疑,大胆发问,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时,课前先用课件展示曾经美丽的罗布泊和现在已成为荒漠的罗布泊的图片资料,通过创设情境,在对比鲜明的图片观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罗布泊的变化。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时学生纷纷提问:1、为何称罗布泊为仙湖?罗布泊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2、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使周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这个悲剧是谁造成的呢?同样的悲剧还有吗?4、罗布泊的消逝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启示……这些充分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思考中去,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二、批判性质疑,变“一般见解”为“独特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批判性质疑就是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在阅读教学中,会经常出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流沙河的《理想》一诗中“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为什么说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呢?培养学生能够去揭示这些矛盾,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领悟理想的真正含义。

三、探索性质疑,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

学生欲对已明白的事物作继续探索,是内在创造欲望的外在表现,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引导,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展开。例如,学习《理想》一课时学生弄明白了追求理想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又追问既然寂寥,又为何而欢笑?既然欢笑,又为何而酸辛?理想为何使忠厚者常遭不幸?又为何使不幸者绝处逢生?拓宽学生思维,把探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懂得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教学也从课堂中走出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加强综合性,在开放中见效,真正建立起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差异性质疑,变“单一思维”为“发散思维”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

1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

1.1较容易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初中语文知识多种多样,具有包罗万象的教学特征,再加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尚未成熟的地步。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不停地讲解,在黑板上不停地写,这样下来教师是口干舌燥,学生也听得浑天转向,而且知识还只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无法更加深层次的讲解。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但会消耗教师的大量精力,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教师的讲解过程,帮助教师营造一种更加适宜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一些原本静态的知识变得更加灵动起来,也可以使那些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形象,打破教师讲解的时空局限性,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欢快的教学氛围。

1.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在激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营造教学情境,直观展示有助理解。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使其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操陶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生活感知实际,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领悟能力,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罗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自然环境、生态恶化的资料,文字、相关图片以及本课的朗诵录音、西北地区地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等。同时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怎样一个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学生领悟出罗布泊的消逝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7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追究其深层原因,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不顾整体利益,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头脑中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罗布泊的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在这样的情感下,学生对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就具有了更为直观与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1.4有利于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机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x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中,可将声像图文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它丰富的表现力可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灵感。

2思维方面的缺陷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语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高效课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中来,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活”起来。

一、利用多媒体,创情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师生互动,直观、生动的画面给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自由想象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自由思考、交流、探讨的自学时空,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先以优美忧伤的轻音乐作为背景,再以优美、明快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调声频再现课文,把学生带入作品所特定的意境中,然后用CAI视频再现斑羚飞渡的壮美景象,一下子就使学生感到自己仿佛来到悬崖边,置身于斑羚群中感受那种悲壮场面,调动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身临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二、淡化难点,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难点的突破是语文老师最为棘手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相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协调旧知,内化新知,淡化难点,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感知时空。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罗布泊知之甚少,无法理解罗布泊古今的不同。我就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罗布泊古代、现代的典型画面。学生可以欣赏到古今罗布泊的图片,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很快明白了罗布泊古今的不同,也知道了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营造创新氛围,激活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一些问题的解答具有多元性,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1.营造民主的氛围

例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会视为大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思想上的框框条条太多,必然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取消举手发言制,还课堂权益于学生,此举颇受学生欢迎,而且效果颇佳。

2.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辩证分析能力,有助于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还有人认为,“他的天才的相对论也就是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思考空间中产生出来的”。人们的这种看法是不无道理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第5篇

在学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后,我知道了,现在我们的国家有许许多多的河流面临着干涸,如:青海湖,月牙泉,桑干河,日月潭,疏勒河,孔雀河,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湖,银川的宝湖……还有很多,数不胜数,这些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人为因素,所以我们人类应该提高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

我来说说这些河流吧。罗布泊——在过去,那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一个生命绿洲啊!可现在,那里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时的气温高达70摄氏度。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现已变成了一片沙漠。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也面临着干涸的危险。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工程师徐惟新说,根据初步分析,起原因一是青海湖湖水下降,湖面收缩,一些相对洼地形成新的湖泊。近30年,青海湖水位下降3.7米,面临缩小312平方公里。另一原因是湖区周围沙化后,刮入湖中的沙尘和原来湖底泥沙,在类似海洋湾流的作用下,在海湾口逐渐筑起沙堤,然后分离出新的湖泊。

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四周青山环绕,湖面就像一个巨大的碧玉盘。日月潭的水深曾达到40米以上,但由于台湾电力公司只顾着发电,10多年来没有进行清淤,泥沙全部冲进日月潭,造成严重淤积,导致湖面水位急剧下降,部分水域还不到1米,现在那里已有不少的沙洲地,占了日月潭面积的1/3。台大教授林俊全认为,日月潭虽然不会在短期内消失,但出水口淤泥情况确实有点严重。

以上的这些例子中,所造成的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物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现在应该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不破坏生态环境,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不砍伐树木,共同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呼吁大家,希望大家可以从自己做起,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使我国的河流能够恢复原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题目;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24-0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在其专著《学习的条件》中指出:人们学习言语信息(标记、事实、有联系的论述等),受一系列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不仅受内部条件,如自身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影响,也受所读文章组织结构诸因素,如题目、插图、补注等外部条件的制约。

一、添加标点法

标点符号是一群奇妙的精灵,因为它们的存在,语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在《唐诗过后是宋词》的教学中,就采用了此法。在学生们依次为题目添加了问号、句号和感叹号后,我提示学生阅读文章时研究三个标点符号对应的内容与文章中心的关系。学生们在仔细阅读,反复斟酌的基础上“惊讶”地发现,添加问号,是作者对流行歌曲能否成为当代主流文化的好奇,是议论中的提出问题;添加句号,是作者从思想内容、形式技巧肯定了流行歌曲的发展进步,是议论中的分析问题;添加感叹号,是作者期待文化人的积极参与,使流行歌曲像宋词那样成为一代之文化,是议论中的解决问题。以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让学生在主动的思考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怎会不感到新颖有趣?

二、联想预设法

课文题目如果和学生的阅读体验、生活经历相关,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子”,在阅读文章之前,或请学生猜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相关体验,甚至可让学生谈谈这样的题目自己会写什么,怎么写。比如在学生阅读课文《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前,可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家庭是如何过母亲节的,或布置《母亲在她的节日里》这样的课外随笔,让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阅读中迁移、比照、升华,这会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还为他们的写作打开一扇窗。

三、题目留白法

“留白”是中国国画的独特技法,它给欣赏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在阅读教学中适当采用 “题目留白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像《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题目中修饰语丰富,这些修饰语又与文章内容息息相关,此法可以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说明对象、事物特征和文本内容。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教学中,板书题目时,我故意只写了“罗布泊”这三个字。后来,在学生的“提示”下,我依次补上了 “仙湖”“消逝的”两个修饰语。学生们为了证明教师的板书确“有问题”,不厌其烦地阅读文章,最后他们一致得出结论:题目中的两个修饰语不但恰当地描述了“罗布泊”的命运发展,还暗

示了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错写题目法

即故意在题目中的重要字眼上制造错误,吸引学生在整体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学会处理文本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对教师而言,“显错纠错”是形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是目的。如讲解王安石的《伤仲永》,有教师在板书题目时写成“方仲永”,学生发现并指出题目的错误后,教师如是因势利导:“课文讲了一个天才少年走向陨落的故事,那么作者的叙述是不动声色还是充满情感浓度?” 学生玩味着 “泯然众人矣!”这样的字眼,感受着王安石那看似平淡的叙事中潜藏的深深遗憾,自然就理解了课文题目与思想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再如教授秦文君的《表哥驾到》,我故意把题目中的“驾”字读成了“来”字,学生不仅帮我进行了纠正,还对“驾到”这个亦庄亦谐的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沉浸到文本中,千方百计地寻找着与“驾到”相吻合的语言细节。学生不仅读出了了作者对家长过分“望子成龙”的委婉讽刺,而且对题目与作家语言风格的和谐统一有了深刻感悟。

五、置换新题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中国分类号】G623.21

在新时期,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更高的语文教学要求,并要求重点开展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文本的细读是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语言分析基础上的宏观与微观、比较和想象的阅读方式。

一从文本宏观把握,细读微观

在阅读文章时,需要深入发掘文章的内在精神,并详细分析其文字。文本的阅读应该是把握文本宏观基础上的细读微观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整体出发探究细节处,将学生打造为好思虑、重细节、有慧心的阅读者,就应该培养学生对细节的关注。细节永远隐藏着作品表面上难以见到的魅力之美,让学生对细节认真关注,在分析语言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将自己感情融入作品中。

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王鼎钧的《那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类在享受到树的恩惠后,又将其砍伐的过程。作者在文中大致想要表达对“那树”命运的惋惜,并感慨人与自然、城市发展间的复杂关系。文章在写作手法上运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表达方式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在阅读细节上,“那”字是阅读后应该重点分析的细节之一。作为指示代词,“那”与“这”都可对树进行指代,为什么不用“这”呢?另外,“这”字还稍感亲切,用起是不是更好呢?学生分析过后认为,用“那”字在时空上都是合情合理的:一、因为树已经被砍伐,是时间记忆;二、树已经被移走,在当地人的生活视野中已消,是空间层次。所以,“那”字让我们看到了往事的一去不复返。发现了这样的细节,再向学生提问:既然是“那”字,那么篇章中是有否关键词、关键句表示一种回忆呢?学生们经过寻找发现“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的总结性话语,并在文末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已经对“那树”的记忆稀疏。让学生分析“那”字后,学生会发现整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形象等都与“那”联系。这样站立在整篇文章分析基础上的字词分析,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细节间的相互联系,获得细节是整体中的细节,整体中蕴藏着错中复杂细节牵连的认识。

二比较中的细节阅读

阅读方式多种多样,阅读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作选择。在众多阅读方式中,比较式的细节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通过比较,对象间的差异将更形象和直观。比较式的细节阅读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有利于促进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鉴赏水平也能通过比较式的细节阅得到快速提升。并且在将文本做比较阅读时,学生对各文本的语言风格、思想情感、感情脉络等都会有更好的把握。正确引导学生对篇章进行比较式的细节阅读,对于加深文本的认识与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罗布泊人受到罗布泊的滋润,生活十分美好,当时的罗布泊是“美丽的仙湖”。然而,由于人们的盲目与贪婪,罗布泊变成了“恐怖的沙漠”,无数生命被吞噬。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对罗布泊的前后面貌做对比,寻找出关键词组。通过这样文本内部的对比,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拯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感受到自然的岌岌可危。

另外这篇课文所属单元中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本,都是在讲述人类行为对自然的污染与破坏,且都对人类的作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或讽刺。所以,在文本细读时,教师还可对比单元内部各课文,将各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做对比,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文本有更加细致的把握。

三在文本细读中的想象

语文阅读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不会只停留在作者所创造的结局当中。文本细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假设,从细节出发,将故事结局延续或另选结局。想象方式可以运用在小说教学、诗歌教学以及散文教学上。

比如七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幅幅闲适而安静的画面,读这首诗,秋天宁静的农家景象仿佛历历在目。在诗篇中,有句“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排除形容词,那么整句话可简写为“收起影子”。学生细读过后,可能会发出疑问,为何“撒下圆圆的网”后收获的是影子?其实,统观整首诗篇,农家的收获早在第一节就描写了,后续渔船上的游戏,有可能是为了烘托丰收后喜悦的需要,是一种悠闲自得的心态体现,而这些都只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来感受和领会。并且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也是自身情感的调动过程,是主动的迎合文本并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培养方式。

再如,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文《狼》这篇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在通读之后,选择自己喜好的部分进行故事的想象或续写,用自己的体会去想象屠夫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还有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主要为记叙类文章,讲述的都是各地著名的风俗民情,选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该单元的阅读中,教师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对语言有更高的理解能力,因为这些文章都为“文质兼美”的作品,作家成就斐然。另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把文本内容和本地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说本地的风俗民情,并以作文形式展现,这同时也是细读之外的写作能力锻炼。

结语: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有所收获是教师、家长的殷切期望。文本细读离不开语言的分析,语言是构成篇章的细胞,任何文章都要通过字词语言传情达意。在新时期,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把握素质教育大趋势下的文本阅读走向,为学生创建出有效的细读文本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艳.游走于词句,领会于心神――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3,(21):37.

[2]陈红霞.浅议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速读(中旬),2014,(1):15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第8篇

一、让学生明白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类是生态环境的产物,人类的衣、食、住、行,甚至连呼吸都离不开生态环境,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要依靠生态环境来供给物质能量。人类要健康长寿,更要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因而,人类的一切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人的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质量,人类的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废物、废气、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已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今天,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开始惩罚人类,所以,优化环境是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

二、利用校园及周围的生态环境作为教学基地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每天长时间呆在在教室里学习,学得头昏脑涨,对学生很好地学习积极的思维起到了阻碍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学习,我们就要让孩子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放松神经,活跃思维,劳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热爱自然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学校周围的环境有花、草、树、木等,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学校所有的植物每天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制造氧气,让整个校园空气清新,学校周围的环境越好,我们在里边生活就舒服,反之,学校周围的环境越差,我们在里边的生活就越糟糕,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地爱护身边的环境。

三、利用学科教学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各学科的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很好的资源,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好手中的教材,比如我教的是语文学科,我在教《罗布泊,那消逝的仙湖》一课时,让学生感受罗布泊的过去是如此的美丽是仙湖,而现在却成了生命绝迹的沙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罗布泊过去和现在形成了天壤之别,环境恶化得如此严重,原因就在人类的破坏,罪魁祸首就是人类自己。我在教《敬畏自然》时,让学生明白:人类跟大自然相比,只是沧海一粟相形见绌,狂妄的人类盲目征服自然,只是自掘坟墓,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我在教《喂——出来》一课时,更是让学生明白:人类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大自然将采用同样的方法惩罚人类,近几年全球暴发的非典、禽流感、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全球变暖就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同形式的惩罚和报复——学生通过不同环保教材的学习,环保意识已经扎根在他们的心中,从而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四、让社会实践巩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