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归去来兮辞朗诵

归去来兮辞朗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1篇

一、多朗诵,少默读

背诗的基础是朗诵。三味书屋的老先生让学生们摇头晃脑的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就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我们不一定非得摇头晃脑,但起码要抑扬顿挫、有感情的朗诵。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更快的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更快的达到背诵的程度。尤其早读时间,必须要教室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真境界”。无论声音大小,自己能听见就行。本来只有视觉,现在又加上听觉,是一种双重加强记忆,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读出声来有助于减少分神,使背书更加专注;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纠正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我认为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要热背,不要冷背

读诗要朗读,带着充沛的感情去读,背诗才能进入角色之中,才能更深入的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同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背《梦游天姥吟留别》,你就是那位满怀浪漫主义激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李白,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喊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就是那位忧国忧民的杜甫,你会自然而然地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背《琵琶行》,你就是那位泪湿青衫的白居易,聆听琵琶曲,听诉身世苦,你联想自己的遭遇,怎能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呢?还有,你是豪放的苏轼,才能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才能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你是多情的柳永,才能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等“古今俊句”。总之,背诗就像演戏,贵在感情投入,感情投入了,戏才能演好,感情投入了,诗才能背牢。

三、要理清脉络,不要散漫记忆

如背诵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引导学生把握“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园中生活――出游――思索人生”这一脉络;背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兰亭盛会的一段,要引导学生明确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思路理清了,背起来就很容易了。诸如课文线索、情节发展、人物顺序、逻辑轨迹、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空间方位、领头字句等等,都可作为背诵的标志和助手。这就好比旅游,有了向导或导游图,游览就会既快又好,令人心旷神怡。

四、要各个击破,不要一口吃个胖子

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乘车将比赛的路线仔细的勘察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家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公寓……这样一直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他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路程就这样被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而轻松地跑完。前方始终有个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在激励着他,只要加一把劲就能实现。这样,他跑得速度就格外快,短时间拿下全程就不难了。教材中的长篇古诗文《滕王阁序》、《过秦论》、《离骚》等就宜于采取这种办法。

五、要限时背诵,不要持久作战

比如在课堂上,指定五分钟比赛背诵,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背得又多又熟又准确。在这种明确要求之下,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力挖掘大脑记忆的潜能,从而克服了懒惰思想,提高了背诵效率。这种方式适合课堂上短时记忆,如果学习时间太长,人的精力难以保障,难免走神,大脑由于疲劳导致记忆模糊,过多的超时意味着记忆的损失,就会降低记忆的效率。当然,学生自己在学习时,也可自觉要求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限时背诵,或是同学之间相互比赛。

六、要遵循记忆规律,坚持复背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2篇

一、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是我们教师普遍感到头疼的

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大运用文言文,学生们对此并不熟悉,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针对以上情况灵活应用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现实,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找出有故事情节的文章,组织班内有表演才能的学生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把当时的古人古事再现出来。例如,我在教《邹议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就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首先指导学生在吃透教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

心,然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根据所编课本剧的需要,对一些故事情节适当删减,这样人物的形象会更加丰满。在编演过程

中,引导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使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使一些比较难懂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文言文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背景,学习的这部分的文言材料是丰富背景中的一个小片段。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讲解一些小故事,使文章更加丰富生动。例如我在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就给同学们讲了秦始皇的故事;在教《赤壁赋》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等等,这些背景故事使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原本枯燥的课文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在讲背景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故意设置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就会更有学习的兴趣了。

3.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段的文言文内容较深刻,但是不少句子句式较整齐、音韵也很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可以说是朗诵的好材料,如《过秦论》《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等。这些文章不应只是让学生背诵,而应让他们享受文章的节奏感、音乐美。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比赛,使文章变得更有吸引力,朗诵的形式可以不限,老师范读、学生范读,也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或多个学生朗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的创作年代离我们较远,有很多知识性的东西需要我们翻译出来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学好文言文,能够正确地翻译原文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

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是否弄懂了。如果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我就指导他们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然后逐字逐句地解释,如果遇到句式不了解,我就一一给他们讲解文言中的常用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文言文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就解决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在教学中有时学生们可能已经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但是不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表达出来,这是因为他们对原文的内容还没有准确的把握,对现代汉语的语汇掌握得不够丰富、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还不够高。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的翻译来提高学生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标准,这样学生才能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鉴赏文言文作品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我特别注

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鉴赏活动中,要对文言文作品做整体的把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作品,调动各种感官和自己的心理活动,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想象,再创造出新的形象。有时可以指导学生穿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中的界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去,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神韵。例如,我在教《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时,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郭橐驼种树的情景,继而理解种树和育人的道理。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进一步落实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既要理解具体的字词、句式的含义,又要领悟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进一步地向更广阔的、健康的道路上发展。高中学段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历几百年流传下来的,都蕴涵着大量的人文性,极富美感,是进行德育的典型材料,也是极好的教书育人经典作品。因此,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的文言文常识,更应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以及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同时还要借助于这些作品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审美情操,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更要捕捉并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得到统一,并对古人的优点加以吸收,对他们思想的局限性则加以批判。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改进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使古代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其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对着课文翻译意思,这既阻碍了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像喝白开水一样,一点味道也没有。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必须彻底转变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才能更快、更好、更灵活地掌握知识,才能较快地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教师更应该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英语课外活动

开展各种各样的英语课外活动是有效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而且还能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和谐、融洽的语言氛围中享受学英语的乐趣。

一、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英语课外活动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角色,调整教学策略。而开展课外活动,将朗诵会、演讲赛、参观访问、生活party、故事会、表演剧、社会调查等适时地引入英语教学,无疑是与素质教育理念紧密契合的。

其次,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英语学习通过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课外活动中很多互动合作项目,表演项目及社会调查,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情绪氛围中感受成功,陶冶性情。

二、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途径

1、耳目一新的墙报和手抄报

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写好一手漂亮的英文很重要。除了作业的书写外,我经常在课外让学生进行手抄报比赛。指定抄写的内容和时间,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独特的手抄报版面,并把它们的作品张贴在校园的橱窗里,接受全体同学的评价。另外,每周一次的黑板报也是施展才能的好时机。学生自己选择内容,有猜谜语、诗歌、散文、绕口令等。猜谜若猜中还可以领到诸如铅笔、尺子之类的纪念品呢!墙报每次四人,一人设计,一人找材料,两人书写。每月评出一期最佳墙报。这一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积极肯干,经常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英语能力有很大提高,课外知识也丰富起来。

2、组织英语竞赛,人人展风采

英语课外活动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这正好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去搜集一些趣味性的题目,在小组之间展开激烈角逐,每组四人参赛,体现团结协作精神。题目的难易程度与课本相当,趣味性是关键。有一个趣味题目是这样出的:如果A---Z 26个字母用1到26个对应数字来表示的话,你能迅速说出下面数字代表的单词吗?学生竖起耳朵听,当我说:Gina has a ___(19 9 19 20 5 18)时,他们在积极地思考,然后迅速举起手进行抢答(sister),获胜组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还可以组织流行歌曲演唱赛,如《My heart will go on》、《Yesterday once more》、《I will always love you 》等,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组办校园英语广播站,让学生体验英语之美

虽然学生天天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但却很难感受到英文美在何处,在朗读上也不太会把握节奏快慢。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英文之美,从而提高其鉴赏能力,组建了校园英文广播站。比如学生们都学过许多中文古诗文,如:找出英文版陶渊明的《饮酒》诗,让学生从中体会,“久入牢笼里,复返得自然”的悠然心情。还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在中文与英文的互译中,比较体会其中的意境。学生们对这种新鲜形式甚感兴趣,纷纷摘抄、传诵。这样做既促进了各门学科的互相渗透,也加深了文化的互相融合,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4、欣赏英语电影,感受异国风情

紧张的课堂学习结束了,让我们赶快加入“世界影视博览”的行列吧!这里有可爱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迪士尼乐园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向你招手微笑呢!纯正的英语发音、地道淳朴的风土人情将使你流连忘返。我为课外活动准备的影视资料,基本上是来自课本又高于课本,中英文对白,同时还可以欣赏优美动听的英语歌曲。看完以后,我让学生们试着复述电影的梗概。这项活动自开展以来,收获颇丰,学生们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

5、开展校外活动课,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社会环境的关切

语言只有通过不断“运用”才能真正“活”起来,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利用我校地处岭区,风光优美的有利条件,经常组织学生走出去,感受春日的桃花灿烂,夏日的溪水潺潺,秋天的果实累累,冬天的满川银装,并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谈论美景,然后写出自己眼中的春,夏,秋,冬,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英文的热爱和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陶冶了学生的性情。

有关环境污染内容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点语言项目,为了配合这一内容的教学,组织学生成立调查小组。学生们看到当地为了发展经济,纷纷将各村的河谷岭坡,卖给各化工厂、砖厂,导致河沟被严重污染,废渣、废气、废水更是随处可见。有的同学用作文表达自己的心情,有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写建议信,还有的同学编写小剧本来讽刺污染现象。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亲自实践,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培养了他们关注环境、自觉保护环境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课堂也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开辟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找到兴趣,在兴趣中产生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的推动下提高效率,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地。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使用各种手段,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4篇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示范,是最直接的指导。

“每诵……也能用自己的声音‘裹挟’成千上百听众,与我一同潸然。”我很欣赏韩军老师的这句话,尤其是“裹挟”二字,让学生在教师声音的气场中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沉浸。

《论语・卫灵公》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引用到诵读教学中,则意味着教师只有做好了诵读的示范,方能要求学生诵读,进而要求学生背诵。

文言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教学的最大障碍在于语言环境的缺失,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写文言、说文言,因而,诵读成为重造文言语境的主要方式。琅琅书声,抑扬语调,让语句词汇如串珠一般在学生的唇齿间一一流出;读而诵之,默而识之,涵咏陶冶,这是一种有效的内隐学习。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喜欢诵读、擅长诵读,方能营造语言环境,促进学生诵读活动的展开。同时,诵读无疑也是课堂上展示教师内蕴与才学的方式,也就会给学生起到一种正面引领的作用。

在课堂中,有些教师喜欢播送名家的朗诵。名家朗诵固然不错,但笔者觉得,对于课堂和学生而言,最好的朗诵者就是教师自己。再好的磁带和光盘都不如身处其境的朗诵。教师的当堂诵读,有师生彼此的眼神交流、有神态表情的直观呈现、有声音动作的无间质传递,它的效果无疑是最好的。播放磁带光盘,无论怎样毕竟是转借的传达,缺失了教师主体和情境参与,难免隔靴搔痒。

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诵读根植于文本分析,伴生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形成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果说声音表达的技巧是“毛”,那么文章本身的语句与内容就是“皮”,脱离了文章本身的语句与内容来谈诵读、来指导诵读,那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抽象而虚幻,让学生感到不可捉摸,文言教学也就异变为朗诵指导。我们文言教学中不需要这样的指导课。

声音表达的技巧外显在诵读中,就是声音的停顿延长、声调的抑扬高低、节奏的疾徐快慢、语气的轻重升降。声音为什么要如此变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背后就是文章的语句与内容,还有读者的理解与体验。

诵读根植于文本分析,伴生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形成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分析包含字词、语句、段落、内容、主旨、修辞等等诸多方面,它是诵读指导的支点;同时诵读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了分析的深入推进,而当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领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后,诵读又成为其寄寓情感表达体验的活动形式。诵读与文本分析相生相伴,诵读指导的过程也必定是教师引导下的文本探知、审美体验过程。

文言诵读的指导应该建基于语句的分析和内容的理解,具体的支点有:不同的句式、语气词、长句断句、用词特点、情感变化、层次变化等等。

三.草蛇灰线,顿挫抑扬

拽之文脉,通体俱动,跳跃为诵读的轻重疾徐、顿挫抑扬。

金圣叹批《水浒》:“有草蛇灰线法……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这里的草蛇灰线,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脉。文脉有大有小,大者如全文情感线索、文眼锁钥、观点纲领等等,小者如一段中情态变化、条理层次。文脉如经络,连接语句的血肉,再牵动字词的皮毛,拽之文脉,无怪乎通体俱动。在文言诵读中,如果我们拽住这样的文脉,就能依此捋理语句,推敲字词,进而发文本之深意,探作者之幽情;诵读时化而外之,语句就跳跃为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节奏。

例如在《师说》一文中,第二段作者展开从师之理的论述,洋洋洒洒,纵横开阖,学生觉得平冗涩滞,诵读时难有好的表现,但如果我们找出草蛇灰线,就会化平冗为跌宕,变涩滞为畅达,对于诵读的指导也就能具体深入了。

由责问(语言形式:其皆出于此乎?)到否定(语言形式: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到嘲讽(语言形式:其可怪也与?),作者的感情愈加激越,汩汩滔滔,诵读起来,跌宕抑扬,正如“韩潮”(古人对韩愈散文风格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重对比并非平铺直叙的,而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第一重对比意在总说,圣愚的区别,而第二个对比则具体化到今之“众人”不从师的具体表现,第三个对比则又具体到“今之众人”中的士大夫之族,矛头直指唐朝的最高统治者。所指愈加具体,情感愈加激越,诵读语气愈加扬厉。以文脉梳理此段,由句到词,甚而标点,诵读起来,必能铿锵激昂。

又如必修五中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文脉在于作者的情感,情寓于内,发而为声,诵而有调。每段声调变化,语速各异,皆由情感文脉所定。就像教参上所写:第一段自责自悔,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这是总的调子的拿捏,具体到一个段落,如第二段,“乃瞻衡宇……”第二段四字句开始,一连八句,节奏明快,语调平和,语速较快。犹如作者牢笼始出,还乡之情迫不及待。回到家后,又转化为七字句,生活闲适,心情舒畅,语速变缓,可体会到悠闲喜悦之情。亦是由情感文脉来斟酌诵读语调。

四.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诵读指导有疏有密,且收且放。

“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容针”是清代篆刻名家邓石如提出的一种审美风格,篆刻是方寸艺术,在方寸间布白留黑要大胆取舍,印面疏朗处可停车走马,稠密处却针难插入。把这种错落疏密的观念应用于文言诵读教学,则可以启发我们在指导时有疏有密,且收且放。

孰收孰放?凡关乎文脉,与内蕴情感或线索相勾连、与语气变化相对应、言简意赅微言大义的句子和词语,我们就要细加分析指导;反之,则可以一带而过。

我们分析时,往往重视内蕴的探究而缺乏情感的体验,学习应该是一种体验性的认知活动。学生学习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体验的程度如何,我们很难去把握和测度。诵读无疑是体验的外显,感知语句形式――分析内容情感――诵读体验表达,这是一个由浅及深、自内而外的认知体验过程,字斟句酌、披文入情是体验的必不可少的积淀。所以在重要处不吝时间,细加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一些陈述的语段、或者情感内容相对恒定而无变化的语段,我们的诵读指导则可以大刀阔斧,快速进行。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郑伯、烛之武对秦伯的说话语气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很难去指导学生诵读出烛之武不同的说话语气,很难指导的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本身的理解与体验不够,在该收紧推敲处忽略了,或者在推敲斟酌时没有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展开。其实,只要我们抓住一句就可将烛之武的情感外显化,也就可以将诵读指导显性化。

烛之武拒绝郑伯时说:“臣老矣,无能为也矣!”加点的话,应该细加推敲。这句话很特殊,短短的五个字中有两个是语气词,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语气词?“也”表示陈述语气,翻译为“了”,但烛之武觉得一个“也”字尚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委屈与愤懑,所以再加一“矣”字,“矣”,也表示陈述语气,但比“也”更重,表示时间事件过往的意思更强。比较单用与连用,“我老了,不能做了!”与“我老了,不能做了啊!”,可以明显体会到后者情感的沉郁,无尽的委屈和腹中的抱怨,潜台词“我年轻时怎么不给我机会?”“我老了才来找我、求我”“现在才知道我的才干和厉害”意味无穷。在比较二者的不同后,再观察到句后的感叹号,教师进而指出,在读此句时,一定要拖长“矣”,加重“矣”,再引导学生揣摩体验。我想,这样详细的诵读指导才真正读出了人物之情、文章之味。两个语气词,万千委屈恨。所以说,密处不容针,方能将体验引向深处。

疏可走马,不是说不指导,而是说因为某一部分情感语气较为稳定,所以诵读指导可以较为快速。例如烛之武见秦伯所说的话,很长,从几个角度游说,但总的语气基调都是一样,都是烛之武卑己尊人、为对方考虑,以此贯之全段,所以诵读指导较为快速,不须凝滞于某一语句或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