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训校风

校训校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训校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训校风范文第1篇

现在,我得写一写新的校训的意思了。“明德”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远志”是有远大的志向;“乐学”是乐意学习,快快乐乐的学习;“勤行”是勤于行动,不是光嘴上而不行动的。

比起来,新的校训比较短,而且也开始注重品德了。原来的校风和学风注重学习,新的校训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品德了。

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去看望一位朋友。公交车上的位子都坐满了,我也坐在一个位子上。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座。后来还是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奶奶。看来大家没有助人为乐的品德。

的确,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成绩,也要有好的品德。所以,我觉得新的校训更好。

校训校风范文第2篇

对象:xx学校校风管理

方式:随机看看,聊聊,听听

调研人:

背景:

为了丰富、提升高位均衡教育的内涵和品质,教育局决定在XX年重新启动“校风管理规范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学校、技术装备管理规范学校、后勤管理规范学校”的创评工作,为使创评工作更贴近学校实际,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2月26日下午,教育局召开创评研讨会,最后确定,先分组调研,再修订方案,然后逐步推进。

接到任务,与朱局、马军商量,针对校风,拟定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调研。

1、组织建设

2、政风(办学思想、行政行为)

3、教风(师德师风、教学常规)

4、学风(学习、礼仪、卫生、锻炼等行为习惯)

5、环境(安全、清洁、文化)

一、组织建设

有校风建设的组织机构吗?

有。是德育共同体,有警校,家校,学生处等机构,只是不叫这个名称。

行政经常研究校风建设吗?

研究,师风师德建设。

校风建设有专项的规划和制度吗?

有德育计划,相关的制度也有,只是还没有校风建设的专项规划。

学校中,师生知道校风建设吗?

不太清楚。

对校风建设,认识还不够清晰深刻,缺乏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氛围不够浓厚。

希望:有一个统一的校风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

二、政风

办学思想:

有。行政酝酿已久,基本成型,只是没有广泛宣讲和实施,师生还不知晓。

校训:厚德广才,报国济世;

校风:修身治学,感恩奋进;

教风:敬业爱生,立人朴教;

学风:立志守信,乐学善思;

政风总体端正、负责、勤奋、和谐。行政行为,能够依法管理,以德兴校,追求善美,党政工和谐,共谋学校发展。

三、教风

1、师风师德

早晨八点,师生陆续到校,有学生开始做清洁,八点三十,教师全部到齐,规范列队参加集体朝会。

校园中,课堂上,教师遵守师德,爱生敬业,基本没有体罚学生的现象,精神风貌良好。

与教师闲聊,能够感到,教师有一定的主人翁精神,关心学校发展。

2、教学常规

遵守教学“六认真”,行政定期进行学月查导。

各科教学基本规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认真负责,周豹等部分教师重视个别辅导。

早会、班、队活动依照计划有序开展,午间管理,部分教师主动参与。

四、学风

场景一:集体朝会

八点四十,集体朝会随着乐声按时举行……学生主持。

升国旗,师生整齐列队,注目行礼,肃穆庄严;

国旗下讲话,学生背读。

总结与布置,过于简单。

齐诵校训:立志树德,勤学守纪;

国旗下讲话需加指导,总结需要注重细节评价。

场景二:大课间操

下课铃响,音乐响起,各班列队鱼贯而行,依次来到操场……

师生共同参与,体操——跑步——舞蹈,秩序好,有一定特色。

三十分钟活动结束,各班自动复归原处,有序离开操场……

建议适时督评、个别指导。

校训校风范文第3篇

学校注重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

一、办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为学生创造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积累掌握知识的方法,增长个人成长的智慧,增强立足社会的技能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师创造机会”主要体现在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平台,张扬教师个性特色,提升教师工作生活的幸福指数。“为社会创造效益”主要体现在扩大学校办学品牌的信誉度和影响力,为经济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二、校训:“为增长智慧、增强技能走进来,为报效祖国、服务人类走出去”

该校训贴近职业学校的实际,富于时代气息;同时又高瞻远瞩,体现了职业学校对祖国繁荣、社会进步的责任及意义。

三、校风:“爱国爱校 协力开拓 乐于勤学 求实创新”

学校校风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集中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方针、办学理念和学术追求。在22年的办学过程中,该16字校风已积淀为全校具有道德和行为意义的风气,为广大师生所认可。

四、教风:“勤奋 严谨 进取 创新”

勤奋是事业成功之本,是爱岗敬业的体现,也是捕捉机遇的基础。严谨包含严密谨慎、一丝不苟,即对待学习和工作要严肃认真、严格要求、严密组织,要谦虚谨慎、精益求精。进取即志存高远,与时俱进,奋发有为,追求卓越。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师的创新才有学生的创新,才有社会的创新。

五、学风:“勤奋 踏实 善思 践行”

业精于勤,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脚踏实地是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不断提升专业层次的前提,而思考是总结,是深入,更是完善。实践出真知,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是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最终落脚点。

六、其他

(1)教师精神:“责任,奉献,理性,进取,影响力”。

即倡导“恪守责任,乐于奉献,寓于理性,勇于进取和富有影响力”的教师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内涵和强化影响,使其内化为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自觉行为。

校训校风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内涵;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肖妍玎(1974-),女,江西遂川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45-02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价值认同,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它是学校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是历史形成的群体人格,不仅左右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还决定着一代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作用,决定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产生于高等学校校园里的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担负着培育人才的主要功能。丰富的特有的大学文化通常会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办学地点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特性、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大学历史、大学精神。只有在熟悉办学地点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特性,掌握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参透大学历史,充分理解大学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表达出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校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文化特性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包括气候、水资源、地理和地形、土坡、植物、空气、动植物种群、生态系统等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不同的物质文明,相应地,也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文明。这些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文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区域文化。诸如,分布在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境地内有江淮文化;古徽州一府六县是徽文化;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的燕赵文化;陕西地区的三秦文化;山西大部、河南北部和中部的三晋文化;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西北部和河南南部的楚文化;以太湖为中心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的吴越文化;河洛地区的河洛文化;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的岭南文化;辽东地区的东北文化等等。这些无不说明: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地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与地理位置、地域特点相关的区域文化。

我国大学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阔,截至2009年6月19日,我国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普通高校1983所,加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10所高校,共计1993所普通高校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高校由于所处办学地点不同,其校园文化也深受不同的区域文化影响。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大多数高校通过对校园景观的营建,校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如进入山东大学校门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大成广场。“大成”即万世之表孔子,广场以儒家思想核心“礼乐”为景观重构的导则与要素,强化轴线与序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气质和厚重的鲁文化。而与“大成广场”相呼应的是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稷下广场”,“稷下”取自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稷下学宫”,代表着学术自由。史载“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意指思想自由、开放办学的此地学派林立,学术兼容,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山东大学副书记李建军在“稷下广场”落成典礼上发表讲话时说:‘大成’取自鲁文化,代表道德;“稷下”取自齐文化,代表学术。道德和学术是大学最深厚的两大底蕴。齐风与鲁韵并存,道德共学术一体。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大学所倡导的校园文化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武书连在《再探大学分类》中所言,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不同的大学因其不同的办学性质和办学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校园文化特征。

在学校传统、校风等方面,不同办学性质和办学特点的高校具有不同内容的校训。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校训“勤求博采,厚德济生”,首都医科大学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中国医科大学校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等集中体现出医学类院校倡导“扶伤济世”、“厚德仁爱”、“救死扶伤”的传统医学精神的校园文化。而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等则体现出师范院校多倡导“学为人师”、“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反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精神的校园文化。

在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方面,大多数高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校园景观营建。如农林院校校园营建时常常与农场、林场等相结合;医学类、佛学院多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植物菩提树。如广西中医学院提出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并改建和装修了药用植物园,补种增种了许多壮族地区地道药材和名贵药材,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基地。

不少高校根据自身性质和办学特点命名校园道路和景观的名称。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香樟路;江西中医学院校园道路以中药名称命名的“当归路”、“知母路”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是用与其航空航天特点关联的“长空路”、“翔宇路”、“凌云路”等名称命名的校内道路名称;而河海大学校园道路和景观的名称则是用尽了江河湖海名称,再加上三峡、小浪底,反映出学校与水有着的深厚的渊源,表达了河海人的“河,孕育文明;海,凝聚智慧”的理念;山东大学对于校园里道路的命名,南北统称为德,东西统称为圣,寓意就是要让同学们与先贤比肩。不难看出,这些名称都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大学历史

大学的历史是一个大学不断维护传统和进行变革、适应环境的过程,而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价值认同。一所大学历史越悠久,其培养的学生越多,文化积淀也越深厚,学校的声誉也越高。校园文化在学校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逐渐积淀,不断吸纳、更新,最终存续下来,形成自身的特色。因此,大学历史是影响校园文化内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学校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校园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世界上知名的大学往往都有悠久的历史。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目前声誉最高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批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综合性大学,诞生于清王朝,经历了民国、解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校园景观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秀丽特色的风景如画的“一塔湖图”,从清代的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理念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北大人给了自己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在这里你可以选择“格物致知”,也可以选择“修身齐家”,更可以选择“治国平天下”,而这正是北京大学的大学文化精粹所在。

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在校园整体布局中将学校的历史、传统、事迹以雕像、纪念碑、名人手迹、长廊文化、大楼名称等形式潜移默化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古迹对大学生进行关于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从而以母校为荣,以此起到激励、凝聚人心的作用。例如同济大学的“一二九”纪念园;南京大学为记录学校经历的若干历史阶段而命名三江路(三江师范学堂)、两江路(两江师范学堂)、南高路(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东南路(国立东南大学)、中大路(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园道路名称;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内为纪念享有世界盛誉的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骕博士而命名的“先骕楼”,等等。

四、大学精神

在高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校园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即校园精神。如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美国西点军校的“责任、荣誉、国家”及国防科技大学的“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等。北京大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蓄”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南开大学以“允公允能”而立校,正是这些具有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使得这些名校经久不衰。

大学精神是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高等学校的最高原则在于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精神和勇气,高等学校的全部魅力在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精神。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所能称之为名校的学校,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都是因为有富于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都是因为有健全的校园文化精神品格。如果说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的大学精神,这所大学也就没有自己的风格,也就很难发展立足。就如同国无国魂、民无民志,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各个大学往往把大学精神凝练为校训,汇集形成为校风和学风。校训在英语中称为Motto,Motto起源于意大利,翻译成中文就是格言之意,用在学校校徽上即可翻译成校训。而根据《教育大辞典》所注释,校风的定义为:“全体师生经过共同努力,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是一个学校领导作风、教师作风、学生学风的集中反映。它的内容包括: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学习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风貌;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而所谓“学风”,泛指学校、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求学和治学的风气。

校训和校风都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折射出学校的追求价值,是团结、凝聚学校师生员工,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和影响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精神力量。不同的是,校训是有形的,能实实在在的看到、听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基于时代要求、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服务社会的行业的不同,各校都形成了既具各自特色,又富有时代特征的校训。而校风和学风是无形的,犹如空气和阳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环境。它是学校通过长期的多方面的教育实践,在师生员工中逐步形成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生活在这一环境里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针对性和渗透性,能直接反映学校的特色,给全校师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导向,培养良好的自我规范自身行为的内驱力和自制力,渗透于大学的各项管理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精神环境,给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们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妍玎.论大学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J].中国电力教育,2012,(8):142-143.

[2]程利.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78-80.

[3]张静.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研究[J].与现实,2006,(2):178-180.

[4]王冰.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分析和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芦苇.构建校园文化精神——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J].宁夏教育,

1999,(12):12.

[6]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51-56.

[7]陈川.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4):142-144.

[8]吴艳,肖颖.历史文化视野中的高校道路和景观命名[J].江西社会科学,2006,(8):179-182.

[9]程莹,刘念才.世界知名大学建校时间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56-63.

[10]孙华,陈威.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2,(3):37-43.

[11]郭贵春.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

(13):14-15.

[1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3]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小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00.

校训校风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校文化;仁爱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清新区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区域内唯一的国家重点职校,经过多次提炼、升华,最终确定以“仁爱”教育主题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主题思想,并以“仁爱为教成人成才”作为学校永恒的办学理念,让全体师生都能感受仁爱文化,真正让学生享受幸福、快乐、完整的中职教育生活,让仁爱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一、“仁爱”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现代教育学家恽代英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引导人的本能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促成学生“身心性”各项能力资格的养成。清新职校倡导的”仁爱“教育,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本能,发展每一个孩子身心性的健全人格,以仁润心,以爱化人,让每一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鼓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树立自信心,茁壮成长,全面发展。

二、“仁爱”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策略

1、秉承“仁爱”教育理念,规范学校风气

学校风气具体表现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等。清新职校树立“仁爱为教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希望用“仁”的思路进行学校管理,规范学校风气。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严格要求教师,树立教师仁义仁爱的表率形象,从教学实践、教研探讨、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严于律己,引导和激励教师内外兼修、品位与品格双赢,真心、真情、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营造良性互动的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为教师赢得更多权益,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爱成为锻造学生品质、学生职业导向、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有力武器。

(1)“务实求真向善守正”的校风。校风是具有鲜明学校个性特征的道德风貌,更是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良好的校风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清新职校沿用仁爱教育理念,以“务实求真向善守正”规范校风。就是要求学校广大教师以务实的态度,加强“仁爱”教育的道德之风,求真的工作精神乐教爱生,加强道德涵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真精神,树立起公平的处事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

(2)“严谨合作敬业优质”的教风。教风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清新职校教风以“严谨合作敬业优质”为内容,就是要求教师跟随教育潮流、教育动向,不断提升自我学习意识,施“爱”于生,用爱育人,永葆高尚师德,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尊重学生人格,精益求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勤奋主动扎实提高”的学风。“勤奋”就是要求师生要有无止境刻苦能力、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主动”就是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追求,并不断探索的过程,而且还要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不计报酬,不计名利。“扎实”就是要求学生实在和踏实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就是要求全体师生不断追求思想p文化程度p职业水平pp习学质量的高度。“勤奋主动扎实提高”是要从“心”和“行”出发,将清新职校“仁爱”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到学校日常工作学习之中,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结合新教育发展模式,开展“仁爱”教育

“仁爱”教育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如果说校训奠定了学校总的文化基调,教风和学风的配套设置丰富充实了校风校训,教学模式则是教训得以贯穿实现的根本途径。仁爱教育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对策,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个体价值,让学生感受到重要性,以激励性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求上进的愿望,用教师正己立人的表率作用、权威魅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律性和自我决断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

三、学校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步骤

在以文化为关键词的世纪里,构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校校内外张贴具有“仁爱”教育理念的标语、板报、文化橱窗,别具特色的学生作品都有助于建设学校品牌形象。

1、将“仁爱教育”与学校整体规划相结合,为学校发展寻找支撑点

在学校的2014-2015学年度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强化了学校走廊文化、楼道文化、专业部文化和楼体亮化工程,在这些文化建设项目中,都将“仁爱教育”列入其中,提出明确的达成目标,从而突出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且在每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中,不断加以细化,总结成功与不足,提出调整策略,作为衡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达成指标,保证“仁爱教育”有序实施。

2、将“仁爱”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塑造师生共同遵循的道德取向

将“仁爱”教育对学生的培育目标,也作为师德建设的衡量尺度,要求教师要先于学生关爱他人,团结互助,文明礼貌,遵章守纪,努力学习,勤奋工作,重于实践,做学生的示范员,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3、将“仁爱教育”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全面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

校训校风范文第6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文化;载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概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内容、阐明了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目标指向,也为我们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所谓和谐校园是指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应当是师生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校园作为传播和弘扬社会先进文化的阵地,实现公平正义是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构筑师生的精神家园,形氛围,营造公平、维护正义、讲究诚信、团结友爱、文明进步、融合和谐的育人环境。当大学生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承受着学业、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思想波动,导致不和谐因素产生。当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犯罪、自杀的现象已经不再是少数。要消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迁移默化、点滴渗透的育人功能,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托高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有个性的意识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信念、审美情趣等。高校校园文化其内在的特点是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制度、规则、礼仪、管理、社团、体育、艺术及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等形成特有的学术传统、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文化可以包括传统文化,也涵盖了现代的创新文化。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深厚而又坚实的基础,否定这一基础,就会使得现代文化缺乏必要的根基,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应该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校园也成为八面来风的思想文化集结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学术思潮的汇集地。社会中的各种文化信息都以“现代文化”为名,争相涌入大学校园,其中有正确、积极健康的,也有错误消极和有害的,而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向和无序的。

校园文化在建设中的核心应该是培育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校园精神能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得到维系、巩固和规范,并成为共同的行为准则。校园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团结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等,校园精神的提炼可以通过:发放问卷、座谈讨论、举办征文、征集评比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校园精神的培育可以通过:榜样师范、舆论引导、教育培训、主题活动等途径来进行,同时要大力倡导师生躬身践行,在时间中不断升华这些精神。校风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校园精神就是要建设良好的校风。校风,作为一种精神氛围,一种育人的环境,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优良校风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受益无穷,所以好的校风对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师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在构建过程中,要依托不同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即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形式和建设校园文化的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校园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 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和建设逐步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1.1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发挥学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教育功能,使学校具有整洁、优美、幽雅的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主要表现在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图书馆等校舍和校园道路建设和其他自然景观的规划建设上, 要求校园整体规划建设符合科学和美学要求, 体现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 并不断进行美化、绿化和净化, 给人以舒适、整洁、优美的感受。

1.2 教学科研设备和活动设施

完备齐全的图书情报资料和科学仪器设备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起着必要的支撑作用。而健全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也是高校校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礼堂、多功能演讲厅或报告厅、会议室、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场馆和学生活动中心等对于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和体育娱乐活动是必备的物质条件, 为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各种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舞台, 充分感受高校丰富精彩的学术文化气氛和生动活泼及富有朝气的特点。

2 特色人文景观和传统校园文化

特色人文景观和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对于高校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和大力弘扬。

2.1 特色人文景观

著名大学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设施及其他人文景观, 也都十分重视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如北京大学带有朱漆大门、金字匾额、石雕雄狮的西校门, 未名湖和博雅塔, 和的半身铜像等, 无不暗含着历史的沧桑, 凝结着文化的深沉与久远。清华大学的清华园校门, “三一八”断碑, 水木清华, 朱自清塑像等都体现出其“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武汉大学刻有“国立武汉大学”的传统牌坊式校门, 李达、闻一多和李四光的塑像, 珞珈山和樱园、桂园、梅园、枫园等校内区块名称无不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学习生活在其间的广大师生无时无刻不体会到优美的环境和深蕴其中的历史文化氛围, 陶冶了情操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 更易于与学校融为一体, 催发爱校敬师、奋发向上的心理情怀。

2.2 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精神文化载体

学校创立、发展的历史总会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著名学者和人物的出现, 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有关事迹和荣誉的积累, 校园的巨大变化等。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也伴随着学校的历史而逐渐形成并积淀为学校不可割舍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 十分重视校史的修撰和展示, 都建有校史陈列馆等设施。而校徽就像是一所大学的名片, 让人一望即知。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和学生面貌的集中体现, 如北京大学以“爱国、民主、科学、创新”为校训, 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为校训, 武汉大学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校训等,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成为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近几年,国内纷纷设立大学城,将大专院校进行迁移,远离郊区,重新奠基,建立一所硬件设施一流的现代化校园,在迁移过程中,很多传统文化,学校的百年校风不可避免的丢失。因此,在发展中回归和继承学校的传统文化是当前大学城的高校不可忽视的问题。

3 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

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和组织, 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对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起着保障作用, 具有重要意义。其中, 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及培养教育关系密切的教学与德育工作制度是重中之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 德育工作在高校中地位日益显著, 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

4 教育活动和学术文化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师生良好职业道德和文明习惯的主渠道。而学术文化水平和氛围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直接体现, 是一所大学精神面貌和校园文化的集中反映。大学不但应该有“大楼”, 更应该有“大师”, 院士和著名学者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科研学术成果本身, 对一所大学校园文化也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良好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及和谐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 是一所大学发展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而丰富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是其主要载体。高校学术文化活动主要形式有学术研讨会、座谈会, 学术讲座、报告会等活动, 各种学术团体及其活动, 与专业学习直接相关的社会实习实践活动等。

5 文艺体育活动

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大学生活, 培养了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是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的文化组织形式, 而文艺体育活动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6 信息网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信息网络以其特有的渗透力日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更是迅速在大学校园内得到普及, 对高校教育培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一方面, 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为高校教学培养等工作提供了新的便捷工具与手段, 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 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活; 但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内信息来源急剧多元化、多样化, 给高校大学生培养与管理特别是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 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建设校园文化, 为大学生教育培养和学校整体工作提供支持成为日益普遍的做法。

总之,校园文化发挥着特有的育人、导向、凝聚、整合等功能,对于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高学校教学、德育和行政等工作的实效性, 增进校园和社会文明进步等都有着重大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思想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和指标, 日益受到各界重视。鲜明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 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导向,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体现文化底蕴和校园特色。所以我们的高校一方面,应加强对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实施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 探索如何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特色人文景观和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也应该得到更好地加以展现和利用, 使之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特别是著名学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运用实践, 对适合本校实际, 经充分讨论, 具备实施条件的方式方法可以勇于尝试和推行, 使之融入校园文化并尽快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 北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文峰.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校训校风范文第7篇

以校训为核心,可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优势,塑造学校精神;可以借助以校训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属。校训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以内化为学校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成为职业追求乃至人生追求的动力。校训,对内具有约束性、生成性,对外则是学校软实力等综合系统的形象展示。

校训系统建设是隐性生产力的转化,它对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促成教育效果的达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校训集中体现了学校精神、治学传统。通过校训,可触碰到学校的灵魂特质。当我们对“校训”满含感情时,它便成为全校师生精神生命中的“文化胎记”;当我们浸染其中时,它便成了培育“文化共识”的最佳载体。

1.搭建文化平台,让校训文化由物质形态渐变为精神内在。

以校训为导向,精心布置物质环境,使之由内到外彰显校训文化;借文化氛围的营造,再将文化由外到内地影响师生身心,内化为精神修养。

走进我校校园,“正德厚学”的校训石即入眼帘,从校训石出发,沿中心大道往前,在教学广场上刻有“明理笃行”四个大字的文化石又赫然醒目,两座大石一前一后遥相呼应,似乎在昭示朴素的道理:厚学方明理,厚德为笃行。中心大道两侧,间隔竖立的名言警句又将“正德厚学”作了意义诠释。“让每面墙壁都能讲话”,但又不能“让每面墙壁都自说自话”,以校训为内涵指向的文化布局独具匠心。从教学区的板报宣传到校刊校报的策划,从教室文化的经营到办公室书法匾额的悬挂,从绿园花圃的人文语录到教师的座右铭设计,从文明教室、文明办公室到文明学校,“正德厚学”无不隐于其中。

2.借助校史教育,让师生触摸校训脉搏,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起始年级有一项重要的入学课程――了解校史,领悟校训。学校会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陈列室,展示杰出校友事迹,并广泛开展“我说校训”活动;对于新进教师,不论年长年少、资历深浅,都需要参加校本培训,校训的解读和浸润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学生毕业离校,教师回访母校,争相以校训石为背景拍照留念,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当校史激发了师生内心的崇高感和使命感,校训的“价值塑造”便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便成为可能。

3.狠抓“三风”建设,让具体的规范约束与校训的文化熏染相生相长。

“三风”是校训内涵的直接延伸,它依托于校训,保持内核一致,指向一致,但比校训要求更具体,更便于操作。因此,我们将“三风”建设视为深入领悟校训的捷径。围绕教风,学校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以信仰教育为切入点,树立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围绕学风,学校从“习惯、毅力、理想”三方面入手,使之贯穿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师生间相同的文化使命,促成校风蔚然生色,办学理念紧扣着“正德厚学”。同时,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注意以校训为内隐,引领师生精神成长。

4.构建特色课程,在课程文化中彰显校训的生命力。

学校应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体现着自己的课程观,体现着学校价值观。课程的工具性以传递学科知识为主要体现,而人文性则以文化内隐的方式存现。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学校充分挖掘人文因素,为构建学校文化框架提供丰厚资源。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更是极力彰显学校主体文化,主动融入校史、校训、“三风”等精神文化。将校训内涵融入课程要求,是我们进行校训系统建设的鲜明特色。学校提出总体课程目标: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养成课程,培养每位学生的健全人格;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选择课程,培育每位学生的独立人格;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特长拓展课程,开发每位学生的创造潜力。

5.推进队伍建设,在教师职业追求中彰显校训文化魅力。

我们以校训为导入,重视校训在师资建设中作为精神标杆的引导作用,强调教师对校训精神的身体力行,使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符合学校文化的隐性要求,彰显校训濡染下教育人应有的教育格调和职业品格。只有这样,作为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沉淀的校训方能获得继承和发扬。

学校要求教师将“德学”视为自我诉求,培植“正德做人一世,厚学育人终身”的职业信念。学校将师德视为队伍建设的核心,促进师德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绩效考核,调整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师德表率优于工作实绩,成为考核重点。

学校尤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以“三心二意”砥砺自己:真心――热爱工作;正心――恪守师德;恒心――不轻言放弃;要有争先创优的意识,敢于超越;要有创新突破的意识,追求卓越。我们要求教师在专业成长层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个人的成长目标,并通过教研实践、教学比武、校本培训、论文比赛、专项技能竞赛等方式,使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能获得发展。

6.重视德育催生,在德育实践中实现校训融合。

德育与校训有功能的交叉,德育工作的文化属性应附属于校训文化,校训作为文化核心直接影响德育目标,因此德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又能对校训建设产生推动作用,促成校训实现育人功能。一个重在目标引导,一个重在文化渐染,两者相辅相成。

我们坚持“人品与学识同步成长”的教育实践,将德育融入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校训精神依赖德育思路一贯而下:高一重习惯养成,围绕军训、学习规范,以衔接教育为重点;高二重自律责任,围绕主题讨论,以目标教育为重点;高三重理想信念,围绕校友典范、心理辅导,以勤奋教育为重点。学校重视两个德育亮点的打造:一是强调作为德育主阵地班会课的作用发挥,每周班会课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容构成;二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课堂教学要立足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德育渗透的抓手,它使课堂内人文与科学比翼齐飞,做人与求学并驾齐驱,“正德厚学”的要义在课堂中得以延伸。

校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训自身建设的系统性,正如东南大学陈怡教授认为“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凸显了这所学校的精神风尚、治学传统”,校史迭变、传统延续、文化提炼等属于校训的纵向系统。在纵向系统的建设中,校训作为“线索”的贯穿作用非常明显,学校有必要围绕“线索”厘清各项“外延”。例如在校史整理中,必须明确不同时期校训的地位和影响,甚至是不同时期校训的演化,在厘清校史变迁和校训演化的双线进程中,厚实校训的文化内蕴,凸显其时代性;作为高度凝练的文化标签,校训要得到广泛认可,必须进行文化诠释,要将抽象的概念陈述为可鉴可行的准则;校训还可以成为学校的品牌符号,但办学特色的提炼和教育风格的涵养是其重要的支撑。

另一方面,校训作为学校文化的枢纽,统摄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诸如物质环境、管理制度、德育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等都具有指导作用,这些是校训建设的横向系统。物质环境中的“器物文化”,管理制度中的人文内核,德育制度中的性灵养成,教学制度中的主体追问,科研制度中的学术操守等,都需要体现校训的“主题”色彩。当然,在横向系统中强调校训与其他文化建设的关联,突出校训的灵魂地位,仍然需要保证其他文化项目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他们同样是校训永葆生机的源头。

校训校风范文第8篇

一、 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84年,是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37333平方米,建筑面积38818平方米,其中教学楼21579平方米、食堂2961平方米、学生公寓7903平方米,爱国主义教育馆360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面积6375平方米,绿化率达85%。另有200米运动场,3个标准化篮球场,2个标准化排球场,学校办学规模为62个教学班级。校园内各功能区分布合理,环境优美,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绿化合格单位”。

长期以来,我校在上级党委的关心指导下,坚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主要的目标,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内精神文明建设和创设优质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课内外文化活动为内容,校园为载体的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红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跃校园文化环境,实施学校整体工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学校的整体建设,使学校在高层次、高质量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一)成立机构,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和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师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做好我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副校长及其他中层领导为成员的,骨干教师全员参与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在支委会、两委班子会议上专题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群策群力,精心提炼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为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价值追求,达到导向和激励师生的教育作用,学校首先向全体教师广泛征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充分调动了全体师生参与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小组成员通过多次征求教师意见及建议,反复进行修改,逐渐形成了 “崇德尚美、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了“民主和谐、严谨创新、爱国进步、成人成才”的校训、形成了“博学、严谨、善导、笃行”的良好校风及“乐学、善思、勤奋、探究”的优良学风,并将校训、校风、学风等上墙悬挂在学校醒目的位置,让师生朝夕相对,耳濡目染,从而逐步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普遍共识和价值观,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人文精神。

(三)加大硬件设备,美化环境,努力营造整洁、绿色宜人的育人环境。

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旧老项目的改造,较为重大的项目有:锅炉房、学生宿舍、食堂后面围墙改造;励志楼旧电线的改造等重大项目,确保了教育教学有序运转。

二是高标准布置改造后的励志楼文化长廊,安置校园路灯、制作各类宣传板报、宣传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是在后操场安装了LED大屏幕,每周末组织住校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片 ,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是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楼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及宿舍文化。

五是高标准建造爱国主义教育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从今年3月份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加大了对师生的“新疆四史”的教育,推动“五个认同”融进血液、融进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是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精神文化。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线开展文体活动,进行文化对冲。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LED屏、校园广播、升旗仪式、每周六周日组织住校生开展爱国主义电教片教育、开设第二课堂兴趣小组、饭前唱红歌、午饭看新闻、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讲座,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是定期组织后勤工人修剪树枝,在绿化带里种植鲜花,进一步美化校园,成为学生课下学习、休憩的良好场所。校园整洁、优美,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了良好环境文化陶冶人功效。

四、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缺乏丰富的经验,还未能打造出更多的亮点和特色。

2.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系统地规划,丰富活动载体和内容。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及设想。

1. 做好校园的净化。大力加强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全面治理校园内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办公室、教室、活动室等教育场所,以及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都要干净,还要保持墙壁和各种宣传橱窗的整洁、有序。 师生都要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无乱扔纸屑、杂物现象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要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开展“卫生标兵”“文明班级”“文明科室”等评比活动,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

2. 做好校园的绿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为主,花坛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布局合理、搭 配 协 调,营 造 花 草 葱 荣、绿 树 成荫、清爽优美、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提倡立体性和园艺化,使地面绿化与空中绿化相结合,并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建设花园式学校。要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组织全校师生定期对全校花草、树木、绿篱进行修剪、养护,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良的环境。

3. 做好校园的美化。学校的各种标牌设 置 都 要 美 观、精 致,走 廊、过 道 和 室内,要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名家字画,或师生的书画、美术作品等, 保护校园内或校园附近的自然、人文景观,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