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商隐贾生

李商隐贾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商隐贾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商隐贾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李商隐 诗歌 语句修辞

李商隐诗歌具有意象朦胧、意蕴深厚等特点。他的诗歌采用了许多修辞学手法,具体来说,有造词、用典、声律和其他技巧的运用,这里主要讨论其词句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人们往往认为李商隐诗歌意义难解,这主要是因为除了美学和接受方法等因素外,李商隐诗歌还具有字面上的朦胧模糊跳跃的特点。

应该留意的是,“含蓄”、“朦胧”的情况下,必须有深远的命意才能足以承担幽远的艺术效果,离开了充实的内在,“含蓄”只会变成无病、不知所云和故弄技巧而显露空虚,李商隐诗歌的感人之处正在于他对内在的独特视角和表述方式。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1](《无题四首》之二)诗句,感动了无数人,认为道尽了相思的痛苦折磨。但如果细加分析起来,“相思”与“灰”原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灰”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具象物质,而“相思”却是无法量度的极端抽象的感情名词。而诗人偏偏用两个表现极细微距离的“一寸”来量度有形的灰和无形的相思,将二者统一起来,也许我们可以将“灰”理解为“心灰意冷”的“灰”,意为渐渐黯淡、渐渐绝望,越是相思,心就越凉,别有一种虽未声声泣下却仍肝肠寸断的意味。

一、含蓄深沉的用典效果

近体诗人为了显示才力,喜欢运用典实,而典实运用精当时则有助于律诗的对仗精巧,结构整伤,加深蕴含。要想做到用典恰切且不着痕迹,对作者的文思和学养要求极高。李商隐的诗歌用典甚多,其用典极为精工,一方面,不论是经史子集还是神话传说,在诗中一经使用,便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内涵,大大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增加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也因为其用典过多,便使得诗作显得比较晦涩难懂。如这首用典集中的诗:

锦炜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吴越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腆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薰。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

此诗八句,用了八个典故,不可谓不密集,然而在感觉锦绣满眼的情况下并无堆砌繁杂之感。首先这得益于所用意象与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含“富贵”旨义的契合,“锦”、“绣”、“玉”、“金”这些光彩四射的字眼迎合了牡丹的高贵花性。“锦韩初卷” 和“绣被犹堆”来形容正盛开着和含苞待放的牡丹花,接下来用“垂手乱翻”和“招腰争舞”赋予牡丹花拟人化的情态,描绘它们迎风摆动的娇烧姿态。两联可谓营造了光彩富丽的气氛。然而接下来出现在第五、六句中的石崇的蜡烛与荀令的香炉,给人感觉非常突兀,硬把读者从对眼前牡丹的欣赏中拉开,然后作者又带领读者蜿蜒到了第七、八句的情语中,先用“何曾”和“可待”的疑问语气调动起读者的思路,最后以“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二句,将本诗的格调以及读者的思路升华。用典集中的确易造成表面上的“晦涩而费解”,但诗人的驾驭能力还是非常高超的。在发挥空间相对较小的咏物诗中,能做到如此大量用典而又浑然天成,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事典的含义通常因为历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而一般固定下来,成为熟典,而这些熟典到了李商隐手中,用他自己的视角,加入他自己的感彩,赋予了熟典以新的情韵,这就是所谓“重旨”。《文心雕龙・卷八》说“重旨者,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唐皎然在《诗式》中也说:“两重意己上,皆文外之旨。”李商隐诗歌所用之典尽管有些过于冷僻如“星辰海底”,“雨过河源”(《碧城》),大多数都可说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使得其诗作有隐秀的风格,更具蕴藉含蓄之美。

李商隐诗中如“蝶梦”(《锦瑟》)、“逝川”(《和人题真娘墓》)、“团扇”(《和友人戏赠》之二、《河内曲二首・湖中》)、“蓬山”(《无题四首》之一、《无题》、《海上谣》)、“洛阳花”(《漫成三首》之一、《送王十三校书分司》、《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潇湘烟景”《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夜意》)、“梁间燕子”(《无题四首》之四)、“秦娥碧箫”(《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等等,无不是熟典,但到了作者手中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无题四首》之四)中的“梁间燕子”,为常用之典,但诗人巧妙利用,生出新意。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中的“蓬山”“青鸟”,将主人公相思之苦和急不可待的心情传神地表达出来。有时,李商隐在诗中使用的典故与情感的结合是十分隐晦而巧妙的,诗人的真实用意是也是十分闪烁的,颇具巧合性和戏剧性,又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锦瑟》)历来有多种结论,有的人根据月隐于海和玉埋于土的遮盖感而得出怀才不遇的认识;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悲啼出血,写出了执着一念却终成空的痛苦;海中蛟人泣泪成珠,则直指伤感: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庄周梦蝶,写出一种回顾人生的如烟似梦的虚幻感;“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存在于凝神定思的想象中的美景,静谧而虚幻。然而,仔细感知沧海、明月、宝珠、美玉、暖日、生烟等视觉意象的共通性,我们把它们当成一幅画面中的几个元素来欣赏的话,可以整体感知到,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都是一种静穆、安详的气氛,呈现出静暖明亮的画面感,都可以意喻美好时光;珠有泪与玉生烟均为散发光彩,气氛指向显然为晴暖而非凄冷。

在诗中用典,无非是借典故以自喻,因此在理解诗作中的典故时,不仅应了解典故的本意,更应努力感受诗人在选用此典时所可能生发的情感波动和想象。这种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感悟式思维,正是欣赏诗歌尤其是李商隐朦胧诗时所必需的。

二、跳跃出奇的意象组织

李商隐的诗歌具有跳跃朦胧的特点。因其纠结复杂的微妙心绪难于在诗歌中直白的表述出来,所以诗人常对意象、词语做超乎常规的组合、搭配。李诗中常出现一些看似全无关联性的意象组合,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种非常奇妙的视觉画面。如“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虽然此诗中色彩交融、明暗交错,情感深切,给读者美仑美奂的视觉享受,但深究起来反而无从下手。这似乎是叙事绘景,又似乎是记实。“曾是寂寥”与“金烬暗”之间,“断无消息”与“石榴红”之间,“暗”和“红”之间不管是在字面义项上和心理机制上都没有任何的联系,但它们之间与作者当时的寂寥孤寂的情感指向却分别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描写现实情况的“曾是寂寥”和“断无消息”相对应的“金烬暗”与“石榴红”才是诗句的关键,金烬渐淡表达了心绪如灰烬般逐渐暗淡,“暗”和 “红”是本诗的题眼,孤独寂寥中的心境自然是灰暗阴沉,而“红”表示诗人心里仅存的些微的希冀。正因它们出现的突兀性,才更体现了与心灵感应结合的因缘际会,细细读来,“金烬”与“暗”的连接与“石榴”与“红”的连接均是合情合理的。

这种修辞手段跳脱了语言表达逻辑性的约束,表面上看是使语言更加抽象费解了,然而在同“红”的常见义转变到诗中所用义的过程中,为读者开创了新奇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具有凝练朦胧的艺术效果。当然,达成这个艺术效果的前提是能保证诗歌气氛的整体浑成性,仍举《锦瑟》来说,《锦瑟》中的“蝴蝶”、“杜鹃”、“珠泪”、“玉烟”四个典故,按照典故各自的原意,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无关的。但李商隐把这四个看似无关的典故用在一处,却并没有破坏诗歌意境之美,反倒是用这种方法组合典故所造成的诗歌意象的朦胧迷离的效果,似乎是表达人们(不只是李商隐)心灵中时常产生的一些无法清楚言说的模糊然又挥之不去的情绪感受最适合的方式,也使诗人于不同时代不同经历境遇下的读者超越诗歌表面的形式,在心灵的更高境界中相通,成为可能。

三、言简鲜明的对比修辞

对比修辞手法最突出的作用是可以在平实、客观的语言中不动声色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将其渲染得更加鲜明强烈。李商隐诗歌中对比手法应用广泛,多见于于咏史诗、托物咏怀诗及无题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更鲜明地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龙池》)辛辣的讽刺了玄宗的荒;又如“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初食笋呈座中》)表达了强势的环境与纯洁而卑微的理想的矛盾,在力量悬殊的对比中反映出难有作为的无力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无奈感。诗人还善于用平静的语言,在极度矛盾甚至可笑的对比中,表达内心强烈的愤感。再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诗的前三句写的是被冷落的才士被君王重新热情召见的场面,君王的礼遇使他看上去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然而末句使读者的心一下子坠入谷底,统治者关心的哪里是治国之道和天下苍生啊!国民不足以使他访逐臣,而鬼神之说就可以让他放下那高贵的身段、不顾夜深劳累而迫切追问,这种强烈的对比蕴含着浓重的讽刺意味,更可见作者针贬时弊一针见血的勇气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本领。

四、点睛回转的虚字运用

李商隐善于锤炼字句,无论实词、虚词,他都仔细揣摩,誓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

词句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主要是实词,虚词是依附于实词起辅助作用的。但虚词在诗词创作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虚词与实词的不同搭配会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使诗句呈现不同的意味。恰当使用虚词,能够加强语气,突出所想表述的诗意。李商隐在诗中对虚词的传神运用,更是形象传达了诗人情思的发展变化,强烈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并增强了其诗词诵读时的音乐之美。如: “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桂林》)这一联写景的诗句中的“将”字赋予山势以动态感,将雄伟的形态夸大,加重了山雄而城小的对比,而“共”字却巧妙的另辟视角,把宽阔的江面与地面联为一体,天地互映,浑然苍茫,眼前之景与内心胸怀的辽远阔大顿出。又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之一)中的“已”和“更”,在时空和情感的流程中横插一刀,暗喻着心里对时空的无奈己经无以复加,哪里晓得蓬山隐隐无尽头,使本难以继续流走的心绪更遭遇了足以使人绝望的阻碍。另外,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中,二人的姿态如在眼前,这里的“可怜”是前两句感人泪下的和谐场景的碎然中断,不仅是对贾生有才无运生不逢时的悲叹,更是对当政者清冷的讽刺,是对当今国运不再寄予一丝希望的冷嘲,甚至是对自己曾抱有的满腔热情的自嘲,所述事件用到的词语没有感彩,但两个虚字的巧妙运用能使读者感到诗人绝望己极。

而“玉挡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春雨》)中的“何由”,“堪叹故君成故宇,可能先主是真龙”(《井络》)中的“堪叹”、“可能”,“想象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初起》)中的“更”,“岂关无情物,自是有乡愁”(《寓兴》)中的“岂”和“自”,“乘运应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陛”(《题汉祖庙》)中的“应须”和“安在”等等,这些虚词起到的不仅是语句结构上的作用,更有点睛之力。正因虚字之虚,所以更容易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巧妙的带出作者的隐情,细细读来,情感更真,意蕴更深。

注释:

[1]本文引用李商隐诗均出自[清]彭求定编《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至五百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蒋有经《模糊修辞浅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

[3]《唐诗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4]郑远汉《修辞学风格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年。

[5]李晗蕾《辞格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5年。

李商隐贾生范文第2篇

颜涿聚说:周成王曾和戏子侏儒一起玩耍,非常尽兴,但要解决重大问题时,必找有德之人商谈,所以仍能将天下治理得很好。可是,季孙虽拥有十数个孔子弟子组成的顾问团,要解决重大问题时,却去找戏子和侏儒商量,他之所以不得善终,就是因为这理由。谚语有道:共居的对象是谁都没有关系,但共谋的对象却很重要。这是很有道理的。

读书体会:这个故事有三个层次的理解:

一、领导至少在公开场合需要堂堂正正的威仪,在私下的场合可以松懈,态度上当然是有所不同的,(因为领导也是人嘛,领导未必是道德上的标杆,要玩点出格不违法的事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未划清分界,必然会产生破绽,毕竟在喜欢给你玩的人面前,答应点人家的要求也是正常的。

李商隐贾生范文第3篇

二、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三、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岑参《送崔子还京》

四、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

五、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赵崇《清平乐·怀人》

六、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七、泪粉偷将红袖印。——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八、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九、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十、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十一、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楼》

十二、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十三、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十四、临行愁见理征衣。——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十五、离骚读罢总堪伤。——舒頔《小重山·端午》

十六、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孔夷《南浦·旅怀》

十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十八、马上离魂衣上泪。——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十九、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二十、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皇甫松《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

二十一、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柳永《雪梅香·景萧索》

二十二、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二十三、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二十四、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二十五、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二十六、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二十七、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二十八、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纳兰性德《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二十九、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三十、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先生。——刘沧《赠道者》

三十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三十二、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三十三、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陈与义《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三十四、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三十五、那堪疏雨滴黄昏。——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三十六、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晏几道《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三十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

三十八、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

三十九、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四十、泪珠阁定空相觑。——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四十一、带我离愁江外去。——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四十二、只愁飞诏下青冥。——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四十三、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李白《飞龙引二首·其

四十四、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四十五、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萧萧》

四十六、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四十七、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张炎《清平乐·采芳人杳》

四十八、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姜夔《钓雪亭》

四十九、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五十、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温庭筠《惜春词》

五十一、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五十二、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五十三、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五十四、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曾允元《点绛唇·一夜东风》

五十五、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五十六、不系雕鞍门前柳,玉容寂寞见花羞,冷风儿吹雨黄昏后。——乔吉《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

五十七、悲欢离合总无情。——蒋捷《虞美人·听雨》

五十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五十九、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六十、多似浔阳江上泪。——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六十一、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六十二、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悦道心。——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六十三、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

六十四、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李商隐《富平少侯》

六十五、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六十六、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六十七、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六十八、谁怜旅愁荏苒。——张炎《解连环·孤雁》

李商隐贾生范文第4篇

从家庭空间来看,刘恒的母亲薄氏在刘邦的女人当中,是属于边缘地带的一个,刘邦也将他们母子边缘化。在公元前196年,刘恒和母亲被分配到远远的北方,刘恒被分封为代王。刘邦对儿子刘恒的态度就是:安置而已,没有把他当成可能的继承人之一。刘邦这样做并没有错,但他没有预料到,历史这匹马的缰绳有一天居然会转到刘恒手里。

公元前179年,刘恒作为老功臣们第二阶梯的人选进入长安。两代人亲情上缺乏互信导致政治上缺乏互信,一下子面对父亲这么庞大的政治遗产,刘恒表现出来的不是兴奋和激动,而是恐惧和犹豫。在动身前,刘恒要通过打卦来打消自己的疑虑,接近长安时,他还是不相信自己能接手那位陌生的父亲的遗产,于是先在郊区住宿,打听动静,“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以至于到了长安城城门口,面对父亲遗留下来的政治班子周勃陈平等人,他战战兢兢,太尉周勃希望能和他建立私交:“愿请间言”,即借一步说话,刘恒的谋士宋昌用“王者不受私”拒绝,其实正好证明了刘恒缺乏与父亲的政治班子进行亲密接触的信心。父亲刘邦没有给这个边缘化儿子的接班做任何铺垫。从政治角度而言,刘恒是个孤儿。

刘恒一直未能很好地消化父亲留下来的政治班子,他和这帮政治老人所追求的不是磨合,而是相安无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如此描述汉文帝刘恒上台时期的政治姿态:“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谦让都还来不及,哪里还来得及有所拓展和施展?这种谦让其实是对父亲政治遗留势力的谦让,再直白一点,就是对父亲的谦让。

例如,有一回,刘恒似乎想改变汉初时期那种“萧规曹随”的因循管理方式,他问内阁总理周勃,大汉帝国一年的司法案件有多少,生产总值有多少,已经习惯含糊管理的周勃“惶愧,汗出沾背”,这次谈话似乎是刘恒要改变工作风格的一个信号。刘邦政治班子的重要成员陈平喝止了这种倾向,他教训年轻的管理者刘恒说:具体的工作业绩,你去问具体的部门,作为汉帝国内阁总理,只抽象地负责“理阴阳,附百姓”。刘恒在父亲遗留的政治班子面前投降了,其实也是向父亲的行政风格投降。

刘恒也一直未能很好地打理修改父亲刘邦的政治架构。刘邦留将军功分封制的帝国修改成刘姓分封制的帝国,不管是异姓分封还是宗族分封,这对帝国的统一都是一个威胁,刘恒最大的政治操作空间就在这上面,他想打造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而代表他心声的人物出现了——贾谊。

在贾谊的参谋下,刘恒着手修改父亲留下的帝国架构,打造自己的政治班子,改变一些初期的法律条文,尤其是将集中在京城的诸侯遣散到地方安置。

然而,其父亲刘邦的政治班子还很健康,很强壮,刘恒的则还处于偷偷成长的空间。一班政治上的老前辈再次让刘恒屈服,贾谊被排挤在政治核心势力之外,被赶到了地方“卑湿”的长沙。

李商隐贾生范文第5篇

一、先唐学者关于宋玉生活年代的记载

关于宋玉的生活年代,典籍中没有相对详细、明确的记载,现存的先唐对宋玉生活年代记载的材料也自相矛盾,因此历来争论较多。但是,相对原始、可靠的宋玉生活年代记载仍主要集中在先唐时期,当然,这些材料需要我们的辩证。

毋庸置疑的是宋玉在屈原之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提到:“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在《韩诗外传》卷七第十七章提到:“宋玉因其友见楚襄王,襄王待之无以异,乃让其友”。在刘向的《新序》里提到,宋玉又遇到了楚威王。从楚国的历史可知:楚威王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在位,楚王刍负即位时间为公元前227年。若宋玉见过这两位楚王,则宋玉至少要有100岁以上。那么宋玉到底经历哪几位君主呢?

在宋玉的《笛赋》一文中又提到“宋意将送荆轲于易水之上”,据记载荆轲刺秦王的时间为楚王负刍元年(公元前227年),则可知宋玉至少活到了公元前227年。按历史纪年表:楚威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39年到公元前329年;楚怀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28年到公元前299年;楚顷襄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63年;楚幽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37年至公元前229年;楚王负刍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27年到公元前223年。刘向《新序・杂事第一》中提到宋玉曾对话于楚威王。刘向的《新序》是一本故事集,并非均按照史实来记载事件,而是凭自己的意向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改动,笔者认为其记载绝不可靠。此外,即使从楚威王在位的最后一年公元前329年算到公元前227年宋玉送荆轲刺秦王,两者也相隔了102年。唐代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朝相对战国时期,不仅政治稳定,且经济要发达得多,物质文明要进步得多,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好得多,杜甫还在诗中抒发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叹。则在战国时期,人活过七、八十岁已算高寿中的高寿了,活了上百岁,估计得像彭祖因其长寿而千古留名了。在先唐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宋玉长寿的记载,民间也不曾有这样的传说。所以据上推测宋玉是不可能如此高龄的,因此也没有见着楚威王。依刘向《新序》、韩婴《韩诗外传》记载,宋玉曾与楚襄王对话。楚顷襄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63年,到荆轲刺秦王最早是38年,最晚也不过是61年。宋玉在这段时间里活动还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宋玉的生活年代经历了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王负刍四个朝代。

二、先唐学者关于宋玉故里的记载

先唐后记载宋玉故里的文献有:唐代余知古《渚宫故事》、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宋代陆游《入蜀记》、明代周圣楷《宋玉宅考》、清代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清代甘鹏云《楚师儒传》、清同治《归州志》《钟祥县志》《江陵县志》《宜城志》等等。

关于宋玉故里的诗句较为出名的有:杜甫《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及其《入宅》 “宋玉归州宅,云通白帝城。”李商隐《过郑广王故居》“可怜留着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

正因为有以上的记载,才有现今多处挂名宋玉故里,如湖北省钟祥县、江陵县、宜城市、秭归县等。笔者以为研究宋玉故里不应该着重从距宋玉很久的材料、摘抄别人的二手材料或是诗句的只言片语出发,应从离宋玉时代近的原始文献着手。先唐时期关于宋玉故里的资料虽不多,但它应是最为可贵、最值得信赖的第一手文献。

第一,在两汉,有些学者对宋玉作了记载,但并没有人提到过宋玉的故里。直到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卷一《人物・周・宋玉》才第一次在史料记载中提到宋玉故里,云:“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习凿齿是东晋时期的史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他所著的《襄阳耆旧记》是中国最早的人物志之一。史学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事实,冲着这点,习凿齿也不会自作主张。其次,《襄阳耆旧记》所写的就是襄阳地段的名人,因其范围比较狭窄,出错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宋玉为宜城人,和习凿齿是同乡。古人的故乡情结是很重的,一般是不会记错自己家乡名人的。再之,习凿齿是东晋时人,离宋玉的生活年代相对来说比较近。他说宋玉是宜城人,此话虽然算不上很有力,但至今尚没有确切的答案他的说法。

第二,《水经》卷二十八“沔水”经文里提到:“又南过宜城县东,夷水出自房陵,东流注之。”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注曰:“城,故鄢郢之旧都,秦以为县,汉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隽才辩给,善属文而识音也。”从这段话可知,宜城在战国时期叫鄢,是楚国的故都,汉惠帝三年将之改名为宜城,宋玉的故里在宜城城南。

今人断定宋玉的故里在江陵、钟祥、秭归的论据都很牵强附会,多是从第二手、第三手材料中引申出来的。笔者认为,没有确凿证据判断宋玉的故里是以上地方时,还是应该以原始史料记载为准,宋玉的故里应当在宜城。

三、先唐学者关于宋玉与屈原的关系及宋玉其友的记载

在先唐的诸多记载宋玉的资料中,只有王逸《楚辞章句・九辩序》明确提到:“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宋玉和屈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若是师徒关系,而较早记录宋玉资料的司马迁、韩婴、刘向、扬雄、班固等人却都没有指出,且这些人中还不乏史学家。

理清宋玉是否是屈原的弟子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史料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明确地写到:“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而没有提及屈原和宋玉的关系。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屈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是灿烂的楚辞的开山祖师,宋玉是楚辞的最大继承人。史学家作史提及屈原时,于情理来说是应该提及一下他的弟子。然在记载过宋玉的两部先唐史书《史记》《汉书》中均没有提到宋玉是屈原的弟子。王逸的《楚辞章句》并非是史学作品,严格说来只能算是一本文学总集注释著作,它可以任意插入自己的主观思想,而史学著作是绝对不能天马行空或是随意插入自己的想法,它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因此,《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要比《楚辞章句》可靠。第二,屈原和宋玉的“交集”时间。关于屈原投江的时间,笔者大体上同意潘啸龙先生的顷襄王十六年(前283)或十七年(前282)的说法。吴广平先生推算宋玉生于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约卒于楚王负刍之时(公元前222年)。屈原离世时,宋玉才16岁左右。屈原在投江之前曾被流放过两次,即汉北三年,江南十多年。在屈原被流放江南前,宋玉还只刚刚出生。因此,屈原与宋玉也只能说是师徒缘浅了。不过宋玉因仰慕屈原的才华,而师范屈原的创作则是不言而喻的。

在先唐的文献中,《韩诗外传》《新序》都提到宋玉的一位友人,而到底是谁,没有明确记载。根据文献并结合宋玉作品推测,其友可能是景差。

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记录:“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之,复言于王。”这里明言是宋玉和景差之间的对话,相同内容的对话在《韩诗外传》卷七言及刘向的《新序・杂事・第五》中也有记述,只是未言明其友名姓。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过,在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赋。宋玉在《风赋》《大言赋》《小言赋》中都提到景差,说明也确有这么一人。纵观以上材料,笔者推断其友是景差。

四、先唐学者对宋玉的评价

评价一个人,难抛开其外貌。有句形容男孩子长得英俊、潇洒的典故――貌似潘安赛宋玉,一枝梨花压海棠。此话的言外之意是,赛过宋玉的男子可称美男子。这并非空穴来风,而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依据。有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讽赋》为据。《登徒子好色赋》中,登徒子在楚王面前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在《讽赋》中,唐勒在楚王面前进谗:“玉为人身体容冶,口多微词,出爱主人之女。”登徒子、唐勒等人敢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容貌闲丽、身体容冶,看来宋玉是何等姿色了。再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宋玉体貌容冶,见遇俳优。”既然这么多人说宋玉长相不错,并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此事应不为假。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文学家和政治家,而宋玉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家与小臣。在先唐记载宋玉的资料中,虽有学者对宋玉做过单独评价,但大多数学者是提到屈原的时候顺便评评宋玉,宋玉大多是扮演陪衬的角色来衬托屈原。有关宋玉的文献寥寥无几,但细观这些流传下来的先唐文献,还是可以看出先唐学者对宋玉的态度。

司马迁对宋玉是颇有微词的,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宋玉好辞,然不敢直谏。在终莫敢直谏后说,楚日以削,数十年为秦所灭。顺着这个话题思考,楚国被秦国灭亡,似乎跟宋玉之类的人不敢直谏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史记》是史学作品,它应当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掺杂过多的主观思想。司马迁在此对宋玉也算是一种隐晦、客气的写法。

班固是从文学的角度对比屈原、宋玉,写法很直接。他认为屈原的赋虽然辞藻华丽,但有古诗之义,为赋的正宗。而宋玉之类喜欢模仿他,这里可以看出宋玉是一个好学的文学家,然其用词侈丽宏衍,没有讽喻之义。他认为宋玉的作品不如屈原。皇甫谧基本是继承班固的观点,但他比班固用词更不客气,用“宋玉之徒”这种不太礼貌的词语来称呼屈原之后以宋玉为首的赋学家。可以看出在此时期,宋玉还不被广大学者们所接受。

李商隐贾生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怀古诗词;创作心态;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21-03

怀古诗词,是从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题材,是“经见古人之遗迹而赋诗以缅怀古人之事迹”[1]的诗歌。作者亲临古迹,引起对古人、古事的怀念而发为吟咏,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写、环境气氛的烘托和抚今追昔的感叹。其作品景物与情感相融合,历史感与现实感相交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怀古诗词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见考点。鉴赏诗词须知人论世,那么古代文人写怀古诗词怀有怎样的创作心态呢?其作品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本文着重从其创作心态切入,对其作品审美特征试作粗浅分析。

一、思慕功业之崇高美

儒家“三不朽”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文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对文人们的思想和人生追求有着重要影响。“立德”是人生不朽的最高境界,但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所以一般士人都将实现人生不朽的希望寄托在“立功”上。能建奇功,树伟业,名垂后世,在文人眼中,便是“永生”。如果仕途受阻,功业难成,则只能退而求其次,将人生的目标放在文学或学术上,希望同文而不朽,是所谓“立言”。从这个层面上说,怀古诗词正是古人希求功业而不得、赋诗(词)聊表心志以期不朽心态的具体体现。

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深情呐喊,这种悲慨高歌的背后恰恰是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不甘平庸的焦灼。又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人登台凭吊古迹,缅怀东吴东晋旧事,览景之余,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唐都长安,抒发了因皇帝听信谗言疏远自己而报国无门的惆怅,忧国伤时之心幽藏着对功业的渴望和无奈。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借怀古抒发了对英雄的仰慕和功业未就的无奈。当然,并不是所有怀古诗词都着重表达建立功业的思想,但这并不能掩饰作者内心深处对功业渴慕之深心,其怀古诗词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表现出思慕功业之崇高美。

二、怀才不遇之悲壮美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鞭策着中国文人,历史上那些以布衣取卿相或凭才智建立不朽功勋的成功人物激励着中国文人,使他们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参政热情和关心国运民瘼的济世精神。然而空有热情是不行的,要想建立功业还须得到政权的承认,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幸运的,因此失意的文人常借怀古抒不遇之悲。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貌冠后宫而不得幸,却远嫁异域他乡;诗人满腹才华,胸怀抱负,却仕途坎坷,颠沛流离。同是沦落天涯,悲己及人,惺惺相惜之情油然而生,怀才不遇之旨尽见。又如,李商隐的《贾生》,诗人尖锐地揭示出君主求贤意在个人长生、不在苍生社稷的实质,这是导致人才不被重用的深层原因。诗人在抒发怀才不遇之悲的同时,更多了一层悲情体验。怀古诗词的作者大多满怀壮志豪情却政治失意,所以其怀古诗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怀才不遇之悲壮美。

三、心忧家国之凄凉美

诗家怀古,“历史不过是现实的一个参照系,无论是‘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的咏史诗,还是‘经古人成败(之地),咏之’的怀古诗,其真正的触发物还是现实人事,脱离现实关怀而单纯咏史是没有价值的。”[2]怀古诗词是古人心系家国的具体体现,表现出深深的现实关怀。

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诗人追忆西晋灭吴旧事,由此生发“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感慨。前车之覆,后车未必鉴之,人世的沧桑变化将会不断地演绎。面对风雨飘摇、“四海为家”的大唐江山,怎能不令人心忧呢?欲改变现状却无能为力,怎能不伤感凄凉呢?又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诗人览秦国旧址,衰草连天,破败不堪,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想当年秦帝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旧事“不堪回首”之余流露出对大唐王朝前途命运的担忧,感伤凄凉之情深寓其中。古代文人心系国运时局,欲力挽狂澜却力不足,怎能不凄凉伤感呢?所以其作品常表现出一种心忧家国之凄凉美。

四、积极济世之执著美

李商隐贾生范文第7篇

每一个站在那里沉思的人们,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呢。世界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定定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在那站着,望着,似乎在等着些什么,等着些什么想来又错失了的事,想着些没完没了,永无止境的人和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站在什么作文高中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站在什么作文高中600字1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想做的梦不怕别人看见,在这里我都能实现……

——题记

懵懵懂懂的童稚岁月悄然而逝,无声无息。牵出激昂澎湃的青春岁月,年轻气盛的我们,期待着心中运蕴藏着的理想的种子茁壮成长,形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企盼着自己成为一只有着凌云之志,王者之风,奋勇搏击于苍穹的雄鹰。是的,风华正茂的我们,有梦想,有追求,有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临近中考的我们为了梦想而奋斗,渴望在漫漫黑夜中做最亮的那颗繁星,我们奋斗不止,卷面便是任由我们驰骋的舞台,在这夺目的舞台上,我们成为最璀璨的明星。

在拼搏的道路上,伴随着坎坷,一次次的考试,让我应接不暇,我像失了翅膀的小鸟一样失去了方向!面对着身前这一摞摞的复习书,聆听着老师对物理题的一遍遍解析,凝望着墙上钟表指针的不懈转动,……我真的乏了!但我真的要止步于此吗?三年的复习只为不到两个月后的爆发,而那,不正是我的梦想吗?是啊,在追梦的舞台上,我们难免被挫折欺辱,会被失望拉进深渊,但我们应在小小的绝望中大大的成长,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引吭高歌,载歌载舞。

时间的沙漏永不停息,我们各自在舞台上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而我,愿以最大的努力,在舞台的最中央,演绎自己的人生。

“大声欢笑,让你我肩并肩,何处不能欢乐无限,抛开烦恼,勇敢的大步向前,我就站在舞台中间”,伴随着这首《我相信》,我肆无忌惮的高唱,我自信的站在舞台中央,演绎着最努力的最好的自己!

站在什么作文高中600字2人的一生就如同一棵树,而虔诚是它的一个分枝,没有了虔诚,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虔诚?李商隐在《贾生》中写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这不是虔诚,而是纯粹的迷信。真正的虔诚是拥有纯正无邪的信仰以及自己愿意付出劳动。潮汕人的习俗就恰好诠释了这一点,胜利地站在虔诚的枝头微笑。

历史上,潮汕是一个充满天灾、人祸和兵事的地方。“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曾经被贬潮州,发现潮州地方偏僻,文化落后,而且农耕方式原始,教育不兴,陈规陋习甚多。“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希望侄子韩湘在瘴气弥漫的江边将他的骨灰收埋。如此荒凉的不毛之地,为何今天如此富饶?这与他们虔诚的心密切相关。

潮汕人信奉神灵。傅雷教导儿子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潮汕人拥有一颗赤子般的虔诚心。即使当今社会上相信科学,批评潮汕人封建迷信。潮汕人虔诚的心也不会被时代的潮流卷走。我也不觉得这是迷信,而是人的一种信仰。

赚到第一桶金,先拜神灵;金榜题名,先拜神灵。认为取得的成就是神灵在暗中保佑。每到节日,拜祖先,表示对他们的怀念;拜土地神,保佑自己居住平安;拜财神爷,保佑自己衣食无忧,财源滚滚等等。祈求神灵保佑时,虔诚的双膝跪地,手捧三根香。注视神灵的画像,心无杂念,把自己的心愿告知神灵。贡品也倾其所有。大到杀鸡宰羊,小到水果大米。

这就是潮汕人的传统文化。满满的虔诚,这不是迷信,而是信仰,他们用微笑去面对信仰,付出劳动,最终摘到虔诚枝头的胜利果实。

纵观历史长河,凡成就一番伟业之士,孰无信仰?屈原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仰”。兀兀穷年,只为追求真理,即使最终投江汨罗,让芳香走进了千万人的心中。李白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仰,执着于理想;虽然世事艰辛,但并不丧失自己的信心。

“人生在世,谁没有个信仰呢?”让我们学会虔诚,站在枝头微笑吧。

站在什么作文高中600字3岁月荏苒,不知不觉,我们已知站在青春的门口,我们就要向青涩的少年告别了,走向成熟的人生。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很快,可转眼间,我们又成了一群高中生。再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时光里,充满了酸甜苦辣,站在这青春的门口回首,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涌了出来,不知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很怀念那段青春,那回味无穷的青春。

从前,同学们总是爱拿我开玩笑,可有时候玩笑在不经意间也会伤到人,我有时候很生气,很难过。可是同学们还是嘻嘻哈哈地围绕在我的身边,我知道他们不是有意欺负我,他们其实没把我当外人,所以他们都是很友好的。这样,我们每天都快快乐乐的,因为我们在一起,因为我们心在一起,因为我们愿意把心拿出来交朋友。

现在,同学们只知道在座位上学习,走动很少了。我知道这是因为大家的学习压力大。迫不得已的。在自习课上,老师能让我们写作业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恩赐。我渐渐的发现学习的压力慢慢的铸成一堵墙,隔绝心的墙,把快乐拒之外。

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看着成人忙碌地身影,我能够猜到,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嫉妒,猜疑等等,越来越多的东西会来加固这堵心墙,大人们总说我们

现在是学习的阶段将来在玩,我想将来人人的心上都有了这堵墙,我们如何玩,如何开心地玩呢?、

站在青春的门口,未知的你,未知的我,未知的方向,未知的目标,我们即将跨出青春的门口,门外是另一种风景。

站在什么作文高中600字4在宁静的时候,回忆总是最喧闹。

就在这样安静的片刻,脑海中一幅幅画面悄然掠过。

然而,那时那刻,在即将迈入初中学习殿堂的路口,谁也无法想象当时还孩童般的我,却迈开了那将决定我一生的步伐——如此坚定地。

耳旁是车水马龙的喧闹声。眼前是与我相随了半个初中的晨光中学的校园。然后就仿佛听到整个空寂校园中都回荡着那稚嫩的童声……

那年的我,带着大大小小的“包包”,以及那尚未蛻去的壳,乘上了去往晨光的车。一路上,哼着不成调的曲子。我隔着车窗看周围的湖光山色,心情是如此地放松,全然没有即将应考的紧张。然而,就在我随父亲步入那个校园后,我才知晓,父亲并不能和我一起进入那栋教学楼,我才感到环境这样的陌生。我甚至不知道那个会考的地点,脑中只是回荡着父亲在校门口的千叮万嘱:

“千万要沉住气,不要在难题面前乱了阵脚!遇到不会的先放置着,把会做的都做完。记住了吗?”

“清楚了,爸。”

然后,他便没入人群中了无踪影。

我倏地感到分外孤独,想回过头来跟他道声再见,脚步却不知迈向何方。我想找一个人问清楚情况,却从来往人群中读出他们眼神中我那同样的一丝恐慌。然而,我却没再回去找父亲了。在这样无一熟识的人流中,我鬼使神差般地找到了应考之地。在这样喧闹的校园,我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安宁与和谐。

后来一步出校园,我便扑入了父亲的怀抱。

父亲不问我应考之况,但我与他都心知肚明,重要的不是这次考试,而是他不在时我迈出的那份沉稳。那是换入成熟驱壳的象征,是十字路口中不因徘徊而困死的记忆。

感谢选择了晨光,让我冥冥中多了一份果断与安然。

站在什么作文高中600字5大江东去,白驹过隙。时光抚平了当年赤壁叽上的斑驳箭迹,藏锈了那秦始皇一同尘封的千万秦俑,亦揉碎了古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如玉容颜……唯有他,心平气和地以千古奇才的姿态横亘于历史长河之上,悠悠然,任时光飞逝。

扬州的春,孤独的诗人尽情地漫步在寂寥的夜中。扬州之夜,江中波声涌来,此起彼伏。扬州的江上的月光随波声一道洒来,澄澈地直把花变成了霜。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元素融成强大的力量直击他的心房。他感到自己作为诗人和哲人的血液在疯狂跳动,脑中诗词的火光在不断迸射,无需酝酿,他的《春江花夜月》一挥而就,中国诗坛登峰造极之作横空出世。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等开阔,何等气象。月海在他的笔下浑然天成地自成一体。若是平常诗人拥有这几句,早已凭其恣意卖弄和求取功名了。但张若虚只是淡然一笑,继续挥舞他的如椽大笔:“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写诗于他而言,就如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词词句句,都是由心而发。——他的心是向着无限宇宙的。“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站在真理高度的他,心中自有丘壑万千,得时而发,便成大作。

张若虚,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号“吴中四士”。这是《全唐诗》中对于这位天才的数语描述。他太吝啬,只顾向着宇宙、向着时间发问。而忘记给世俗回赠篇文华章。或许他明白,即使留名青史,史书上的文字也终会随着时间的消磨而失去当时的生动,所谓“不朽”,不过是现实之下小小的倒影。

所以,他只是看。上抵宇宙,下临尘世。他看了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摇头浅笑;也看了看李白“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拂袖而叹……他表现出其才气超尘的孤高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