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巴尔扎克雕像

巴尔扎克雕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巴尔扎克雕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1篇

[内容]

罗丹(1840-1917),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雕塑家。他从小热爱美术,后就学于巴黎国立工艺美术学校,从师于著名雕塑家卡尔波等人。在青年时代,他曾在布鲁塞尔等地干过许多同雕塑有关的杂活,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75年,他旅游到了意大利,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罗丹的一生献给了他心爱的雕塑艺术,不断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探索艺术创作的真谛。据说他在创作《巴尔扎克纪念像》的过程中,经常审视雕像的稿子,思索、琢磨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恰巧,有一天雕塑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惊叹不已,以至久久凝视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种情况。……此后,这双完美的手永远消失了。在他看来,整体感高于一切,任何细节必须服从于作品总的效果,总的意图,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割舍、抛弃。这个故事真实反映了罗丹对艺术的追求。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他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后来到大学里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流亡瑞士,和罗曼·罗兰一起进行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是世界闻名的和平主义者。战争结束后,他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他应邀到苏联去,在此期间结识了高尔基,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8年。祖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后又被迫逃往巴西直至去世。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银弦》(1901)、《往日的花环》(1904),他的主要成就是在传记文学和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如著名传记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1920)、《罗曼·罗兰》(1921)、《三大诗人》(卡萨诺伐、斯汤达和托尔斯泰传,1928)等。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混乱的感觉》(1927)、《象棋的故事》(1941)等。此外还有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全神贯注》是根据茨威格《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文改写的。茨威格在文中回忆他在罗丹家做客,亲眼目睹罗丹全神贯注修改雕像的全过程,以及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下面将文中结尾的几段文字抄录如下:“在那天下午,我学得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领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2篇

偌大的一片墓地,一眼望不到边,开阔、整洁、寂静,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走进这里如同走入了一个僻静的大花园。高高的围墙将安息的人们与世隔绝开来。公墓和许多公共场所一样,管理健全严格。门口写着开放时间和入内须知,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回答人们的询问并提供一些服务。

我放眼望去,大部分的墓碑、坟冢和题词都很考究,通常用高级石料做成,形式格局多种多样。有的像缩小的屋子,有的状若教堂尖顶,有的塑有雕像,也有的颇具现代派造型的韵味。每座坟墓都编上了数码和街号,区与区之间隔有小路,就如人们住宅的地名门牌。

在这块墓地里,伟人和平民同样地静卧,思想家和凡夫俗子一样成了若有若无的幽魂,成为永恒、凝重的墓地里的一个标记。

我不时驻足凝眸于那些引人注目的碑文和题照前。

在一个普通的墓碑上,镶嵌着一帧照片,一位年轻姑娘,金发卷曲,清纯的大眼漾着笑意,这样美丽可爱的姑娘失落了生命的蓓蕾,实在让人慨叹人生的困惑,生死的无常。

有几座高高耸立的墓碑,镌刻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保卫祖国、抗击侵略者英勇献身的战士的名字,其中有的年仅二十一二岁。这些墓碑是死者家属立的。与法国各地建造的许多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碑文不同的是,墓碑上刻有死者生卒年和立碑者身份。

一个带有白色人头塑像的墓棺,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法文标出的名字怪不得那么眼熟,原来这是巴尔扎克的安息之地。在中国,巴尔扎克是个很有名气的人物,法国人也以出了这样的文学巨匠自豪,但他们认为左拉才是人民的儿子,因为他真正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而巴尔扎克主要反映的是没落贵族的生活。

在墓地的另一边,聚起了几个人,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座18世纪哲学家的铜像。年深日久,铜像呈青黑色,但铜像头部却光滑铮亮。一位法国妇女虔诚地伸直右手触摸铜像头部,双目微合,表情肃然,旁若无人,好几分钟后才庄重地离去。随之,后来的人又接上去以手触头,状复如前。这倒令人想起佛教信徒的顶礼膜拜。

在数不清的墓碑丛中,有一座造型别致、盖得像小房间模样的纪念碑,由光洁平滑的赭红色高级石料砌成,里面挂着一位老年男子的彩色照片。七八盆鲜花安放在遗像前,小屋里里外外纤尘不染,死者像下面亮闪闪一排金字:“我的心,我的心已经与你一道埋葬,你等着我啊,我将随你而去。”短短两句话,充满了爱心与哀伤。这是死者遗孀把内心的苦痛深深地刻在墙―Lo

我们边走边看边想,鬼使神差地,我们在一块墓碑前驻足。莫不是看花了眼7怎么会有中国隶书体大字?定神一瞧,面前确是正宗的中国式坟墓和铭文。一帧中国妇女的照片:朴实、本分、庄重。墓边刻着挽联:“哭吾母风华正茂英年早逝,哀游子葬身异国翘首望乡。”铭文上写着这位妇女是中国江苏邗江县人,卒年39岁,两个儿子尚未成年,由华侨们捐资安葬。这位妇女是什么身份,如何来到大洋彼岸,又怎么会香消玉殒?墓碑上没有记载,可是那颗思念故土的心,那条割不断的炎黄子孙的血脉却与坚固的墓碑同在。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3篇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班级: 得分:

卷首语:同学们,新年到了,你是否会给一学期的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呢?试试看吧。注意:做题过程中要答题规范,认真细致哟。

一、看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5分)

jù pà lín hún dào qiè yòu huò tiān nán hǎi běi

( ) ( ) ( ) ( ) ( )

jǐn shèn sù mù áo xián zhān yǎn qí zhēn yì bǎo

( ) ( ) ( ) ( ) ( )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两组是( ),请用横线画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在后面的“ ”上改正过来,没错的就不用改。(4分)

A.藕断丝连 津津有味 天长日久 魂牵梦萦

B.众志成城 再接再励 山珍海味 安然无恙

C.一如既往 风欺雪压 能书善画 不容争辨

D.排山倒海 玲珑剔透 望其项背 坚贞不屈

三、将下列词语归类。(4分)

心灵手巧 破烂不堪 顶天立地 满怀信心 阴险狡诈 舍生取义

低头折节 气壮山河 自以为是 口是心非 勇往直前 勾心斗角

1.含褒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贬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给句子中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深:①深刻、深入 ②距离开始的时间久 ③颜色浓 ④感情厚

1.深蓝色的夜空中有许多星星在闪烁。 ( )

2.这是华侨老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 )

3.深深千帐灯。 ( )

4.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 )

五、请照样子进行词语接龙。(3分)

例:暑假假期期末末尾

1.判断( )( )( )

2.噪音( )( )( )

六、联系语境,选词填空。(5分)

矗立 屹立 星空灿烂 绚丽 发射 喷射 疾速 迅速 腾空而起

12月30日凌晨,载人航天发射场( )。100多米高的飞船发射塔旁( )着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火箭的顶部托举着“神舟”四号飞船。零时40分,震天巨响中,火箭( ),飞向太空,火箭尾部( )出长长的烈焰,在夜幕长空划下一道( )的彩虹。

七、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下列句子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这件事不是他干的。 B.这件事不可能不是他干的。

C.这件事怎么会不是他干的呢? D.这件事难道不是他干的?

2.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明虽然诚恳地接受了批评,而且坚决地改正错误。

B.因为明天天气好,所以我就去动物园玩。

C.虽然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但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D.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我的老师。

3.与“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这个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B.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C.桃花依旧笑春风。 D.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八、把词语、季节、诗句用直线连起来。(4分)

赤日炎炎 春 露似真珠月似弓

枫叶似火 夏 草色遥看近却无

粉妆玉砌 秋 映日荷花别样红

鸟语花香 冬 千树万树梨花开

九、积累与运用。(7分)

1.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可是,林林就不这么认为,每当看到他沉迷于各种游戏中,你应该对他说: 。(2分)

2.多读一些好书,会让自己思维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请你用朱熹的一句名言:

。(2分)

3.有人说:“字写不好不要紧,电脑、打印机就可以让你的字很漂亮,现在声控打字机就更方便了,只要你会说就行了,不必再这么辛苦地写字了。”对此说说你的看法。(3分)

十、阅读大观园。(28分)

(一)砍掉那双“完美的手”(14分)

他曾经是人们眼里不可理解的怪人。

读高中时,因为他的优秀,有个保送名牌大学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不要。

到了高考,他考出非常高的考分,却执意选择了又苦又累的地质专业。

毕业了,照样在学校里称得上风云人物的他,同时被几个好单位看中,可他却要求去做一个地质人,做一个浪迹天涯的地质队员。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他总是笑笑,不置一辞。

终于有一天,他在别人再次问起他当初为什么做这些选择的时候开了口: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精心雕塑一座巴尔扎克的雕像:巴尔扎克目光炯炯,身披宽袖长袍,一双手非常自然地叠合在胸前。罗丹唤来了自己的三个学生来欣赏他的得意之作。不料,三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被雕像上那双栩栩如生的手吸引住了,连声赞叹:“好极了,这真是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从学生的表情中感到这双手虽然塑得绝妙,可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太突出了,起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他找来一把大斧,把那双完美的手砍掉了。几个学生被罗丹的举动吓得目瞪口呆。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完美的手”随处可见,它时时处处都诱惑着人们忘记了最初对人生的本质追求,常常因此走上了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路。只有果断地砍掉那双“完美的手”,砍掉那些局部的暂时的诱惑,实实在在,耐住寂寞,潜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雕塑出生命整体的完美。

说这些话时,他已经取得了三个部级、三个局级进步奖的成果,编写了两个有关三维地震勘探的专集,在许多专业报刊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国家科研项目。而且 他还用自己细腻的心去翻阅每一寸自然的美丽 写出了许多充满豪情 激情 深情 智慧的诗篇 成了一个地质诗人 一个知道如何去追求生命真正美丽的诗人

1.照样子,写词语。(3分)

(1)目光炯炯(ABCC)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又苦又累 又____又____ 又____又____ 又____又____

2.给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加上标点。(2分)

3.他对理想非常执着,在沿着理想之路行走过程中,他拒绝了哪些诱惑?(3分)

4.从罗丹砍掉雕像中那双完美的双手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5.“完美的手”指什么?“砍掉”又指什么?(3分)

(二)生活(14分)

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水,本来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

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烈日炎炎( ) 甜美( ) 精致( )

2.“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句中“水”与“器皿”各指什么?(2分)

3.那个“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的人,为什么品不出水的甜美来?(3分)

4.文章写旅行者、农民和牧羊人喝水的感受都独立成段,能不能删节或浓缩?为什么?(3分)

5.读完本文,你想说些什么?(3分)

十一、习作芳草地。(30分)

题目:今天真快活

要求: 1.写一件使你快活的事,内容写具体,层次要清楚。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4篇

1

约翰知道,他必须杀掉妻子。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他必须为她考虑。

离婚是不可能的,他没有正当的理由。玛丽善良、美丽、开朗,并且从来没有看过别的男人一眼。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她从来不向他唠唠叨叨。她做得一手好菜,打得一手好桥牌,她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女人。

他不得不杀掉她,这真是非常遗憾。但是,他不愿意告诉她他要离开她,这对她是一种羞辱。再说,两个月前,他们刚刚庆祝了结婚二十周年,他们都自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对夫妻。当着十几位羡慕不已的朋友的面,他们举杯保证,要相爱一辈子。他们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经过所有这些后,约翰可不能这么一脚把玛丽踢开,那太卑鄙了。

而且,没有了他,玛丽的生活就没有了意义。当然,她可以继续开她的商店。虽然那个商店自从开张以来,生意就一直非常兴旺,但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职业妇女,当时他们隔壁的房子刚好要出售,于是他们就买下来了。也不用装修什么的,只要打通两栋房子中间的墙,开一扇门就行了。玛丽说,开商店只是为了当可爱的丈夫不在时,让她消磨时间而已。约翰很少进商店,他觉得那里乱七八糟,一进去就觉得很不安,似乎那些非常拥挤的东西会随时掉下来一样。

是的,玛丽的全部身心在他身上,而不是在商店上。如果他跟她离婚,那么就没有人带她去听音乐会和玩桥牌,她也不可能再参加她最喜欢的聚餐晚会了。没有了他,他们的朋友谁也不会邀请她。离了婚,她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会像那些老处女和寡妇一样,过着悲惨的生活。

他不能让玛丽过那样的生活,虽然他确信,如果他要求离婚,她会同意的。她一向对他百依百顺。

不,他不能向她提出离婚,这对她是一种羞辱。她应该得到更好的结局。

如果他去列克星顿出差时,不遇见莱蒂丝就好了。但那真是一次奇遇,他怎么能后悔呢?在他认识莱蒂丝之后,才觉得自己充满活力,就像是盲人重见光明一样。莱蒂丝也深深地爱着他,迫不及待地要和他结婚,她是自由身,没有什么问题。

他必须想方设法结果玛丽,安排一次意外事件应该是不难的。商店就是一个理想的地方,那里非常拥挤。利用那些沉重的石头雕像、吊灯和壁炉架,可以轻而易举地结束他亲爱的玛丽的生命。

“亲爱的,你必须告诉你妻子,”他们上一次在列克星顿的一家旅馆幽会时,莱蒂丝催促道。“你必须赶快离婚。你必须把我们之间的事告诉她。”莱蒂丝的声音舒缓悦耳,让约翰陶醉。

但他怎么能告诉玛丽有关莱蒂丝的事呢?与玛丽的和蔼不同,莱蒂丝很优雅。他无法抵抗她的魅力。在她面前,他是一个热情、老练的情人;而在玛丽面前,他则是一个体贴、和气的丈夫。和莱蒂丝在一起,生活总是充满激情,他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亢奋。而玛丽――不,他不能比较她们。

就在他正要提议莱蒂丝去酒吧时,他看到查特・弗莱明走进旅馆,向服务台走去。查特・弗莱明到列克星顿来干什么呢?

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碰上熟人,这是非法情人经常面临的问题。他们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被人发现。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

但是,查特・弗莱明是约翰最不想见到的人,如果他见到约翰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的话,他一定会大肆宣扬的。弗莱明这个碎嘴子会告诉他的妻子和他的朋友,会告诉他的医生、他的店主、他的银行和他的律师。

约翰在莱蒂丝身边觉得非常不自在。查特还在服务台说着什么。约翰不能这么暴露下去,查特只要向四周看几眼,就会发现他和莱蒂丝。约翰找了个可笑的借口,溜到旁边的报摊,躲到一本杂志后面,一直到查特登记完后乘电梯上楼。

他们总算躲过,但是,太玄了。

约翰觉得这玷污了他们高尚的感情,他不能容忍。他必须采取行动,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件事,但同时,他不想伤害玛丽。

在美国,每天早晨起床,有数以千计的人在天黑前死去。为什么他亲爱的玛丽不能是其中之一呢?为什么她不能自己死去呢?

2

奇怪的是,玛丽・约翰逊和约翰・约翰逊一样,也处在同一困境中。她并不想坠入情网。实际上,她认为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那天早晨,肯尼思到她店里来,问她有没有莫扎特的半身雕像,她这才发现,她以前是多么天真。她当然有莫扎特的半身雕像,更不用说还有巴赫、贝多芬、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乔治・华盛顿和哥德的半身雕像。

他说了自己的名字,顾客一般是不说自己姓名的,于是她也说了自己的名字,接着她发现,他是镇上一位著名的室内设计师。

“坦率地说,”他说,“我并不想在室内摆放莫扎特的半身雕像,它会毁了房间的整体效果,但是,我的雇主坚持要这么办。我能看看你别的东西吗?”

她带他参观了整个商店的货品。他整个上午都在那里,快中午时,他似乎对后面的一间小屋特别感兴趣,那里堆了许多带抽屉的柜子。他伸手去拉一个抽屉,结果却拉住了她的手。

“你在干什么?”她说。“天哪,如果顾客进来怎么办?”

“让他们自己浏览吧,”他说。

她不敢相信会发生这种事,但它的确发生了。后来,当约翰出差时,她不再感到孤独,反而渴望。堆满柜子的那间小屋成为玛丽和肯尼思秘密幽会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增加了一张躺椅。

有一天,他们在小屋里太投入了,没有注意到有人进来。直到来人喊道:“约翰逊太太,你在哪里?我要买东西。”

玛丽急急忙忙地从小屋跑出来接待顾客。她试图把搞乱的头发捋顺。她知道她的口红弄脏了。

来人是布里安太太,她是镇上最喜欢传话的人。布里安太太会到处说玛丽・约翰逊在她的店里跟人约会。约翰肯定会听到的。

幸运的是,布里安太太心里有别的事,她那天一心要看看好的奶油模子嫁妆箱,没有注意别的事。

这真是太玄了,玛丽对肯尼恩说。但是,肯尼思很不满意。

“我深深地爱着你,”他说。“我是认真的。我认为你也爱着我。今天下午真是荒唐,真让人感到羞辱,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再不愿躲在门后,而你在那里带顾客看奶油模子。我们必须马上结婚。告诉你丈夫你要离婚。“

“是,亲爱的。请你耐心点。”

“我已经够耐心的了。我再也不能等待了。”

她知道他这话是当真的。如果她失去肯尼思,那么生活将失去意义。她对约翰就从来没有这么依恋过。

肯尼思不停地谈到离婚,好像离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像去看牙科医生那么容易。她怎么能与一个二十年来一直深爱着她的男人离婚呢?亲爱的约翰,她怎么能一脚把他踢开呢?

他正在壮年、还可以活几十年。他的存在都是以她为核心的。他活着就是为了给她快乐。他们没有其他朋友,只有那些结婚的夫妇。如果她离开他的话,约翰将过着一种孤独可怜的生活。没有她,他就成了一个怪人,他们的朋友会因为同情而邀请他去他们家。人们都会称他为可怜的约翰。他们会说,他这样还不如死了好呢。他不会照顾自己,将饥一顿,饱一顿,他将不得不单身住到某个破烂公寓。不,她不能让他过那样的生活。

为什么要开始与肯尼思这种疯狂的恋爱呢?为什么自己一定要在家里放莫扎特的半身雕像呢?为什么肯尼思一定要到她的店里来找莫扎特的半身雕像呢?

别的地方多的是,价格还便宜。

但是,她无法改变既成事实。跟肯尼思在一起的几秒钟,胜过跟约翰的一辈子。

除非约翰死了。为什么他不能心脏病突发死去呢?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死于心脏病,为什么她亲爱的约翰不突然死去呢?

那样的话,一切就都简单了。

只有一个办法。她将寻找一种迅速、有效、干净的办法摆脱约翰。而且要快。

约翰出差回来那天晚上,他觉得玛丽漂亮极了。有那么一瞬,他觉得这一生有她就足够了。接着他想起了莱蒂丝,为了能和她在一起生活,无论干什么都可以,他应该照原计划行事。

他应该尽可能温柔地杀掉玛丽,并且就在当天晚上。同时,他将享受玛丽为他准备的美妙晚餐。礼貌要求他这么做,另外,他的确饿了。

他一吃完饭,就着手进行谋杀。一边吃一个女人为你准备的奶酪蛋糕,一边准备谋杀她,这似乎有点残忍,不过,并不是他想这么残酷,实在是迫不得已。他不知道该怎么谋杀玛丽。也许在她那个堆满半身雕像的角落里,他能想出什么办法。

玛丽微笑着递给他一杯咖啡。“亲爱的,经过这么漫长的旅行,我想你需要多喝点咖啡。”

“是的,亲爱的,我的确很想喝咖啡。谢谢你。”

他喝了一口咖啡,瞥了一眼桌子对面的玛丽。她脸上露出一种古怪的表情,似乎想要说些什么。约翰觉得很困惑。正当他盯着她看时,她露出了微笑,这是他们蜜月以来最灿烂的一个微笑。

“亲爱的,我要出去一下,”她说。“我刚想起店里有些事要做,我马上就会回来。”

她快步走出餐厅,穿过大厅,走进隔壁的商店。

但她没有像承诺的那样马上回来,他喝了两口咖啡,然后决定去商店看看,到底是什么耽误了她。

她没有听到他进来。他发现她背朝着他,正坐在一个大沙发上,旁边全是放雕像的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像。

天哪,这真是天赐良机。她的肩膀在抽动,她在呜咽,是她知道他们的共同生活快结束了吗?这时,他又觉得她可能是在笑,她独自一个人笑的时候,肩膀就是那么摇动的。不管她在做什么,不管她是在哭还是在笑,他都没有时间去猜测。这个机会太好了,不能错过。她低着头,头顶旁边刚好是维克多・雨果或本杰明・弗兰克林的雕像,约翰只要轻轻一推,它就会正好落到她的头盖骨上。

他推了。非常简单。

可怜的女人。可怜的玛丽。

这是为大家好,他不会为此而自责的。不过,他还是感到吃惊,事情做起来这么容易。如果他早知道这么容易的话,前几个星期就动手了。

约翰非常镇静。他最后瞥了玛丽一眼,然后回到餐厅。他将喝完咖啡,然后打电话给医生。毫无疑问,医生会告诉警察,这是一个意外。除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外,约翰不需要撒谎,他只要说玛丽的动作导致了雕像的坠落就行了。

他的咖啡还是温的。他慢慢地喝着,想起了莱蒂丝,渴望打电话告诉她:他们可以永远在一起了,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可以结婚了。但是,他决定还是不要冒险,暂时不给莱蒂丝打电话。

他觉得快乐而镇静。他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毫无疑问,这种轻松来自他刚才做过的事。他甚至有点磕睡了。他从来没有这么瞌睡过。他应该到客厅的沙发上躺一下。这比给医生打电话还要重要。但是,他等不及走到沙发上。他把头放在餐桌上,双手在摇晃。

玛丽和约翰的朋友毫不怀疑这场双重悲剧是怎么发生的。只要仔细想想,就能意识到商店是个危机四伏的地方,那天晚上,玛丽不小心被雕像砸到头。约翰发现她死了,悲痛欲绝。他意识到没有玛丽他就活不下去,绝望之中,他在咖啡里放进大量安眠药,自杀了。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5篇

今日,罗马的这些大道已成为传说。但罗马从未丢失过它决意作为世界中心的意志,这也许与那些城中随处可见的令人联想到恢宏历史的见证物有关,当废墟和残缺也成为美的一种,更让人坚信,“人类创造了建筑物,建筑物又创造了人类。”诸多游客奔赴这座史上最伟大帝国的首都,是为了古竞技场、万神殿、许愿泉、圣彼得大教堂而来,它们构建起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诸多精神领域的衍展,包括宗教、艺术、建筑等等。世界上很多首都只是国家的一部分,但罗马就是意大利,它是意大利的心脏,只要想到罗马的面积还有那些伟大的建筑、罗马街头无处不在的雕塑和喷泉、你就会抑制不住对这座“永恒之城”的敬佩。它们塑造了西方世界,本身也成为了文明的象征。

曼妙的雕像之城

罗马是美妙的雕像之城,随处可见美丽的雕塑,它们历经风雨洗礼,早已如纹身般刻入城市的肌理,任再多岁月亦无法洗刷。不过我有我的最爱,且一再造访,那就是波各赛美术馆。这里满是雕像,其中有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傲视群雄,他叫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罗马历史上杰出卓绝的艺术家遍地,但我最推崇贝尼尼。

推崇他的理由,是因为当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都在为教皇而创作时,贝尼尼已在为个人自由意志而创作。正是波各赛美术馆的作品开启了他的事业,也界定了巴洛克雕像风格。巴洛克风行于17世纪,它被赋予诸多意义,但若只用一个词来定义,那就是“运动”,或者说是“动感”。在这以前,雕像都不曾像贝尼尼作品般“运动”。

波各赛美术馆建成于1613年,原是枢机大臣西皮奥内・波格赛的别墅,他是贝尼尼的赞助者,也是著名的收藏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赞助者之间的佳话成就了一段段传奇,若没有实力充沛又真正心灵相契的赞助伙伴,米开朗基罗不可能寻找到一块600多平方米的房屋顶棚尽情地挥洒自己的创造力,达・芬奇也无法在米兰完成《最后的晚餐》。

走进波各赛美术馆,你就能领会将艺术奉若珍宝是何等体面的事情。《阿波罗和达芙尼》、《攻占普罗塞尔庇那》,大量贝尼尼的作品充斥着一楼展厅,至今,他仍是全球最抢手的艺术家。由波各赛美术馆启程,终又回归原点,人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

我欣赏贝尼尼对细节的雕琢和讲究,他的作品总是因充满生命力而栩栩如生。米开朗基罗也曾说过,“完美不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可以成就完美”。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在激烈的运动中,富于动感,例如《抢掠普罗瑟皮纳》,冥王挟持年青女孩普罗瑟莲娜,不顾她的挣扎,从我们眼前将她带走,手放在肌肤上由于用力而致使手指几乎要掐入少女柔嫩大腿肌肤的深深凹陷,少女在空中无助而挥舞的手,因惊惧而跷起的左脚拇指,眉毛因推挤而扭曲……这些强烈的动感皆是贝尼尼对艺术界所做出的最重大贡献。大理石材在他手中仿佛失却了重量,幻化为轻盈如风,衣袂飘飘。

每次我在西班牙广场的“破船”喷泉池前停留,总能感受到历史如风而来,这是贝尼尼为罗马奉献的第一座喷泉。它古朴又华丽,厚重又轻快多姿,是建筑与喷泉设计的完美融合。古老的罗马有一条台伯河穿城而过,这是一条完完全全属于意大利的河,它曾冲刷罗马几千年来的血腥和仇恨,也曾多次引发损失重大的洪水,“破船喷泉”正是为纪念1598年罗马大水灾而建造的,当时台伯河泛滥成灾,洪水一度漫进西班牙广场。今天的台伯河宁静美丽,祝福着人世间一切灾难过后的笑脸。贝尼尼人生中的第一件建筑作品则奉献给了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广场周围半圆形的长廊里耸立着284根圆柱及88根方柱,内列柱顶上刻有140尊圣像,广场中央还屹立着一座高26米来自埃及的方尖碑,气魄与雄心幻成旷世奇作中跃动的荷尔蒙,在荏苒的时光中始终葆有沸腾的灵魂。

喷泉里涌出的永恒浪漫

罗马有几百座喷泉。此地乃至欧洲每一座水花园的灵感来源,都始自于那片由拥有巨大财富与野心的伊波利托所创建的埃斯特庄园,这座为世人震撼的宫殿还有个名字叫“干泉宫”,这里有51座喷泉,398个喷嘴,364个喷水口,64座瀑布,220个水池,还有875米的水道,徜徉其间,人显得如此渺小。

其中,特雷维喷泉是真正的“大泉”,它由可尼拉・砂维在1732年设计,耗时近30年才完工,完整呈现了海神驾驭世界水域的景象。喷泉建造在罗马三条街的交叉口,特雷维本身就是分岔路的意思,《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向池边抛去硬币,时至今日,它成为最广为人知的罗马许愿池,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和希冀令许愿池超越建筑之美,散发最纯真温暖的气息。每次途经这里,我都渴望重听一遍《喷泉里的三枚硬币》那首歌,它出自和《罗马假日》同属上世纪50年代的The Four Aces乐队,歌词唱道“被充满希望的恋人丢进喷泉里的三枚硬币,每颗心都向往自己的家,哪一个才是为这喷泉所庇佑的?”在罗马有种说法:扔一枚,代表你会回到罗马。扔两枚,代表你会认识一位罗马美女,扔三枚,或许会在罗马娶到一位曼妙娇妻,我不知道扔中四枚会怎样,但一定非常不错!

罗马,亦因奥黛丽・赫本而镀上一层浪漫金色。她的《罗马假日》成就了爱情经典,亦成就了她和格里高利・派克之间长达40年的情谊。1954年赫本在瑞士和派克的好友梅厄结婚,派克特意从美国赶去赴他们的婚礼,并送上枚蝴蝶胸针作为特别的礼物,此后,无论赫本的情感历经怎样的变迁,无论她的事业有怎样的跌宕,这枚蝴蝶胸针始终是她生死相随的挚友。2003年,苏富比拍卖行举行赫本生前衣物和首饰义卖,已87岁高龄的派克买下了赫本一生珍藏的蝴蝶胸针。拍卖会结束后49天,派克与世长辞,手里握着的就是那枚蝴蝶胸针,人生兜兜转转,百折干回,这一份浪漫从当年的许愿池激起的涟漪,一直蔓延回荡数十年,最后的一刻终听从自己的内心,仍是欢愉和完满的。

其实,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们所期待的浪漫已不再是轰轰烈烈的形式和排场,所谓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说回罗马的浪漫,西班牙广场是必去的。广场周遭的分岔路口并不宽敞,窄窄的街角常常会涌进来一群群的人,他们是欢声笑语的背包客,忙不停地拍照。环绕着许愿池周围,罗马有很多家冰激凌老店,我相信每个去过罗马的女生都会效仿电影镜头中奥黛丽-赫本举着一枚甜香软糯的甜筒,坐在西班牙广场的台阶上,春日的风轻柔地吹过,那些硬朗的雕塑在甜蜜与温情的浸泡中亦变得委婉动人起来。

西班牙台阶顺延Hessler Rome酒店的钟楼徐徐而下,是一件完美无缺的艺术品,创造者讽刺性地设计有缺陷的细节,反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程度的完美。事实上,西班牙广场无论从精神或物质层面,都极度奢侈,它的街坊邻居都是那些叫做Valentino、Bvlgari、Gucci、Giorgio Armani的精品店,而17世纪以来,李斯特、拜伦、歌德、考夫曼、巴尔扎克、司汤达等等一大批名人都曾在广场附近的街坊居住过,英国诗人济慈就是在大台阶右手边的那间屋子里与世长辞的。西班牙广场上的咖啡馆曾是济慈、拜伦、雪莱最爱去的地方,空气中四处弥散着浪漫的味道。

意式咖啡与夜的街头

罗马究竟有多少家咖啡馆,也许和喷泉一样多吧。据说罗马人是这样分配时间的,三分之一在酒吧,三分之一在旅行,另外三分之一在剧院,但我觉得他们至少还有一大半的时间是泡在咖啡馆里的。就像我喜欢的纳沃娜广场,是罗马的大客厅,出没于广场上熙来攘往、形形的人潮,成为最生动的背景,露天咖啡座里的椅子整齐排开,有点像电影院,你把自己安顿下来后,掏出太阳眼镜戴上,便没有人管你的目光看向何处了。不见了肌肉壮硕的雄性荷尔蒙,代之以妩媚的女性躯体和线条,时髦以一种跨越性别与时空的方式永远飞奔在最前头。

意大利人的一天要喝了咖啡才开始,世界上有哪个地方还能比得上意大利最老的咖啡馆呢?意大利人不种咖啡,却让它变成了自己的特产。拿铁、玛琪朵、卡布奇诺,都是意大利咖啡,意大利人也会嘲笑英国人不懂品味意式浓缩咖啡,它看起来太小杯了,显得有点浪费钱,但意大利人觉得这才叫咖啡。有一次我故意配合意式幽默,跟帅哥店员调侃道“好喝,不过咖啡好少!”对方逗趣地说“哦,其实我觉得已经太大杯了!”我笑着说:“如果我点美式咖啡呢?”帅哥回答:“来罗马点美式咖啡,不如到隔壁喝汤,如果你要,我可以帮你煮一杯,加上同样的水,都可以拿来煮意大利面啦。”在罗马,你不会看到如美国曼哈顿街头带着速溶咖啡边走边喝的街拍,罗马人就坐定在路边,安安心心地喝上一杯咖啡。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6篇

埃菲尔铁塔上的倩影

自信的德国人有柏林,绅士的英国人有伦敦,文艺的意大利人有罗马,可是这些都无法和巴黎比拟。就连美国首都华盛顿都是仿照巴黎而建造的,俄国旧都圣彼得堡据说也是以巴黎为蓝图,世界上还有数不胜数的地方被称为小巴黎,可想而知,巴黎是一个多么令人魂牵梦绕的梦幻之城、浪漫之都!

如果说,巴黎是一个美丽的贵妇,那么埃菲尔铁塔就是她最最明媚的双眸了。这个被誉为法国“铁娘子”的铁塔,俨然走过百年风雨了。她的面容一如当年,而令人称奇还有她的坚固,她的奇迹,还有发生在她身上的历史和故事,这些使她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

13岁那年,我第一次来到巴黎。对于10年前在巴黎那几天的停留,我的回忆已经很淡了,但是对于埃菲尔铁塔的记忆,我不是保留在了索尼卡片机里那张在观景台上的少女倩影上,而是定格在了十年前的黄昏,我在巴黎战神广场远远看到她的瞬间,那是巴黎的骄傲,世界的骄傲。那时广场上有不同肤色的滑板少年,还有吉他歌手沉浸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法国人说,埃菲尔铁塔是“首都的望台”。事实的确如此,它设有上、中、下三个望台,可同时容纳上万人,三个望台各有不同的视野,也给人带来不同的情趣。一个世纪以来,每年大约有300万人登临塔顶,俯瞰巴黎市容。

在铁塔下面,有很多黑人大叔兜售铁塔模型、铁塔小挂链,大约一欧元可以买到六七个。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让我分不清谁是游客,谁是路过者,他们以怎样的一种身份出现在这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内心都有一种骄傲,有一种或大或小的热火在内心燃烧着。

巴黎圣母院的钟声

第一次知道巴黎圣母院是在祖父的书橱中,那本厚厚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使我好奇又向往。祖母给我讲述了里面的故事。但是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来说,最让人向往的还是教堂那个神圣的地方,还有浪漫而遥远的巴黎城。

终于来到了巴黎圣母院,恍惚间,我还是十多年前那个稚童,问着祖母:奶奶,奶奶,巴黎是哪里,教堂是什么?

没有其他建筑可以比巴黎圣母院更能体现巴黎的历史了。它座落在城市的发源地西峦岛上,它见证了法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包括拿破仑的加冕典礼。从西面正墙看大教堂,广场上有写生的,有卖艺的,也有一些艺术家进行裸身艺术的。走过他们,你可以放些零钱在他们脚下,他们会心一笑,映射着傍晚的夕阳。在教堂上的三扇大门上有栩栩如生的雕塑,中央的玫瑰窗和一处镂空画廊是大教堂的标志。当然,如果从左岸观看大教堂,那么碧水相映、林荫点点的景象,把教堂的大气都融入一种隽秀中了。

巴黎圣母院名字的来源也颇有涵义,在十字路口东南方向与立柱相对的是建于14世纪的圣母圣婴雕像,雕像是从圣艾尼昂教堂搬运而来的,巴黎圣母院也因此得名。

教堂里大约六点多钟时有祷告。这时大小主教开始念祷告词,喷洒烟雾,让在座的每个人一起双手合十做祷告。随着点燃的烛光,教堂里每个人的神情庄重而严肃。大概这是巴黎最为深沉的时刻了,人们倾听着自己在尘世间慌乱的脚步,聆听着内心最为质朴的声音。尽管完全听不懂修女的祷告词,但是我很享受这一刻。

要独自享受一人片刻的宁静,不妨到圣母院第三层楼,也就是最顶层,雨果笔下的钟楼去看看。教堂正厅顶部的南钟楼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钟声洪亮,据说这座钟铸造的材料均来自巴黎虔诚的女信徒的奉献。北侧钟楼则有一个387级的阶梯,从钟楼可以俯瞰巴黎如诗画般的美景,欧洲古典及现代感的建筑物,欣赏塞纳河上风光。一艘艘观光船载着游客穿梭游驶于塞纳河,眼前的场景是否寄托着你从小就埋藏在心底的一个巴黎梦呢?

走出教堂,傍晚的夕阳正浓,不时有飞鸟掠过低空,偶尔长鸣。是否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如巴黎,有一道明媚而淡淡的哀伤呢?

邂逅香榭丽舍大道

许多法国18、19世纪的小说,都对它的繁华做了描写,那里是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娱乐天堂,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在香榭丽舍大道,咖啡香气、高级香水、胭脂味道是她的韵味所在,而各式各样的奢侈品则是这个贵美人眼角的泪痣,偶尔喧宾夺主。

如果你没有来过香榭丽舍,就不要谈时尚。每个巴黎女孩都爱她,恨她。同样,每一个来到巴黎的人爱她,也恨她。

它以圆点广场为界分成两部分:东段是条约700米长的林荫大道,以自然风光为主,道路是平坦的英式草坪,绿树成行,莺往燕来,鸟语花香,是闹市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处。西段是长约1200米的高级商业区,雍容华贵,也是全球世界名牌最密集的地方。香榭丽舍大道几乎与塞纳河的一段是平行的,从大道向南便可以到达塞纳河了。两条8线行车道的大街配上其间起伏凹凸的地势,使这条大街气度非凡。如果天气晴好,望到尽头便是闻名遐迩的凯旋门。每年的国庆,法国人都是在这条大道上庆祝。

香榭丽舍这个译名拜中国浪漫诗人徐志摩先生所赐,弥漫着咖啡、香水、糕点香气的街道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香榭”,而街道两旁典雅的奥斯曼式建筑,被称为“丽舍”,毫不为过。

香榭丽舍大道布满了世界各地的大银行、大公司,还有奢侈品店,而那些仿古式街灯,充满艺术感的感恩书报亭给它增添了一道人文精神。各式各样的咖啡馆,都配有露天的小坐,喝一杯咖啡,看一份报纸,时光一定要浪费在喜欢的事物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Fouquet'scafe,它是香榭丽舍大街上的百年老店,据称是最佳街拍的地点。很多明星都爱来这里,这里的咖啡大概是我这次旅行中喝过的最贵的咖啡了,六七欧元,口感和平时的咖啡馆差不多。但是在这被法国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上喝咖啡,度过下午茶时光,怕是别有一番情调吧。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7篇

关键词:莫言;内省型;构思方式;主题先行型

莫言有不少“创作谈”,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以及《红高粱》,还有他用情最深的《丰乳肥臀》发表后,他都写了相应的创作谈,且无一例外地提到:他之所以写该作品,是基于某个意象或某个画面在他内心发酵了,并且膨胀得让他不吐不快。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小说方面的成就是否与莫言“内省型”的构思方式有关?这种构思方式又具备哪些先天优势?

一、“内省型”与“主题先行型”构思方式的不同

“内省型”构思方式不是从一种思想或一个问题出发,而是由一种意象开始,且作者被意象抓住后,内心生出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像面包一样发酵膨胀,进而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的表达欲望,由此构思生成作品,就是“内省型”构思方式。

与“内省型”构思方式相对的是“主题先行型”,即先有一个要传达的主题或者叫观念,然后再去调研、深入生活,寻找一些故事或者叫素材,经过多方整合动笔。“主题先行型”构思方式,现实主义作家用得较多,譬如路遥与实。路遥说:“我曾经有过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1]这是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最初的动机,必须在四十岁之前干一件大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生活、搜集材料等准备工作,“框架已经确定: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可能要近百人左右。工程是庞大的。首先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构造这座建筑物?”[2]至此,《平凡的世界》框架已经确定,主题、人物数量差不多都定了,可是意象与素材以及如何传达仍未形成。

实也明确提到自己创作《白鹿原》的动机及构思方式,“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五十岁这年龄大关的恐惧。如果我只能写写发发如那时的那些中短篇,到死时肯定连一本可以当枕头的书也没有,五十岁以后的日子不敢想象将怎么过。恰在此时由《蓝》文写作而引发的关于这个民族命运的大命题的思考日趋激烈,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理想,必须充分地利用和珍惜五十岁前这五六十年的黄金般的生命区段,把这个大命题的思考完成,而且必须在艺术上大跨度地超越自己。”[3]在构思《白鹿原》这部作品时,实也是先有“大命题”的思考,才开始为这个大命题做准备,从1986年产生这个想法,到1987年构思完成,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直到1992年三月下旬,《白鹿原》五十万字的复稿才算完成。

二、莫言小说的“内省型”构思方式

莫言写《透明的红萝卜》的直接缘由是:“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阳光灿烂,照着萝卜地里一个弯腰劳动的老头;又来了一个手持鱼叉的姑娘,她叉出一个红萝卜,举起来,迎着阳光走去。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我觉得这个场面特别美,很像一段电影。那种色彩、那种神秘的情调,使我感到很振奋。其他的人物、情节都是由此生酵出来的。当然,这是调动了我的生活积累,不足的部分,可以用想象来补足。”[4]莫言的同学施放,将此种构思方式归纳为“内省型思维方式”[5]。

事实上,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之后,许多作品都沿用了“内省型”构思方式。在构思《红高粱》时,莫言说:“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乡。我小时候,气候和现在不同,经常下雨,洪水成灾,种矮秆庄稼会涝死,只能种高粱。那时人口稀少,土地宽广,每到秋天,一出村庄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缘的高粱地。在‘我爷爷’和 ‘我奶奶’那个时代,雨水更大,人口更少,高粱更多,许多高粱杆冬天也不收割,为绿林好汉们提供了屏障。于是决定把高粱地作为舞台,把抗日的故事和爱情的故事放到这里上演。确定了这个框架后,便着手创作,只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红高粱》初稿。”[6]这个写作速度是惊人的,《红高粱》发表后,记者问他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创作?莫言说:“当头脑里出现一个非常感人、非常辉煌的画面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一下子想起好多好多事来。”[7]“生活中留给我深刻印象的事物。倒不一定是亲眼目睹的。譬如红高粱的画面。我确实不曾看到过如此浩瀚的高粱地,但是老人们经常讲起的传说,却不知在我的头脑里熔铸了多久。每次听,都要产生联想,都要在脑子里成像。”[8]有时候,“它是一种画面。譬如《红色淤泥》。那一群飞蝗,铺天盖地,把太阳都遮没了。一个阴惨的画面。下面还有一块红色的沼泽地。里面生长着形形的植物,奔跑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一匹红色的小马驹,在沼泽地里十分艰难地跋涉。这画面让人痴迷。”[9]于是便“更多的是调动起我所听到过的传说。”[10]这个访谈进一步证实了:由意象、画面生酵的方式是莫言构思小说的路径。

代表作《丰乳肥臀》的构思也是基于一个意象。在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时,一节美术欣赏课上,孙教授携来的幻灯片里一张照片让莫言难以忘记,由此产生了创作这部长篇的想法。在《解》中莫言这样说:“一个据说是很古的人类不知用什么器具弄出来的石雕像。乍一看这雕像又粗糙又丑陋:两只硕大的宛若两只水罐,还有丰肥的腹与臀,雕像的面部模糊不清。但她立在那儿简直是稳如泰山。据授课的孙教授说,这雕像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作品,是生殖崇拜,自然也是母性崇拜的物化表现。当然也是伟大的艺术品,是一切雕塑的源头。我每当回忆起这尊雕像,就感到莫名的激动,就感到跃跃欲试的创作的冲动,就仿佛捏住了艺术创作的根本。但她让我激动、令我冲动、给我自信的原因是什么,却是我无法用言语表述清楚的,也许真正的艺术所传达的精神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吧。[11]”

对于“内省型”构思方式,莫言有明确追求,并以此将他与一些作家区别开来。莫言的传记作者叶开说:“他写小说是先有题目,先有一个形象,一个生动活泼的形象,而灵感大发的。其他很多作家,则是先有一个主题,一个念头,一个思想,然后给这个思想找材料,自己身边没有这些材料,就去别人的生活里寻找,去体验别人的生活。[12]”

三、“内省型”构思方式的优势

莫言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语言的开创性与独特性;故事的独创性与多义性;思想的不确定性。[13]”

首先说,主题思想的不确定性与故事的多义性。“主题先行型”构思出的小说,中心思想一般都很明确。譬如实在《白鹿原》的扉页上直接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引言就是他小说的主题。围绕《白鹿原》是一个民族秘史进行阐释的文章有:王仲生的《民族秘史的叩询和构筑》;畅广元、屈雅军、李凌泽的《负重的民族秘史》;常振家的《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李建军的《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等等。可见,实《白鹿原》的主题是明确的。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是“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14]这个主题也是明确的。

莫言说:“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一部作家的主题意图和读者的读后感觉吻合了的小说,可能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小说。’”[15]“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16]《透明的红萝卜》写出后,徐怀中说:“这篇作品恐怕是属于那种用几句话不容易概括出主题的作品。”[17]莫言回应说:“生活中是五光十色的,包含着许多虚幻的、难以捉摸的东西、生活中也充满了浪漫情调,不论多么严酷的生活都包涵着浪漫情调。生活本身就具有神秘美、哲理美和含蓄美。所以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也是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出主题的。”[18]可见,主题思想的不确定性,莫言在创作之初就有明确追求。1986年发表的《红高粱》写出了战争中丰富复杂的人性,但终究也难概括出一个可以共识的主题。女权主义者看到女性飞扬跋扈的生命力,爱国主义者看到了抗日主题,文青们看到了可歌可泣的爱情。正应了西方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真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愉悦。《丰乳肥臀》是莫言最为看重的一部作品,主题更是众声喧哗:历史学者看到了它对“革命历史小说”的颠覆;人类学者看到了“种的退化”;女权主义者看到了“母亲”形象的颠覆;文化学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衰落等等。试想,倘若用主题先行型的构思方式,怎会出现如此丰富多义的主题?又怎能提供读者一个可以“误读”的文本?可见,主题的不确定和故事的多义性得益于“内省型”的构思方式。

其次是,语言的独创性与开创性。莫言说:“我在创作《檀香刑》时,追求的是那种一泻千里的语言状态,这其中与语言的惯性有关系。某种语言在脑子里盘旋久了,就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一旦写起来就会有一种冲击力,我是说写作时,常常感到自己都控制不住,不是我刻意要寻找某种语言,而是某种叙述腔调一经确定并有东西要讲时,小说的语言就会自己蹦跳出来,自言自语,自我狂欢,根本用不着多思考该怎么说,怎么写,到了人物该出场时,就会有人物出场,到了该叙事时,就会叙事。这的确是我自己写作时的状态。写《欢乐》时,我是在家乡的一座旧仓库里完成的,写到顺手时人都会哆嗦,像抽风似的,语言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不可遏制。我的侄子们从窗户外面看到我一个劲地写,连我自己也觉得神奇。”[19]莫言这种火山喷涌、一泻千里式的语言风格,自然很难与他人重复。一个面团发酵后,会产生什么气泡,能膨胀到多大,完全取决于作者由此生发出来的生命内驱力。在激情、灵感推动下的“内省型构思方式”,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语言风格。

总之,从1985年到1988年,三年多时间莫言写了两百多万字的小说。201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莫言小说全集”十六卷,包括莫言57岁之前出版发表的11部长篇小说以及30个中篇、70多个短篇小说。27年间莫言为什么会写出如此多的作品?应该与他“内省型构思方式”相关。这种构思方式不受既成观念的约束,靠着一种内在的生命激情,为自己长期积压的东西寻找宣泄出口,产量自然会高。莫言说他几乎是一口气写完了《欢乐》,一个中篇,他用一天时间完成。有时候,一个晚上写两个短篇小说。就是百万字的《丰乳肥臀》,莫言也仅仅用了一年就发表了。实的《白鹿原》从构思到出版,耗时六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构思到出版,耗时也是六年。实和路遥谈到写作长篇小说时,无一例外地谈到了创作的辛苦。路遥“终于为全书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几乎不是思想的支配,而是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原因,我从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20]以此,宣告了他这场苦役的结束。莫言写作是一种自我狂欢,他采用从内而外的发酵,极大地调动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储蓄,在表达时才会进入一种奔放不羁的狂欢状态。当言语与生命激情互相催逼时,莫言就是想慢一些表达都不可能。

当然,这样的一种构思方式可能不够严谨,选择语言时也不那么节制,或如一些批评家说莫言的语言泥沙俱下。倘若多几遍修改,这个问题自然会解决。总之,莫言这种“内省型”构思小说的方式,有不少优势,梳理出来以供更多的研究者完善、推广,也期待这样的研究能帮助一些初学写作的人从中获益。

注释:

[1]路遥著:《早晨从中午开始》 第7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

[2]路遥著:《早晨从中午开始》 第11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

[3]多人合著:《评论集》,第394页。北京:人民文学,2000年7月第1版.

[4]莫言、施放等:《有追求才有特殊――关于的对话》,原载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5]莫言、施放等:《有追求才有特殊――关于的对话》,原载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6]莫言:《关于的写作情况》,原载于《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

[7]莫言、陈薇、温金海:《与莫言一席谈》,原载于1987年1月17日《文艺报》.

[8]莫言、陈薇、温金海:《与莫言一席谈》,原载于1987年1月17日《文艺报》.

[9]莫言、陈薇、温金海:《与莫言一席谈》,原载于1987年1月17日《文艺报》.

[10]莫言、陈薇、温金海:《与莫言一席谈》,原载于1987年1月17日《文艺报》.

[11]莫言:《解》,原载于1995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

[12]叶开:《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第292页。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11.

[13]莫言:《作家和他的文W创作》,原载于《文史哲》2003年第2期.

[14]路遥著:《早晨从中午开始》 第11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

[15]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代序言》,《丰乳肥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版.

[16]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代序言》,《丰乳肥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版.

[17]莫言、施放等:《有追求才有特殊――关于的对话》,原载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18]莫言、施放等:《有追求才有特殊――关于的对话》,原载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8篇

前段时间阅读了《罗丹艺术论》,这是一本经由奥古斯特罗丹本人口述,同时由其秘书兼助手的格赛尔记录并整理出来的,关于罗丹晚年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和其自身的艺术主张。罗丹通过和助手谈话的形式表达了他的艺术理念,交谈中提及了许多内容,包括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艺术家如何看待自然和如何获取美的感受;雕塑中建模的问题;韵律感在雕塑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位才能卓越的雕塑家,罗丹也分享了他对素描和色彩的理解,以及如何把这些运用到雕塑素材的积累和创作中去;对于美的发现,罗丹有着他独到的方式和视角,其中就有对女性美的发掘和塑造;在谈到对于传统的态度时,罗丹把古代和现代的作品和艺术家做了反复地对比和举例来阐述他的艺术观点;在谈到艺术的思想性时,罗丹通过各种例证来帮助分析思想性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以及思想性如何使艺术作品得以升华;在罗丹的众多作品中都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这些罗丹也有自己的表述,同时这种影响力也波及了他身边的朋友和他们的作品中来,这里面就有罗丹的朋友欧仁卡里尔,说到以前的雕塑大师,罗丹单独提到了菲迪亚斯和米开朗琪罗,可见罗丹对此二人的推崇。在一次和格赛尔游历卢浮宫的过程中,罗丹也不失时机地对这座艺术宝库中收藏的伟大作品提出了自己的注解;作为一代雕塑大师,罗丹代表着他那个时代高度,在他身上同时体现着古典和浪漫的气息,同时也为雕塑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可能性,罗丹对一个艺术家的作用有着明确的见解,强调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说,罗丹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是一位真性情、率真的人,他把他的才华和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以恳切的话语记录在了他为后世保留的嘱词里面。阅读了这些,一种和大师直面沟通的感触油然而生,特别是在罗丹在其嘱词里面流露出的那份殷切期望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热爱你的使命吧,再没有更美满的了,它的崇高是为庸俗的人们所意想不到的,罗丹在他的嘱词里面传达出这样的呼喊,希望在数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清晰地解读起终点深刻含义。对罗丹一直就有许多种说法,特别是在他那个时代。但其中有一个说法是毋庸置疑的,他是那个时代的雕塑大师。就像现今社会流行个人奋斗的说法,罗丹在奋斗的起步阶段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那个时代大师,也曾遭遇过许多挫折和冷遇。罗丹带着一种使命感不断坚持,不断寻找这个世界的美好,和他同年的两位朋友,克劳得莫奈和左拉,也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不曾接受过正统的教育。年少时,罗丹必须为生存而挣扎,过着时常没有面包的日子。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人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谓苦难是一个艺术家最大的财富这句名言。

于是机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一个如今被称为屌丝的身份面前,罗丹没有沉沦,没有放弃。相反,为着心中的理想他努力找寻着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虽然我们不知道如果罗丹当年没有进入雕塑家卡里尔贝留斯工作室当助手,我们今天还能不能看到作为伟大雕塑家的罗丹留下的作品,但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罗丹。只是结局会略有不同罢了,或许会有个画家罗丹,或许印象派的历史也会变得不同吧。

当然,从事任何艺术门类都不是短时期能取得成果的。大概是因为罗丹没有机会被当时的学院派正规的教学模式所束缚吧,总是看起来不太正规的作品没有被雕塑家巴里看中。罗丹的第一件作品《塌鼻子男人》遭到了沙龙的拒绝,可见无论谁的成功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而今,罗丹的雕塑作品被世界的博物馆所收藏,罗丹的名字也被冠以天才的称号。由此可知,艺术家的成长是要耐受的寂寞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比如蝉的精神,在深埋泥土的十年寂寞之后,终有一天飞在枝头一鸣惊人。这些道理似乎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这个时代经济大潮汹涌而来的今天,我们的生命都似乎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加速燃烧着。因此,能否守得住寂寞,能否坚持内心的使命感,不为世俗所累,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就显得尤为难得了。因为,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因循古人是没有出路的。在罗丹的时代,他的作品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此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就曾说,罗丹的作品对于想学习他的风格的艺术家来说,就像一种被称之为油巴斯的毒树一般。在这一点上,国画大师齐白石也说过类似的话:学我者生,师我者死。可见在艺术创新这一点上,一中一西两位艺术大师的观点是一致的。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关于罗丹的这句名言,大家都不陌生。罗丹在从事艺术工作的时候,并不像传统的艺术家那样使用模特,他总是让模特自由活动,在一个个看似平常却又非常生动的瞬间,罗丹总是能用他那能够洞穿人灵魂的眼睛去迅速捕捉到这些瞬间即逝的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罗丹作为一名对大自然的光和动态的彻底臣服的学生,罗丹反复钻研形体在运动中的节奏和韵律感,作为对古典雕塑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坚信古希腊的雕塑艺术的秘密就在这其中。罗丹总是飞快地记录着人体的秘密,不管是粘土还是画笔,他用一个雕塑家才会用的特别手法,娴熟地捏出或是画着,一种看似胡乱涂抹的粗略轮廓,罗丹深信韵律就存在于这些动态中,韵律既是美。正如美国记者 WC布朗奈尔所说:罗丹揭示美多于创造美没有一个雕塑家像他那样表现得更多表现意味着个性的充分展现,而不是按照惯例去做。这样的作品罗丹显然有很多。例如,在1880年制作的《夏娃》,这尊夏娃的塑像并没有按照常理或是传统去把她塑造的身材和面容如何姣好,罗丹的夏娃既不是处女也不是,而是一个老女人。她的身体不再丰满圆润,皮肤松弛脂肪堆积,然而在这个形象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人的生命在和时间的斗争中,体现出的倔强和苦涩,有曾经的青春明媚也有衰老后的苍茫陈郁,看得见生同样也看见了死,反映出了罗丹对生命的底蕴与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