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端午节手抄报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2、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欣赏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1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2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3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资料:端午节传说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资料:端午节介绍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017年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范文一
一、活动目的:
为深化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按照省、市、区文明办相关要求,现制定xx区教育局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方案,教育引导师生在活动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为我们的美好未来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端午
微信公众号,手机触屏版。,
三、活动对象:各中小学师生
四、活动时间:20xx年5月9日6月9日
五、活动内容:
(一)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各学校要充分发掘我们的节日端午的爱国精神内涵,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泛组织中小学生、青年团员精选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诗辞和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以赛诗会、朗诵会、诗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区中小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师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大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走访慰问活动
积极组织师生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开展端午慰问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贫困户、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为主要慰问对象,为他们送慰问金、送粽子、送生活用品等,帮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谈心,一起共度端午佳节。也可以组织走访慰问各级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并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营造学习模范、关爱模范、争当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为道德模范送去节日的问候。
(三)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各类富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猜谜、包粽子、制香囊、悬白艾、挂菖蒲等节日活动,丰富节日生活。班级内开展多样的庆端午主题班队会活动,号召学生多途径了解端午文化,创作端午主题征文、主题手抄报、电子小报、主题黑板报、主题书法作品展,并在校园内展评。
(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日小报创评活动。
20xx年端午节小报主题端午习俗我来画。通过创作节日小报,了解端午习俗和传统文化,展示节日风俗和学生爱国之情。作品可以采用传统手抄节日小报的形式,也可采取电脑作画形式进行创作,报送作品可以以个人名义,也可以以小组、班级、家庭名义。节日小报推荐报送要求:纸质小报原件、小报电子扫描件或照片、纸质作品推荐表。每个学校推荐5份作品。小报报送时间:20xx年5月25日前,过期不能选送市上参评。
(五)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校园内外、教师宿舍院落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秩序整治活动,增强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营造端午节整洁优美的卫生环境和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六、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我们的节日端午是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和xx综合文明指数测评的重要内容,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迅速制定活动方案、周密安排部署,确保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校内开辟主题黑板报、专栏,利用led屏幕等宣传报道端午知识和端午节日活动,营造良好节日氛围,不断增强节日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报送资料。1.端午小报报送时间:20xx年5月25日前。2.各学校于5月13日前将本单位拟开展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实施方案报区教育局宣教科。3.活动结束后,请各校在6月12日前将活动总结、简报、图片、音像等资料报送区教育局宣教科。
2017年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范文二
一、活动主题:
粽叶飘香,自包米粽,欢度佳节,互赠祝福。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过节的习俗是类似的:没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其中吃粽子是最为普遍的活动,在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自己动手包粽子,不仅增加了节日气氛,还能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活动目的:
1. 通过亲手包粽子,让公司同仁能够更真切的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更多
的美食制作工艺,比如包粽子的方法以及配料等等,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享受过程。
2. 在传统佳节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公司同仁一起过节,增进同事之间的交流,也互
相送上节日的问候。
3. 体验劳动的乐趣,分享劳动成果,感受节日的气息。
三、活动时间:20**年6月21日12:30~15:00
四、活动地点:公司大厅会议室
五、活动流程:
1. 前期准备:
提出方案,讨论具体事宜,如准备自制的数量(或人均准备多少数量),预计
煮熟的数量,活动过程控制等。
搜索相关资料,如制作方法,制作注意事项等。
确定本次活动的费用预算。
材料准备负责人,含所有自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器具等。
2. 包粽子阶段:
组织公司同仁积极参与活动。
鉴于公司同仁对包粽子的过程或了解或不了解,提供相应的视频或者说明文档
供包粽子过程中学习借鉴。
公司同仁可以给自己所包的粽子贴上标签,画上喜欢的logo,互相赠与。
3. 活动后期:
由负责人将大家包好的粽子集中存放并帮助煮熟分发至各部门品尝。
由人事行政部负责清理剩余的材料以及打扫会议室。
六、包粽子的步骤:
若粽叶太小就用两片放一起,把粽叶左上右下并列成一个大的,用剪刀把根部
剪齐,折成漏斗状,注意捏紧漏斗交界处。
先在漏斗中放上一层糯米,然后加上一层馅,最后在加上一层糯米。
漏斗放满米后,把上面的粽叶折下来,以不漏米为原则把粽子包严实。 ? 用准备好的棉线把粽子绕圈扎紧,这样粽子就包好了。
七、粽的烹煮:
煮粽子一定要水开后才放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水重新滚起后再用旺火煮3小时左右。 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
后勤工作总结 。煮好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主题提炼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的高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扮演好支持、管理、帮助、引导、合作的角色,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给予最直接的关注,最有效的指导,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主题提炼――关注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主题是活动的灵魂,帮助学生提炼主题就是帮助学生确立了研究内容和方向。小学生受年龄特点、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他们对事物地观察往往停留在浮浅的表面,不能深入细致地思考,即使主题在身边,也难以把握。因此,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以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为起点,结合所处的生活环境,指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事、物,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熟悉的话题入手来确立主题。
《我爱端午》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产生,我就是关注了学生课余时津津乐道的话题――吃粽子,从而引导他们确立以端午节为研究对象的主题。
二、过程实施――关注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求助、与别人的讨论等解决问题;还应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观察、调查、制作、实验、操作等),多样化的组织方式(集体、小组、个别等),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中变得善于思考,懂得了从多角度了解问题,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说明问题。
在《我爱端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我指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探究,如上网查找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到农村寻常百姓家走访端午的食俗;在“香粽悠悠”这一环节,还让学生亲自动手包粽子。这样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整合资料――关注成果交流的个性化
成果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的成功与否跟教师对学生整合资料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在指导学生整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时,我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给予他们不同的建议和指导:对于“电脑高手”,指导他们制作幻灯片;对于画画能手,指导他们办手抄报或剪贴报;对于表演天才,则指导他们把资料改成剧本。个性化的资料处理,必将带来精彩纷呈的成果交流。
四、总结评价――关注活动评价的多元化
活动总结与评价是在活动将近结束的时候,对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后的收获进行审视、分析和提升。评价的多元化,可以从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实践活动、学习技能、成果展示等角度进行,也可将评价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设计评价方法,决定评价方式。
当《我爱端午》这一活动即将结束时,我出示了我设计的一张评价样表,告诉学生可以按我的表格填写,也可自行设计后再填写。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有的还自行设计了一些有创意的奖项,如:“最佳进步奖”“快快乐乐奖”等。我想,这样的活动带给他们的不只是对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提升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
“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挥”。总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代替的独特角色,对于保障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我们每一位综合实践指导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综合实践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成长。
参考文献:
活动一: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开展了家访活动
家访活动结合教学相容,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我的家庭》中,本单元英语语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对于家庭成员的英语称谓词汇,梳理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家谱的形成,并运用家庭成员的称谓进行英语语言交流。教学中表示家庭成员的称谓词汇较多,英语教师需要将知识点化难为易,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民汉学生,充分发挥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优势,因此,针对学校的汉族班和双语班,针对班级不同民族的学生,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家访活动,详细了解了民汉学生的家庭及其成员的情况,对于家访活动做了详细的记录,记录中包含家访的家庭成员照片及成员的称呼,联系电话及家族的大或小,这样增进了教师对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充分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借助课堂主渠道及形式各异的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体验参与不同的英语教学活动,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单元《风俗习俗和餐桌礼仪》的教学内容中,英语教研组采用不同的教研活动途径,倡导民汉师生体验参与,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我们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一,民汉学生过生日时相互邀请,相互了解不同的生日过法,进一步增进民汉学生的情感交流,为民族团结的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在民汉教师中我们相互参加婚礼庆典,了解不同的婚庆习俗增进教师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在大型的节日庆典中相互邀请,如古尔邦节时,维吾尔族的同学邀请汉族学生到家中做客,感受古尔邦节的节日氛围,在开斋节中,相互邀请,体验开斋节的不同特色,而在汉族学生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时,就有了不同的体验和参与,享受中秋节的月饼,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美味的月饼》中享受端午节的粽子。在圣诞节时,民汉师生共同参与庆圣诞节活动,有手抄报竞赛活动,百词竞赛活动,现场作文竞赛活动等多种英语特色的教研活动。全体英语教师带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主动与和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举办了七年级民汉学生的英文手抄报竞赛活动,选出并展示了获奖的民汉学生的作品,创造了圣诞节的氛围。在八年级的民汉学生中开展了名言警句,佳篇佳句的英文书写竞赛活动,展出了获奖学生的作品,展示了英文书写的重要性。在九年级的民汉学生中,我们开展了英语现场作文竞赛活动,全校2200多名学生参与庆圣诞节活动,获奖的民汉学生共230人,有民汉教师20人获得了优秀指导奖,本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全体民汉师生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民汉师生的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
活动三、开展文化背景知识的活动,不同民汉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平台,各民族中小学生和睦相处以及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合注重过程
在英语教研活动中,我们注重过程促进民汉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二部分《风筝是什么材料做的》中,我们了解山东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分别通过风筝的制作材料,开展听听力、放风筝的家庭活动,让民汉师生感受和了解中国特色的习俗“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加强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进而达到爱国爱家爱校的效果。
活动四:加强我校汉语班和双语班的班级英语教学管理,提高民汉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英语文化素质
为进一步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计划、有目的的举行了英语学科教研活动的主备试讲活动。通过主备试讲活动发现了汉语班和双语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活动中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首先,目的明确---主备试讲活动要求,根据七级的教学任务安排主备试讲活动,提出英语课堂教学问题,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每位老师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十个问题进行讨论:新教材中英语教学不同课时的处理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内外学英语的兴趣;如何上好听说课-----对话教学;如何上好阅读课-----课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效率的技巧;英语预习导学案的模式;如何把小组合作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单词学习的技巧、对话背诵及课文背诵的检查如何落实;课堂上怎样落实英语书写;英语教学中的其他困惑。
七年级的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主备试讲活动开展;
八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九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加强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关键词】 新课改;语文;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语文作业,以体现作业设计的理念和原则,达成语文作业的目标和任务。
一、表演型作业
表演型作业是一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它比一切的语言文字更生动也更深刻。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新颖多样、活泼生动,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一)戏剧
小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好奇、好动、争强、好胜,对于一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因势利导,设计让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如学习‘牛郎织女”后,布置学生改编剧本,并组织学生要举行一次课本剧表演奏。通过编课本剧,学生不但“活用”了教材,而且表达了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在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获得艺术的体验,发展了艺术才能,促进了个体社会化以及人格的完善。
(二)展示
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大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才艺展示:手工作品、艺术特长,或者洗衣服、扫地、擦桌子,佩戴红花等等;心灵展示:讲故事、做好事等等。语文教育、语文作业对学生的情感培育功能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表现型作业
(一)绘画
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在幼几园孩子已经接触过绘面,所以小学生都能结合一些生活经验,用点、线、面表现一些简单而又能说明闯题的图形来,这种绘画,不需要学生有多少美术功底,放不必担心学生画不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文字描述,简要地画出内容。这些绘画不仅有利于学生搞清文章的条理,理解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尤其要体现出“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第二天的作业展示,丰富多彩、风格迥异,让笔者看到了学生对作业所激发出的热情,对诗歌的理解.不少画面的把握都超出一般的想像。
(二)唱歌
爱唱爱跳,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天性,尤其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新教材有许多文章文辞优美,朗朗上口,极富童真童趣。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配上自己喜欢的曲调,编成童歌童谣唱给自己的家长(好朋友)听。如在学习了“童年”系列的几篇文章后,可组织学生自行选定,配上《童年》或相关的儿歌,进行朗读或者重编、演绎,以增强学习效果。
三、社会实践型作业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阔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加强生活体验、感悟、表达,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
(一)知识实践型作业
可以让学生辑录本地新颖而精当的好对联,并写出赏析文字;摘录最糟彩和最差劲的广告词,并简述理由;把读过的好书,分别用短评或介绍文字向大家推荐;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参加学校文学社各种文学活动等,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开展诸如春游、参观、演讲、辩论、手抄报等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交往中,通过广泛涉猎、主动地观察体验、积极地动手动脑,活用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能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了语文知识。增长了语文才干,借此也能领悟到语文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这些作业,与传统的语文作业相比。尽管在难度上有所增加,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更大。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为孩子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空间与方法,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想像。
(二)生活实践型作业
收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体验实践生活和阅读课外书籍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场所,使消遣性活动成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些课文内容。学生体会不深,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生活从而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和感情。如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可以拍摄一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又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届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迸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劳动实践性作业
一、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感知更多的民俗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借助于已有的儿歌、童谣、故事等进行随机性的传授教育。例如元宵节前,有的教师就随机教幼儿学习一两首儿歌:“元宵节,月亮圆,圆圆元宵粘又甜……”而没有引导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学习。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适合幼儿阶段采用和开展的传统民俗活动形式、内容、题材又非常有限。为此,根据元宵节习俗,我们通过改良、创造、设计,开展一系列更切合幼儿需要,感兴趣的“欢庆元宵”主题活动。1、园文环境:全园师生共同创设欢庆元宵环境布置,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例花灯展:收集众家长提供的花灯办花灯展;2、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动手制作龙和狮、灯龙……;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观看各地元宵习俗;3、民俗体验:舞龙、舞狮:把幼儿制作的龙和狮并配上乐队选取幼儿组队在全园舞龙、舞狮欢庆元宵;吃汤圆庆元宵:为幼儿提供相关材料搓汤圆——吃汤圆;猜灯谜。通过改良、创造、设计在主题教育的形式下,能让民俗活动更多地被幼儿感知,从而让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走进幼儿园、走入幼儿身边。
二、把民俗活动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我们不单在集体活动中传授相关儿歌、童谣、故事,并把有关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还积极启发幼儿仿编儿歌、童谣。通过游戏、歌曲、儿歌、绘画、折纸、故事等各种活动方式,让幼儿轻松自如地了解掌握有关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动漫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相关的习俗。例如春节:大班幼儿除了学习整合课程主题单元《红红的新年》,我们还在教学中渗透十二生肖的故事、儿歌。通过生动的动漫和生肖钟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和循环,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生肖,还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属相、生日,并进行相关的感恩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环境中渗透民俗教育。
各班根据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概念基础,制作、创设适合幼儿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环境,充分利用墙面环境,将班级走廊、墙面等充分利用起来,并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环境布置,把收集到如相关的故事、儿歌、相关图片资料等以文字或绘画在墙面上张贴,使之生动化、具体化、多样化、情感化。除此之外,每个班级还为幼儿开辟了专门的墙面——亲子作品区,用来展示幼儿和家长收集到的相关物品资料、制作的作品。例春节临近:操场上大红灯笼合理地挂在绿化树上;植物角摆满应节的年花:、年桔、水仙花……;每班门口挂上师幼、亲子合作制作的各具特色的灯笼、鞭炮、窗花、贴上春联、吉祥语;亲子作品区:展示亲子合作制作的贺卡、窗花、吉祥语……;主题墙:春节习俗图片展、幼儿绘画作品——逛花街、看烟花……等等,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春节大花园,让民俗活动更多的被幼儿感知。除了空间环境的布置,我们的教师还积极营造文化环境:根据主题创设区域让幼儿在活动角区中去听故事、绘画、看有关的资料等,并为幼儿提供适合不同层次能力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开展《红红的新年》主题单元时我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红纸及各种色纸、卡纸、大油性笔、剪刀等材料让幼儿制作贺卡、春联、窗花、鞭炮……;在益智区投放十二生肖的图片让幼儿排序、贴福字;在语言区投放故事《压岁钱的故事》、《初三老鼠取新娘》、《十二生肖的故事》……;在表演区投放师幼、亲子、生生合作制作的龙和狮子、花轿、红包进行表演……;通过听故事、手工、角色表演等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十二生肖,学习与之相关的春节风俗:贴春联、拜年、派红包、说吉祥语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合力拓展民俗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以主题形式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还将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民俗教育延伸到社区、到家庭。我们根据不同节日以不同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例如端午节:我们就开展了亲子同乐——包粽子活动;其次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去观看我们顺德水乡富有特色的扒龙舟;有机会带幼儿去吃龙船饭,让幼儿感受短午节吃粽子、扒龙舟、吃龙船饭等民间习俗;国庆节: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外出游览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幼儿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我们祖国的强大、富有,受到良好的熏陶;举行亲子手抄报比赛……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
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相信很多幼儿园多多少少都有进行相关的探索、实践、研究,方法也层出不穷。不管怎样,在活动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教育教学、环境创设、区域游戏中,科学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引进幼儿园,走到幼儿身边。通过整合、创新、分层后的主题教育活动更有益于幼儿接受与感知民族教育民俗活动的多面性,利于幼儿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精神,锻炼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民族情感,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其次,我们要与时俱进,在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一概否认现代及外来的文化,要将民族文化同外来文化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比较,对外来文化要持包容的态度,把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中合理因素纳入本民族文化教育活之中。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高效课堂;语文作业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过,在农村住宿学校,这样的“语文实践”如何操作呢?如何落地生根成为教学中可以操控的常态呢?这一点值得研究与
探索。
我在教学实践中,依托“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做了一些尝试,供大家讨论。
一、把握先进理念,紧扣课本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理论就是航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的设置,不就是一种引领吗?它促使教师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生活,运用语文常识去掌握语文规律,去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那么教学中紧扣课本设置的内容进行教学与作业的设计,进行适度地拓展与挖掘,从而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正符合课标的指导思想。
二、作业布置,打破常规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的三个综合性学习分别是“让世界充满爱”“走上辩论台”和“怎样搜集资料”,这三个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单元的后面。
我们学校是住宿制学校,学生每周五天住校,两天在家。为了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综合活动中,使学生的准备活动落到实处,我布置作业时打了个提前量。
比如在上第一单元之前,我就布置“让世界充满爱”的准备任务。每周放假前布置任务,返校后督促学生整理资料,一二单元的新课结束时,历时近一个月的综合性学习的准备也比较充分了。然后在此基础上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展示,都能达成高效。
三、利用现代科技,让学生爱上作业
电子时代,学生的假期几乎被电子产品“绑架”。与其让学生放纵自己在网络,不如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电子产品,科学地利用网络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综合性学习需要大量社会实践,也需要大量资料,更需要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组合与优化,刚好把学生们的网络兴趣引向正途。
比如“怎样搜集资料”这个综合性学习,教材上只让查中秋节、三峡、电脑这三个内容。但是,教材是个例子,可以拓展延伸。为了能够全体参与,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又把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罗列出来,再把我们襄阳本地的旅游景点列出几个非常有名的,让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传统节日和一个景点资料的搜集。
作业布置后,跟进两周。再让同学们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制作成幻灯片(实在不具备条件的小组也可以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我承诺,凡是用幻灯片有创意地展示搜集成果的小组,都给时间进行展示,并对展示进行评比,优胜小组有奖励。这样的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也让人惊喜连连。同学们展示的幻灯片中,有图片,有文字,有音频,有动画;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展示还非常有创意。
比如负责“春节”的小组,除了完成任务教材任务外,还现场演绎春节的部分传统习俗,全班互动猜与春节相关的谜语,演唱与春节相关的歌曲,播放曾在春节演出的经典小品的视频……同学们利用现代科技,有效完成作业,以至于后来每节展示课都成了孩子们的节日了。这样打破常规的作业,生动生活,又符合孩子心理,所以课前准备异常充分,那课堂展示时的高效与精彩就水到渠成了。
四、教师敢于放手,学生成长迅速
有的老师也许会以为,综合实践活动会很麻烦,需要很多精力。其实,只要组织得好,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会做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好。
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放手让小组长进行安排协调。各小组长熟悉自己的组员特点,能充分利用每个人优势来协作完成任务,这能够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
这样的作业,确实有难度,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但是他们有办法解决:有的去请教电教老师,有的找自己的亲朋,或者直接跟老师学习。总之,他们为了完成感兴趣的任务,不怕困难,会不断探索,同时还乐在其中。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标是最好的引领,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每次读到这里,我就感觉春风拂面、心内开花,因为我让这个理念落了地,生了根,并且长枝开
花了。
综合性学习考点很多,内容也很繁杂,若只为应付考试的话,会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我们能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就一定能让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
现在,尝到甜头的同学们,每到放假时间,会倒过来“逼”我布置假期作业。虽然同学们会在班级群里不断吐槽语文作业“奇葩”,但返校后,他们又津津乐道于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有了这样的“奇葩”作业,有了这样扎实的活动,高效课堂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