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小故事

古代小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代小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小故事范文第1篇

俗语说:“羊有跪乳之义,鸦有反哺之恩”。今天,我与爸爸共同读了《二十四孝子》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亲尝汤药”,另一个是“涤亲溺器”。这两个小故事者是说古代两位孝子所作所为。“亲尝汤药”主要讲的是:一个叫刘恒的孝子,母亲三年生病时。虽然当了皇帝,可以叫别人来照顾母亲,但他没有,一直陪在母亲身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为母亲服的汤药都要自己先尝试过再放心让母亲吃。“涤亲溺器”主要讲的是:一个叫黄庭坚的人,虽然官很大,可他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溺器,从来没有空过。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使我深受感动。这两位孝子,虽然做了大官和富有,可以叫别人来照顾自己的母亲,但他们没有,都是亲自照顾母亲。我们虽然不能向刘恒和黄庭坚哪样为母亲尝药或为母亲洗溺器,但我们可以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扫地、擦窗户……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父母把我们从小养长大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够从小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取得一个好成级而奋斗。

安顺市第七小学六(2)班六年级:吴永龙

古代小故事范文第2篇

一、修身故事――拥有仁德之心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儒家的修身之本。虽然立“圣人之德”是古人修身的最高境界。但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者,让学生从小拥有一颗“仁德之心”,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开展感恩活动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传统小故事《黄香温席》《缇萦救父》。听故事之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小小年纪的黄香、缇萦拥有至孝之心,他们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范。同样10岁的我们,对父母又做了什么呢?学生谈到自己平时不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稍不顺心时还会埋怨父母,感到非常惭愧。他们意识到,自己也许不会有黄香、缇萦的高尚之举,但是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为父母分忧,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

有一次,班里有位学生丢了钱,他就怀疑是周围同学偷的。他不仅擅自搜查了几位同学的书包,还扬言要搜身。结果,在教师的帮助下,他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书包内兜破了,钱掉进了书包的夹层中。在后来的谈话中,我给他讲了《疑邻偷斧》的故事。告诉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不尊重事实,只凭怀疑作为评判标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有时还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周围的同学道了歉,得到了大家的谅解。

二、礼让故事――拥有包容之心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但是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平时在班集体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闹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

如运动会上,纪律班长和体育委员被安排的职责是维持班级的纪律,但是他们却为了地上的一块废纸片争论起来,互相让对方去捡,自己都不愿意伸手。结果引起了校检查员的注意,班级的纪律、卫生都被扣了分。最后,班集体错失了“道德风尚奖”,惹得全班同学纷纷指责。于是,我把《鹬蚌相争》的故事摆了出来,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从中得出:只图一时痛快,不考虑后果的鲁莽行为,只会两败俱伤,可能还会让别人有机可乘。

讲完《六尺巷》的故事后,不少学生悄悄地擦掉了课桌上的“三八线”;好朋友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就要“分道扬镳”,听了《管鲍相交》之后,他们不好意思地握手言和了……三言两语的小故事胜过絮絮叨叨的言语,学生于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会了以礼待人。

三、诚信故事――拥有坦诚之心

朱熹说:“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木金无不待是以土者。”可见,讲信用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高贵品德。诚信的约束来自学生内在的自律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却不能够买到。有个小侍臣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两银子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我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费了五百两银子!”小侍臣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如此不到一年,买了三匹千里马。这则《国君千金买千里马》的故事告诉了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人谋事的决心不仅仅是表现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中。

学生们从一则则故事中了解到,讲诚信的不仅有“七擒孟获”的诸葛亮,还有“杀猪”对儿子兑现承诺的曾子。当然,更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这样,“明礼守信”不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变成了一个个活泼的故事,启迪着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内心生根、发芽,

四、求学故事――拥有进取之心

三字经里谈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孔子也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知识,才能在将来成就自己。

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写字时,有个别小朋友认为自己会了,就三心二意,不认真听讲了。于是,我把趣味小故事《难写的万字》和《癞蛤蟆和千里马》讲给大家听,逗得他们哈哈大笑。再上课时,他们因为担心自己变成故事中主人公那样的人,听讲也格外认真。

任何一门学问,入门简单,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不仅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更要积极地思考和探索。作文讲评课上,从中国贾岛的《推敲》的故事,讲到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对一个“绿”字的反复修改,不用多强调,学生已能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含义。

古代小故事范文第3篇

传说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有个岛国,那里的国王叫做山鲁亚尔。有一次,国王发现,他的王后和宫女.仆人竟然背着他在偷偷玩乐!便怀疑王后有不贞行为。于是,一怒之下将王后给杀了。从此,他厌恶妇女,想要把全国的妇女都置于死地。国王决定,每天都娶一个女子,过了夜就把她给杀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百姓都害怕极了,都带着自己的女儿逃走了。可国王还是让宰相继续去找女子。宰相便让女儿山鲁佐德去王宫充数。晚上,山鲁佐德给国王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讲到第二天天亮,国王想:我故事还没听完呢,算了算了,明天再杀。第二天晚上,山鲁佐德还是给国王讲了故事,故事使国王入了迷,国王又没杀她。就这样,直到1001个夜晚,国王终于被感动了,他娶了山鲁佐德做王后,并发誓再也不杀女人了。

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来历。

最初,我读到《一千零一夜》时,看到里面有那么多故事,还真以为里面有1001个故事呢!后来,我才知道,里面只有264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来自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它们生动地反映了民间崇尚高尚品质,向往文明的美好品格,他们向往真、善、美,反对邪恶、暴力的行为,这才编出了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也就是《天方夜谭》。

看了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人物吸引住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向我反映了真、善、美的品质。

在书里,就算你把一个长故事截头去尾,只看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你一样会觉得好看,这就像一池清水,只喝一口,也可尝到甘甜的味道。

古代小故事范文第4篇

学生的出口成“脏”,问路者的“冰冰”有礼,道路的垃圾遍地,公交车上的争夺拥挤等等的一切都在述说着我们所丢失的宝贵。古人说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古代的一个小故事:孔融让梨,就告诉我们礼仪的重要性。

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而另一个故事:程门立雪,则告诉我们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古代小故事范文第5篇

昨天,我和妈妈去阿姨家玩。到了阿姨家后,我和上一年级的表弟玩了一会儿。后来,阿姨把我们两个叫了过去。我们还不知道阿姨要叫嘛,觉得很好奇。

哦,原来阿姨想要问我为什么会认那么多字,要我把秘密告诉弟弟,我很爽快的答应了。我从来没有死记硬背,每看到一字我都把它分解一个小故事,如“武”字从前有个人很喜欢练功,拿着双截棍和长矛开始练功,你看这不就是一个人在练武术时动作吗?弟弟还小虽然听不太明白,可是弟弟刚学的桥字,我又说:古代的桥是木头做的有个人造了一桥座桥立在两岸,发现洪水一来桥会沉下去,于是在下面立了两个柱子,从此以后这样无论刮风下雨桥都是安安稳稳的。弟弟似懂非懂地点着关头,就这样一个字一个故事弟弟很快地认完八个生字。阿姨一测果然都认下来了,夸我比火星娃还管用。

我特别有成就感,我想我如果在记英语方面也有这种方法那该多好,就不用在英语考试时提心吊胆。

古代小故事范文第6篇

一、起调———国学先行,力求扣人心弦

课前先齐颂一段国学经典,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正如优美乐章的起调。如“我与家庭”系列中,让孩子齐颂《弟子规》中的第2课,“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次次的诵读,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的“孝道”,还让学生在吟诵中明白该如何去对待父母,知道父母所付出的辛劳,以感恩的心尊敬、孝顺父母。品德教学导入环节与国学诵读有机结合,体现了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迅速指向学习内容。

二、主旋律———1+1并行,力争引人入胜

在品德教学中,立足于教学实践,把品德和国学经典教学方法加以整合优化,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动机,使得教学的主旋律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润物无声”的效应。

(一)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低段学生好动画、喜故事。《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有许多相配套的动画故事内容。在品生课堂中合理借用这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能使教学目标达成水到渠成。品生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快乐的学习生活”板块中4课“我爱学习”、“我会学习”、“兴趣与坚持”、“多彩的课余学习”论述的是“学”的态度和方法;而《三字经》中的14课《昔仲尼》和15课的《苏老泉》列举了孔子、赵普、路温舒、公孙弘、孙敬、李密、苏洵、谢道韫等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两者所谈的主要内容都是:“勤学自勉”。

(二)吟诵———声情并茂,情感共鸣

在品德教学中借助声情并茂的诵读,可以深切地传达出所要表达的主旨,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达成情感共鸣。二上第二单元第一课《中秋节》教学中举办“中秋之歌”朗诵会,学生诵中秋的古诗、唱中秋的歌、背中秋的儿歌、尝中秋的月饼,以自己的方式抒发对传统节日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大家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息,陶醉在传统文化的怀抱里,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读中思,就能陶冶情操,升华情感。

(三)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故事的融入使品德课堂更具魅力。品德教学中将故事展现在眼前,给学生强烈的感染、深刻的影响,获得情感体验,领会故事内涵。[案例]《大师成才的故事》(教学手记)课余发现了一部不错的动画片———《中华勤学小故事》,片子选取了从中国古代到近代几千年文明历史上,部分仁人志士勤奋学习的趣闻轶事:《鲁班学艺》、《李白铁杵磨成针》、《数星星的孩子》等,都是勤奋学习的光辉典范,每个小故事篇幅不长只有短短的八分钟时间,但是非常有教育意义。而品生课程中《大师成才的故事》一课选用了五位大师的故事来从不同角度反映大师的独特成长历程,鼓励学生思考总结出大师成才的奥秘。古今中外大师很多,流传的故事也不少,如果只是讲几个故事来讨论讨论,难免会简单化了。于是就想着不如好好利用张衡的故事来让孩子们深入地了解大师的成长经历,激发其情感共鸣。故事可以使课程学习更丰富,更有意义,精炼优美的语言、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受到文中情和理的潜移默化,教学达到文道统一、情理相通。2.游戏的融入使品德课堂更具活力。品生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作用,既给予学生积极活动的机会,又有静静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案例]《看我多有精神》课堂实录: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表演,播放视频《中国功夫》。中国功夫名扬四海,练就一身功夫首先要从坐立走开始。(让学生谈谈看完后的感受。)教师:不仅录像中有精彩的表演,就连我们平时背的《弟子规》也对我们的坐立走做了明确的要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距,勿摇髀。”教师:你们理解它的意思吗?学生:站立时要避免身体歪曲斜倚。学生:坐着时双脚不要展开成簸箕或虎踞的样子。学生:不要抖脚或摇臀,这样才能表现出优雅怡人的姿态,教师:是啊,在公共场合我们更要避免一些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之风。(学生会心地点点头。)教师:老师真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小淑女”和“小绅士”。(很多学生积极要求再练习一下坐立走的姿势)?教学片段中活动紧扣目标,让学生在看看、说说、读读、练练、演演中,认识到“坐、立、行”姿势要正确,要培养良好的精神面貌。大家在观察、活动中,思维得到了激活,在演练中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养成行为。

三、曲终——品德再行,力图发人深思

(一)“点”上求深化

抓住学习的一个点,在其后的学习中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扩张与充实、学习方法的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案例]《炎黄子孙》(环节小结汇总)环节一:观察导入,初识三大人种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黄色人种有这些主要的特点:头发———黑色,眼睛———黑色,皮肤———黄色。(出示儿歌):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环节二:走进炎黄子孙,我骄傲小结:孩子们,瞧,远古时代祖先就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的奇迹,老师把你们的赞美词编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儿歌):造房子,造文字,织棉布,四大发明美名扬。祖先们的智慧顶呱呱,勤劳、善良,把名扬。炎黄子孙了不起!环节三:我是炎黄子孙,我自豪小结:各行各业都在为我们的祖国做着贡献,让我们用儿歌来歌颂他们。(出示儿歌):高科技,多文化,强体育,华夏儿女共奉献。你我一起来努力,各行各业,把名扬。炎黄子孙了不起!用一首儿歌把《炎黄子孙》三个教学环节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也使本课的三大教学目标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在点上提升了学生的感悟。

(二)“线”上求延伸

古代小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了教学活动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受到这些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也开始尝试着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是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同时,在多彩的情境衬托下,也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学科魅力。

一、利用直观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文字形式的信息相比,图像形式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给人们的头脑带来深刻的印象。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才会想各种办法来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直观化,以通过直观的画面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果。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图像信息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在开讲之前,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等,把原本文字形式的信息转化成直观的画面,这样可以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就在上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这幅五米多长的画卷中,绘制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牲畜、车辆、船只、桥梁、楼阁等,生动地展示出了当时北宋的社会风貌,看着这幅画,学生仿佛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市集,让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就这样,在这幅画卷的吸引下,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地吸引了过来。在一幅画卷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了今天的学习状态;又比如,笔者在给学生上到《难忘九一八》这课的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播放了几组时期真实的历史资料图片,为了提高效果,还配上了背景音乐《松花江上》。看着一幅幅反应侵华日军暴行以及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图片,再配上悲怆有力的背景音乐,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使得学生完全进入到了一个悲怆、愤慨的情绪中,借助于学生的这种情绪,笔者用力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今天的课题,开始带领学生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九一八”的历史中。

二、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喜欢历史的人经常感慨,历史就是由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串联而成。诚然,如果我们能够用轻松的心态学习历史,就会发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充满各种精彩纷呈的小故事。与一个个的知识点相比,这些小故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用故事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有关古代希腊的内容时,就在上课的一开始给学生讲了著名的“木马计”的故事,在讲到拿破仑帝国时,则给学生讲了“滑铁卢战役”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战争。通过小故事的讲述,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这样,学生往往会以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了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

三、利用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诗词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长久以来。诗词都以它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朗朗上口的韵调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历史学科中,利用诗词来创设教学情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诗词化的教学情境更具优势,因为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是诞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古至今流传下的很多名句,本身就是对当时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社会的描述和讨论。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利用恰当的诗词来为学生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就在上课之前朗诵了几句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名句名篇,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于这些诗句很多学生都很熟悉,教师在朗诵的时候,一些学生也忍不住跟着一起念了起来。就这样,整个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异常。在朗朗上口的诗词引导下,学生的注意力也纷纷被吸引到了诗词中所描述的“丝绸之路”上,从而为接下来的内容讲解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氛围。

四、利用知识对比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相似性,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把相似的内容拿出来进行对比讲解是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方式。通过知识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不容易让学生出现记忆思维的混乱。在历史学科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具有一定相似性或者对比性的知识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把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拿出来进行对比讲解,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出新内容,使得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就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从秦汉时期开始的民族冲突与交往的史实,并简单总结了我国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一些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了今天的内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使得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和铺垫中很好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用什么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这才是情境教学法的价值所在,才是我们创设教学情境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郑雁云.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的设置[J].内蒙古教育,2012年06期.

[2]姜喜兴.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J].吉林教育,2012年第7.1期.

古代小故事范文第8篇

莎士比亚不须说,历来被全世界奉为英语语言文学的标志;乔叟何许人也?写出《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他被尊为“英国诗歌之父”。

什么叫做英语好?这个问题沉甸甸地压在国人心上,以致有这样的段子:某君说自己英语好,托福多少多少、GRE多少多少。英语系学生一听笑了,哑巴英语,God,你能用英语自如交流吗?英语专家一听笑了,跟谁交流,God,你能背诵莎士比亚吗?老先生一听笑了,莎士比亚,God,古英语呢?法语呢?德语呢?拉丁语呢?

抛开个中戏谑意味,李赋宁确实当得起这般传奇式的“老先生”。他的学博才高久有定评,通晓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古英语和古代希腊语等多种语言,治学范围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学等学科,开设过专业英语、专业法语、古英语、英语史、拉丁语、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英国文学、莎士比亚研究、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法国文学史、莫里哀专题及汉英翻译等课程。

曾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他还记得第一次上李先生欧洲文学史课的情景:铃声中,先生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向学生微微鞠躬问好后,说:“Comrades,let me tell you a story,a very short story.(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小故事)”

故事是关于古希腊诸神的。在李肇星听来,“先生的语言简洁流畅,语调平缓,并无刻意的抑扬顿挫,但在平实之中充盈着高雅。我和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原来,美好的学问竟可以这样朴素。”

多年后,李肇星作为外交官多次见到英国女王,他发现,西方学者津津乐道的“皇家英语”或“钦定英语”(Queen’s English)竟也以这般简洁为美。很自然的,他“不禁又忆及李先生的‘小故事’”。

李赋宁对于英语发音的要求应该是相当苛刻的。他留学耶鲁时,以英语好而名世的林语堂来耶鲁演讲,李赋宁的评价居然是:“他的英文虽然写得很地道,但英语语音、语调却不很好。”

这是一种天赋,李赋宁从小就已显现出来。11岁时,他随家从西安迁到北京,转学到北京的小学上学。老师让他站起来朗读课文,他用陕西话,同学们纷纷举手,指出他的发音错误。他心里觉得委屈,再去学校时,整整一周不开口说话,当他再次开口时,竟全是标准的普通话了。

许多回忆李赋宁的文章都怀念曾经有过的那个年代,中国英语学界人才济济,除了他,还有杨周翰、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查良铮(穆旦)等大家,“如今,那一代英杰都逝去了”。

在耶鲁时,李赋宁曾和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同学王佐良、许国璋,以及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周珏良通信,相约共同回国执教,“我教中世纪,佐良教文艺复兴和莎士比亚,国璋教18世纪,珏良教19世纪”。

“这就是绝配!”后人感叹。

英语算不上好的我,曾听过被李赋宁夸奖为“发音好”的学生王式仁的“英诗选读”课,如今内容早已记不起来,唯独记得王教授用舒缓而纯正的英式英语朗诵莎士比亚的商籁体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以及他分析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诡谲意象,脑中云里雾里,耳边却兴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