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鱼肥

鱼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鱼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鱼肥范文第1篇

鱼肥范文第2篇

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安全无污染、注排水方便的地方。罗非鱼成鱼的饲养,对池塘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养殖家鱼的池塘都可以用来养殖。面积8~10亩,最大不超过20亩。水深一般1.5~2米。

二、鱼种放养

放养鱼种前,池塘要清整消毒。

(1)鱼种规格 当年繁殖的鱼种和越冬鱼种,放养规格均要达到3~5厘米以上,而且规格要尽量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

(2)放养时间罗非鱼在自然条件下生长水温不能低于18℃,要待水温稳定在18℃以上,才可以放养鱼种。在华南地区,一般3月底至4月初即可放苗。

(3)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肥料、饲料来源,放养鱼种规格大小和时间确定,要求出池的规格,以及不同养殖方式和管理水平等多方面来考虑。

①3月底放养越冬大规格鱼种(40~80尾/公斤),放养密度为1500尾/亩,7月可养至0.5~0.6公斤/尾的上市规格。清塘后可利用空置的池塘,培育大规格鱼种用作翌年放种。具体做法是:7月罗非鱼上市后,每亩放罗非鱼水花30000尾,12月可达100尾/公斤的鱼种规格过冬。

②3月底放养越冬大规格鱼种(80~100尾/公斤),放养密度为1000~1200尾/亩,11月可养至0.9~1.0公斤/尾的上市规格。

③5月放养当年水花,亩放5万尾,逐步分稀至1万尾/亩进行鱼种培育,至7月培育到80~100尾/公斤的大规格鱼种。然后每亩放此大规格鱼种800~1000尾,至年底(12月)可达0.4~0.5公斤/尾的上市规格。

④一年养两造养殖成鱼模式。具体做法是在3月底,放养越冬大规格鱼种(0.15~0.2公斤/尾),放养密度为1500~2000尾/亩,至7月可养至0.6~0.75公斤/尾的上市规格;第二造于7月放养大规格鱼种(80~100尾/公斤),放养密度为800~1000尾/亩,至年底(12月)可养至0.4~0.5公斤/尾的上市规格。

⑤四大家鱼混养罗非鱼。一般指水质较肥的池塘,在不降低主养鱼类放养密度情况下,放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放养数量随各地养殖方法而不同。在亩产750公斤的高产鱼池中,每亩混养罗非鱼越冬鱼种400~600尾,或混养罗非鱼早繁鱼种800~1200尾,一般亩产罗非鱼可达400公斤以上。

三、饲养管理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喜欢吃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因此,在饲养管理上主要是投饲和施肥为主。

(1)施肥饲养罗非鱼不论是单养或混养,均要求水质肥沃。肥水中浮游生物丰富,而施肥则是培养浮游生物供罗非鱼摄食,同时肥料的沉底残渣又可直接作为罗非鱼的食料。因此,在保证不致浮头死鱼的情况下,要经常施肥,保持水质肥沃,透明度在25~30厘米为好。一般施肥量为每周每亩绿肥300公斤左右,施肥要掌握少而勤的原则。施肥的次数和多少,要根据水温、天气和水色来确定。水温较低,施肥量可多些,次数少些;水温较高,施肥量要少,次数多些。阴雨、闷热雷雨时,少施或不施,天晴适当多施。水色为油绿色或茶褐色,可以少施或不施肥;水色清淡的要多施。

(2)投饲一般每天8:00~9:00、14:00~15:00各投喂饲料一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6%,投喂的饲料要新鲜,霉烂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豆饼、米糠等要浸泡后再喂,饲料要投放在固定的食场内。每天投饲量要根据鱼的吃食情况、水温、天气和水质而掌握。一般每次投饲后在1~2小时内吃完,可适当多喂;如不按时吃完,应少喂或停喂。晴天,水温高可适当多喂;阴雨天或水温低,少喂;天气闷热或雷阵雨前后,应停止投喂。一般肥水可正常投喂,水质淡要多喂,水肥色浓要少喂。

(3)日常管理每天早、晚要巡塘,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和水质变化,以便决定投饲和施肥的数量。发现池鱼浮头严重,要及时加注新水或增氧改善水质。通常每15~20天注水一次,高温季节可视情况增加注水次数;另外,每5~10亩池塘配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一台,每天午后及清晨各开机一次,每次2~3小时,高温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数。

放养时可每亩搭配大规格鲢、鳙鱼种各50尾左右,适当套养一些肉食性鱼类,如翘嘴红、斑鳢和大口鲇30尾左右。

四、收获

鱼肥范文第3篇

一、稻田生态养鱼的技术要点

1. 加高加固田埂和开挖鱼沟。田埂在春耕前用硬土或岩石进行加高、加宽、加固。稻田犁耙平整后,在田中间开挖“十”字形或“双十”字形沟,沟宽50~60厘米,深30~40厘米,同时在纵横沟交叉处或田中心挖一深50厘米、面积约1米2的鱼坑,以供鱼栖息,增加其活动空间。

2. 设置拦鱼栅防止逃鱼。拦鱼栅是稻田养鱼的基础设施之一。在鱼苗鱼种放养前,须在进、出水口设置较牢固的拦鱼栅,以防止鱼逃逸,保障稻田中鱼群的数量。

3. 消毒和施肥。稻田用生石灰消毒,有以下两大好处:一是调节酸碱度,使土壤及田水呈微碱性;二是杀虫杀菌。施用生石灰时,田中无积水或留少量水,亩用生石灰30~40千克,7天后灌水,亩施1000千克腐熟粪肥培肥土质和水质,再过4~5天放养鱼种。

4. 鱼种投放。稻田养鱼亩投放量为50~80尾,以放养鲤鱼为主,搭配放养少量的其他鱼,规格为80克/尾左右,鱼种要求体质健壮,并放养适量的鲤鱼夏花为来年养殖做准备。鱼种投放一般在插秧后7天,此时秧苗已返青。鱼种下田前可用3%~5%食盐溶液浸泡3~5分钟进行消毒。

5. 加强饲养。稻田的天然饵料满足不了鱼的生长需求,为提高稻田养鱼的产量,必须补充人工饵料,如菜籽枯、糠麸或配合饲料等。如放养1龄鱼种且密度较大时,放养后即可投D。将饵料投在鱼溜或鱼沟内,每天上午8~9时或下午3~4时各投喂1次,投饵量视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而定。

二、稻田生态养鱼的田间管理

1. 日常管理。日常管理的关键是防漏和防溢逃鱼,因此必须经常巡视检埂和拦鱼栅,特别是大雨天要及时排水,注意清除堵塞拦鱼栅的杂物,以利排注水畅通。田鼠和黄鳝都会在田埂上打洞,造成漏水逃鱼,应仔细检查及时堵塞。

2. 用水管理。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养殖产量高的重要条件,应随着秧苗的生长,逐步加深水位,保持足够的养鱼水量。为满足水稻稻根对氧气的要求,在水稻生长期间须调节灌水深度及时间: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水位。4~5月鱼种放养初期,为提高水温,田水稍浅灌即可;随着气温升高,鱼类长大,水位渐渐加深;8月可将水位提升到最高。二是根据水稻生长期调整水位。一般秧苗分蘖期浅灌,稻田中保持3~6厘米深的水层;水稻孕穗后需水量大,同时鱼种也已长大,水层保持8~12厘米深或更深些;水稻收割后如继续养鱼,水位应再加深些。

3. 稻田追肥。养鱼稻田总体上应重施基肥,轻施追肥。追肥主要使用铵态氮肥及酰铵态氮肥,施肥前通常要降低水位,施肥后田水肥料浓度高,特别是铵态氮升高,对鱼的安全有威胁。为解决这一矛盾,可采用分段间隔施肥的方法,一块田分两次施,每次在一半田块施肥,两次间隔1~2天,在施肥时鱼可以向另一半田回避,也可先排去田水,使鱼集中在沟溜中,然后施肥,施肥后1~2天注水入田,对鱼无影响。此外,也可施少量粪肥或混合堆肥,繁殖天然饵料,但施肥量要加以控制,以免引起水稻贪青倒伏,影响水稻产量。

4. 喷施农药管理。稻田养鱼后害虫大为减少,但不能完全消灭,有时仍需使用农药杀虫。多数农药对鱼有毒,解决的办法为:一是选用低毒性农药,例如井冈霉素、敌百虫、杀虫脒、稻瘟净等,按常规用量对鱼是安全的;二是在施农药前先疏通沟溜,加大田水水位或使田水形成微流状态,以利鱼类回避和降低田水药物浓度;三是选择正确施药方法,粉剂在早上有露水时喷撒,水剂在露水干后喷施,使农药尽量喷在禾苗上,少落入水中,用药后要及时换水。

鱼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稻再生稻;鲤鱼;稻田养鱼技术;广西三江

中图分类号 S9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19-03

三江县南距柳州市200 km,东距桂林市170 km。没有厂矿企业,没有石山区,植被覆盖率75%以上,空气清新。有大小河流74条,全长689 km,河网密度0.28 km/km2。处于广西“山”字形构造的脊柱东侧,地层几乎均为老地层,90%以上成土母岩是砂页岩,其风化形成的土壤质地适中,土质肥沃,不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气候属中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1 730 mm,空气相对湿度在81%以上,年日照时数1 334 h。年平均气温18.3 ℃,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7.3 ℃;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3 ℃。≥22 ℃的活动积温为4 425 ℃,初终间隔日数为184 d,为水稻和养鱼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三江县2014年起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用3年时间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4 666.67 hm2,打造三江县“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2个绿色生态品牌,使项目实施农户年人均增收1 000元。2015年种稻养鱼扩大到2 000 hm2。呈现出由传统的平板田粗放模式向沟坑结合的高产高效模式发展,由自给型向商品化模式发展。稻田养鱼虽取得了成功,但发展极不平衡,服务环节薄弱,制约了稻田养鱼的发展[1-2]。

1 稻田养鱼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16年10月经测产验收,再生稻产量可达5 550 kg/hm2以上,平均产量为2 250 kg/hm2,再生稻增收4 050元/hm2;平板田稻鱼产量为450~750 kg/hm2,稻鱼增效13 500元/hm2以上,共增收17 550元/hm2以上。另外,鲤鱼粪便可起到肥田的作用[3],根据阿城农科所1990年试验测定结果,在同等条件下,养鱼田土壤有机质比对照田增加0.18%,土壤全氮增加0.017%。比单种水稻减少30%以上的肥料投入,投资成本减少750元/hm2以上。

1.2 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

中稻再生稻稻田养殖鲤鱼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解决了群众“吃鱼难”问题。

1.3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稻田养鱼减少了肥料及农药施用强度,减轻了环境污染[4]。另外,稻田养鱼后减少了蚊蚴、蝇蛆甚至钉螺等疾病传染的媒介或中间宿主。

2 稻田养殖鲤鱼技术

2.1 稻田选择

一是有优质的水源。养鱼稻田应选择有独立的排灌渠道,地形地势相对较高,能及时调控水质,旱不干雨不涝的垌田。若是山冲田应开好防洪沟,避免因来势凶猛的山洪造成严重损失。二是耕作层土壤厚、肥、无污染。养鱼稻田要求耕作层厚达13 cm以上、pH值4.5~7.0、有机质10 g/kg以上、有效磷10~140 mg/kg、全氮1.0~4.0 g/kg、速效钾30~240 mg/kg,能为鲤鱼提供丰富多样的生物饵料。

2.2 改造建设养鱼稻田

开挖鱼沟、鱼坑,加高加宽加固田埂,安装拦鱼栅等是稻田养鱼的基本措施,也是维持稻鱼共生的基本条件[5]。

2.2.1 加高、加固田埂,设置好进、排水口。充分利用三江县制定的扶持优惠政策,结合冬季整田,用混凝土加高田埂至0.4~0.5 m,加宽0.15~0.20 m,以利稻田养鱼后可以提高水位,防止漏水、垮埂、田水漫溢和跑鱼。进水口、排水口的设置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宽30 cm左右,利于调节水质。建设时进水口底部要比田底高0.1 m,排水口底部要与田泥齐平。

2.2.2 挖筑鱼坑、鱼沟。一是冬闲时用混凝土建成牢固鱼坑。一般1 hm2左右的田块在中央建1个鱼坑,高出田面0.3 m,(2~3)m×(2~3)m、深1.5 m,占田块面积1%左右。鱼坑缺口与鱼沟相通,便于鲤鱼出入活动。注意鱼坑应离田埂1 m以上,以免田埂垮塌。二是挖鱼沟。秧苗移栽后10 d左右开挖鱼沟,一般鱼沟挖深0.3 m,占稻田面积的5%左右;为“十”字形和“田”字形,并与鱼坑互相连通。

2.2.3 设置好拦鱼栅。拦鱼栅可用楠竹制作,栅栏缝隙的大小以鱼苗不能逃逸为宜,鱼栅宽1.0~1.2 m,紧贴田埂插入稻田硬泥中,上端高出田埂0.2 m左右。若在进水口内侧附近加上1道杉木枝叶篱笆,可防止鱼顶流跃逃和拦截杂渣。

2.2.4 搭设鱼棚。在鱼坑上搭棚盖稻草,可起到夏季避暑、冬季防寒的作用。

2.3 优选鱼苗,药浴后放养

2.3.1 鱼苗选择。鱼苗要求规格整齐、体格健壮、体表无损伤或少损伤[6]。根据三江县多年以来的实际情况,以良口乡晒江村、八江镇高迈村的鱼苗最好,来源方便,适应性强,肉质细嫩,品质优。有条件的也可养鱼种自行繁殖、培育,也可购买杂交鱼苗养殖。

2.3.2 放养时间。插田15 d后消毒药、肥料的毒性已消失,即可放养鱼苗。

2.3.3 放养密度。传统养鱼方式放养规模为30~50尾/kg的鱼苗3 750~5 250尾/hm2;采取人工投饲方式放养规格为20~40尾/kg的鱼苗7 500~9 000尾/hm2。

2.3.4 做好鱼苗的消毒。用3%的食盐水集中药浴5~10 min,有条件的可选用专用鱼种消毒剂进行消毒后放养。

2.3.5 放养鱼苗时注意事项。①放鱼苗前先用少量鱼苗试水,如不发生死亡方可放养。②放鱼苗时,运鱼苗器具内的水温与田水的温差不能超过3℃,若温差比较大,则应慢慢加水,使温度一致。③选择在鱼坑和鱼沟中放入,幼饕轻要快,让其自行分散。

2.4 合理投喂鱼饲料

传统稻田养鱼主要是依靠天然料,很少进行人工喂养。高产稻鱼的田块必须补充人工饲料。一般以农户自有的米糠、麸皮、青料为主,也可投喂煮熟的杂粮。有条件的可增投部分鱼用颗粒饲料。饲料的日投放量为鱼重量的5%左右,平时要根据天气变化和鱼的吃食情况等酌情增减。生长旺季于8:00―9:00和16:00―17:00日投喂2次,投喂量以1 h内吃完为度,投喂地点主要是鱼坑内,因鱼坑内水位较深,便于稻鱼集中摄食,且方便清理。

2.5 选择优良水稻品种

稻田养鱼由于常年不能断水,不能频繁施用农药,所以应选择茎秆坚硬、抗倒伏、抗性强、耐肥、分蘖力和再生力强、米质优、产量高的水稻品种。根据近几年的种植情况,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野香优3号、黔两优58等品种比较适合。

2.6 适时早播

一般在4月5日左右播种,采用半水育秧方式育秧,有条件的可采用旱育秧或塑料盘育秧。施用45%复合肥375~450 kg/hm2作底肥, 播种量为225 kg/hm2左右。

2.7 稻田消毒

2.7.1 消毒时间。冬种绿肥还田的应在3月上中旬盛花时及时割切成短节,灌水进行翻耕沤田;冬闲田于3月下旬翻耕沤田。4月下旬田中保持4 cm左右水层进行稻田消毒。

2.7.2 消毒方法。三江县稻田土壤pH值多为4.5~5.5,属酸性土壤,宜使用生石灰消毒,同时达到改善土壤pH值的目的。用生石灰750~1 500 kg/hm2,兑水化开即全田泼洒。也可用茶麸、漂白粉或专用消毒药物消毒。

2.8 合理施肥与密植

2.8.1 科学施肥。养鱼稻田的施肥原则:施足基肥、减少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占70%、追肥占30%,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①冬种绿肥还田的田块,一般只增施钾肥,用量150 kg/hm2。用法是90 kg/hm2作基肥,60 kg/hm2于插秧后45 d作穗肥施用。②冬闲田在插前整地时,施商品有机肥1 500~2 250 kg/hm2或腐熟农家有机肥12~15 t/hm2、46%尿素60kg/hm2、45%复合肥225~240 kg/hm2作底肥。插后7 d施尿素75~80 kg/hm2作分蘖肥。插后45 d用60%氯化钾75~90 kg/hm2作穗肥。③中稻收割前15 d施用尿素75 kg/hm2,收割后2 d施用尿素30 kg/hm2。

使用化肥作追肥时应注意:化肥施用前先排浅田水,稻鱼集中于鱼沟和鱼坑中再施肥,使化肥迅速沉于水底层,并为田泥和禾苗所吸收,然后再加水至正常深度;不能撒在稻鱼集中的地方如鱼坑、鱼沟内,避免稻鱼误食中毒死亡;追肥时应少量多次,避免多种化肥同时一次施用。

2.8.2 适时移载,合理密植。5月上旬秧龄达25 d、带蘖2~3个即可移载,插秧时预留0.4~0.5 m宽作为鱼沟。采用宽行窄株、东西向种植。插植规格为20 cm×30 cm,2粒谷秧插植,每蔸基本苗5~6株,密度为13.5万蔸/hm2左右,插足基本苗60万~75万株/hm2,为创建高产禾架打下基础。

2.9 水稻病虫害绿色植保防治

2.9.1 农业防治。①在3月中旬前及时灌水进田并翻耕耙沤,减少螟虫基数,减轻虫害。②使用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③使用吡虫啉拌种,预防稻飞虱和稻蓟马,并对预防矮缩病有一定的效果。

2.9.2 物理防治。①有条件的育秧期覆盖防虫网,防止飞虱和螟虫为害,特别是对预防矮缩病有很好的效果。②一般每2 hm2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控制害虫数量。③使用性诱剂诱杀害虫,减少害虫密度。④使用色板诱杀稻飞虱、叶蝉、潜蝇等。

2.9.3 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效果不理想时,必须应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表1)。

2.9.4 化学农药防治。在运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后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建议选用表2中农药,严格用药量进行防治。喷施农药方法:养鱼稻田一般施药前要将田水加深至7~10 cm。为了充分发挥稻田鱼坑的作用,在施药前也可先将田水放掉,让鱼进入鱼坑内,然后再施农药,待农药毒性降低时再放水入田。施农药时还可把田中进出水口打开,先从出水口的一侧施药,施到田中间暂停,使被污染的水流出去,再施剩余田的农药,以降低农药对鲤鱼的影响。

注意事项:①应多选用水剂或油剂,少用或不用粉剂。若施用粉剂农药应在清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以防止过多农药落入水中。喷雾时提倡细喷、弥雾,减少农药淋到水中。②下雨前不宜喷药,以防雨水将农药冲入田中。③不宜采用拌土施农药。④不要固定使用一种农药,以免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

2.10 日常管理

2.10.1 加强水分管理。要保证所用水质安全,不能让受污染的水体流入田中。一般秧苗分蘖期保持3~6 cm的水层,以后逐步加深水位,至水稻孕穗期保持12~15 cm或以上。高温季节要注意勤换排水,防止田内水温过高。既要注意干旱季节的保水问题,又要做好雨季排涝工作。

2.10.2 做好巡田工作。平时巡田要做到认真仔细,检埂是否漏水、是否存在垮塌现象;注意鲤鱼的活动及吃食情况,及时掌握鲤鱼的生长信息,查看防鱼设施完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阴雨天要增加巡田次数,及时清除堵塞栅栏的杂物,保持水流顺畅,防止溢水逃鱼;防止鸭子进入养鱼稻田觅食捕鱼;注意防止蛇类、老鼠、水蜈蚣等的危害;稻鱼长大后还应注意加强防盗工作。

2.10.3 加强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20 d左右用30 kg/hm2生石灰或强氯精450~600 mg/hm2兑水全田泼洒消毒,若有鱼病发生应及时向相关业务部门咨询防治方法。

2.10.4 加强再生稻的田间管理。中稻收割以后,及时清除杂草,扶正稻桩,保证有足够的苗数。在破口至抽穗期,采用根外施肥,用九二15 g/hm2+白米醋3.75 kg/hm2、磷酸二氢钾1.5 kg/hm2,兑水750 kg/hm2喷施,促进抽穗整齐,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产量。

2.10.5 提倡冬种绿肥,杜绝冬闲田。再生稻灌浆后排干田水,3 d后即可播撒绿肥种子,播种量为30 kg/hm2,降低翌年稻田化肥用量,保护生态环境。若有少量鱼需留田越冬,又想种植绿肥,应将水位降至鱼沟底,在鱼坑的棚架盖上稻草,让鱼在鱼坑中过冬。

2.11 适时收获

2.11.1 适时收割中稻。中稻收割时应在保持水位的情况下,加大田水的交换量,减少稻田水体浑浊时间。为了夺取再生稻高产,中稻9成熟时按留桩高35~40 cm进行收割。

2.11.2 稻鱼捕捞和越冬。稻鱼起捕上市一般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起捕前先放水,慢慢把鱼集中到鱼沟、鱼坑中,然后进行捕捞操作。若有一小部分鱼未能上市需留作第2年继续养殖。越冬方法:①稻田存养越冬。加深稻田水位,在鱼坑上方支起的棚架上盖上稻草。②有条件的将留下的稻鱼放到鱼塘中越冬。

3 参考文献

[1] 黎玉林.广西稻田养鱼对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宏观影响[J].淡水渔业,2006(6):44-48.

[2] 曾芸,王思明.稻田养鱼的发展历程及动因分析:以贵州稻田养鱼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9-83.

[3] 纪洪彦,杨颖,崔福和.“稻田养鱼模式”是实现水稻绿色食品生产的有效途径[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5(2):41-43.

[4] 卢升高,黄冲平.稻田养鱼生态经济效益的初步分析[J].生态学杂志,1988(4):26-29.

鱼肥范文第5篇

1.1及时的施肥

当池塘中的水温达到8℃时,应该及时的施肥。一般的池塘内泼洒750~1500kg/hm2人的粪尿,或者是畜牧的粪便2250~3750kg/hm2,3~5d/次。

1.2适当的投饵

当池塘中水的温度升高到10℃的时候便可以投放饵料,通常情况下以精料为主,投放的饲料应该新鲜可口。按照鱼体重的3%投放。投放的青饲料最好是在4h内进食完。

1.3防治鱼的疾病

在早春的时候,水温是比较低的,很适合水霉病和寄生虫病的滋生,一般用400g/m3的食盐以及400g/m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洗鱼种1~2h,可杀灭水霉菌[1];在池塘中洒入0.6g/m3的CuSO4,是为了防治寄生虫病。

2夏季的及时

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也是鱼类的最佳生长时期。因此必须加强该时期的管理与饲养,从而促进养殖鱼的高质、高产。

2.1及时的施加肥料

由于夏季炎热,水温比较高,池塘内的浮游生物繁殖较快,鱼类的耗氧量较多,再加之气温的变化无常,池塘内水的质量很容易变质,因此,每次的施肥量是不能过多,一定要坚持少量勤施的原则,根据气候、鱼类的品种、鱼量等决定施肥的量。

2.2投放饲料

每天投放饲料分为三次:早中晚。早晚的饲料量较多,中午的量较少。投放的饲料一定要新鲜、可口,不能将腐败变质的饲料投放进池塘内;投料的要求:早晚都投青料、中午投精料,尤其要注意固定投料的地方。若是遇上闷热天、鱼浮头时,应少投或者是不投饲料。

2.3加强管理

加强对池塘的巡视,若发现异常,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巡视时注意观察鱼是否出现异常的变化,还要观察水的颜色等[2]。将池中的异物、杂草、捞除,以保持池塘的整洁以及水质。

2.4增加氧气,防止腐败

当池中的鱼可能发生浮头时,应该使用水泵加水或者是为塘内增加氧气。同时要控制进食量以及停止施肥。若来不及增氧,立即向塘内投洒食盐水(10g)加黄泥水(池塘667m2用10g黄泥,调成糊状)。增氧的机器,不能在晚上增氧。

2.5鱼病的防治

为了防治细菌性的皮肤病和烂腮病,每隔15d,泼洒250~300g漂白粉和120g的硫酸亚铁。每个月喂2~3次蒜,鱼重每10kg用500g蒜,捣碎放入饲料中,4d/次,主要是防止肠炎疾病等。

3秋季的掌握

入秋之后,水温慢慢下降,鱼的进食量逐渐回升,此时是养鱼的最佳时机。

3.1加强饲养

秋季投喂的饲料以精料为主,粗料位辅[3]。对于草鱼要适当的投喂青草之类的饲料,青鱼要投喂蚌料、螺丝等,对鳙鱼和鲢鱼施无机肥。

3.2水质的调节

首先换加新水;通常情况下每月加4~5次水,每次的加水量为5%~10%。其次泼洒生石灰水;通常情况每月一次,每次的泼洒量为每亩20kg。

3.3掌握捕捞的时间

入秋之后,许多的鱼已经达到了成鱼的体格,及时的捕捞,既减少塘内鱼的密度,又加速了其他鱼的生长。

3.4疾病的防治

秋季是疾病的多发阶段。一些养殖户使用菜油生姜合剂治疗草鱼的烂腮、肠炎等[4]。用法:每亩池塘750g菜油、250g生姜;将油菜和生姜放进锅内煎熬25min,取出装进桶内,加入定量的清水,搅拌混合即可撒入池塘内。通常通常1次/d,或者是2d/次,连续使用2次即可。

4冬季的防止

在冬季的时候,规格较小的鱼类因能量不够,很难越冬;还有的鱼在冬季的时候易发病。尤其是成鱼的气泡病。

4.1发病的原因

第一,由于池底的泥、有机质淤积过多,在分解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气造成了池底的缺氧而发生无氧气的发酵,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通过鱼的腮帮进入到鱼体致病。第二,入冬之钱没有调节水质,水的透明度降低,浮游的植物减少,所以光合作用较差,导致池水溶氧下降而造成池底沉积的有机质缺氧分解[5],从而在水中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通过鱼鳃进入到血液,使鱼的体表、鳍部、肠道等处聚集了大量的气泡,形成了气泡病。

4.2防治的方法

鱼肥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推广、淡水鱼混养、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J21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通过对目前鲜鱼市场的调研,发现进行淡水鱼混养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双丰收。然而,在进行混养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淡水鱼混养的优点

1、充分利用水体

池塘和水库的水体是一个立体空间,尤其是池塘,绝大多数面积小,较浅,通常只存在水层区和水底区。所以,在进行投放鱼种过程中,按照养殖鱼类不同的生活习性,对各种鱼种、鱼龄的投放比例进行科学搭配,充分利用水体。

2、发挥鱼类共生的作用

淡水鱼混养一般以草鱼为主,辅以白鲢、花鲢、鲤鱼、鳝鱼、罗非鱼、鲫鱼、等各种鱼类,以上鱼类在同一水体中混养时在投喂一定的饲料的基础上,还能够借助"自体施肥"来获得食料。所以主养草鱼,平时主要投喂牧草。草鱼吃剩下的碎渣沉淀到水底,可以当做罗非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食料,此外,鲫鱼、草鱼、罗非鱼排出的粪便,能够增强水质肥性,促进浮游生物快速繁殖,保证了鳙鱼、鲢鱼的饵料。鳙鱼、鲢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能够避免由于浮游生物太多而造成水体过肥的情况出现,保障了草鱼的生长。甲鱼、黄鳝等在混养过程中可以翻松底泥,促使有机质快速分解,为鱼类提供饵料。

3、充分利用饵料

淡水鱼的饵料有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两种。水体中的人工投喂饲料为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天然饵料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底生藻类和有机屑三大类。一定要在同一水体、同时养殖多种食性鱼类,以保证各类饵料资源都可以分别被各种生活习性鱼类所利用,才能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合理充分利用水中天然饵料,提升饲料利用率,控制成本,保证产量。

4、降低育种费用

水塘进行成鱼混养,进行异种、异龄鱼各种规格套养,不仅不会对成鱼的生长造成影响,还能够扩大鱼种来源,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鱼种供应问题,降低购种费用。此外,这样不用增加鱼种池和管理人员,省工、省地、省成本。

三、高产鱼塘混养品种的技术选择

高产鱼塘放养的鱼类品种一般约有10种,其中主养品种有1~3种,即主养鱼,对提高全塘产量起着主要作用;其他鱼品种则为配养鱼,通过摄食水中有机碎屑、天然饵料以及人工饲料而生长,是养鱼高产不可或缺的品种。这样混养,成本低,效益高。

进行主养鱼、配养鱼选择时,主要依据是饲料供应、鱼种来源以及池塘条件等。草源丰富、排灌方便、水质清新的池塘及新挖鱼塘,主养草鱼最佳;肥料充足、天然饵料丰富、水质肥沃的鱼塘,主养鲢鱼、鳙鱼最佳;有较多有机碎屑以及藻类的池塘,主养鲮鱼最佳;生活污水较多的城镇近郊以及村边的肥水塘,主养银鲫、罗非鱼最佳。因为主养鲮鱼的池塘水质一般很肥,同样适宜多混养在肥水中生长较快的鳙鱼;此外,适宜主养鳙鱼、鲢鱼的池塘,一般也适宜主养鲮鱼。 鲮鱼能够对草鱼的残饵及粪便充分利用,因此主养草鱼不能缺少养鲮鱼。综上,主养鲮鱼的池塘,往往是主养鲮鱼、草鱼或主鲮鱼、鳙鱼养。

进行配养鱼选择时要注意,不仅主养鲢鱼、鳙鱼,其他主养品种也要把当作重要的配养鱼类,一般,鲢鱼、鳙鱼要占全塘鱼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这样可以促进池塘中天然浮游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多品种鱼类混养的科学依据

池塘养殖鱼类主要有草鱼、鲫鱼、鳙鱼、鲤鱼、鲢鱼、团头鲂、鲮鱼以及罗非鱼等。根据它们栖息的习性,可分三类:底层鱼、中下层鱼以及上层鱼。底层鱼在水底摄食有机碎屑或底栖动物,有鲫鱼、鲤鱼、鲮鱼、青鱼等;中下层鱼是草食性鱼类,团头鲂、鳊鱼、草鱼等;上层鱼摄食浮游生物,有鳙鱼、鲢鱼等,将这些鱼类同塘混养的好处有:

1、提高饵料利用率,保证池塘天然饵料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利用。

2、使池塘各个水层得到充分利用以及水体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3、利用养殖鱼类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使池塘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例如,草鱼等吃食性鱼类的残饵和粪便经过微生物分解成为肥料,可培养浮游生物作为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饵料。草鱼食量大,排泄物多,如果单养则水质容易变肥,不适于其喜清新水质的习性;如果混养鲢鱼、鳙鱼,让它们滤食浮游生物,就能防止水质过肥,保证草鱼所需的清新水质环境;鲮鱼、鲤鱼、鲫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它们可以吃掉池塘中腐败的有机质,也能改善水体的卫生条件。各种混养鱼类就这样相安共处,不互相残食,不互争饵料,彼此栖息在不同的水层,生活在良好的共生互利的生态环境中。

五、妥善处理不同鱼类之间的关系

1、罗非鱼与鲢鱼、鳙鱼的关系罗非鱼的幼鱼主食浮游生物,成鱼为杂食性,也摄食浮游生物,与鲢鱼、鳙鱼在食性方面有矛盾,可采取交叉放养方式加以解决。即上半年罗非鱼个体小、密度稀时,主养鲢鱼、鳙鱼,争取大部分成鱼在6~8月出塘上市;下半年则主养罗非鱼,少养鲢鱼、鳙鱼,到年底捕起大部分罗非鱼,然后增加鲢鱼、鳙鱼放养量。

2、鲢鱼、鳙鱼之间的关系

鲢鱼主食浮游植物,鳙鱼主食浮游动物,而浮游动物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因此,多养鲢鱼会影响鳙鱼的生长,故应根据鳙鱼在水温高、水质肥时生长快的特点,在5~10月主养鳙鱼,11月至翌年4月主养鲢鱼。

3、吃食性鱼类与滤食性鱼类的关系

池塘实行混养,滤食性鱼类主要依靠吃食性鱼类排出的粪便增肥水质以培育浮游生物解决饲料问题。如果既不施肥也不投精饲料,而每生产1kg吃食性鱼类,其肥水作用加上天然饵料可生产滤食性鱼类1kg,两者比例为1∶1。随着池塘大量投饲、施肥,产量越高,滤食性鱼类所占的比例越小,每公顷产量为7.5t(每667m2产量500kg)的鱼塘,两者比例为5.3∶4.7;每公顷产量为15t(每667m2产量1t)时,比例则为6.3∶3.7。

六、进行合理密养

池塘养鱼高产很重要的措施进行合理密养。科学的放养密度一定是确保尽快达到商品鱼规格,而且可以获得最大产量的密度。如果密度过大,有可能提高产量,但会导致成鱼个体瘦小,降低了商品价值,经济效益较差,增产却没有增收,甚至会导致缺氧死鱼,减少了鱼产量;如果放养密度较低,会使鱼以较快速度生长,但无法保证天然饵料资源和池塘水体得到充分利用,产量较低。

水质、池塘环境条件、混养品种、饲料、饲养管理水平等许多因素都会对鱼类放养密度产生影响。在进行生产实践时,必须对鱼塘生态环境加以改善,保证较好的养殖条件,增加放养密度,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目标。

密养和混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必须在进行多品种混养的前提下,才能使池塘鱼类放养密度得到提高,保证水体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假如混养品种太少甚至单养一种鱼,无法达到这种效果。假如实行大、小规格套养,适当增大小规格鱼种的放养量,增大放养密度,不仅不会对成鱼养殖造成影响,还可以解决大规格鱼种来源问题,大大提高成鱼产量。

七、结语

通过淡水鱼混养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鱼塘提高年均鱼产量,还能保证上市的鲜鱼品种的多样性,在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证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辛学:《积极推广淡水鱼混养技术提高淡水鱼养殖经济效益》,《江西饲料》, 2010年05期

[2] 栾作林:《淡水鱼混养效益好》,《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年06期

鱼肥范文第7篇

一、藕鳅共作田块的基本条件和田间设施

1. 基本条件

水利条件的好坏,是藕鳅共作效益高低的关键。因此,养泥鳅的藕田须有较好的水利设施,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排灌方便,天旱不干,洪水不淹。

土质肥沃多腐殖质,且面积不易过大,一般为 2~3亩;保水能力强。利用这种田块不仅可以减少灌水次数,节约成本,而且可使鱼沟、鱼溜中的水位变幅小,水温较稳定,有利于莲藕和泥鳅生长。

2. 田间设施

(1)清挖排灌渠道。认真做好排灌渠道的整修和配套工作,充分发挥排灌渠道的作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

(2)加高加固田埂。为了蓄水和防逃,养泥鳅的藕田应事先将四周田埂加高加固。一般要求是:田埂高80厘米,埂顶宽60厘米,以能蓄水40厘米深的水层为好。而且要打实夯紧,做到坚固结实,不垮不漏,并严防田埂漫水、漏水和逃鱼现象发生。

(3)开挖鱼沟、鱼溜。鱼沟、鱼溜的开挖一般在藕田耕翻平整后进行,鱼沟、鱼溜开挖的形状、位置、大小应视藕田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小块方田(面积2亩左右的)可开挖成“田”字沟;长而大的田块(5亩以上)可开挖成“目”或网形沟。鱼沟一般宽40厘米,深50 厘米 。鱼溜多在藕田低洼处和鱼沟的交叉处开挖,形状多为方形或圆形,一般方形鱼溜面积长、宽、深为 2米× 2米 × 1米,圆形鱼溜直径多为1~1.5米,深1米左右。

(4)开好进、排水口及安装拦鱼设施。养泥鳅藕田要及时开好进、排水口。进、排水口最好用砖或石砌成,以免因经常灌排水而冲垮田埂。进排水口处要安装拦鱼栅,防止灌、排水时,跑鱼和野生杂鱼随水进入藕田。

二、藕鳅共作田块莲藕的栽培技术

1. 栽前准备

(1)品种选择。宜选用鄂莲3号、鄂莲4号、鄂莲5号、雪莲2号等品种。

(2)种藕处理。选择藕芽健壮,有2~3节,重量在0.5公斤以上,芽头粗壮完整,无病无伤的主藕作种藕,或选用大的子藕作种藕。种藕带泥量不宜超过15%,从采挖到定植不宜超过10天,临时贮存宜遮阴覆草撒水保湿或浸泡水中。栽培前必须进行消毒,方法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600~800倍液,对种藕喷雾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闷种24小时,晾干后下种。

(3)整地施肥。定植前10天整地施基肥,整地要求深耕细耙,做到田平、泥烂、无杂草,耕深宜为25~30厘米,每亩施用生石灰50~80公斤,硫酸钾复合肥60公斤,有机肥要经过充分发酵腐熟,每亩施鸡粪3~4立方米或优质农家肥5~6立方米。新开发藕田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新开藕田应先翻耕,翻地后立即灌水(防地面龟裂),并及时耕耙。栽前1~2天再耙一次,使田土成泥泞状态,土面平整,以免灌水后深浅不一。

2. 适时定植

(1)定植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谷雨前后)。

(2)定植密度。常规栽培定植密度宜为行距2~2.5米,株距1.5~2米,每穴排放种藕1~2支,每亩用种300公斤。

(3)栽植方法。定植时田块四周边行的藕头一律朝向池内,目的是防止莲鞭生长时伸出池外。为避免田间中心莲鞭过密,中心两行藕间的距离适当加大。另外,相邻两行的种藕位置应相互错开,藕头相互对应,以便于将来莲鞭和叶片在田间均匀分布,以利高产,并按预定的行株距及鞭藕的走向,将种藕分布在田面上,叫“排种”。要按种藕的形状用手扒沟栽入覆土,栽植深度为10~15厘米,一般采取斜植的方式,即藕头入泥,最后节微翘出泥面,成20~25°的倾斜角。栽后灌水保持5厘米左右水层。

三、藕鳅共作田块泥鳅的放养

1. 鳅苗投放

(1)泥鳅种苗的来源。一是采捕天然种苗;二是从泥鳅苗种生产场家采购;三是自繁自育。

(2)鳅苗的投放时间。鳅苗应在莲藕栽植后5~7天投放。若放养较大规格的苗种则应在栽植后18~20天投放。

(3)鳅苗的投放量。放养的鳅种要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同一块藕田放养的规格基本一致。上年培育的4~6厘米左右的鳅苗每亩藕田可放养2万~2.5万尾。若放养当年早育的3厘米左右的鳅苗,密度可增加到2.5万~3万尾。

2. 饲料投喂

动物性饲料如小杂鱼、蚯蚓、螺蚌肉、昆虫及其幼体、蚕蛹、鱼粉、血粉等,植物性饲料如米糠、麸皮、豆饼、豆腐渣、蔬菜、瓜果等都是其较好的饲料。可将这两种饲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做成团状进行投喂。

起初投喂的面积可大一些,以后逐渐缩小投喂范围,最后将饲料投放在固定于鱼沟、鱼溜的食台上。开始投饲应于傍晚进行,以后逐步驯化泥鳅白天摄食,并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泥鳅的日投喂量一般为其体重的3%~5%,并根据季节水温、天气、水质状况以及泥鳅的摄食情况而具体掌握。早春和晚秋投喂量可小些,夏秋生长旺季投喂量应增大。晴好天气,当日的投喂量可按常规进行;天气突变,气压下降,闷热或阴雨天气,应减少投喂量或停止投喂。水质清爽、肥度适宜可正常投喂;水质过肥,有带状、块状“水华”浮动应停止投喂,并及时换水,改善水质。泥鳅活动正常,摄食较好时可正常投喂;若泥鳅活动异常、离群独游、体色发黑、摄食后残饲剩余较多,则应减少投喂或停止投喂,同时要查明原因或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田间管理

1. 田水管理

莲藕定植后保持3~5厘米浅水;鳅种投放后水层可加深到7厘米左右;随着植株的生长,出现2~3片立叶时水层加深到10厘米;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藕田的水深可保持在20~25厘米,最高不要超过30厘米;到结藕期,水位应降到7厘米左右。

2. 合理追肥

莲藕除施基肥外,在生长期间还应进行合理追肥,一般追肥2~3次。第一次在出现1~2片立叶时追施提苗肥,第二次在荷叶封行前追施结藕肥,分别每亩施人粪尿1.5立方米,或硫酸钾复合肥25公斤;在终止叶出现时可进行第三次追肥,称为催藕肥,每亩施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

3. 藕田中耕除草

藕田除草工作应从出现浮叶开始,到荷叶封行前结束,一般要进行2~3次。除草时脚步要轻,以防踩伤地下茎,同时保护好梗、叶,以免弄折、损伤。养泥鳅藕田要慎用化学除草剂。

4. 莲藕的病虫害防治

(1)适时轮作,采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苗,做好田间清洁,清除田间和田边的杂草等,同时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抵抗能力。

(2)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诱杀成虫,用黄板诱杀蚜虫。

(3)化学用药要做到对症用药,并尽可能地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要严格掌握药物的用量并精确称量,不可随意提高农药的浓度。施药时要加深田水,最好分片施药。施药时也可采取一边进水,一边出水的方法,以使落有药液的田水及时排出田去。

5. 泥鳅病虫害防治

(1)鳅种消毒。 藕田放苗前,一定要进行苗种消毒,防止将带有病原的苗种带进藕田。常用苗种消毒药物有3%~4%的食盐水,8ppm(ppm,百万分比浓度)浓度的硫酸铜溶液,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等,浸浴8~10分钟。

(2)在饲养期间,每隔20~25天用生石灰化浆全田泼洒1次,尤其是鱼沟、鱼溜要重点泼洒。也可以用其他低毒低残留药物进行预防。

(3)投喂药饵。 在100公斤饲料中加入磺胺胍 0.1 公斤或用0.5公斤大蒜捣碎或磨汁加食盐 0.2 公斤制成药饵投喂,每月或每半月连喂3~6天,可预防肠炎。

(4)做好泥鳅的防暑、防逃、防鼠害工作。

鱼肥范文第8篇

一、合理的混养。合理的混养不仅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对鱼类疾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不同种类鱼体上适宜的寄生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鱼类,而其它鱼类对其不敏感;混养之后每种鱼的种群密度减小了,暴发传染性疾病的几率也将降低。此外,将不同活动水层、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的生态空间及各种饵料生物和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有机悬浮物的含量,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减少鱼病发生的机会。

二、择时放鱼,合理控食

日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3%~5%以内,每天只投喂一次,时间选择在下午4时至5时,使鱼保持八成饱,经过一夜的消化,次日鱼处于半饥饿状态,非常有利于垂钓“上钩”。另外,清明前后鲤、鲫、鳙等鱼要繁殖,此时严格控制投饲量,尽量做到少投饲、少冲水,避免鱼类产卵而影响垂钓。在目前的饲养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但要控制鱼病的发生,我们可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入手,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只要措施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垂钓塘的基础鱼主要靠自己饲养长大,则应在冬末春初投放大规格鱼种,这时由于鱼鳞片紧、病菌活动力弱,鱼的成活率较高,经过2个月~3个月强化饲养即可开塘垂钓。切忌在夏秋高温季节长途运鱼投放,否则由于较高的死亡率会导致得不偿失。垂钓塘的鱼也可直接从附近鱼塘收购囤养或补充。

三、品种齐全 。鱼塘要适合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垂钓者,就必须做到品种多样化。一般垂钓塘要放养水体上、中、下层栖息的多种鱼类,包括鲢、鳙、青、草、鲤、鲫鱼等。鲢鱼、鳙鱼虽不容易“上钩”,但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食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还可放养一些黄颡鱼、鲶鱼、乌鳢等肉食性鱼类和较大规格的常规品种,这既能消灭水体中争食、争氧的野杂鱼,还能增加垂钓者的兴趣。

四、早放养 实行早放养,改春季放养为秋季、冬季或早春放养鱼种。秋冬季节水温低,鱼种活动力弱,容易捕捞、运输,不易受伤感染疾病。早放养还可使鱼类提早适应新环境,到春季水温上升后的疾病流行季节已经恢复体质,开始摄食,增强了抗病力;而且延长了生长期。垂钓塘对投放的成鱼要求规格较大、密度适中,鱼儿过小,垂钓者所钓之鱼没有商业价值,密度过小难以激发垂钓者兴趣。一般鲫鱼尾重0.1公斤~0.5公斤,鳙鱼尾重0.4公斤以上,鲤鱼尾重0.5公斤以上,草鱼尾重2公斤以上为宜。投放密度绝不是越大越好,过大不但管理难度加大,鱼的死亡率增高,而且由于太容易上钩,同样会使垂钓者失去期待的那种特有情趣。一般有增氧、注水条件的水体每立方米放鱼量不能越过1.5公斤,无增氧条件的水体每立方米放鱼量不能超过1公斤,一般控制在每亩载鱼量500公斤以内,鱼被钓走后再及时补充。

五、如何保持鱼塘营养防止鱼受感染。日常管理、拉网捕鱼、进箱搬运、养殖操作要认真,防止鱼体受伤而感染疾病。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生物。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养殖中期还要适量追肥,追肥应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且追肥应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混合堆肥的浆汁为佳,也可追施化学肥料。养殖水体最易出现的有害生物是水绵、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当池水发现水绵时,可用扑草净2200~2800克/公顷,搅拌于青泥苔上,或用草木灰进行遍洒;当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体变成墨绿色,解决办法是在高温季节经常换注新水,有条件的可套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全池泼洒硫酸铜溶液,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达到0.7ppm,2天后换水1/2即可有效控制藻类;当池水多甲藻、裸甲藻大量繁殖时,由于其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可以突然改变其水生环境而使之死亡,然后换注清水,消除死亡藻放养前,用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用量为1000~1200公斤/公顷。对底质差的池塘,可施有机肥2500~4000公斤/公顷,培养优势种群的藻类,以便肥水鱼塘清整与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