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第1篇

很多人传言说在家里养它是不吉利的,但是这种说法是误传,并不是正确的,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它的花色比较的娇艳,姿态也比较的优美,所以从古代起,人们对于它就有这比较高的赞赏,也有着国艳这样的美称,养在家中可以增添观赏的价值。它的花语是“温和、美丽、离愁、苦恋”,寓意着男子对心爱女子的爱恋和思念之情。所以从花语和寓意上也没有不吉利的意思。

二、家里养什么花不吉利

1、曼陀沙华:因为它这种植物开花的时候不会出现叶子,长出叶子来的时候就开不出花朵,所以被流传的寓意也不太好,所以养在家中是不太吉利的。并且它的植株内含有有毒的物质,不小心的话,容易对人体产生危害。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第2篇

关于媒妁的起源,历史并无明确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娲。据宋人罗泌《路史・后纪二》记载,女娲“祷于神祗,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是日神媒。”罗苹注引《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女娲为媒,可算是媒人的祖师了。这也说明在远古时期已经有媒妁存在了,它应该是人类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演变后的产物。至殷周时,媒妁的作用日显重要,没有媒人,就没有婚姻,即使是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也必须通过媒人来正式提亲,否则当事男女就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以及《诗经・卫风・氓》中所说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讲的都是当时媒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周代政府还设有官媒,据《周礼・地官》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人子者,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官媒掌管着出生的人口,限制着男女的婚嫁年龄,不但撮合男女,还负责实施类似现代婚姻法所规定的条律。官媒的权力之大,凭着一本花名册,便可操纵国内男女的婚姻。至春秋时,官媒的设立已成为一种制度,《管子・人国篇》记载“凡国皆设有掌媒”,国家对男女婚姻的管理已经制度化了,这当然也是我国古代礼制文化发展的结果。战国以后,官媒就逐渐为私媒所替代,但并未完全消失。私媒当时在民间广泛存在。很多私媒为了撮合成功赚取谢礼,就难免有吹捧坑骗之嫌。《战国策・燕策》中苏代对燕昭王说:“周地贱民,为其两誉也:之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男富。”这里的贱民说的就是私媒,他们中有的为了谋取私利而欺骗男女双方。

汉代以后,凡男女婚姻,也均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班固《白虎通》载:“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清代陈立注:“将欲与被合婚姻,必先使媒氏通其言……婚必由媒交接。”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如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即使要改嫁,也要通过媒人,可见在汉代媒妁依然重要,沿袭了前代遗风。到了隋唐,媒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唐律・户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

此前男女婚配必有媒人还是一种礼法的要求,但在这里,媒人已成为必需的法律条件。到了宋代,“说媒”已成为一种职业,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汴京“有媒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宫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清凉伞儿,皆两人同行。”媒妁已有阶层之分和职业化的服装。当时媒妁已经有了自己专门的行会组织,行会就是同行业的联合组织,有自己的行规,而国家通过行会控制管理媒人这个行业。元代对媒妁的管理也很具体,当地的媒人由乡社推选而产生,然后官方进行登记,然后颁发行媒的学习手册《至元新格》,让他们熟悉行媒的章程和律令。明清两代的《明律》和《清律》也基本沿用了唐宋有关媒妁的法律,规定媒妁在婚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对他们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媒妁能够在古代社会长期存在并且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确定下来,是与我国古代特殊的以血缘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结构息息相关的。为了保护男方的家庭财产,保障女子有基本的生活保证,男女双方需要一个中间人对双方以财产为中心的各项条件进行反复的比较衡量,代替对方进行讨价还价;并且古代缔结婚姻的“六礼”程序繁杂,不经专门的职业人代劳是很难完成的。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后缀“子” 完全虚化 部分虚化 轻读

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按照以上逻辑,既然词缀是语素,那么它也应该是音义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但事实也并非如此。

一、“子”的意义

(一)后缀“子”完全虚化

根据前面的定义和推论,词缀是有意思的至少在该词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事实是,“子”作为后缀在某些情况下是半实半虚,还有一定的含义。而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是完全虚化了,无法说出具体意思,比如:“椅子”、“桌子”、“尺子”、“虫子”、“房子”、“刀子”等可以去掉词缀变成“椅”、“桌”、“尺”、“虫”、“房”、“刀”而意思不变。那么“子”在这些词中是没有意思的,这就和语素的定义相违背了,因此将词缀定义成语素本身就有待商榷。既然“子”字在这些词中没有含义,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有加“子”字的词,而不用去掉“子”字的词呢?这主要是由于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双音节的发音更具节奏美和音韵美,于是人们习惯在单语素后加上“子”构成双音节。另外,“筷子”、“凳子”我们似乎很少说成“筷”和“凳”,它们是否属于完全虚化的这一类?运用语素的替换,“碗筷”、“板凳”是我们常见的词,从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筷”与“碗”相对,即“筷”有“筷子”的意思。“板凳”指木板凳,那么“凳”有“凳子”的意思,因此“子”意思完全虚化了。传统语言学认为“儿子”中的“子”与“老虎”中的“老”一样,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即归为完全虚化的词缀这一类。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也可以归为半实半虚的词缀这一类,因为“子”在古代作为实词有一义项就是“儿子”。例如,“妻子”中的“子”,在《桃花源记》中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其中的“妻子”是“妻子和子女”[2]的意思,这时“子”为实义词,指儿子。而在现代汉语中“妻子”解释成男子的配偶,“妻子”即“妻”,“子”为后缀。但有时候我们不应该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界限划分得太绝对,因为词汇的发展具有传承和连贯的特点,两个独立的概念中间必然有模糊的地带。现代汉语多少可能还保留着古义或者说受古义的影响。因此,现代汉语“儿子”中的“子”是后缀,但是否已完全虚化还有待商榷。

(二)后缀“子”部分虚化

有一部分作为结尾的“子”的含义半虚半实,例如“男子”不是“男”、“女子”不是“女”。男女只是在性别的区别,婴儿可说是男女,不可说是男子或女子。再如“士子”不是“士”;“舟子”不是“舟”;“才子”不是“才”;“鬼子”不是“鬼”;“骗子”不是“骗”;“瘸子”不是瘸;“贩子”不是贩;“娘子”不是“娘”;“游子”不是“游”;“胖子”不是“胖”;“矮子”不是“矮”。以上例子中的“子”不像前面提到的“椅子”这类可以省略,但又不像实词那样有一个放在词中讲得通顺的具体含义。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加上“子”后表示对某类人的称呼,且该类人的特点是由前一个语素决定的。这类词中的“子”意义就相对比较明确。《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就干脆将这类归为实词“子”,表示“人的通称”[3]。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诸子”等词,这些“子”都是“古代指有学问、有地位的男人”[4],含义更加明确,是实词,不属于词缀。“君子”中的“子”为“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子,是男人的美称”,有具体的意义,也不能看做后缀。比较“孔子”、“庄子”这一类词中的“子”和“士子”“舟子”这类词中的“子”,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后者是前者意义的延续,即后者是前者在文字历史发展当中的一个推广呢?如果成立,那么后者的“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成是实词了。另一类以“子”为后缀的派生词,“子”义同样较大程度的虚化,这类词有“梳子”、“包子”、“饺子”、“面子”、“架子”、“夹子”、“钳子”等表示非生命体的词。类似的,“梳子”不是“梳”,“包子”不是“包”,“饺子”不是“饺”,“面子”不是“面”,“架子”不是“架”,“夹子”不是“夹”,“钳子”不是“钳”。综上可以归纳出“子”能使一个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性的语素转变成与之在意义上有某种联系的名词的规律。

(三)后缀“子”与实词“子”

名词后缀“子”,有时往往很难与实义词“子”区别开来,以下是些容易混淆的词,“鹅子”、“鸡子”、“鱼子”、“蚕子”、“菜子”、“瓜子”、“莲子”、“棋子”,它们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派生词,实际上并非如此。“鹅子”、“鸡子”、“鱼子”、“蚕子”的“子”在这里是一个实义名词,是“动物的卵或幼儿”[5]的意思,分别指“鹅卵”、“鸡蛋”、“鱼卵”、“蚕卵”。至于“菜子”、“瓜子”、“莲子”的“子”在《现代汉语通用字典》中指“植物的果实”[6],其中“子”亦可写成“籽”。而“棋子”的“子”解释为“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类似的还有“石子”、“粒子”。若没搞清楚这些,意思就差得十万八千里了。

二、“子”的发音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表一]、[表二]出现的名词末尾带“子”的词语共有239个,其中不读轻声的32个。在这里要明确两个不同的概念:轻声和轻读。轻声是个字调问题,通常所说的轻声,是普通话里一种字调变读现象。[7]例如,“子”原是上声,而在“本子”、“桌子”等词里,它失去了原来的声调,读成较轻较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声调。轻读是个音强问题,是与重读相对而言的。

“子”读轻声的基本上是作为词缀,原因是意义的虚化造成语音地位的下降。所以可以根据是否读轻声来判断是否作为后缀词,例如“老子”(lǎozǐ)和“老子”(lǎozi),前者“子”表示对古人的尊称,有一定的意义;后者是词缀,意义部分虚化。词末带“子”的名词不读轻声时,前一成分的意义大多不能分割开来单用,所以,带“子”的不轻读名词结构的稳固性比较强。

文字意义和读音的发展是连贯的,按照发展规律,在实词与词缀的中间存在着许多的模糊地带,我们很难将其明确定位。因此“子”作为后缀是部分虚化还是完全虚化及是否为轻声的判别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庆元,邵长满.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0:272.

[2]陈庆元,邵长满.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0:274.

[3]关长龙.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777.

[4]关长龙.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777.

[5]关长龙.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777.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第4篇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译文】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

(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宋张淏《云谷杂记》:“《艺文志》有《玉帐经》一卷,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犹玉帐然,其法出于皇帝遁甲云。”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宋苏轼《浣溪沙·有赠》:“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

(6)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魏国既建,拜侍中。曹操于建安二十年三月西征张鲁于汉中,张鲁降。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从军行》五首以美其事。”

(7)弹铗:敲击剑柄。《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8)汉坛旌(jīng)节:暗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汉书·高帝纪》:“于是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

(9)马革裹尸:用马皮裹卷尸体。《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0)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汉枚乘《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11)楚楼:即兰台。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宋李曾伯《可斋杂著》卷二八《登江陵沙市楚楼》:“壮丽中居荆楚会,风流元向蜀吴夸。楼头恰称元龙卧,切勿轻嗤作酒家。”

(12)庾(yǔ)台:一称南楼,在今湖北武昌市。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曾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四年(1177)。这年春天,辛弃疾由京西路转运判官改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这首词应为送一位李姓朋友去汉中任军职而作。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辛弃疾时年三十八岁,在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任上。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因为友人军职升迁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此词全无哀婉伤感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只是最后提醒友人不要忘记知音好友,一点即止。

上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这是一句反义用语,道出了作者心里的不平。接着用“人尽说”回忆王君的“归时英烈”。下片的过片与上片的开头遥相照应。既然没有战争了,刀剑就应入库了。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前两句由友人写到自己,以战国时的冯谖为喻,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后两句表达自己对送行友人的歉意,言自己无物可送,只能用杯子之酒为别去的朋友送行。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汉坛”,汉高祖刘邦曾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这两句言朋友官职地位之重,言外之意,朋友处此重位,定能像当年的韩信一样一展抱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立功。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这两句承上,前句用东汉马援之典。后句化用枚乘《七发》中“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语句,是说贪恋女色,必当自残生命。词人认为男儿应当立誓以马革裹尸死在沙场而还,至于那些沉溺酒色自戕生命之行再也休提,以此激励友人要以杀敌报国为务,勿沉溺于男女私情而堕了青云之志。

但从今,记取楚台风,庾台月。——引用战国宋玉和东晋庾亮的典故。以此劝诫友人:不要忘记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全词激昂沉郁,愤懑与不平隐含在曲折之中。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第5篇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蕃:通“繁”;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动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

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驩: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还:同“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动词。“麾众拥豪民马前,”

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惛:通“昏”;昏乱糊涂。形容词。“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混:同“浑”水不筒,污浊,形容词。“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溷:同“混”、“浑”;厕所。名词。“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棘:同“戟”;兵器。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缰:同“强”;强大。形容词。“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疆:通“强”;强壮。形容词。“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介:同“芥”;小草。名词。“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缙:通“搢”;插。动词。“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菁:通“精”;精华,糟碎。形容词。“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迥:同“回”;辣转。动词。“迥忆后街之屋。”

鸠:同“纠”;集合。动词。“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沮:通“阻”阻止,阻挡。动词。“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句:同“勾”;勾取。动词。“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距:同“拒”;抗拒。动问。“或走,或闭门旅距。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决:通“诀”诀别,离别。动词。“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掘:同“倔”,顽强,固执。形容词。“掘强沙塞之间,”

抗:通“亢”;高。形容词。“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亏:同“诡”差异,不适应。动词“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雷:通“擂”;敲击。动词。“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儽:通“累”;堆矗,积累。动词。“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

累:通“摞”;捆绑犯人的大绳子例句中作。捆绑。讲,与“臣”一起指。俘虏。”“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栗:同“栗”;发抖。动词。“栗深林今惊层颠。”

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名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列:通“裂”;分裂。动词。“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脟:同“脔”切成块状的肉。名词。切成块状的肉。名词。

廪廪:通“懔懔”;危惧的样子。形容“而直为此廪廪也。”

陵:通“凌”;凌侮。动词。“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流离:同“淋漓”;霑湿的样子。形容词。“两股间脓血流离。”

陇:同“垄”;高地。名词。“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录:同“碌”;平凡,乎庸。形容词。“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戮:通“勠”并力,尽力。动词。“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臝:同“裸”;。名词。“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茆:同“茅”;茅草。名词。“覆之以茆。”

没:同“殁”;死。动词。“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每: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陌:通“百”;量词。“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畮:同“亩”土地面积单位。量词。“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

内:同“纳”接纳,接受。动词。“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

那:同“挪”;抽。动词。“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

呐:同“讷”;说话迟钝或口吃,的句中的“只听得差拨口里

孽:同“孽”;灾害,罪恶。名词。“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殴:通“驱”驱逐。动词。“今殴民而归之农。”

畔:通“叛”;背叛,离开。动词。“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吾灵尚依旁汝也。“

矉:同“颦”;皱眉头。动词。“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齐: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蕲:同“祈”;求。动词。“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契:同“锲”;刻,动词。“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襁:同“襁”;婴儿的被子,如现在的包袱。名词。“则人物归亡,襁至而辐凑。”

躈:同“噭”;一说是。名词。牛羊蹄躈各以千计。”

禽:通“擒”捕捉。动词。“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诎:同“屈”;弯曲。动词。“诎右臂支船。”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去:同“弆”;藏。动词。“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却:同“却”,退。“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

郤:同“隙”;空隙。名词。“依乎天理,批大却

阙:通“缺”;缺点。名词。“必能裨补阙漏”

輮:通“揉”;使……弯曲。动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蒻:同“箬”,箬竹。名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善:通“缮”;修治,拭擦。动词。“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沈:同“沉”:程度深。副词。“沈醉不知归路。”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粪便。名词。“然与

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说:同“说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诎:同“屈”;弯曲。动词。“诎右臂支船。”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去:同“弆”;藏。动词。“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却:同“却”,退。“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

郤:同“隙”;空隙。名词。“依乎天理,批大却

阙:通“缺”;缺点。名词。“必能裨补阙漏”

輮:通“揉”;使……弯曲。动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蒻:同“箬”,箬竹。名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善:通“缮”;修治,拭擦。动词。“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沈:同“沉”:程度深。副词。“沈醉不知归路。”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粪便。名词。“然与

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说:同“说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词。“死者太半。”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动词。“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用标签标出。动词。“不用,则以纸帖之。”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土:同“仕”作官。动词。“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

橐:通“托”;托付,委托。动词。“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顽:同“玩”;开玩笑。动词。“我又不同你顽。”

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没有。副词。“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罔:同“网”;罗网。名词。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惟:通“唯”;应答声。象声词。“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只,只有。副词。“惟先生乐游。”

文:同“纹”纹理。名词。“其中多斑文小鱼。”

无:通“毋”;不要。副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希:同“稀”稀疏,少,罕见。形容词。有志乎古者希矣。”

熙:同“嬉”;欢乐,快乐。形容词。“其余则熙熙而乐。”

郤:同“隙”;隔阂,嫌怨。名词。“令将军与臣有郤。”

孅:通“纤”;精细。形容词。“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县:同“悬”挂着。动词。“胡瞻尔庭有县廛兮?”

乡:同“向”对着、朝着。“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同“向”;对着,朝着。介词。“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飨:同“享”;受。动词。“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向:通“响”;响声。名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羞:同“馐”;食物名词。“玉盘珍羞直万钱。”

虚:同“墟”,市。名词。“之虚所卖之。”

畜:通“蓄”;积聚,储藏。动词。“故其畜积足恃。”

炎:通“焰”;火焰。名词。“顷之,烟炎张天。”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阳:同“佯”;假装,表面。“皆阳应曰:‘诺,。”

邀:同“要”要挟。动词。“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要:同“邀”;约。动词。“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耶:通‘爷”;父亲。名词。“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夷:通“怡;平和,和悦。形容词。“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已:同“以”;同“以”“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以:通“已”;太甚。副词。“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佚:同“逸”;安逸,安闲。形容词。“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益:同“溢”;涨水。动词。“澭水暴益。”

逸:通“佚”;散佚。动词。左忠毅公逸事。”

翼:通“翌”;明(天)。名词。“翼日进宰。”

阴:通“萌”,树荫。名词。“绿杨阴里白沙堤。”

有:同“又”;更。副词。“殆有甚焉。”

与:同“欤”;吗。语气助词。“可得闻与?”

豫:通“预”;预先,事先。副词。“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员:通“圆”;圆形。名词。“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原:同“源”源泉。名词。“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圆:同“圆”;圆形。名词。“多平方,少圆。”

芸:同“耘”;锄草。动词。“植其杖而芸。”

暂:通“渐”,欺诈。动词。“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使遂蚤得处囊中。”

责:同“债”;欠别人的钱财。名词。“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曾:同“增”;增加。动词。“曾益其所不能。”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名词。“与旃毛并咽之。”

霑:同“沾”;浸湿,浸润。动词。“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振:通“震”;震动。动词。“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同“赈”;救济。动词。“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征:同“徴”;证据。名词。“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枝:同“肢”;肢体。名词。“为长者折枝,”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祗:同“只”;只是。副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指:同“旨”;旨趣。名词。“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通“贽”;见面礼。名词。“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陼:同“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朝发枉陼兮,夕辰阳。”

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住:通“驻”;动词“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著:同“着”,穿。动词。“著我旧时裳。”

转:通“啭”;鸟宛转地叫。动词。“蝉则千转不穷。”

椎:通“锤”;兵器。例句中前一个“椎”为名词,后一个活用为状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濯:通“浊”肮脏,水不清。形容词。“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兹:通“滋”副词。兹,更加。“赋敛兹重”。

咨:同“谘”;询问。动词。“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卒:通“猝”,仓猝。形容词。“五万兵难卒合。”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第6篇

1.“譬如”的“譬”的正确读音是( )

A.bī

B.bì

C.pǐ

D.pì

2.下列与“炙”字造字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左

B.怒

C.星

D.山

3.下列与“凹”字笔画相同的一项是( )

A.弗

B.夷

C.条

D.穷

4.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瞻养 欠收 签字盖戳 再接再励

B.欢度 钎炙 杀费苦心 促膝谈心

C.急燥 寒暄 通宵达旦 风雨如晦

D.松驰 尊敬 礼上往来 好高骛远

5.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不贴切的一句是( )

A.老人还是这么个倔脾气。对任何事情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善罢甘休。

B.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环不已。

C.对别人文章的理解必须全面,望文生义会歪曲本义的。

D.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们连续看上四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会感到十分疲劳。

B.学校没有一个人否认今年能在教学上开创一个新局面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C.这种收音机,原来售价60元,现为20元,售价降低了三倍。

D.物资交流会上,有各种农民喜欢的日用品。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我的眼睛看……》这是大题目,应征的每篇文章必须根据所写内容,各自选择恰当的题目。

B.李老师看来有三十五、六岁。

C.这位回族少女本来也有自己的名字,可是当时皇帝称她为“香香”。就此叫开了(传说因为她身上散发一种异香)。

D.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8.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各句中与“东边的窗户谁叫打开的”相同的一句是( )

A.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B.树缝里也漏一两点灯光。

C.蜻蜒等的复眼,角膜具有一种奇特的成像特点。

D.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9.下列各句中,与“终岁不闻丝竹声”所用修辞格相同的一句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C.是宣言书。是播种机。

D.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10.下面这首古诗反映的传统节日是( )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A.元宵B.七夕

C.中秋D.重阳

1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时,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的作者是( )

A.[唐]颜真卿

B.[宋]王安石

C.[宋]朱熹

D.[明]顾炎武

12.下列诗文集按“总集/别集”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辞》

②《左传》

③《玉台新咏》

④《战国策》

⑤《古文观止》

⑥《漱玉词》

⑦《唐诗三百首》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⑤⑦

C.①③⑤⑥/②④⑦

D.①③⑤⑦/②④⑥

13.下列作品按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过故人庄》②《窦娥冤》

③《赤壁之战》④《林黛玉进贾府》

⑤《雷雨》

⑥《秦论》

A.②③⑥①⑤④

B.④①②③⑥⑤

C.⑥①③②④⑤D.⑥②③①④⑤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作者是( )

A.白居易B.杜甫C.苏轼D.孟子

15.成语“动如参商”的意思是( )

A.行为光明磊落B.不能会面

C.行动迅速

D.行为须检点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6.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分为四级,从低到高依次是:秀才、贡生、举人、进士。( )

17.《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先后变为村姑、老妇、老翁来哄骟唐僧,但都被孙悟空识破。( )

18.我国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每月十五日叫“丝”,十六日叫“既望”,月底叫“晦”。( )

19.“西施”是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

20.十二生肖的顺序是:鼠、牛、虎、龙、兔、蛇、马、羊、猴、鸡、狗、猪。( )

21.我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

22.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笔画凹下的叫阴文。( )

23.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很多。如白丁、黎民、匹夫、布衣、缙绅、黔首等。( )

24.古人的称谓,有以官职称的,如杜工部、司马谏议;有以籍贯称的。如王临川、柳河东;有以字号称的,如孔子、苏子瞻;有以谥号称的,如王忠肃公、左忠毅公。( )

25.在古籍中,“度”指长度单位,如“仞”“匹”;“量”指体积(容量)单位,如“钟”“舍”;“衡”指重量单位,如“钧”“石”。( )

26.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宣和是宋徽的年号,洪武是明太祖的年号。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 )

2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楚庄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 )

28.现在所见我国最早的一首七言古诗是曹操的《燕歌行》。( )

29.“唐宋家”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陆游、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

30.“左联”五烈士是:柔石、胡也频、殷夫(白莽)、李伟森、秋瑾。( )

31.1958年1月10日周总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是:①简化汉字;②推广普通话;③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

32.世界上写作时间最长的书是歌德的《浮士德》,前后花了40年。( )

33.《玩偶之家》的作者是英国的雷莱。( )

34.《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的巴尔扎克。( )

35.“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句话是司汤达说的。( )

36.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

37.南朝梁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文学理论专著。( )

38.《搜神记》的作者是刘义庆。( )

39.古代作品《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被金圣叹称为“六才子书”。( )

40.“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

41.侯方域、李香君是《桃花扇》中的男女主角。( )

42.《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百科全书,成书手我国清代。( )

4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 )

44.“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庄子・天下》。( )

45.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孔雀东南飞》。( )

46.号称“明四家”的四位画京是吴道子、沈

周、文征明、唐寅。( )

47.在孔门弟子中,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

48.“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陵”的别称是荆州。( )

49.《三国演义》里周瑜在柴桑训练水军,柴桑是指浙江的钱塘江。( )

50.“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贺知章《回乡偶书》里的句子。( )

5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春秋时代的《诗经》。( )

52.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

53.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

54.(听说朋友要来访)老张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

55.(某杂志社在征文启事中写道:)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我社将免费赠送诗集一册。( )

56.(某市长在看望大会代表时说:1诸位代表们,你们辛苦啦!我代表全市人民感谢你们!( )

57.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令弟大学毕业分配在哪里?令郎小学毕业了吧?”( )

58.各位校友请到阅览室题书作画,我们将惠存各位的作品,作为永久纪念。( )

59.曹植直起身来,边稽首边说:“子建甚谢父王厚爱。”( )

60.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

61.高尔基的《海燕》被列宁称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62.《天方夜谭》也叫《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

63.《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都是先秦诸子的散文著作。( )

64.“赤县”“神州”“九州”“九土”古代都可以用做中国的代称,“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华夏”是汉族的古称。( )

65.“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陶谢”指陶潜、谢灵运。( )

66.“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摩诘”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别号。( )

67.“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青莲”指李白。( )

68.“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客”指杜牧。( )

69.“二十四史”指从《史记》到《清史》的24部史书,它们都是采用纪传体的形式。( )

70.“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兄弟四人排行由大到小是伯、仲、季、叔。( )

71.古代的“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

72.“四库全书”是清代的丛书名,我国古代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别建库存放,因称四部为“四库”。( )

73.在杂剧《窦娥冤》中,窦娥有一段《[正宫]滚绣球》的唱词,“正宫”是宫调名,“滚绣球”是曲牌名。( )

74.在古文中,“汉之阴”即汉水之南,“华山之阳”即华山之南,“淮左名都”的“淮左”指淮河的东边。( )

75.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一些吝啬鬼形象,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泼留希金;《死魂灵》中的阿巴贡。( )

76.“汉字七体”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

三、填空题

77.“岱宗”指___________。

78.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是我国的《___________》。

79.但丁的《神曲》由《地狱》《炼狱》和《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80.汉语普通话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___________。

81.“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这句话是___________说的。

8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___________说的。

83.“木欣欣以向荣”的下句是:___________。

84.冰心的原名叫___________。

85、老舍的原名叫___________。

86.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___________。

87.鲁迅在《自题小像》一诗中以“我以我血荐轩辕”明志,“轩辕”原指_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_。

88.“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副寿联中的老人应是___________岁。

8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君”指___________。

9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君”指___________。

9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君”指___________。

9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君”指___________。

93.写出下列朝代特别兴盛的文体。

①汉代___________ ②六朝___________

③唐代___________ ④宋代___________

⑤元代___________ ⑥明清___________

94.世界上有两部著名的小说《狂人日记》,先出的一部作者是__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_,后出的一部作者是中国的鲁迅。

95.下列人物形象见于哪部小说?

①席方平《___________》

②马纯上《___________》

96.写出下列帝王的名字。

①汉武帝___________②唐太宗___________

③宋太祖___________④元世祖___________

97.没有国籍的语言叫___________语,创造人是___________。

98.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有:中文、英文、俄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阿拉伯文。

99.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组句子。

例句:阳光照亮大地,星辰照亮夜空,信念照亮人生。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传承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我们祖先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对此,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吸收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笔者在对传统文化教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教材、课堂和课外活动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探讨。

一、以语文教材为立足点,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语文教材中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只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总体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人为本”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都是“以人为本”的典范。如《论语》《孟子》中所体现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至今读来仍受益匪浅。儒家思想体系影响着古代许多名人,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易中天曾说:“做学问用儒家的好,实实在在;做人用儒家的也好,堂堂正正。”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这并非是消极的人生观,蕴含着一种朴实无华的辩证思想。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他在逆境时用道家思想来抚慰自己。其实,不论道家,还是儒家,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渗透着对美好社会、人生的向往。

中华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传统下来的礼仪文化是闻名于世的。《礼记》就是一部以礼仪制度为主题的著经典。《论语》中的“人人不知而不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太丘与友期》中的“诚信”以及《鱼我所欲也》中“善”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材中还有很多爱国的思想情节,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诸葛亮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思想远不止这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从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

二、将课堂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教师要花费力气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及教学课型,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呈现。首先,应激发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古文难懂,许多学生都害怕学习古文,对其敬而远之。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古文,应该先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热情。如讲《红楼梦》,让学生直接阅读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先把故事情节告诉学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再把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刘亮等人讲解的红楼诗词介绍给学生,吸引他们去读“红楼”,这样就更加容易了。

古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着我们太多的民族情感和古人的思想精华。许多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义,背诵起千古名句来,琅琅上口,但如若问其涵义却不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诗句中优美的文字与诗的意境联系起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直”“圆”两字用得恰到好处,而如果将这两个字改为“白”“红”或“立”“悬”又会怎样呢?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古诗文的好奇心,迸发学习的激情。

利用分点分项法,也能提高中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文学往往是多面性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在对古代人物的理解中,一定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如三国中的曹操,可以从“可爱的奸雄”的角度来分析,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可爱”,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奸诈”,又有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英雄之举”,逐项逐点分析,就能对曹操这个人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可从“娇美的女子”和“刚健的英雄”这两点来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她。

比较阅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阅读《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生观。柳宗元“见水清鱼乐而乐,感石潭寂寥凄寒而忧”;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志向高远却无法实现;欧阳修将忧愁寄寓于山水之间,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然后“与民同乐”。另外,还有儒与道之争,唐诗宋词中现实与浪漫、豪放与婉约之别,都是可以比较阅读的,这样必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课外,将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现给学生

央视栏目“我们的节日”每逢佳节都会举办诗文朗诵会。在其带领下,随之而来的诗文朗诵潮日渐升温。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学校也可以开设诗文诵读班,让学生积极地诵读古典文学,从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教学视点,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果只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拓展和开设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可以先易后难,先让学生读一些现代作家的品评,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在阅读后再向他们推荐《论语》《三国演义》等古典书籍。如此种种,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精神家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在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主要有:结合教材举办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如《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结合本土特色举办乡土文化活动;开设“古诗文兴趣班”,以爱好古诗文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掀起古诗文学习的热潮。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课堂。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要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第8篇

[经国之才] 经:治理。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形容才能卓著。

[日下无双] 京城无人可比。比喻才能出众。

[海涵地负]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梧鼠技穷] 梧鼠:即“鼯鼠”,为鼣鼠之误。比喻才能有限。

[脱颖囊锥] 比喻才能出众者。

[人中骐骥] 骐骥:良马。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人中狮子] 像狮子是兽中之王那样。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贯斗双龙] 形容才能拔萃超群。

[铁中铮铮] 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拿云捉月] 形容才能本领非常高。

[灿若繁星] 灿:灿烂。繁:众多。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鹤困鸡群] 比喻才能出众的人沦落于平庸之辈当中。

[操刀伤锦] 操刀和割锦本不是一回事,后人并而为一,比喻才能太低,不能胜任责任重大的事情。

[昂霄耸壑] 昂:高;壑:峪。高出霄汉,耸立山壑。形容才能杰出,建树宏大功业。也形容志气高昂,胸怀广阔。

[铅刀一割] 铅刀虽不锋利,偶尔用得得当,也能割断东西。比喻才能平常的人有时也能有点用处。多作请求任用的谦词。

[老牛破车] 老牛拉破车。比喻做事慢吞吞,一点不利落。也比喻才能低。

[人才济济] 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高才捷足] 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

[人才辈出] 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

[入铁主簿] 比喻有才能有经验的官员。

[龙蟠凤逸] 如龙盘曲,如凤深藏。比喻有才能而没有人赏识。

[甘井先竭] 甜水井的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

[文章憎命] 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高材疾足] 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高材捷足] 高材:才能高;捷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凤凰在笯] 笯:鸟笼。凤凰被关在笼中。比喻有才能者不能施展报负。

[怀璧其罪] 怀:怀藏。身藏璧玉,因此获罪。原指财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群空冀北] 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知己而得到提拔。

[高才疾足] 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同“高才捷足”。

[锥处囊中] 囊:口袋。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不会长久被埋没,终能显露头角。

[直木先伐] 直:挺直。挺直成材的树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会遭到迫害。亦作“直木必伐”。

[蛟龙得水] 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匹夫怀璧] 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明珠暗投] 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明珠投暗]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同“明珠暗投”。

[拔犀擢象] 擢:提升。比喻提拔才能出众的人。

[扬己露才] 露:显露;扬:表现。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露才扬己] 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萧曹避席] 萧曹:指汉高祖的丞相萧何、曹参;避席:起立离座,表示敬意。连萧何、曹参都要对他肃然起敬。比喻政治才能极大,超过前人。

[经天纬地] 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加人一等] 加:超过。超过别人一等。比喻学问才能超过一般人。也指争强好胜。

[露己扬才] 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同“露才扬己”。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炼石补天] 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一树百获] 树:种植。种一次收获一百次。比喻培植人才能长期获益。

[济济一堂] 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将门无犬子] 将门:将、相的家庭。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不会有庸才俗辈。

[将门虎子] 将门:世代为将的人家。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身手不凡。也指后生子弟不辱门庭。

[无用武之地] 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握瑜怀玉] 瑜:美玉。怀藏有美玉。比喻富有文学才能。

[龙潜凤采] 比喻英俊之士才能未展现。

[江海不逆小流]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纳细流的缘故。比喻人气度大才能担当大事。

[展翅高飞] 指鸟展开翅膀远远飞走了。亦比喻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抱负。

[瑚琏之器]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独鹤鸡群] 一只鹤站在鸡群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超群出众。

[显山露水] 比喻出名,显露才能。

[妙笔生花]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生花之笔]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生花妙笔]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胸中甲兵] 甲兵:披甲的士兵。比喻人具有军事才能。

[画地成图] 在地上画出地图,来说明山川河岳等地理形势。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

[教一识百] 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并驾齐驱] 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厚积薄发]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齐趋并驾] 犹言并驾齐驱。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齐轨连辔] 犹言并驾齐驱。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连镳并轸] 犹言并驾齐驱。镳,马.勒;轸,车箱底部的横木。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连镳并驾] 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同“连镳并轸”。

[齐驱并骤] 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同“齐驱并驾”。

[齐驱并驾] 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同“齐驱并驾”。

[齐镳并驱] 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同“齐驱并驾”。

[罗之一目] 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

[曲突徙薪] 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曲突移薪]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同“曲突徙薪”。

[鹤立鸡群]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卓立鸡群]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鹤行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同“鹤立鸡群”。

[鹤处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同“鹤立鸡群”。

[绣花枕头] 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道远知骥] 骥:千里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比喻经过长久的锻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拔群出萃] 高出众人。多指才能。

[才高行厚] 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长材茂学] 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

[才秀人微] 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才高气清] 指才能高超而气质清峻。

[长才广度] 指才能出众器量宏大的人。

[搦朽磨钝] 指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励求进。

[材优干济] 指才能优异,有干练的办事能力。

[女中豪杰] 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女性中的杰出人物。

[席珍待聘] 席:铺陈;聘:请人任职。铺陈珍品,待人选用。旧指有才能的人等待受聘用。

[百巧千穷] 指有才能者境遇反而不好。

[英雄气短] 指有才能的人因沉迷于爱情而丧失进取心。

[褎然举首] 褎然:出众的样子;举:推举;首:第一。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辈。

[韬晦之计] 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晦迹] 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负地矜才] 指以其才能、出身而自负骄矜。

[负材矜地] 指以其才能、出身而自负骄矜。

[囊里盛锥] 指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

[韬光隐迹]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晦迹”。

[韬光敛迹]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晦迹”。

[韬光用晦]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韬光隐晦]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一介之才] 指微小的才能。

[上根大器] 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出口入耳] 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妒能害贤] 贤、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贤明的人。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百巧成穷] 指有多种才能的人反而贫困不堪。同“百巧千穷”。

[出类拔萃] 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一时伯仲] 指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伯仲,指兄弟。

[出将入相] 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聪明才智] 指人的智慧和才能。

[经济之才]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养晦韬光] 指隐藏行迹和才能,不露锋芒。

[材疏志大] 指志向虽大而才能不足。有时用为谦词。

[东床快婿] 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显露头角] 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崭露头角] 崭:突出;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崭露头脚] 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过都历块] 越过都市,经过山阜。意指纵横驰骋,施展才能。

[巾帼豪杰]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代指妇女。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女性中的杰出人物。

[劳思逸] 逸:安逸。指参加实际劳动,才能想到爱惜物力,知道节俭;贪图安逸就容易放荡堕落。

[初试锋芒] 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

[初露锋芒] 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

[抱宝怀珍] 怀:藏有。比喻人具有美好的品德、才能。

[才兼文武] 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巾帼奇才]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女子中有特殊才能的人。

[大展经纶] 经纶:整理丝缕,比喻治理国家,也指政治才能。充分施展政治才能。

[满而不溢] 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浪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节制守度。

[登高必赋] 古代指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指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感受。

[言过其实] 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谈过其实] 犹言言过其实。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盖世之才] 盖世:压倒当世,超出世上所有的;才:才能。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岁寒知松柏]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大显身手] 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纬武经文] 指有文有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民保于信] 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

[盖棺定论] 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同“盖棺论定”。

[灵蛇之珠] 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经纶济世] 指具有治理国家,经世济民的才能。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济世:救世。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尺寸可取] 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后称才能平常的人。

[敬事后食] 指凡事应当先尽力去做,待有功绩后才能享受俸禄。

[牛刀小试] 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

[命世之才] 原指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后多指名望才能为世人所重的杰出人才。亦作“命世之英”、“命世之雄”。

[秀出班行] 秀出:高出,引伸为才能出众,优秀;班行:班次行列,指在朝为官的位次,后也指同列、同辈。才能优秀,超出同辈。

[师严道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两鼠斗穴] 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不露锋芒] 锋芒:比喻锐气或才干。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物腐虫生] 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

[匏瓜空悬] 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能不称官] 才能跟职位不相称。

[才学兼优] 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才高识远] 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高才远识] 才能高超,见识深远。

[凡才浅识] 才能平庸,识见肤浅。

[才识过人] 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高才卓识] 才能高超,见识深远。同“高才远识”。

[学浅才疏]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学疏才浅]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同“学浅才疏”。

[藏巧于拙] 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

[因任授官]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人才出众] 人品才能超出众人。

[量才录用] 根据才能大小分配一定工作。

[人材出众] 人品才能超出众人。同“人才出众”。

[才气过人] 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量材录用] 根据才能大小分配一定工作。同“量才录用”。

[才德兼备] 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

[宏才大略] 杰出的才能和谋略。

[真才实学] 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智穷才尽] 智能与才能已经穷尽。

[雄材大略] 杰出的才能和伟大的谋略。

[道微德薄] 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谦辞。

[宏材大略] 杰出的才能和谋略。同“宏才大略”。

[诠才末学]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举善荐贤] 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高才大学]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鸿渐之仪] 对人风采才能的赞词。

[白首为郎] 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沿才受职] 根据人的才能授以相称的职务。

[嫉贤妒能]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嫉妒。

[妒贤疾能]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同“妒贤嫉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行同能偶]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学富才高] 学识渊博,才能高强。

[得薄能鲜] 德行浅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谦的话)。

[任重才轻] 责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胜任。常作谦词。

[名过其实] 名声超过实际才能。

[碌碌无奇] 平凡,无特殊才能。

[超世之才] 有超越世人的才能。

[任贤使能] 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使贤任能] 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多才多艺] 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名实难副] 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多艺多才] 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同“多才多艺”。

[多能多艺] 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同“多才多艺”。

[多材多艺] 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同“多才多艺”。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

[盖棺论定] 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识才尊贤] 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知人之明] 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逞强称能] 炫耀卖弄自己的才能和本事。

[才蔽识浅] 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见识浅陋。

[才广妨身] 妨:妨害。自恃才能广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

[高才大德] 高才:有杰出的才能。大德:有极高尚的品德。才能和品德都很好。

[德才兼备]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绵力薄材] 力量小,没有什么才能。

[绵里薄材] 力量小,没有什么才能。常用作谦词。

[才华超众]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

[才华盖世] 盖:覆盖,超过。才能很高,远远超过当代的人。

[盖世无双] 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不羁之才] 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德薄才鲜] 自谦道德修养不足,才能薄弱。

[德薄能鲜] 鲜:少。德行浅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谦的话)。

[矜智负能] 矜:夸耀。夸耀智慧和才能。

[博学多才]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尊贤使能] 尊重并使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卓荦超伦] 卓荦:超绝。伦:类。才能突出,超出一般人。

[论德使能] 选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

[踔绝之能] 踔绝:高超。高超的本领、才能。

[人尽其才] 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敬老尊贤] 尊敬年纪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怙才骄物] 犹言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德薄才疏] 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古圣先贤] 圣:品德智慧极高。贤:有才能有道德。古代的圣人贤者。

[亲贤远佞] 佞:巧言谄媚的人。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以貌取人]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简能而任] 简:选择。任:作用。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材高知深]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矜功伐能] 矜、伐: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经世之才] 经世:经济、济民。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妒贤嫉能] 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嫉闲妒能] 嫉、妒: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礼贤下士]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乱世英雄] 乱世:动乱的不安定的时代;英雄:才能勇武超过常人的人。混乱动荡时代中的杰出人物。

[矜才使气] 矜:自夸;使气:意气用事。倚仗自己的才能,使意气,不谦虚。

[淑质英才] 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恃才傲物] 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七生七死]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同“七死七生”。

[七死七生]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亦作“七生七死”。

[避让贤路] 避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退让贤路] 退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知人善任] 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旷世逸才] 旷世:绝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识时务者为俊杰]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泣麟悲凤] 麟:麒麟;凤: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谓哀伤国家衰败。

[怀材抱器] 犹言德才兼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材,才能;器,器度。

[将相之器] 将:将帅;相:宰相;器:度量,才干。有担任将帅或宰相的度量和才能。

[措置裕如] 措置:处理,安排;裕如:从容不迫,很有办法的样子。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常用来称赞人有办事的才能和经验。

[柳絮才高] 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有才无命] 有才能但遭遇不好。指不得志。

[并日而食] 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

[高世骇俗]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矜功伐善] 矜、伐: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极不虚心。

[祥麟威凤]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威风祥麟]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威凤祥麟]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象征,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怀才不遇] 怀:怀藏;才:才能。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

[贤良方正] 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伐功矜能] 伐、矜:夸耀。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野无遗贤] 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任用。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

[作威作福]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拨云雾见青天] 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烈火见真金] 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

[景星凤皇] 传说太平之世才能见到景星和凤凰。后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才。

[藏器待时] 器: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学好本领,等待施展的机会。

[才华横溢]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景星凤凰] 传说太平之世才能见到景星和凤凰。后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才。同“景星凤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