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的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辛弃疾的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辛弃疾的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比较赏析

古典诗歌是古人抒情言事寄怀的途径之一,诗人借助周围的意象、意境来结构诗篇,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都成了诗歌的外衣,读之意蕴绵长,美不胜收。古典诗歌的主题多是围绕人的悲欢离合,有的意象有重合的情感流露,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扰,容易使读者初读便断然下定义,这不利于对诗歌的深刻赏析。即便两首诗有相同之处,也不能“一概并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从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着手,分析两首诗歌在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提升诗歌赏析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古典诗词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

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指南针,通过对标题的分析,便有可能得知诗人情感、思想的指向。但对于含蓄、表意不清的标题,不能直截了当地探究到诗人要言明的内容,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补缺,清楚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标题就像衣服,诗人无法规避与其他诗人“撞衫”的危险,面对类似的标题,有学生可能会凭借阅读经验,将正要赏析的诗歌与有相似标题的诗歌一概而论,在没有细读、深入赏析的状态下便总结主题,很多时候,这样的分析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古典诗歌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了解到即便题目相似,也有细微差别,内容也可以千差万别。要通过标题的细微差别进行诗歌的比较赏析,探究对比两首诗歌的独到之处。

比如,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得知这与刚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标题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怀古,容易给学生的阅读制造烟雾弹,使学生觉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郁郁不得志之情的抒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涵,教师可以从标题表现出来的两个场合入手,进行历史背景的描述、区分。随着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阐述,学生了解了创作两首词时不同的历史背景,也明晰了作者在构词之时的感情基调。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主旨的探究。

二、围绕古典诗词的题材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题材的确定是诗人对诗词内容确定的一个大致方向。具体而言,题材的类别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悼亡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爱情诗、哲理诗等等。诗歌内容因题材的不同而不同,当然,由于题材只是诗人创作内容的大致方向,因此,同一题材的诗歌,在内容上也有差异。但很多时候,教师都以题材作为核心进行诗词的讲解,而将同一题材热萆系牟钜旌雎圆患疲这不利于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忽略了差别、专注于题材大范围的诗词讲解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只了解了诗词的皮毛,只知道诗词的题材,而不知在这一题材领域所学诗词同其他诗词的细微差别,学生有时遇到同类题材诗词多是套用分析方式,不能自主开展灵活分析。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皆为咏史怀古题材,内容方向大致相似,都涉及到某些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但相比较仍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元丰十五年七月,是苏轼谪居黄州所作,词的上片是咏赤壁,词的下片是怀周瑜,最后以感慨结尾。从咏史怀古到伤怀伤己,表达对周瑜少年功名的赞誉,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愧,凸显诗人内心的苦闷及思想矛盾。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要比苏轼这首词更加积极进取。在词的上片作者主要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业绩,含蓄表达自己内心抗敌救国的意愿和决心;词的下片主要借助对刘义隆的谴责,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接下来又借助廉颇抒发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辛弃疾诗词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自己,表达了其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及为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可以说,两首词都被划分在咏史怀古的题材范围内,但内容有很大差别,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赏析,学会灵活分析。

三、围绕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比较分析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感,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融会贯通的形象。而意境是由形象描写展现的情调、境界。关于意象,不同的诗词可能涉及同一个意象,但同一意象代表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所以,为了引导学生灵活的理解意象富含的感情意蕴,可从不同诗词所用的同一个意象的对比赏析入手。由于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两首词的意境也自然有别。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涉及到“江山”二字,一个是“江山如画”,一个是“千古江山”,但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江山如画”侧重“画”,为引出周公瑾的雄姿英发,为赞誉做铺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千古江山”则侧重历史性,表明逝去的不可去追,英雄无觅的悲怆感。同是“江山”一个倾向于感性化,一个倾向于理性化。

四、围绕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的创作很讲究,从表达技巧上看,就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设问、通感、用典等。其表现手法有象征、渲染、烘托、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达方式的类别使诗人的笔墨生花,创造出精湛的诗篇。当然,要想了解诗人创作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的人物是周瑜,却首先从“千古风流人物”着笔,引出赤壁之战中的“豪杰”,然后才引出周瑜,表达了在作者心目中周瑜的重要性,这是烘托。另外,作者还用了映衬的表达方式,从周瑜的“雄姿英发”到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出从怀古到伤己、从激奋到感伤的双重色彩,是作者内心苦闷及思想矛盾的折射。在这首词中,诗人还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由公瑾想到小乔,看似是在弱化英雄,实质上是以美人衬托英雄,这首词刚柔相济,豪放中亦有柔情,而且词句也与篇首的“风流人物”相呼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始至终用典意蕴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及针对性,体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情怀。

比较赏析是最有效的赏析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词的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赏析,在相同中探究区别,在区别中探究诗词的艺术气韵。

参考文献:

[1] 方浣仙.中学诗歌教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辛弃疾的诗词范文第2篇

一、创设氛围,培植学习的心境美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景,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因此,新课伊始,我就伴随一段轻柔的音乐声情并茂地颂吟全文,让学生细细地听,细细地品,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学生专注的神情和活跃的交流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沉浸在诗人描绘的情景之中。接着,我用优美的导语过渡:今天的学习,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飞向几千年前的南宋,到那美丽的小山村,去领略那迷人的乡村生活情景。

二、多样解词,体会词意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以前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仍沿用着自己上学时使用的“释字—串讲—补缺—意译”这一套枯燥乏味的方法。这样做不但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甚至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现在,我尝试着让自己变个思路。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问:“老俩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俩口非常亲热,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两个填空题:(1)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翁”夸“媪”说:“ ”(2)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媪”夸“翁”说:“ ”。学完了下阕,我又引导学生以老俩口的口气来夸一夸三个儿子,学生的交流丰富多彩。“相媚好”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一个“媚”字把老俩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我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把美好的感受表达了出来,同时也体会了“相媚好”的含义,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相媚好”的意思效果要好得多。

三、激发想象,再创图画的动态美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虽言尽而意无穷,留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美的情趣,创造美的意境,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中。除了上文提到的“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外,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因此,我在教学此处时,让学生仔细体会“无赖”、“卧剥”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调皮可爱的小儿子,会以怎样的姿态、动作在溪头剥莲蓬呢?”学生的想象和回答精彩纷呈,把小儿的手、脚、头、整个身体的动态美都说到了。为此,学生在发挥想象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了小儿赋予变化的美,而且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画面,把一幅静态的图画变活了。

四、整体把握,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位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在《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让学生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完整画面。在学生交流之后,趁机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意境后,追问:“假如你到了田园之中,你最想做什么呢?”这样就勾起了学生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就真切而朴实。

五、探求意蕴,理解诗词的境界美

文学欣赏强调“移情”,即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全词中有一处“喷口”,成为全词的“词眼”,那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的“醉”字。“醉”字,表面上可以认为是词中所描述的老夫妻俩喝了点酒略带醉意,但实际上是词人辛弃疾被眼前的美好景物、美好生活所陶醉。可再仔细探究一下,词人为何被眼前所描绘的这幅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所醉?此时,我补充了词人辛弃疾的另外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寄壮语以寄之》和他的相关背景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一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始终没有被重用,一生辗转流离,饱受流离战乱之苦,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光阴,“可怜白发生!”这种情感,如果没有补充这样的相关资料,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到此,全词的境界就豁然开朗了。

辛弃疾的诗词范文第3篇

从总体上看,古典诗词是一种意思含蓄的文学表现形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表现在字面上,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是通过诗词中意象(有特定含义的事物)的串接来表达,有的通过营造一种气氛或是创造某种意境让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针对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试谈三种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法。

一、意象归纳法。意象在古诗词中是运用相当普遍,它是指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且这种客观物象因经过反复运用而具有了某种特定意义。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就常常寄寓着作者高洁的情怀;“月”往往与思乡怀人有关;“流水”往往寄寓着某种哲理或某种愁思;“白(浮)云”则常寓有羁旅漂泊之感……这些意象出现在诗词中,就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如"月"意象,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为载体,娓娓诉说心中的思乡之情;《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以明月表达了塞外征人的思乡之情;此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月”也寄寓着戌边征人思乡的含义。用“明月”表达怀人的如李白的《闻王晶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意象,表达了李白对贬谪“夜郎”的友人王昌龄的深切怀念;李白《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用明月沉碧海表达对日本友人晁衡的沉痛哀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篇贯穿着“月”意象,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亲人的怀念(题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但这并不是说古诗中所有的“明月”都含有这两种含义,也就是说,意象也只具有一般性的含义指向,而不是全部。

这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会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多加归纳综合,让学生领悟意象特定的文化意义,也便于学生在不同的篇章中理解意象在诗词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流水”这个意象,我们古诗词中也有不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把流水滔滔东奔比作时光之匆匆流逝,一去不返,因此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启发人们珍惜时光;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以流水喻愁思。这些意象的大致含义相同,但在不同的篇章中的具体含义是有差别的,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区别理解。如上述“流水”意象所喻之“愁”就不同:李煜的“愁”是亡国之愁,李白的“愁”是报国无路的愁,李清照的“愁”是相思闲愁。

二、情景创设法。通过意象固然可以领悟诗歌的一般性含义,但如果能同时采取其他教学手段,那就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及其美学价值。其中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手段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看似容易,但实际操作也颇有难度。

配音教学。配音教学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它要求选配的乐曲要符合诗词的内容、情调和节奏,要能够为学习营造一种氛围。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今人谱的乐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舒缓轻柔的音乐中去体味苏轼对胞弟真挚怀念的感情,及其高洁孤独的情怀。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可播放《十里埋伏》,这首曲子情调高昂、节奏快疾,和辛弃疾梦中的“沙场秋点兵”的豪情相吻合,同时又能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而“可怜白发生”的悲愤之情。又如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MTV,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再从画面的美妙深沉的感官印象中体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种种思考;然后配合音乐朗读课文,细细领悟这首诗的美妙意境和深刻哲理。需要强调的是,选播的乐曲或MTV一定要与所学诗词的情调意境相契合,不能随便用一首曲子代替,否则也就起不到辅助的作用。

配画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画”,一是指教师为上课准备的幻灯画,一是指教师上课时为描述诗意即兴的“速描”,一是指课本上现成的插图。这三种“画”在课堂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如学柳宗元《江雪》,可制作幻灯片:在白茫茫的一片天地中突出一黑点――孤舟渔翁,通过这种白与黑、大与小的充分对比,让学生理解柳宗元孤独不屈的形象;王维《使至塞上》则可以选用一幅大漠风光的图画来帮助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学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对于“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的方位及诗人意指的行动路线,可在黑板上给予描述出来,以加深理解杜甫当时的高兴心情。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运用图画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辛弃疾的诗词范文第4篇

我欣赏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偏爱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凄婉;我喜欢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简单……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写下无数诗词,多少情感皆流露在诗词中?多少美景展现在诗词中?让我们悄悄走进这如画的诗:

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小草顽皮地探出小脑袋,体验‘天街小雨’的滋润;燕子翩翩飞来,欣赏‘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景。在百花争艳的夏季,感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与李白一同观赏‘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夏日江水。在万物枯黄的秋季,与王维共同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在白雪皑皑的冬季,与岑参并肩散步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中……

诗词仿佛是我的朋友,在我陷入困境时,鼓励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向知识的高峰攀登时,告诉我‘无限风光在险峰’;当我为每一点进步而高兴时,陪我一同高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我骄傲自满时,告诫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是诗词教会我要乐观;是诗词让我了解了世界的繁华;是诗词使我懂得谦虚使人进步;是诗词让我明白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师。从那简洁的字里行间,我读出了自信,读懂了做人的道理……

朋友,在花一样的年华里,不要让一次次的考试,占据整个生活;也不要让那些枯燥的公式,弄得晕头转向。让我们到繁茂的诗林中徜徉漫步吧,它可以洗濯我们心灵的尘埃;让我们在如画的诗海中畅游吧,在诗中找到自己,让诗在心灵深处,撑起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在黑暗中指引我们向前……

辛弃疾的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词;案例教学;探讨

我国有着“诗国”这一美誉,从诗经楚辞、唐诗到宋词元曲这些文学中可以看出。《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简单来说,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一种凝练的,节奏感极强的抒情性文学体裁。我国著名文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一切纯文学作品,多少都有几分诗的素质。”我国著名作家周作人自称:“只能用散文的资料做点打油诗。”但是也提倡学生读古诗词。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方面,对那些没有多少文学沉淀的初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对某些事物和爱好进行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但是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比较有限的,对那些凝练、含蓄的诗词无法产生直接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角度的激发,让他们的兴趣得到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总结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就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词人写这篇诗词时的故事进行了讲述: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为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同吏部侍郎赵挺的儿子赵明诚结婚。这两个人才貌双全,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也是非常美满的,但是两个人没有相聚多久,赵明城从太学毕业后就去离京城很远的一个小县城做官,这样就让夫妻两地分居。丈夫不在李清照的身边,让李清照倍感寂寞。所以在良辰和夜晚,李清照就一个人坐在高楼上面,默默等待着丈夫回来。但是丈夫久不回来,让李清照日夜憔悴,身体也逐渐消瘦。在重阳节的时候,一阵阵的香味从庭院中飘来。在白天的时候还稍微好一点,晚上的时候怎么也睡不着,就起身披衣来到窗前,看到庭院里的正在风中飘摇,感觉自己就像那风中飘曳的一样,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了《醉花阴》这样一首著名的词。学生听完我讲的故事,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于是马上就自主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学习这样一首优美的词。所以,我在这时进行了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对这首词的大意进行了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

二、构建体系

初中语文一共六册,教材中有着不少的诗词,但是因为安排的单元内容不一样,所以将诗词进行了打乱来编排,这样就让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增加了不少难度。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诗词教学体系,将不同单元的诗词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初一年级第一单元对苏轼的《浣溪沙》进行教学时,就将三单元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同时进行了教学。当把这些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之后,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词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种抑郁了。但是在词的结尾,词人没有表现出这种强烈的抑郁,而是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就让学生对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的个性魅力得到充分的认识。在这时对学生进行《浣溪沙》的学习,这首词是词人再次被贬之后写下的,但是词人同样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抑郁情绪,而是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乐观、旷达的词句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人的个性特征。

三、有效拓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因为内容容量的限制,所收录的诗词不可能对古代的经典作品进行涵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恰当的拓展。例如我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中对辛弃疾的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教学的时候,我对辛弃疾的生平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国家沦陷之后受到的屈辱,所以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为了让学生对辛弃疾的这种爱国精神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所以对学生补充了词人在归宋后被任命为建康通判的时候,登上赏心亭,看见大好河山的时候,心中百感交集,所以写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样就将词人的英雄失意的感想抒写出来。同时,我又将词人在六十几岁的时候,被朝廷重用带兵抗金,但是词人意识到这次是朝廷的一次轻率行为,不能有所成的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词人在悲愤之余,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借古讽今,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充分抒发出来。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方法,让学习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学修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素玲.关于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探讨[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3).

辛弃疾的诗词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品,还因为诗歌对学生有陶冶情操、培养语感等重要作用,更是国为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对诗歌的教学往往是分析多于品读,理性压制感性,结果偏离了诗歌选进教材的初衷,也远离了诗歌本来的美学价值,导致学生对诗歌失去兴趣,以致于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步入了尴尬境地。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诗歌教学进行过长期探索,经反复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在此处分享,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写作背景,诗歌也如此。很多诗歌写作背景往往是诗人经历的一些情感变化,或悲壮宏伟,或凄婉缠绵。这种情感变化经历又往往联系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这些背景挖掘出来,作为课程教学导入内容,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简要谈谈曹操其人其事。由于民间对曹操常有议论,学生大多也知晓曹操,有的甚至是熟悉。当老师提及曹操之事时,必然很有兴趣。不过,关于曹操的事很多,不可能一一详说,主要的精力还应放在与创作《观沧海》有关的故事上。像这样以创作背景故事入手,学生对要学的诗词必然兴趣倍增。

二、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诗词中最能显现诗词全部情感价值和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是诗词之关键,也是鉴赏诗词的入口。抓住“诗眼”展开赏析,能很快把握诗之内涵与情感。比如杜甫的《春望》,全诗紧紧围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来写,这两句集中突显全诗的情感主旨,写出了“恨”的原因在于“别”,而别的原因在于“时”。人的感伤移情到物,所以就有了“花溅泪”和“鸟惊心”。总体上看,这两句中最为关键的字就是“时”与“别”,此两字就可算是全诗的诗眼。抓住这两字引申理解,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全诗的情感,进而理解全诗意义。

三、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优秀经典的作品,都需要读才能真正体会其要旨,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内涵只有在读中才能准确把握。如何读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但为避免读得乏味,最好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独立读、轮流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都应据实际而结合起来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媒体设备配乐朗读。配乐朗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通过音乐的伴随而激发学生对情绪,形成对理解诗歌有利的情绪氛围。比如,在学习《关雎》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配《梁祝》这首乐曲,乐曲中展现的悠悠爱情意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入情入境,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诗歌意义。

四、多首诗歌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在鉴赏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一首诗歌,没有对比,理解上容易狭隘。有相类的诗歌进行对比赏析,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印象,拓展其联想的空间,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拓展思维,才能从更深的程度上品味出诗歌的意蕴,锻炼诗歌的品鉴能力。比如,学习《乡愁》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其中的乡愁含义后,可以列举一些写愁的诗句来进行对比,让他们理解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愁,以及各位诗人写愁的不同技法。比如李清照 “只恐双溪般舟,载小动许多愁”这一诗句,表现的是诗人的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的也是愁。两个人的诗句都讲愁,他们的讲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学生不难体会到,李清照所写的“愁”有重量,给人以沉重感;李白的愁则有长度,让人感觉到绵绵不绝。两个诗人都讲愁,但认知方式不同,着力表现的角度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诗句。这种认识,没有对比,学生就不可能切实体会到的。再将这样的诗句与所学的《乡愁》进行对比,学生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自古以来,写愁的诗句很多,在此不妨再举一些:如唐代常飞月《咏谈容娘》:“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愁。”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辛弃疾《菩萨蛮》:“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上这些诗句大多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将抽象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愁或有体积、或有数量、或有颜色、或有外形。通过这些诗句的对比分析,学生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使联想的范围得以扩大,对诗歌会有更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有效地将关涉同一概念的诗句在记忆中聚合在一起,并融会理解,使诗歌品鉴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尽量以背景故事导入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中从“诗眼”入手,全面把握诗歌情感,以朗读促进理解,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领略诗之意境之美。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还可将表达相同情感主题的诗句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对比品味,在对比中获得对诗词的理解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术井.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以趣入境知诗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2] 韩志勇.刍议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辛弃疾的诗词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联系生活;了解历史;想象画卷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一些古体诗词和现代诗,我们在教学诗词的时候,是从语言入手,还是从画面入手,需要拿捏得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诗词的语言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如何通过阅读美丽、含蓄抑或隽永的语言,触及诗词的意境、诗词的思想、诗词的灵魂,是我们教师课前要认真思考的,对一些经典的诗词要熟吟成诵,对一些现当代的诗词,特别是一些朦胧的、意蕴悠长的诗词,要静品涵咏,才有可能悟到文字背后律动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我在诗词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联系生活,酝酿真情,走进诗词抒写的氛围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生活也是诗词的源泉。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时,我们要把学生领进秋天,去倾听秋的声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因为此时此刻,时令就是秋天了,我们就在秋天里,秋的声音你听到了吗?使学生真正听到的秋声与诗中的秋声产生碰撞和通感,这样就使学生很快进入对诗的语言的阅读和品味,也即先入境动情,再去玩味诗的语言的优美质朴,饱含着对秋天的情感再去朗读,达到披情入文。

二、了解历史,跨越时空,走近诗词抒写的人物

诗词张扬着人性美、情景美,诗词的语言往往是讴歌时代的最强音。诗词中的人、景和情往往交融到一起,彰显出语言的魅力。例如,教学臧克家的《有的人》时,我们就得做好学诗的铺垫,了解鲁迅先生以及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走进鲁迅的小说《故乡》,走近周晔笔下的伯父,走近阿累心中的鲁迅,就这样做一次次心灵的穿越,历史的回溯,做足做好学诗的准备。再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历史背景非常关键。

三、想象生活画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例如,教学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在初读的基础上,利用大屏幕展现古色古香的田园生活画卷或利用教材呈现给我们的画面,使学生观画入诗。在这幅田园画卷中,放飞想象,激荡诗情。

总之,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倾听学生的阅读评价,重视学生的阅读思考,进而反复涵咏,达到熟吟成诵、入情入画、赋和成诗。

辛弃疾的诗词范文第8篇

金舌浪君

急雨追乘杨柳,宿云交掩都城。老树翻根衔酒帜,荒岭倾石啸虎声。风吹草木晾。

擎烛频推虚牖,临轩又摄青灯。置酒拥书三万卷,击剑行歌六亿兵。而时夜色明。

对比悦读

辛弃疾原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百科名片

《破阵子》,一名《十拍子》,词牌名,原曲调已散失。原乐曲出处为唐时龟兹部所作《秦王破阵乐》之节选。五代两宋时期的李煜、晏殊、辛弃疾等多位著名词人为之填词,多流传于后世。

诗词文赋

鹧鸪天

庄畅宇

秋尽红飞寂寞池,群芳独羡小梅枝。疏横花影楼前卧,暗自香风阶下驰。

云拢髻,雪凝脂,几经魂绕识君痴?纵然卿死不怜我,我自怜卿到死时。

对比悦读

辛弃疾原作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百科名片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此调很像两首七绝相并而成,唯后阕换头处稍变。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鹧鸪,鸟名,看上去像雌野鸡,头像鹌鹑,胸前有白圆点,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钗头凤

山野文香

村房旧,亲娘守,劲风茅落天棚漏。回家望,探兄长,独倚东墙,欲筹银两。怅,怅,怅。

亲朋手,泥浆斗,雪飘风冷棉衣透。花厅敞,紫砖亮,请母堂坐,宴宾杯响。赏,赏,赏。

对比悦读

陆游原作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