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步莫怀戚

散步莫怀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散步莫怀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散步莫怀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散步》;爱的内涵;付出;成全

多年前偶然读到莫怀戚先生的散文名作《散步》,一个常见的生活片段、一个简单小故事,却让我感动不已,始终没有明白这感人的力量来源于何处。如今,再一次仔细阅读这篇被选为中学课文的散文,突然间我似乎明白了此文感人的秘密所在:在细微、琐碎的生活小事中揭示了爱的内核和本质――付出和成全。

故事开头,铺垫伏笔。“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其实今年的春天未见得比去年来得迟缓,其实是期盼春天的焦急心理大大增加了冬天的长度。我们渴望春天越久,就越觉得它来得太迟、太迟。严冬对于年老多病的母亲来说简直就是度日如年,母亲是一天天“熬”过来的。两个“太迟”一个“熬”包含了多少艰辛和痛楚,“熬”着的不仅是母亲还有我们全家啊!但母亲终于又“熬”过了一个冬天,这终究是幸运的。

母亲听从了我的建议:去田野上走走。“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个“就像”把幼年的“我”和衰老的母亲进行相似对比,表达了无限的怅惘和无奈。曾经高大坚强的母亲竟然已经衰老了,她竟变得像“我”小时候一样脆弱、无力,曾经独当一面的母亲也需要被安排、被保护了。人的生命是如此的奇妙,就像俗话说得“老还小”“叶落归根”一样,似乎总会回到起点。这就为后文的冲突埋下了伏笔,正因为母亲老了,我才会把当她做孩子一般呵护,母亲与儿子的分歧才可能成为两难的选择。

故事发展,平静和谐。“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文章开头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画卷,充满阳光、生命和活力。这幅画卷里有着美丽的景色:随意铺着的大块小块的新绿,树上的嫩芽,咕咕地起着水泡的冬水……和谐、温馨、完满之余,却有淡淡的忧伤挥之不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的生命力历经严冬的禁锢又活了过来,一切都像崭新的。相反的是母亲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她不可逆转地、无法挽回地老去了。这里是一个反衬:自然的生命力越旺盛就越是衬托出母亲生命力的衰微;大地万物的轮回越喜悦越是衬托出母亲衰老的悲哀!好在小家伙一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打破这种忧伤,把读者从无限哀愁中解救出来,获得一丝安慰――虽然人类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集体的生命却是绵长的,人类的生命不是四季轮回的而是代代相传的,因此人类之间的爱也是薪火相传、永无止尽的。

故事,矛盾冲突。母亲和儿子依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的影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是合乎常规的。分歧产生了: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分歧打破幅和谐、温馨的画面,作为顶梁柱的“我”该如何抉择?

本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矛盾的处理过程。“我”爱儿子也爱母亲,但考虑到陪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而陪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了,最后“我”决定成全母亲,走大路。儿子也没有哭闹,妻子也不曾反对,这似乎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试想如果就按照“我”的决定――走大路,文章还会如此动人吗?又或者在“我”还没有作出“走大路”的决定之前,母亲就提出走小路,走不过去的地方背着她的建议,效果又如何呢?细细读来这两种选择也都可以化解分歧、缓和矛盾,但其间爱的浓度就大大降低了,爱的表现力也就大大削弱了。这两种选择所表现出来的爱都是单向的:要么着重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敬爱,要么重点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关爱。前一种爱是责任,后一种爱是义务。

但莫怀戚先生却通过了一个小小“让步”化单向的爱为双向的爱,深化了爱的内涵。先让“我”从母亲的角度考虑选择走大路,紧接着一个转折让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我”因为爱,选择尊从母亲的想法;同样也是因为爱,母亲选择成全孙子的愿望。正是在相互退让之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之爱的伟大,它可以无私到委屈自己成全所爱之人的境界。而这种爱是相互的,代代相传的,生生不息的。

就是这小小的选择使得多少人潸然泪下?多少年来,它想一个温润的泉眼汩汩地淌出清泉来滋润了多少干涸的心?是爱让他们选择委屈自己以成全对方;也是爱让他们事无巨细都替对方着想――小到路的选择,大到灾难面前生存的希望,爱的一方都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来成全被爱的一方。《散步》一文正是通过“爱的退让”以小见大地彰显了爱的实质:只有“相互成全”才能让爱成其为爱。这种“成全”不仅存在于大灾大难面前也同样存在于细微、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

“成全”说来简单做来难。有多少人人打着“爱”的旗号,做着伤害的事。生活中、电视剧里从来不乏极端的人,因为得不到爱,就选择同归于尽。这样感情缺少了“成全”和“退让”,就不能成其为“爱”,这是掠夺是占有而已!它的内涵是满足私欲而不是成全爱人,因此它不仅不能让我们感动,反而让人感到厌恶。

故事的结尾,回归平静。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走去……画面又恢复了和谐、宁静,终究是爱圆满地化解了冲突和矛盾。“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童年、中年、老年代表了人类的最重要的三个阶段,是人类完整的一生的抽象。有人曾说过:“人类对后代的哺育是本能,对父母的赡养才是文明”。妻子背着儿子的画面代表人类幼年所获的爱护;“我”背母亲的画面呈现的是人类成年时对母爱的报答。这里还可以这样理解:妻子和儿子正是年轻时候的母亲和幼年时候的“我”的化身。这两个“画面”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合二为一,让不同的人生阶段同时同地出现,互为注解、互为补充。小时候妈妈背儿子,长大后儿子背妈妈,到此,人类之爱在哺育和反哺之间,在成全与被成全之间得到了传递和延续。

爱不是誓言,非要举起右手郑重宣读;爱不是法律,非要白纸黑字、条款分明;爱更不是命令和控制,不是占有和掠夺!爱是什么?不同人来回答,答案有千千万。听过一个最简单回答:爱就是我有一个馒头,分成两半,大的给你吃,小的给自己。这个看似平凡且略带粗俗的回答,却能给我们最大的感动,因为它虽平凡却彰显了爱的本质:付出和成全。

【参考文献】

散步莫怀戚范文第2篇

我沿路前行,不动声色,耳边冷风呼呼作响。到了坡底,刹间我感到自己的心猛然一颤,明明觉左边眼角忽而有东西牵动着我,就在那个拐弯处;它又是使劲搬动我的视野,使我的眼睛骤痛起来,我却狠狠一转身,“刷”一声拉开身前的车门进了去。

坐在车上,却是冰凉。

“老师,是老师。那是谢老师,…”

老师,委实很久未见了。其时学生确是极想冲上去,底气十足地道声“老师好!”但竟似做了贼一样立马钻进了车,连都不敢视一眼。

老师,您虽然已调走了将近一年光景,我们还时常会笑谈起您“饶舌式”的幽默有才。子曾经曰过:“中午不休息,下午变瘟鸡者是也。”这便促使我们有了意识上的自觉,行动上的习惯。

老师,记得我们谈及鲁迅先生的时候吗?我自恃已有所体味了罢,大谈先生的作文精辟,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风。惟有您,异于他人与我理论“今非昔比,文须革新”之道理,而多为赞赏先生善于“自我解剖”的谦逊精神,让我多向先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常常检省自己;而并非单单文章的鉴赏罢了。自此我便愧于自己的肤浅和卑微了,先生思想如此深邃,晚辈尚须不懈努力才行啊。

老师,我告诉您我和母亲大吵了一架,且大言不惭母亲理亏。然而您却并未直言批评我不尊长辈,而是谈及了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一家四口(“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出去散步,当母亲和儿子出现分歧时(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想顺从母亲,母亲却顺从了儿子,到了崎岖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则背起了儿子,稳稳地向前走去…读罢,倔强的我竟不禁悔于自己当时的冲动来。

老师,您从未给过我裸的鼓励,从未。即便在信中,也未有过充分肯定。反之,您往往谈及了关于我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起初,我确是很不解,甚至有些失望,况且这些事情都是我先前所以为然的。但时日一过,我才觉这每一个问题的析出都将促进我对自身的正视且修正,待到下次想必已经有警觉之作用了。您的话语,总能让我躁动的内心归于平静,不管喜极悲极。从中我深感您朴实的一字一句间所穿插的“信任”,感慨油然了:

感动,即是无声胜有声的付出。

老师,请原谅我其时的漠然而去。这些时日,不料我正如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中,无可措手的了,心绪确是比较消沉的。所以恐怕我现在难以有勇气站在您的面前了。您关心的话语,会让我惟余的一点坚强都消融了去。

车缓缓启动了,我才蓦然回头注视后车镜里的您,不禁嘴角一扬,您正坐在摩托车上翘首等待放学归来的的妻子和儿子。老师,虽然时间让很多事物褪了色,但至少您现在依旧未变不是吗?同样的面色严峻,同样的朴实齐整。

我忽而释然:爱,——是肩上的责任,更是归属的幸福。

散步莫怀戚范文第3篇

维度一: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观察是感悟的基础。走马观花,对外界事物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是永远不可能有什么感悟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观察,从事物的表面看到内在风采和神韵,然后在内心深处引起感情的波澜。在一般人的眼里,山是静的,但在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眼里,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在这里作者写出了山的内在神韵。同时作者还借助自己的视听感觉,写自己内心的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就是吴均在他的佳作《与朱元思书》中的观察和感悟。在有灵性的作家眼中,无生命的事物可以变得有生命、有思想;静止的东西可以活起来,可以与人对话。

维度二: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拥有一颗真挚美好的心灵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宗璞就写不成《紫藤萝瀑布》;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也不可能出现那样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的春天;当然也不会有杏林子由寻常小事中感悟出的《生命,生命》。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世界因爱而美丽,因爱而生动。朱自清的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跨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下雨天从包袱中拿出来的花夹袄和两个铜板;还有莫怀戚散步时蹲下身子背母亲的动作。这些都是非常普通的人物事情,但是因为渗透着真挚的爱心,文章才非常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这些千古名句中,可明显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感悟中的作用,这些都缘自作者的那颗爱心。

维度三: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怎样才能有所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对外界事物要敏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时注意自己心灵的触动。时间长了,就会注意到那些不经意发生的现象。如:地上的一阵风,天边的一朵云,田野里的一朵小花,朋友的一个微笑,父母的一个眼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物都可以训练人的感悟能力。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先生创作的《思念》,被毛阿敏在198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红。主持人马东曾采访乔老,这首歌中的“蝴蝶”是否真的在生活中出现过,乔老回忆:有一天,他坐在阳台上晒太阳,一只蝴蝶落在他的窗前,后又飞去远方的花丛中。于是敏感的他灵感大发,写下了开头两句:“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作家杏林子,夜晚在灯下写作,一只小小的飞蛾让她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所有这些,都是作家们用一颗颗敏感的心灵捕捉到的。

维度四:要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没有深入的思考,对事物的认识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是不可能深刻的。如果没有思考,莫怀戚不会在很平常的散步中领悟到自己作为中年人的“责任重大”;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思考,杏林子就不会对一只飞蛾和一粒香瓜子做那样入微的观察,引起心灵强烈的震动,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感悟。

可见,善于思考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多么重要。中学生的作文是习作,但它同样离不开作者的思考、想象,没有思考的作文是苍白的、空洞的、没有生命的,读起来更是乏味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经常回味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维度五:要有一种虚心学习的胸怀

散步莫怀戚范文第4篇

设置情境,唤起情感

针对学生作文真情流露不足,我曾设计了一堂感悟真情的情境随笔课。在轻音乐的缓缓流淌中,我让学生思考并慎重地在纸上写下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再一一划去,划去后就意味着这个人永远从世界上消失,直到剩下最后一个。这堂课我在初一每个班都上过,在划去名字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泣不成声。正如一位学生所描写:“真不知如何下笔,这五个人都是我最爱的人,都是对我最重要的人。我不愿将任何一个人划去,多少次在梦里梦到亲人离去,耳边响起令人窒息的抽泣声,天上的黑云沉得仿佛要塌下,压垮我的整个世界。每在纸上划下一笔,都是在我的心上割上一刀。”

这堂课诞生了不少催人泪下的文章,更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命课,使他们感悟到了也许从未注意到的亲情,并懂得了珍惜身边点滴的幸福。

以情动情,渲染情感

教师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我在设计《感悟真情》一课时,想到了自己去世三年的奶奶,流着泪写了《怀念奶奶》这篇文章。课上,我把自己的文章读给了学生,一位学生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当老师读着自己的作文,悲伤的气氛把我们全渲染了,瞬间全班同学都在啜泣。也许他们想起自己曾经的过错,为自己的行为而伤悲……老师的文章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有位老师在讲授《散步》时,这样导入:“你们知道我现在最快乐的事儿是什么吗?那就是每周五的晚上8点准时往家里打电话,因为在那个时候一定会有两个老人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待着他们儿子的电话,而我要做的永远都是将同样的话说给一个老人,再说给另一个老人。父母老了,和我在一起得时间越来越少了,所以工作以后我总是在提醒自己:尽量多找时间陪伴父母。就像莫怀戚先生一样陪父母散散步,和父母聊聊天。”恰如其分的引入,打动了学生和听课老师。

升华体验,情感共鸣

语文课应能给予学生情感教育和熏陶,并充分给予学生实践的平台,学以致用。在学完泰戈尔抒写母爱的散文诗《金色花》后,我设计了“亲近泰戈尔,感恩慈母爱”的环节。那天正好是感恩节,我告诉孩子们:“其实泰戈尔是极不幸的,当他还只是十三岁的懵懂少年时,母亲便病逝,中年时妻子和一对儿女又相继离世。然而,这些打击并未使他消沉厌世,而是用感恩的心,感恩爱的馈赠,将爱的光辉洒遍世界。”最后,我让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一首小诗,作为感恩节的献礼,表达感恩之情。

《感悟真情》这堂课,让孩子们流下了悲伤、心痛的泪水,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和生命的美好。这种情感共鸣使他们知道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珍爱的人在身边。语文要唤醒的不就是这样一些美好的情感吗?

散步莫怀戚范文第5篇

所谓的“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是指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文章所要传达与抒发的思想感情,带领学生积极有效地涵咏和咀嚼文章具有的感染力、表现力以及语言艺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王荣生教授也指出:“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

可见,“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应该是散文教学的“标准”和“尺度”。

一、何以“缘情而入文”

请看当代作家莫怀戚先生的散文名篇《散步》。

本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寄寓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的使命感。

对于“散步”与文中所记叙的生活场景、小事,绝大多数学生都曾有过相同或类似的经历。由此,就可以把生活中的“情”与文中的“情”对接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体悟出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看似平平淡淡的话,就把母子相互“听从”、母子心灵相通与母子情深意切状写出来,从中可以想象出作者与母亲之间那种理解、默契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天然的、自发的,没有一点的“外力”作用和“利益”使然。这就是文章流溢出的人间真情,世间至爱,母子连心。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许多学生被文章的亲情所感动和感染,个中原因,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又是一个特写的温馨一幕:两对母子,说说笑笑、不紧不慢地谈论着趣闻、生活和未来,这正是一个被亲情大爱笼罩着的“家庭之乐图”,也正是作者要向我们读者展现的“风景画”。

“科学是通过思想直截了当地对理智发生作用;艺术则是直接地对一个人的感情发生作用。”别林斯基的话可谓精辟至极。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可以想见,这样的话语,只能是充满亲情的母亲对儿子、或是密友对挚友的要求与“命令”,作为儿子和朋友,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奉命”以待,绝对不会借故推卸担当,这是何等的依靠,又是何等的美丽!

本文其他句段依然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定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实际上,诸如《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等课文,都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式”进行施教——通过情感的领会,学生就会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品词析句,进而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与情感。

二、怎样“披文以入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这对散文教学来说,更为确当。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我们要很好地领会文章浓烈炽热的情感,当然离不开对带有“体温”“心跳”的文章和文字的品读与赏析。

有人说,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质朴自然,因此,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和“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做形象化的比喻,这实在是非常正确、贴切的。

就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来加以说明。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句运用拟人、叠词等手法和句式,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与初春之际春草的特点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其情态是那样地逼真,富有动感与质感。尤其是“钻”字,用得何等生动传神而易之不得;“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春草又是何等的流光溢彩、生机盎然、生命勃发。

读了这样赏心悦目的文字,眼前就如同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春草图”,又如何不让人顿生热爱、喜欢、沉醉的愉悦之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言的功能,语言的精妙之所在啊!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对教学来说,亦然。

在《春》的结尾,作者以三个比喻总写春天,给人以生动、新颖之感。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个比喻朴实而清新,将春天是全新的,以及春天具有强大旺盛的生命力贴切地描绘出来。同时,“刚落地的娃娃”,白白嫩嫩、虎头虎脑、没有任何瑕疵与缺点不足,有的只是无限的希望与美好未来。这又怎能不激起学生、读者对她的喜爱、憧憬之情呢?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简洁地写出了春天是醉人的美,是活泼生动的流动风景线。自古以来,小姑娘就是美的代名词,所以,有谁会拒绝这样的美丽,而不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她呢?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表明了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是值得我们信赖与期待的。

这几段,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作者依次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无不给人以希望与美的分享。

散步莫怀戚范文第6篇

美女们没有料到,男人们也没有料到,一个美女无人问津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我有个侄子各方面都非常出色,大学毕业后,我给他物色了一个也非常出色的姑娘――选美大赛的冠军。大家都认为这天生的一对肯定一拍即合。

但小子不愿意,说过于漂亮了。我告诉他,这姑娘台上台下其实是两个人。她的性情很好,很本分的,而且乐于做家务――我就吃过她亲手做的脆皮鱼和水煮肉片(这两种菜都很考人的)。但小子淡淡地说“我没有实力做美女长久的丈夫”。

一方面我叹息这小子少点勇气,另一方面也理解他关于长久的聪明。

美女,树大招风。很多男人的觊觎肯定是隐患,让当丈夫的紧张,心累。

而美女的出轨,并不在她很年轻的时候,恰恰在她快要不年轻的时候,一般在三十出头。这个时候的女性魅力达到顶点,然而即将到来的衰退很让美女揪心。所以这个时候遇到心仪的男子,就会产生“不趁这个时候改变生活,以后就没有条件了”的心态。

而美女的丈夫呢,如果不是很有实力,则很难抑制美女的动摇。什么是实力不用在这里说了,只说,年轻不可能有实力,有实力的不会年轻。所以年轻的男子多采取务实的政策,稍稍克制就把美女晾在了一边。

现在来说有实力的男子。倒回去十多年,这些人热衷于同美女周旋,一时生出人间多少热闹。但那是刚刚开始有钱,折腾的劲头很大,美女抢手而兴奋。慢慢的大家对生活就有了认识。最大的认识就是明白了“爱情是一柄双刃剑”(就算是爱情吧),有多么刺激,就有多么劳顿。终于这些人开始哼着“平平淡淡才是真”,回到家中。而他们的后来者,也吸收了前辈的认识。可以说,后起的“实力派”比早期的“实力派”在生活上要保守得多。

诡异的是,两种男人――年轻无实力的和不年轻有实力的――无法沟通。前者根本不知道后者已无意掠夺,还在一味避让。美女于是寂寞。

我注意到这个问题,是从我的学生开始。我一届一届的学生毕业后渐次婚嫁。我发现这些年来那些姿色平平的女学生倒是早早的就觅得了如意郎君,偏是那些班花校花相当困难,一次一次地参加同学的婚礼。每参加一次,则心情黯淡一层。已是略约望见了那三十岁的彼岸,不由得时时焦急万分,半夜醒来独自垂泪。

有一次我参加学生的聚会,同一位校花细说。我说你的条件不要太高。她说我的条件不高哇:不要求你有很多钱,不要求你高大,不要求你英俊,不要求你家庭有背景;只要求你人品好,内在丰富,有点情趣。

我无语。

不说婚嫁吧,说交往,也是这般情形。有一次我当一个选美大赛的评委,认识了另一个评委――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电视节目主持人。漂亮得让人惭愧。言谈之间我听出她就读的年级,算算也二十大几了。完了大家互留电话。她说希望能常常碰头,聆听教诲,云云。我说你这种人邀请的人太多,我排不上号吧。她大笑说你完全说错了,我经常都是一个人在家上网。

散步莫怀戚范文第7篇

笔者曾观摩一位教师上莫怀戚的《散步》,巧妙地用朗读将语文课堂引领向生动和深度。

一、整体朗读明风格,感受文章定基调

背景:上课开始,教师让同学读课题,谈体验。

师: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平常散步时心情如何?

生;轻松。

生:愉快。

师:好。下面请大家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

(全班用轻松、愉快的语调放声朗读)

启示:不同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幽默,或典雅,或睿智,或清新。朗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有方,而这位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朗读,这就奠定了全文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融洽的关系。

二、抓住细节不放松,反复朗读品真爱

背景:在第一环节中,学生已明白这篇散文共写了四个人物,老师要求再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生:我喜欢母亲。因为她是一个慈爱的人,从文中“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交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可看出。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你比较喜欢?

生:“摸摸”“还是”。

师:那我们在读这句话时,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慈爱、疼爱。

师:请你来读一下

(生读)

师:不错,全班一起来读一下。

(齐读)

生:我喜欢儿子。他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从文中“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看出。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孩子天真活泼的语气。

师:你来试试。

(生读,全班笑,鼓掌。)

启示:朱自清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在整体感知文章中人物之间的浓浓亲情之后,教师要做到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家庭成员维系这份亲情的用心良苦,让学生带着正确的情感再次品读重点文字,在读中完成情感的升华。

三、非凡意蕴诵读出,师生共赏语言美

背景:一些优美的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激感,变抽象为具体。而本文的语言美又富有哲理,所以老师着重品味了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师:有人说,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是滋味甘醇的美酒。你认为本文语言美在何处?请你读读,品品。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段文字描写了南方春天到来后的景色之美。

师: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

生:随意铺着、咕咕。

师:如何来读这段文字?

(学生们在下面试读)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试一下。

(一生读)

师:很好。同学们一起来读,感受一下南方景色之美。

师:课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它们整齐匀称,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同桌对读,来体会它的对称美。

(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对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

师:本文语言富有哲理,你能找出吗?

生: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如何理解这一行为?

生:“我背着母亲”是尊老,“妻子背着儿子”是爱幼。

师:为何我和妻子走得“慢慢地”“稳稳地”?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畅所欲言)

师: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从而可见中年人肩负扶老携幼的责任。

师:这又需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用深沉、缓慢地语气读。

散步莫怀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兴趣;改革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考虑,朗读具有不同于默读的显著特点。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使静态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一、精挑细选朗读文本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精挑细选适合于朗读的文本,以保证简化、优化与美化朗读内容, 保障课堂阅读教学的简洁紧凑, 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 什么文本才是适合于朗读的文本呢?

(一)文学性、抒情性强的文本。比如莫戚怀的《散步》、朱自清的《春》、高尔基的《海燕》等,通篇语言凝练优美,情感丰富,意蕴深远,不仅朗朗上口,还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意境悠远、情感丰富或者富有哲理的古今中外诗歌。比如曹操的《观沧海》、的《沁园春・雪》、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既短小精悍富有韵律,又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是情感美与音乐美的完美结合, 所以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素材。

(三)语言高度精炼、画面与情感高度融合的文言文。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这些文章有的语言高度凝练精美,有的骈散结合,读之,令人余味无穷,均是极好的朗读训练素材。

(四) 其他文体中文学性或者抒情性较强的篇章或段落。比如孙犁的《芦花荡》第一段、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等,不仅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而且抒情意味极强,也是极好的朗读训练素材。

二、潜心细读精心准备朗读方案

潜心细读,教师在课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如何朗读精挑细选出来的朗读素材,如何将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将朗读落到实处。比如,朗读时怎样停顿、怎样处理逻辑重音、怎样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怎样体验与传递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情感等。对此,要对不同的文本加以仔细分析,以便精心准备朗读方案, 并把朗读分析与朗读技巧写在备课本上或者备注在课文旁边。当然,这个备课过程是建立在前文所述的“精挑细选朗读文本”的前提之下的。

教学的《沁园春・雪》时,我在潜心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在备课笔记中就朗读这首词的方案行诸于文字,教学时在力求与学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取得了极好的朗读效果:

(一)文本分析:上阕写景气象雄浑、大气磅礴,而且寓情于景, 句句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转为议论,由上阕之景而生发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无数为之倾倒的英雄,并以寓情于议的方式评说历代英雄人物,蕴涵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最后一句由评论转为赞扬, 点明主题,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朗读方案:(1)情感基调:朗读全词必须情感饱满,豪迈激越。(2)语速:上阕第一层与第二次写实景,是描述性的语言,朗读时语速稍慢;第三层是诗人想象中的雪后美景,“须晴日”三字语速放慢,而后转快并呈现舒展之状。下阕的第一层过渡句与第二层议论句语速稍慢,对历代帝王的评价要读出惋惜之情;第三层“俱往矣”放慢,而后转快。结句“还看今朝”声音要延长。(3)停顿:A,按照词的意群停顿或者句子的语法规律停顿即可。B,上阕中的“望”字、下阕中的“惜”字之后要有较长停顿,上阕中的“看”字与下阕中的“数”、“还看”字之后应做较短的停顿。“还看今朝”要一字一顿。(4)重音:上阕中的副词与形容词“分外”、“多娇”等要重读, 下阕中的“惜”、“略”、“稍”、“只” 等副词需轻读。(5)表情:微笑、自信。(6)动作:身形挺拔, 气度雄健,做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壮丽山河状。

三、精品细读探索读品结合点

精品细读着眼于深度品读精选出来的阅读文本。我国古代文人历来注重玩味语言,认为只有细心玩索文字,才能深刻感知、体味书中旨趣。宋代朱熹就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要“虚心涵泳”,当代学者孙绍振也倡导应该细读文本, 认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学生“悱愤”之时给予适当的点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朗读与品析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引导学生深度品读文本,学生方能读出韵味,体悟真谛,捕捉到文章的精妙之处。

(一)细读深品文本中的主旨句。以教学《散步》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全篇的基础上细读深品最后一段。因为最后一段既点明了“我”的责任重大,又显示了浓浓的亲情,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部分。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这一段, 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