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籍善本

古籍善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籍善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籍善本范文第1篇

6月,艺术品市场进入春拍旺季,保利、匡时、永乐、荣宝等拍卖公司陆续开启拍卖活动。4日,备受市场关注的“过云楼藏书”在北京匡时春拍上,经过将近10分钟的竞拍,最终以2.162亿元的价格成交,创下古籍善本拍卖的世界纪录。

一部“过云楼藏书”,一个世界拍卖纪录,古籍善本的价值升温,成为文化界的关注热点。

过云楼藏书

6月4日,在北京匡时春拍上,“过云楼藏书”作为一个标的整体拍卖,从1.8亿元起拍,然后以百万元阶梯递增,三位买家谨慎角逐。拍卖现场座无虚席,约有数百人紧张观战。最终在藏家的拉锯战中,“过云楼藏书”以1.88亿落槌,加上佣金为2.162亿元。

据悉,2005年,这批藏书曾以2310万元的价格在中国嘉德成交,创下当时中国古籍拍卖的最高价。七年后,这批重要人类文化遗产再次露面,成交额翻了近十倍,成功刷新了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

由于需要有较深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内涵,古籍善本作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一个门类,收藏的门槛较高,一直相对小众。业内认为,这次拍卖提振了整个古籍善本市场,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市场,古籍市场拍品价格将会整体上升一个台阶。

“过云楼”为江南名门望族顾氏私家藏书楼,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等共800余种,其中3/4已经转归南京图书馆,这次拍卖的是仅剩的1/4,179种1292册。在这170余种里面最主要的是宋版孤本《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这也使得更多人开始认识宋版书的珍贵,以及对古籍善本拍卖市场的现状和后市的关注。

何谓古籍善本

目前所说的古籍善本,主要包括刻本、墨迹本、碑帖、印谱、信札以及其他文献。刻本是使用雕版技术印制的书籍,其顶峰期的宋元刻本在流通市场上已廖廖无几,继而由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引领风潮;墨迹本为文人稿本、手抄本等,一般存世量稀少,且多为孤本;碑帖、印谱、信札、文人墨迹等,是近年来古籍拍场上重要的品种,其中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尤受欢迎。

而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

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

“钱景”看好

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

古籍善本范文第2篇

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门诊主任医师 彭国球

一些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赋闲在家无所适从。其实老人要主动想办法,积极适应并投入新的生活中,及时找到新的兴趣点,就能赶走抑郁情绪。

心理学研究发现,光线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初春,天亮得还是比较晚,而刚退休的人还是习惯早起,建议起床后立即把房间的灯全部打开,让光线充足。

有些人退休后,一时不愿意再见原来的同事,这没有关系,不妨邀请几个老同学聚会,大家一起去看看节目听听戏或聚餐小酌,叙叙往事聊聊天,也是一种有效调节心情的方法。

平时不擅长与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的老人,也有好的去处。我常常推荐两个地方:一个是大超市,另一个是图书馆。喜欢看书的人,按照平时上班时间,到图书馆泡上一整天,找到自己喜欢的主题,再借上几本书回家看,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平时很喜欢做家务或购物的老人,现在是采购的好时节。每天定时到各大超市采购不同的优惠商品,每天写个采购账目,打着小算盘,看看省了多少钱,也能增加几分小小的成就感,平添许多愉悦。

刚退下来的老人,多少有些失落感,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一下子多了很多,难免容易拌嘴。与其每次为一些小事生气发脾气,事后又难受并后悔,不如及时做个情绪笔记。记录下每一次不高兴、不愉快的缘由,等自己冷静下来,慢慢分析,找出原因,这是一个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的好办法。

想一想生活中你有多少次将值得感激的事情写下来与人分享?怎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不停地抱怨上!

古籍善本保存需注意三忌

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古籍善本范文第3篇

1准新善本的整理与收集

准新善本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过程,所以在整理收集过程中要把握好标准、确定好方向、明确好方式。

1.1明确准新善本的收藏标准参照善本和准善本的概念,准新善本标准的制定,应该遵循5个“价值”原则。

1.1.1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近现当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记录丰富,对未来文献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2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印刷、装帧、材料等形式,到选题、策划、编撰之内容,都能够体现近、现、当代高超技术水平和高超艺术完美标准。

1.1.3有特殊的版本价值近现当代同选题图书很多,不同的出版单位、不同的编撰者,不同的表达形式构成不同的版本。收藏时以手稿、初印、原创、精美的好版本作为重点。

1.1.4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近、现、当代,书籍如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一些好的出版物、好的重大选题,印数极少。收藏时要考虑纸质的优劣、墨迹的好坏、印刷的质量、装帧的风格,以在未来具有文物考古价值为重点。

1.1.5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术著作一般印数不多,名家的著述、精校的版本并有独到见解的版本更为少见。这类的写本、稿本、过录本、批校本等学术价值一般较高,要特别关注。

1.2把握准新善本的收集方向当前,新善本还是一个没被广泛认知的概念,准新善本的提出则可能更显超前。所以我们在收集整理准新善本的时候,更应该明确范围,把握方向,否则,可能无所遵从。

1.2.1以突出地域性为主吉林省作为州国曾经的“国都”,东北抗联的主要活动区域,应该有大量的具有文物史料价值的图书和文献资料,而且还有很强的地域性,应该作为收集整理的重点。这方面辽宁已走在我们的前面,2007年,辽宁省图书馆进行了一次古籍整理,10万余册古籍中,有图书馆原藏的,没经过整理的,也有原来整理完的复本;还有一部分是接收来的,其中一大部分是接收了长春洲国皇宫、长春伪中央银行等的藏书[2]。善本文献得到保护值得庆幸,但对于吉林省文物、图书保护管理部门,着实是一件憾事。

1.2.2把建国前的出版物作为重点根据吉林省博物院的藏书情况,我们应该重新制定新善本的入藏标准,在着重收集整理民国版本的同时,也应该把建国前的出版物如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早期著作版本、早期报刊及各种初印本、其他重要版本纳入其中。

1.2.3严格挑选新书采购的版本当代社会,新闻出版业发展迅猛,出版物产量很大,各种门类、各种版本、各种装帧设计、各种印刷介质、各种印刷方式,让人眼花缭乱、无从选择。所以在购买当代图书时,要选择好的版本、好的出版社,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也应该保证版本的质量。

2准新善本的保护和利用

准新善本不易引起人们的认可,保护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不及早入手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以为,准新善本的保护时间越早越好,标准越高越好。

2.1保护和修复

2.1.1纳入古籍保护范围对院资料室的图书报刊摸清家底,进行全面清理、重新编著目录,并将准新善本纳入古籍保护范围,如有必要,一些新善本可以纳入文物库房保管。

2.1.2改善图书存放的环境纸质图书对存放环境要求相对较高。博物院即将迁入新馆舍,在图书库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上对此要有考虑。必要的恒温恒湿装置,必要的除尘设备,必要的防光防虫手段,必要的箱、柜、袋等密封或多层密封装具,是古籍善本保护基本的保障。

2.1.3做些可逆性的修复书刊损坏后要本着“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和整旧如旧”的原则及时进行修补,装订线断了应立即重新装订,封面脱落的应修补增添副页,加盖封面等并保持原状过程可逆。

2.1.4完善库房管理和人员出入库制度为了方便使用,图书资料室一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其管理一直遵循图书室的管理办法。准新善本分类管理后,应该制定如文物库房一样的管理制度和人员出入库以及严格的借阅制度,确保准新善本万无一失。此外,在院应急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善本库房应急办法。

2.2准新善本的再生和利用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是文物博物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整理保护是为社会文明的延续,科学研究是对本民族过去总结,而开发和利用则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光大。文献和古籍善本除却本身文物价值外,更多的价值应该通过阅读和使用得以实现。

2.2.1适度开放,服务特殊对象和研究“古籍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载体,要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传承,势必要到古籍中挖掘材料,因此,古籍的利用才是归宿。”[3]据了解,我国博物院善本旧籍对外开放及借阅是很平常的业务。此举对于海内外中国版本目录学术研究之提升帮助极大。国立故宫博物院于1960年成立了图书馆,目的之一,就是作为各界人士申请借阅院藏善本旧籍的场所。目前,虽已不再开放提阅,但读者因研究考证,必须参阅原件时,仍可提出申请,其提借手续非常简便。上海博物馆建立的馆内敏求图书馆,将清末、民国,甚至宋元明时期的古籍图书对本馆科研人员开放,对外也只有简便的手续就可借阅,方便大家进行学术研究。这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2.2立项影印,整理再版,扩大馆藏影响基于文物保护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有实用价值的善本可以通过影印出版、微缩重制、数字化处理等方式,让古籍善本、新善本、准新善本以及有价值的古旧文献再生,既是一种现代化的保护手段,也扩展了博物馆的功能,扩大了馆藏的影响。

古籍善本范文第4篇

近些年,其他一些拍卖公司也都设立了古籍善本的专场拍卖,使得本来非常小众的一个市场越做越大,关注古籍善本的藏家也越来越多。

古籍善本基本属于一个纯粹的收藏门类,古籍善本市场也比较稳定,它不像书画市场一样流通性比较强,刚刚在拍卖场上拍出的书画作品可能很快就会再现市场,保持了书画市场的流通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古籍市场相对流通性比较差,很多藏家购买之后短时间内很难再出手,所以市场资源相对稀缺,这也使古籍善本的价格年年都有递增,如果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市场争夺会更加激烈。

在近两年的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中,每次都有一些新的藏家进入,所以嘉德特别征集了很多低价位的拍品,很多都是无底价起拍。希望这些努力可以为一些新进场的藏家敞开了大门,通过先购买一些入门级的作品来培养兴趣,为日后收藏打基础。同时,一些老藏家也能从中挑选出物美价廉的心仪作品。

当然,我们也准备了一些颇有特点的拍品。其中有一套《玩月草堂印存附百寿图印存》印谱,共6册,印章215方,是由清代冯土壤辑刻的。印谱、印章皆保存完好,实为难得。冯士u,道光壬寅年(1842年)生于河北河间诗经村,字煦珊,号晓亭、西岚,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中举后入伍,在天津小站任李鸿章部下文案,是民国初代总统冯国璋的族叔。冯士u博学多才,是清末著名篆刻家,工铁笔,辑有《玩月草堂印存》六册。一至四册为文章句,末附作者号籍里等,自用印三百方。五、六册为《百寿图》上下集,成书于光绪三十年(1905年),有陆宝忠(清末教育家,被收入中外教育百家,光绪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柴清黎、李勤、冯国璋为其作序。据专家考证:序稿是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肃宁人)执笔。所谓《百寿图》,即集百枚图章钤印而成。每印一句话,每句话2至16字,各含一寿宇,每句话分别出典于“五经四书”、“二十四史”,历代经典名著,名人诗词赋文。百个寿字百种篆法,《百寿图》图章大小各异,有正方形、圆形、长方形、连珠形、多连形、任意形。章中带图,松鹤生动,梅菊怒放,以图代字,图文并茂,是一套十分雅致、集历代篆刻艺术于一身、匠心独运的文化艺术品。该篆刻艺术品章法疏宕,篆法工稳,大篆、小篆、九叠篆、杂体篆、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鸟虫文等种类繁多,白文、朱文阴阳交错,典雅庄重,秦朱汉白苍劲秀丽,布局严谨。朱文如春花舞风,白文如寒山积雪,落手大胆,收拾小心。细朱文婉转妩媚,细白文章法纤细。满白文笔画丰满,铁线文刚劲洁静。整个作品刀法娴熟,心稳手准。转带方,斩带圆,肥不臃肿,瘦不纤弱,个个端庄古雅,方方风神兼备。章法疏密得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方而有规,圃不失矩。章法对称相互照应,俯仰顾盼,均齐方正。章法设计有离有合,文字简繁增损,不牵强不杜撰,繁者简之求宽畅,简者繁之求茂密。印文多头穿插,错落有致。还通过字的挪移,利用屈伸、离合、增减、错位、变形等手法,使整体效果匀称和谐,次第相寻。借边破边的运用行险出奇,浑然一体。合文含妙趣,并笔神韵增。印的边栏有方、圆、联珠、多边、阔、细、单、双,整齐错综,相势而用。所用界格直如刀裁,各方印章各有情趣。总体效果大气磅礴。总之此套印及印谱是一套别出心裁,不可多得的篆刻艺术品,数量之庞大,收藏之完整,谱印合一实属难得,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古籍善本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赵万里;版本学;目录学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44-03

    赵万里(1905-1980年),字斐云,别号芸■、舜■,是我国着名文献学家、敦煌学家,尤其精通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辑佚学。赵万里一生献身于图书馆事业,毕生致力于古典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和研究。他在工作中数十年如一日,忠于书库,其爱书访书的敬业精神及其对国家图书馆所作的贡献,是我们每一位图书馆人值得学习的榜样。赵万里学识渊博,着作等身,他留下的《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馆藏善本书提要》、《汉魏南北朝墓铭集释》等重要着述,对中国近现代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着名藏书家周叔■(1891-1984年)曾经这样评价赵万里在目录学上的成就:“斐云版本目录之学,既博且精,当代一人,当之无愧”[1]。

    一、生平与学术活动

    1905年5月7日,赵万里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归嘉兴市管辖)盐官镇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赵承鼎,以坐馆授徒为生,对赵万里影响很大,培养了他研究汉学的浓厚兴趣。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嘉兴浙江省立二中(今嘉兴一中)。中学时期赵万里的中国文学和史学两门功课成绩突出。1921年,他考入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跟随吴梅(1884-1939年)研究词曲。1925年赵万里来到北京,师从王国维(1877-1927年),在清华学校国学院任助教。

    1928年6月,赵万里经陈寅恪(1890-1969年)介绍,到北平北海图书馆(1929年8月并入国立北平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工作。赵万里利用国家图书馆丰富的善本馆藏,研究了宋元旧刻和名校精钞,为他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再加上他深厚的治学基础,使他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方面有了更深的造诣。

    从1929年到1949年,赵万里除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工作外,还兼任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和通讯研究员,同时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文献馆专门委员。这期间还在北京多所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职。在各高校,他主要讲授中国史料目录学、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中国雕板史、中国戏曲史、中国俗文学、词史等课程。同时,他还注重人才培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他在馆内开课,以目录学为主,先后讲过史料目录学和集部的目录学,系统地讲述历代的史学着作,不同体裁的史书,并结合版本知识,介绍各种史书的版刻源流,现存版本的优劣等,提高了员工古籍保护与研究的水平,为图书馆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当然,在繁忙的教学和研究中,他仍将图书馆工作视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对馆藏古籍善本进行整理编目,协助郑振铎、徐森玉等访求、征集名家的藏书、稿本、名刻、碑刻拓片等,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到流散在国内的敦煌写卷,鉴定、购入一批港澳收藏家的珍本,丰富了国家图书馆的善本收藏。他还主持及操办了《赵城金藏》目录、传记以及着述的展览,以及《赵城金藏》的修复和《永乐大典》的辑佚等工作,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为弘扬民族文化,保存、整理古籍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赵万里幼时的爱好、受业老师的熏陶培养,丰富了他国学、史学、文学、金石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为他今后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治学精神打下了基础。赵万里为了寻访古籍不辞辛苦。据估计,他经手、过目的善本超过30万部,这是让人很难打破的记录。正是由于他勤奋的工作,良好的学术基础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使他在版本目录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二、版本目录学成就概述

古籍善本范文第6篇

本次会议采用主题报告和自由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研究员姚伯岳先生,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教授李庆先生,天津图书馆馆员、天津文史馆馆员刘尚恒先生,中国阅2011西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先生分别以“黄跋”、“顾校”、“鲍刻”、“中国古旧书文化”为主题作报告。

研讨会前一日,6月11日,曾在西泠印社2010秋拍中以800.8万元创造批校本纪录的顾广圻批校《战国策》,由黄丕烈校刻、题跋、归自海外的《国语》,黄丕烈批校、吴湖帆夫妇旧藏并校跋的明汲古阁《梦窗词丙丁稿》,黄丕烈题跋、吴翌凤校跋的清抄本《文房四谱》、黄丕烈题跋的明抄本《画鉴》、《唐诗鼓吹十卷》纪晓岚批校本等数部珍贵古籍在大华饭店进行了公展。

黄丕烈、顾广圻、鲍廷博,是清代“朴学”鼎盛时期的藏书界巨擘,经他们题跋、批校、刊刻的善本古籍以其独特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尤为后人所珍,有“黄跋”“顾批”“鲍刻”之称。自清中期以来,藏书家已将“某某批校”作为一项独立注明。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组织编写《中国古籍善本目录》时规定,所收善本不能晚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但批校本并不在此限之列,其“特殊待遇”可见一斑。

古籍善本范文第7篇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可分为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军事图书馆等多个类型,其中公共图书馆被称为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主办,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性机构,是满足公众知识和信息需求、开展社会教育、实现和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益性机构。古籍,则是公共图书馆中所留存的记载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种特殊文献,具有不可再生性,外界人为、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对其影响极大,所以图书馆的古籍归属部门在承担接受大众对古籍查阅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如何使这些珍贵典籍得到更好的存藏与保护的重任,那么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从古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古籍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两方面来浅谈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

一、古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我省古籍保护中心配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进行了一次关于各单位古籍保护和存藏现状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古籍存藏”、“保护现状”、“古籍保护人员”、“古籍编目情况”等四大块,我们共向全省古籍藏量在1000册以上的33家公共图书馆下发了调查表,最后其中25家单位向我们反馈了调查表。2013年7月15日,第二批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人员培训班在陕西省图书馆举办,在培训班的前期筹备中,我们又对我省各系统古籍存藏单位的古籍工作相关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结合这两次调查,笔者根据全省33家公共图书馆的44位古籍工作者具体情况,制成《全省33家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结构情况》表:

从统计情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省这些公共图书馆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在职称上,以初级和中级职称占多数;在性别上,女性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数居多,男女比例明显失调;在学历上,以专科及以下的学历居多;在从事古籍工作的时间上,以10年以下的居多;在出生年龄段上,以六一年到七零年、七一年到八零年之间出生的人居多,也就是多数年龄在30岁到50之间。总体上说,这些馆的古籍人员呈现出职称低、学历低、男女比例失调、年龄大等弊端。其实这也是其它公共馆古籍工作人员,尤其是各基层公共图书馆现有古籍人员所显现出的问题。

由于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古籍工作者对它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重大的。具有专业古籍知识背景和对古籍一窍不通的两种人会对古籍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前者可能会使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完好保存,并使后人受益,后者则有可能会使这些典籍严重受损,甚至从人类历史中消失。所以,古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各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为本单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古籍人才队伍呢?

首先,引进来,从高校招聘年轻的高学历古籍相关专业人才。前几日,笔者在与我省某基层公共馆从事古籍普查的一个工作人员谈到该馆古籍工作时,这个同志就满腹牢骚的说,“我们全馆就四个人:馆长不搞业务;一人管电子阅览室;还有一人是炼钢工人调过来的,不懂业务,也不学业务;再就是我。馆里的编制名额还有两个是空缺的,我们馆有一万多册古籍,再进一个或两个专业的古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真的很有必要啊,可是有学历有能力的年轻人进不来啊。”的确,这位老师的一番话反映出上面调查表中具体古籍存藏单位所呈现出来的年轻古籍人员匮乏的特点。但另一方面,这也使笔者联想到目前在社会上,许多高校的有着良好专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尤其像古籍这种冷门的专业。所以,我们各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创造条件,从高校引进年轻的优秀的高学历古籍相关专业人才,让这些专业的真正懂古籍的人加入到本单位古籍人才队伍中,从而为保护和利用好本单位古籍提供必备的人力因素前提。

其次,重视老同志已有古籍经验的向下传递,让不同年龄段古籍人员各施所长。从上面的调查表中我们看出,目前公共图书馆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年龄普遍偏高,也因此在他们的身上存在已有古籍知识背景薄弱、对电脑等新技术的接收能力较差、对最新的古籍保护理念缺乏敏感性等缺点,但是他们中一直和本单位古籍打交道的人却有着丰富的年轻人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这些是新进单位的年轻人所缺乏的,所以各单位应该重视从事古籍工作的老同志已有古籍经验的向下传递,让年长的人将他们所积累的古籍经验传递给年轻人,而年轻人则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前辈们分享,这就有助于本单位古籍人员知识经验的双向成长,尤其是有利于年轻古籍工作人员的成长。

再次,走出去,重视古籍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再教育。古籍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再教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积极参加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其二,将本单位的古籍人员送往古籍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进修。

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所举办的培训主要涉及两方面:即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和古籍保护修复,这和各古籍存藏单位的古籍保护业务工作密切联系,具有培训内容上的有针对性和培训时间上的不定期性。而将本单位的古籍人员送往古籍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进修的这种培训,则是对本单位古籍人员古籍基本知识的系统强化,高校古籍专业所开设的诸如目录学、版本学、文献学等课程都是古籍人员开展本单位古籍工作必备的知识前提。这种培训,各单位可以灵活掌控,与相关院校取得联系,为对本单位古籍人员的培训制定一个常规的培训计划,也就是使这种培训在本单位具有定期性和持久性。久而久之,让本单位古籍工作者走出去,接受各种定期和不定期的古籍相关培训,使他们的工作实践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古籍业务素质必定会逐步提升,并逐渐走向专业化。

最后,固定住,培养专门型人才。笔者提出这一点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古籍人员往往缺乏对古籍工作的深入钻研,工作内容仅停留在诸如为读者提供查阅服务、将本单位古籍整理上架等浅层次。其二,基层公共图书馆数量大,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但是在基层公共图书馆中,往往存在由于单位人员编制数量的限制,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干工作时,往往是哪一项工作紧就大家集中干哪一项工作,在古籍这一块根本没有固定的人员。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就发现好我省不少参加过省古籍保护中心培训单位的工作人员,回去后并未从事古籍工作,等到本单位要开展古籍方面的工作时,原来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早都忘光了,这就无形中损耗了国家在培训这块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正如笔者在前面所提到的,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或错过了保护时机,要恢复其原貌是很难的。所以笔者建议,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古籍数量和品类,以及人员数量等具体因素,为本单位古籍工作安排固定工作人员,培养本单位专门型人才,使他们成为本单位古籍工作的智囊。

二、古籍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古籍是我们的先辈们在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著名历史学家庞朴就曾提出“历史使人聪明”的名言。所以对于留存在我们公共图书馆系统中这些记载先辈们历史经验的重要载体的古籍,我们图书馆人要保护它们,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层次地开发利用,以此来践行我们图书馆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

这一点,我们不妨分享一下杜泽逊先生两次参观台湾中央图书馆古籍部之后的心得,他指出,那里的“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典藏的古籍,他们向‘国科会’申请项目,先后编成《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普善本书目》、《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都是大部头著作,是中央图书馆对外交流门面。”(1) “那里的老馆员他们有不少人在参加集体项目的同时,都积累资料,写成论文或著作,以个人名义发表,只须申明资料取自中央图书馆。他们应承担的公务是明确的,他们的《善本书志》、《序跋集录》每条都注明作者和审定者名字,一是文责自负,增强负责精神;二是尊重他们的成果,不埋没每个人的贡献。承担的任务和对外服务都出色地做好之后,个人写写文章、抄录些资料,不应予以禁止。他研究馆藏,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同时也是对图书馆的贡献。”(2)

分享了杜泽逊先生的这段心得后,我们再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也是一名图书馆古籍工作者,我们自己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古籍人员的工作内容,或者是承担古籍阅览任务,或者是拿着古籍库房的钥匙,定期打扫除尘,稍高层次的内容是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要求,将本馆古籍信息著录到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库中,却从来没有静心对本单位的古籍从最基本的整理到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对本馆所存的孤本、善本、独具地方时代特色本子的研究。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之后,政府已经将对我国现存古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一项历史任务来抓。所以在种新形势下,馆藏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将会成为每个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那么转变原有的“重藏轻用”或“藏而不用”的古籍管理观念,重视高素质古籍人才的引进和现有古籍工作者专业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同时鼓励古籍工作人员在服务好读者的前提下积极研究馆藏古籍文献,做到服务读者与研究古籍两不误,这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者必须努力的方向。

古籍善本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白虎通德论》 版本 流变

范晔《后汉书》曾三次提及三个不同的书名——《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白虎议奏》。此实三种不同的书。章帝建初四年白虎观会议后所编撰之《白虎议奏》,据清庄述祖《白虎通义考》,已佚于隋唐,邓瑞全、王冠英主编之《中国伪书综考》更云“三国时即已亡佚”[1](P509)。今存《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俱题为汉班固所撰。这大概与古今学者异口同声的错讹有关。因为除周广烽、刘师培、雷戈等人外,古今学者大多将《白虎通德论》视为《白虎通义》。然而《后汉书·班固传》仅提及“(固)后迁玄武司马。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其事”[2](P285),并未有班固撰《白虎通义》之说。关于今本《白虎通义》,近千年来,朱翌、周广业、庄述祖、洪业、孙诒让诸人已作过一定的辨伪工作,当代学者雷戈更撰万言长文《今本〈白虎通义〉真伪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2期),全面地论证此书系曹魏时之伪作。古本《白虎通义》乃明帝永平元年白虎观会议后撰集之作,早已不传。

《白虎通德论》是经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影响深远,其学术价值历久不衰,迄今仍为学界所重视。故本文从古籍整理的角度出发,试图廓清《白虎通德论》古籍版本七百年之流变状貌,为古代思想史及版本目录学研究提供一点技术支持。

今所存《白虎通德论十卷》之善本,最早可上溯至元大德五年(1301)无锡州学刻本,四册,九行十七字黑口四周双边。此本藏于北图。元大德九年又有刘平父刻本,藏于瞿家铁琴铜剑楼(此本与缪荃孙藏本同,王重民先生推测为明印本),其藏书目录曾详载:

题:“臣班固撰集。”陈氏书录作十卷,此大德九年刘平父刻本,卷数与陈氏合。以爵、号、谥为首,五祀、社稷、礼乐次之,封公侯、京师、五行次之,三军、诛伐、诤谏、乡射、致仕、辟雍、灾变、耕桑、次之,封禅、巡守、考黜次之,王者、不臣、耆龟、圣人、八风、商贾次之,文质、三政、三教、三纲六纪次之,性情、寿命、宗族、姓名、天地、日月、四时、衣裳、五刑、五经次之,嫁娶次之,绋冕、丧服、崩薨终焉。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明嘉靖元年辽阳傅钥刻于太平者,云依此本,而卷分上、下。近庄氏、庐氏校刻本作四卷。迨各分上、下,刻成始见十卷之本,不及追改矣。书中每多古字通用,如“由”“犹”、“如”“而”、“中”“忠”、“方”“旁”、“观”“馆”、“采”“菜”、“必”“毕”之类。而“召伯”作“邵伯”,与公羊解诂同。“有邰”作“有台”,与诗考所引合。犹存古本之真焉。有严度、张楷序。

按:徐乃昌随按徐氏丛书续编覆刊本。[3](P411)

道光二十一年张氏书种轩依此本缩写,一册,与《风俗通》合装一函,系“黄廷鑑复为手校之本”[4](P313)。卷端有校列七则,卷末有拙经叟(黄廷鑑)手书《又跋》及“廷鑑”、“古书误亦好”小印。此本为巾箱小本,加朱改,注脱讹等。此本远胜于《艺风藏书记》卷一之缪(荃孙)本。北图收藏此书。北图还藏有元大德九年无锡州学刻明修本一函,四册,除黑口换白口,其余版式俱同于大德五年本。此外,《白虎通德论十卷》还收于《随盫徐氏丛书续编》、《四部丛刊(初次印本)·子部》、《四部丛刊(二次印本、缩印二次印本)·子部》、诸丛书之中。收入《四部丛刊初编》者为上海涵芬楼借印江安傅氏藏元大德覆宋监本影印,颇有研究价值。民国1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2册一函的《白虎通德论10卷》,1989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了《白虎通德论》,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亦影印出版了《白虎通德论》等。这都是颇为常见的本子。

今传《白虎通德论二卷》最早亦系元刊本,铁琴铜剑楼藏本在内容次序上略不同于大德刘平父十卷本。具体地讲,十卷本最末之绋冕、丧服、崩薨被置于爵、号、谥之后了。此书不题名。据瞿氏藏书目录,该书目录上卷封禅下脱巡狩、考黜两条。十二行二十三字,“匡”、“戌”字有缺笔。卷首有“毛晋”朱记,可见为汲古阁藏书;末有黄荛圃跋,谓得之太仓之家。瞿氏断定,“此世所传为宋刊小字本,即吴槎客所藏,庐抱经所见之本。核其板刻字体,实元时重刊本也。”[3](P410)北图藏《白虎通德论二卷》版本较多,元刻本仅存一种,有黄丕烈跋,二册,十二行二十三字,细黑口左右双边。明翻大德本一个,十行十六字,有张楷序(大德九年)、严度序(大德九年)和刘世常序(原未署名),王重民考证,“此本误‘出’为‘止’;今虽不知谁氏所翻刻,当非出于大雅人之手。”[4](P314)明嘉靖元年傅钥刻本有二,吴梅校并跋,二册,十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明万历二十二年蒋杰刻本有二,庐文弨校并跋,二册,十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双边。蒋杰同年尚有一蓝印本,版式同于上。此外,北图还藏有六个明刻善本,其中包括一个张楝题跋的和一个蓝印本,俱二册,十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在古籍丛书中,如《古今逸史·逸志》、《汉魏丛书(万历本、景万历本)·经籍》、《格物丛书》、《两京遗编》、《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古今逸史·逸志》、《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两京遗编》等,俱收有《白虎通德论二卷》。历代单行本中,清汪士汉校,新昌书局光绪29年(癸卯)木刻本较为常见。

二卷和十卷的《白虎通德论》是最基本的版本。此外还有一些选辑、补遗之类的特殊版本行世。这些版本单行本不太常见,在丛书中却极易寻得。如清人任兆麟选辑之《白虎通德论一卷》,收入〈〈述记〉〉(乾隆本、嘉庆本);民国刘师培的《白虎通德论补释一卷》,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白虎通德论四卷》,收入〈〈广汉魏丛书(万历本)·经翼〉〉、〈〈合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增定汉魏丛书(乾隆本、红杏山房本、三馀堂本、大通书局石印本)·经翼〉〉、〈〈子书百家·杂家类〉〉;清庐文弨校勘补遗、庄述祖辑阙文的《白虎通德论四卷校勘补遗一卷阙文一卷》,收于〈〈广汉魏丛书(嘉庆本)·经翼〉〉,等等。

《白虎通德论》版本众多,笔者所据资料未必尽可做到包举万象,但獭祭之文,也聊胜于无。希望拙文能为从事古代思想史或文献学研究者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邓瑞全,王冠英.中国伪书综考[M].合肥:黄山书社,1998.

[2] (晋)范晔.后汉书[M].前四史(下)[M].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