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城子记梦

江城子记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江城子记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城子记梦范文第1篇

江城子》是苏轼纪念其亡妻王弗的悼亡词,写作时间是公元1075乙卯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已去世整整十年的远葬在眉州的亡妻,便写下了这一首传诵千古的深情之作。学生们已经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领略到了苏轼的豪气冲天,从“惟清风明月吾与汝之所共藏”中感受到了他的超然旷达,那么,如何从这首词中体会他的脉脉温情呢?我经过不断思考,最终确定了以词题中的“梦”作为教学切入点。

在交代词的创作背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梦可以在现实和虚幻中自由切换,苏轼梦到了什么?”问题刚抛出,有同学就抢着回答说:“作者梦到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其中的‘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的速度极快,平时想和亡妻相见是多么地不容易,如今。忽’地就变成了事实,所以看出这是一个虚幻不实的梦境。”

接着有同学补充说:“我推测王弗过去一定有很多次也在小轩中临窗梳妆吧,说不定她还‘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呢!正是因为苏轼对过去的幸福生活记忆犹新,这个生活的细节才会进入梦境吧!”陈可的推测入情入理,同学们都仿佛看到了那温馨的生活画面。

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的疑惑:“既然苏轼和王弗的感情这样好,那么在梦中夫妻相见,应该有说不完的话要倾诉啊。他俩为何‘相顾无言’呢?

这位同学话音刚落,大家就讨论开了。很快,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正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顾无言”却流下的“泪千行”,饱含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惊、喜、忧、痛等太多复杂的情感!除了苏轼这位开悼亡词先河的大文豪,还有谁能用最简单的句子起到让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的效果呢!

在同学们对“梦”有了认识和感受之后.我又抛出了“是什么触动了词人的情思,让他做了这个思念亡妻的梦”和“梦醒后的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两个问题。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交流探究后发现,“生死两茫茫”的十年,是苏轼被卷进王安石变法事件中的十年,他的生活极其动荡。所以.苏轼觉得即使能够与亡妻相见,亡妻也一定认不出“风满面、鬓如霜”的自己了。在梦醒后,苏轼的思绪又回到了“千里孤坟”处,营造了悲凉凄清的环境氛围,读来让人肝肠欲断。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索,一系列的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生们深情诵读后,我仍从教学切入点“梦”入手,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向同学们展示了纳兰性德的一首悼亡词《寻芳草・萧寺记梦》,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词在“记梦”上异同。经过赏析和讨论,有同学进行了精彩的总结:“苏轼的梦凄凉,衬托出情也凄凉纳兰性德的梦温馨,反衬出情更凄凉。总之,两首词都是借‘梦’写哀,亡妻只能在‘梦’中相见,岂不痛哉r这位同学的总结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江城子记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苏轼 弥尔顿 悼亡诗 文化心理

死亡和爱情都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若以爱情为经,死亡为纬,那么通过诗人微颤的手细密织成的就是一首首痛彻怀想的悼亡诗。爱情中有甜蜜也不乏痛苦,然而最痛苦莫过于与相亲相爱的人生死离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弥尔顿的《梦亡妻》这两首悼亡诗都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感,但两位诗人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布局,对妻子形象进行了不同的书写,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亡妻

弥尔顿(朱维之译)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

好像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

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

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

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瑕的白璧;

因此,我也好像重新得到一度的光阴,

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

全身雪白的光亮,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

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

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

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

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一、背景

苏轼悼念的是他的原配夫人王弗。王氏年轻貌美,知书懂诗,善良贤惠,与夫君恩爱情深,可惜27岁即去世了。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上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苏轼在政治上是寂寞的,心情是寂寞的,环境也是寂寞的,一切都是那样寂寞无告,于是他想同自己的妻子诉说心中的苦闷。于妻子逝世十年后,苏轼抑制不住久蓄心头的情感潜流,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江城子》。然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凄凉”这两个字充满着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和悲怆。虽是梦中相见,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诗人此时的心境是一言难尽,欲说还休。[1]诗人寄情于梦,来表达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弥尔顿悼念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凯特琳・伍德考克。他们于1656年结婚,此时诗人已失明,未能目睹她的面容。凯特琳是一位文雅而虔诚的姑娘,对诗人情深意笃,给他带来了安慰和幸福。然而婚后仅十五个月,凯特琳死于产褥。[2]从王朝复辟前后的残酷现实可以想见弥尔顿在1658年创作这首诗时所面临的严峻环境,自己双目失明,心爱的妻子谢世,革命事业面临考验,生活环境危机四伏,诗人在作品中流露出自己的悲切之感:“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二、结构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虽说是“记梦”,但直到梦境的只有下片五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而且诗人梦境内外的思想感情是完全一致的。诗人先假设死者的孤独凄凉,以及世事轮转,两人相见应不识的哀伤,表达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切思念;接着叙写自己在梦境中见到妻子还和当年一样“小轩窗,正梳妆”,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梦里梦外都弥漫着哀伤凄凉的思绪;最后诗人从梦境返回到现实,料想亡妻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因为眷恋亲人一定是柔肠寸断,言彼及己地表达了自己对亡妻的哀怜和思念。通过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作者将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层层递进地表达出来。

弥尔顿的十四行诗《梦亡妻》几乎通篇都在记梦,诗人起笔就直白地告诉我们:“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然后花了大量笔墨来铺叙这个梦:他的妻子借由神力重生了,他怀着失而复得的喜悦仔细端详了妻子的脸色、体态、服饰。在经过十三行诗句的铺垫,欢乐的情绪达到最高点的时候,诗人突然用短短一行诗将前面辛苦构建起来的幸福梦境全数:“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显然,对梦境的描写虽然在《梦亡妻》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篇幅,但梦境本身却并非诗人想要读者关注的重点,“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才是全诗的诗眼,是诗人倾其全力发出的一声哀叹:梦见妻子的黑夜才是光明快乐的白昼,而失去妻子陪伴的白昼才是悲哀漫长的黑夜。这种陡然下落、戛然而止的结构布局,因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三、意象

死亡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必须面对的恐惧,它与生俱来,无所不在,是笼罩在生命之上的巨大阴影,神秘而幽深。死亡的不可逆转性决定了死亡恐惧的恒久性。人类的一切恐惧皆可随着空间的位移、时间的延伸得到缓解和转化,唯有死亡的恐惧难以排遣。[3]

在中国有关“生死”的观念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孔子的生死观十分鲜明:只有通过生活的时间,才能去体验和思索生命与死亡的价值意义。[4]道家与儒家的观点不同:“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注重生死两忘,与道为一,忽略了个体在死亡困境中的悲剧性体验。佛教禅宗强调如实认识生命奥秘,发现生死轮回之道,从而超脱相对、有限的世界,进入“佛”的境界,[5]以对彼岸世界的终极性的仰慕姿态,回避了现实人生死亡的困境。虽然他们都涉及了死亡的问题,但主要讨论的是人应该如何理解生命、安顿生命,并没有直接面对死亡本身。中国人对生的倚重是基于对死后世界和灵魂观念的淡漠,很少有人认真设想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或何去何从。“人死犹如灯灭”,所以面对死亡的事实只能是置身于一个睹物伤情、企盼亡人有朝一日返生的渴望境界里。

因此中国的悼亡诗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中国悼亡诗乃是由景到人,物我统一,“以亲心为己心”。诗中多是景的描绘,情蕴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不分。同时在描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时,亦采取“亲心”为“己心”的方式,即将己方的抒情角度转换为对方的抒情角度,从而“心与心通”,融入我内外于一体,达到“亲心”“己心”之间的同构感应。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逢应不识,泪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在己心与亲心(妻心)间的回环往复,衬以“千里孤坟”,“小轩窗”,“明月夜,短松岗”等景物,景凝聚着诗人的情,含不尽思念与无限悲凉于其中。[6]

在西方文化中则有乐生恶死和乐死恶生两种基本价值走向。乐生恶死的传统,比较系统的阐述当始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其论据是:对于生者而言,死亡还没有到来;对于死者而言,则死者本人已不复存在了。人类行为的目的,就是从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认真追求快乐。而乐死恶生观念正如上帝对亚当所言:“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纪,3:19)人类的一生将是罪孽深重的一生,生命即是原罪,原罪即是苦难,解脱之道,唯有寄托在死亡之后的那个彼岸世界。[7]西方文化认为,在世界的另一头存在着一个天国,那是一个比尘世要美得多的世界,人死后是能在天国里会面的,由此,对于死似乎不应过多地悲伤,反而应该向往。

因此,西方的悼亡诗意象多用幻想、想象性意象。意象选择自由,选择范围极广,想象丰富,诗中涌动着一种期盼,一份美丽,一个面向未来的幻想。在诗中诗人对生命作了哲理性的思考: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和屈服,而是生命的最后的,也是最悲壮的一场战斗,随之而来的将是宁静和光明。弥尔顿想象他与亡妻的会面将是在天堂:“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好像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弥尔顿没有见过亡妻的容貌,却能在梦中清晰地见到爱妻“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他们在天国里相逢,心爱的妻子那么贤惠,那么圣洁。他把相爱的永恒从此岸延伸到彼岸,他们认为,爱人去了天堂,那是在彼岸守候,总有一天两人会得到永恒的聚首。这样心中就燃起了希望之火,相思的悲苦也就得到了缓解。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待死亡旷达、超脱、满怀信心的态度[6]。

综上所述,两位诗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年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我们在他们的诗作中却可以看到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对亡妻的那份爱足以证明“情感是没有国界的”。同时,通过中西这两篇悼亡诗的比较,我们还可以欣赏到它们各自的独特魅力,看到它们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金杰.抚存悼亡 感今怀昔――苏轼与弥尔顿悼亡诗比较[J].昌潍师专学报,2000,(8):45.

[2]苏煜.英国诗歌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44.

[3]付飞亮.论中西悼亡诗的文化差异[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61-62.

[4]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6.

[5]姚新中,焦国成.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35.

江城子记梦范文第3篇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历代诗歌中不乏哀思动人的杰作,苏轼的悼亡妻王弗之作《江城子》就一向为人称颂,而贺铸的《鹧鸪天》则以形象的设喻、朴实无华的言辞轻轻拨动读者的心弦,也不失为悼亡诗词中的上乘之作。这两首词都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读之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在艺术风格上,又能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总的说来,苏词以直抒胸臆、淋漓酣畅取胜;贺词以情景交融、情感物化见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抒情方式各有千秋。豪放词派鼻祖苏轼即使写哀愁之作,也一样显得酣畅淋漓,纵情放笔,胸臆直抒。首句直述悲痛“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了,时间不短啊!一个活着,一个死了,生死殊途,两相隔绝,真是茫茫邈远啊!既如此,那就不必去思量了吧,可是却不由自己,“自难忘”,正如李清照的词“此情无计可消除”,这是层层递进的表现方法。千里相隔,无法诉说别后生活的凄苦,这又进了一层。进而写纵然真的相逢,也不认识我呀。这三层推进,把别恨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境界,即使在梦中还乡相聚,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寥寥数字,写尽由喜转悲之情,并与“无处话凄凉”相呼应。梦醒了,痛定思痛,仍为那个“孤坟”年年“断肠”,这不正是作者寸肠欲断的悲痛直述吗?

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的“贺梅子”则不同于一般词人先写景、后抒情,而是将情景融为一体。该词通过旧地重游来抒发感情,首句就点明故地重游,事事面目皆非,景的变化更道出人的变化。先前夫妇偕行,心情快慰,此番形单影只,触景生情,更增凄楚。再看“经霜后的半死梧桐”“失伴的白头鸳鸯”足见词人内心的凄苦,在这两个具体的物象上寄托了词人无限的愁绪。下片更是具体地写作者对妻子的怀念,“旧栖”“新垅”“空床”“听雨”既写出了眼前凄凉的景状,也抒发了寂寞痛苦的思念之情,即情文相生,“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其二,苏词颇具浪漫主义色彩,而贺词却用的是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江城子》有小序“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可知作者是以记梦来表达对妻子是永远怀念的,词中虚由实生,虚中有实。千里相隔,没法对话,想象两人能相逢但不能相识,词人因迁徙奔波,灰尘满面;因失意哀伤,发已如霜,想象中带有现实的成分。作者又从虚处设想,梦回故乡。梦中的妻子“小轩窗,正梳妆”,仿佛新婚燕尔之时亲见其梳妆于明窗之前那种美好情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相映,此时的词人早分不清哪是梦境,哪是现实,更是泪满衣襟了。

江城子记梦范文第4篇

二、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三、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白居易《梦微之》

四、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五、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高蟾《金陵晚望》

六、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张祜《题金陵渡》

七、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八、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九、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

十、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十一、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十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十三、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李商隐《夕阳楼》

十四、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十五、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十六、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十七、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十八、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十九、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二十、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二十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十二、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二十三、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二十四、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二十五、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贺《开愁歌》

二十六、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二十七、蚤是伤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韦庄《长安清明》

二十八、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二十九、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三十、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三十一、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三十二、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三十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十四、翠蛾轻敛意沉吟,沾襟,无人知此心。——孙光宪《河传·花落》

三十五、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三十六、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高启《吊岳王墓》

三十七、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三十八、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三十九、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司马扎《宫怨 / 闺怨》

四十、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四十一、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四十二、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四十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四十四、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四十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四十六、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四十七、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四十八、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江城子记梦范文第5篇

《江城子》

夕阳低尽柳如烟。淡平川。断肠天。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

断云飞雨又经年。思凄然。泪娟娟。且做如今,要见也无缘。因甚江头来处雁,飞不到,小楼边。

一生情,一世梦。谁是谁的过客,谁又是谁的相思?何人可知?遍寻青山绿水间最美的相遇,穿越前世今生中最近的相知,于花前月下,红尘香度间,便付了终身。四步一停,三步一走,两步一抬头,你早已停在了我的心尖,此生不可忘。在花开花落,月升星沉间,暮然回首,岁月洗去了曾经的脸,有多少虚幻,只有自己走过方才可知,缘来缘去,原来一切皆有自己的定数,半点也强求不得。

最近于无意间,在一本诗词精选中看到了周紫芝的这首《江城子》,于是便有了如下的感慨。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回首当年,相思悠悠。天上那一轮清月,千年不变,但人间早已物是人非,几经周折,它怎知人世的凄凉。唉,我心中的情感何人可知。默默地念着:“断云飞雨又经年。思凄然。泪涓涓。且做如今,要见也无缘。”脑海深处便闪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古旧的阁楼,灯光暗黄,飘忽不定,窗外阴雨连绵,兰草幽幽,一切都别具韵味。在忽明忽暗间,透过窗前的微光,看到一个一袭单衣的人的翘首凝望。他在相思着谁,谁又能在这样幽静的夜晚,控制好寂寞,不让自己忍着伤痛,去思念没有归期的人?思凄然,泪涓涓,我忍不住要去想作者是怎样的一个柔情之人?竟然比女儿家还有温柔?

周紫芝,一个相貌平平的,性格沉稳的男人。论才华,论家世,论门第,都是平平。无有他人羡慕的地方。然而他却懂得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他的一切只能说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劳所得。他的诗歌,无典故堆砌,然而却自然流畅。他的词,清丽婉曲,不加雕刻,显得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坚持与沉稳。如《踏莎行》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情如游丝,却系不住你离开的脚步。你我执手相看,都泪眼迷蒙,却滴不尽离别的苦楚。那一溪的烟柳,却系不住业已催发的兰舟。现在还未分别,我已是浓愁无数。明天且不去想他,今朝我该如何度过。唉,罢,罢,罢了,不忍再解读下去。这样的深情之作,出自一个沉稳男人之口实在让人有点感动。在女人的思维里,一个性格沉稳,外表冷漠的男人,多看那个女人一眼,便是饱含情意,令人心醉,也许这就是周紫芝令李玉娘心动的原因吧。

李玉娘,原是一青楼名妓,在一次官宴上与周紫芝相识,从此便付了终身,直至病逝,周紫芝当时毫无官职,穷困潦倒。然而。李玉娘却放弃了财富,放弃了平静,生死相随。可以说李玉娘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用自己的钱,赎回自己,跟着周紫芝流浪,照顾他的家人,任劳任怨。想想一个艳名远播的名妓,顷刻间便放弃了唾手可得富贵,从此四海漂流,这在现在看来是多么不可能的事啊,然而李玉娘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直接,很完满,做的浑然天成,让人看得没一点犹豫。爱情就是如此伟大,不去计较得失,不去计较未来,只要他心中有我,便已足够,我就能无怨无悔。这就是李玉娘的爱。爱的轰轰烈烈,爱得无怨无悔。有这样的一个女人,周紫芝真是幸福。

春来,诗来,情能醉红颜。花开,人暖,相思也满。红颜醉三千。论诗情,对月吟,谈古人,一切皆在画里行。晚间林幽,人静,微风中的鸟鸣,诗的点缀,远去的是词的背影。一个情字,便醉多少文人雅士,英雄豪杰。爱也悠悠,恨也悠悠,谁能躲得过这红尘间的起伏。周紫芝一句:“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便成了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痴情人的心声。

记得那天周紫芝正在编修史册,老家传来消息,原配夫人病重,李玉娘匆匆离去,回家照顾夫人。一去经年,周紫芝写下了这首知名的《江城子》。词里充满着化不开的浓浓思念。春来,花开时,相思未写,也未尽。花落后,情热,相思满,空余盈盈泪。相思的滋味,如何去安慰。花开,叶绿,思念也在蔓延。满眼的春,却遮不住满腔的愁绪;柔软的记忆,谁又能把折叠。此刻的孤独只是为了迎接幸福,此刻的哀怨只是为了握住将来的温柔。想哭的时候,聆听你的忧愁,放在心里来保护。当李玉娘再次站在周紫芝面前时已经是憔悴不堪。周紫芝,很是伤感,紧紧地抱着她流泪了。此时颤抖的不是手指,而是万般无奈的心。是的,心在滴血。也在此刻,曾经的等待,与沉默里开始坠落。李玉娘却笑了,笑得很开心,因为她知道他是爱她的。这便足够。

爱情能让人如痴如醉,没有理智。对于那痴情人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忘了,忘了,一切皆会如旧。因为思念已成了他的本能反应。人来人去,莫说无情。时间能够证明谁是谁的痴情。

在如今声色犬马灯红酒绿间,不见了爱情的踪影。人心的浮躁与奢华,业已迷失了内心的本质。杯盏推换间,不知今夕是何夕,迷迷蒙蒙,浑浑顿顿,便大言不惭的说:世上哪有爱情,一切皆是骗人的。”殊不知,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姻缘轮错,彼时合拍,恰时分离,一切皆在你的内心深处,静静地等着你去发觉。这世上不是没有了爱情,而是你迷失了自己的心。

江城子记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诗词 外在 内蕴 美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1 吟诵默读,感受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国风》中的《无衣》的15句诗句中,不相同的词语只有9个,可我们在诵读时,丝毫也感觉不到词汇的重复累赘,恰恰相反,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油然而生,而这种美就是在经年之后也会萦绕在齿间心头。这一唱三叹、音韵流畅、好读易记不能不说是《诗经》中不少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这样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和杜甫别的律诗一样,它通篇押韵,平仄跌宕,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诵读它,如同漫步在绵延不断的山峦,又像跋涉于清澈见底的溪流,身心随音韵深浅、起伏。

读罢杜甫的沉郁,再去领略一下李白的豪放飘逸,我们会为诗人不同风格的精彩而拍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还有什么比这更洒脱不羁?不用说在古代,就是在当今,李白的潇洒也无与伦比。这就是李白,独一无二的李白。在李白这里,平仄、押韵什么的都被丢在了一边,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美。

2 研读分析,挖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的是秋日傍晚一场新雨后宁静、清新、恬淡的山间景色。风格明快自然,富于生活气息。“明月”、“青松”、“清泉”、“山石”和“竹喧”、“莲动”、“浣女”、“渔舟”组成了一幅幅色彩鲜明、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画面,美丽形象、贴切生动。我们在诗情画意之中也触摸到了诗人寄托其中的高洁情怀和审美追求。

王维的山水诗如同工笔画,柳宗元的《渔翁》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丹青水墨。“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夜宿西岩的渔翁,拂晓时分“汲清湘”、“燃楚竹”,制作早餐;“烟消日出”却不见人影。家人正着急寻觅时,一声欸乃给出答案:人在青山绿水间。景和情携手同出,人与境相融共生。

山水自然美如凤头引人入胜,古典诗词佳句中蕴蓄的人文情怀也同样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请随笔者走进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悼亡词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上阕写活在人世的丈夫,写他对亡妻铭心刻骨的思念以及思念不得的空虚、怅惘和凄悲。“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下阕写离开人世十年的妻子,写她忽然回乡,写她早上起床后在窗前慢悠悠的梳妆打扮,写活了故去的人。恍惚中,“妻子根本没有逝去,她就是出了趟远门”这句被诗人反反复复肯定否定了许多次的话又凸现在脑际。醒来呼唤妻子时,半晌没有回音,回到现实中的诗人怎能不从心底流出这样的言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肠断何处?千里之外的孤坟,一抔黄土埋葬妻子的地方。痛定思痛,痛不欲生。而读到此处,哪个读者不为之潸然泪下?

如果说苏轼的这首《江城子》让我们咀嚼了丧妻、思妻的痛切之愁,那李煜的《虞美人》则让我们吞噬了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亡国的哀愁有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看似寻常的比喻,却让读者对抽象的愁绪有了具体切实而又形象生动的认识,体会到了词人真挚、炽热、深厚的爱国情怀。

3 借用活用,拓展美

“瞿塘峡从奉节县的白帝城到巫山县的大溪,全长八公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诗,可以说是歌咏三峡的千古绝唱,也可以说是我们这部交响乐最好的序曲。”这是课文《壮丽的三峡》中引用古典诗词名作的一个例子。像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数不胜数。

“岳麓山上,‘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反复千年。爱晚亭、白鹤泉以宁静的姿势保持着百年的原貌。”(《寻觅楚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把栏杆拍遍》)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引用《西洲曲》里的诗句,朱自清凸现出的是对往日生活深深的依恋和深情的向往,而引文弥散开的莲花般的淡香,连接着作者读者,共鸣之声可捧可掬。

岂止是今人,借用、活用古典诗词名作之佳句的文学家、诗人古来就有之。而不少借用活用又超出了原作,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一个例子。

在她之前曾有人写过这样的句子:“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李清照的高明之处在于:走进了古人,又走出了古人。

而给学生讲授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时,本人也学填了一首《醉花阴·秋思》,拙作如下:“风挽微云天成釉,雁过当时候。捋捋好心情,阅北读南,揣海色山秀。 涛声入梦留节奏,岭上岚如绣。回首看人生,就像攀岩,又仿佛探岫。”这里,笔者想表达的心声是:古代文学家的传世佳作如同餐桌上的山肴野蔬,闻之,才知其香;食之,才知其美;品之,才知其妙。也正是有了闻、食、品这几个字,我们才能逐步咀嚼出精髓、精华,并在不断借鉴学习中,努力创造出更新更美的文字。

4 结语

诚然,超出古人谈何容易。但若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去品味、去挖掘,我们会看得更远更广,俯拾到的美也更多更新,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在耳闻目濡中心灵不断得到美的陶冶。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程千帆,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

[2]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

江城子记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精彩展示 诗词创作 论语讲坛 风华好诗词

文化应该是融入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血液中的。我们民族的文化是从何而来?它是从《诗经》中来,从《论语》《庄子》等先秦诸子中来,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来……激荡我们民族的血脉,历经千古不老!

一、初中语文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传统文化的世界

初中语文第一课,我们便向学生介绍国学,介绍传统文化三股主流:儒、道、释。

我们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领学生做猜测空间的游戏,从而锻炼学生表达和倾听能力,了解文化名人、著作等。

在“文学欣赏”这一环节,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蒹葭》,了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风格,欣赏余光的《春天 遂想起》,了解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诗,认识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我们还向大家推荐了《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摘抄优美古诗文、课前进行“精彩展示”

多年来,从六年级学生们入学开始,每周末都有一项作业――古诗文摘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文篇目做摘抄笔记。

当我们学习《观沧海》时,有的学生便摘抄《短歌行》;当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桃花源记》时,有的同学就摘抄《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有的同学摘抄他的《正气歌》……

如何检查学生的摘抄效果呢?

我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设计了“精彩展示”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大声朗诵自己所摘抄的古诗文,让朗朗的诵读声成为语文课的前奏。

精彩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具有古诗词创作能力。请看学生的诗词习作(该诗获“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二等奖):

减字木兰花

王子欣

物是人非,言笑晏晏在耳畔。花落泪垂,美人独坐颦蛾眉。

流年似水,今秋未减前秋怨,借酒消愁,狂歌依旧情难旧。

武陵春 花木

陈 宇

荷兰竹柏不肯醉,牡丹只富贵,暮秋亦曾羡菊梅,红豆无声喟。

白杨是否伴梧桐,苦与甜滋味,木棉铁树万年青,无人解相思泪。

精彩展示,给每个孩子心中都洒下阳光,使他们成为留恋于语文青草地的快乐的孩子。

三、校本活动课――“华夏经典诵”和诗会活动的开展

每周两节的校本活动课,我们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的文学大家,并学习其作品。比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之后,便学习他的《兵车行》,感受苛酷的兵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学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诵读班便学习《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年日夜记梦》,感受苏正月轼对亡妻深挚怀念和伤悼……

每年5月,我校召开了“‘激情满怀 诗诵风华’经典诵读诗会”,诗会期间,学校成了诗的海洋。诗会中,同学们热情高能高涨,表演形式多样:朗诵篇目中有经典诗歌,有自创诗歌 。

四、论语讲坛――教师们精神盛宴

《论语》被誉为“东方的圣经”,穿越千年不老,读《论语》就是让我们在奔波中沉静下来,静观自己的心灵,独享一刻之闲。为了引导教师从论语这东方圣经中觅人生的智慧与顿悟,我校开设了“论语讲坛”。

在学校的“论语讲坛”中,我向全校教师讲解了《论语》中的“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从“大学”谈起,从孔子、孟子、苏轼等角度讲解了我对“忠恕之道”的理解……使全校教师走近《论语》,了解了《论语》。

五、“风华好诗词大赛”的举行

2014年,我们组织了“风华好诗词”大赛。初赛九百人海选,复赛六十人角逐,决赛十二争雄,推出“决赛”现场,学年顶尖级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步步惊心,迭起,掌声雷动。《哈尔滨日报》《生活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六、带领学生进行“名家系列研究”

近年来,我还带领学生进行了“苏轼系列研究”“杜甫系列研究”“李白月诗研究”。2012年6月15日,中语会副会长张鹏举教授来风华中学听了我的《黄州 苏轼 赤壁》,在全国“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年会上”给予肯定。

七、访文庙走近孔子,沐浴儒家精神洗礼

为了更好地领悟儒家的思想精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哈尔滨文庙。通过参观大成殿、走畔桥,听讲解员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共同感受着孔子自强不息的灵魂力量,使孔子的形象驶入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八、编辑出版《风华经典诵》《风华佳作园》

为了更集中地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编了风华中学语文校本教材《风华经典诵》。包含包含《四书篇》《古诗词篇》《古文篇》《现代诗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国学。

《序言》中这样写:“《风华经典诵》采撷文学的朵朵浪花,献给风华莘莘学子,以承儒家思想的火种,传厚德载物之道。希望同学们润泽心灵,汲取智慧。”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在成长中留下痕迹,我还编辑出版了《风华佳作园》,已出版发行。

江城子记梦范文第8篇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面对许多异性的诱惑,对爱情依然忠贞不二。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说死别已十年,双方生死隔绝,彼此什么也不知道。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也是最早的悼亡词。苏轼十九岁时娶王弗为妻,二人琴瑟调和,恩爱情深。王弗性情温顺,聪颖贤惠,不幸二十七岁病故。十年后苏轼在密州梦见亡妻,遂作此篇悼念。全词白描,平实叙述,将悲与喜、生与死、真与幻交织融合,纯是从胸臆中流出而不加雕饰,情意沉郁深厚,感人至深。

3、《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以牛郎织女每年七夕夜晚相会一次的神话故事为题材,歌颂真挚坚贞的爱情,写的是天上,实际指人间。这一题材前人多有描写,本词却能突破离情别绪的传统模式,自出新意,认为只要爱情真挚,即使每年只能相见一次,也胜过无数次庸俗的相聚。爱情的真谛在于真情长久,而不在于朝夕相处。这首爱情词,借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人间美好的爱情,笔法曲折委婉,语言含蓄细腻。

4、《摊破浣溪沙·七夕》作者:高观国。

袅袅天风响珮环。鹊桥有女夜乘鸾。也恨别多相见少,似人间。

银浦无声云路渺,金风有信玉机闲。生怕河梁分袂处,晓光寒。

此为赋七夕之作,借双星故事,影射人世之爱情,佳处在步步侧写,故能翻新出奇如此。“也恨”二句,新警夺目。下片“银浦”二句,以玉机之闲衬相会之喜乐。“生怕”二句,虚想别时凄黯情景,更有不尽之余味。全词浑由织女落笔,分明是对人间思妇的深切同情。

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