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如人生

戏如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戏如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戏如人生范文第1篇

明天,看似充满着希望,却处处布满荆棘,无处下脚。谁都不是超人,所以都不会飞檐走壁。只能垂死挣扎,爬过荆棘你就是一个胜利者,仿似上帝就是喜欢这么折磨世人一样,有人天生胆小,所以就只能畏首畏尾的过完窝囊的一生,等待下次轮回,等待上帝的安排,等待宿命的编排。

人,无法自己选择来到这个世界后的一切。只能后天自己努力奋斗去改变。

有些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或贫穷或富贵,家庭或幸福或支离破散,

戏如人生范文第2篇

婺(wù)剧,是浙江金华(古称婺州)的一个地方剧种。这个许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念的“婺剧”,却是京剧前身“徽戏”的“祖宗”。梅兰芳先生就曾说过:“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

现代人听传统戏曲的少,连京剧、越剧都存在戏迷趋于老龄、人才青黄不接的隐忧。许多地方剧种只能完全靠政府投入维持生存。然而,偏居浙江中西部的婺剧,近年来却呈现出了一派兴旺景象:每年演出600多场,既受老百姓欢迎,又年年出国访问;一系列新剧目屡获大奖,一批青年演员挑起大梁;3万多平方米的中国婺剧院即将建成,成为城市新地标。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关。

她叫陈美兰。

在中国戏曲界,她是两度“梅花奖”得主,是婺剧的代名词;在戏迷嘴里,是被念叨得最多的名字;在浙江婺剧研究院,她是所有青年演员的老师。

精 业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两度拿奖者全国只有30多人。此外,她还拿过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和十多个全国、浙江省戏剧汇演中的表演最高奖,不到30岁就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美兰达到这样的成就,靠的是在戏剧表演上的“精”和“新”。

《断桥》中的青蛇是陈美兰塑造的经典角色。在一般人眼里,《白蛇传》的主角当然是白素贞,小青只是个跟班,但陈美兰却把这个配角演得比主角还抢眼。

婺剧的《断桥》曾被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被公认是所有戏曲中最好的“断桥”,原因就在于婺剧“文戏武做”的特征,有人总结是“唱死白蛇、做死小青、跌死许仙”,特别有看头。陈美兰初演青蛇时才21岁,刚进剧团没多久。面对这出最能代表婺剧的折子戏,她考虑的不是“自己能不能演下来”,而是如何超越前人。

以往白蛇演唱时,小青只能愣愣站在一旁。陈美兰与动作指导商量:能不能给青蛇加上一些动作,以舞蹈表演的手法反映她的心情,与白蛇相呼应?她的想法得到了动作指导的认同,通过吸收和融化芭蕾舞的动作,为她设计了六七组造型放在合适的情节里推出。不久,陈美兰在画报中看到一幅《蛇舞》的剧照,照片中的“蛇”以轻盈的身段盘住了“鹰”,她觉得很有表现力,于是把这一动作稍加改进移植了过来。这个青蛇在盛怒中盘在许仙腰间的造型,后来成为观众们看戏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并成为婺剧《断桥》中的经典动作。

新版《断桥》让陈美兰获得了浙江省青年演员一等奖,也成为她首次参选“梅花奖”时的剧目之一。另一个则是折子戏《拷打提牢》。

《拷打提牢》是一出苦情戏,与陈美兰之前的戏路完全不同,因此她特意拜师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徐汝英,刻苦学戏。当戏排出来,大家惊讶地看到,陈美兰表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自己。当时还是少女的她居然演活了洪苏秀这位含冤受屈的古代妇人,其在极度悲苦时用“甩发”表现的强烈情感使观众忍不住落泪。

陈美兰说,她学《拷打提牢》一方面是为学习其中高难度的甩发功,另一方面是增强表现人物性格、外化人物心灵的表演能力。

多年以后,陈美兰在新编历史剧《梦断婺江》中就充分展示了这种能力。她扮演的才女柳彦卿温柔内敛,而且没有武打和诸多身段技巧,要演好,只能以情动人。陈美兰说,这需要对角色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吸收体验派的表现手段,结合戏曲的程式,用心、用情去体验、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为在《梦断婺江》中的出色表现,陈美兰2007年再度荣获“梅花奖”。

婺剧表演艺术家吴光煜说,演员分两种,一种是“本色演员”,能把与自己性格类似的角色演得特别好;另一种能把各种角色都演好。陈美兰正是后者。这些年来,她塑造了一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英姿勃发的巾帼英雄穆桂英,文武双全的十三妹,思凡心动、娇羞扭捏的小尼姑,嫉恶如仇、锋芒毕露的小青,刚柔相济、大气俏美的双阳公主既能文,又能武,能演青衣、花旦、刀马旦等各种角色。这些性格差异很大的角色考验了陈美兰,更锻造了陈美兰,使她最终站到了婺剧演员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上。

从当演员的第一天起,陈美兰就不把自己局限于“演”的位置,几乎每一出戏她都会向导演、编剧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他们共同把角色塑造得更完美。比如2002年拿到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的婺剧《昆仑女》中,有一场戏讲双阳公主被困雪山,听到母亲被逼身亡的噩耗后悲愤交加。原本,导演精心设计了一大段双阳公主怀念母亲的唱腔,但陈美兰经过对角色的反复研究,认为不符合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性格,提出用一套剧烈的舞刀动作表达双阳公主内心的激愤之情。导演采纳了她的意见。后来演出时,效果非常好。

敬 业

陈美兰以表演时目光灼人、盼顾生辉著称,但很少有人知道,她其实是个近视眼,这“会说话”的眼神完全是靠苦练得来的。

戏剧界有句行话“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戏中人物的一切内心感情,要通过眼睛来传神表达。对于锻炼眼神,陈美兰下了苦功,她像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那样,对着镜子每唱一句,就琢磨一下眼神,反复不停地练。排练《白蛇前传》时,她觉得小青前半场戏应该是随和柔情的,后半场应该是嫉恶如仇、眼藏杀机的。通过反复琢磨和练习,终于达到了随和时平静亲近,愤怒时怒目圆睁,眼神能随时传情达意。

陈美兰的授业恩师、国家级婺剧“非遗”传承人葛素云仍然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陈美兰考入金华市婺剧培训班时,还是个怯生生的16岁小姑娘。她的天赋并不是顶好,但刻苦程度却无人能及。有一段戏需要在地上跪20多分钟,即使膝盖肿了,她也不在老师面前喊痛。

戏如人生范文第3篇

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

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

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

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

——-折子戏。

所谓人生不过是逢场作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同时又是他人的配角。只是有的人在台上,有的人在台下,有的人沦陷戏子与看客之间,有的人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折子戏,流水曲,袅袅音,转瞬即是人生另一幕场景。流不尽的泪,流不尽的情,到头来轻叹一句:再坚强的诺言也形同干草。

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人生如戏,人前粉头垢面,唯唯诺诺;人后想卸载那些淡妆,可是入戏太深,已经沦为身前身后皆为戏,蓦然发现自己是多么可怜,就像离家的孩子,找不到归家的路。我们邂逅在戏里,许多的戏,组成了我们行走的路线,一路颠簸,一路变幻角色,撕掉了一张面具换来了一张脸谱,戏词里的字字句句都得按照预先设计的台词脱口而出,剧情也得按照剧本不计其数的彩排。

开始我们只会看戏,当我们看见悲伤的剧情的时候会没心没肺的掉大把大把的眼泪,也会感受到那种比撕心裂肺还要痛苦的痛彻心扉。后来,我们看腻了戏,也慢慢开始学着演戏,最初是最简单的木偶戏。偶尔有人说,会来看我演戏。但是我怕我演技不够精湛,于是我开始刻意疏离,刻意寻个理由,避开人声鼎沸的戏台,在台下静心看着,暗自揣摩着。我想着有天我也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戏子,不再做一个看客,能得到万壑雷般的掌声,于是我也开始有意无意地戴上戏剧里的人皮面具,对着镜子开始练习微笑。练的累了,皮肉僵硬了,会有一种隐隐地看不见的疼痛,可是我们还得继续,明天还得继续,因为戏台不容许技术不够娴熟的戏子。

后来,我们演技日益娴熟,我们可以眸含水,潜忧伤,但脸皮却刻意绽放出最灿烂的笑脸。于是导演说,你们可以开始续演了,可终究会发现,我们的感情已经没有了曾经的影子,一切都花非花、雾非雾。有时脱下一身戏袍,去看别人的戏,会感觉满目的苍凉,戏里戏外都是死一般的岑寂。会突兀得觉得,我的戏也是一样,满目的凄凉,满是哀凉的凄伤,导演说笑就笑,令哭就哭,却深深不见伤。原来这是戏,伤了自己,别人并不当真。

演戏多了,戏子也就红了,笼罩着的光环多了,开始了接的戏也就多了,演技更好了,不管剧情如何终究都会幻化成真,骗过诸多戏迷朦胧的睡眼。可戏子终究只是戏子,不管如何成功,都只是在演戏,都只是在导演的装潢诠释戏剧生活。也许又有那么一天,老戏子,细思量,细斟酌,戏子的一路芳华、戏剧的极致完美、戏迷的终极崇拜,往往就是最不堪回眸之时,往往会在顷刻间支离破碎,许多纠葛的戏终化成殇,留下给人们的只会是满地的残。

戏子无论如何会演,无论演技多么精湛,终有退居幕后的一天。我不知道,退居幕后的老戏子是否还将一如从前,即使艳阳高照也能演绎出青灰色的天空。或者,当戏迷不再沉浸你的戏的时候你又该何去何从?面对戏迷低落的情绪,你又如何在尘世中艰难爬涉?又或者,当导演只让你千遍一律的续演一个剧本时,你又如何每天面对千遍一律的戏而不束手无策?我想只有逃脱戏的束缚,不再做戏子。可是戏子早已经习惯了戏的陈词,如影随行,又如何能摆渡?

看雨、听风、赏戏,都成了一种心境,谈不上忧,谈不喜,但,乐肯定是没有的。我不喜欢听戏、赏戏,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也不是一个技艺娴熟的戏子,戏份很容易被人看破。但是懂得看戏的人,他看破但不说破,于是又有了我自圆其说、孤芳自赏地继续不遗余力地演绎下去。一遍遍、一天天地循环着。戏剧深处,红尘里,谁打马经过,一不小心,踏破了红尘往事,踩碎了脉脉温情。于是我们在那出戏里自定义添加了好多曲折的情节,也总有诉之不尽的话题。但戏子又有多少刻骨铭心的戏?也许演了几十年,能令自己忘不掉、不抗拒、刻骨铭心的只有一次而已。

都说人生难得知己,其实戏子又如何?戏子的生活犹如茫茫夜海中一盏摇曳的灯火,不会有掌灯的人,总是要疲惫不堪地为观众演绎一幕又一幕的戏剧。为了掩饰一个动作的缺陷,在夜深人静总要练习千万次。观众笑了,戏子却哭了。观众笑的时候戏子看见了,可戏子哭的时候又有哪个戏迷递过纸巾?戏子伪装笑脸下的忧郁谁又能瞥见?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在剧中轻轻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如果人间失去多彩的面具,是不是也会有人去留恋、去惋惜?

戏里戏外皆人生,人生如戏,但我不想做戏子,即使只是一个孤独的影子,也不做戏的傀儡。人生如戏,可人生又有别于戏。它没有预演的机会,一旦拉开了序幕,尽管你如何地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因为,人生是没有草稿的。可人生终究是一个舞台,上面的戏子不计其数,相互续演的戏剧织成了一张相互交错的网,徜徉着彼此的足迹,宣泄着彼此的忧伤。

戏如人生范文第4篇

有很多人都劝戒我说,不要太拿爱情当游戏,我笑笑,不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连人生本身都是一场戏,又何况是爱情?

每个人人生的区别就在于:演的好坏而已。可是人生这场戏没有N机镜头,因为根本不会有人给你喊“卡”,录影机只有一盘录影带,时间老人这个录影师不会给你重新来过的机会。我是一个不称职的演员,这十五年的戏被我演的一塌糊涂,但我也只能鼓足勇气继续演绎下一个15年,在下一个15年……人生,让你来不及后悔。

没有一个人在戏里演的角色是自己。演员若是想把戏演好,就得摒弃真实的自己,重新创造一个“自己”来配合角色,在人生一场又一场戏中,便渐渐迷失了自己。人生亦是如此,如果你想一帆风顺的活下去,就必须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所以在不同的人面前你就得戴上不同的面具摆出不同的笑脸,而我们即使知道对方脸上戴着千层面具,也只能隔着厚厚的面具对对方微笑。人生的悲哀,不过如此。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些跑龙套的,每天茫茫碌碌的为别人加镜头,因为在这场戏中,一个人一生只能演一次主角,其余时间也只能在别人戏里串串镜头,走走过场,我们每个人读是演员,每一天都在演戏,这场戏的名字叫人生……

戏如人生范文第5篇

闫立秀,合肥市长丰县人,小学两年,自学成“才”;著有5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如戏人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创作剧本22本(台)电视剧本两部,曾获文化部大奖,含刊物出版了100多万字文学作品,破格被评为安徽省三级作家,《如戏人生》获得“省人民政府”奖。

我与闫立秀先生接触的时间并不多,印象却很深。多年来,他经常像是从天而降,突然地就闯入我的视野,衣装还是那样的衣装,形象还是那样的形象,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前不久,读了他的自传性纪实文学书稿《如戏人生》,书中所描述的场景,我大都比较熟悉;书中的人物,我仿佛都见过;书中的事件、情节、地点以及那些细节和语言,都能引起我很多回忆。

立秀先生很会写戏,所以他运用了戏曲的创作手法来写作此书。不论是好奇的观众还是读者,首先就会被开篇所吸引,也会联想到一段即将开始的悲喜人生。不仅如此,他又用了一段文字,为开篇锦上添花,“本人貌丑多髭,一生中却与四个‘美女’赤绳系足,或亡、或离、或聚、或散,四位没披婚纱的新娘,同唱一曲没有婚礼的悲歌,共演一出现代版的《啼笑姻缘》”。传统戏曲大多是一男一女唱尽天下悲欢,但他却与四个女人相关联,这就是会写戏的立秀先生为读者所设计的一个传奇的开场。

写戏离不开人物,立秀先生在书中,就塑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首先是他自己。他集农民、编剧、演员、演奏员、经纪人、导演、团长、政协委员等等于一身,说不准他到底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他放过牛、要过饭、当过盲流……好像什么事都干过;他风光无限的时候,在夹道欢迎中去开会,去作报告,他处于逆境的时候,被人五花大绑、拳打脚踢狼狈不堪……在他的身上演绎出了亦悲亦喜、亦庄亦谐的戏剧情节,以及那些特定的年代,在一位民间艺人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不仅如此,立秀先生还浓墨重彩地塑造出了与他相伴的几位女性,红颜薄命的旦角演员芸姐,敢爱敢当的秋儿,情趣相同的三妹,走红歌坛的张唯,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哪怕是书中短暂出现的人物,立秀先生也用极少的语言,把他们刻划得非常生动。如心地善良的车长王艳艳,爱贪小便宜的芮明白,爱吵爱闹的“锅大娘”、甚至是小叫花子雷跃进等等,读起来活灵活现,让人感到这些人物就生活在你的周围,就表演在人生的大舞台之上。

戏如人生范文第6篇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

如果这场戏是没有悲哀的,那么就是乏味的,就无法让人们记得你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

如果这场戏是没含有快乐的成分的,那么就是伤感的,那谁又愿意去观看这场戏呢?

每个人只能演一场戏,那么,为什么不给观众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呢?

所以,在每个人主演的这场戏里,就应该会有悲和欢.

虽说人生如戏,但这部戏是不需要剧本的.它有你来把握,只要你懂得人生的真理,就懂得怎样去演好这场戏.

每个人都不能因为人生的挫折而以为这场戏的主角不是你.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么你很可悲,因为你还无法去演好这场戏.

我们应该都要抱着满满的自信心去演好这场戏.这样,我们在真正的人生道路上才不回摔倒.记住,不要让别人忘了你才是主角.但你也不用给别人提示,因为这样很可笑,明明你是主角,为什么好要千方百计地去讨好别人,让别人知道呢?你应该不管是什么时候,心里都装有自己,才不会被受到伤害.

也永远不要像命运低头,想着去自杀什么的.这样就表示你向别人宣布:你没有能力演好这场戏,你无发将它演得轰轰烈烈没关系,但至少不要戏演到一半就连酬劳都不拿了,离开这常人生的戏,这样是很苯的.

戏如人生范文第7篇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席慕容《戏子》

几年前的一部电影《梅兰芳》的一幕:梅兰芳要学戏,其伯父梅雨田对梅兰芳说:“大伯不想让你再戴这纸枷锁,不想让你再遭演戏的罪。” 一副纸枷锁,沿袭千年,梨园中的婉转清脆浑厚苍劲,台上的五彩缤纷繁华似梦,终究被牢牢套进这纸枷锁中。颠沛半生往事成空,那角儿争了一辈子的,如烟尘散落,到终了还是自个儿独守着那份寂寞,如初。演了一辈子戏的角儿,回头看看,这辈子的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不也正是一部悲喜剧,只是这血泪与笑容交织的人生剧场里,观众只是自己。

风流云散言慧珠

一直喜欢《庄子》中的一个词:风流云散。聚散如风,纤云弄巧,点点清淡,却又有着说不出的风流韵致。恰如京戏里的水袖飘飘,漫卷轻甩,那袅娜那仪态让所有的言语单单指向了一个美字。而配得上这风流云散的俊逸洒脱的,近百年中整个梨园行当唯有言慧珠一人。

言慧珠是梅兰芳先生的高足,她扮相艳丽、亭亭玉立,嗓音清亮圆润,又文武兼擅,创造性地继承梅派,开拓梅派表演领域。尤其是她演的《贵妃醉酒》,突破了“贵而不醉”或“醉而不贵”的通例,创造了“贵而欲醉、醉而犹贵”的意境。戏里戏外,她永远都是那么光彩夺目;台上台下,她用美惊艳了万千观众。去戏园子看戏,她身着绛红色的呢子大衣,脖子上围着两条玄狐,高跟鞋踩出的清脆韵律中,她“容光四射,明媚照人”,坐下后挺着脖子用眼睛向前后左右扫射一遍,接着抬起手理理鬓角,打开手包,用小镜子照着补妆,扑扑粉、抹抹红。她的这些小动作,也好像在告诉人们“言慧珠在此”。

她率真直爽,甚至是百无禁忌。如此女子的感情留给观众的却是一片唏嘘:言慧珠与男影星白云热恋,他俩住在上海的扬子饭店。“多才惹得多愁,多情便有多忧。”因为戏曲演员每晚有戏,朋友请客一般都设在中午。有车来接言慧珠,她出门前一再叮嘱:“你不要出去噢,我很快回来。”酒席的时间一长,她就很着急。有时拉了女友(顾正秋)悄悄溜出。在电话机旁,言慧珠请女友给白云打电话,说个假名约他到某个地方见面,对方同意了,挂断电话,言慧珠眼圈一红,深深叹口气说:“做一个女人真苦。”孰料一语成谶,流离半生颠沛天涯,一代佳人香消玉殒于那场浩劫。1966年9月11日凌晨,她在自家的卫生间悬梁自尽,年仅47岁。著名戏曲理论家龚和德先生说:“言慧珠的一辈子活得太超前了,时代跟不上,历史不允许,她没有生路!”

章诒和说她是“大形于色,且一切都大形于色。说话行事,从来不分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及对象,呼啸来去,旁若无人”。而这一切,也为她此后的悲剧深深埋下伏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何况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她如此锋芒毕露张扬于外的性格结局只会是一场悲剧。

戏比天大常香玉

希腊哲学家认为悲剧可以划分为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相较于言慧珠的无羁奔放,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则要平和得多。这份淡远的平和,亦如一副软甲,守卫着她有惊无险地经历过那段落寞的惨境。

说起常香玉,不得不提起她那句“戏比天大”。上世纪30年代末的开封,一所小学校包场演戏,戏台上一个小姑娘表演耍枪。突然,枪被她一脚踢到台下,顿时引起一片惊叫,前几排的观众吓得缩脖子捂脑袋,后排的观众齐刷刷站了起来。一个小学生捂着脑袋哭道:“头被砸了个疙瘩。” 事后,小姑娘的父亲说:“孩子,祖师爷说过,上了台,戏比天大。哪怕天塌下来,也要把戏唱好,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这个小姑娘就是常香玉, 正是这场童年意外得到的教诲,让她终其一生对戏有着骨子里的敬畏和执着。

相较于其他家学渊源的名角儿,常香玉可谓出身寒门。常香玉出身于普通的艺人家庭,1932年3月(十岁)为救场第一次登台客串了《铡美案》,在剧中饰演英哥(娃娃生),随后就下决心学戏。同年5月就随父亲张福仙搭班开始拜师学艺,先后拜了翟燕身、葛燕亭、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武丑、小生、须生,后专演花旦。家族中没有璀璨的明星,京城的舞台离她又是那样的遥远。常香玉的艺术成就是在山村简陋的戏台、县乡简陋的剧场慢慢沉淀下来的。她充满草根气息的经历,又让她终生与大众为伴。而她百年之后,相关部门为其追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无法断言她的戏是最好的,也不能说她的表演是最完美的,然而“人民”二字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她用执着的表演向人民诠释着“戏比天大”。

然而阴差阳错,常香玉被广为人知乃至被铭记不是因为她的戏,而是因为她的一项政治活动,进行全国性的义演为志愿军捐献飞机。时过境迁,那架曾经翱翔于天际的战鹰如今早已退役,只是那件壮举却成为她德艺双馨的符号,而被打上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尽管心中景仰,但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记住的是她铿锵的腔调有力的唱词。

戏比天大,其他的身后事又何必在意?

风雨潇潇程砚秋

“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在这个小花园内,我演了好几十年的戏,太疲倦太厌倦了,所见所闻感到太没有什么意味了,常想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在台上装模作样、扭扭捏捏是干什么呢?我要求,希望党让我去做一些新鲜的平凡的事情尝试尝试,我觉得是有趣味的,这是我的要求。人生如轻云易逝,在这五六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大半辈子以戏为命,于生命最后的几年中却厌倦了演戏厌倦了舞台,这是程砚秋的原话,你信吗?章诒和说,我信。

程砚秋是与梅兰芳齐名的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是当代的大艺术家,是京戏程派艺术的开山鼻祖。究竟是什么让一辈子以戏为生的人,写下以上的文字,已成为一段公案或许永不可考。而翻开书页,细读这些文字,却是满心的苍凉和无奈。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唱戏;他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却执拗又坚决地认为,唱戏是其人生最大的错误。厌了,倦了,只是这暮秋的潇潇寒雨是否敲打出京戏的一板一眼。细细回味这一生,却只留了一个鲜红如血的叉号为总结。

1941年初秋傍晚,他与学生(刘迎秋)漫步北京什刹前海塘侧,望着晚霞的一片暗红,程砚秋若有所感地说:“人生即是演戏,社会即是舞台,人人都是演员。”遂又指着环绕四周的景色说:“你看,这是多么美的天然布景!我们演戏,不过是戏中串戏罢了。”人究竟是观众,还是角色?是人演戏,还是戏演人?似乎都不大好说,也不易说。想起辛弃疾那首《丑奴儿》,却道天凉好个秋。

戏如人生范文第8篇

大幕徐徐打开,就像打开了一扇虚拟世界里的艺术大门。里面的光与影、点与线、声与色、静与动,亦真亦幻,如诗如画。它穿越了历史时空,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空旷的舞台上,时而缤纷多彩,时而光线灰暗,不同脸谱、不同服饰的老生,青衣、花旦、小生们轮番出场。他们在浓墨淡彩的声与形、情与景的故事里,忘情地表现“唱、念、做、打” 的功底,诉说人生的悲欢离合、喜忧哀乐。……

帷幕后面的世界,虽然光线暗淡,但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一张张普通的面孔在施粉着墨之后,都变得平和与超脱起来。因为脸谱是假的,人物是真的;戏是假的,情感是真的。

画着脸谱的人,在台上演的是真实的戏;不画脸谱的人,在生活中演的是虚假的戏。走下舞台,洗尽铅华的演员恢复了生活的真实;走出剧场,带上面具的观众,重现了舞台的虚幻。究竟剧场是舞台,生活是舞台;戏是一场梦,还是人生是一场梦?这戏里戏外的人生,亦真亦幻的生活,谁能说清⋯⋯

梦里不知身是客,台上只道戏为真。真实的演员,真实的观众,在这真实的舞台上下,共同编织一出出真实的戏与梦,每个人都得到极大的满足。正如老人们说的那样:戏是人生,人生如戏。

From folks to palace, from the ancient to the present, having gone through thick and thin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Beijing opera, which settles in the national blood, has experienced the change of times and furnace of art. At the 15th China Beijing Opera Art Festival in Jinan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with the ancient cultural elements and breath of times, this kind of Beijing opera art which is called “National Opera”, put on many classics which could be calle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Beijing opera and modern art and explain to the world the previous and present life of a historical and modern story.

When the stage curtain is drawing open, it seems that a gate of art in a fictitious world is opened. Inside the light and shadow, spot and line, sound and color, silence and motion, being like poetries and paintings, are true and dreamy. They travel through the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and bring people boundless thoughts. On the spacious stage which is sometimes vivid and colorful and sometimes dark and gloomy, the Old Actor, Black Cloth, Female Lead and Young Actor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facial make-up and in different costumes come on the scene one after another. In the tones and looks with thick Chinese ink and light color and the stories of emotions and sceneries, they perform the abilities of “singing, speaking, performing and fighting” to their hearts’ content, telling the vicissitudes, laughter and tears of life….

The world behind the curtain, is a realistic one in spite of the dark light. After make-up, the common faces all become placid and detached. It is because the facial makeup is false yet the character is true, and the drama is false yet the emotion is 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