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理想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师,教师的教育理想与学生的未来、学校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用五个字教育理想就是:用心做教育。有了理想才有了奋斗的方向,理想就像指明灯一样,照亮前方,深信,只要心存高远,所有的理想都会成为现实。
俗话说:只要肯认真,铁杵磨陈振。无论做人做事,只要用心,就没有做不好的人,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做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做好教育,必须要用心,因为教育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感受,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全心全意。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不只是知识层面的交流与探索,它是一项启迪心灵的大工程。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为灵魂的教育“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心做教育必须做到敬业、奉献。
(来源:文章屋网 )
我淘书的渠道,大抵有这样几个。一是循着自己喜欢的作者,去搜他的著作,或是他所读过的书籍来,以一饱眼福;二是报刊的书评书荐,比如《中国教育报》的读书周刊,比如《书摘》《读书》等杂志上的书刊讯息;三是逛书店,有时并未淘到心仪的书,那逛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四是网上搜索,比如浏览当当网等网站,在网上流连,也逛得心旷神怡,常常不知疲倦。
当时在网上究竟是怎么发现《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这本书的,如今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一看文字介绍,就觉得此书值得一读,便立马下单。
及至看完刘百川先生的这本日记,便知此书不仅仅是“值得一读”。它和我的很多教育思考不谋而合,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些治教主张。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68篇日记,是作者从1931年7月1日担任新民小学校长开始,两个多月来所写的日记。日记所记叙的,是刘百川先生在这个小学校长岗位上的所思所虑、所作所为、所谋所求。文字是十分平实的,那些事情似乎也简简单单、零零碎碎,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是深刻至极。直到现在,我还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时常信手翻阅。
中国的1931年,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份,内战未息,日寇入侵。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境况可想而知。从刘百川的日记里,我们却看到了在那个无法“安居”的时代,一代教育人“乐业敬业”的精神与状态。而这种精神与状态,正是这本日记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
刘百川先生生于1903年,卒于1971年。已经离世40多年的他,对于如今的一些教育现状,估计也是想象不到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似乎就理所当然地少了一些崇高,少了一些纯粹,也少了一些尊严。最不应当浮躁的教育,却真真实实地多了一些浮躁。而80年前的刘百川,在一个小学校长岗位上,既没有追赶什么潮流,也没有心浮气躁,更没有怨天尤人。他沉心静气、有条不紊地把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一一体现和落实在办学的具体实践之中。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怎样做真正的教育人?这本小学校长的日记,可以解答我们很多很多的疑惑。
刘百川先生作为一位校长,把对于教育的热爱,对于学生的爱护,对于教育的理想与追求,悄无声息地展现得淋漓尽致。“办理学校要从坚实平易上做工夫”,这是刘百川先生在他所任职的新学校即将开学时,对学校同仁提出的三点希望之一。而80年后的今天,“坚实平易”的教育,依然是值得憧憬和向往的。
尽管时代在飞速发展,但因为人类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所以教育的本质也不会改变。刘百川先生在《孔子教育哲学》一文中,归纳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五个要点,即“适应个性、注意趣味、以身作则、教不择人、善用启发”。他认为孔子的这些教育方法,“颇足为后世为人师的取法”。
事实也确是如此。两千多年来,“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而这些“木铎”,时至今日也仍然难以摒弃。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断言,在人类基因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异之前,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不可能革掉这五条中的任何一条。
作为一位教育人,首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坚守与践履。刘百川先生在接到县政府委任状的那天,就为自己当好新民小学校长定下了“八条态度”。而这“八条态度”,与教育直接相关的,仅有一条:“教育的目的,在造就儿童,一切的设施,自当以儿童为中心。”虽然只有一条,但刘百川先生却是扎扎实实、真真实实地在贯彻和落实。
教育需要的不是花样翻新与眼花缭乱,而是执着的坚守与朴素的践履。刘百川先生无疑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和示范。68篇日记,篇篇都是很好的注脚和阐释。
比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遍寻这68篇日记,都找不到这个词。但是,刘百川先生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得非常真实、非常彻底。教师延聘、学级编制、训育问题、成绩考核、校具管理……事无巨细,所虑极为周密,缘由只有一个:“以儿童为中心”。如在儿童桌椅安排上,刘百川先生考虑得十分细微,“根据合理的标准(如桌高应当身长七分之三加一寸,椅高应当身长七分之二等),重新整理一下,以桌椅的高矮,分为六等乃至十二等,每一桌子和一椅子,都编有号码”。其目的,就是为了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增高适时更换桌椅。
如今的教育设施设备,已十分现代化与多样化,但其使用之“道”,还需向刘百川先生好好学习。“以儿童为中心”,在刘百川先生的办学中,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与作为。
教育需要坚守,但绝不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随着时代的发展,少年儿童成长的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应当敏锐察觉和深入思考社会变革给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带来的各种新的影响,从而在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中多一些因势利导、多一些积极改进。
刘百川先生也特别重视“改进教育”。他指出,“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儿童的研究,实为目前重要之工作。关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之程序,学习心理方面的各项问题,都要加以切实的研究,作为改进教育的根据”。在他制定的校务工作六个重要原则里,其中第二条就是“适应社会需要:调查社会状况、地方职业种类、家庭生活情形、毕业生出路等,作为设施教育的标准”。对于儿童的训育,刘百川先生确定了“合于儿童生活需要的”“合于时令的”等六条标准。但是,刘百川先生并不是盲目的“追新族”,他在学校开学之前对同仁提出的第二点希望就是“凡所设施,务求效率的增高,不在乎方法的新旧”。因为他坚信,“教学之原则,要一一从事实方法去实施起来才能达到教学之目的”。
如今的教育饱受诟病,其实很多时候也颇为冤枉。但是,有些问题的确是不能忽视的,比如,教育理想与信仰的缺失,教育情怀与精神的匮乏。
教育崇高信仰和教育伦理价值的回归与坚守,已是迫在眉睫的治本清源之事。刘百川先生的这本日记,给予我们最为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就是如何满怀真情、细致入微地把崇高的教育理想落实在坚实平易的教育实践之中。
作为一个教育人,既不能没有教育理想,也不能没有踏实干事的精神。每每翻阅刘百川先生的这本日记,我就不由得遐想,如果今天的每一位中小学校长,都像刘百川先生那样办理学校,那些令人头疼、惹人诟病的教育问题,也许就会减少很多很多。
于是,在我读完这本日记不久后的2013年暑假,我们购买了三百多册此书,把它作为我区“修远行动・教师阅读计划”的阅读书目之一,赠送给了全区中小学校的每一位校级干部。
教育改革为什么会发生?因为现实的教育不能或者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理想的教育存在差距。教育改革就是由现实的教育走向理想的教育的过程。人们对理想的教育或者说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期望,就是教育理想。这是教育理想的一种含义,也是本文所指的教育理想的含义。教育理想还有另一种含义,即人们希望通过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比如理想的人、理想的生活和工作。两种不同的教育理想含义,意味着教育理想的主体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另一类是其他人或单位,比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等。教育理想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是人们对现实教育反思的结果。人们有不同的需要,因而也有不同的教育理想。
在这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教育理想还有用吗?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人们的“自利”动机充分地激发了起来,教育领域也受市场化的影响,一些人逐渐放弃了教育理想,终日沉沦于现实的功利之中。尽管如此,仍有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怀着教育理想,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事业中。教育理想成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原动力。教育理想使他们意志坚定,使他们即使面临再多的困难、挫折也依然坚持。他们不会在乎教育改革的一时得失,不会“走马灯”似的今天规划这个改革,明天又去实施那个改革,因为他们知道教育是什么。有教育理想或者能够坚守教育理想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能够超越一时之利,将教育看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成全人、帮助人发展的过程;他们会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志业而不只是职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和教育改革中去,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只要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即使困难再多、阻力再大,他们也会去大胆尝试。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教育理想,让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寻求教育变革;正是坚守教育理想,让他们稳步前行,日益接近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的真谛。当代中国的教育之所以还有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还有这样一批持有并坚守自己教育理想的人,为了教育的改善而殚精竭虑,正是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推动着中国教育稳步前行。
教育理想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教育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当你在反复追问和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断给出自己的回答时,就说明你对现实的教育存在不满,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也就意味着你的心中有一种教育理想,在指引着你从事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理想,是你自己根据现实教育的问题主观建构出来的,是你对教育诸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的一种要求和设计。只有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想,是基于教育自身的诸构成要素而提出或设计出的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或形态。因为他们身处于教育之中,对教育的体验最深刻,不只是从“理想实现”的结果层面来思考教育理想,而是更注重“理想实现”的过程——什么样的教育过程,教育内部怎样合理、有效而又合乎道德地进行组织,才能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一般的人或群体,他们身处于教育之外,他们的教育理想往往偏重于教育是否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目标,“教育”在他们那里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目标的工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身处于教育之中,每天与教育打交道,甚至痴迷于教育、为教育癫狂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才有资格称得上是有教育理想的人。他们在思考着“善”的教育、“好”的教育,而不只是“利”的教育、“用”的教育。这种教育理想的形成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日益浮躁的功利主义社会背景下要坚守这样的教育理想更加不易。具有并坚守自己教育理想的人,在改革中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或阻力,他们也必定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的努力可能在短期内见不到效果,也可能失败,因而会受到诸多责难、批评,承受很大的压力。有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他们应该更加宽容、包容。
中国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理想,呼唤有教育理想的人,尤其是具有并坚守自己教育理想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作为当事人,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呢?
首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善于反思。对理想教育的期待不是凭空产生的,有教育理想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去构造理想教育,而是基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所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需要进行终身学习,将自己视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和持续的学习者。只有学习教育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形成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等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对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敏锐观察、辩证分析、深刻思考,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知道教育改革向何处去,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坚持的教育理想。教师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批判,可以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教育情感,确信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职业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
“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静静地读完了著名教育学者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最后一段,回味着这诗一般的语言,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这样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教育专著了。既不是完成任务,也不是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论文。只是原始的,单纯的,因偶然与之相遇,又因好看而被深深吸引。我想,这也就是一本好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灵魂”、“完美的教学”等等。书中这十个直抵人心的话题,把我引入了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学的视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用肖川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是他用心血、生命、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集腋成裘的产物。
看了这本书,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写道:古代《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萌,学生对教师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为自己服务。现在,人们提出了‘教育消费’的概念。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绝不应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气质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也讲到我们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语言,没有丝毫的说教,让我在世俗的喧嚣与嘈杂中,用多年来久违的,古典的心情,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在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我发觉自己这几年来的学习(如果还能算是学习的话)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试了,才捧起书,要写东西了,才开始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多久没有品尝看书的乐趣了?多久没有在书的海洋里欢快遨游了?
诚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这本书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它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论兴趣,又能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随笔的形式,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让我领略到教育随笔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它随和、随缘、随意,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是有感而发,像朋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严谨,甚至不求客观公允,只求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骂。这种逻辑实证之外的表达的美。这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行云流水一般随意而不随便的文风,喜也,怒也,哀也,乐也,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时时处处,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体现着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对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关键词 理想教育 精神 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康德说:“人的目的是做人”,而“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罗素问自己的学生道:“我们的教育应当旨在使头脑充满可直接实际应用的知识,还是使我们的学生获得其本身有益的精神财富?”他后来又讲道:“我们为我们自己渴望美好的东西。”可见,在人的发展中,教育的重要性。它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门学科,而是促使我们人类不断进步,获取精神养料的重要途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从康德把第一堂有关教育学的知识带到大学课堂,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学已经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那么,我们的教育经历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借用肖川先生的一句话:“中国的教育学可以借用一句话来扼要地描述,‘有着久远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在春秋时代,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实行“有教无类”教学,足下学生三千七十二门人,直到现在孔子的标志性文化仍然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好多国家在大学里设立了专门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这就是我国文化繁荣的一大标志。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国家的各个阶段教育都在不同程度地出现问题。基础教育孩子压力过大,应试教育现象普遍皆是,孩子很早少年老成,被围困在题海中应对考试;被高考束缚的孩子们,本来正值十六七岁的花季雨季,但也同样被高考这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高考这根指挥棒,让多少人为之疯狂;大学本来是学术的象牙塔,但是现在也被弄得乌烟瘴气,行政化泛滥,学术道德滑坡,大学精神溜走……另外,在各个学科中,我们的教育学科地位不高,经常是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庸品等等,甚至在看到诸如此类的现象后,有人得出:“‘教育学’不是一门学科。”这些,都是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试问,我们的教育怎么成为了一团毫无生气的死水了呢?本来是培养我们的“人”的教育怎么会被人说三道四,成了大家摒弃的对象了呢?我们的教育尊严去哪里了呢?
总结一下,我们的教育的问题出现在:一、我们的教育太过功利化,二、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三、我们的教育没有自己的位置。
曾说,建设一流的大学不需要千人一面,需要有独特的灵魂,说到底,我们在办教育的时候太过功利化,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育的结果,我们能产生多少个高考状元,我们的高考入学率是多少,考试前夕我背了多少门的课程,通过这种复制知识的方式,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智慧、思想、创造精神、想象力的培养和崇高价值的追求,而仅仅看重成绩、分数、奖学金之类的,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减弱,我们在文化发展与竞争中越来越显劣势。而其实,我们需要的是多一份理想的存在,有一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信念,有一种能够超越现实同时又依存于现实的理想来作为指导我们教育发展的明灯。记得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校长在给学生讲座时说到:只有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才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人。也许我们从来不能到达彼岸,但是此心向往却是我们的人生追求。
我们的教育缺少一个清晰的定位。张楚廷说:“把教育说成是工具、服务的工具,为经济服务,为建设服务,为政治服务。其实,应当是经济为教育服务,政治更应当为教育服务。可是我们弄反了。”我们的教育沦为附庸,倒有点变了味儿,“教育本不是经济,却搞成了经济那样;教育本不是政治,却把它当成政治看待;教育本不是军事,却又模仿军营管理”我们的教育因为外在的诱惑,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本质,已经变得不是“自己”,已经被别的什么快要取代了,这个是很危险的,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的,如果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发生变化,那该事物就不再是该事物,教育就不再是教育,教育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教育就不能再起到教育人、启示人的作用。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什么是教育:
“教育”一词始建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把得天下优良贤才来教育作为一大人生之乐,可以从侧面看出教育的社会地位以及重要影响。最早对“教育”二字有所解释的是《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同时,“教育”的甲骨文的写法就是一个人拿着教鞭督促儿童读书,含有教导的意思。
那么什么才是良好的、理想的教育?
罗素说:“理想的教育必定是民主的。”民主的教育往往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它追求自由,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它倡导宽容,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着他人的错误、宽容着他人的歧见、宽容着他人的与众不同;民主的教育同样也体现着平等,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合作学习中学到新知、提高自己。
“‘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利益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教育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让人沉醉其中,使人神情气爽,让人们有可能去经营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为一个情性通达、才智清明的人。”肖川先生的这段话,相信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靓丽的,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沉静的,如一潭清池,让前来的人能够照亮心灵、洗涤心灵;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靓丽的,能够让前来的人,心神宁静,当离开的时候又满身芳香。我们的教育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
中国几十年来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其原因有体制的问题,有政治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但是我们归本溯源,面对中国有些功利化的教育,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缺少了一种坚守,一种仰望,一种即使在清贫中也能够坚守的教育信念,一种能够让我们过着我们想要生活的教育,一种能够让我们生存得有智慧、有尊严、有期待、有荣誉、有成就感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再次来回顾雅斯贝尔斯的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我们的教育应当培育对真理的热爱、对创造的永恒追求,应当追求向善、勇敢、自由、创新、和谐,应当能够传承并创造着我们的美好文化,应当能够启蒙我们原本混沌的生命,应当为我们当下的和未来的幸福生活而存在。让我们更加关注我们教育本身的发展吧,让它自由地生长,不受外界过多的干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独立,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任仲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9).
关键词:简谈 大学生 医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医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医疗事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医疗建设事业的主要人才来源,其社会责任的重大决定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使得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之一。[1]
国外的研究中并没有“理想信念教育”这种提法,研究者们主要是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中融合了理想树立的相关思想。
,虽然国内外对理想信念教育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在具体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
第一,国内外对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研究,从具体领域关注较少。
第二,对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研究还有待深入。
第三,国内外对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更多的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对具体的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没有进行普遍的专题性,实效性研究。[2]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1、理想信念的内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但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它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或者改变某种理想信念。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是建立在理想、信念、信仰等理论基础上的,所以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对理想信念本身的研究。
从理想信念教育角度。笔者认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应从理想信念的基本问题入手,其教育角度大致有: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教育方法等。无论从哪方面进行研究都是有规所寻的,同时再进行改进。[3]
2、道德教育研究、理想教育研究先进国家的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虽然国外的研究中并没有“理想信念教育”这种提法,但研究者们还是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中融合了理想树立的相关思想。如阿尔纳乌托夫的《苏联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这些研究经验及成果都各具特色,理当进行分析比较,同时也要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综合借鉴其成功之处。
三、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医学生思想、行为的规制及实效性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许多的不利因素冲击着医学生的思想,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一些医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念迷茫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教育制度层面的原因,又有价值观层面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价值观层面的原因。主要是医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还不到位,不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对其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影响,没有深入去探寻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价值。笔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对医学生职业生涯、人生道路的最大规制及实效性价值就是使得医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的结合,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4]
我们应当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理想信念教育对医学生的影响,调整其社会行为,保障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探索和完善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达到真正指导医学生学习以及协调今后其与社会联系的具体对策,其实际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医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其在寻找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有一个指导方向;
第二,有利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较好地解决社会责任的问题,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有利于实现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调节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四、探讨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制及实效性的路径
探索和完善当下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达到真正指导医学生学习以及协调今后其与社会联系的具体对策,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必须将理想信念的文化充分理解,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用以解决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笔者拟从以下方面入手,探讨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制及实效性的路径:[7]
1.应当关心大学生自我发展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探讨理想信念教育对医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明确理想信念教育可资利用的价值资源。[8]
2.重视大学生个人理想和近期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9]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即理想信念信仰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得到发扬,进而教育规制及实效性价值得以体现。[10]
3.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多样价值并存的现实,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11]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高校理论战线,2004,(12)。
[2] 徐柏才,《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钢,《建设小康社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与文明,2005,(2)。
[4] 朱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 赵康太,《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认识误区》,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6]赵金飞,《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6,(2)。
[7]杜菊辉,《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抽象化问题剖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4)。
[8]戴钢书,蒙丹,王宪生,《大学生共识性理想信念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9]董康成,王健,王金生,《西柏坡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他关于幼儿教育、终身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二、教育伦理思想
天赋品德论是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因为在人的灵魂中先有善,于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如何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善,而教育的内容就是该用什么在最大程度上去实现这个善。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看作是一座大厦的话,天赋品德论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基石。
教育是实现善的理念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实现善的理念不是无中生有,即不是把理念从外向内灌输而是基于天赋品德论的基础上,教育是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的发掘。
三、终身教育观
柏拉图从重视胎教开始,对各阶段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而且为了造就至善至美的优秀治国人才,他还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但如此,他还认为那些年满50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即要用善的理念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在晚年更好地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所以,他要求人们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研究哲学,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直到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继承人,才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为止。
终身教育的理念适合于任何的时代,尤其是当代知识爆炸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要求我们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四、乐育与体育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人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
在他看来,教育大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体操来锻炼他们的体格;另一方面是用音乐来陶冶他们的灵魂。先从音乐教育入手,然后再以体操训练为后续。这里音乐是包括文学或故事,教育好比给小孩讲故事开始。音乐本身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但当它被作为一种工具时,就会成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一点点地渗透到人们的心灵里去,以此改变人们的性格和习惯,再渐渐地扩散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再由人与人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国家的政治制度。
五、国家教育观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着眼于国家,立足于国家,始终把教育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而培养人才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有序和谐、人民幸福正义的国家,关键在于统治者必须是真正关心国家利益,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哲学家。
综上所述,柏拉图在构筑自己理想国的蓝图中提出并实践的一系列教育理念、方法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终身教育的提出,教育要按教学实际情况设计它的教育课程,并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等;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例如剥夺第三等级的民众受教育权,不主张变革,轻视技术和职业教育等等。对此,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批判。在研究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的教育理念和实际方案,把我国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张子菁,译.西苑出版社,2003.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读《理想教师》一文使我感想颇深,从而也使我认识到了成为一名理想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理想的教师,当然要有崇高的理想;要充满激情和诗意;要有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我们许多的教师,包括我自己再内,正因为缺少自信,所以没能使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从而也失去了许多提升自己水平的机会。理想的教师,应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理想的教师,还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孩子喜爱、尊敬的教师。因为我班都是新入园的孩子,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很注意关心、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缩短了和孩子们的距离,由陌生人变成了知心朋友。我也体会到,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要允许孩子在思想感情与行为上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真诚地相信他们,用理解获得理解,用信任赢得信任。
在文中还写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一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尽管我们有时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毕竟大部分情况是有心栽花花自发,无心插柳柳无荫。从这段话中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教师一定不要把成功建立在不可捉摸的侥幸和偶然上,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要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虽然今年的夏天炎热异常,但是无法抵挡老师们学习的热情,先是完成了远程继续教育,然后又趁休息时间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趁热打铁我就来谈谈我的读后感受。
《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给老师们描述的是一个宏观的教育理想,谈到了对老师、校长、学生、甚至是家长的一个理想的描述,要求学生、老师、校长应该是怎样去做,给了大家一个目标与框架,这本书也给出老师、校长要努力的办法与方向:
首先我来谈谈理想的老师,他们应该是胸怀理想,富有激情和诗意;自强自信,不断自我挑战;善于合作,富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顽强,不怕挫折。这样的老师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老师,还是社会中一个优秀的个体,如果老师们能富有这样的品质那么何愁教育水平提不上来呢?
我心中的老师是应该有大格局的人,他们不仅仅只注意学生的成绩,他们还能目光长远,给孩子们指出发展的方向;我心中的老师是有自己教育风格的老师,他们不仅会给孩子们讲知识,还能通过自己的魅力让孩子建立学习的兴趣;我心中的老师是有心的人,他们不仅仅会口吐莲花,还能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钻研自己所做的工作;我心中的老师不仅是苦心诣旨、呕心沥血工作的人,还是爱读书、爱运动、有自己的课余生活,把自己的人生过的充实有趣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给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然后我来谈谈理想的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理想中的校长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珍视学校的名誉;追求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胸怀宽广,富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善于协调关系,能调动一切力量发展学校;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注重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挖掘教师潜能;注重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宋代张载说: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行久。只有志向远大,品德才会完美。老师与校长应该有共同愿景,要让全体师生都知道,踏踏实实的去追求,整个学校才有了活力,活力应是校长点燃的,朱老师有一个建议就是让中国学校的校长也可以长时间任职,这样他们制定的共同愿景才能一直坚持下去并逐步实现,我也觉得有道理。
其次,我来谈谈我理想中的学生,天底下最辽阔的是天空和大海,而比天空和大海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所以学生们应该是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独特见解和思想;自强自信,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善于与人合作,善于与人相处;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实,我倒认为我理想中对学生的要求也符合对老师要求,一个社会中存在的个体就应该顺应社会的要求,不断努力进取,想起了的话,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人生贵在坚持!
最后,我来谈谈我理想中的家长,虽然把它放在最后谈,其实家长才是对孩子的人生中有最重要影响的。对于社会中个体对老师和学生要求的品质同时适用于家长身上,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家长自身做到的事情才可以要求自己的孩子,才有说服力,打铁还需自身硬。
对于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还有这些,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地成长;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特长,对于这一点我有想法,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都是制度化的,统一的缺乏的就是特长,这一点不能寄希望学校发掘,学校学生太多老师们难以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这个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发掘孩子的特长并且培养起来,让孩子有多种兴趣不要打击他,然后在孩子的日益成长过程中发现他最擅长的然后专注学习,相信培养出的孩子肯定出类拔萃,然后家长还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对待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龙应台说,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来陪伴家长们成长的。所以家长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你可以不支持他的观点,但应该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让你的孩子敢说敢干,而不是唯唯诺诺的乖宝宝。
恩格斯曾经讲过,一个人最大的发展境界,是能够有最多的闲暇时间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整个暑假虽然没有上课教学,但我觉得这是我给养的最佳时刻。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人生中最乐意从事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职业!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像一把把锤子重重地捶打在我的心头,脑中教学中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出来,它们都是证据,我离理想教育已越来越远,离学生也越来越远了……
这几年来,我从活泼温柔到不苟言笑,距离学生心目中和蔼可亲的老师形象已很远很远,慢慢地主张对学生批评与表扬并行。总认为今天我给了他们些许的压力与严厉,是因为我知道现实是真切的,温室里培养不出参天大树,真正的雄鹰就得练就一双过硬的翅膀搏击长空。因此,在选择讨同学们欢心与严厉之间,我更多的时候选择了严厉。我想,在没有学生可以在我的课堂上找到“如沐春风”的感觉了!
合上书,我闭上眼睛。有这么一段话,在脑中挥之不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的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