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五年级数学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兴趣 方法 题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好学数学,乐于学数学,对学数学“上瘾”,不做数学题就着急,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应当考虑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笔者在设计数学习题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的做题,提高作业效果,减轻作业过重负担。本人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的。
一、提供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上瘾”
1 方法新。给学生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一题的思路可谓与众不同,学生只要掌握住算梯形的面积公式,就会计算计算1+2+3+……99+100的和。其方法学生永远都不会忘记。学生也会赞叹:哇!原来如此。
例1计算1+2+3+……99+100的和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已经见过此题的解题模型,但当时并没上升到用以计算1+2+3+……99+100的和上。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91页第6题是这样的。我们经常见到钢管堆成图1的形状,钢管的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请计算图1中钢管的总根数。
学生很容易计算出钢管的总根数。钢管的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也就是18根。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此题解到这里就算结束,但现在该题对于计算1+2+3+……+100的和却有很大的帮助。
钢管的总根数又等于3+4+5+6
因此3+4+5+6=(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3+6)×4÷2
=18
这样要计算1+2+3+……+100的和,相当于第一层摆了1根钢管,第二层摆了2根钢管,……第一百层摆了100根钢管。
于是1+2+3+……+100=(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1+100)×100÷2
=505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91页第6题的公式(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这实际上是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1+2+3+……+100的和,由于方法简单明了,用时少,学生乐于解。
2.题材新。为了激发兴趣,可根据数学内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爱好的新题。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例2某年全国篮球第一组的前九轮比赛中,郑州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可使一些“篮球迷”即兴求解。从而以这样的新“产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二、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上瘾”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1 贴近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
例3
甲乙两家商场同种商品的价格一样,他们都在搞优惠活动,甲商场规定:凡到我店购物,均打8折优惠。乙商场规定:凡到我店购物,均送价值50元的购物券。你若想得到最大的优惠,应当如何购买?
提示:设要购买商品的价格是x元。
80%x=x-50
x=250
很显然,当商品的价格是250元的时候,到两家商场,所得到的实惠是一样的,当商品的价格低于250元的时候,应到乙商场购买,当商品的价格高于250元的时候,应到甲商场购买。
例4:某家长经商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人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试向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最好?
提示:设这批货的本金为x元,则两种售法收益之差为
(x+100)(1+2.4%)-(x+120―5)=0.024x-12.6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不但使学生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作业兴趣。
2 贴近社会热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及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习题中给予渗透。如结合函数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例5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单价出售化妆品,这种化妆品的制造和销售成本是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经费费用400元(如取暖费、租金、保险金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产销多少瓶化妆品才能获得利润300元?若每天销50瓶,是亏损还是盈利?
这种从当今“商品经济热”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习题,使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小经理”,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三、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使学生“上瘾”
思维成果活,如教了浓度配比应用题后,我将课本上一道练习改为如下题:
例6把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
“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习”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①需加多少盐?②需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到两种不同的答案。
每当看到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数学题,我就很烦恼:到底要怎样才能学好复杂的数学知识呢?
大人们常说:“数学学得好的孩子才是最聪明的。”可我就是学不好数学。我语文和英语都很好,可是惟独一看见数学我就头痛。简单一点的知识我还看得明白,可是那些比较难的我就看不懂了。三年级时学了“周长与面积”,“周长”这部分的知识我还弄得明白,但是“面积”这部分的知识无论我怎么看还是弄不懂。幸好在三年级期末考试时没有出太多太难的关于“面积”这部分的内容,要不然我肯定拿不到九十分以上了。可是那年的暑假我还是“难逃厄运”:妈妈买了一本关于三年级数学知识的练习给我做,说是要好好地巩固一下我的数学知识。当然,那本练习里也有关于“面积”的内容。做到“面积”的部分时,我就挑简单的去做,而难一点的,我就慢慢地查资料、对公式,才终于把它做完,还不知道对不对呢!现在我已经要升五年级了,但是四年级时学的数学知识“植树问题”我还是没弄懂,幸好这个知识只是属于“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期末考试中没有出太多的题,才让我考到了九十多分,现在想一想,真是幸运啊!其实我有很多时候都是靠“不会的知识在考试中没出那么多题”而考到九十分的。有很多时候,同学们都会说我:“还说你学不会数学,这次数学考试还不是考了这么高分!”每当听到这些话,我都会觉得很惭愧,因为我只是幸运罢了,而这种成绩很难保持下去,因为这种情况已经属于偏科了,每当想到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我就会担心我到底学不学得会,因为很多知识其实我还没有掌握,就算我去学奥数或者再做练习,我也理解的不透切,因为那样只会让我更烦,更讨厌数学。
现在,我真想说一句:“数学啊数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趋向情感化、生活化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的小朋友去商店卖虾条,该拿多少元、卖多少包虾条,是一清二楚。可是当学生计算数学题时,却一时想不出6里面有几个2。这时为什么呢?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生活性、情感性。
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感情也越肤浅。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也就是说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发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与抑制作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时,教师出示课件,录象展示1997年长江发洪水,堤坝冲开了16米的长口,这时雷声、雨声交加,教师讲明长江两岸边火速组织人员进行抢险,甲队每小时修2.5米,乙队每小时修1.5米,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干些什么?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要用什么东西添!”,“他们要花几小时完成呢?”学生的情感在这危急的时刻得到升华,同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在这样的情感激励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不由自主的激活,思如泉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中有许多的显性情感因素,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充分的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同时要挖掘其中的隐性情感因素,真正做到情知互动。
2 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合作、互动为主
如今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情商”,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在1997年出版了《情感智力》一书,对情感智力理论加以诠释。书中主要强调情感智力重点是:认知和管理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在现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而情感教学正能体现这一要领。
情感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合作互动式为主。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合作为基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知识。这种方法有利的提高学生的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形成坚强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只给学生一根线,几个圆片,及测量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小组中学生自己在交流时会找出记录员、操作员、及组长。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一定要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得到进步。可以进行小组评比,奖励小红花、小五星等方式激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合理调控自身的情感
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
3.1教师要把课堂成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只有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大胆的做。
3.2教师要合理运用语言、手势等手段来激励感化学生。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力,我们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个综艺节目叫“幸运52”,主持人运用自己那情绪化的语言,幽默的表情、手势使在场的观众为之沸腾。教师的在课堂上也应该适量的采用一些表情、手势,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手势即能渲染课堂气氛,又能成为教具。如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中《除法的认识》一课当中,教师讲授时用手势画一个大圆表示八只鸭子,接着用手势象征性的拿出两个放一堆,再拿出两个放一堆……。学生看到教师这样夸张性的手势,自己也不由自主的跟老师一块做起来,课堂气氛及其活跃。
关键词:创设情境 会阅读 会合理使用策略 会合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 “教是为了不用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会学生自学就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自学”顾名思义是“自我研修”。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着手,从而达到目的:1.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2.教会学生阅读;3.教会学生合理使用策略;4.教会学生学会合作。
一、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
教材的使用范围一般比较广,因此也就决定了它不大可能与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完全契合。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现有的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认识公顷这一内容时,教材中的例1介绍了这样四条与公顷相关的信息:1.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2.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3.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4.2004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对于初次接触“公顷”的普通小学生来说,可能很少亲身感受过课本中介绍的这几个信息。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身边的场景,例如家乡的风景名胜,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同时获取更好的自学质量。
二、教会学生阅读
周立波在《壹周立波秀》节目中,曾经以极端嘲讽的口吻描述过一道数学题,大意是这样的:A、B两人相向而行,两人中间有一条狗,在来回的跑,遇到A再跑向B,遇到B再跑向A,A、B两人相遇时,狗跑了多少米?笔者无意为这道题辩护,会不会做这道题,确实不会对任何人的人生产生任何不良影响,但如果作为一名成年人都不知道在匀速状态下路程是等于速度乘时间,那就无论如何有点说不过去了。但现实情况是在对这道题的态度上,有很多人和周立波产生了共鸣。究其原因,大概都是被“狗在来回的跑,遇到A再跑向B,遇到B再跑向A”这句话迷惑,脑海之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只“疯了的狗”来回跑的可笑场景。但如果你会阅读数学题,你就会发现那不过是迷惑人的障眼法而已,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狗同时也在不停地奔跑”。很显然,我们的确需要从小培养孩子阅读数学的能力。
数学需要读什么呢?所有和数学相关的材料中提供给我们的一般都是文字、数学符号、数学术语、数学公式、图片和图表等等,我们就读这些。在阅读它们的时候,学生的心理会呈现出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认知过程,这也就决定了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本质的区别。
阅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学习活动,数学阅读也是如此,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稳步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前提。
当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地激发与提升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理解、判断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合理使用策略
策略是学生解决灵活富有挑战的实际问题时最有力的支撑,在策略的指引下,有助于学生把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问题情景中进行有创造性的思考,解决新的问题。
什么问题应该使用什么策略解决呢?对学生来说有时就是一个大大的挑战。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在小学不同阶段,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灵活选择不同的解题策略。四年级的学生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画示意图的策略。到了五年级,同样的问题,可供选择的策略增加了。现在我们还可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到了六年级,策略又增加了,现在我们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来解题。到了初中,我们更可以用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这个千古难题。
四、教会学生合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五个环节 学习方法
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基础上,我对数学课做了大胆的尝试性的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导、学、测、研、练五步教学法。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每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导入环节、自学环节、检测环节、研讨环节、练习环节。导入环节是在一节课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启动过程,启动的好坏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自学环节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检测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情的反馈环节,只有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讨环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学生小组成员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概括提炼的过程。练习环节是针对研讨环节中已解决的问题举一反三,再检测,再反馈,突破难点,巩固重点的过程。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学练结合,学生的学与练贯穿于导、学、测、研、练的各个环节,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愉快而高效地汲取知识,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一、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听老师讲解,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1.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教师通过趣味谈话、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教师导入课题的方式要根据课题内容决定,课题本身就有趣味性,就不要用过多的话语,以免浪费时间。对比较抽象的课题和学习内容,要精心设计。如,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整数》,用买风筝、放风筝的情境导入,引出小数乘整数问题。买风筝活动不但能引发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计算的兴趣。又如,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设计猜脸谱游戏,在按规律依次猜出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的第三轮时,突然猪八戒变成了讲课的老师,滑稽可笑,学生得出猜错的原因是没有按规律出脸谱,引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也可以用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学生自学新知识铺路架桥。
2.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的方式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题内容灵活选择,可用小黑板板书出示,可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可口头揭示,也可采用魏书生老师常用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出示学习目标的方式要常换常新,不能千课一面,总是老一套,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虽然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类型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不一样的,但其各有各的规律,让学生逐步找到这些规律。小学数学题的题型有计算题、应用题、图形题。不论是加法、减法还是乘法、除法,不论是整数加减乘除还是小数、分数加减乘除,只要是计算知识,其教学目标一般都是知道算理、学会算法。概念性知识的教学目标一般为理解概念、记忆概念、应用概念。
3.根据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使用本教学方法初期,以教师指导学习方法为主;中期以教师提示,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为主。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当学生逐渐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后,让学生逐渐找到使用学习方法的规律。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教师指定学习方法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相结合。
二、自学环节
学生按照自己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或教师指定的学习方法,应用课本、资料、工具书、实验材料、多媒体,采用听、读、写、记、背、察、验、思、议、评的方式,一般以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为主,学习指定内容。数学课从教师或教材创设的情境入手,从引入的问题着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寻答案;再通过看教材,完成例题和做一做。对概念性强的知识或数学公式的学习可从看书入手,通过记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的教学。
三、检测环节
在检测环节,教师以提问题,做一做,小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质疑解难。对要求学生必须背会的概念、公式、重点句子和段落,也可分成小组,让组长提背检查,做到测中有练,测中解惑。
四、研讨环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学生结组,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辅导和知识启发。既可以是教师辅导学生,又可以是学生辅导学生。通过师生探讨研究,解决疑难问题,概括提炼学习内容。在研讨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关键,要有深度,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提出研讨的问题。
五、练习环节
根据研讨环节已解决的问题、难题,易错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举一反三,再练习再检测,达到突破难点,巩固重点的目的。在此环节要精心设计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训练,顾名思义,是要有训有练。主要是教师活动,包括设计、启发、指导、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等。练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数学课上包括写算画等。训的目的是指导练,使学生会练、练好。离开练,训就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训导练,训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思想。练必须是课堂上的练,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否则,课堂上以训为主,把大量的练习留到课外,将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上的练必须面向全体,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关键词:数学教学 联系实际 简单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学到数学。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因此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解法。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8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本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两箱,既能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2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二、让数学学习情境化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
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在每张座位上都布置了一个简易商品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橡皮5角,一支铅笔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桌同学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自己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定会争先恐后地为教师出谋划策。
三、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现在通讯公司推出了几项优惠方式,让大家选用:1、按照通常的话费标准计算,总话费优惠20%。2、基本月租费36元,打出每分钟0.30元,接听每分钟0.06元。3、免收基本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0.45元。如果李叔叔的手机每月接听和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李叔叔选择一项最省钱的优惠方式,并展示出必要的计算。”
学生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手机计费的习题,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均能进行认真的思考。经过合作讨论,最后求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较为合理地使用手机,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四、在生活化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体现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可是它的美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教师也很难说清楚,学生更是云里雾里.在小学阶段,和谐的几何图形、优美的组合图形中为我们提供了美的素材,在以往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些,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体力去搜集图片,资料,在黑板上无休止地画图甚至还着色.如今,利用画板很快就可以绘出金光闪闪的五角星、旋转变换的正方形组合等等一系列能体现数学美丽一面的图形.用它们来引入正题,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带着问题、兴趣、期待来准备听课,效果非常好.
例如,笔者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时,首先在屏幕上迅速制作了一个有颜色变化的五角星,学生很快就被吸引,教师跟着提出问题.五角星的五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当教师用画板的度量功能和计算功能得出它的五个角和为180度时,学生惊讶不已.立刻就有学生着手证明……在总结出一般解法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七角星和九角星的各角读数和是多少呢?……一节课在积极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每一节数学课都离不开问题,那么是教师一道一道的讲解呢?还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呢?我认为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有没有吸引力.
例如,“游戏公平吗”这部分内容是有关 “概率”的知识,这一节课我是这样来引入新课的.开场白:老师带来了一个礼物要送给班上一名学生,送给哪个学生呢?让学生帮老师想一个办法吧,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了起来,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游戏(包括转盘游戏),来制定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概率知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本节课的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游戏规则.我用几何来板制作了好几个游戏,要求学生根据游戏运用所学的概率知识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比如,这节课我运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转盘游戏,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商场的摸奖游戏:某商场有奖销售的一个数字游戏,每个获奖号码为1至6六个数组成,每个顾客购买一定数量后均可参加游戏.获奖级别为:一等奖:号码为6666 二等奖:号码为×333 三等奖:号码为××22 四等奖:号码为最后一位号码为偶数.
你认为获一至四等奖的可能性分别为下面的哪一种情况.
(1)有可能发生,但不是一定发生( )
(2)发生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一样( )
(3)发生可能性极少,几乎不可能( )
(4)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
通过这一个游戏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自己得到并巩固了所学的概率知识.
三、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数形结合”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用图形解释抽象的数学现象形象、直观.因此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形结合的教学,上课时尽量地画好图形,力求使图形展现出其变化的趋势.但是无论怎么画,怎么用一个又一个的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也只能给出一个“死图”,而利用画板平台教学,则可以绘制一幅幅有形有色会运动的“活”图,真正实现数形结合,增大课堂容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正方体的叠放是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计算表面积和体积这两方面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可以利用画板画出图象,再适时地让学生观察其各个角度,在让学生观察的同时,从而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这一规律.
四、一题多变,发挥变式作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做数学题目,每个学生对此都有切身的体验,美国数学家哈而莫斯曾经说过:“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应该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这个观点,已经被数学界普遍接受.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解题活动应该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为使学生掌握解题规律,避免学生盲目的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变式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以往的变式题目,教师在黑板上,画不完的图,写不完的字.如今,借助画板可以完全改变这一状况.
例如,在一节习题讲评课上,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组题目:
原题: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是
学生经过思考和证明不难得到结论,进而教师利用画板按钮变换图形和题目引出下列变式习题:
变式1:顺次连结矩形的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是
变式2: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是
变式3: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是
变式4: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是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数学自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开篇谈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意识”是先导,“策略”是关键,“能力”是目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和现代教育的思想,让每个孩子的学习,都能够学有所值,学有所用,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结合身边的事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传统的“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它只强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难以主动去探索,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它会使课堂效果和质量都不高。以往学生学习的材料局限于课本上所提供的一些例题、习题,要求过高、过偏,条件和结论基本上是封闭的,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对有差异的学生不能实施有差异性的教育,一些例题和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很玄,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有的甚至对数学产生厌烦。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如何突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这些都是我们急需着手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它的意义更多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的,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这种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
二、“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探索与策略
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的解决问题,大致包括四个环节:(一)感知问题,创境激趣;(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三)反馈信息、交流评价;(四)拓展创新,总结激励。这几个环节在不少情况下,某一步可嵌入另一步中,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简缩,或使某种特殊的解题策略得以实施。
1.感知问题,创境激趣
感知问题、创设情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爱因斯坦和莫乐尔德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提出的问题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学生才具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果没有特定的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只是针对教材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那么学生就会失去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就会很难引起感知情景与思维创新的“共振”。如教学“面积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淘气和笑笑举行一场劳动技能比赛。他们决定比试扫地的本领,于是来到校园,淘气选择了打扫篮球场,笑笑选择打扫跳高场地。比赛开始了,一会儿,笑笑扫完了,她高兴的跳起来说:“我第一,我第一”。你们同意笑笑得第一吗?为什么?这是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由此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结合学生提供尽可能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自动建够自己的认知结构。
数学问题的类型较多,那么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诸如数学中的非常规问题、开放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都值得让学生寻找其解决的办法和策略,这样能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数学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是有益的。例如:如果给你10元钱,可以买回多少千克苹果?这道缺少条件的应用题,似乎更接近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水果店了解苹果售价再计算,把钱用完或剩余一点都可以。学生问到的单价不尽相同恰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要是由此引起讨论:追求量多还是质好?偏远地区价低合算吗?那么这里的收获可就更大了。
3.反馈信息,交流评价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识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同时也是对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进行总结。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低年级的儿童也存在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同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和别人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拓展创新,总结激励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试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大胆发现。
三、“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但《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够解决的。这一模式的操作,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这里蕴涵着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以提高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的模式特征。
1.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在教学中依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比如教学“年、月、日”时,我们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都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心理,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自然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
在“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学中,老师不再按传统那样先给一个例题,然后帮学生去分析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或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等等,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根据所提供的超市水果市场的情景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再参与到小组去与别人交流,看看别人怎么想,别人的方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小组同学比一比,看谁做得好,之后再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学生的交流,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在自己脑海中构建起来。当学生新知构建以后,教师便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因此,老师出示了超市的其它商品情况表,让学生自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商品,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提一些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不仅将新的知识进行运用,还又一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鲲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验证实践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我们都知道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一个副产品。目前,“莫比乌斯带”已被作为“了解欣赏的有趣图形”之一,写进了《数学课程标准》,编进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将“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的问题,用于五年级数学课外知识。首先拿一张白纸,问学生有几条边?几个方面?“老师会把它变成只有两条边、两个面、你行吗?”展开操作与尝试,通过实践,学生还没感觉神奇在哪儿。“你还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学生大胆地尝试,实践出真理。如果沿中间一条线把这个神奇的圈剪开,会怎样?学生又一次大胆猜想。实践验证,体会着这其中的奥妙与神奇。如果沿三分之一线剪,是否和上面出现的结果相同呢?通过学生亲手实践,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让学生感受到了莫比乌斯的变幻莫测、神奇无比。学生在经历其出乎意料的变化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主动探索。
3.拓展变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指的是从数学角度思考、解释、转化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意识。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计算等数学活动,而是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式,把实际问题转化(抽象)为数学问题。
例如:地球地赤道是一圆角,假如赤道上紧箍着一圈钢缆,现在要把这圈钢缆放松,使它远离地面有1米高,这样,钢缆必须再接一段上去,这段增加的长度应该是多少米?
这个问题无法实际操作,如果查资料,查到地球赤道的周长或地球的半径,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就要花许多无效劳动(根本就不需要知道地球的半径或周长)。我们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有大小两个圆,它们的圆心重合,半径差是1米,求两个圆的周长差?解:设小圆半径为r得:2π(r+1)-2πr=2π=⒍28(米)。解答方法十分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