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数据专业主要学什么

大数据专业主要学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数据专业主要学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数据专业主要学什么范文第1篇

上回给大家介绍了企业互联网的格局,据说很多人都还没看过瘾。这次丁哥准备以imo这家公司为例,谈谈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在传统企业服务里杀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你可能不了解imo,但你肯定知道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大型国企三峡集团、旅游网站驴妈妈……国内现在已经有超过20万家的企业客户每天使用imo来进行办公沟通和协作。据业内消息,imo已经吹响了三年内海外上市的号角。今天让丁哥为大家揭开这家公司的冰山一角,本篇文章借助和君赵大伟曾经脍炙人口的互联网思维的独孤九剑的体例,让我们看看imo是如何使用这独孤九剑的!

用户思维

谁是你的用户?这是每个做公司的人都要问自己的问题!在中国企业软件市场,谁是你的用户吗?这不废话吗,用户当然是企业。那这些企业主,或者企业的高管们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有什么样的特质,他们喜欢用什么形式的产品呢?

如果你走在北上广的街头,再走到西部的一个二线城市,你会有错觉。是的,北上广实际上并不能代表中国。特别那些衣着光鲜,出入高级写字楼的外企白领们,他们的办公方式可能更接近西方的办公方式。邮件,黑莓,MSN Messenger等舶来品是他们主要的沟通工具。你常可发现在办公室中为了一个简单的讨论,明明坐在你身边的同事可以讲几句话就搞定的,非要邮件来回无数次。这就是外企。

但大多数中国企业主用户,却没有那么洋气。他们也不习惯于写邮件。他们更喜欢即时性沟通。实际上中国人爱聊天,而老外爱分享。这是为什么Facebook是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络平台,而中国的QQ和微信各领,无他,都是因为能聊天而已。聊天是刚需,是基础功能,在聊天上的社交功能是附属功能。君不见,微博的基础不是聊天,立马被微信超越。而在美国,Twitter仍然是那个Twitter,Whatsapp却逃不了被Facebook收购的命运。在中国,垂直类的聊天工具纷纷独立上市,YY语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用户喜欢聊天,那企业级的即时通讯工具就成为占领企业办公的入口。而企业主的用户思维是,我需要即时聊天,但我不想用QQ,因为QQ娱乐性太强,分散员工注意力。这样的用户思维就让imo这样可以支持大并发的企业沟通协作工具应运而生。

简约思维

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传播,也就越难做。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越复杂的东西越让人记不住。所以少就是多,专注就是力量,简约就是注意力。

在多数人看来,imo的产品十分简单,几乎就是一个企业即时通讯(Enterprise IM),界面简洁,左边是分组联系人,右边是嫁接在IM上的各种企业协作应用。在说服客户使用下载IM软件,只要讲一句:我们是专门为企业办公设计的QQ;就足够可以打动用户要下载试用的心。

极致思维

极致思维,就是要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做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互联网时代,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第一能让用户记住,并甩开第二名的追赶。

即时通讯类产品,其产品极致需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易用性,第二是稳定性。易用性(Usability)可以体现在产品界面,用户友好程度等。稳定性包括是否能有电信级别的支持,不会轻易掉线,断线,能否支撑千万级别的并发,这点imo不错,全年在线率99.97%不输于腾讯。在产品易用性上,imo在三个方面做的不错。

首先是统一通信平台。imo的软件基于可视化组织结构,提供专业、无娱乐即时沟通。简单来讲,就是融合文字、表情、语音、视频对话、邮件、短信、传真、群组讨论、文件传输等多种沟通方式实现无缝沟通。

其次是轻量级办公,即开发了一系列的辅助办公应用。除了各类协作工具外,有一些小工具做的非常极致,比如员工座位管理系统。imo提供软件工具可以绘制出企业的员工座位分布图,并可以通过点击图中的人来找到他。这可以帮助新员工快速熟悉公司的同事。大家看下图,很有意思!

第三是统一办公入口。很多企业已经有了相关的ERP系统,imo没有试图替代掉,而是通过开放接口调动。这样在imo统一的办公界面上,就可以对企业其他已使用的各IT系统进行调用。因为聊天沟通是刚性需求,所以自然而然imo成为连接所有软件的入口。

迭代思维

迭代思维有跟最新流行的两个关键词都相关,第一叫微创新,第二是“敏捷开发”。微创新的意思是不要颠覆式创新,而是在用户习惯的基础上做少数创新,让用户逐步接受。“敏捷开发”是说要不断试错,小步快跑。

QQ是互联网史上迭代开发最值得称赞的产品,从当初的OICQ到今天集娱乐新闻通讯游戏为一体的必装工具,一路走来都有你我见证。imo的产品也是一个典型的迭代开发的模式,区别是QQ是针对普通用户进行迭代,imo是针对企业用户做迭代,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做了企业级的即时通讯工具;然后就一步步在企业协作上进行增加,文件传输,视频通话,协作软件,座位系统,一个小工具在每个版本中不断推出,用户能感受到软件的迭代成长,忠诚度也就与日俱增。

一个微创新是改变不了世界的,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微创新。好的产品都是运营出来的!

流量思维

在互联网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就是金钱,谁掌握了流量谁就掌握了价值链的上游。所以互联网本质是流量分发生意。无论是QQ,淘宝,百度,都是流量入口,这也就成就了百亿甚至千亿美金级别的上市公司。

而流量为王有两个要素,第一是以免费降低门槛;所以360打败了瑞星,淘宝打败了易趣。第二是量变到质变,猪要养肥了再杀,等流量大到具有入口效应,自然不怕赚不到钱。

imo是如何经营自己的流量的呢。开始的时候imo是一款免费下载软件。但很快imo就意识到在企业市场,往往免费企业反而变得很担心,怕免费就意味着没有服务,或者软件提供商会窃取企业隐私来赚钱。另外在企业市场,中国幅员辽阔,商对于快速推广企业级产品作用巨大。所以imo就采取了50元一个用户一年的收费标准。比如一个企业100个人,那全年只需要付5000元就可以用imo的软件,但聪明的是,imo让商去赚这个钱,自己一分钱不赚。也就是说imo让利给商来扩大市场,对于imo来讲,仍然是互联网思维的免费模式。目前imo企业用户已经达到了20万户,中国中小企业有600万家,随着企业用户的继续增加,imo可以通过提供未来增值服务赚钱,比如企业管理培训,视频通话,办公室采购等,这就是互联网流量思维!

社会化思维

今天社交媒体发达,要善于利用粉丝的口碑传播力量。小米是最典型的例子,所有的营销都是在社交媒体上完成的。连在央视投个广告,也变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炒作事件。所谓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说的就是社会化思维。

对于imo这样的企业软件来讲,每个企业用户就是最好的传播点,一个企业用户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企业用户,比如其下游或者上游供应商。当一个企业用户安装了imo进行内部沟通时,自然会想如果客户也能填加进来,岂不是可以增加工作效率。所以当imo开发出可添加外部联络人功能的时候,实际上就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口碑传播获得免费用户的机会。这也是imo这样基于云端的通讯软件的优势,普通安装在企业局域网的套装软件相形见绌,腾讯RTX玩不下去要升级成企业QQ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产品开发中考虑到让用户能自然往外传播的点,最后让用户主动帮你推广,这是社会化思维的结构,无论是微博,微信,小米都是用这样的思维在开发产品。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好的产品经理动辄年薪百万了吧!

数据思维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知道所有能产生数据的应用都有价值。也就是数据有价值。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被抽象。数据有价值并不是过去所谓把银行,移动等高净值客户资料想办法偷出来然后群发短信这样低俗的做法,而是说根据用户行为从而可以更精准营销甚至产生新的价值。

比如阿里因为有商家交易的数据,就可以做阿里小贷这个产品,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做金融服务。而且阿里比银行有优势,因为银行实际不掌握企业交易数据,阿里平台是自己的,数据也是自己的,提供起金融服务就有了极大优势。如果没有数据,阿里小贷这个产品就做不成。

imo的企业用户每天在产生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比如imo数据告诉我们,中国企业白领平均每天工作9.01小时;2014年开始,我国实行“除夕不放假”,根据imo的数据分析报告,在2013年就已经有24.8%的企业没有全体放假,其中服装服饰行业的企业对放假最不积极,而快递物流在整个春节长假期间则是“放假最早、开工也最早”的行业。某种程度而言,imo的数据可以视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能解读出很有意思的经济规律和趋势来。

目前imo的每日活跃用户为70%,同时在线用户数高达87%,平均每个用户每天发送33个消息。除了这些公益性的数据外。imo可以根据企业产生的聊天和协作的数据,来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比如企业老板是不是遇到了难题,是不是需要学习互联网思维?于是imo就可以推荐丁哥作为最好的互联网思维讲师给企业,丁哥是很乐意为此付广告费的。

平台思维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也就是打造生态体系的思维。简单而言,平台思维跟传统思维的差异在于,企业经营的产品和生态体系并不直接带来收益,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他地方带来滚滚财源。比如搜索模式,谷歌并不直接向搜索用户收钱,但搜索用户增加多了以后,就可以向广告主收钱。苹果打造成平台以后,除了硬件收入,AppStore到的分发收入成为了重要的一块。

平台思维的最关键是要打造生态体系,让生态体系众的每个人都赚到钱,自己也就自然赚到钱了。淘宝让淘女郎,摄影师,商家,甚至差评师都能赚到钱,淘宝最后也就赚到钱了。这是为什么阿里是中国最具有平台思维的公司,也自然会成为市值最高的公司。

imo的平台思维体现在,自己不只是一个企业即时通讯工具或办公工具,而是借自己的这些服务来打造一个平台,叫企业CBD。在这个平台上,各类跟企业相关的商家都能接入并赚到钱。比如员工有外卖需求,那必胜宅急送就接入了,并成为了imo上的一个图标入口,可以点击下单。比如Office采购,是不是可以接入京东呢?实际上一切企业需求,一切企业供应商,如企业培训,酒店差旅,商务礼品,办公用品,展会论坛都可以接入,imo只是通过即时通讯提供了入口。实际上对于企业主来讲,用imo来延伸到办公室的企业服务层面是有动力的,最主要的动力就是消灭经手人员的回扣问题。这个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跨界思维

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产业融合,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新的打劫者不断涌出。不是你打劫我,就是我跨界过去打劫你。互联网企业的跨界颠覆,本质是高效率整合低效率。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跨界打劫,本质是瓦解传统行业的人情经济,回扣经济,喝酒经济和各类复杂的体系。

移动说,搞了半天,原来发现腾讯才是我们最大的对手。瑞星美滋滋活了半天,被360杀入,直接免费搞死了,360不靠杀毒赚钱,靠游戏赚钱。

imo这个以企业即时通讯切入的企业,最后不靠软件授权费赚钱,而是要紧紧把握企业办公人员的流量入口,靠接入各类企业增值服务后赚钱。微软搞了这么多年,还想通过软件授权费赚钱,还比不上中国上海的一家100多人的小企业!这就是软件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最大的差别吧!

总结

未来是中国商业领域被互联网思维大规模打劫的时代!特别在当今政府大力打击腐败,权钱交易让所有不合经济常识的非市场行为回归后,互联网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

大数据专业主要学什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分银行 学分单位 互联网+ 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1-02

一、学分银行的相关概念

从“学分银行”的表面意思看,“学分银行”是“学分”这个教育的概念和银行这个经济学概念结合的产物,可以简单理解为:“学分银行”是以银行的模式来管理学分。如果我们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市场化的需求,那么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对学习行为的管理。因此,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同时也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唯此,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才能得到持久、健康地发展。

我们在对学分银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学分、学分制、学分标准、学分存储与转换、学分兑取等概念,为了深入理解学分银行的概念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教育事业中,首先需要对学分的相关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

1.学分的本质与单位

学校通常是以一学期为周期来安排课程,每学期教学18周,加上复习、考试共20周,如果课程每周安排4学时,教学18周, 学习者考试合格就获得这门课程4学分。学习者获得的学分是什么?为什么是“4”学分?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问题。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引入经济学中“商品”的概念,根据马克思劳动经济学,商品的价值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社会劳动时间的耗费多少决定了商品价值大小,外在表现为价格的差异。所以,商品的交换是价值的交互,而价值是由商品耗费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学习行为视为一种劳动,那么通过学习行为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劳动产品,显然知识和技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们是学习者耗费必要的劳动获得的。参照商品价值的确定,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取决于它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学习(劳动)时间,而学分的制定往往是按照某一课程的平均必要学习时间制定的。因此,学分的本质应该是学习每门课程必需的时间。

2.学分单位的确定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学分是学习行为的价值抽象,由社会必要学习时间确定。不同知识和技能可以依据其需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价”,即确定其学分数。那么,在前例中:为什么是“4”学分,而不是其他数字的学分?

学分的单位确定与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学校一般是按学期来安排课程及学习内容的。就一门课程而言,如果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需要安排20周(每周1课时)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这20课时就是该课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学习者通过这20周的学习最后获得1学分,那一学分就等价于20课时,所以,学分的单位最终表现为学时的概念,即:20 学时的社会必要学习时间的价值抽象为1个学分。

即:学分数=学习某课程花费的社会必要学习时间/20学时。

3.学分的特征

基于前面对学分本质的分析,我们定义了学分单位,它是建立不同课程与学分对应的工具,通过学分单位我们就可以确定不同知识内容对应的学分数。所以,学分是社会有效平均学习时间的价值抽象,它具备如下特性:

首先,学分标准具有社会性,它不是以个别人、办学机构或学校的必要学习时间来确定的,而是通过对整个社会学习者的社会必要学习时间的进行价值抽象来确定的。

其次,学分标准具有无限性。人类对知识的认知是无穷无尽的,学习行为千差万别,而学习行为的无限性决定了学分标准的无限性。

最后,学分标准具有动态变化性。随着科学技术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学习者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决定了学分标准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4.学分的存储与转换

学习者在获得学分后,对学分进行存储与管理,其本质是对其学籍、考籍的管理。对学籍与考籍管理的目的是将有效学习时间或结果进行存储累积,为阶段性学结做准备。学分的存储、累积是有兑取趋向性的,即学习者的学分存储、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由于其职业发展需要必然产生学分兑取需求。此外,由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原因,学习行为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行业、办学机构,其学分就可能会存储在不同的学分银行,当其有学分兑换需求时,就需要将学分集中起来进行互认和转换。这就类似于某人将不同的货币存入到不同的银行,当他产生大额购买需求时,就需要将不同货币兑换成人民币再存入同一银行,统一转账支付。在上述过程中,某人从其他银行取出货币价值和存入目标银行的货币价值是一样的,这在学分银行里就是学分互认的概念。当其从其他银行取出的是其它货币时,就需要兑换成人民币,这就涉及到汇率换算的问题,这在学分银行里就是学分转换的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学分互认与学分转换二个概念非常类似,也有本质的区别。学分互认要求内容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此,学分互认是学分转换的特殊情况。我们在实际的学分互认与学分转换中,应该坚持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学分互认,以保证学习者知识结构的专业性。通识课以及其他非主干专业课程鼓励学分互换,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生态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生态环境已经不同以往,这为“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政策、制度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满足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上海、陕西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开始对“学分银行”制度进行探索。部分高校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学分银行”制度。这些充分显示出全社会对学分银行的理解与认可,这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奠定了政策理论基础。

2.物质技术环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教育各个领域基本完善了学籍或考籍管理。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学习与管理平台与教育深度融合,在线教育、网络教育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行为及结果的记录和存储、学籍和考籍的交流、沟通与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条件。因此,教育自身的发展为学分银行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三、中国特色“学分银行”建设构架与发展路径

1.中国特色“学分银行”建设构架

基于前述认识,我们认为,中国特色“学分银行”的构建应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学分银行支行,一般由各高校或办学机构在整合其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部分高校基本上都进行了学分制的改造,这为学分银行的基础建设做好的准备,如国家开放大学、广西大学对学分银行的探索。学分银行支行是学分银行体系的基础,其主要职能为:制定学分标准,制定学分获取和认定办法,负责将学习者获得的学分导入支行进行存储,并按照学习者要求办理兑换,转化等工作。第二层级为学分银行省(市)分行,由区域性政府部门支持建设,其主要职能为负责相关区域内学分银行的建设与发展,对区域内学分银行支行进行管理。第三层级为学分银行总行,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和教育部支持建设,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学分银行整体发展规划的制定,执行国家对学分银行的政策,对学分银行分行及支行进行管理。

所以,在学分银行的建设过程中,学分银行总行属政策性银行,侧重从宏观层面对学分银行建设进行管理。学分银行支行则承担大量基础的工作,包括对学习结果的学分认定、学分的兑取、学分的互换等工作。而区域性学分银行分行的建设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关键,原因在于,它既要推动本区域学分银行支行的发展,也要负责将本区域学分银行建设情况向上一级学分银行汇报。区域性学分银行分行的建设一般是区域性政府部门来支持的。

2.“学分银行”建设和发展路径

建设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应遵循基层探索和顶层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生态环境,由下而上探索如何建设和发展学分银行,因此我们建议建设和发展学分银行的具体路径为:省市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区域内选择一所学分银行发展基础较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学分银行支行建设试点,以连锁加盟的方式,逐步推广到其他有条件的高校,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性质的学分银行分行,再由区域性质的学分银行分行总结、汇总其分行建设情况,向国家教育部提出建设意见,教育部在汇总各分行建设意见基础上成立学分银行总行,学分银行总行负责统筹管理各分行及支行,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由上而下地对下级银行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

3.“学分银行”建设发展机制

根据我国学分银行的探索和实践,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应有的机制:

(1)建立面向社会的服务平台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顺应 “互联网+”时代特征与要求,由社会第三方逐步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学分银行网络服务平台,保证各部门、学校或者考试机构提供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或者课程内容等在学分银行平台上及时得到,同时保证学习者在不同时间、空间及形式下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能在学分银行平台上得到准确有效地记录,从技术方面保障对学习者的服务。同时,学分银行总行要逐步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前台服务平台机制,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与广大学习者的有效沟通,为学分银行的建设不断积累经验。

(2)建立制定学分标准的“社会共筹”机制

无论是个人还是部门、学校、考试机构等,其范围、规模、数量等都是有限的,而学分标准具有社会性、无限性、动态性,因此,具体单位是不可能拿出一套合理完善的学分标准的,更不可能期望由某个机构、学校、部门等确定的单位制定出适应整个知识体系的学分标准。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解决学分标准这个无限问题的方法。

事实上每一个学校、办学机构或考试机构,一定程度上都制定了学习知识的标准,如人材培养方案、专业计划、教学计划、考试计划里都规定了学习或考试的内容,甚至直接规定了这些知识内容的学分。它们规定学分标准的方法是,对学习者的平均有效学习时间进行价值抽象,就得到学习者学习课程的学分。

但是,由于学校中学习者数量的有限性,他们的平均有效学习时间并不能代表全社会学习者学习某一课程的平均有效时间,因此,它们制定的学分标准具有局部性、有限性。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学习的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各个单位“共筹”每一门课程的学分标准,将这些局部的、个别的同类知识的学分标准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开透明地比较,最终制定出具有社会性而非局部性的学分标准,并根据新知识不断更新。这种向各个单位不断地“共筹”同类课程或知识的学分标准并通过对其社会化而形成动态的社会平均标准的机制就是

制定学分标准的“共筹”机制,它符合学分的本质属性,是建设学分银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建立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

不同层级的学分银行要根据其职责行使相应的权力并履行相应的义务。比如,各学分银行支行要负责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分标准,学分获取及认定办法,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及结果存入学分银行,将问题和建议汇总反馈给分行。而分行要负责对汇总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地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报告给学分银行领导小组,在区域范围内制定相关的条例及指导意见,对支行进行指导。各分行要负责将自身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反馈给学分银行总行,总行将汇总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及时分析,研究后汇报给董事会,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下级分行进行规范。

(4)建立经费保障与市场收益机制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学分银行建设作为一项长远的教育制度建设也不例外。学分银行体系分三个层次,处于顶层的学分银行总行类似于央行,属于纯粹的政策性银行,不应参与市场运行,其建设、运行、管理等经费应以财政性投入为保障。

学分银行分行是第二层次,它既有一定的政策性,又有商业性,故其经费保障应分为两部分:财政投入和自身运营获得的市场收。为了保障其持续发展,要允许其充分参与市场,扩大其运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