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第1篇

片段一

师:养羊大户王大叔要新办一个养羊场。现在王大叔打算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再围一个长方形羊圈。可以怎么围?每一种围法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学生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作业并介绍:18÷2=9(米),根据长方形周长先算出长和宽的和是9米,再想长和宽可以是8米和1米,面积就是8平方米;长和宽可以是7米和2米,面积就是14平方米;长和宽可以是6米和3米,面积就是18平方米;长和宽可以是5米和4米,面积就是20平方米。

师:像这样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赏析:苏教版教材中的例题原是“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陈老师设计的情境和内容看似相同,但又有本质的区别。教材中的问法,学生不用思考用什么方法,一定会写出很多种不同的答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一定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如何选择解决某个问题的策略。“问题”才是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出发点,所以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才是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关键。

片段二

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师接着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能围成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长方形羊圈吗?

生:不能,因为刚才我们经过一一列举已经讨论出了18根1米长的羊圈可以围成四种不同的羊圈,面积分别是8平方米、14平方米、18平方米、20平方米。

师:那到底多少根就能围成面积是24平方米的长方形羊圈呢?

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

因为24=1×24=2×12=3×8=4×6,所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4米和1米、12米和2米、8米和3米、6米和4米,再算出周长就可以了,一共有四种答案。

赏析:这是第一个问题的逆向思维,刚才是从周长算到面积,现在是从面积算到周长。学生在克服思维定势后的回答无疑是非常精彩的,这是思维上的跳跃。同样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巩固了一一列举这一策略,并再一次体会了一一列举时有序思考的重要。

片段三

师:市场上有黑羊、白羊、灰羊三种,王大叔最少买1种羊,最多买3种羊,可以怎么买?

生:可以买1种、2种、3种。(隐含分类)

师:黑羊每只300元、灰羊每只250元、白羊每只200元。王大叔带了500元,决定就买2只羊,可以怎么买?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教师总结:一一列举后还要对结果进行筛选。

赏析: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出“一一列举后还需对结果进行筛选”。学生在解题,学生在体验,学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意识,从中真正体会到策略的价值。没有灌输、没有硬塞,一切都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

片段四

A师:让我们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看能否找到一一列举的身影。怎么解决?有没有找到一一列举。

一年级上册:把7个苹果分成2堆,可以怎么分?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拿出5角,可以怎样拿?

三年级上册: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想到几种拼法?哪种拼法周长最大?

B师:以下三个问题是否都要用上一一列举,你是怎么解决的?

(1)中山桥是1路和2路公共汽车的起始站。1路车早上6:20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0分钟发一趟车。2路车早上6:40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趟车。这两路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2)有一种笔记本,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小华用去多少元?

(3)有粉上衣、蓝上衣和连衣裙、长裤、短裙,要想每天都变着花样穿,可以穿一个星期吗?

C师: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多少环?(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把“投中”改成”投了”,答案还一样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境,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明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尝试探索。在这一过程中,面对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最主要的目标上。

二、鼓励猜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直接把问题解决的策略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推测、探究,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活动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运用到一定量的知识经验,离开这些学生将无从猜想。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条理的思考,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组织交流,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唯一时,就需要教师组织一定形式的交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看法,使彼此都能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良策。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同桌两人之间、小组之间、个体与全班之间等等。在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论、辩驳,说出自己想法的依据,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最终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四、建立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生能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是基于一种直觉思维,一种生活经验的感悟,而教师如果只让学生停留于对生活经验的感悟,不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化地思考问题,那么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当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了猜想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模型,从而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

五、反思概括,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第3篇

一、 创设情境,产生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课的开始我采用以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故事:小朋友们喜欢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看一个故事片。(播放多媒体课件)当播放到一个小孩掉入水缸,小朋友们想不出救的办法时。师问: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司马光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好办法?人们把这一好办法称之为“策略”。接着板书:“策略。”司马光砸缸,孩子得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什么叫策略呢?策略就是计策、谋略,即方法。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用过?你能举例说说吗?

2、揭示课题。谈话: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很多策略。补充板书:“解决问题的”设计意图;教材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重在相对集中地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解题策略。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因此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一开始就设计了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从而产生想学的需求。

二、在策略多样化中培养学生优化策略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解题策略也越来越多,有时适合一道习题的策略可能有好几种,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我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明确哪一种策略更适合习题,更适合学生自己,或者说能使解题过程更简洁,能使学生的理解更顺畅,学生就可以选择哪种策略。比如有这样一题:青山果园的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120棵,其中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1/4,青山果园的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初学时,借助线段图,学生发现由于题中作为“单位1”的量“苹果树的棵数”(未知),根据“苹果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120棵”这一等量关系可以用方程解决:设苹果树的棵数有 x棵,梨树的棵数就有1/4x棵,列方程x+1/4x=120,然后解方程分别求得两种树的棵数。也有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强,他能分析出已知量120棵相当于苹果树棵数的(1+1/4),所以用算术方法120÷(1+1/4)就能求出苹果树的棵数,然后梨树的棵数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当学生学了“转化策略”以后,很多学生则更喜欢把上题中苹果树的棵数看作4份,梨树的棵数就有这样的1份,两种树一共有4+1=5份,120÷5就能求得苹果树的棵数……(这时候,大多数学生早已能够不借助线段图这一桥梁,直接展开比较抽象的分析了)。这种解法思路清晰,解题过程也比上面的其它方法要来得简洁,应该说,学生的解题策略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学生完全可以抛开不必要的辅助手段,而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当然,这里不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策略,在学生理解别的解题策略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程度,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

三、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回忆;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59-0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05~106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感受转化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呈现,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引入新课

师:图1中有两个图形,仔细观察后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你有什么理由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生1: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

师:这确实是一种方法。我们在数方格时,可以先把图中的方格线补画完整。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可以将这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非常好!这两幅都是不规则图形,不便于直接比较,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将这两个图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例1的两个不规则图形,要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会感到比较难。因此,教师没有兜圈子,而是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这两幅图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当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学生去寻找方法时,教师再及时引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自主探索,在尝试解题中运用转化策略

师:现在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将这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完成后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师:现在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将这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对于第一个图形,是怎样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对于第二个图形,是怎样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师:现在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在呈现例1后,学生已有了“将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大小”的策略,所以让学生独立“转化”已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只需要通过多个追问,就能让学生明白转化方法的同时感悟到“将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学习过的长方形后,再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是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合作思考,在回忆交流中体会转化价值

师: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实际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写下来。

(学生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说一说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实际问题。

生1: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是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

(教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演示推导过程,同时请学生完成填空题: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 ,拼成的 的底等于 ,高等于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师:将没有学习过的知识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就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用转化的策略推导几何形体中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已经具有的“转化”经验,所以当学生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后,教师有意将主要推导过程呈现出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转化的思想。】

师:你还能想到在哪里也运用了转化的策略?

生2: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⒁旆帜阜质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生3:计算小数乘法时,先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再计算。

师:这些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4: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师: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因此,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再思考,显得更加方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们也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许多新知识都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转化的策略获取的,但是由于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学生对“转化”的认识并不深刻。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引领学生回忆从几何形体知识中面积公式的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小数乘法计算的转化,让学生体会转化无处不在,从而感悟转化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四、自主运用,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多种转化

习题1:课本的“练一练”。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尝试解答):你们是怎样转化问题的?转化时,图形的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对转化策略又有了什么认识?运用转化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习题2:两个小队的少先队员去植树,一共植了34棵。其中第二小队比第一小队多植4棵。两个小队各植树多少棵?

师:老师将这道题转化成下面的线段图,你能很快列出式子吗?

师: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线段图,就可以很快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在解题遇到困难或感觉题目太复杂时,我们应该要想到转化的策略。

【设计意图:这是教师有意设计的补充题。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是学生经常用到的方法,因为从线段图中可以很快找出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其实,将实际问题用线段图表示,也是一种转化策略,教师要有意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转化”,引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灵活选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习题3:练习十六第1题。

师: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时,教师动态演示把右边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师: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在变式练习中强化转化策略

习题4:练习十六第2题。

(让学生解决问题后说说思考的过程。对于最后一个图形,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形面e的几分之几进行思考,再想涂色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练了教师补充的一道题,其余全是教材中的题目,教师只需引领学生掌握教材中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对于练习十六第2题中的最后一个图形,如果只是将涂色部分通过转化拼成10个小正方形,很多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如果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从“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入手,更利于学生快速解决问题。】

六、回顾反思,在回味解题中提升思维品质

师:回忆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的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第5篇

一、数形结合,为学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数形结合”是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现最本质的特征,对学生正确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大帮助,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培养儿童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应用意识,是非常适合儿童解决问题的策略。

运用数形结合时一般需要作图。小学阶段通常采用直观图、点子图、线段图、矩形图、集合图等。

例如:甲仓库的存粮是乙仓库的3倍。如果甲仓库调出28吨的粮食存入乙仓库,那么两个仓库存粮的吨数同样多。甲乙原来各存粮食多少吨?这是学生解决问题中比较有难度的问题。为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经过大家商量、讨论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学生积极交流画图的方法,经过展示、交流、评价,大家都觉得一位同学画正方形的方法最便于理解,像摆积木一样:把乙仓库的粮食看成1个正方形,甲就有相同的3个正方形(画3层),如果把甲的正方形给乙1个,两边同样高就表示同样多。那么,一个正方形就表示一个28吨。甲:28×3 = 84(吨) 乙:28吨。听到这位同学的解释,其他人拍手称妙。

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体验中解决问题

在放手让学生探究的活动中,经历小组合作、动手、动脑,探索、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在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看一看、议一议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逐步总结出问题的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又增强了合作意识,更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家,地面大都铺上了各种地砖。昨天,老师请大家观察了房间的地板。你观察了哪个房间,铺的是什么形状的地砖?沿房间的长、宽各铺了多少块?(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老师接着问:你们家铺地板时,你参加劳动了吗?(当然,多数学生没有参与)。今天,给大家动手实践的机会:请大家做设计师,为我家的储藏室设计铺地板砖。贮藏室的长16dm,宽12dm,如果我想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此时,学生情绪高昂个个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通过用学具在长方形纸上拼一拼,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在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感悟,为抽象出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基础。

三、类比推理,帮助学生有效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当学生面临新问题时,教师及时启发学生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类比,进行推测和引申,串联了知识点,拓宽了知识面,强化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有效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更好地理解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表面涂刷红色。再把它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其中:

1、一面涂红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2、二面涂红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3、三面涂红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4、表面没有涂红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这道立体图形的问题,学生很难解决。由于立体图形问题与平面图形问题有许多可以类比的地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平面图形中能找到与此题相似的问题吗?怎样解决平面图形中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很快找到相应的类比题,把“正方体”改成“正方形”,开始积极研究:一边涂红、二边涂红、四边都没有涂红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在学生找出答案和规律后,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也顺利的找到了原来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四、突破常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第6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71~72例1、试一试、练一练。

设计理念

本课在设计中,以“转化”策略为主线,突出“四性”:即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及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和对以往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感悟转化的含义,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flash课件、小剪刀、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打破认知平衡

1.电脑演示:600( )+400( )=1( )

提问:谁能在括号中添上单位名称,使这道不可能的算式转化成一道可能的算式?

2.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同时演示:

①600米+400米=1千米

②600克+400克=1千克

③600千克+400千克=1吨

④600毫升+400毫升=1升

⑤600立方分米+400立方分米=1立方米

⑥600毫米+400毫米=1米

⑦600 立方厘米+4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把一道看似不可能的算式通过添加单位名称,使它转化成可能。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旧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新的思维方法,让他们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灵活选择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二、 创设情境,引出生活问题

1.描述:星期天,妈妈和小红去商场买了两件挂饰。

(逐步出示挂饰的图案,以及小红和妈妈的对话)

2.猜一猜:谁的面积大一些?

3.想一想:我们能想办法帮助她们比较一下这两件挂饰的面积吗?

三、 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1.同桌交流讨论比较的策略。

①用数方格的方法。

②用剪拼的方法,把这两个不规则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再来比较。

师:老师给同座位的同学准备了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的是屏幕上的图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尝试一下是否真的能把这两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看有无与众不同的剪拼方法,为展示作准备。

3.请学生展示剪拼方法,有不同的,要给予激励性评价。

4.课件演示动画,点拔具体转化方法。

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其中的两种剪拼方法。(例题介绍的方法)

①平移法。刚才有位同学把这个不规则图形上面的半圆剪下来,移到下面凹进去的部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半圆是怎样移动的?(向下平移)移动了几格呢?

②旋转法。指向第二个图形,有同学说把这个不规则图形下面的两个小半圆剪下来,然后移到两侧凹进去的地方。电脑演示第一个半圆旋转的过程。提问:这一个半圆围绕这个点怎样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5.解决问题:观察一下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多少平方分米?这说明妈妈和小红买的这两件挂饰面积怎样?(一样大)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剪拼,把这两个不规则的陌生图形转化成了规则的、熟悉的图形。看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设计意图:从直观的挂饰图案到比较两个图案的大小,唤醒学生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四、 梳理旧知,完善认知结构

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曾用转化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

通过引导,电脑逐一演示,把课本上对话框里的文字形象化,具体化。

7÷=7× 94.2÷0.6=942÷6 ……

(最后点出一块是省略号)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理解我们在推导公式、分数的除法计算、商不变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中就曾用过转化的策略,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五、 扩展练习,深化转化策略

1.解决书上的试一试。(题目略)

(1)出示三个分数:、、

①这三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分子都是1,分母表示几个2相乘)

②你能再往后写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吗?(配合学生发言,出示、、……)

(2)变化成一道计算题:+++

①这道计算题会做吗?你是怎样想呢?

(出示:+++=+++=)

小结:刚才这位同学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了同分母分数。

②出示方框图,数形结合,帮助理解。

a.先出示正方形。我们可把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看作单位“1”。

b.变成表示的图形,图中涂色部分的面积如果用分数表示应该是几分之几呢?

c.依次出示。

算式+++这四个分数的和在图上表示是哪块面积?有更简便的方法吗?(闪动空白部分)

d.你是怎样想的?(屏幕上+++变成1-)

(3)如果是++++,你能找到更简便的方法吗?(上图再加上涂色的部分)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是++++……+ 呢?

(电脑打出 1-=)

小结:我们在遇到一些比较繁难的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这样才能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梳理,让学生认识到以前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运用我们刚学习的转化策略来解决,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独立做P72页的练一练。(打出原题)

(1)学生尝试解题。

(2)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大组交流。联系左边的长方形思考,右边的多边形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呢?

(4)结合学生的发言,电脑演示4条线段向上或向右平移的过程。(移后的线段留下虚线)

(5)右边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3.游戏过渡,层层递进。

(1)邀请四名同学上台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讲清游戏规则。特别要强调本次比赛采用“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一名同学。

(2)学生抽签(①―③,②―④)逐对比赛,决出两名胜者。

(3)采访:你们已经比赛几场了?还要比赛几场才能产生冠军?

(4)出示练习题,韩桥中心小学六(1)班选拔出了8名同学参加“石头,剪刀,布”的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即每场比赛淘汰一名同学),一共要比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冠军?

师:如果用一个方框表示一名同学,8名同学应该用几个方框表示?

8名同学经过抽签后,现在是这样一个对决形式。(电脑出示)

师:要想最后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

学生回答后,点出剩下的示意图,并带领学生验证。

师:这道题目有更简便的方法吗?(电脑闪动“每场比赛淘汰一名同学”)

师:如果今天的现场的48位同学,大家都来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要比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冠军呢?如果我校有1024名同学,要比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冠军呢?

设计意图: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游戏的设计层层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将简单的游戏进一步深化,巩固了转化策略的应用,也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的作用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解决书上P74页上的第2题。

(1)让学生填出分数后,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2)重点研究第(3)小题。引导出2种方法。

①把阴影部分分割成4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②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面积 。

比较:哪种策略解答起来更简便些?

六、 全课总结,故事延伸转化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

2.故事收尾。教师讲述关于爱迪生测量灯泡容积的故事。提问:如果此时此刻你是爱迪生的助手,你有没有更高明的方法?

小结:看来,转化的策略,也是有好有坏,有优有劣的。我们在运用转化策略时要选用合理的转化方法。

设计意图:转化是一种策略,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演示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转化也有多样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深化了策略转化思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问题 已经解决的问题

陌生 转化 熟悉

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第7篇

一、咬文嚼字。凸显主题

具体说来,四年级学习列表整理和画示意图的策略,五年级学习列举和倒推的策略,六年级学习替换和转化的策略。这些策略,大多数在以前的教学中都曾经有过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大的障碍。但由于以前是零星接触,而现在却是单元式学习,所以学习的要求理当要高出许多,也就是说每一位学生都要能够基本掌握,能够准确应用。

为了让学生切实领会策略的实质,我们在每一个策略单元的教学中,都要集中精力,紧扣主题,讲精讲透,努力到位。譬如在教学“列表整理”这一单元时,课题既然是“列表整理”,我们就应当在学会“列表”和学会“整理”这两个词上做好文章。为了让学生学会列表,我们就要在一开始的新授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整理,在交流中,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列表的清晰性和简洁性,并能够根据条件与问题,合理地确定表格的行数与列数;为了让学生学会整理,我们就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积极尝试中,学会将“错乱”的条件和问题归置于合理的位置。“列表整理”,从结构上来看,属于偏正词组,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合理把握重心,需要二者兼顾,不能舍一而求它。

二、有心追寻。凸显优势

没有学生的真正关注,就很难有深刻的真正的学习产生。就我们成人而言,每一种策略都有其独到的价值与魅力。然而,这只是我们教师的观点,若是没有学生在心底深处的真正认同,我们的美好愿望只能是一厢情愿。

还是以“列表整理”为例,由于考虑到四年级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实施的起始年级,再加上顾及四年级学生问题解决的实际水平,所以四年级教材所编排的策略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然而,问题都是需要从双向两个角度来审视的。正因为策略内容的“简单”,在带来学生容易接受这样一个便利的同时,学生反而会对“列表整理”这样一个策略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列表整理”根本不值一学,简直是浪费时间,甚至一些老师也抱有同样的看法。

其实,在一些复杂问题和一些特殊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列表整理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我们看待问题应当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站在一个更为系统、更为整体的视点上。如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列表整理的重要价值,有些老师在新授时,设计了一例条件和问题多而杂乱的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列表整理的重要性;也有些老师在新授后的练习设计上做足文章,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列表整理具有简洁清楚、去除多余、乱中取序、易于对比等鲜明的优点,从而从内心里喜欢并接受列表整理的策略。

三、前孕后固。凸显价值

解决问题需要策略,因为有了正确的策略选择,我们就能实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既然策略的价值有如此之大,这些策略的使用就应当是经常地被我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不应当是学到了这一单元,我们就专门研究并使用这一策略,一旦过了这一村,就将此策略远远地长期地束之高阁。

我以为,正确的做法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策略,那种策略就应当“呼之欲出”,信手拈来,为人所用。学习前期的渗透性使用,会让学生在新知学习时有老友相会、倍觉亲切之感,不致于觉得过分神秘和陌生;学习后期的巩固性使用,会让策略的意义持续升值,并使学生在不断的亲近、熟悉中熟练掌握策略的适用范围与使用要领,以教师的实际言传身教有力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第8篇

【教材简介】画图和列表都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前几册教材里已多次教学,本教材用 “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来启发、鼓励学生选择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里只要稍加启发,学生就能够想到。教材把替换留给学生进行,没有要求学生列式计算。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实际问题未必都要列式计算,画图和列表也是解题的形式。教学要鼓励解题形式多样化,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二是像例2这样的题算式比较难列,如果列式计算,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而且会弱化替换活动,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同学们猜一猜我画的是什么。(学生猜:月儿、小船、树叶、香蕉……)揭示谜底:小船。在里面画一个圆,猜猜画的是什么。(生:人!)再画1个圆。(两个人!)画一个表示鸭、猪的图形让学生猜猜。

2.反馈:再次感知借助画图方法来调整的策略

反馈:大船几只?小船?看学生的解答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思路:假设10只全是小船……用画图的方法。

研究调整: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当学生说到假设后(全是小船)多出8人时,教师要追问:怎么会多出8人呢?这说明什么?怎么办?

如果学生说的是假设全是大船或是各一半,也一样处理。

3.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来帮助调整更便捷

展示学生用假设+列表的方法:让学生先看这个学生在提出假设后又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的。

学生说完后,再次一起回味这种假设的思考过程。

4.检验结果

6只大船4只小船,是不是正确的呢?这还需要检验。让学生说说怎么检验。

5.回顾整理,提炼策略

我们一起来回顾,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是提出了假设,然后用画图、列表的方法发现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对结果进行检验。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过程中哪一步是比较困难的?(调整)(板书:假设借助画图、列表等调整检验)

四、再次感受策略,学会选择适合的方法帮助调整以顺利解决问题

渗透估计意识,优化策略——巩固表格调整的策略

六年级同学制作了176件蝴蝶标本,分别在13块展板上展出,每块小展板贴8件,每块大展板贴20件。两种展板各有多少块?

(1)让学生先估估看:可能是各几块?怎么想的?

(2)把你的估计作为一种假设,准备借助什么方法来帮助解决?画图?列表?为什么?学生完成。

(3)反馈:展示三种层次的,分类说说怎样调整。让学生感受出比实际多,大调小;比实际少,小调大。(板书,比实际多——大调小,比实际少——小调大)

(4)比较三种假设哪一种较好?(假设各接近一半好些)

设计意图:大胆猜测是学生“估算能力”的体现。这题“取中列表”的方法何尝不是一种大胆猜测的结果呢?这种猜测只要经过逐步调整、试算,往往能很快找到答案。可以说,大胆尝试和猜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而且能加强学生的判断力,因为猜测的往往离正确结果比较接近。然而更可喜的是,先估计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估计的意识让学生能真正面对实际问题,减少不合理的假设。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你们能有这些收获,老师感到很欣慰,老师相信你们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策略去解决问题。

【资料链接】拓展延伸,激发热情。

出示:“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