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蒹葭原文

蒹葭原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蒹葭原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蒹葭原文范文第1篇

《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追表达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道阻且右”中的“右” 古义为“迂回,弯弯曲曲” ,今为“表示方位”。

(来源:文章屋网 )

蒹葭原文范文第2篇

1、意思是:意中之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2、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来源:文章屋网 )

蒹葭原文范文第3篇

原文:

《湖乡佳处为朱昌年赋》朝代:未知    作者:未知

湖乡佳处足幽栖,路入蒹葭望欲迷。

一水远连天上下,几家如在瀼东西。

蒹葭原文范文第4篇

纵观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选文上的变化,发现游记类、论说类、小说类、序跋类、赠序类的文言文大量进入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范围,这样既避免了试题选材的机械化、单一化,又体现出新课标对文言文考查的精神。

在新加的几类文言文文体中,很多同学对赠序类这类文言文很陌生,不知道这种文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一文体作以简要的分析和适当的练习,以期同学们能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和做题的技巧。

我们知道“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赠序是古代一种惜别赠言的文字,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我们在阅读时关键是要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这种文体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而某些优秀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理想、识见,以及师友亲朋之间互相劝勉和真挚赤诚的感情,成为叙事、说理兼抒情的散文。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我们还要掌握作者写作时所用的手法。我们知道赠序这种文体,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在写法上也因人而异,或坦率陈言,或含蓄委婉,或诙谐幽默,或借题发挥。明白了作者写作时所用的手法之后,对理解作品的内容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至于赠序类文言文所考查的知识点,这与其他类的文言文是一样的,也不外乎对实词、虚词、文意筛选、句式的把握和句子翻译等方面的考查。下面我们以高考实例来谈一下答题的技巧。

【实例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2009年湖南卷)。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轮舆、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常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

B 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C 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答案】A

【答案解析】这类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A项中的“季”应是“(秋天)最后一月”,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典型错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此题中考查的四个实词并不在《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之中,因此考生在备考时不要仅仅局限于120个规定掌握的实词,而是要拓宽“视野”,多多益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A项中的“其”字,前者为代词,后者为语气副词,译为“还是”; B项中前一个“于”表比较,译为“比”,第二个“于”表对象,译为“对于”,这一选项最有迷惑性,事实上,匹夫不可能与社稷比,只能说对于社稷有重大意义;C项两个“以”均在谓语前,作连词;D项中的“者”字,前者为名词,后者表提顿,与“也”一起表判断。)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 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 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 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淡泊”的特点。

【答案】C

【答案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于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C项中“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错误。它的表述出自原文“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秦少章不快乐的原因是“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那么,“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只是不快乐的结果。)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3)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并做到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如(1)句中“涉难”“不明”,(2)句中“则”“妇子”及倒装句“食与我”,(3)句中“而”“辞”“者” 等。

13.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4分)

【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变迁,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分值也增加到4分。考生务必要看清楚题干的要求,怎么问就怎么答。问是“如何阐述”的,要从“引用了什么故事或事例”和“说明了什么道理”两方面答题。往往很多考生只答到其中的一点即满足了,很遗憾,白白丢分。

【参考译文】

《诗经》上不这样说过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万物不经受变故,则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晚秋的月份,天地开始变得肃杀,寒气就要来到。正是此时,天地之间,大凡植物,生长在春夏雨露之后,华美润泽饱满,枝叶繁茂。等到浓霜夜降,早晨起来一看,(它们却)如战败的军队,卷旗弃鼓,带伤而逃,官兵面无人色,岂只如此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进入了冬季,被凋败摧折的植物超过一半,它们经历的变故也够残酷了。但是自此脆弱者变得坚强,虚败者变得充实,多液者变得干燥,都把精华收敛到心中,并且各显其成。深山的树木,上指青云,下遮千人的,没有不显出疲病之态的,何况所说的蒹葭(芦苇)之类的植物呢?但是,工匠们拿着斧头来到山林里游看,一下子全砍掉了它们,用它们来做栋梁、桷、车轮、,粗细软硬,无不合乎功用,这就是所说的有损失就有增益,有失败就有成功,有苦难就有快乐了。

我的同伴秦少章,在我任太学官员时,就把他的文章送给我看,并忧伤地对我说:“这是我家贫穷时,奉大人之命而尽力创作的科举文章。”那时他率意而作的诗章散文,往往清丽奇伟,比那些举人的文章强百倍。元佑六年中举,调到临安任主簿。举子中举后该有些快乐了,但秦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不高兴。我问他的原因,他说:“我是世间的一个孤傲的读书人,本性不高兴的事不做,情意不相合的人不去结交。饮食起居,举止言谈,不愿勉强自己而随从他人。今一旦为官,都失掉了自我而专去应酬他人。少时自由自在,真后悔(中举后)祸难跟着到来。当时我一个人要依靠父母抚养,现在则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为官,又不能够。从今以后,我就像涂了漆却想除去一样了。”我劝解他说:“你为官前的日子,(就像)春夏的草木,而你备受困惑的现在呢,就像芦苇所遭受的霜冻。大凡人的本性就是只想求得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呀。变迁现状值得珍贵。重耳不流亡在外十九年,就不能回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奔他国,就不能攻破郢都(复仇)。这两个人,当其羁旅他乡困窘忧患时,暗地里补益自己的短处,学会原所不会做的事情,这就不像只通过口耳所学到的那样肤浅了。现在你想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那值得悔恨的东西可多了,那能增长见识的东西就更多了。反思自己而能心安理得,就能驰行天下而没有可畏惧的事情了。能把饭食让给别人吃的人,是曾经挨过饿的人;赐给他车马却推辞不坐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所以经霜而不变得肃杀的,是植物的灾难;终身安享逸乐的,不是世人的福分。”

【热身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送王秀才序

韩愈

吾少时读《醉乡记》①,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若颜氏子操瓢与箪,曾参歌声若出金石,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蘖之托而昏冥之逃耶?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

建中初,天子嗣位②,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

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思识其子孙。今子之来见我也,无所挟,吾犹将张之,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于其行,姑与之饮酒。

(选自《昌黎先生集》)

注释:①王绩字无功,隋末大儒通之弟也,著《醉乡记》②大历十四年德宗即位,十五年正月改元建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私:自私

B 惜乎吾力不能振之振:提拔

C 岂诚旨于味耶 诚:真的

D 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接:交接

2.下列各项中全部是说明“于其行,姑与之饮酒”原因的一项是( )

①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

②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

③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

④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

⑤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

⑥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⑤⑥

3.下列关于上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每当我读《醉乡记》时心里面很奇怪那隐居的人,既然和世界没有什么牵挂,为什么还说这种话呢?

B 那些隐居的人虽然洒脱,但是他们的心,终究是不能平的。

C 颜子和曾子寻到了圣人做老师,急急忙忙的要想学他,还觉得来不及;对那外面的事情,没有工夫去计较了。

D 一些醉乡的后嗣在建中初年讨论时务时因为所说的话太直而丢掉了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思识其子孙。

(2)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参考答案】

1.A(这里的“私”是“内心、心里面”的意思。)

2.B(②是说自己读《醉乡记》的感受;④是讲自己读后明白的道理;⑥是说自己对醉乡之徒的看法。)

3.A(此项扩大了时间范围,不是“每当我读《醉乡记》时”而是“年轻的时候”)

4.(1)我读了醉乡的文词很哀怜他,又很敬重那良臣的刚烈,总想认识他的子孙。(2)建中初年,天子即位,很想按照贞观开元年间的政治,做一番大事业,朝廷上官,个个上奏疏,讨论时务。

【译文参考】

蒹葭原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经;爱情:女子性格;决绝

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如《关雎》、《蒹葭》。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那么美好呢?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能不能白头偕老呢?《氓》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首诗写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回忆的感情基调是渐变的,从幸福热情到怨恨沉痛再到清醒刚烈。“氓之蚩蚩”,男子一开始给她印象是忠厚老实的。“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写法极妙,写出男子以买丝为名,来打女子的主意,点出了男子狡猾的本质。原文省略了男子无数的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可以想象要多深情有多深情,要多眷恋有多眷恋。最终男子轻易地就攻城略地获取了芳心,两人陷入了热恋。等到男子离开时,女子深情远送恋恋不舍——“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同时,被爱情冲昏的头脑的姑娘竟然不遵父母之命,不用媒妁之言,与“氓”私定了婚期,“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是焦急期待的。“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六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热恋中的少女心理及表现。旷野郊外废墟墙头,有位姑娘,翘首期盼,不见爱人,泪花飞溅:爱人出现,载笑载言,好一位纯真浪漫,一往情深的女子啊!

这是一个经历自由恋爱而结成的婚姻,男女主人公却不是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公主。《氓》中用到比兴的表现手法,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色衰爱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枯黄掉落来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整体看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女主人公婚后“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她早起晚睡辛勤劳作,多年如一日地辛苦操持家务。男主人公在婚后“士贰甚行。士也罔极,二三甚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始乱终弃喜新厌旧移情别恋负心薄幸,将变心进行到底。有时想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他仍是走街串巷的货郎,她仍是采桑养蚕的少女,各自生活两不相干。没有开始,没有变故,没有结束。但现实总是很残酷,并不是每个痴心女子都有一个好结局。

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自古都是男子负人,女子只能听信宿命摆布。遇到长情的男人,是自己命好,遇到浪子,也不敢有任何怨言。女子的情爱,是由不得自己的,从一出生,就被社会的约定俗成给画地为牢了。“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曾为阿娇筑金屋的刘彻还是厌倦了她,弃之长门宫,恩义两负。波诡云谲的马嵬坡上,六军驻马,三郎李隆基终是背弃了玉环,致使她花钿委地,香消玉殒。烟雨空漾的西子湖畔,许仙最终还是背叛了白娘子,使她心如死灰,永镇雷峰塔。波涛滚滚的江面,杜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以死来抗争李甲的负心薄幸,有眼无珠。“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挽留不住的感情,最终会随时光流逝。

最后一段“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有个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有个边际,而你的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女子此时很清醒的认识到了男子的本质。此处的淇水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一条淇水贯穿全诗,一条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与忧伤。此情此景应了那句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受伤害的女主人公对男子采取了决绝分离态度。“反是不思,亦己焉哉!”既然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山盟虽在,情已成空。甜蜜已成回忆,痛苦就在眼前。这一次,我是真的决定要离开。

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却不失坚强的劳动妇女形象。她纯洁,见到“氓”一下子就倾心相许了;她多情,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为了爱情,冲破了礼法的束缚,和氓私定终身;她无私,结婚时将自己的财物用车子搬到氓家;她安贫,婚后多年和氓过着贫苦的日子:她坚强冷静,在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后,坚决地和氓决裂。可谓柔情似水,刚烈如火。当爱情受到玷污,当感情面目全非,这个女子态度决绝,绝不苟且。这样清晰,高贵,冷冽决绝的女子,面对负情,绝不会软绵绵临花哭泣,凄惨惨对月伤心。而是不妥协,不分享,不忍辱,不纠缠。这种思想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汉乐府《有所思》中的女子,为自己的情郎精心准备了礼物,但听说他变心后立刻将礼物烧掉。“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司马相如想要纳妾,卓文君写了一首《白头吟》给她,准备休了他,幸亏他幡然悔悟。李清照看穿了她第二个丈夫张汝舟贪图她钱财的狼子野心,通过告发他科场作弊来解除婚姻关系,不惜自己连坐,身陷囹圄。她们将决绝演绎成一种壮烈,难得,可贵!

蒹葭原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影视;声乐;教学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表现包括影视声乐歌曲。影视声乐是歌词与旋律相结合的演唱形式,通过凝练的艺术表达强化并延伸电影故事主题,展示影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现代电影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影视声乐演唱成为故事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除了要担当阐述情节的功能,还常常必须具备动人的情感力量。如音乐电影《艾薇塔》中的唱段《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其通俗声乐演唱的张力诠释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爱的渴望,这段演唱迷惑了观众,正如艾薇塔迷惑了自己的・同胞一样。又如电影《音乐之声》中用独唱、合唱、表演唱的形式,拉近了主人公和孩子们的距离,也拉进了观众和电影的距离。英国导演西恩・埃利斯执导的后现代风格的电影《超市夜未眠》中,有众多配合电彩唯美情节的音乐,其中bang gangQ)乐队演唱的歌曲《Iaside》搭配静止又灵动的电影情节,体现主人公的幻想并创造浪漫爱情的意境;片中还使用了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歌剧作品《Casta Diva》,以演唱的古典美修饰主人公眼中另类的情感世界。

由此可见当今电影声乐涉及的演唱知识和理念之多.唱法风格之丰富。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着眼于众多艺术功能的继承与发展,探索与其相关的教学工作。

影视戏剧专业的声乐学科经历多年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如今已初步形成授课方向从技能课到表演课,从单一技术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授课形式由个别课到小组课。由小组课到集体大课的高校所特有的声乐学科体系,其影视表演、歌舞剧、音乐剧、播音专业开设声乐课。在这片“非声乐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中,把握发展脉络。认清开设声乐课的重要意义,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是声乐艺术教学中一种更趋于细致且有价值的思考。

一、教学形式――集体大课和单一小课相结合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每一个学科的诞生、发展都源自它自身的需求,有它特定的历史轨迹及各自不断延伸的枝桠,最终这些枝桠触到了彼此,长在了一起,学科体系就这样渐渐庞大而有机地形成了。影视和声乐演唱就是这样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一个专业学科。可以说电影和电视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今天的影视声乐教育从传统音乐专业教育中派生出来。

电影发展的初期影视艺术家们是躲在银幕后现场配音的。器乐和歌唱此时还只是一种“外援”手段。至1927年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以歌取胜,1936年电视歌唱粉墨登场并成为主角。此后,声乐演唱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重要起来。随着影视文化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和参与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满状态,而正是这种欣赏和参与又使影视艺术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仅从影视专业招生的火热状况就可见一斑。影视声乐的培养也随之成为一个必修专业,原因有三:1.影视歌唱专业化的要求提高了;2.人才的文化素质(包括音乐素质)的要求提高了:3.随着影视音乐多元化的表现,人才的复合化需求提高了。面对如此之多的学生人数,面对影视声乐的多元表现.是否完全沿用声乐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成了学者们的思考方向。

传统音乐专业的声乐课大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此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课引人影视专业之后,专家们开始了教学上的重大改革――专业集体课诞生了。声乐集体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尤其可以强化声音理论知识,有利于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有利于扩大声乐演唱知识的覆盖面,有利于加快教学进度,有利于教师探索研究广泛适用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声乐人才和师资力量的培养。声乐集体课使学生在集体歌声中释放自我,在学习中掌握发声的基础理论,在比较教学中提高对正确声音的认识并有效解决声音问题,在和声训练中提高审美完善自我。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集体课在提高授课效率、弥补小课单一形式的遗憾时,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多元的授课过程中和完美的授课理念指导下探索出一条完整体系的教学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板块,使教有所依,学有所成。如果说声乐小课的教学任务是从单一走向精细的话,那么集体课的使命就是从单一的复杂走向深刻的多元。

二、影视声乐的教学要着眼于声乐教学的艺术共性

歌曲的定义是一个大的范畴,其中包含很多类型.如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合唱歌曲、抒情歌曲、通俗歌曲、歌剧与戏剧歌曲等。影视声乐的歌曲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备歌曲的许多共性,它的选材及运用是歌唱艺术多元化在演绎形式上的体现。影视歌曲和一般歌曲有很多盼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

声乐学习训练过程是复杂的,比较公认的教学方法一般承认正确的呼吸是声乐演唱学习的基础。在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时.必须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呼吸的运用.了解呼吸的支点和常用的呼吸练习方法,识别声音的性质、声部的划分,了解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特点及嗓音的保健等。进一步讲.作为歌唱者必须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以及科学的发声技巧。正确的歌唱呼吸乃至臻美的声音是唱好一首歌的基本条件。学习者要通过专业的磨练,懂得并掌握发声的生理机制及嗓音运用的机制。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声音的共鸣原理、共鸣腔的划分、共鸣腔的运用和声区的关系,运用共鸣的方法等。使它成为歌唱者的第二天性,完美的演绎才能开始。

2 具备深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  其一,音乐中蕴涵着很多民间文化及风俗。从周公时代开始,周朝天子经常通过“听歌”来了解民风。周朝天子通过听歌,不出牖户而尽知天下,而且寓教于乐。听歌要有更高层次的心得体会.上升到治国安邦的政治高度和维持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这就是“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其二,音乐中融汇着诗之含蓄与寄托。比如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直解为:“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为白霜。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演唱这首歌要体味古诗之用辞:理解原文之意境。方能体现音乐之美。演唱者在文学和艺术上不仅要有很高的修养,还要有深刻的富有内涵的表现力, 以及把诗歌、音乐和声音完美融合的综合能力。清代另一位著名音乐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曲情”篇中写道:“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故必先明曲中之意义曲折,则启口之时,自不求似而自合。”可见,歌唱者要唱好一首歌曲。除了具备必要的基本素质和演唱技巧之外.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演唱者在歌曲演绎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准备工序。

3 把握影视作品的风格,使歌曲凸显主题意境

声乐作品的风格会随着时代、地域、民族以及词曲作家个性的不同而不同,影视歌曲也具有同样的风格化。影视歌曲和声乐歌曲在“理解作品”这一环节上还是有一些不同点。通常理解歌曲只对词、曲作者和作品时代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就可以了,但理解影视歌曲的过程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需要了解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及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外,还需要对原著的理解,对剧本、编剧的理解,对导演思想的理解。对观众听觉的理解。

不同的影视剧题材、不同的音乐家及不同的音乐作品都体现着不同的情景描绘和感彩,同时会变换不同的演唱要求。例如以清代帝王康熙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不同的剧本就有不同的音乐作品问世。《向天再借五百年》是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歌,作为一部正剧的主题曲,它所表达的勃勃胸襟和帝王之气就有别于《康熙微服私访》这种亲和力极强的民问杜撰式的连续剧所选用的浪漫逍遥的乃至民间淳朴的歌曲形式。因此演唱者必须能理解歌曲所提供的艺术文化背景和感情基础.通过精湛的演唱把作品的风格恰当地表现出来。善于运用自身的声音特点,采用准确的音色和表现手法进行歌曲的演绎.以利于准确塑造音乐形象,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使歌唱凸显影视作品的主题意境。

三、展现由心的歌唱。体现创造性的教学

影视声乐表演的形式繁多,影视化的程度、方式各不相同,但影视记录却一直追求自然、真实的天性。声乐作为艺术本身就具有抒情性、虚拟性,与之一体的表演也就具有了舞蹈性、非自然性,而这恰恰是人们所能够接受并要求的真实。舞台声乐表演是影视声乐表演的基础,影视声乐表演是舞台声乐表演的派生。电影电视可以把生活化的表演组织成精美的艺术,也可以说亲切自然的特征会幻化成受人喜爱的艺术表现。这时候“由心”的歌唱更容易使人感到自然舒服,从而产生对作品的好感。事实上,从音乐赏析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创作、演唱还是聆听,由心而发的歌都是最具震撼力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歌唱技术和艺术等教学任务外,更要强调歌由心生的歌唱概念,使学生不至于桎梏在学习的知识框架之中,而是要从复制知识的循环里找到歌唱的新感觉,探索艺术的新出路。

影视声乐的教学特色决定了影视声乐专业的教学要时刻走在声乐教育和电影音乐需求的前沿。要以不拘一格的形式、不拘泥于传统声乐教学的方法大胆传承与改革。例如:不同风格的学习:通俗、美声、民族等唱法的体验;不同的组合形式:二重唱、三重唱、小合唱、男女对唱、混声合唱等形式的练习;设计不同的表演舞台,创造不同情境下的演唱:小品、音乐剧、歌剧等;发展创造力,改编歌曲、创作歌曲。以传承科学的方法为教学基础,以挖掘学生个性化的音色和不同的演唱特长为核心,在教学中体现歌唱的多方面形式。教师要多方学习并采集好的经验,广纳众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持知识的新鲜度,在基于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创造性的教学,使学生自身在广博知识的探索中得到歌唱的愉悦体验。这是声乐教学不滞后于电影电视的艺术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世界电影资料库[OL].http://www.imdb.corn.

蒹葭原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主题;课堂效率;文本原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25-03

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解读文本,特别是准确把握其主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若不能准确解读文本,正确把握主题,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甚至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探讨解读文本的方法和主题的确定是关乎语文教学效率高低乃至成败的重要课题。

建国以来,在对某些课文主题的确定和解读的方法上,一直存在偏颇。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对某些以前不敢触及的问题也开始认真地思索。语文界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文章中心思想的解读。以往以固定公式去引导学生归纳主题的方法受到了怀疑。近年来,如何解读主题成了语文界的热门话题。2009年9月,全国中语会“文本解读”研讨会在泉州召开,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常常出现政治化、功利化、模式化、浮躁化倾向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上海师大教授、课程与理论博导王荣生先生在会上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换句话说,一定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出现了某种偏差或失误。”目前,有关文本解读的探讨呈现热潮,而主题的解读无疑是文本解读的最重要内容。笔者谈谈多年的教研思索中的一些体会,请专家和同行指教。

在探讨如何解读主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主题或中心思想的几种定义:

(一)主题,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二)主题:1.文学作品中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2.泛指文章、讲话等的中心思想、主要论点。

(三)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

(四)主题:1.也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2.(狭义)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3.(广义)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

4.主题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

上述观点中的第四种的第3个定义,应不在中学课文解读的范围之内,我们不予考虑。纵观其他几种观点,结合中学教学,可以将主题归纳为:

(一)文本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可简称文本原意。

(二)作者通过文本表达的基本观点,可简称作者原意。

近年关于如何解读主题的研讨不少,大致有几种观点:

一、文本原意

王荣生认为,“先读作品中的某些细节,看这些细节有哪些理解,再从这些细节中去探寻作品的主题。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立足点不是用材料(作品中的细节)来论证观点(我对小说主题的认识),而应该是对作品、作品中的细节,欣赏理解”

二、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鼓励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些人没有正确理解这种提法的真正意义,误以为可以由学生或读者从自身的知识水平、阅历、角度去解读文本。蒋成口首先提出“多元解读”的说法。呼应者有之,有人称“阅读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从而导致对作品或文本主题在理解上的不同,有时甚至是极大的偏差。正因为如此,对于作品或文本主题的理解往往因读者的不同而不同。”

三、多元有界

在多元解读的呼声中,赖瑞云提出,观点可以多元,但是必须有个界限,否则众人的解读将漫无边际。

“多元解读”曾一时间影响了一些从事语文研究的学者和一线教师,他们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学语文课文。但渐渐地人们对多元解读的无限度、任意性产生怀疑。无疑,多元有界,尊重文本的思想都是对这种解读方法有力的反对。

其实,解读文本主题的时候,如果首先确定什么是主题的话,问题应该容易解决一些。上述我们对于主题的理解无外乎两个方面——作者原意和文本原意。

先来探讨这两者的关系。

一、主题与作者原意

我们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利用一定的材料表达自己的意图、主旨。文艺作品只不过是曲折地反映罢了,所谓曲折是因为一般作者不会将自己的主旨非常明确地说出来,而是隐藏在作品中,或通过故事材料让读者去自己体会,或由文中的主人公替作者说出。因而,从理论上来说,文本的原意就应该是作者的原意。然而,有人会认为作者在作品中可能有失控的地方。于是文本原意和作者原意出现了偏差。这种情况理论上是有的。但是,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多见的。因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成功作品的作家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应该超过我们一般的读者,尤其那些经典作品的作家。《红楼梦》被美学专家朱光潜称为“化境”的巨著,是因为作者将其人格与宇宙特性融合起来,其主题就是作者原意。鲁迅先生在谈及其主题时说“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可见,鲁迅先生在揣摩作者原意,而且依他看来,《红楼梦》的续者亦参出了曹雪芹的原意,也基本按原意进行续著。又如对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谁敢妄谈主题失控的问题?

如果存在有文本主题失控的问题,那多半是作者的驾驭能力问题,那样的驾驭能力应该很难写成好的作品。文学上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况是成功的作者有意为之,作者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因此,解读作者原意就要细读文本。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意图都在文本中。

二、主题与文本原意

任何文章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文章也正是通过自身的材料说明这个主题的。因此,主题就是文本的原意。这也正与上述对主题意义的第二种归纳吻合。若要获取主题必须细读文本,读懂文本的原意。否则凡作品不必阅读原作,只从一些介绍材料,或者由老师给个公式、或者凭读者随意想象去获取主题,那么,阅读成了带着主题去文本中寻找证据的形式。

1894年10月4日,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三卷写的序言中指出:“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其实不仅研究科学著作应抱如此态度,对待文学类作品亦应如此。我们理解《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意思应该是认真研读原文,尊重原文原意。初、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练习的教学中,教师都是让学生认真细读原文,反复强调作者的观点等等“都在文章中”。这也正是主题是文本原意,应从文本中获取主题的一个极有力的佐证。

然而,许多年来,对于西方作品和古典作品的阅读情况就不是如此,曾出现集团性错误。譬如对《我的叔叔于勒》主题的归纳存在公式式的导向倾向。这种总结主题的方法与课外阅读练习教学明显不一致,与作文教学以及孩子们未来的文学创作方法也明显相矛盾。细读原文也意味着不要被第二手材料限制。那些介绍作品的文章往往有介绍者的主观色彩,这些或许有助于读者的阅读,或许有害于读者阅读。文本原意就在文本之中,精妙也在其中。正如1884年8月13日恩格斯在给格奥尔格·亨利希·福尔马尔的信中所指出的:“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三、多元主题

众所周知,文学史上确实存在有多个主题的名作。《蒹葭》可谓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一般认为它有四个主题:一是求贤士而不得;二是招隐士而不得;三是追求爱人而不得;四是追求志向而不得。当然了,还可以有其他理解。其实这种多元主题是文本自身有的,一般情况是作者有意为之。如果是文本失控,可能由于时代的变迁,读者根据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这种情况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作者或文本失控。由于诗歌的精炼和朦胧的特点,诗歌往往最容易被作者有意为之。又如席慕容的《一颗开花的树》,可以是爱情,可以是友情,尽管作者在谈及创作之缘由时,说创作本意并非爱情,但是爱情的主题其实作者是能够预料的。由此可见,多元主题一般是作者有意这样处理的,是文本原有的,不该是读者读出来的。

或许有人会提及鲁迅的评说名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其实,这种多元主题是因为读者的阅历、知识背景、文化差异等等造成的,并非文本原意,而且鲁迅随后就谈到了作者原意以及续者对作者原意的理解。所以鲁迅这段话绝不能作为主题多元的理论根据。至于“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不是多元主题的有力支持,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要走向一个主题。

由此看来,那种任意多元解读主题的观点确实偏颇。

四、如何对待主题

从上文我们得出结论:主题就是文本原意(也是作者原意),获取主题的途径就是细读文本。然而,可能会出现一些人们不解的问题: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读者对文本主题不认可,或者根本理解不了文本原意,这时会出现如何对待和处理主题的问题。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一些西方作品和古典作品中。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历来众说纷纭,直至目前,中学教材处理为:作者在文中宣扬了“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的人生态度。其实,文章中还包含了作者的佛学思想。《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的归纳,一直以来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带有政治倾向。当主题与我们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对待?是先归纳主题,再从中获取有益的东西,剔除不用的东西,还是只作为解读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时代的风情画去欣赏,还是无视主题,另搞一个主题出来,这其间的问题极为复杂。笔者认为,涉及这类作品,尽量还原作者原意,再提出对主题的看法。如《我的叔叔于勒》触及的是人性弱点问题,不完全在于社会制度。只要有贫富差异,“我”的父母这样的人就难免有之。《爱莲说》的主题也许由于信仰的差异,在中学教学中的处理还是可取的。

至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品味作品,而不是只听教师的结论。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有见地时,要给予表扬和支持。当学生对作品的细节乃至主题的理解出现过大的偏差时,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能任由学生曲解文本。而近几年有关“多元有界”的“界”的一些探讨,对多元解读是个制约,如,俞发亮《多元有界,界在哪里》等,但还未从本质上说明如何解读主题的方法。

蒹葭原文范文第8篇

从2009年起,我们租用场地,把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从幼儿园大环境中独立出来,让它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我们把这个园区叫做“幼小衔接部”,委派了负责人,组建了教师队伍,安装了一套独立完善的电脑教学控制系统,添置了独立完备的生活设施,并设计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规定了独立的一日生活流程。

多年实践证明:独立设置幼小衔接机构优势突显。

6周岁的孩子处于一个比较特别的过渡期。他们比较顽皮,有些逆反,不肯听大人的话,喜欢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做一些事;他们的脑细胞已经接近成年人,体力智力都已经明显区别于中小班的孩子,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已经开始对一些符号系统(文字、数字、音符等)感兴趣,在正确的指导下,他们已经能够学习、了解。

统一活动园区,让这个阶段的孩子首先在心理上有一种成长感(我长大了),有一种期待感(我要上小学了),更有一种学习的渴望和内驱力(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小学生)。这种心理氛围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这些孩子快速成长。

统一生活流程,让这个阶段的孩子与中小班的孩子区别开来,完全有了适合自己规律的生活安排。例如,他们比中小班孩子可以更多或更长时间静坐在教室学习,他们对文字符号的理解更有能力了,学习更有办法了,学习效果也更明显了,我们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作息制度。

统一学习课程、训练内容,让这个阶段的孩子接触一些幼小衔接的学习内容,已经成为可能。

我们在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以幼小衔接训练为特长的课程,包括小学生活体验活动、以及作息制度的逐步适应等安排,让孩子从生活上、情感上做好向小学的过渡。

统一家园教育,有针对性地与家长交流,可以更好地解决家长中存在的问题,更利于家园沟通,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策略二 研究探索衔接课程

1.传统文化课:

我们开设了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课。

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园实际对《弟子规》进行了如下技术性改造。

(1)我们发动教师在学习理解《弟子规》的基础上,亲手绘制几十幅《弟子规》图解画,每幅画的标题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然后将《弟子规》图解悬挂在全园走廊墙壁,使它成为本馆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每天晨间接待和放学的时候,幼儿园的高音喇叭里就会播放《弟子规》诵读的声音或者《弟子规》唱读的乐音。

在幼儿园的宣传栏,在每个教室的家园联系栏,都琳琅满目地张贴着或悬挂着学习《弟子规》相关图片照片。那也是家长和孩子驻足最多最久的地方之一。

这种全方位的环境营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教育着儿童,感化着儿童。所谓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这里绝非虚言!

(2)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将《弟子规》谱写成歌曲,教全园孩子歌唱。由于歌词熟悉,曲调优美,旋律单纯,这些歌非常受欢迎。不但孩子一唱就会喜欢,老师家长也是一唱就喜欢,一唱就会熟悉。

孩子是天生的歌唱家,表演家,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歌曲,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弟子规》虽然比较长,可是被一段一段用不同的曲调唱出来,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就全记住了。不但他们会唱了,记住了,连家长也学会了,记住了。

(3)我们从《弟子规》中开发出七大主题,开展“七色花”儿童德育:

赤色花瓣――感恩教育 从小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祖国

紫色花瓣――博爱教育 懂得自爱(爱自己)、亲爱(孝顺父母)、友爱(团结同学)、泛爱(爱他人爱自然爱世界)

黄色花瓣――诚信教育 要求诚实、守信、不虚荣、不做假

绿色花瓣――规则教育 懂得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青色花瓣――礼仪教育 学会礼敬规则,举止有度,说话文明,行事有理

橙色花瓣――习惯教育 检点小节,培养行为习惯

蓝色花瓣――读书教育 立志读书,循序渐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

“七色花”德育启蒙教育是每学期一二个主题,长期轮流进行的。从几年实践效果看,确实非常好。

小学老师反映:我们幼儿园毕业的孩子知识面广,人文素养好,品行端正,在小学很受欢迎。

2.行为训练课:依据适切原则,我们对幼小衔接部的孩子进行行为训练,让孩子们从学会听上课铃、学会排队、学会看课程表、学会当值日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用礼貌语言互相问候、学会握笔、学会置物、学会整理书包、学会饭前便后洗手等等一系列小事开始,通过系统的训练固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础常规训练:

――统一上下课铃声,进行听铃声训练。

――各班将一日活动安排画在黑板上,让幼儿学会看课程表,看课程安排做好课前准备。

――每天轮流当值日生,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

――每天广播的内容:晨间活动时间听与大班教材相应的音乐磁带;吃午饭时间,幼儿安静听《弟子规》诵读;饭后听幼儿故事,放学时间,放一些优美、高雅的音乐。

礼貌习惯训练

――问好:早上来园见到老师、同伴主动问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老师,能停下脚步,礼貌问声好。见到不认识的人到幼儿园或班级,能根据年龄有礼貌地称呼问好。

――使用礼貌用语:得到帮助主动说“谢谢”,不小心碰到或伤害到别人主动道歉,说“对不起”,需要别人帮助会用“请”字。

倾听习惯训练

――认真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插话。

――在规定时间听广播,要做到安静听,不说话。

置物习惯训练

――养成用物品从哪里拿来用好放回哪里去。

――自己的书包和区域材料要学会整理。

――午睡时做到“置冠服,有定位”。

做事习惯训练

――培养劳动兴趣和劳动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帮助老师、同伴、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

――做事不拖拉,动作快,有条不紊,有始有终。

读书习惯训练

――爱护书本。

――专心读书,喜欢阅读。

上课习惯训练

――上课认真,不做小动作。

――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要做到先举手,举手不敲桌子,不喊“我来、我来”等话语。

――做到“问起对,视勿移”。

前书写习惯训练

――教孩子正确握笔,学习良好的坐姿。

――专心写、画。

下课习惯训练

――课间休息时,知道要先上洗手间再游戏。

――做到文明休息,不做剧烈、危险的游戏。

集队习惯训练

――集队时要做到静、齐、快。

――上下楼梯要靠右行。

事实证明:经过这样训练的孩子到小学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不适,他们很快熟悉小学的管理制度、生活学习规则,很快融入小学成长环境,成为表现优良的学生。在每年小学评选三好学生或“阳光少年”的活动中,我们幼儿园的孩子都占了最大的比例。

3.小学仿真课:依据有联系、不重复原则,我们在幼小衔接部设立了“体验室”。“体验室”模仿小学教室的布置风格进行布置;每个星期,我们带孩子到“体验室”上一堂仿真课。

以早期阅读为例,我们创造了 “经典诵读法”。

所谓“诵读”,指的是广播诵读、老师诵读和儿童集体诵读。我们安排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早操后全园诵读《弟子规》格言10分钟;每天午睡醒后先静听广播诵读《弟子规》2分钟再起床;用餐时播放《弟子规》5分钟。这样,通过播放系统传出的播音员标准的诵读,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古代经典的人文气氛,同时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不知不觉之间将《弟子规》印入大脑。至于老师诵读,那是在保育教育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的。有时小朋友乱哄哄的,只要老师诵读《弟子规》的柔和声音响起来,大家就会自觉安静下来。

一位家长在家长座谈会上说:“走进蒙学馆,听到孩子用天籁般的童音诵读《弟子规》,那么整齐,那么投入,那么动听,真的很享受,也很感动。想想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冶成长,心里很高兴!”

我们的数学游戏活动试验也很成功。我们引进北京手拉手幼儿园联盟的创思课程,并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这些教师回来后把课堂搞得很活跃,孩子在课堂中如鱼得水,家长听了这样的课后都非常满意。这些孩子一个个思维活跃,到小学后,都成了各个班的骨干力量,小学老师很喜欢。

1.传统文化课:

我们开设了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课。

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园实际对《弟子规》进行了如下技术性改造。

(1)我们发动教师在学习理解《弟子规》的基础上,亲手绘制几十幅《弟子规》图解画,每幅画的标题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然后将《弟子规》图解悬挂在全园走廊墙壁,使它成为本馆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每天晨间接待和放学的时候,幼儿园的高音喇叭里就会播放《弟子规》诵读的声音或者《弟子规》唱读的乐音。

在幼儿园的宣传栏,在每个教室的家园联系栏,都琳琅满目地张贴着或悬挂着学习《弟子规》相关图片照片。那也是家长和孩子驻足最多最久的地方之一。

这种全方位的环境营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教育着儿童,感化着儿童。所谓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这里绝非虚言!

(2)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将《弟子规》谱写成歌曲,教全园孩子歌唱。由于歌词熟悉,曲调优美,旋律单纯,这些歌非常受欢迎。不但孩子一唱就会喜欢,老师家长也是一唱就喜欢,一唱就会熟悉。

孩子是天生的歌唱家,表演家,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歌曲,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弟子规》虽然比较长,可是被一段一段用不同的曲调唱出来,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就全记住了。不但他们会唱了,记住了,连家长也学会了,记住了。

(3)我们从《弟子规》中开发出七大主题,开展“七色花”儿童德育:

赤色花瓣――感恩教育 从小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祖国

紫色花瓣――博爱教育 懂得自爱(爱自己)、亲爱(孝顺父母)、友爱(团结同学)、泛爱(爱他人爱自然爱世界)

黄色花瓣――诚信教育 要求诚实、守信、不虚荣、不做假

绿色花瓣――规则教育 懂得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青色花瓣――礼仪教育 学会礼敬规则,举止有度,说话文明,行事有理

橙色花瓣――习惯教育 检点小节,培养行为习惯

蓝色花瓣――读书教育 立志读书,循序渐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

“七色花”德育启蒙教育是每学期一二个主题,长期轮流进行的。从几年实践效果看,确实非常好。

小学老师反映:我们幼儿园毕业的孩子知识面广,人文素养好,品行端正,在小学很受欢迎。

2.行为训练课:依据适切原则,我们对幼小衔接部的孩子进行行为训练,让孩子们从学会听上课铃、学会排队、学会看课程表、学会当值日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用礼貌语言互相问候、学会握笔、学会置物、学会整理书包、学会饭前便后洗手等等一系列小事开始,通过系统的训练固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础常规训练:

――统一上下课铃声,进行听铃声训练。

――各班将一日活动安排画在黑板上,让幼儿学会看课程表,看课程安排做好课前准备。

――每天轮流当值日生,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

――每天广播的内容:晨间活动时间听与大班教材相应的音乐磁带;吃午饭时间,幼儿安静听《弟子规》诵读;饭后听幼儿故事,放学时间,放一些优美、高雅的音乐。

礼貌习惯训练

――问好:早上来园见到老师、同伴主动问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老师,能停下脚步,礼貌问声好。见到不认识的人到幼儿园或班级,能根据年龄有礼貌地称呼问好。

――使用礼貌用语:得到帮助主动说“谢谢”,不小心碰到或伤害到别人主动道歉,说“对不起”,需要别人帮助会用“请”字。

倾听习惯训练

――认真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插话。

――在规定时间听广播,要做到安静听,不说话。

置物习惯训练

――养成用物品从哪里拿来用好放回哪里去。

――自己的书包和区域材料要学会整理。

――午睡时做到“置冠服,有定位”。

做事习惯训练

――培养劳动兴趣和劳动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帮助老师、同伴、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

――做事不拖拉,动作快,有条不紊,有始有终。

读书习惯训练

――爱护书本。

――专心读书,喜欢阅读。

上课习惯训练

――上课认真,不做小动作。

――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要做到先举手,举手不敲桌子,不喊“我来、我来”等话语。

――做到“问起对,视勿移”。

前书写习惯训练

――教孩子正确握笔,学习良好的坐姿。

――专心写、画。

下课习惯训练

――课间休息时,知道要先上洗手间再游戏。

――做到文明休息,不做剧烈、危险的游戏。

集队习惯训练

――集队时要做到静、齐、快。

――上下楼梯要靠右行。

事实证明:经过这样训练的孩子到小学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不适,他们很快熟悉小学的管理制度、生活学习规则,很快融入小学成长环境,成为表现优良的学生。在每年小学评选三好学生或“阳光少年”的活动中,我们幼儿园的孩子都占了最大的比例。

3.小学仿真课:依据有联系、不重复原则,我们在幼小衔接部设立了“体验室”。“体验室”模仿小学教室的布置风格进行布置;每个星期,我们带孩子到“体验室”上一堂仿真课。

以早期阅读为例,我们创造了 “经典诵读法”。

所谓“诵读”,指的是广播诵读、老师诵读和儿童集体诵读。我们安排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早操后全园诵读《弟子规》格言10分钟;每天午睡醒后先静听广播诵读《弟子规》2分钟再起床;用餐时播放《弟子规》5分钟。这样,通过播放系统传出的播音员标准的诵读,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古代经典的人文气氛,同时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不知不觉之间将《弟子规》印入大脑。至于老师诵读,那是在保育教育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的。有时小朋友乱哄哄的,只要老师诵读《弟子规》的柔和声音响起来,大家就会自觉安静下来。

一位家长在家长座谈会上说:“走进蒙学馆,听到孩子用天籁般的童音诵读《弟子规》,那么整齐,那么投入,那么动听,真的很享受,也很感动。想想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冶成长,心里很高兴!”

我们的数学游戏活动试验也很成功。我们引进北京手拉手幼儿园联盟的创思课程,并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这些教师回来后把课堂搞得很活跃,孩子在课堂中如鱼得水,家长听了这样的课后都非常满意。这些孩子一个个思维活跃,到小学后,都成了各个班的骨干力量,小学老师很喜欢。

策略三 系统开展衔接活动

幼儿园开展“向小学迈近”训练活动――

除进行系统的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教育之外,我们还特别注意对幼儿进行心理引导和理念灌输。每个星期,我们举行一次类似“国旗下讲话”那样的集会,会上,值班教师会点评儿童平时行为训练的情况,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扬,对表现不够好的进行开导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对矫正和强化孩子的行为,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具有很大的作用。

除“体验室”上仿真课之外,我们每年四五月份还要举行一次参观小学的活动。我们把衔接部的孩子带到小学参观,让他们进教室听课,然后请小学老师给他们上课,还让他们参加升旗仪式,参加与小学生的互动游戏,走进小学的作品展览室、计算机室、音乐室、舞蹈室以及食堂,真真切切地体验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很期待,很投入,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小学尝试增加“跟幼儿园接轨”保育教育工作――

1.围绕“文明”这一维度,坚持“低重心,小步走;抓细节,重情境”的原则,实施养成教育,培养文明守礼,习惯良好的“新农村少年”。

(1)经典诵读:每天利用晨间2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对《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国学启蒙读本的诵读,了解传统美德,接受传统文化的沾溉与浸润,潜移默化学生的言行,为其道德养成打下底色。

(2)德育叙事:学校建立“德育资源库”,编纂《德育故事集》。通过“国旗下讲话”、午间管理、班队课、中队活动等途径由同学或老师讲述故事。旨在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触发学生的心灵,因感动而感悟,受启迪而明理,增加德育的实效性和魅力。

(3)细节养成:学生的高尚品德的形成须从好习惯的养成入手,教育学生从细节做起,学校根据小学生品德形成的特点和校情编撰《好习惯养成手册》用以指导学生的习惯养成。这些好习惯以歌谣、童谣、曲艺、动漫等直观形式引导,让学生觉得可亲、可爱、易学、乐学。比如《洗澡歌》《健康歌》《坐立行走歌》《写字三字诀》等。

(4)五种礼育:“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提倡的五种待人接物的美德。我们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这五种美德,培养学生的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的品行,即“五种礼育”的内涵。旨在籍此让学生变得温文尔雅,和顺善良,敬畏生命、自然,勤劳节俭,谦逊礼让。

2.围绕“情感”这一维度,以“热爱农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丰盈学生的情感,以艺术节为平台,集中展示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

(1)家乡故事: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图片、传说、故事,以“名胜古迹”“名优特产”“创业故事”“神话传说”等主题,用展板的形式对家乡做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生发对家乡的热爱。

(2)美丽家乡河:学校门前有一条河,春来芦苇青青,夏季白鹭翻飞,秋来蒹葭苍苍,冬季景色怡人。学校通过摄影展,环保旅行,“我们在行动”等活动增加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

(3)漫步“彩虹桥”

“彩虹桥”是我校心理辅导站的名称。开展“漫步彩虹桥”活动,即通过对刚刚进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解决他们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心理困惑。学校还根据学生心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开设相关心理辅导课程,使学生形成阳光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

3.围绕“阳光”这一维度,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实践活动,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和谐的身心,坚忍不拔的毅力,阳光健康的心态,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1)特色三操

三操即“阳光跑操”“韵律舞蹈操”“弘毅武术操”。

阳光跑操:旨在养成规则,跑操时规定路线,规定程序,限时、限速,要求列成整齐方队,步伐一致,口号响亮。亮点:待操时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启蒙读物。

韵律舞蹈操: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增强学生的美感意识,接受艺术的熏染。要求和谐、优美、欢快、整齐。亮点:学生跳韵律操时播放旋律优美的歌曲,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放松学生身心,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调剂。

弘毅武术操:旨在培养学生的毅力,弘扬正气,提升豪气,健康体魄,树立阳刚形象。要求动作整齐,刚劲有力,精神饱满。亮点:在武术中体会武德,用武术增强体魄,借武术弘扬精气神。

(2)快乐课间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场地实际研究开发课间十分钟系列活动,要求用时少、趣味强、益身心,诸如,爸爸妈妈童年的游戏:跳房子、挑花线、捡子、天下太平等;室内小游戏:算24、猜字、东西南北等;创新游戏:三打白骨精、西天取经、手指拔河、手影剧等。这一活动旨在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身体健康、培养和发展社交能力,并借此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在校幸福感。

(3)微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