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洪水灾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洪水灾害范文第1篇

1洪灾间接经济损失内涵

目前洪灾间接经济损失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定义:一个是社会经济核算的角度,另外一个是从灾害损失的时间和空间传播的角度进行界定。

1.1基于核算角度定义

(1)存量-流量损失Parker等[7]基于经济学中“存量”和“流量”的差异,对洪水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实用性做了理论的说明,指出存量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某一变量的量值,属静态概念,对应于灾害中的直接经济损失;流量是指在一个时段上所累积变动的量,对应于间接经济损失,其大小有时间维度(图1)。

(2)产业关联损失Cochrane[20]认为间接损失是由于灾害引起经济部门前向产出(依赖于区域市场产出)和后向供给(依赖于区域资源)错位,引起的生产运转中断导致的损失。这种定义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国民核算体系相匹配,从而便于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灾害对经济整体的影响。这个定义也与HAZUS灾害管理系统平台中对灾害间接损失的定义一致(图2)。若产业部门B因灾害遭到破坏,则可能引起部门A的后向关联损失、部门C的前向关联损失,并影响最终需求和消费,造成市场供需不平衡,引起物价、劳动力就业与失业、国民收入、储蓄和投资水平等的变化,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总值和经济增长速度[16]。从两种定义方法理论基础来分析,上述间接经济损失两种定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1)。

1.2从时空延续性角度定义

图3灾害间接经济影响的延迟性Fig.3Delayofdisasterindirecteconomicimpact时间角度的定义从系统延迟性来分析,存量是延迟的来源,延迟是经济系统产出落后于投入的过程,正因为如此,Toshihisa[13]阐述了间接经济损失时间的模糊性。图3中灾害发生的初始损失为直接损失(黑粗线)是静态的。灾害可能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A(最终恢复到原有状态)、B(最终低于原有状态)、C(最终高于原有状态)3种情形,而间接损失则是指原有状态线下方范围,即图中阴影部分。由此可以看出间接损失的大小和灾后恢复到原有状态的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个恢复时间不仅受直接破坏程度影响,也和救灾恢复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空间角度的定义间接经济损失涉及灾区内部及灾区对非灾区的间接关联影响,这样就产生了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尺度界定问题。Cochrane用损益分析的方法对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因素及尺度问题进行了分析(图4)。图4(a)显示,从区域角度计量,灾区由于保险赔付和政府援助而受益(图4(a)上半部分),同时也存在间接经济损失(图4(a)下半部分),但是从国家范围来说,因灾害而得到的收益就不存在了(图4(b)上半部分),于此相对应,间接经济损失反而增大了(图4(b)下半部分)。

2洪水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构成

从广义角度把洪灾间接经济损失分为3类:

(1)社会经济关联型损失,其中最主要的是产业关联型损失;

(2)灾害关联型损失,如水灾引发的地质灾害;

(3)资源关联型损失,它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损失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又包括自然资源破坏在可持续意义上对未来发展能力的影响。类似地,CGER把洪水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也分为3类:引致损失(inducedloss)、关联损失(linkageloss)和支出损失(spendingreduction)。但是,更多的研究者把洪水灾害间接经济损失限定在停产(减产)损失、产业关联损失和投资溢价损失3个方面。

2.13类洪灾间接经济损失

(1)停产或减产的经济损失企业停减产损失是指企业或产业部门在更换、修复因灾损毁、流失的资产和充实伤亡人员之前,不得不暂停生产经营活动或减小生产经营规模而造成的一种损失[15,18]。在进行定量计量时,经常考虑洪灾造成的生产能力幅度和生产能力恢复到灾前水平的时间两个方面因素,使用有无对比法(withandwithout)按下面步骤进行评估。设“无灾时”和“有灾时”,某企业的产出曲线分别为f1(t),f2(t),用D1表示企业停减产损失,则D1=∫∞0[f1(t)-f2(t)]dt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则D1=∫∞0[f1(t)-f2(t)]•1(1+r)t-t0dt式中,r为贴现率。

(2)产业关联性间接经济损失魏一鸣等[10]考虑了洪灾产业关联性损失的地域性,由于洪水淹没区内工商企业停产、农业减产、交通运输受阻或中断而停工停产及产品积压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淹没区外工矿企业为解决原材料不足和产品外运采用其他途径绕道运输所增加的费用等造成的“地域性波及损失”;同时考虑了“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提出洪灾以后,原淹没区内重建恢复期间农业净产值的减少;原淹没区与影响区工商企业在恢复期间减少的净产值和多增加的年运行费用,以及恢复期间用于救灾与恢复生产的各种费用支出等。

(3)投资溢价损失对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而言,投资的资金相对不足,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单位资金比用于消费的资金更有价值,其超出的部分称为溢价。灾害后的恢复过程需要动用原来(如果没有灾害)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加以弥补,这种由于财产补偿引起生产性投资减少所产生的机会损失称为投资溢价损失。魏一鸣等[10]认为投资溢价损失包括抗洪抢险、抢运物资、灾民救护、转移、安置、救济灾区、开辟临时交通、通讯、供电与供水管线等的费用。武靖源[1]投资溢价损失是一种资金的机会成本损失,并用影子价格的方法对投资溢价损失进行了计量。黄渝祥[25]具体说明了其计算步骤:设灾害以后的第t年,动用原拟用于生产性投资因灾害而用于补偿和恢复生命财产的资金为Ai,则由此产生的投资溢价间接经济损失L为L=∑ni=0Ai(pinv''''-1)(1+is)-1,式中:n为灾害以后政府动用生产性投资来补偿居民生命财产损失的年数,is为社会折现率,pinv''''为修正后的投资影子价格。修正后的投资影子价格计算公式是:pinv''''=pinv(1-s)+s×pinv,其中,s为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积累的升值率,pinv为以消费现值为计算单位的投资的影子价格。

2.2洪水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

洪灾间接经济损失的3个部分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的(图5)。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导致了灾区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损失,通过各产业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使灾区各产业部门产生停减产损失及产业关联损失。停减产损失及产业关联损失不仅与直接经济损失及各产业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有关,而且与灾区灾后生产恢复模式密切相关[26]。由于洪水灾害损失使投资改变了原有在社会生活中的流向,产生投资溢价损失。

3洪灾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体系

根据间接经济损失的界定视角不同,可以把洪灾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分成两大体系,即基于存量-流量方法体系和基于投入-产出方法体系。前者包括:比例系数法、模拟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后者包括:经济增长模型法、投入产出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

3.1存量-流量方法系统

(1)比例系数法美国学者DouglasJames和RobertLee[23]在评估洪灾间接经济损失时,提出了分行业间接经济损失影响系数法,将行业分为:①居民生活,②商业,③工业,④公用事业,⑤公共产业,⑥农业,⑦公路,⑧铁路,并给出了各行业的洪灾间接经济损失影响系数。把各行业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值乘以间接经济损失影响系数即为各行业的间接经济损失。刘希林等[27]用IEL=∑ni=1λi•DELi来计算间接经济损失,其中,IEL表示间接经济损失,DEL表示直接经济损失,λi表示某行业或部门的损失折算系数,n表示被自然灾害破坏的各种行业或部门总数。而且他们给出λi的确定方法:λi=P•G•AF•T,其中,P,G,A,F,T分别表示受灾地区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受灾面积、救灾资金和影响时间的转换赋值,即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分别赋以不同值。

(2)马尔科夫模拟法显然,比例系数法间接经济损失评估过于简单,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洪灾间接经济损失不仅与直接经济损失有关,而且与灾后是否能够迅速恢复生产能力、形成最佳生产力布局等经济管理体制因素有关。所以,FEMA[16]从风险概率角度,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分析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

(3)系统动力学模型最早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美国灾后经济的是Hill和Gardiner[30],他们认为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描述灾后经济特征方面非常有效。模型包括4个主要部门:生产和设备制造、中间产品、劳动力和食品供应,其中食品供应又进一步分为生产、运输和分配3个环节。模型考虑的新因素包括:生产系统的延迟、动态变化、不确定性、可变的生产系数关系、投入产出的非线性、管理政策的选择等。模型的研究表明灾后经济的生存性与灾前预防措施以及灾后资源管理方案非常相关。在不同的管理政策下同样的系统可以表现出生存和崩溃两种结果。PetersonandDavid等[3]构建了另一种系统动力学模型,其特点是对经济系统中的投入产出结构做了准确的描述,对资本的资产负债情况有所反映,对灾后人口的结构状况做了描述,以及对灾后人口心理反应的影响做了分析。模型研究表明,当经济资源的10%因灾损失时,经济系统的恢复是比较快的,当50%的经济资源因灾损失时,恢复非常慢。作者将其归因于人们在灾后不同的心理反应,以及政府在灾后管理政策的有效性。用同类模型研究灾害经济的还有Belzer和Roop等人。

(4)张幸[14]发现系统动力学与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结合对解决宏观经济中的产业关联问题有很大帮助,因为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了投入产出的非线性关系。武靖源[24]通过构造系统状态方程、状态约束方程、初始及终端条件及目标函数,建立了用于洪灾间接经济损失下限预评估及灾后最优恢复重建策略的最优控制模型,通过构造函数空间梯度法及罚函数法,对最优控制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对所构造的数值模型进行求解[26]。

3.2投入-产出方法体系

(1)经济增长模型张显东等[21]以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初步估计了直接经济损失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并由此导出了一个计算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方法。Hallegatte&Hourcade[22]通过对索洛模型(theBasicSolowModel)的改进和拓展形成了一个非均衡动态模型(nonequilibriumdynamicmodel,NEDyM),用以评估剧烈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其研究发现,灾后重建能力不光取决于财力,影响有限财力在短期充分发挥效能的技术和组织约束同样重要;

(2)投入产出(IO)模型投入产出法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得到广泛应用,如,Rose[34]和Okuyama等[35]考虑灾害对需求造成的后果。Tierney[36]提出通过需求和生产的振荡评估每个部门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但是,该方法最典型的应用是美国FEMA的HAZUS灾害管理系统平台中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块(IELM)。模型以灾后的生产能力作为计算产业供求关系的起点。直接损失按现存能力的百分比计算,通过计算灾后产出效应来计算产业之间的发货量。首先,计算一个部门购买力损失的程度,把部门灾后生产能力比例乘以产业投入,得出的结果是产业之间的部门需求量,然后计算部门发货的损失程度,用剩余生产能力乘以发货量。这样就可以得出产业之间供求的过剩程度。计算的结果加上灾前的最终需求(家户、政府和出口)就是总的部门过剩程度[16];

(3)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在灾害经济研究中最早使用一般均衡模型的是JamesMcGill等[28],当时建立一个名为MEVUNS的模型体系,用于评估国民经济系统的灾害易损性。该系统包括5个子系统:工业和人口的数据库、防御-攻击生成系统、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经济恢复模型、数学规划模型。一般均衡模型是其中使用的一个经济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一个87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最终需求被综合为6个部门:消费、投资、库存、联邦政府支出、州政府支出和出口。模型的求解基于两个原则: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劳动力充分就业。Cochrane[29]为研究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的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描述。Cochrane选取了合适的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提出应以消费者恢复到灾前效用的补偿大小作为灾后损失真正度量。Cochrane在对预想的灾害进行模拟后,认为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收入的边际效用、消费和生产函数中的替代弹性、区域间的价格差异、最大劳动力人口以及资本的流动性有关。这些因素中资本的流动性最重要,在可以快速重置资本的情况下,补偿变量与资本损失是相同的。他还认为,对区域的各类经济援助,如现金、物质资本、消费品等,对补偿变量的影响是相同的,即援助的形式不影响福利。

3.3两大洪灾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比较

两大方法系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首先看存量-流量方法体系。正如Parker[17]所定义的存量损失对应于直接经济损失,流量损失对应于间接经济损失,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比例系数就是存量和流量关系反应;第二,存量和流量是系统的一种状态,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之间也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系统状态的转移是随机过程,马尔科夫模拟方法恰好是这个关系的反应;第三,系统状态的转移描述的数学方法可以用状态方程表示,也可以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描述,其中系统动力学方法是定量分析系统反馈性的直观化方法。由此可见,存量-流量体系中的几种方法的本质是一致的。其次,我们分析投入产出方法体系。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由参数估计方法得到的,它是从生产要素损失的角度来进行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其生产要素损失可以看作是经济系统的投入损失,经济增长损失就是产出损失,所以,其实质就是投入产出分析,只是分析的是多投入、单产出问题。部门投入产出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核算方法,是从部门之间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损失角度来分析灾害损失的。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方法的数据基础是投入产出表,它是投入产出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的优化模型方法,所以把它归为投入产出的衍生方法。但是,基于存量-流量角度和投入产出角度评估的两大方法体系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明显(表2)。

4结论

尽管国内外在洪水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研究领域有所涉及,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有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关联损失是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核心问题根据现有的研究,间接经济损失包括:停产减产损失、产业关联损失和投资溢价损失3个部分。其实3个部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洪灾发生首先导致企业停产减产损失,接着由产业之间的关联产生关联损失,前者是产业内部的损失,后者是产业之间的损失。一般而言,停产或减产损失是由于经济系统受到洪灾的直接冲击,属于直接损失,投资溢价损失是由于灾害导致投资者行为改变,从而减小了资金的利用效益,这是一种引致的损失,也不应该是间接经济损失。因此,洪灾间接经济损的评估应该集中于产业关联损失的评估,鉴于目前区域之间关联损失评估薄弱情况,今后的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对洪灾间接损失的波及损失评估应该有所加强。

(2)投入产出法是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实用方法总体而言,在洪灾各种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中,比例系数法和生产函数模型的评价结果相对粗糙,而一般均衡模型、蒙特卡罗模拟和系统动力学模型较难且需要的数据量比较大,在实际的灾害评估中应用有一定的困难,投入产出模型可以根据获得的数据而选择多部门或少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是一种有效的定量损失评估方法。

(3)投入产出法存在许多亟待改进地方

投入产出法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继续改进:

洪水灾害范文第2篇

     

洪水灾害引发的常见传染性疾病有:

 

一、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传染病

 

1、痢疾:是痢疾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通过食物及水进行传播。

 

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如三代头孢菌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 星、复方磺胺甲恶唑、阿奇霉素等,注意“沙星”类药物(喹诺酮类)儿童及未成年人禁用。

 

2、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及黄色稀水样便,严重的可出现脱水。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可经水、食物、苍蝇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但水型传播是其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治疗:霍乱属甲型传染病,发现后应立即上报,进行严格隔离,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如三代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肠道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传播途径:主要为消化道传播。

 

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尤其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其抗菌谱广,活性强,口服吸收好,价格便宜,成为伤寒治疗中的首选。

 

4、甲型肝炎: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表现为起病急,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肝脏肿大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初期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时有可能误认为感冒,易被忽视,延误病情。

 

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食入被 HAV 污染的水和食物是甲肝爆发流行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治疗: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只要及时进行隔离,对症支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治愈,不会转为慢性。

 

5、戊型肝炎: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症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有肝脏肿大,但脾肿大较少见。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

 

治疗: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二、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后出现高烧,并伴有肌肉酸痛、头痛、咽痛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眼睛粘膜接触传播。

 

治疗:早期可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给予头孢类、氟喹诺酮类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物;有咳嗽、咳痰者给予盐酸氨溴索等药物止咳祛痰对症治疗;合并有呕吐、腹泻的可给予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者给予吸氧治疗,个别严重的需要机械通气等进一步处理。

 

2、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全身斑丘疹及疹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临床特征。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眼结合膜侵入感染。

 

治疗:以加强护理为主,注意室内适当的温、湿度,避免强光刺激。体温过高可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轻型患者可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等对症治疗;重型麻疹患者可视病情予以静滴抗病毒治疗及加强支持治疗;并发肝损害者予以甘草酸二铵等保肝治疗;并发心肌损害可以给予 1 ,6 二磷酸果糖、ATP、 辅酶 Q 10等治疗;并发细菌性肺炎者行抗生素治疗。

 

3、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发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斑瘀点,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是通过咳嗽、打喷嚏、面对面说话等飞沫直接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 染。

 

治疗:青霉素类药物对脑膜炎双球菌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出现颅内高压的可选择静脉输注 20%甘露醇降颅压,伴有酸中毒者可输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

 

三、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1、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起病急骤、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病理反射以及脑膜刺激征等。

 

传播途径:经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对高热患者给予氯丙嗪注射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等,并辅助物理降温;对于抽搐患者给予苯巴比妥、地西泮等;出现脑水肿的患者要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进行治疗。

 

2、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以畏寒、发热、出汗、头痛、贫血等为主,并易引发、脑、肝、肾、肺等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以抗疟原虫治疗为基础,并辅以对症治疗。抗疟药物可选择双氢青蒿素片、复方双氢青蒿素片、蒿甲醚胶囊、蒿甲醚注射剂、青蒿琥酯片等。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积极防治,疟疾在我国已基本被消灭。

 

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重症者可有出血、休克。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休息、退热、出血部位明确者给予止血处理。

 

四、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血吸虫病

 

1、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血管里,在血管里吸血、产卵、排出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记忆力减低、共济失调、发作性癫痫等。

 

传播途径:接触疫水传播

 

治疗:主要对患者进行脱水处理, 可选择利尿剂如醛固酮拮抗剂、呋塞米、甘露醇、泼尼松等。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但皮质激素不良反应较多,使用应谨慎。待症状缓解后给予吡喹酮进行驱虫治疗,亦可选用青蒿素类衍生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进行治疗。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2、钩端螺旋体病:由多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出血、腓肠肌压痛;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可恢复,少数病人仍有发热、眼葡萄膜炎等。

 

传播途径:钩端螺旋体直接接触传播。

 

治疗:青霉素是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最有效药物。可在使用青霉素前 5~10 分钟肌注安定 10 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20 mg,可以避免赫氏反应,并能协助退热,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洪水灾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洪水灾害;保险制度;分析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有当洪水威胁到人类安全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才称为洪水灾害。我国的洪水灾害十分频繁,近百年来,我国发生过很多次洪水。例如:1915年珠江大水,广东、广西受淹农田94.7万hm2,受灾600万人,珠江三角洲受淹,广州市区被淹7 d;1932年松花江大水,受淹农田190万hm2,死亡2万人,哈尔滨市区受淹长达30 d之久;1954年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受淹农田317万hm2,受灾1 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淮河全流域农田成灾408.2万hm2;1981年长江上游大水,四川省138个县市受灾;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西江等流域特大洪水。

有专家分析认为,近百年来,我国有过3次洪水频发期。第1个频发期是1930—1939年,第2个频发期是1949—1963年,在频发期内7大江河几乎都发生了特大洪水,有的江河甚至连续出现特大洪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正处于第3个洪水高频期,相继发生了1991年淮河和太湖大水,1994年西江大水,1995年辽河大水,1996年长江中游,珠江及海河大水,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大水。我国频发的洪水给国民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化解洪水的危害,建立和完善洪水灾害保险制度,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洪水保险现状

洪水保险并非新事物,国外早已有之。美国早在19世纪末就已开始对洪泛区内居民和企业进行财产保险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逐步形成了洪水保险方面的相关理论。洪水保险在英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匈牙利、印度和菲律宾等也在陆续研究和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及进展[1]。

我国水利及保险等有关部门早已认识到洪水保险的重要性。1988年国务院《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相关的省级人民政府可选择受益范围明确、发生洪水机率较多的蓄滞洪区,可以试行防洪基金或洪水保险制度。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强调,积极开展洪水灾害损失保险研究,建立有效的洪水灾害损失保险体系,化解蓄滞洪区洪水灾害损失风险,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社会和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

但是,由于我国防洪减灾历来比较注重工程措施,洪水保险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尚处于初步研究和探索阶段,洪水保险制度在我国尚未正式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制订出专门的洪水保险法规,而现已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只有原则性规定,即“国家鼓励、扶持开展洪水保险”,对洪水保险的地位、作用、保费的征缴以及单位、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未做出规定。此外,由于我国洪涝灾害比较频繁,承担洪水保险的风险很大,保险公司对开办洪水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2建立完善洪水保险制度

洪水保险不同于一般的险种,洪水保险制度不能采取单纯的商业操作模式,必须采用法制保障、公共财政支持、社会参与推行的独特操作模式。一要提高认识。建立洪水保险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而保险制度正是演绎这种资源有效配置的内在要求[2]。实施洪水保险虽然不能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散风险,把集中的洪灾损失变成均匀的年度支付,通过聚少成多、风险转移和损失分担等方式,使整个社会在积极有效应对洪水灾害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灾区救济和灾后重建的巨额财政负担。二要以法制作为基础保障。加快对洪水保险理论的研究,在广泛借鉴国外洪水保险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洪涝灾害频繁、人口和产业密集、受灾损失大等特点,研究制订出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洪水保险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出台洪水保险实施指导性意见,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洪水保险理论和保险方案,为洪水保险在我国的全面实施提供法制保障[3]。三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由于洪水灾害所造成损失的严重性,如果采取单纯由保户交纳保费积累保险基金的方式,就会造成保险基金无法应付巨大的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洪水保险的灾后补偿功能无法发挥,容易挫伤投保户参加洪水保险的积极性。因此,设立洪水保险基金,变集中支付为均匀地年度财政预算支付,以公共财政支持保证洪水保险制度在全国的推行;成立专门的公益性保险机构,由国家统一管理,由熟悉水利专业和保险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对洪水保险实行公益性运作[4]。四要人人参与。无论是蓄滞洪区、洪泛区、洪涝灾害威胁区,还是生活在其他区域的群众,都要加入洪水保险,交纳一定的保费,以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只有做到洪水保险人人参与,采取国家支持一部分、企业承担一部分、人人贡献一部分的模式,才能积累壮大风险基金,做到风险分摊、利益共享。五要强制推行。有的国家洪水保险遵循自愿原则,但洪水风险在我国空间分布差异大,人们自愿参加专项洪水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保费积累少,无法达到聚少成多、分担风险的预期效果,不利于发挥洪水保险的灾后救助补偿作用,必须采取强制推行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参考文献

[1] 胡新辉,王慧敏.洪水保险理论基础及保费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8,30(11):10-11.

[2] 刘朝辉,胡新辉,王慧敏.多重风险下洪水保险需求分析 [j].人民长江,2008,39(20):88-89.

洪水灾害范文第4篇

关键词:灾难逃生产品 问卷法 访问法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25-01

1 灾难逃生产品调研方案的设立背景

自然灾害的防御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洪水、海啸等问题,尤为吸引人们的目光。针对这种现状,设计一款能够有效躲避洪水等自然灾害,将人民群众的人身伤亡减少到最低的逃生产品,便成为预防洪水灾难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进入一款逃生产品创新设计研究之前,首先要进行相关的产品调研方案的确立,以便于更加及时准确的掌握市场动向,针对日后的创新设计做好基础工作。通过市场调查、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状况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料,来整理出相近的调研方案,从而掌握出灾难逃生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及核心要求。首先,进行调研方案的设计之初,应该具体分析整理我国境内洪水发生的主要分布地区及种类。在我国,洪水的种类主要可以概括为河流洪水,暴潮洪水和湖泊洪水等。我国受洪水威胁的地区73.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亿亩,如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均受洪水的严重威胁。从诸多调研统计可以看出,我国洪水的发生率非常频繁,波及范围十分广,且对人民群众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通过调研对我国洪水状况发生的数据统计进行整理可以看出,一款洪水发生时的逃生产品的设计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因此,需要进行详尽的调研方案设计深入调研洪水灾难逃生产品需求,并设定详尽调研方法。

2 问卷法进行洪水灾难逃生产品调研分析

详尽调研方案的设立有许多种方法,针对洪水灾难逃生产品的调研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其主要的市场调查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按选择调查对象来划分,全面普查、重点调查、随机抽样调查、非随机抽样调查等;第二种是按调查对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来划分,有实地观察法、问卷法、文献调查法等。在诸多的调查方法中,在灾难逃生产品调研中通常最具代表性及普遍性的便是问卷法。这种方法直接并且准确,能够得到第一手准确的调研资料。

问卷法的调研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访问问卷,是由访问员通过访问的方式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的问卷;二是自填问卷,是由被调查者本人填答的问卷。这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直接面对的对象不同,调研的具体形式和设计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洪水灾难逃生产品的研究调研中,两种方式要结合使用,才能够得到更加详尽的调研资料。首先采用访问问卷的方式,针对洪水发生波及范围相对较小的我国北方群众10~60岁不同年龄阶段对象进行访问调查,利用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问答原则进行调研,了解北方人民对洪水发生时的状态;发生前的征兆知识认知度情况。据调查,利用访问问卷形式在100名的调研受访者中,仅有20名简单了解洪水来临前的征兆及发生时应该如何应对的基本知识,不太清楚的约占受访者总数的80%。通过这一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北方人民由于其地域特殊性的原因,洪水等灾难相对波及较小,因此,对洪水灾难的基础知识了解还非常的贫乏。随后,对洪水发生频繁且波及较大的南方群众进行自填问卷的摸排调查,数据显示,在100名调研受访者中,有70人了解洪水来临前的预兆及发生时应如何多比的知识,占据受调研者的70%。南北方人民对洪水灾难的基本知识的了解体现出了我国地域灾难性的显著特点。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将灾难逃生产品的主要设定对象为江浙以南的人民,逃生产品需求量极广,且这种产品的设计将一定程度的降低人民群众在应对洪水灾难来临时的生命财产的损失。

3 实地调研法对灾难逃生产品进行调研分析

在进行洪水灾难逃生产品的调研过程中,前期已经利用访问法进行了初步调研,将研究重点设定为南方受灾较为广泛的地区。接下来将要进行详尽的针对性调研方案――实地调研法。实地调查法有两种:现场观察法和询问法。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便是询问法。询问法是指将所调查的目的,以当面电话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的调查资料的调查方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市场实地调查方法。利用这种方法,选定南方受洪水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实地调研对象,利用直接访问法和电话访问法两种途径进行针对洪水灾难产品实际价值的调研。选定河南省人们群众泌阳县作为调研对象进行直接访问或电话访问。访问人数200人,据调研统计,受访者中有160人认为,一款家用的简易灾难逃生产品是当地每个家庭必备的家具之一,实用性高,有设计及生产的必要性;40人认为可以设计洪水逃生产品,亦可以从其他制度下避免洪水水灾的发生。从数据可以看出,80%的受访者对洪水逃生产品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逃生产品的研制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灾害发生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

参考文献

洪水灾害范文第5篇

1 防洪规划的定义

防洪规划是指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根据流域或河段的自然特性、流域或综合规划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规划的目标、原则、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部署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内容。规划类型一般有流域防洪规划、河段防洪规划和区域防洪规划。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或河段的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防洪规划。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防洪规划中必须首先充分认识河流的洪水演进特性,包括河湖对洪水的自然调蓄作用,天然河道宣泄洪水的能力以及大洪水漫溢泛滥的情况。它是一种战略性计划,对河道治理及防洪设施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2 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根据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历史洪水灾害,规划范围内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以及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考虑需要与可能,研究防治毁灭性灾害的应急措施。防洪规划必须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防洪经济效益是防洪规划的主要目标,此外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 规划原则

防洪规划的指定应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防洪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3.1局部与整体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防洪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洪水。为了保全大局和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有时要做局部牺牲。重点保护对象一般指:洪水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毁灭性灾害的地区,如重要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文物古迹或大面积农田等。

3.2近期与远期 洪水灾害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历次洪水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别。要根据各地区或部门对防洪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财力,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一般地区防御常遇洪水灾害的要求。

3.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一般耗资很大,并需占用大片土地;非工程措施可用较少投资,减轻洪灾损失,是防洪灾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规划中要研究二者的结合,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建设。

3.4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人均、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偏低的流域,河流的开发与治理要考虑综合利用,兴利与除害统筹兼顾,把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山丘区一般以蓄为主,修建山谷水库、水土保持工程,拦蓄洪水,消减水沙洪峰;平原区一般以泄为主,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如“松花江防洪规划”具体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争取少花钱多办事。②兴建控制性水库与堤防工程相结合,水库工程应结合兴利考虑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要求。③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突出体现城市与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又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城市防洪规划”遵循的原则如下:“为提高该区的综合抗洪能力,解除安邦河两岸的洪水威胁,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防洪重点,上、下游兼顾的原则,选择经济指标优越,技术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占地少,动迁少,工程坚固,防洪效果好的目的。”

4 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是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防护对象、治理目标、标准和任务;研究确定防洪体系布局,包括设计洪水与超标准洪水的总体安排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防洪措施,划定洪泛区、蓄洪区和防洪保护区,规定蓄滞洪区的使用原则;对拟订的防洪工程措施进行工程方案比选并初选工程设汁特征值;拟订分期实施方案,估算所需投资;进行环境影响和防洪效益评价;编制规划报告等。

洪水灾害范文第6篇

洪水保险是指保险人对由于江河泛滥、山洪暴发、潮水上岸及横泄对建筑物及其内部的财产所引起的泡损、淹没、冲散、冲毁等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

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是联邦政府、州与地方政府、私营保险公司的合作保险,美国洪水保险实施的理论依据是洪水风险分区和合理的费率厘定。实践证明,在平常的年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是自我维持的,也就是说,该计划的运行费用和洪水保险索赔不是由纳税人支付,而是通过洪水保险单筹集的保险金来维持的。如果发生较大洪水,洪水保险基金不够支付保险赔偿时,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会向国家财政临时借款,日后再从洪水保险基金利息中偿还。

1956年,《联邦洪水保险法》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该法成为美国洪水保险计划的开端,为依法推行洪水保险,依法对洪水保险进行经营和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但由于当时保险公司认为没有精算方法来制定洪水保险的费率,故计划并未实施,大多数州仍把注意力集中在防洪设施建设上。但是,在这些设施上投入数十亿美元后,美国每年的洪灾损失和灾害救助费用仍然不停地增长。有鉴于此,美国国会在1968年又通过了《全国洪水保险法》,提出了关于洪水保险的详尽计划,将洪水保险作为重要的救灾措施,并规定计划由全国洪水保险人协会具体管理。为了实施该计划和防洪救灾,联邦救灾总署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将行洪河道划分为行洪区和非行洪区,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修建任何建筑物,在非行洪区可以修建建筑物,但兴建新建筑必须购买洪水保险,具体控制措施是规定业主为修建建筑物向银行贷款时必须先购买洪水保险。行洪区范围的确定标准:在非行洪区修建建筑物后,河道行洪水位最大抬高不超过1英尺。对于在联邦救灾总署的洪水保险图公布以前兴建的建筑物,给予保险费补贴,否则按照保险计算的保险费收费(目前享受保险费补贴的占投保客户的41%)。不过这些计划的实施仍采用自愿方式,即由该协会的成员公司(起初为130个)通过其人向符合投保全国洪水保险计划条件的社区销售洪水保险。一旦洪水灾害发生,承保公司收不抵支时,联邦财政承担保险公司的部分赔偿金,这不但可以稳定承保洪水保险的保险公司的经营,也可以使受灾地区灾后得到资金补偿。

197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洪水灾害防御法》,并于次年实施。该法不仅扩大了洪水保险计划的责任范围,如将地震、塌方、地表移动等列入赔偿范围,而且还将联邦洪水保险基金由40亿美元增加到100亿美元,并规定,居住在洪泛区的受灾者若未购买洪水保险,将不能获得联邦政府的灾难援助或灾害贷款等实惠,其中包括利息仅为2%的长期贷款和2000美元或更多的豁免优待。这种方法颇具吸引力,增强了人们投保洪水保险的愿望,也强化了人们的洪水风险意识。

80年代,里根政府大幅度调高了洪水保险的费率,并提高了免赔额,还规定了更严格的投保条件。但是,美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巨灾损失和洪水保险。

1994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国家洪水保险改革法案》。法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大幅度提高洪水保险的保险金额,使被保险人得到充分的保险保障;2、将洪水保险生效前的等待期从5天延长至30天,以减少投保人潜在的逆选择倾向;3、增加投保人的选择扩展权,以便帮助他们按照洪泛区的管理编码来重建遭受洪水损坏的房屋和营业场所。

2007年,美国政府颁布“洪水保险改革与现代化法案”,以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并且改善该计划的财务稳定性。该计划的主要提议如下:(1)允许洪水保险费率的年最高增长率增加,从而增加洪水保险费收入;(2)将洪水保险计划的借款上限增加,以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更大的风险;(3)增加参与洪水保险计划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人们参与到该计划中来;(4)鼓励修订新的洪水风险地图。

目前,美国联邦洪水保险计划的规模和重要性已仅次于联邦保险计划的老年、遗属和伤残保险,且已覆盖每个州总共约2万个可能的洪泛区。现约有200万洪水保险保单持有人,其中一半集中在佛罗里达州、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重灾区。美国的洪水保险充分发挥了其巨大的社会效益,为洪水灾区减少水灾的经济损失起了重要作用。

二、美国洪水保险的特点

(一)洪水保险由国家设专职机构专项管理。美国采用的全国洪水保险计划实质上是一个由法律确立的、全国性的保险集合,它向民众签发单独的洪水保单,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和资金运作,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减灾部管理,其资金由全国洪水保险基金负责积累。

(二)洪水保险是加强洪泛区管理的重要手段,并具有强制性。联邦机构和参加联邦保险或由联邦监管的借贷机构在向全国洪水保险计划承保社区的指定特别洪水风险区内的收购或建筑行为提供资金或贷款时,要求其必须拥有洪水保险。这就使得美国的洪水保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

(三)国家洪水保险的对象与额度是严格限定的。美国国家洪水保险对象仅限于居民和小型企业,主要为有墙有顶的建筑及内部财产,但不包括完全在水上的建筑与地下建筑。房产的最高赔付不超过25万美元,室内财产对居民不超过6万,对小型企业不超过30万。不保的对象也很多,如天然气和液体的储蓄罐、动物、机动车及地下室里的财产等。可见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并不搞大包大揽,仅满足维持洪灾之后社会安定的基本需要。

(四)保险理赔的效率很高。投保户受灾后是最急需钱用的,保险费会尽快送到受灾户的手中。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组织还培训了一批损失评估人员,在全国各地还专门联系了一批具备损失评估能力的志愿人员,一旦收到水灾赔偿的要求,1天之内要赶到现场,4天之内要完成损失的评估。一旦收到有损失评估人员签字的赔偿单,立刻如数将赔偿费直接寄给投保人。

三、美国洪水保险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我国自1980年恢复保险业务起,也进行了洪水保险的研究和试点。但是对于洪水保险在我国推广的意义与必要性,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洪水保险的推广模式,目前仍处于朦胧的认识阶段。深入了解美国洪水保险体制后,可以少走他人已经走过的弯路;同时,避免盲目引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一)应当构建我国完善的水灾防范与救济制度。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积极地构建有效的水灾防范与救济制度,在水灾之前尽力实行建筑洪水防御设施、洪灾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和气象研究资料等有助于防止或减少水灾的措施,在水灾之后快速地向受害者提供紧急救助行动。

(二)把握政府角色定位。政府有必要介入灾害保险体制,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介入的方式,并控制承担风险的程度。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提供灾害保险,由于损失很可能超出保险业的承受能力,一旦发生特大损失事故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就很可能引发灾害保险的短缺危机。另外,商业保险内在的逐利动机决定了保险公司不会永远为所有财产提供充足、廉价的保险。在存在市场不完全的可能时,政府出面组织洪水保险是有必要的。

(三)国家洪水保险必须有法律的依据和保障。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体制能够克服重重阻力,历经曲折,不断完善,终于能够实现收支平衡,起到加强洪泛区土地利用管理、减轻国家财政救灾负担的作用,根本来说是由于有了法律的保障,并能够不断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对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找到了适合美国国情,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推进形式。

洪水灾害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防水减灾;作用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环境问题十分的严重,这就导致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营销,尤其是洪水灾害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难以正常的维持,因此我们就要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将相关的介绍方法投入到防洪减灾的工作当中。

一、环境保护和洪灾的定义

1、环境保护的定义

环境保护包括环境治理和环境改造,目的是对现有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能源进行保护,实现环境和科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活中所采取的多种措施都属于环境保护范畴,比如植树造林、水利工程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利用等等,这些凡是不会对环境进行破坏,不会给环境造成负荷的措施都属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要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环境保护行为的实施要以不破坏、不污染环境为前提,不允许环境保护行为本身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其二,环境保护要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不允许人为破坏环境,比如将化工产品倾倒到河流中,将化工废气排放到大气里。

2、洪灾的定义

从洪水发生的根源来看,洪灾主要是指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洪水喷发,并且对人类财产、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一种灾害。洪灾发生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天气变化影响,人为因素是指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且这种破坏达到了一定程度,造成了洪水泛滥。

探析环境保护和洪水灾害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环境保护是洪水灾害的拯救措施,它能通过一系列保护行为来减少洪灾的发生概率,有效预防人为性洪灾。环境保护和洪灾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如果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不当,人们在实施环境保护过程中将化工产品导流到河流中,将化工垃圾排放到了自然环境中,自然资源将受到危害,河流水位也极有可能在这类行为的影响下发生蔓延,从而引发洪灾,对下游建筑物造成冲击和损害。

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河流水位暴涨而导致的一种自然灾害,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于暴雨季节所导致的上涨。出现这种超常规的水位蔓延时,会对河流下游的建筑、作物等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甚至造成淹没灾害。当一个地方被河水、海水或雨水淹盖时,这个地方就是遇上了洪灾。从科学上划分,前者属“环境学”,后者属“灾害学”。

二、洪灾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1、形成原因

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提升生活水平,持续的进行了大量不同规模工程建设,这其中的涉猎范围较广。而也正是由于人类的大肆发展,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导致自然地质的作用速度加速,无论是生物圈还是生态系统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整个自然界都发生着剧变,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活动的改变,导致环境出现更多的天灾。虽然这方面的进度并不明显,但是从近年来,各个地区越发频繁的洪灾,就能够明显的看出问题所在。

2、洪水的主要危害

2.1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

绝大部分的洪灾现象,都会使得当期的饮用水供应体系遭到破坏,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灾害过后还极易出现倡导疾病的传染现象。当洪灾发生之后,之前的水库都会被洪水所淹没,严重情况下还会淤塞,进而冲垮水库。在这期间,人们可能被被迫饮用地表水。但是地表水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人畜粪便以及尸体和其他污染物等。依据相关水质部门的监测来看,洪水所呈现出的水质污染程度,远远超过某些污水的污染程度。并且在洪水暴发的过程中,泥沙也成为了污染载体,大量的堆积在水体之中,影响了水所具备的自我净化功能,逐渐发展成为新的污染源。随着洪水的冲刷,大量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从而导致污染物总量增加,并且紊动冲刷可能导致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形成二次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围困,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2.2生态环境的破坏

伴随着洪水的发生,将造成土地的水力侵蚀,使松散的土壤受到洪水冲击而解体,进而被猛烈的迳流和洪水挟带流入河流之中,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贫瘠化和沙化,并使河道淤塞,水害不断。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使得土壤蓄水能力、渗透率、营养价值、有机质含量等表层土壤指标降低;另一方面,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沉积于河床,造成大多数河流河床有淤积抬高趋势,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并可能造成改道。严重的洪水会冲毁植被,居民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或绝产。农田(村)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流域野生动物被迫逃逸或被淹死,公路、铁路被冲毁,交通、信息受到阻隔,社会生态经济受到破坏。

2.3自然生物的破坏

洪水一方面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从而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如陆地的岸坡再造,水体的水量水质的激变,对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淹没、冲击、压盖直接造成动植物体的死亡或生存威胁,影响了动植物群数量与种的多样性。而且,洪水的发生使得浅滩区和洪泛区的湿地重建,从而保护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纽带。

三、环境保护意识对防水减灾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暴雨洪水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特别容易造成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这虽然和自然因素有关,但是只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就可以将植被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点,保证基本的生态平衡。

对于我国来说,保护河流植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是森林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为的过度砍伐,植被遭到了破坏,涵养土壤的能力差,一旦遭遇了洪灾,就可能无限制的抬高水位,造成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极坏影响,而且局部的破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的退化,人和自然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的一些灾害事件中,环境保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为的不合理开发,这是利益的趋势,却给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大力的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充分认识到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发展整体的经济布局。

四、结束语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这就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我们在社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对环境保护在防水减灾中的作用作了详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孝祥. 江苏省近40年洪涝灾害概况及防洪对策[J]. 灾害学. 1994(02)

洪水灾害范文第8篇

[关键词]降雨量预测 洪涝灾害 动态模拟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51-02

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往往会造成狂风暴雨引发局地洪涝灾害,是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福州地区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3-5次,属于台风灾害的多发区。2005年,“龙王”台风肆虐福州,强降水造成山洪暴发,福州市区受淹最深达1.9米,福建全省三百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2.78亿元人民币。

要减轻台风洪水灾害,一方面要加强抗台风防御工程设施建设;另一方而,要加强台风洪涝灾害形成机理的研究。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热带气旋暴雨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林毅等对龙王台风中尺度暴雨成因进行了定性分析[1],发现中尺度大暴雨的发生与台风环流北侧出现的中尺度涡旋有密切的关系;林小红等对1960~2005年46年间影响福建的台风降水进行时空分析[2],发现台风降水由闽南沿海向闽西北内陆逐渐减小,受福建山地地形作用,山脉以东的台风暴雨发生的概率要大大高于山脉西侧地区。在定量分析方面,王春娟等采用BP神经网络对香港地区1997-2012年6月期间48个台站的22场台风降雨资料进行预测分析[3],对单一台风降雨量预测准确度达到75.1%,但由于该方法是以台风到达观测站点的强度和风向作为输入参数,不能做到提前预警的作用;艾福利等基于ArcGIS对台风过程降水进行插值分析[4]。在洪涝灾害模拟方面,孙海,邹时林等采用ArcEngine实现了洪水淹没可视化[5][6],但对于台风引发洪涝灾害进行全过程研究的示例很少。

以上分析表明:台风洪水灾害预报涉及几个环节:1)使用登录前台风参数预测将来降雨量;2)汇水流域下渗能力的计算;3)淹没范围的动态模拟。本文以福州市为例,利用BP神经网络,空间插值,水文分析,地表下渗率分析等方法,建立了福州地区汇水流域总降水量预测模型,并运用 ArcEngine实现了洪涝灾害的三维动态模拟。

1基于BP台风降雨量预测模型

影响热带气旋降水量的因子间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BP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准动力等特点,且其判别精确度不会随样本噪声而受到影响,较优于传统的统计法;另外该网络的拓扑结构灵活多样,有比较强的自学习功能、容错功能、联想存储功能等。因此,选择具有非线性性质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台风降雨量预测模型,是十分恰当。

1.1 影响台风降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热带气旋降水量的因素较多且复杂,特别大的台风降水往往由多个因素造成[7]:

1)台风强度是影响台风降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2)地形作用可加大迎风坡的降水,同时使背风坡降水减少。

在福建沿海与内陆交界处有贯穿自北而南的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山脉。由西北太平洋生成并登陆福建的台风路径大都由低纬向高纬区域活动,台风由东南-西北方向迎着山脉进入,受地形增幅作用在山脉迎风坡气流的抬升作用下加上台风带来充沛水汽使得强对流云团在迎风坡发展和滞留,则山脉以东的迎风坡台风降水较背风坡明显偏多[8]。

3)长期干旱,空气中水汽少,湿度低.会导致台风降水明显减少。

1.2 基于BP台风点降水预测模型设计

根据1.1分析,影响台风降雨量的主要因素中,台风“登录地点”和“移动方向”反映了地形作用的影响,而且从气象预报中可以提前得到。因此以“登录地点”(X1,X2)、“移动方向”(X3)、“台风强度”(X4)为台风特征因子,雨量站选取位置(X5,X6),三个因子共6个输入因子,以及2个输出因子:降雨量(Y1),降雨时长(Y2)。

因此、确定网络输入层节点数为6,输出层节点数为1,并且根据kolmogorov定律,将隐含层节点数取为9,激活函数为S型函数,由此得到用于福州台风降雨预报的BP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为(6,9,1)。

1.3 区域降雨量预测计算

利用训练好的BP预测模型可以预测各个雨量站预测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内插,得到区域降雨量栅格数据。常用内插方法:反距离权重插值(IDW)、克里格法。由于克里格法考虑了空间相关性[4],并经试验证实:克里格法较为适宜。

2 流域内汇水总量计算

降水是沿着地表径流和地下(下渗)两种主要途径汇入河网,而造成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暴雨下高度集中的地表径流引起。良好的土壤下渗能力可减少坡面地表径流量而增加地下径流量,从而削减洪峰。

2.1 土壤下渗能力计算

土壤下渗能力与地表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植被覆盖率有关,通常植被覆盖比较好的区域土壤较疏松,孔隙度高,透水性能强,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厚对地表起到覆盖和保护的作用,在发生洪水灾害期间可以滞留大量的水分,渗入地下从而补充地下水。相反地,如果区域的植被覆盖较差,导致土壤的吸水性也变差。从大体上来说,土壤下渗能力从小到大依次是:农地、草地、灌丛地、天然林地。

3 实例验证

3.1数据来源

1)从中国科学院数据云获取:福州地区30m分辨率DEM数据,30m分辨率Landset8卫星影像数据。DEM及卫星影像数据进行拼接处理,继而在ArcGIS 中利用Georeference工具将DEM及卫星影像与福州地区矢量数据进行配准。

2)从福州勘测院获取:福州地区矢量数据(包括道路,居民点,各级行政区等)。

3)从福州市气象局收集:各雨量观测站台记录的风降雨量数据和降雨时长数据。

3.2 观测站点降水预测模型训练

选择9个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台风(9914号“丹恩”,0102号“飞燕”,0513号“泰利”,0519号“龙王”,0604号“碧利斯”,0605号“格美”,0608号“桑美”,0808号“海鸥”,0809号“凤凰”)样本数据,以及福州地区7个雨量站(乌山观测站、晋安站、长乐站、福清站、永泰站、连江站、闽侯站、闽清站)相应记录,采用 MATLAB 的 BP 神经网络工具,对BP网络进行2500次迭代训练,得到进行相关的预测模型。

3.3 洪水淹没范围数据库计算

第2部分研究得到汇水总量,但不知道淹没高度,无论采用种子扩算算法,还是采用ArcGIS CutFill方法都需要进行多次迭代计算,才能找到洪水范围,计算时间较长,不能满足灾情动态模拟的要求。为此在Arc Engine中开发专门计算工具,将1m-100m每一个淹没高程的淹没范围及相应降雨量体积预先计算出来,以高度为索引存储在Access数据库数据表中(为提高效率,只存储淹没范围数据的文件名,实际文件统一存在指定目录中)。实际应用时,根据降雨量在数据库快速查询到相应高度的淹没范围数据文件名。

3.4 洪水灾情动态模拟

1)首先使用Matlab BP得到汇水流域的汇水总量统计数据;

2)在Access数据库中查寻到相应的淹没高度记录(H);

3)从1m开始连续加载对应的淹没范围栅格数据,直至大于H为止;加载时间为每秒加载一次。

将遥感影像和其他场地上要素的添加,即可生动地表达了研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水灾淹没场景。如图3-1

4 结论

综合上述,可得出结论:

1)基于BP神经网络能够快速地对研究区域内台风降雨量进行预测,结合Horton模型减去下渗量,能够得到较接近真实的地表径流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