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借物喻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借物喻人范文第1篇

借物喻人范文第2篇

2、柔情似水:最早来源于美女莫愁投湖的典故,后来用于形容某种情思,牵动了心灵最柔软的部分却如水流长而无法捉摸。

3、如花似玉:像花和玉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4、如狼似虎:象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5、稳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6、笼中之鸟: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敌人。

7、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8、过街老鼠:比喻人人痛恨的坏人。

9、河东狮子:指妒悍的妇女。

借物喻人范文第3篇

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睛。女老师手上托着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有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地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头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吭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暗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定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

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专项品赏】

文章充满了令人感动的成分,文中的老师虽然着墨不多,但从张星的思想转变过程来看,这位女教师一定是一位心地善良、讲究教育方法的好老师,也是学生的一位知心朋友。是她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她永远都值得尊敬。文中原本喜欢惹是生非的坏学生最终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花匠,可谓是“浪子回头”,这其中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可以挖掘,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支点,人生就会从此不同。作者借用“风信子”将这一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

咏物是为了咏人,物与人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精神,于是就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人与物巧妙结合,文章就显得意蕴丰厚,主题也得到升华,这就是借物喻人。

一、借物喻人类文章追求立意的新颖、深刻、贴切。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与之相似、相近、相通的寓情物,以此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形象。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借助形象,那就等于没有了主题。如上文中作者选取风信子作为形象,就与文章主题妥帖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捕捉寓情物外在的形后,更要挖掘物内在的神。借物喻人的文章,物是材料,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物是为了写人,描形是为了传神,所以我们既要描绘物外在的形态,更要突出物内在的特点,这是文章关键所在,务必要具体生动。

【借鉴指津】

怎样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呢?以下三点供大家借鉴:

一、以物为线,展开联想。这个物,一般能形成比喻以及象征,从物的特征出发,将作文中心和物的特征联通,虚实结合,让文章达到情感和哲理的丰富与深邃。联想与物相关的人和事,找准物与情的最佳结合点。并通过合理的想象,将这些物人性化、丰富化,也就很容易写出佳作来了。就如上文中的“风信子”,比喻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由此展开,写出了张星的变化。

借物喻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太阳之喻;线段之喻;洞穴之喻;柏拉图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69-02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以“正义”为主线,以追求永恒的理念――“真善美的统一”为最高目标[1]11,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正义、智慧、勇敢、节制的理想城邦的画面。《理想国》一书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的思想[2]164-165,对人类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本文旨在对《理想国》中太阳之喻、线段之喻与洞穴之喻隐喻进行分析。

一、太阳之喻――“善”是智慧的最高点

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3]35,没有人在理解善之前能够理解正义和美。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正义和美怎样才是善,就没有足够的资格做正义和美的护卫者[4]。

柏拉图将太阳比作“善的儿子”[5],把视觉比作理智,把可见事物比作可理知事物。善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知能力。善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真理和知识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善的存在,但是它们臣服于善,它们虽是相,但是却是相的相,即善的某个个体,它们分有了善这一个相,却不是善这个相本身。这就好比眼睛和光线可以让人看见世界万物,它们是太阳这个至高无上存在的具体存在,而太阳本身无法直视,只能通过形象去感受。如图1。

由于比喻修辞的不确定性,它与实体事物永远存在不同,因而造成学者们的不同理解,引发诸多讨论,间接使得太阳喻成为《理想国》的三大比喻之一。纵观全书,柏拉图并未对善和太阳之间的具体关系做详尽的叙述,而是给人们留下一个以供讨论的大纲,并且以太阳喻,为线段喻和洞穴之喻埋下伏笔。

二、线段之喻与洞穴之喻――柏拉图的理性启蒙思想

陆尔奎先生于《辞源》一书中指出,启蒙是“开导愚昧,使之明白贯通。也指教导初学”[6]。线段之喻与洞穴之喻正是柏拉图援借形下经验而意味形上反思的理性启蒙之作[7]。

洞穴之喻大致是说:假设有一批囚徒从小就被铁链束缚、困在洞穴中,他们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目眩,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1]227。在洞穴之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行为便是“看”[6]:从解除桎梏并转头后,从看水中的倒影到看事物本身,从看夜里的天象到看见太阳本身。这种不断地“看”,即为被遮蔽的理性不断开显、澄明,为理性启蒙。

柏拉图借由线段之喻,对“看”做了进一步的诠释,指出理性的启蒙是一种梯度上升的线性过程[8],如图2。

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如何理解一个世界的两个部分呢?用一条线段来看作整个世界,然后按照不同的比例将这条线段分为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进一步划分,将现实世界的这一段再分为两个部分,即影像和可感物(人类能亲身感受到的事物),同时,理念世界的这一段也分为两个部分,即数理对象(算学、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善的形式。

如果说洞穴之喻是理性启蒙的形象描述,那么线段之喻则是这种描述的理论阐发。在困于洞穴,是“表象世界”中的黑暗的、没有理性自由的、想象层面的生活,极其可怕而可悲。相反,如果解除禁锢,走出洞穴,背弃“可见世界”的意见,那么在“善的理念”关照之下,灵魂的理性才足以去直面“可知世界”里的真、善、美,并使自己真正自由。

从认识的维度来看,理性启蒙是一个不断的自我扬弃的动态过程。线段之喻与洞穴之喻形象而逼真地相互映现,展示了灵魂的理性不断澄明的梯度递增过程。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工具理念盛行,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道德生态危机,人类也正需要进行一场新的理性启蒙。面对此类问题,回溯并树立柏拉图的经典理性启蒙思想,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Noble Lie――谎言的正当性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腓尼基人的传说列举了一个“Noble Lie”(高贵的谎言):人们虽同为一土所生,彼此是兄弟,却又有根本的不同。只因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在有些人身上加入黄金,因而其最可贵,为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白银;在农民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铁和铜。人们应当根据老天的分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苏格拉底认为:“(Noble lie的)影响是好的,可以使他们倾向于爱护他们的国家和他们相互爱护。”[2]151据此赋予了高贵的谎言以正当性,使之广为流传。

然则,所谓的高贵的谎言,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

借物喻人范文第5篇

一、写人作文

在记叙文中,写人作文占有重要地位。写人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事例,主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写人作文的类型一般有一事写人、几事写人两种。一事写人就是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几事写人就是通过几件事(一般是二或三件事)来反映人物的一个精神品质或多个品质。因此,写人的作文,应通过对事件的具体描述和对人物的外表(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内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着重刻画人物在事件中是怎样体现自己的精神品质的。

写人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介绍人物及人物外貌。

②直接描写人物外貌,带出要写的人物及其品质。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详有略地写清人物在事情中的表现。(若是几事写人的,重点事例要放在前头写,具体写;次要的事例后面写,略写。)

3、①总结全文,点明人物品质。

②照应开头,自我勉励。

(说明:开头、结尾的①与①相对应,②与②相

对应。下同。)

二、记事作文

记事作文与写人作文一样,在记叙文中占有重要地位。记事的目的,一般是通过具体描述的事情,表现事情的教育意义或蕴涵的思想感情。记事的作文,应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着重描述事情的具体过程,注意事情发展中人物的外表和心理描写,从中揭示事情的教育意义。

记事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②抓住作文要求,开门见山点明要写的事情。

2、重点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注意对人物的描写。

3、①交代事情的结局。

②照应开头或揭示中心。

三、写景作文

写景,就是对自然景象、建筑工艺等景物的描写。描写景物,要有条理,就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或按游览景物的线路,或按景物的类别,或按观察点的变换顺序等依次观察,有条理地描写。因此,我们进行写景作文时,要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尤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地、细致地、有条理地描写,同时注意景物的动态和静态,恰当地进行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思想感情。

写景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

②总写景物的特点或感受。

2、有条理、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3、①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

四、状物作文

状物,一般是指对动植物和物品的描写。状物作文,分以物写物、借物喻人(理)两种。对以物写物的作文,应抓住物的形状、构造、功用、特点、抓住人对物的情感关系,进行细致地描写,着重表达出你喜爱的思想感情或物带给你的帮助;对借物(一般是植物居多)喻人(理)的作文,应着重抓住物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等进行具体描写,并从中联想到人、联想到物所蕴涵的道理。在状物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的合理想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状物作文的基本写法:

1、开门见山交代要写的事物。

2、比较详细描写事物的形状、特点或构造。

3、具体叙述人和物的关系。

4、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抒情结尾。

借物喻人(理)作文的基本写法:

1、开门见山交代要写的事物。

2、比较详细描写事物的形状、生长环境和特点。

借物喻人范文第6篇

先来看苏轼的《少年游》: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上片借“飞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一对互喻来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季节和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记得如此分明,说明夫妻间无不时刻惦记着对方。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似雪,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飞雪似杨花”中“飞雪”为本体,“杨花”为喻体;“杨花似雪”则“杨花”为本体,“雪”为喻体。“飞雪”、“杨花”往复循环,构成互喻,可谓绝妙好词。

由于本体、喻体之间只有互相设喻才能构成互喻,这样,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格,在修辞效果上,互喻就既具有比喻的形象性,又具有回环辞格所产生的往复循环、回味无穷的特点。其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

1.增强表达效果。将不同的两个事物彼此相互设喻,往往能使所说的这两个事物交相辉映、互为补充,能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生动。

南梁时范云《别诗》云:“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此诗通过对冬天和春天景物的不同描绘,反映节物之异与离别之久。其中“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两句脍炙人口。“雪如花”,“雪”是本体,“花”乃喻体,写离别时为冬天;“花似雪”中“花”为本体,“雪”充当喻体,意指重逢时已是繁花似锦的春天,将分别之久、之苦都融于其中,状似写景,实则写情。

2.增强语言美感。由于“互喻”前后采用相同的词语,故而兼具“回环”辞格的特点,整个句子显得回环错落、跌宕起伏,形式上对称整齐,节奏上韵律和谐。

借物喻人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修辞格;明喻;隐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203-01

比喻是英语中最为常见的,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修辞格。论证问题,说明道理以及描绘人物、事物、景物等等,都用得着。它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或事理说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可见可感可悟,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喻是语言艺术的深化,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英语中常见的比喻有三类:明喻(s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

一、明喻(Smile)

Smile是英语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修辞,用于表达多种语言概念。通常是把被比喻的“本体”和用以比喻的“喻体”同时说出,说明本体事物像喻体事物,用介词like,like…to,连词as if, as though,as…so,动词seem等以及句型A…toB as C … to D等等表示“好像”、“似乎”的意思。

E.g.(1)He jumped as if he had been stung.他像被蜇了似的跳了起来.

(2)Childhood is like a swiftly passing dream童年就像一场疾逝的梦。

除了上述的用介词、连词或句型的明喻表达方式外,还有许多常用的明喻词语。如:as sound as a bell音如轻铃

as steady as a rock稳如磐石

as tough as leather/ nails 轻如落叶

as straight as an arrow笔直如箭

二、隐喻(Metaphor)

Metaphor是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些共同的特征。用一事物去暗示另一事物的比喻方式,不露痕迹,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来连接,在语气上更肯定,以帮助听话人的想象和理解,其修辞效果更有力,所强调的相似点也更加鲜明突出。

E.g.(1) 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铁石心肠。

(2) The world is a stage.世界是一个大舞台。

隐喻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根据其喻体的呈现程度,可大致分为三类:

1、喻体直陈式――认定本体就是喻体,把本体和喻体说成一件事,这种方式强化了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

E.g.(1)A book that is shut is but a block.

总是合着的书只不过是一块砖。

(2)College is a comma of sentence of life.

大学就是人生长句中的一个逗号。

以上两句中,喻体block和comma一目了然,十分明确的写了本体的特征,很富哲理,读来语意强烈,寓意深刻,印象突出。

2、喻体半隐式――喻体通常是由名词转化而来的动词,通过对动作或状态的描述来发现这个名词所具有的喻体特征,实际上这个动词的名词形式就是喻体。

E.g.(1)From every window heads were craning for a view of it.

每个窗口都有人探出头来。“craning”意思为“stretches their heads like a crane”,非常形象地活化了主体的动作,收到了形神皆似的修辞效果。

(2)They stormed the speaker with questions. 他们猛烈质问演讲者。

“stormed”意为“spoke violently like a storm”,充分发挥了喻体的作用,使读者眼前立刻映现出实体物象,强烈的层次感和动态感油然而生。

3、喻体全隐式――喻体暗含文中,需要读者根据语境和词语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真正的喻体,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比喻的内涵。

E.g.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Francis Bacon: Of studies) 一些书浅尝即可,另外一些书则要囫囵吞下,只有少数书才值得咀嚼和消化。

把book比作food,但food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与eating相关的四个动词taste,swallow,chew和digest不但切合主题,而且显得机敏、有趣、巧妙。

三、转喻(Metonymy)

转喻是在提及事物时不用其本身的名字称呼而是用与它密切相连的概念来替代它的一种英语修辞格。它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不把要说的事物直接说出,而用和本体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另一类事物来指代本体事物的修辞方式,着重点不是相似,而是联想。

E.g.(1)Do you know how much red tape you have to go through if you want to import a car? 你知道要进口一辆车得办多少道繁琐的手续吗?

习语red tape意为“红色的带子”,现在用来借指繁文缛节、官僚作风。

(2)During world war, Hitler attempted to carry fire and sword into every part of the world.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希特勒企图摧毁世界的每个角落。

句中习语fire and sword意为“火与剑”,借指烧杀放火、毁灭性的战争。

因此,在使用英语比喻时,还应深入了解西方民族的文化变迁,了解比喻在英语国家文化传统中的含义,了解其出处和典故,切勿望文生义。

参考文献

[1]吕熙.实用英语修辞[M].清华大学出版社

借物喻人范文第8篇

此宴分为西游四冷盆、水浒六小菜、三国四大菜、一羹一点心,外加一份红楼汤。

西游四冷盆:

其一,取最好吃的三样动物内脏,即猪心,牛肚,驴肠,以糖汁蜜腌,切开装盘,谓之“唐三藏”(糖三脏)。

其二,用竹笋作底,上置空心菜,放于砂锅内焐熟,冷却装盘,谓之“孙悟空”(笋焐空)。

其三,白切猪肉共八块,称为“猪八戒”。

其四,红豆沙一碗,喻为流沙河,碗中置糯米圆子,围成念珠状,喻为“沙和尚”。

水浒六小菜:

其一,用肥羊肉熬油,将熬出的油炒刀豆,这叫“杨志(羊脂)卖刀”。

其二,将红烧狮子头堆起,垒成楼状,称作“狮子楼”。

其三,用猪肉松、牛肉松、鱼肉松、虾肉松、蟹肉松这五种肉松炖烧一只果子狸,唤做“武(五)松打虎”。

其四,将西瓜瓤剜空作盅,填以松仁、豇豆,炖熟后上桌,有个名堂叫做“宋江杀惜”(松豇塞西)。

其五,此菜脱胎于苏帮名菜“松子鳜鱼”,取鲤鱼,伴葵花子烧之,衬以冬瓜丝和金瓜丝,这菜叫“李逵(鲤葵)闹东京(冬金)”。

其六,用卤油把一只大乌参腌好后切块,另将羊肉切成条,此谓羊柳,冰糖浆浇于羊柳上,并趁热拔丝,然后将卤好的乌参倒在拔丝羊柳上,这道菜叫“鲁智深(卤制参)倒拔杨柳(羊柳)”。

三国四大菜:

其一,取毛豆、毛笋,鸡毛菜放在三个小锅内,都以芦荀为辅,炖熟上桌,称为“三顾茅庐”(三锅毛芦)。

其二,此菜实为明炉青椒螃蟹煲,其中熟蟹通红为赤,青椒翠绿为碧,又以明炉煲之,可称“火烧赤壁(碧)”。

其三,将苍鹰肉、猎鹰肉、麻鹰肉、山鹰肉、秃鹰肉、猫头鹰肉煮成一锅,芳香四溢,乃难得的野味,叫做“群英会”(群鹰烩)。

其四,用草头,也就是苜蓿,剁成泥和以面粉做成丸子,食此丸子,勿以箸挟,须以牙签扦而食之,方可谓“草船借箭”(草团借箭)。

一道羹是用芡实、梨肉、红毛丹、荸荠做成的水果羹,名叫“千里(芡梨)走单骑(丹荠)”。

一道点心是以大米为主,薏仁为辅,佐以赤豆、绿豆、云豆、花生、莲心等物,熬成一锅粥,叫做“大意失荆州”(大薏什锦粥)。

红楼正册汤:

红楼汤的做法好像闽帮名菜佛跳墙,其中,四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去皮荔枝,珠圆玉润,晶莹剔透,可称“贾宝玉”(假宝玉);二是“黛玉”(带鱼),做成丸子;三是宝塔菜,做成丸子,乃是“宝钗”(宝菜);四是香豆腐干切丝。豆腐丝也叫云丝,香豆腐丝就是“湘云”,四物齐备,另外加上狸子肉丸子,喻“李纨”,山猫肉拌龙眼肉做成丸子,喻“妙玉”,用香椿加土豆泥做成四喜丸子,称为“四春(椿)”,即元春、探春、迎春、惜春四女,还有青稞丸子喻“可卿”,荞麦丸子喻“巧姐”,可用其他的,诸如虾丸、鱼丸、肉丸、蟹肉丸、墨鱼丸……如此种种,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各种丸子,加上四色主味,用酒腌醉,必须用西凤酒,以喻“熙凤”。然后熬成一大锅汤。此汤不掀盖则可,一掀盖,哎哟乖乖隆地冬,洋洋大观这么大一锅圆子,所以,汤名也叫“大观园(圆)”,全名叫“大观园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正册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