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范文第1篇

十二月末,所谓的艺术节终于降临。这是我的第一次艺术节。在七年级的时候,因为甲流,艺术节光荣流产。或许对于我们男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篮球比赛,这是初中唯一的一次篮球赛,是一种技术的交流也是男生们出风头的好地方吧。

总是很喜欢篮球这运动,然而最可恶的就是偏偏在比赛前一星期,我不幸脸部撞伤了,还缝了两针。在比赛的前天,伤虽然好得差不多了,可以打了,但是,由于伤口还为愈合,线也还没拆,上场打比赛的话,万一别人撞过来的话,是很麻烦的。为此,我爸还千叮咛万嘱咐,说我万万不能上场打。即便我非常想打,但为了自己,这次也只能在场下看球了。唉,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就错过了。

第一轮淘汰赛,我们对阵一班,这是一支劲旅,是一个难以翻越的山头。或许,很多人一开始就认为我们二班要被刷了,更何况还少了一位主力。但作为班集体一员的我,依然坚信,我们是能赢的。

伟大的悲剧范文第2篇

十二月末,所谓的艺术节终于降临。这是我的第一次艺术节。在七年级的时候,因为甲流,艺术节光荣流产。或许对于我们男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篮球比赛,这是初中唯一的一次篮球赛,是一种技术的交流也是男生们出风头的好地方吧。

总是很喜欢篮球这运动,然而最可恶的就是偏偏在比赛前一星期,我不幸脸部撞伤了,还缝了两针。在比赛的前天,伤虽然好得差不多了,可以打了,但是,由于伤口还为愈合,线也还没拆,上场打比赛的话,万一别人撞过来的话,是很麻烦的。为此,我爸还千叮咛万嘱咐,说我万万不能上场打。即便我非常想打,但为了自己,这次也只能在场下看球了。唉,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就错过了。

第一轮淘汰赛,我们对阵一班,这是一支劲旅,是一个难以翻越的山头。或许,很多人一开始就认为我们二班要被刷了,更何况还少了一位主力。但作为班集体一员的我,依然坚信,我们是能赢的。

伟大的悲剧范文第3篇

2、马林科夫斯基少校是一名职业军人,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但是带兵很有一套,并且思想和战法都十分新颖。就个人来说他长得十分英俊、高大,团里很多女通讯员都很喜欢她。但他一般都比较严肃,不苟言笑。

3、坐在旁边的里宾特洛甫惊恐地看了希特勒义演,看到他的小胡子在微微颤动,显然他的内心就像翻滚的沸水一样不平静。

4、一声巨响,一枚炸弹扔在了彼得洛夫中校的旁边,但他很幸运,弹片只是擦破了点皮,但是爆炸掀起的气浪却把彼得洛夫政委甩到了十米开外的地方,他头朝下落地,撞到了柔软的草原上。

5、扎伊采夫上校脸部的肌肉突然紧绷了一下,几滴血液溅到了他的脸上。他认为自己正在见马克思的路上。不一会他又突然发现不对劲,自己并没有死,于是他睁开眼睛,看到他面前正躺着一具尸体,是刚才那个德国人的,他的脑袋被子弹击穿,血浆四溅。扎伊采夫上校猛的一抬头,发现费得连科大尉正背对着他向村口跑去。

6、双方相互射击了很长时间,黑压压的一片德军冲了过来,红军战士就立即用圆盘冲锋枪射击,德军多次冲击未果,遂放弃了从一营正面通过,转而从四营防线通过。

7、山路上。到处不停地有松散的沙石从山坡滑落下来,有几块较大的石头甚至搅进了红军的队伍里,然而他们只是把他绕开。红军士兵脸上的表情都十分的沮丧、忧愁,好像家里死了人一样,或者不能说好像,应该是事实。

8、这时,他又发现这辆坦克四周还有数辆坦克环绕着它运动,于是他断定这是一辆德军指挥坦克,他向前打了一个滚,迅速地扔出了燃烧瓶,正准备跳开,可突然,三发子弹射了过来,有一发子弹直奔高察克上士,高察克上士躲闪不及,左手中了一弹,疼得要命,但看到德军坦克被燃烧瓶烧毁了油箱,里面的人连滚带爬地跳出坦克,心里还是非常的畅快。

9、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寂静,以至于寂静得让人奇怪。冰冷的风吹在白桦林中,发出尖利的呼啸。浓雾笼罩在白桦林中。

11、拽,无垠,癫狂,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遗孀,

12、双方展开了争执,最后朱可夫只好中止了发言。筑垒地域的工作是由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具体领导的,一句是总军事委员会批准的计划。因此这个问题牵扯十分广泛,连伏罗希洛夫也很不高兴。像刚才一样,有人站起来岔开了话题,才避免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13、在悲壮的基辅保卫战中,苏军将士英勇无畏地抵挡着凶狠的法西斯侵略军。尽管苏军十分顽强拼搏,历时两个多月的基辅保卫战还是以苏联的失利结束了。但是苏军成功地延缓了德军向莫斯科方向的推进,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基辅会战被认为是“德军战术上的胜利,苏军战略上的胜利。”

14、耀武扬威,洋洋得意,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

16、我们爱和平,但是我们拿起了枪,我们要同敌人斗争!我们要同法西斯战斗!我们要同最最危险的危害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的纳粹战斗!我们要与邪恶的敌人战斗!

17、奥里特少将继续表演,唾沫星子横飞。旅长们越听越兴奋,好像莫斯科就已经在他们手中,只有第四突击旅旅长欧文威上校闷闷不乐地看着墙上挂着的巨幅英国地图,那是用来迷惑苏联统帅部的。()

18、扎伊采夫上校又陷入了沉思。一种感觉很强烈,就像海底的飓风一样,将扎伊采夫上校卷到小路那边,但是军事常识告诉他走山路肯定是对的,他在两种选择中徘徊,抉择。

19、远处的白桦林仍然在沙沙作响。忽然,有一种像是两个物体在摩擦的声音,是风声吗?不,由于人工制造的声音根本无法与自然的语言相媲美,所以他很快分辨出有人在国境线上活动。

20、顿时,四周同时传来了死沉、呆滞的脚步声。亚历山大中尉屏住呼吸,尽管他不怕死,尽管身体被地面凸起的小土块和碎石硌得很不舒服,但是他还是不敢动,也不敢用手枪射击,因为心中的人。他握枪的手顿时像抹了猪油一样又烫又滑。冰冷的月光穿透树叶洒在他的脸上,被他躲开了。

21、坚持不懈,千辛万苦,风餐露宿,夜不成眠,精疲力竭,闷闷不乐,毛骨悚然。

22、他恋恋不舍地从门前跨过,脚上向有千斤的石头压着一样。但他又十分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头不会地缓缓想前走去,伊里奇倚在门旁申请地望着即将出征的丈夫,她知道他是为了祖国的事业而去的,她并不生气,她只是十分不舍。

23、亚历山大中尉快速向前走了几步,随后原地打了个滚,翻到旁边茂密的草丛中,透过草之间的空隙他回头一看,德国人依然在排着队前进,于是他匍匐向前爬了很长一段后,立即冲了起来,由于身体的重心控制不好,他栽倒在地上,早已湿透了的沉重的军衣一下就使他瘫倒在地,他顿时觉得身体像散架了一样,四肢不受自己支配。然而一想到他心中的人,他竟然又有了力气。他爬了起来,然后迅速向团部方向跑去……

24、那个德国卫兵正站在大树底下,正是大热天,他肯定在抱怨希特勒为什么进攻这样一个夏天热的要命,冬天又冷得要死的国家。他的眼光很快就停留在了远处摇曳的草地上。忽然,他感觉到后面好像有动静,正当他准备回头看时,一双冰冷地手中的一把冰冷的刀已经横在了他的脖子上,他顿时感到极其恐惧,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叫,那把刀就已经从脖子上划过……

25、一个军官正在拿着望远镜向村口张望。他的个子和刚才的那个老人一样高。但是他的衣服却和一般红军战士的军衣很不一样,可以明显地看出他衣服上的黑鹰标记——德国人!

伟大的悲剧范文第4篇

2、课时安排:三课时。

3、整体感知,理清线索: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

4、回顾旧知。

伟大的悲剧范文第5篇

是你为了让同伴获得新生,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感谢你,幕后英雄,

你无私奉献,舍己为人,

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你的精神会化成一缕缕阳光,

温暖我们的心灵。

伟大的悲剧范文第6篇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确切的来说,它不止催人泪下,还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称作喜剧的反义词。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也有。不过,有的悲剧是伟大的。这里,我要讲的关于我们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

稍微了解南极的人知道,南极洲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这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洲的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队伍最先到达极点,然后凯旋而归。可斯科特的队伍慢了他们近5个星期,虽然也到达了极点但回归的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提前来到,无情地袭击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进行了2个月的搏斗。最后他们体力不支,长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这些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视死如归的精神。首先是禁卫军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伙,在关键时刻保护同伙,而向死神飞奔。而最后,他们抱着绝望,骄傲地等待死亡。他们无怨无悔地爬进睡袋。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后关头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表达他无私的爱和真诚的情义。所以,当他们与世长辞后,连最高权威的国王也跪下来悼念他们,可知他们在人们眼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伟大的悲剧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离骚》 悲剧美 命运感 崇高感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它不仅是屈原的个人悲剧,而且是楚国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它以自己独特的构思、独特的语言、独特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一个极为完美动人的伟大爱国诗人的自我形象,集中地表现了屈原的思想、性格和政治理想,及其为之奋斗、失败乃至毁灭的过程,曲折地表现屈原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矛盾,使人的灵魂受到极大的震撼,从而得到净化与升华。它不仅以悲哀、忧郁的色彩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又以深刻的哲理、壮美的诗情、瑰丽的形象、英雄的格调给人以崇高感,使人们受到教育和鼓舞。

一、《离骚》悲剧的土壤

西方美学一般认为:悲剧的产生多是因为人的性格因素,如嫉妒、残暴、猜疑、自负等。这一观点可以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如《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中得到证明。但《离骚》则不是这样。他重在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即产生悲剧的土壤。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而在七雄中,实际上只有北方的秦、齐与南方的楚三国势均力敌。特别是秦孝公,对内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对外采用连横策略,国势日强,先后打败了韩、赵、魏三国后又加紧对楚国进攻。而地理条件优越的楚国,在楚悼王时,任用吴起为相,实行变法富国,足以与秦国抗衡。可惜悼王死后,吴起即被贵族反动势力谋杀。其变法路线也随之被抛弃。自此楚国昏君当政,小人专权,“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一直走下坡路了。而屈原正是生活在这么一个时代、这么一个国家。

屈原博闻强记,长于辞令,才华过人,又与楚王同姓。开始,楚王非常信任他。他二十五岁就被任命为左徒,参与议论国家大事,起草文件,号令,接待宾客和处理各种外交问题。他审时度势,力图顺应历史潮流,辅助怀王。他主张在内政上效法禹汤文武,举贤任能、修明法度,以实现其美政理想;对外主张合纵,联齐抗秦,统一天下。所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国完全有统一全国之可能。然而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是充满激烈斗争的。以上官靳尚为代表的旧贵族顽固派,对屈原的主张和行动进行了疯狂的攻击,他们进谗言,蔽昏君,施诡计,离间屈原与楚王的关系。有一次屈原拒绝上官大夫“夺宪”的无理行径,上官就趁机在楚怀王面前挑拨,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不久就黜免他左徒之职,降为三闾大夫。随后怀王又中了秦使张仪“献商于之地”的诡计,竟按照秦的旨意与齐绝交,齐楚联盟被拆散。楚王发现上当,但后悔已晚,一怒之下,两次出兵攻秦,不但损兵折将,而且失去汉中。

此后,怀王更加昏聩无能、毫无主见,颠颠倒倒,反反复复,在军事上屡屡失败,在外交上屡屡听从秦的摆布,在内政上听信靳尚、郑袖、子兰等小人的怂恿与挑拨,拒绝屈原的忠告,最后自己也落个“客死于秦而归葬”的下场。及至顷襄王熊横即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其形势比怀王时代更糟。在子兰的挑拨下,顷襄王竟对怀抱“存君兴国之志”的屈原“怒而迁之”,将屈原放逐到今天的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孤独漂泊了九年。屈原的《离骚》就诞生在他第二次流放期间。

因此,战国诸侯争霸的战争风云,特别是楚国与秦齐等国军事外交的角逐,楚国统治集团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力量斗争的消长,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变化及处置:从任之――怒之――疏之――黜之到迁之,都曲折地、艺术地反映在《离骚》里。可以说,《离骚》是楚国当时的一面镜子。总之,一是哲王“不寤”,二是“众皆竞进以贪婪”,三是“世溷浊而嫉贤”,四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是屈原悲剧诞生的土壤。

屈原这种把悲剧归因于社会,比西方归因于性格的观点,更深刻、更震撼人心,因而更有价值。太史公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个“怨”不仅是屈原个人之怨,而且也是国家之怨,民族之怨,时代之怨。这种怨,既反映在《离骚》的内容里,也表现在其命名上。太史公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是说,离骚,就是遭遇忧愁啊。可见,题目的本身就含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二、《离骚》悲剧的核心

黑格尔说:“悲剧的核心在于矛盾冲突。”这一思想无疑是我们分析悲剧的一把钥匙。恩格斯则进一步作了精辟的论断:“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根据这个论断,我们可理解为“悲剧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历史的必然要求是理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则是现实。它在表现矛盾冲突时,一方面要求真,要求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表达真实的感情;另一方面,它要求表现为追求理想的大无畏气慨和崇高的牺牲精神,即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矛盾冲突构成了悲剧的核心内容。

那么离骚的悲剧冲突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屈原与灵修(楚王)、党人(上官靳尚)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是楚国统治集团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的斗争。《离骚》艺术地表现了这一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现实抗争、天国寻梦和以死报国三个方面。

现实抗争。首先,诗人叙述了自己的世系名字、性格、才能、修养、愿望和与楚王的密切关系。他凭这样的优势和条件,旗帜鲜明地宣布以尧舜禹汤为榜样,遵循先王之正道,指斥苟且偷乐、幽昧险隘的党人,表示了毫不动摇、斗争到底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其次,屈原“滋兰之九畹”、“树蕙之百亩”,培养人才,聚集贤能,以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而那些党人们却“竞进以贪婪,凭不厌乎求索”,“怒己以量人”、“兴心而嫉妒”、“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一时谣言四起,黑云压城。在党人的压力下,众芳芜秽,人才变节。而即楚王则“不察余之中情”、“终不察夫民心”,这就决定了这场斗争的艰巨性、残酷性和导致悲伤的必然性。

再次,诗人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得假托仆人女的责备和自己向重华申诉,以表明自己所作所为是依据“前圣”而又切合实际的,然后再举出夏启、夏桀的历代昏君与商汤、武王的历代明君正反治国的事实相对比,来证明自己品质的高贵、主张的正确和斗争的坚决。但终因楚王昏聩、党人猖獗而失败。

天国寻梦。屈原在现实的斗争中失败了,但他怎能甘心呢?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他决心入天国寻梦。“驷玉虬以乘兮,溘埃风余上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克服了人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满怀希望来到天国门口,请帝阍――守门人开门,而帝阍只是“倚阊阖而望予”,对诗人的要求置之不理。诗人这才认识到:天国原来也一样“溷浊而嫉贤”。无可奈何,屈原来到天国高丘,因无女无才而悲哀,只好转而“相下女”了。于是一求宓妃,二求有之佚女,三求有虞之二姚,结果呢,或因其淫游无礼,或因理弱媒拙,皆以失败而告终。

但诗人“焉能与此终古”?摆在屈原面前有两条路。“去楚求合”:“何所独无芳草兮,而何怀乎故宇”?即离开楚国寻找志同道合的人;而巫咸则劝他“留楚求合”:“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之所同”,要像伊尹、皋陶、姜尚、宁戚那样耐心等待,就定会遇到商汤、夏禹、周文王、齐桓公那样的明君。但究竟是去是留?何去何从?诗人陷入痛苦之中。这样,就异常深刻地揭示屈原灵魂深处的苦闷与悲愁。经过痛苦的思索,诗人认识到:既然党人“嫉妒”、“专佞”、“慢”、“谣诼”,陷害忠良;既然连自己苦心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改变气节,“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那么“留楚求合”已毫无希望。因而诗人决心“及年岁之未晏”,“去楚求合”:按照灵氛的劝告,“周流观乎上下”,“远逝以自疏”。于是诗人“道夫昆仑”,由天津到西极,涉流沙、遵赤水、经不周、指西海,听《九歌》,看《舞韶》,姑且借此良辰而娱乐。正当诗人飞升到光明灿烂的天宇时,“忽临睨夫旧乡”这一下可不得了:“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故国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在吸引着他。

以死报国。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诗人用拟人与衬托手法,极写仆夫之悲哀与余马之伤怀,以至都再也不愿前进了。既然去楚不忍,留楚又“国无人,莫足以为美政”,而屈原与那般党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又不可调和,君王又始终不悟,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这就迫使诗人“将从彭咸之所居”,发誓投江以殉国。

屈原言必信,行必果。在这一年的夏历五月五日,“于是怀石,遂投汩罗以死”,这就是屈原的悲剧。在这里,屈原将人生悲剧与艺术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春秋时,早有“楚才晋用”之故事,战国时“忠臣去国,不污其节”,朝秦暮楚乃司空见惯。况且,像屈原这样旷世奇才,又处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壮志难酬的逆境中,离开故土,远适异国以求出路,不仅是可能的,亦是可以理解的。但屈原决不这样做,足见其人格之崇高与忠贞,灵魂之美丽与伟大。

这正如法国的悲剧理论家圣・艾弗蒙所说:“在悲剧中,我们追求的目标,首先应该是完善地表现人类灵魂的伟大,这种伟大,在我们的心中激起一种温情的赞赏。通过这种温情的赞赏,我们感到心智的喜悦;我们的勇气得到鼓舞,我们的灵魂得到深深的感动。”正因为如此,屈原悲剧的影响,贯穿于屈原身后的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农历五月五日――这个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历数千年而不衰,就是一个明证。为一个人物演绎成一个盛大的民族节日,在中外历史上是罕见的。每逢这个节日,全国特别是南方许多水上人家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等,就是对屈原的最深切的缅怀和纪念。可见屈原悲剧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啊!因而屈原的品质与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离骚》审美的命运感和崇高感

《离骚》正是通过屈原与楚王、党人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这既是现时的发展,又是理想的归宿。现实的残忍与理想的崇高的统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这就是悲剧的美学本质。在《离骚》里,丑恶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深沉的理智与火热的感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既冲突,又补充;既斗争,又统一,形成绚烂多姿、震撼人心的壮美境界,激发出净化灵魂的伟大力量,引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感情共鸣。

现实与理想是悲剧的两大要素。它们在审美上表现为命运感和崇高感。命运感是现实,忠诚地描写现实的一切,忠诚地表现自己感情,这就是真;崇高感是坚持真理九死不悔、举贤任能实现美政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善,同时也就是美。《离骚》命运感与崇高感复杂交织,创造了第一流的悲剧境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屈原的举贤任能统一天下的美政理想,是符合历史要求的,然而在现实中又是不能实现的。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屈原站在时代的前面,看清了历史的必然要求,提出自己的美政主张。但他不处在变革历史的主导地位,作为一个才华横溢、正道直行、挚爱祖国的诗人,就会强烈感受到不能实现的痛苦,这是很自然的。先知先觉并不能减少痛苦,而只会增加痛苦。历史的要求是必然的,但其实现需要过程,有时是漫长的过程,要求无数的牺牲与祭品。而屈原毕竟先知先觉了,于是他痛苦、奋争,上下求索,九死不悔。这种奋争总会鼓舞人们爱国爱民、坚持真理、敢于斗争,从而加速历史进程的。即使毫无成效,也总是悲壮的,也总是显示了人的尊严与价值。因而这种痛苦是“伟大的痛苦”,这种死亡是“伟大的死亡”。诗人真诚地描绘了这种痛苦和死亡的过程。

《离骚》的世界是一个由非凡的境界、非凡的事件、非凡的人物、非凡的想象、非凡的情节有机组成的瑰丽世界。这个世界充分揭示:屈原的“内美”品质、“美政”理想等有价值的东西,在党人的打击与屈原的流放中,怎样被毁灭;所以具有强烈的崇高感,本质上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这就使读者从平庸中脱离进入一个非凡的浪漫境界,体验强烈的感情。屈原的精神境界愈崇高、愈深刻,他的毁灭就愈悲壮,愈撕裂人心,就愈能使读者的灵魂超越自我,升华到更高层次。

悲剧的毁灭效应之所以如此强烈,就因为悲剧首先使人恐惧和怜悯。在《离骚》里,毁灭屈原美政理想的,不仅有现实生活中的上官、靳尚、子兰一帮党人及其靠山楚王,而且还有天国中的守门人帝阍;对屈原不理解的,不仅有现实中的诗人之仆女,而且还有善于求神占卜的灵氛等。也就是说,从人间到天国,以至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在毁灭屈原的理想,因而就使人感到恐惧,对屈原感到怜悯。然而环境愈是险恶,命运愈是恶劣,屈原就更为坚贞不屈,抗争到底。因而屈原的抗争就显得更为崇高、伟大、悲壮。这种毁灭不仅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罪过,而且还具有一种超社会、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似乎宇宙间有一种人的意志无法控制、人的理性也无法理解的力量,它颠倒善恶是非,毁灭了美的化身――屈原。这就给人一种命运感。这种无形的毁灭力量比有形的坏人作恶更使人恐惧。而屈原并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从而给人以更强烈的崇高感。

因此,屈原的肉体虽然被毁灭了,但屈原的坚持真理挚爱祖国的伟大形象永远鼓舞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这就是直到现在中华民族每年都要纪念屈原的原因,这就是《离骚》悲剧的美学意义。总之崇高感与命运感的最完美的结合,是《离骚》悲剧的的最显著的特点。

四、《离骚》的创作手法与悲剧氛围

《离骚》悲剧之所以震撼人心,影响久远,还由于屈原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将理想现实化。通过虚构假托的故事,或神话寓言的形式,运用象征拟人的手法打破现实生活的正常格局,突破了人与神的界线、人与自然的界线,人与动植物的界线,把非现实的超人式理想世界,展示给读者,曲折地表现现实生活某类人物的典型性格,诸如女斥詈、天国求贤、向重华陈词、叩帝阍见阻,求宓妃不得,求灵氛、巫咸占卜,诗人转道昆仑,神游天地四方等,就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天国求贤的途中写得玄妙奇绝,人神难分。

请看诗人乘龙驭凤,凭借大风之助,飞腾驰骋,命令羲和刹住太阳车,挽住稍纵即逝的光阴,发誓不管道路多么遥远,也要上天下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他在太阳沐浴的咸池饮那神马玉虬,又在日出的扶桑系住马缰,折取神异的若木拂拭太阳。月神在筹措行装,鸾皇做为警卫。云霓齐集,夹道欢迎。一路上前呼后拥,何等气派,何等威风!飘飘翱翔,直上天帝宫门,命天国守门人开门,可是守门人却只是倚着天门漠然相望……

这里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的世界:神马玉虬、神山崦嵫、神水咸池、神树若木、神鸟鸾皇以及月神望舒、风神飞廉、雷神丰隆等等,在这个世界里还写了九重的天女、高丘的神女、人间的佚女。既写了天神,又写了人神。这些突破人神界线的非现实的、超人的描写,创造了空灵的意境:神境。这个神境表明:人间无同道,天国无真理,天国与人间同样清浊不分、忠奸不辨。这就为屈原理想的破灭创设了浓重的悲剧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写了如此众多之神,写了迷离恍惚纷纷总总的非现实的神境,但他自己并不信神。在天命论、天大论盛行的周代,尤其在巫风甚盛的楚国,他不但不信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而且敢于对这些东西进行怀疑和批判。他的旷世奇文《天问》集中表现了大胆怀疑、勇于批判、敢于探索的精神,这在《离骚》中亦有突出的反映。他是竭力反对天命观的。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皇天、上帝、天国、神界是不信和不怕的。被同时代的人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国和渺远不可企及的神界都成了诗人幻想中任意遨游、自由来往的地方。不仅如此,为了追求真理,寻找同道,他敢于闯天宫,吃了闭门羹,还敢于指斥天国的黑暗。这就表现了诗人敢于否定天地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他虽然问卜于灵氛、巫咸,但这些神灵的化身,在屈原的心目中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权威。对他们的降旨,诗人并没有奉为金科玉律,而是终于采取了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这样,不仅表现诗人勇于上下求索、追求真理、九死不悔的精神,而且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对楚国欲留不能、欲去不忍、进退不由的极其矛盾的心情,使爱国诗人的自我形象显得更丰满,更深刻,更有血有肉,更光彩照人。这就是《离骚》之所以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的秘密所在,是千百年来能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引发人们感情狂飚的真正原因。也就是鲁迅说《离骚》“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诗三百以上”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史记.

[2]马克思恩克斯论文学艺术.

[3]羌亮夫.楚辞讲演录.

[4]黑格尔.美学.

[5]鲁迅.汉文史史纲要.

[6]吴均.续齐谐记.

[7]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伟大的悲剧范文第8篇

按照异步教学“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的六步原则,根据课文《伟大的悲剧》内容,笔者设计了“异步教学学习指导方案”。

《伟大的悲剧》异步教学学习指导方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了解文章大意。

(二)学习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内容。

二、学习时间:本课分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三、自学作业题及方法提示

(一)必做题

1.请你小声朗读或默读课文:(1)给课文标上段序。(2)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注解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并写在课本上。(3)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对学、群学、请教老师和运用参考资料的方法来解决。

2.填空:文章主要人物是由 率领的 国探险队,共 人;他们的对手是 国的 率领的探险队。这次竞争的结果是 国的探险队赢了,比对手早到了 个月。

3.查字典找出“伟大”和“悲剧”分别是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括。)

4.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个句子或段落?(提示:主旨句往往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抒情或议论部分。)

(二)选做题

1.斯科特一行做了哪些事让你激动难忘,为什么?(提示: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用以表现“伟大的悲剧”中的“伟大”?)

2.斯科特一行在探险中遇到了哪些不幸的遭遇?(用以表现“伟大的悲剧”的“悲”。)

以上教学设计方案大致体现了异步教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必做题中的第3题的第一问:查字典找出“伟大”和“悲剧”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在查字典时,发现“伟大”有几种解释,少数学生不知道该用哪种解释,于是就由“独学”变成“对学”或“群学”,体现了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明了学情”则体现在学生自学、对学或群学的过程中,包括老师的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和集体指导。如必做题第3题的第二问:要求学生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括文章内容。学生普遍不明白怎样把记叙文的六要素组合起来,老师“明了”这一“学情”后,在让学生进行“研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集体指导”:“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或者“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了。这样一来,学生能较快地学会并掌握概括文意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把握“易讲难引”(容易的知识讲解,难度大的知识引导)的原则,并做到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分类指导、大多数的问题集体指导。

本节课是异步教学法的展示课,因此,设计的“必做题”比较浅显,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异步教学”的操作模式;“选做题”是第一课时的延伸,设计问题时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为“强化小结”时间,简短的5分钟是为了保证前面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六步学习”,老师也可以进行三种形式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将本节课的“强化小结”分成两部分:一是检验学生做题的正确率,给重点问题一个参考答案,一般提问“必做题”里的重点问题,如本节课必做题中的第3题和第4题;二是设计问题,如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从学到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思想感悟等方面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