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易经的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易经的智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易经 教学之道 蒙卦

《易经》被奉为群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先贤所著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书籍。《易经》揭示了天地自然宇宙的法则,对我们的言行有着深刻的影响。生活中无不体现出《易经》中的道理,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再加之《易经》难读、易理难明,以至于“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它的确实实在在的存在,并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一切。

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人类世界有智慧可言,那么中国的《易经》,应该是唯一的智慧宝典。我们在科学方面所得的定律十有八九是短命的,只有《易经》沿用数千年,迄今仍有价值。 既然要了解易理中蕴含的智慧,并它应用到生活中指导我们的具体生活,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易经》,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理念,之后我们才能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易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要认识《易经》,最好的办法是从“易史”着手,依据易学的演进的来寻求其中的道理。最终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发挥易经中蕴含的智慧。

一、易之渊源

在《系辞·下传》中有“古者伏羲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刘君祖.详解易经·系辞传[M].新星出版社,2011.1.)其意味深长。

高怀民先生形容这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符号,乃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放射出来的第一道曙光,由此发展称为枝繁叶茂的易学。他说,伏羲氏当时如何称呼这个符号“—”,我们不敢妄言。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这个符号的重要性后,便称之为“太极”。万物并非是一去不复返的运动下去,而是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除‘—’这股强大的力量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另外一股与之相反的力量,用这个‘- -’符号来表示。

“—”和“- -”分别代表两大能量,这便是宇宙万物变动的法则和根本,后人称之为“阳”和“阴”,把“—”称为“阳仪”, “- -”称之为“阴仪”(见图示1)。

(阴仪) (阳仪)

阴 阳

- - —

图示1

“阴” 、“阳”两仪就好像学生和老师一样,“阳仪”代表老师,“阴仪”代表学生。通过前面我们知道宇宙万物变动的根本,就是阴阳两股能量相互作用产生的,简言之就是“阴阳相荡而万物生”,放到教学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这也说明了“阴” ,“阳”虽分属两个能量,但彼此是整合的一体不能分离,否则的话万物就不会运化生成,宇宙也就不复存在了。就像学生和老师一样,学校只有老师没有学生是不行的,但光有学生没有老师也是不行。老师学生都存有,但如果老师很认真而学生不爱学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学生很好学而老师不教还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其中重要的是要师生彼此互动做到“教学相长”,才能促进教与学的进步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而学校就是一个“太极”(如图示2),教师与学生就存在于这个 “太极”之中的阴阳两仪。如果没有了教师或者学生,阴阳失衡学校也就不能称之为学校,也就无法构成学校这个太极了。

(学生)阴- - 阳—(老师)

太极—

(学校)

图示2

周文王将伏羲八卦两辆重叠,推演出六十四卦,后人称之为“重卦”。周文王不仅推演出六十卦并且将每一卦都标注有卦名、卦辞,以便于后人领会每一卦的含义,在卦的每一爻又系有“爻辞”,使人明白目前所处不同阶段的具体状况。孔子是《易经》的集大成者,他晚年读易,并为《易经》写了传,分别为《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合起来称之为《十翼》,意思是《易经》的十只翅膀,有助于《易经》的发扬。可以说《易经》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为主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再后来出现的各门易家学派都是以此为根基发展出来的,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有记载。虽然易学的流派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派六宗,其根源还是来自于《易经》这部古老的著作。

易经的智慧范文第2篇

一、经典的选取标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海,从先秦诸子经典,到汉赋、魏晋文章,乃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四大小说等等,皆可称之为经典。学生诵读何种经典才能有效提升道德品质?

1.选择标准:以富含道德能量为宗旨,以中国文化道德元典为母体,以中华根文化为源头。

2.经典的选择以四经一书为核心。

四经为《德道经》《黄帝四经》《黄帝内经》《易经》,一书为《大学》。

《德道经》为万经之王,《黄帝四经》为治理学鼻祖,《黄帝内经》为医学宝典,《易经》为五经之首;《大学》为修齐治平的应世之作。这些经典的共同特点是以道德为根本内核,是中华文化的祖根、祖脉。我们诵读这些经典正是接续中华文化的祖根,以获得最大的道德能量。

二、大智慧经典的诵读方式

大智慧经典的诵读方式采用《易经》中的学习方法:“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就是无思无为的学习方法。所谓无思无为的学习,就是不用意识心理的作用,采用道家内观的方式,直接诵读。不去思考文中内容的含义,只需要静心闭目,沉思静坐,专注心念,放下大脑皮层意识的干扰,进入大脑质层乃至核心层的智慧状态,以经典的道德能量,调动开启大脑的智慧,实现道德智慧的同步运用。

三、大智慧经典诵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

(一)诵读道德经典,提升道德能量

道德不仅仅只是道德品行品质的表现,也不仅仅只是高尚道德心灵的修养。道德更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是天地能量作用于宇宙万物的客观物质。《黄帝内经》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意思是说,上天作用于我们人类的客观物质是“德”,大地作用于我们的客观物质是“气”,这种天德地气的运行养育了万物。当前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有种种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从三因论来看,既有本因,也有内因与外因。要改变、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能量。

根据霍金森道德能量学说的理论,一个人能量越低,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差;能量越高,身心健康状况就越高。一个人要远离低能量状态进入高能量状态,就要亲近高能量的人。古往今来,一些大智慧的圣哲,经常会有一大批追随者,原因就在于此。诵读高能量的智慧经典,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只有不断诵读高级别道德能量的智慧经典,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能量。《德道经》《心经》《易经》等经典都是高级别能量的经典,不断诵读这些经典,就能实现道德能量的内化。

(二)诵读经典,上善治水,净化心灵

老子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德道经・治水》)

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上善治水”的过程。所谓“上善治水”,就是用最好的意念,最好的语言、文字等来治理我们内外环境中的水,尤其是我们体内的水,包括我们的血液,细胞液等等。通过不断诵读经典,达到净化、修治我们体内水的目的,进而实现净化心灵的作用。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也证明了:水具有看、听、识别语言文字的能力。面对善的语言文字、音响,水结晶呈现出美丽的图案;面对恶的语言文字、音响,水结晶呈现出丑陋的图案。这些科学实验证明:诵读上善经典,具有改善我们心灵的作用。智慧的经典,可以净化灵魂,丑恶的文章,只能污染心灵。我们只要不断诵读圣贤智慧经典,就能从中汲取无穷营养,滋养我们的身心。

(三)诵读经典可以有效培补学生五德能量的提升,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五德即是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仁德即是仁慈大爱,心中无差别的博爱;义德是循理不背,按照正义行事的风范;礼德是不违背规则,合乎礼仪,谦恭有礼的表现;智德是做事合乎法度,智慧明达,做事不会出现后遗症,以德为宗,以智为用,实现德智并举的境界;信德是心中对道德的笃厚真信,诚实守信的品格,重守诺言的操守。具备丰厚五德能量的人,必然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其人格的体现。

诵读圣贤经典,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补五德能量,使学生具有充沛的慈悲仁爱,风骨正义,在彬彬有礼的人格魅力中实现自我价值,在智慧的信义中实现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仁德丰厚的阶段,只要认真诵读经典,就能快速实现仁德能量的培补。中学阶段则是人生义德的充沛期,只要我们诵读经典做的足够扎实,就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生发足够的义德能量,同时扶生智德能量。如果同时配合《弟子规》等规范性元典的学习,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礼德能量,礼德能量的提升,促使学生礼貌待人,实现学生的优良品质的培养。

易经的智慧范文第3篇

《周易》是由《易经》和《易传》两种不同性质的书所组成。《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本为卜筮之书,属于巫术文化范畴。《易传》包括十翼,是对《易经》的一部解释性的著作,大约于战国末年经多人之手陆续写成;就其思想内容的基本性质而言,则是一部哲学之书,与《易经》本文的那种卜筮巫术大异其趣。

但是,在几千年来的经学传统中,向来是经传不分,把《周易》看成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认为《易经》的卜筮与《易传》的哲学并不存在任何的矛盾,而是有机地结为一体,具有统一的性质。按照这种看法,《周易》中的卜筮是一种哲学化了的卜筮,而不同于原始蒙昧的巫术,其中的哲学是在卜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以趋吉避凶,指导人们的决策行为,而不同于那些单以理性认识为目的的较为纯粹的哲学。

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周易》看做既非卜筮之书,亦非哲学之书,而是一部管理之书,尽管其中包含有卜筮与哲学两种不同的成分,却在管理思想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一。这种看法在易学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成为人们的共识。

《易传》反复强调,《周易》的阴阳哲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纯粹理性的认识,而且与人们的决策管理活动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实践功能。《系辞》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所谓“开物”即开达物理,“成务”即成就事务。

这是认为,《周易》是一部“开物成务”之书,其中的易道囊括了天地万物之理,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开通人们的思想,把这个易道用于处理实际的事务,就能通权达变,决断疑惑,采取正确的行动,做成一番事业。《系辞》进一步阐述这个思想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所谓“神”即阴阳变化神妙不测的客观规律,“几”即阴阳变化的苗头,吉凶祸福的先兆。

这是认为,《周易》这部书,其根本之点在于“极深而研几”,教人深刻地掌握阴阳变化的客观规律,用来指导主体的行为,使之达到随机应变、应付自如的神化境界。当人们有所行动、有所作为,面对着复杂变幻的客观形势而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之际,只要向《周易》请教,就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因而《周易》这部书把认识客观规律和人们对这种规律的利用两者结合起来,指导人们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正确的决策,实质上是一部“开物成务”、“极深研几”之书,也就是一部关于决策管理之书。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关于决策管理的思想,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蒙昧阶段就已经有了萌芽。当时人们的思维水平极为低下,掌握的知识也很贫乏。他们为了实践上的需要,迫切关心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于是通过卜筮来预测吉凶祸福,作出估计和决定。虽然卜筮属于一种幼稚的宗教巫术,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环境,但是表现了早期人类试图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主体行为的努力,其中包含着决策思想和管理思想最初的萌芽。大约到了殷周之际,人们把卜筮的记录再加上一些对客观环境的观察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汇编成书,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解答诸如狩猎、旅行、经商、婚姻、争讼一类的问题。因此,《易经》这部卜筮之书,就是一部以巫术文化为背景的决策管理之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维水平提高了,所掌握的知识丰富了,能够把客观环境看成是一个由天道、地道、人道组成的大系统,并且探索出支配这个大系统的根本规律是一阴一阳。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大飞跃。人们扬弃了《易经》中的宗教巫术,而发展为《易传》的哲学思维。但是,《易传》作为一部解经之作,并没有否定卜筮,只是站在阴阳哲学的高度对卜筮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易经》的那种把认识与行为紧密相连的思维模式,是被完整地继承下来了。因此,《易经》和《易传》虽然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代表的思维水平不同,但就其用于决策管理的基本性质而言,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

汉代以后,易学分化而为“两派六宗”。历代的易学家,无论是属于何派何宗,都把《周易》看做是一部管理之书,并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时代需要来发挥其中的管理思想。

《周易》作为一部管理之书的基本性质,为历代的易学家所广泛认同,其中的思想精髓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新的阐释和发挥,最终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式的管理学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拥有一系列决策管理的操作原则,而且提炼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学基本原理,并发展出了一种体现着东方智慧的管理哲学。

易经的智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本质;意义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248-01

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是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让人不能不爱它,也无法离开它。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金石。中华传统文化林林总总,异彩纷呈,其精髓大致如下。

一、它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二、它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加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炼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三、它孕育着一种美妙的美学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爱美会美的民族。中华民族一向崇拜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与大自然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观念根深蒂固。在生活美学方面,中华民族充满温情与创造,懂得生活的艺术,善于艺术地生活。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我们创造出了灿烂的陶瓷文化、金石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医药文化、园林文化,家居文化,等等。从而提高生活品位与生命质量。在艺术美学方面,中华民族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曲艺等等,无不出类拔萃,特色鲜明,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这些林林总总的艺术硕果,给予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审美享受。

四、结语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在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生活美与艺术美的伟大民族。是一个富有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的民族。不论是实用的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还是精神上的艺术作品和审美方式,都闪耀着美的光彩。尤其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在生活和艺术中创造的美,充分体现着本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与西方很不相同。其独特的美学思想或艺术精神,着重体现在“天人合一”、“写意传神”、“中和之美”等方面。这些是对人类美学的极大丰富与贡献。上述美学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美气质。

参考文献:

[1]马跃.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2]宋银桂.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J].文史博览,2005(12).

易经的智慧范文第5篇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经大悟,遂将衣钵传付。送走惠能后,五祖连续几天没有上堂,众人纷纷前去问安,同时问到:“谁得到了衣钵?”五祖回答:“能者得之。”在这安然之态中,檀香悠然。

在这一来一往中,两位祖师已将禅宗之法要演绎至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世尊捻花,已经无说而说真心所在了。那么,我们的心在哪里?如今,已然安放好了吗?

唐朝白居易居士曾如此说道:“慧至乃明,明则不昧,明至乃通,通则无碍,无碍者何?变化自在。通力不常,应念而变,变相非有,随求而见,是大慈悲,以一济万。”

在这纷扰的时代,在这权谋的际会,我们的心,已经被我们落在很远的岁月里,荒芜了太久。如今,是时候停下来,寻一寻那缕久违的清净,照一照自我本来的面目,把玩一柄人生之镜,让我们一起观照自性之光明。

打开人生之镜,让我们从古老的智慧里投影国学内敛的光彩,辉映一条明心见性之路。人生镜面,精彩各异。如果打开我的人生之镜,映现眼前的却是一尊不倒翁。

你一定看过不倒翁吧?推它一把,它笑嘻嘻地又恢复平静,再度站得挺劲。无论你怎么推它,不倒翁就是不倒翁,它的重心永远深沉内敛,不受外力所迁,这就是禅家所谓的“变化自在”,柔顺且刚健;又似一位高僧所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如果我们以冷静的态度来看看自己,我们的心是不是能每天都保持着平静内敛、沉着坚毅呢?所谓大者见大,小者见小。清者见清,浊者见浊。然,生活的至理一如《六祖坛经》所言:“安定性灵培养智慧,要让心志纯净细炼,真正的大用来自宁静无妄,所以生活的真理就是安慧等持。”

各位也许进过佛寺,当你行至大殿,抬头便见殿上威然悬挂的“大雄宝殿”四个字。你知道这四个字的涵义吗?她的意思就是要你进入堂殿,听完佛法之后,即刻成就金刚不坏的智慧,做一个永远不被迷惑、不被击败的不倒翁。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天生的潜能,那就是自觉和清醒的能力。佛家称它为自性,也称为一个人的精神本体(法身)。在佛经里头,有一尊佛叫毗卢遮那佛,它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称为大日如来佛。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来,都有光明的法身,都有一个心中的太阳。它照亮我们,让我们不被错综复杂的世界所迷惑,永远不会被挫折打倒,不会被欲望蛊惑,不会被消极的畏惧所慑服,那就是真正的不倒翁。

我常常以“不倒翁”自喻。自2010年12月至今,内蒙古民营企业国学商会已经成立了一年有余,作为中国第一家将国学与商会天然结合的社团组织,以“国学”的般若智慧服务于民营企业,使之契理如法,一直都是我们如如践行的圭臬与坚持。怎样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隽永智慧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道中,带着这样的探求,我们踽踽前行。2012年7月7日至9日,我们邀请了40位内蒙古地区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家,以“人生镜面”作为自我觉察的导引,以“行为学”作为贯穿始终的脊骨,以国学“易经”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突破口,历时三天时间,开创性地进行了一次以国学智慧观照企业家自性光明的有益尝试。短短三天时间,不单得到了与会企业家的高度评价,更是在内蒙古地区掀起了一股清凉的国学风。

唐朝有一位学生曾问临济禅师:什么是生活的正道?

临济说:“佛就是清净心,法就是光明性,道就是处处无碍光明。”一个不被生活情境所惑,不做生活的奴隶而做自己主人的人,就是真自由,所以是不倒翁。

怎么去做一个生活道上的不倒翁呢?中国近代最了不起的禅师之一虚云老和尚(公元1840年——1959年)说:“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刚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恶、识好歹、别圣凡。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就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名堂。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一切好好丑丑所见所闻,全都装进袋里,遇缘应机,化生办事,就把所见所闻的从袋里拿出来,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总是在积极和正确的思想下,才产生伟大的心志力量。总是从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真心,才能建功立业。正如临济禅师所言:“但莫外求,你一念清净,心光是你屋里法身。”

祖师大德的般若智慧,仿若云波诡谲之深海中,那依稀可见的灯塔微光。在三天的时光里,40位企业家和我们共同经历了人生的迷雾与参悟的清凉。在三天伊始,带着生命的终极疑问,我们开始了对生命的探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人之真一之炁在哪里?”随着“行为学”经典环节的层层设置,大家心量的提契,心性的渐悟,感召着彼此。随后,我们以“易经”作为整场的核心与法要。为40位企业家讲解“易经”作为宇宙自然规律与人伦道德的密切关系及其颠扑不破的亘古真诠,让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希望,我们的有益尝试能够为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贡献点点绵薄。我们也希望内蒙古民营企业国学商会作为一盏启明微星,在苍茫草原,为众多民营企业家提供一丝帮助和些许慰藉。在这次为期三天的交流中,一位全国知名的企业家如是说:“前有黄埔军校,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燃烧着赤诚。现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办一个国学军校,让中华文明灿烂之光,充塞天地,至大至刚。”

我期待。同时,我也相信:圣贤教育,一定可以改变命运。中华文明,一定可以扭转乾坤。

正如英国大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所言:如果有来生,我将在中国。

天地玄妙,参悟本源;随缘即应,以一济万。

无生生无,有化化有;无情无种,无性无生。

何期自性,真常妙有;太虚之境,转身即是。

自性光明,本自具足;人生镜面,观照自在。

易经的智慧范文第6篇

一、 共同的目标--"中国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中国化"

美国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美国远东高级研究院院长,是国际知名的哲学家。他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弪扬,结合西方的现代管理技术和理性,创建了颇具特色的现代管理系统。1979年他运用易经思想,研究管理和管理论问题,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中国化"的中国管理理论奋斗目标,并身体力行。1987年8月,他在台湾发表了:《C理论走出中国管理自己的天空》一文,创建了易经哲学为主体思想的C理论架构,并形成了一整套易经管理系统理论。1990年4月,他到北京在中美合办的决策管理科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班上讲学,题为:《易经管理哲学之理论和实践》,对易经管理系统的理论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理论以层次问题、架构问题、C理论、人性分析与人力资源开发、易经管理模型以及决策分析为基本内容。

"C理论"的"C"有两层意义:

(1)理论根源:C代表:China(中国)、Culture(文化)、Confucius(儒家)、The Book of Change(成中英的姓)。意思是说:成中英根据中国儒家易经文化提出的易经管理理论。图示如下:

(儒家) Confucius

(文化)Culture (成中英)Cheng China(中国)

(易经)The Book of Change

(2)理论的五行循环结构--C理论循环大系统

成中英认为:管理决策者要有一个动力,这动力一定是一个中心的力量,叫做中心土,黄土的土。这个中心力量要深厚、稳健、有旺盛的生发力,这就是决策的动力,管理的核心。决策工作是中心化的,中心化叫Centrality。

决策确定计划,执行人员要有实现计划的决断力,这决断力能提升他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一种领导力,叫做Control。用中国五行观念讲,就是土生金。金表示果断,是一种力量。

有了这种领导力量,你才能面对波涛万顷的世界而不惊;进而产生一种智慧,掌握市场的规律,灵活应变。这叫做金生水,因为水象征智慧,渗透力极强,应变力叫Contingincy。

企业的基础力量是生产力,包括创新能力。搞好市场调查,适应市场需要才能正确掌握生产,制订并调整生产计划。这计划就象树木一样茂盛地生长出来。"木"有很强的创造力,创造力叫:Cretivity。对于市场的应变力刺激了创造力,这就是水生木。

企业生产发展了,要迈向更高的层次,就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激发人的积极性。高涨的积极性就象火一样。职工对企业有火一般的热情;企业对职工象火一般的温暖。火是文明的象征,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文化。生产的持续发展促进民企业文明。这就是木生火。要使众多人才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能密切配合,形成最佳的整体效应,就需要一种协调人事的协和力,叫做Coordination。

人事协调得好,企业

上下都有热情高涨,就能充实

决策者的信心和意志,形成新的决策动力。这就是

火生土。于是C entrality-Control-Contingency-Creativity-Coordination-Centrality完成一个循环环。这就是C理论的循环(Circulation)系统采用中国哲学的五行相生原理,画出以上结构图。

(注:上图根据成中英先生所述,参照易经河图的原理,由何培尧画出。前面的文字论述,系何培尧按照成中英先生的愿意予以引伸和补充)

二.变易、不易和简易是《易经》的三个法则

(1)变易:宇宙万物、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市场信息更是变化多端。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变易"。"变易"的法则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则。

(2)不易:变化不息的宇宙和社会,乃至人的生命运动,在变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就象天体运行都有自己的轨道一样,井然有序,循环不已。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些相对不变的规律性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这就是不易的法则。管理也是如此,要从纷繁的变易中找出不易的规律和原则。

(3)简易:由于熟悉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进一步探索出驾驭这些规律的智慧和要领,运用时能得心应手。这就是简易法则。

把以上三个法则运用到经营管理上,可以提出三易原则:

"不易原则":产品要受到欢迎,必须具备:A、安全可靠;B、性能先进;C、美观大方;D、使用舒适;E、经济实惠;F、经久耐用,以上是产品的"不易原则",必须坚持做到,决不动摇。

"变易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档次;不断革新技术,降低成本;品种多样化,款式新潮化;采用更受顾客欢迎的营销策略等等。这是"变易原则"。

"简易原则":要使产品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维修容易,便于推广。这是"简易原则"。 三、从对称和谐和宇宙结构模型到易经管理模型

易经的初始结构是八卦。传说是我们的祖先伏羲氏在六千多年前创造出来的。八卦是指: 乾为天、 坤为地、 兑为泽、 艮为山、 离为火、 坎为水、 震为雷、 巽为风。8个符号代表4对彼此具有某种对称性质而以和谐共存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构成宇宙自然系统。古代先哲舍去这些自然物(现象)的具体物质属性,而抽象出其中有那些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的属性,如阴阳、刚柔、动静、虚实、上下等,而以阴阳为总纲。阳的属性用"-"表示;阴的属性用"-"表示。阴和阳合称两仪。对"-"和"-"进行二元可重复组合,就得到四象"="叫老 " "叫少阴、" "叫少阳、" "叫老阴。对" "和" "进行三元可重复组合,就得到八卦。八卦中乾为纯阳,坤为纯阴;兑为先动后静,巽为先静后动。

把八卦在八个方位上(如右图),就成"伏羲先天八卦图"。它是易经的宇宙结构模型。还有一种"文王后天八卦"图,把一年四季也排在最外圈,结合上时间因素,八卦的位置也有极大的差别。它是易经的宇宙时空结构模型。先天八卦图多用于哲理推演;后天八卦图多用于术数应用,在民间流传更广。

根据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是息息相通的;天道即是人道,任何人或其群体都是一个小宇宙,因而都可以抽象出相应的八卦宇宙结构模型。建立模型的目的,在于考察其各对称依存的因素是否阴阳平衡;如果发现某方面阴阳不平衡,阴盛阳衰或阴衰阳盛,就要采取措施进行调和,使阴阳恢复平衡,使整体和谐发展,生生不息。按照易经的哲理,不论大宇宙、小宇宙,都应该是对称和谐的;否则,就要及时以调和。如果调和不了,这个小宇宙就只好消亡了。

现在我们把企业看成一个小宇宙,画出它的八卦结构图。先从内部结构到外部环境,从物质条件到精神因素进行整体观察,找出四对具有关键作用的对称依存的因素,参照先天八卦的类比内涵排定位置,就是一个易经管理模型(见上图)。

乾为天,代表领导

坤为地,代表职工

离为火,代表生产

坎为水,代表市场

兑为泽,代表激励

艮为山,代表法制

巽为风,代表债权

震为雷,代表债务

《易经》认为:阴阳二气相反相成,相得益彰,阴阳的相依并存变通和合的关系,也是其他等价的观念如刚柔、动静、虚实、有无、上下、表里、新旧、损益、寒热、升降等的模型。由于阴阳关系的普遍性、多重性和互相转化性,任何整体事物或事件,均可析为重重叠叠、层层蕴含的对称依存关系。透过这种思维方式和模型,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事物变化的契机,真正掌握管理之道。

四.易经管理的三个重要原理

1、乾坤原理: 乾、 坤是易经64卦中的第一第二卦,是易经的总纲。乾卦六爻皆阳,象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孔子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么强健啊!领导者要效法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增强自身和企业的生命力,永不停息;还要教育职工也这样做,使企业上下都能奋发有为,成不骄,败不馁,以坚强不屈意志和毅力摆脱困境,创造奇迹。坤卦六爻皆阴,象征柔顺包容、负重奉献的高尚品德。孔子说?quot;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的本义为顺,一是顺从天道,生养万物;二是坤代表群众,群众顺从领导,个人要顺从组织,职工要遵纪守法,顺从企业的规章制度;三是大地承载万物,默默奉献,从不索取,从无怨言,这叫做厚德载物。在企业中从要讲奉献,职工奉献于企业,企业奉献于社会。

乾坤原理就是"自强--奉献"的原理。实施这一原理,必然使企业充满活力,并具有崇高品格。

2、否泰原理: 否、 泰两卦讲的上下沟通之道。"泰"就是通畅,天地相交为"泰";"否"就是阻塞,天地不交为"否"。天在上而地在下;在企业中"天"代表领导、上层,"地"代表职工、下层。如果"地"之气上升于"天","天"之气下降于"地",这就是"泰",象征成功、吉利。否则,天地之气不相交,那就是"否",象征困难凶险。俗话所说"否极泰来",泛指坏运已经过去,迎来了好运;实际上应该是消除了阻塞的因素,加强了沟通;"否"转为"泰"。在企业管理上,领导与职工之间、上层与下层之间, 要建立沟通的机制,不但在信息上互相沟通,而且在感情上互相融合,才能发挥企业的整体效应,

否泰原理就是"沟通--融合"的原理。实施这一原理,才能使企业上下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

3、损益原理: 损--损下益上为损; 益--损上益下为益。易经认为:贤明的国君,宁肯自己少享受一些,也要让老百姓多得点实惠,这样国家就会兴旺;愚味的君主,不顾老百姓的疾苦,搜刮民间财富以供自己挥霍,这样国家就要衰亡。在企业管理上,要优先照顾下层职工的利益,尽量让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多得实惠;上层领导少拿点报酬,老板少得点利润,归根到底企业会发展得更快。"损"就转化为"益"了。

损益原理就是利益驱动原理。实施这一原理,就会使职工群众的向心力大大增加,自觉地信服领导,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人性理论和管理方式

成中英先生认为:透过管理哲学来看,有四种人性理论产生:

X理论:强调人基本上是懒惰的、被动的,所以管理上重视监督、强制,甚至惩罚。这种理论趋向是阴的;因为阴是静的、消极的。

Y理论:强调人基本上下班向上的、主动的,所以管理上重视发挥主动精神,通过自我控制去实现目标。这种理论趋向是阳的,因为阳是动的、积极的。

Z理论:日本企业的Z理论认为企业界领导和职工融为一体,

精神、长期雇用、上下协商、共同决策。这是一种柔性理论。

A理论:美国企业的A理论重视个人创发力和责任心,在管理上强化制度,重视效率,鼓励个人突出。这是一种刚性理论。

把以上四种理论交叉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管理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对象:

X (阴) Y(阳)

A(刚) AX AY

Z(柔) ZX ZY

(1)AX方式:阴以刚制之。因为人性是阴的,就用刚来管理,提高他的责任感、积极性。

(2)ZX方式:阴以柔容之。因为人性是阳的,就顺其向上之心,用刚来训练他,促使他成就。

(3)ZX方式:阴以柔容之。因为人性是阴的,就用柔性的感情来涵容他。

(4)ZY方式:阳以柔融之。因为人性是阳的,就用柔来融合他。

用易经哲学来看管理方式,无非阴阳、刚柔、动静、虚实,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不同,灵活运用,以提高管理的功效,达到理想的境界。

六、"安和乐利"的管理模式--易经管理系统的目标模式

实施易经管理系统,最终是要使企业达到"安和乐利"的境界。

安:就是安稳;使企业和团体员工安定平稳,持续发展,达到"安无倾"的境界。

和:就是在变动中求得和谐,使大家沟通融合,内外协调,上下一致,和气才能生财。

易经的智慧范文第7篇

高山流水指的生肖是羊。高山取山字,流水即把洋去掉三点水即可,合起来就是山羊。

猜谜

猜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的易经八卦。 猜谜就是指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按照某种特定规则,猜出指定范围内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内容。猜谜的形式中以中国灯谜最为常见,往往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有意识地别解谜面。古人把猜谜称为“射覆”,“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由一人随意择一物覆盖起来,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来推测里面的物品,类似于猜谜游戏只是谜面为各自所得的卦象,根据易经八卦的象、数、理从无限种可能的事物中推断出某种具体事物来。由于谜语结构纤巧、寓意奇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所以猜谜语者既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思维推理判断的好习惯,再加上掌握一些基本猜谜方法,才能做到迅速破谜,娱乐身心,启迪智慧。谜语的内容非常广泛,俗话说:“事事皆可入谜。”可见谜的内容可说是无所不包。例如猜成语,仅常用成语就有五千余条;猜国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因此,要多关心各种事物,多看报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来源:文章屋网 )

易经的智慧范文第8篇

关键词:阴阳互补的山水选址;世界结构的景观设计;“八卦”的平面布局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1-0128-04

一、 什么是《周易》智慧?

《周易》又称为《易经》。据《汉书·艺文志》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1](P1704)三圣人为:伏羲、文王和孔子。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相传上古时代,黄河出现神兽“龙马”,背上驮着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称之为河图。伏羲氏得到河图的启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P1704)伏羲氏结合天地万物画出了八卦。文王把八卦重叠,演绎成六十四卦。周公文王之子又在此基础上作爻辞。孔子晚年时喜欢《易》,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3](P66)孔子作《系辞》等“十翼”以赞叹和辅翼《易经》。从此《周易》由经、传、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经历了伏羲、文王和孔子三代和三代圣人通过数千年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本身的生理、心理变化的观察、感悟之中,用抽象、空灵的卦、爻符号表现出来,形成特有的思维方式,提出一个宇宙人生运动变化的模式。这就是将天道、地道与人道相配合,形成有机统一观念。《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3](P120)

《周易》的基本结构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4](P3)太极是一对阴阳结合体,如,阴阳、天地、雌雄、男女等等。“四象”是指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这四种灵兽表示四方。同时,也表示春、夏、秋、冬四季;仁、义、礼、智四德。八卦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世界结构,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和泽八种自然现象,并根据这八种自然现象顺序的变化,互相消长和互相作用来说明万物的形成和变化。

颐和园皇家的园林艺术,就是当时中华文化用以上观念对世界结构想象图景的写照。用《周易》智慧来体现造园艺术,表达中国文化源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时空统一、天地人融为一体的造园理解。

二、颐和园立体景观反映了

对天地结构的认识 颐和园仙境般的宫廷建筑,其园林的梦幻奇景是用珍稀树丛、曲折小路、大理石、汉白玉、青铜饰品而建成。雪松木作梁,以奇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仙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手中,创造出天上仙境般的园林,再用对联映衬,加之园中之园的幽深,其外广湖、曲桥、绿堤、宝塔、花卉、太湖石,高低参差、错落有致。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园林来表达当时人们对天地构造、宇宙形态认识的皇家园林。园中之境充满了人间神奇幻想。那一层层夺目耀眼的宫殿群、神仙洞府,迴廊、亭阁、桥梁、岛屿无不表现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有序世界。这就是秉承着《周易》智慧造园传统的颐和园。

1.阴阳结合的“太极”

在《周易》智慧《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5](P1)世界由阴阳两极构成,阴阳结合。颐和园正是符合这样的原则。颐和园主要以由昆明湖为中心的景区和以万寿山为中心的景区组成,以山为“阳”,以水为“阴”,阴阳结合形成一个生命活体—“太极”。“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山水结合,阴阳互补、阴阳结合能为建园巧妙地利用地形,能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山景、水景,前山、后山,环山河道,以及山水结合地带与中华传统造园艺术中的“人间仙境”、“天地结构”的情景与诗景融贯于园中,使之成为集中华园林文化之大成,东方园林文化的明珠。

2. 以万寿山山脊为界,分为阴阳互补的两部分

阴阳互补还另有一种分法:以万寿山的南面为阳界,是朝廷办公、帝王居住的地方。从天开云瑞牌坊、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多宝殿、佛香阁、排坊、智慧海层层升高,形成一条正南北的轴线,殿堂为处理现实事务,所以是“阳”。

万寿山的北面为藏传佛教的寺庙,是为阴界,具体而言,北面后山的主体建筑从北往南依次为北宫门、慈福牌楼、三孔桥、松堂、北俱庐州、香岩宗印之阁和须弥灵境,南赡部州也形成正南北的一条轴线,这条轴线上的建筑是处理精神生活的宗教寺庙,所以是“阴”。

万寿山之南北划分为虚实、阴阳两界,一边是精神生活的宗教建筑,为阴,另一边是现实生活的朝廷事务,为阳。颐和园万寿山南北两条中轴线方向一致,但阴阳不对接。这是中华文化中“人神分离、绝地天通”,“不语怪力乱神”[6](P2483)的反映。西方园林建筑的平面布局,一般说来,中轴线是一条不分阴阳的、纵贯全局的轴线,与中国传统建筑城市和园林的中轴线不一样。“阴”、“阳”两界不能对接,象征着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鬼神的态度是孔子提出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6](P2465)、“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思想。[6](P2479)

山环水抱,阴阳结合,以万寿山、众香界为南北分野的阴阳互补格局,依山就势形体布建。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假虚设。主体建筑物的布局“坐实向虚”,加重了中轴、万寿山和昆明湖。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岗、岭、峰、峦、岫、岩、谷、洞、峡、壁、屏、湖、河、沜、溪、泉、诸、河、瀑等“和而不同”地协调统一。(参见图1)

三、与《周易》八卦的平面结构相对应

颐和园主题为八卦中的“颐卦”。颐,卦名,下震(雷)上艮(山),表征颐养。《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意思是:颐卦是吉卦,是说养生遵循正道就会吉祥。[7](P313)因此,从颐卦就可看出,颐和园是为慈禧老佛爷颐养天年而修建。其他主体建筑用“八卦”按春、夏、秋、冬,东、南、西、北进行布局。颐和园排云殿前的对联,作为总纲说明了这一布局的思想:“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顺时调律吕玉节金和。”[8](P59)意思是,清晨天蒙蒙亮时,星辰的光芒便引入园中,颐和园里珠光宝气的辉煌建筑,珠联璧合。顺着春夏秋冬的季节、东南西北四方和一天十二时辰大自然的秩序来演奏天人合一的乐章。此皇家园林是“万象光昭”,把宇宙之间的“万象”风景纳入园中。星辰光芒和四季音乐奏出一曲曲和谐的天籁乐章。(参见图2)

在景区的平面布局上,动态的门路、城关是依照《周易》卦象的文王八卦来安排的。

以排云殿为中心,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是颐和园的“门脸”,在“颐”卦方位,位于坎、艮之间,象征着一天的开始。

“紫气东来”城关,正东方卯位,文王八卦的震卦,象征着春天,代表老子的智慧,是青龙。老子李耳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上古的原创文化,从中华文化的原点出发,依据时空结合的宇宙观,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道德经》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宿云檐城关,是正西酉向、文王八卦兑位,象征着秋天,原先供奉着武将关圣帝君关羽,为白虎。

凤凰墩在正南为离位,在昆明湖中,乾隆时期“墩上建有凤凰阁,阁内设有铜凤凰。”[9](P489)凤凰象征着朱雀,在南方象征着夏天。

正北子向、文王八卦坎位,为须弥灵境,旁边有铜殿,供奉玄武大帝,象征着冬天。

东南方位文王八卦巽卦,代表文昌位,有文昌阁城关,供奉文昌帝君。

文王八卦的“寅”位,有寅辉城关。

文王八卦坤位,方向西南,象征地,“耕织”劳动都在大地上进行,产品都从地生出来,所以放在“坤”西南,建有蚕神庙。

文王八卦艮位有千峰彩翠城关,“千峰”为山,艮为山,方位为东北,居高临下,前后湖几乎都在视线范围之内。

文王八卦乾位,乾代表“天”,有通云城关、绮望轩。为什么叫“通云”呢?只有上天才通云。为什么叫“绮望”呢?在地上只有抬头看天,才“绮望”,在北宫门西边土山之上。

一般朝廷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颐和园皇家园林的主体建筑排云殿、德辉殿、云辉玉宇坊,以及万寿山前山的宫殿佛寺也都是坐北朝南,如佛香阁、智慧海、香岩宗印之阁、须弥灵境,宝云阁、清华轩、画中游、听鹏馆、寄澜堂、转轮藏、写秋轩、无尽意轩、养云轩、永寿斋、乐寿堂等等。唯有颐和园的正门——东大门,开在文王八卦的颐位。

子午(南北)乃天地出入之门;卯酉(东西)乃日月出入之门,己亥(象征着阴阳交错的时空方位)乃鬼神出入的门户;寅申乃人类出入的门户。所以颐和园的平面是用《周易》智慧的时空结合宇宙观来布局的。

四、分层立体景观表现出对世界结构的认识

中国传统的《周易》智慧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理解中,有着一个完整的天地结构。对主观世界想象的宇宙人生在中国文化中是什么样子,设计者就用客观的造园艺术将之体现出来。颐和园整座园林是建立在海拔约50米至105米,相对高差在百米上下的地形之上。颐和园按山水地貌的结构,依次由水景顺着陆景,海拔由低至高层层上升,直到万寿山山顶的万佛阁和四大部州。这些文化景观的意向是这样组成的。(参见图3)

(1)最底层是龙王居住的水底龙宫,有涵虚堂、龙王堂,这个“虚”就是水景的透明。从八角亭这一水口亭过十七孔桥,进入水下的龙宫世界。为什么用“十七”孔?人走在桥上,先是阳界的奇数“九”孔,再进入水下阴界的偶数“八”孔,即由阳而阴,由实而虚,进入了水下世界。

(2)水面码头、船舶、岛屿、桥梁组成一个水面世界:水面上六个岛。三个大岛分别是藻鉴堂、洽镜阁和龙王庙;三个小岛分别是凤凰墩和知春亭、迎旭楼。乾隆在《万寿山即事》诗中说:“……背山面水地,明湖行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10](P457),其中大型的清宴石舫象征永不沉没的江山,码头、对鸥舫组成了一个水面世界。

(3)岸边世俗社会由代表市井风俗文化的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由千步长廊表达了世俗百态场景。从邀月门、养云轩、留佳亭、寄澜亭、介寿堂、秋水亭长廊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场景。第二层次为后山买卖街的商业场景,有钱庄、布铺、茶馆、酒楼、文具店等经济生活的市场百态。第三层次是耕织图景区,即农耕纺织的物质生产层次。这世俗三个场景是社会的最底层,也是托起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

(4)在世俗社会上面的就是官府朝廷世界,由帝王办公的宫殿、住宅区组成,是行政宫廷区的建筑景观。由宫门、城楼、牌坊、殿堂组成,是一组庞大、豪华的建筑群。主要有东宫门、二宫门、仁寿殿、玉澜堂、排云门、排云殿、玉华殿、云锦殿、芳辉殿、紫宵殿、养云轩、乐寿堂、无尽意轩、介寿堂、清华轩等组成,为管理国家、处理朝政的宫殿和帝王住所。

(5)另有一个庞大的艺术世界,山间清静区,它包括了戏剧、音乐、绘画、书法等功能建筑群。他们由德和园、谐趣园、听鹂馆、写秋轩、湖山真意、如意馆等组成。

(6)再上一层是神仙世界,包括邵窝殿、蚕神庙、花神庙、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文昌阁城关、转等许多仙界建筑,内中供奉老子智慧神、文昌帝君、武财神关圣帝君、福禄寿三星、花神、五方地主神、蚕神庙……等等。再上去是菩萨界,包括颐和园内最大的佛香阁,主要供奉千手千眼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

(7) 再高一层是万寿山顶部就是佛界,由智慧海、万佛阁组成;这是清政府的精神靠山。

(8)往北去有香岩宗印之阁、须弥灵境,旁边是组成世界的“地、火、风、水”四大部州:北俱卢洲、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

这就是用颐和园建筑形体组成的一个如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传统手法……的智慧与气魄”。

五、结语

世界是什么样子?书画家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以他本人的感情意识、学术风格和,把心目中的世界图绘出来。作家把他心目中的世界用文学语言描写出来。城市的营造者用城市的选址、规划布局和建筑的语言把他心目中的世界表现出来。皇家园林用那个时代民族文化所认知的世界,用园林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有着尊严、独立文化系统的国家,都有代表本国智慧的国家园林,而许多文明古国都以自己民族的皇家园林作为代表,表达这个国家民族对世界结构等重大哲理的理解。颐和园是现存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遗产,是《周易》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1]汉书(卷三〇)艺文志第一〇[Z].

[2][宋]朱熹撰.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7.

[4][宋]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国书店,1987.

[5][宋]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7]凌志轩.易经解读(上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8]一方.北京名胜楹联匾额选·颐和园排云殿门对联[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