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荷花淀

荷花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荷花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荷花淀范文第1篇

(一)省略句。人物对话常用省略句,《荷花淀》也不例外。可以说,省略句是对话的常态。请看课文中的句子: 

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呢?”“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一段对话,几乎全是省略句。大凡问句省谓语,答句省主语。问者寻求答案,答案在谓语,省着让答者填。答者用谓语回答,而主语正可承前省。如果要求生活对话都用完全句,那是不可想象的。比如:水生嫂问:“他们几个在哪里?”水生说:“他们几个还在区上。”这就有点像外国人学汉语会话了。这段对话的内容是水生嫂探听游击队的消息,可是水生吞吞吐吐,他的答案显然不能满足水生嫂追根究底的心理。于是最后一个问话不但内容上有了变化,而且在形式上改用了完全句,可以看出这句话的份量不一样,显得郑重其事,不像一般生活对话那样随意、轻松,它给水生传递的信息是:你不要避重就轻、含糊其辞,这个问题你非得老实回答不行。 

(二)倒装句。人物对话也常用倒装句,特别是主谓倒装。《荷花淀》中有两处经典倒装句:第一处是水生在上述水生嫂问话后,还想掩饰,于是笑了一下。水生嫂很敏感,知道笑里有文章,就问:“怎么了,你?”第二处是一场战斗之后,水生们从水里打捞了战利品,水生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这里,一个疑问句,一个祈使句,它们和感叹句一样,都是倒装句的常用句型。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说。具体到课文,前一句表达了水生嫂急切的心情,在这样的问句中,谓语远比主语重要,说者总是迫不及待地先说出谓语,然后再补上主语。后一句,课文上接着补充叙述:(水生)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大凡用倒装句总是有些特殊的语气的。如果我们在记录人物对话时适当用一些倒装句,可以再现生活,也能更好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等,甚至传达出某种环境气氛。 

荷花淀范文第2篇

关于《荷花淀》读后感范文   读孙犁的《荷花淀》,感触最深的,首先一定要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才能明白当年被蒙羞的耻辱;是中国人才会了解当年的英勇;是中国人才会懂得今日的来自不易。

  《荷花淀》生动形象的再现了中国朴实的农民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生死殊搏。从一个个字中展现出中国农民的朴实和英勇,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日本鬼子的凶狠和残暴。

  讲述这一个平凡的小村庄里,生活着一群朴实,纯朴的农民,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因为国家的落后,ZF的腐X无能使这一切的平静将被一群残忍,凶狠的“魔鬼”给打破。这就好似一个平静的水面,伸出头来往水里探,可以清晰的在水里看见自己的身影,如同一面镜子,没有任何的波动。可是有块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掉入水中,溅起巨大的涟漪,使原本清晰的身影变得模糊不清,原本清澈见底的湖水变得浑浊了,当时的情况,就如同这个比喻一般,这一点也不夸张,一点也不过分。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波动,使中国立刻团结成一个大家族。而在这个叫白洋淀的小村庄里,朴实的农民因为这个巨大的变化,而更加团结起来,齐心打倒敌人,还自己一个原本属于自己安乐的家。在这里,每个人每天都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每天都准备着为了乡人,为了家人而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听过与敌人的一次次交手,他们变得更无所畏惧,更勇敢。敌人有的战斗武器,我们也有;他们可以做到的事,我们也可以做到;他们可以欺负我们,我们也同样可以欺负他们。同样都是人又何来的差距。他们变得更有信心,就连整天呆在家里的妇女也来参与,而且都没办砸事情,这还真应了句古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也只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坚持,勇敢,和大无畏的精神,使得在那样小的地方,让敌人都不敢去攻击,就是攻击也都是被吓得落魄而归。每天早晨,公鸡叫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起床来,各干各的活。没有再怕鬼子的话,更没有说不敢去捕鱼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女人呢则是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的怀里跳跃着。

  《荷花淀》在激烈残酷的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选取与小小的白洋淀。表现出农村妇女那种既温柔又坚贞勇敢的性格特征。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爱国之爱,纯美的人生,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关于《荷花淀》读后感范文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代表了时期妇女的新思想,也象征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初步胜利。这些被解放的妇女加入到的大潮中,为全国的最后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于《荷花淀》读后感范文

  《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荷花淀范文第3篇

“夫妻话别”的场景可分追问真情、赞同参军、应承嘱咐等三个层次。我们先来分析“追问真情”中的情态语言表达作用。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从文本看,这是问句,字面意思是询问丈夫回家玩的原因。而结合情态分析我们会发现期间蕴藏着丰富的情意。

在严峻的战争年代,丈夫出去活动,说不定又参加了一次战斗,这么晚才回来,怎么不叫人担忧,询问中有忧虑之情;明明知道自己不回来,妻子会担惊受怕,却回来得这么晚,问话中又有一点责备之意。从情态看,水生嫂问这话是“笑着说”的,而且边说边要去端饭,由此可见此话又表达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关切,再说回来得晚,说明丈夫工作繁忙,而丈夫干的又是光荣的事情,作为他的妻子,在这里也有一点自豪感。如果没有“笑着”的表情、端饭的动作,水生嫂的这句问话意思可能会有质的不同,别人还以为是丈夫回来得晚,当老婆的又在怒气冲冲地“河东狮吼”。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喘。她问:‘他们几个哩?’”水生知道离家参军是一件大事,一下子说出来,对妻子的心理冲击太大,也生怕妻子不能答应,所以难以启口,就采用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故意岔开话题,但他“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喘”的神态却表明了他“有心事”。非常敏感的水生嫂觉察了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在试探。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可说。“怎么了,你?”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们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比较焦急,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而用“怎么样?”“怎么了?”这样就很陌生的,好象不是很亲切。比如学生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问法。“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是一种问法,这比较好。还有一种问法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也可以,强调的是问题。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

以上的情态语言充分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赞同参军”这一层次情态语言更为丰富。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水生嫂没有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其神态和情态隐含着丰富的信息: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理受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相像,这时水生嫂心理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是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女人的鼻子有点酸,但他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哲理情态语言特别丰富。“鼻子有点酸”,水生这一走不知何时能回来?家里的困难这么大,自己能撑起这一片天吗?想到这里,心里怪难受的鼻子就酸了。“但她并没有哭”,他不能哭,在丈夫面前必须表现得勇敢些,让丈夫全心全意地去打鬼子,哭哭啼啼的岂不拖了丈夫的后腿。水生嫂还是能控制自己感情的坚强女性。“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明白就是理解,你只要理解、体谅到家里的难处,这就够了,千斤的重担,她决心挑起,再大的困难,他决心克服。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另外本节还有“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们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们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这样就不可以。因为这样就把水生嫂当成了一个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们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这样改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丰富的情态语言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最后,“应承嘱咐”的情态语言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文本看,水生嫂文本语言没有前两个场景多,但话语不多,表达的内涵却特别丰富。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这都不行。因为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特别是最后的回答水生嫂没有说话,而是“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这真是耐人寻味。日本鬼子在中国土地上烧杀奸,无恶不作,对被活捉的妇女常肆意蹂躏。而中国农村妇女有着根深蒂固的,如果水生嫂被鬼子活捉,一方面会身受其辱,另一方面被鬼子夺取,其精神上的痛苦比死更甚。只有不让敌人活捉,或者,一旦活捉就以死相拼,不让敌人得逞,才能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才能保持对丈夫的忠贞不渝的爱。在价值评判的天平上,这是水生嫂最重的砝码,要比识字、生产重要得多;又因为她对丈夫的承诺是庄严的,是从最坏处打算的,可能要以生命为代价的,一旦成为事实,那将是极其悲壮的一幕。想到这一点,怎不让人悲壮的一幕。想到这一点,怎不能让人悲从中来,泪如泉涌。这含泪的承诺若将崇高的的民族气节水融于对丈夫的忠贞爱情之中,虽没有山盟海誓,但同样惊天动地。在战争中,人们同样看到,传统的伦理意识,有时也具有了新的、反抗的意义。

荷花淀范文第4篇

且先不谈他的文学造诣,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文学审美角度,独树一帜。抗战时期,当别人都在壮怀激烈时,他却以人性的角度去处理激烈的抗日题材,包蓄了人情味,写得那么柔和,那么美。

在学习孙犁的作品时,我还特地去查找了一下他其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的一段话,精妙地概括他作品特点:“写,却没有多少刀光剑影,而且竟用了好几百字,细微入微地描写那样的时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静静地开放自己。”可以想像,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大概只能用“奇特”来形容了吧!

再回过头来说说他的文学造诣吧!很高!这是发自内心由衷的赞叹。他的文字没有张爱玲的“冷傲孤寂”,也没有徐志摩的“煽情精致”,但却有一种小家碧玉的亲切,清新可人。

在整篇《荷花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第三节,尤其是那句“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花,荷叶香”。品读那细腻温情的文字,不禁让我想起《荷塘月色》中的那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那刻,好像真的屡屡清香随风扑面而来……或许,这就是他的文字传神,清秀飘逸的独特风格吧!

荷花淀范文第5篇

盛夏,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寻一方清凉避暑。日前,记者来到了素有“华北明珠”“北国江南”之称的白洋淀。

放眼望去,荷红苇绿,如诗如画。由码头登上木船,穿行于蜿蜒的河道,两旁的芦苇一人多高,微风抚过,芦苇摇曳着优雅的身姿。“嗖”的一声,快艇疾驰而过,在身边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水痕。抬头望去,水鸟振翅飞翔,好像在和快艇赛跑。经过了九曲十八弯,船停靠在白洋淀文化苑门前。

白洋淀文化苑正在举办荷花展,游人来到这里,能看到万亩野生荷花,这是白洋淀最为壮观的美景之一。走进万亩荷花淀,微风轻拂,碧波荡漾,包括南美王莲、埃及蓝睡莲、泰国橙睡莲、印度安德瑞思荷花、瑞典红仙子荷花等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的668种名贵荷花争奇斗艳。荷花亭亭玉立,随风摆动,花叶相依,清香袭人。荷叶上滴滴水珠,犹如颗颗珍珠。

没想到,白洋淀也曾有过皇家的行宫。眼前便是康熙水围行宫,它是清朝康熙皇帝在白洋淀水上围猎时修建的水上宫殿建筑。史料记载,康熙先后40余次到白洋淀巡幸水围,修建了4座行宫,乾隆也曾到此。如今这座行宫就是按照历史记载的图样重新修建的。那掩映在翠苇中的沛恩寺是康熙年间建起的皇家禅寺,是行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御题的“敕赐沛恩寺”匾额尚保存完好。

除了皇家文化,彰显红色文化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也是游客必到之处。这里珍藏着白洋淀英雄儿女的抗战历史,雁翎队炸炮楼、淀上奇兵、水上转移、芦苇荡里打游击等实物和老照片,展示了抗日英雄的光辉事迹。游客还能观看实景演出,感受当年抗日民众在水上打鬼子的战斗情景。

以小兵张嘎命名的“嘎子村”,充满水乡农家气息,这里灰墙独院,窗明几净。三面环水,苇塘纵横,荷香从不远处的万亩荷塘阵阵飘来,许多游客喜欢在此小住几日,体会“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的环境。嘎子村还提供鲜美的白洋淀水产和从后园采摘的无公害绿色蔬菜,游客也可以自己掌勺,一展厨艺。

荷花淀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无论是普教,还是职业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都重视考试的成绩,往往忽视必要的技能训练和学生自学。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和培养。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在能力训练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植入人文精神,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小说是具有可读性和吸引性的文学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优势。小说的语言充满魅力,人物形象,人性之美,它凝聚着作者的灵性和思想,如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可形成巨大的人文价值、底蕴,内化为情感素养和思想,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技工学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开掘人文资源,发挥小说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注重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讲课水平,学生能否充分地阅读无关紧要。而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同的知识储备,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不同。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时间,启发他们自已用脑,去读、去思、去辨、感受体验;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再创造,充分体验美的享受,给他们展示丰富个性的机会。

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忽略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个性差异,看不到学生自己充满灵气的感受。使学生养成做听众的习惯,忘记了自已的读者身份,没有把自已做评论者的激情和再创造的喜悦发挥出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把作品还给学生。

在指导学生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将小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作批注点评。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所写批语使学生得到收获。

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热爱读书的阅读习惯。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独立思考的自信与习惯。可以得益文化的工具,先进的意识。这样的小说阅读体现了人文精神,可塑造出有文化教养、又有创新品格的新人。

二、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感悟人生艺术

对不同小说应选择最佳的教学角度,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在引导时精讲,言简意赅;讲出情感氛围,让同学听了你的赏析觉得是一种享受。

1.从小说的形式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把握人生艺术,升华生命的品位。

有的小说内容较好,有的作品形式较好。《荷花淀》这篇小说,内容和形式都值得学习,但形式更为突出,经学生讨论决定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又以景物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要方面。教师在研读方法上作出指导,教师要要求同学研读主要的典型句段,深入品味欣赏,不能走马看花;欣赏后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情感的语言赏析。让同学自由发言,教师作为倾听者对对讨论要表现出鼓励和欣赏的神情,让学生的表现力、想像力、鉴赏力释放出来,学生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特色讨论比较充分了,再作引导,谈教师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动。

此文最典型的景物描写有夜景和日景。荷花淀的夜景,不但景美,景中的人也美,连景中人做的事也美,“苇眉子柔滑修长”在她怀里跳跃着,充满了诗情画意。使学生也仿佛置身其中,心旷神怡,被深深地陶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芬香扑面而来,故事就在这样的美景中开始了。荷花淀的日景与前面的夜景不同,是充满了阳刚之美:大荷叶像铜墙铁壁、荷花箭则是监视敌人的哨兵,与这群逃命的妇女心情不一致。读到下文就会发现这一景物描写的是巧妙的暗示与伏笔,他们的丈夫就埋伏其中,一场激烈的战斗就要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开始。

再比如语言描写:此文语言有两处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是几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嫂家里想去看丈夫时的一番对话,第一个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件衣裳。”为看丈夫找借口,真是伶俐机灵。第二个则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质朴憨厚。水生嫂则接着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是说我们不能去,深明大意,含蓄阻拦,可她一拦,另一个人发话了:“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心直口决。另一位就不一样了:“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虽然躲躲闪闪,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真挚与依恋。这些妇女没有任何的肖像描写,连姓名也没有,但在阅读中却能读出她们的性格来。另一处水生夫妻告别的一句话:“不要叫鬼子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话看似轻松,实则凝重,他们都知道拼命意味着什么,而不拼命却只能受辱,并且不只是个人受辱而是中国妇女受辱!中国人受辱!所以水生宁可牺牲可爱的妻子的生命也决不给中国人丢脸。水生嫂流着眼泪答应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融合在对丈夫的忠贞当中。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真挚得让人感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质

作家的作品是自觉的审美创造。是对生活有了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切的领悟理解,并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形成的有明确意向和目标的创作欲望及追求的,这丰富的感受、理解、意向汇聚在一起,自然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要引导学生深人理解内容,走进作品中的境界,并在这种灵魂逍遥中滋养性灵、省悟人生、完美人格。

荷花淀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选择教法;处理教材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荷花淀范文第8篇

为了感悟意境,有时根据文章情境需要营造特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进行情境浮想,从而领悟文章主题,感受作品人物内心情感。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有低沉舒缓、跌宕起伏的变化。诗化小说中的情景往往随情节跌宕而起伏,利用小说与音乐这种类似的过程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小说中的“言外之意”在相似听觉的旋律中得到延伸、扩展,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把握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例如我们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结尾处写到祖父说“新嫁娘年纪还只有十五岁”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翠翠真的是在看云吗?不是,她的心思已随着《娘送女》乐声飞得很远很远了。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只用几个行为动作的词,便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虚实相生,作者在这里创造一种类似写意画饱含浪漫、静穆而又萦绕几丝惆怅的意境,给人一种诗一般的回味和审美感受。在教师朗读这样一段宁静、充满遐想的语言时配上一支悠扬的曲子,如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让学生闭上眼睛融入角色,冥思联想,体会翠翠那远在前方又近在咫尺的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画面,顿时,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在学生的脑海里万种呈现,虚实相生。学生学习兴趣得到调动,文学审美能力得到锻炼,浮躁的心渐渐沉浸,人文素养在音乐浮想中得到提升。

二、在活动中培养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这个主人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采用交互性强的先进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主学习的情感。根据职业中学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诗化小说中一些场景或人物的一些对话情景变成表演课、实践课。以《城南旧事》第三幅画面为例,宋妈对孩子的思念始终没有正面表现,我们只能根据她哼唱歌谣去体会她的内心感受。于是我们把这一场景融入学生的表演,分角色扮演,在哼唱歌谣时,她的音量、声调甚至音质,演员们(同学们)都仔细揣摩。表演过程中鼓励并肯定表演中具有独创性的东西,在一切调整到最佳效果时,在画面中反复出现的歌谣和那种哄孩子的宁静氛围中隐藏一种不安的情绪,在情景中虚实相生、自然生发。同学们会在这种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中,在情景交融中体会其中蕴涵着对孩子无限思念和心中淡淡的哀伤。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增强对诗化小说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和对语言的表达和诠释能力。

三、在比较阅读中突出效率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有比较点的不同课文加以比较,看清这些作品在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便于理解记忆,同时培养了他们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事半功倍。例如在教授孙犁的《荷花淀》时,我们在欣赏小说景物描写的优美的文字时,可以思考小说的环境和诗的意境有没有相同的意象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把《诗经》里的《关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琼瑶的《在水一方》这些诗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欣赏(配乐朗诵),同学们发现一些共同的意象:有女人,如窈窕淑女,夕阳中的新娘,有位佳人,以及水生嫂;有水,如,在河之洲,河就是水,康河的柔波里,荷花淀的水面,在水一方的水;有柔软的水草,如荷花荷叶,参差荇菜,软泥上的轻荇,绿草苍苍。女人具有温柔的特点,水的特点是柔美,水草在水里,在风中飘逸。这些意象能激起人们心中的柔情,让人觉得优美、舒适。这些以“柔”为特征的意象构成了优美的意境,正与《荷花淀》中水生嫂为代表的女主人公在战争烽火中温柔勤劳、不屈不挠的柔韧美统一,这也是《荷花淀》作为抗战题材小说与众不同之所在。

四、由“模式化”转向“随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