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巴尔扎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巴尔扎克范文第1篇

两部大作来看,《高老头》明显高出一筹,伏盖公寓的住客,两位女儿,高里奥高老头,拉斯蒂涅,还有更多的能让读者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这些高贵的,贫穷的,装腔作势的,吝啬的,无一不有,建议尚未看过的朋友看看,看完了可能会觉得自己从黑暗的社会走出一趟来呢。

这篇文章是写读后感的,所以话说回来,我承认巴尔扎克是批判高手,但我不认为他是很好的故事家,因为他的故事并不精彩。《高老头》描述一位面粉商如何被两位爱慕虚荣的女儿,穷尽了他一生的财富;大学生拉斯蒂涅初见世面想要高攀巴黎上流社会,险被逃犯伏脱冷陷害。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两个路线进行。另外巴氏每讲述一件事情,他就非得让你相信不可,谈了一大堆的理由来使读者信服,当然这些确实值得研读,但难免会让人觉得他失之琐碎了些。

《欧也妮·葛朗台》出现吝啬鬼葛朗台与其女儿善良的欧也妮,形成了很鲜明的对照。除此,又塑造了两派人,一派由险恶的,贪婪的,帮着葛朗台赚钱的两大家族;一派是欧也妮善良的母亲与女佣娜农,更加凸显作者的对照手法的出色运用。但这篇故事更缺乏精彩的程度,一味地描述葛朗台如何吝啬,在巴黎的欧也妮堂哥和欧也妮相恋,但最后背义不理欧也妮。另外就是葛朗台的弟弟的债务,巴氏在这里写了很多债卷,法律的,简直令我如坠烟雾之中。

巴尔扎克范文第2篇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着,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无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国,就像一个人出门远行之前,再来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冲突与仇恨。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巴尔扎克范文第3篇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他的生活趣事层出不穷,而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他逝世时,文学大师雨果曾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

1、实笃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

2、母亲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3、逆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4、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巴尔扎克

5、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

6、伟大的人物都是走过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荣的高峰……。

7、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8、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9、白直爽最能得人心。

10、诚实,像我们所有的节操一样,应当分成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类。消极的诚实便是西卜女人那一种,在没有发财的机会时,她是诚实的。积极的诚实是每天受着诱惑而毫不动心的,例如收帐员的诚实。

11、痛苦也有它的庄严,能够使俗人脱胎换骨。要做到这一步,只要做人真实就行。

12、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13、真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

14、一个人只要行为高尚,不管怎样无知也会得到原谅的。

15、不曾犯过错误的青年既不原谅别人的过失,同时当作别人也有崇高的信仰。我们必须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理会拉斐尔的名言:所谓了解是彼此的程度相等。

16、爱情是回忆的宝库。

17、家庭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权力和法律的作用是在这儿开始的。

18、实笃爱情能够、也应该有间歇;可是母亲的欢乐却不会衰退,反倒会随着孩子的需要而与日俱增,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它既是一种激情,也是一项需要;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项义务;既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幸福。

19、做母亲的学问,就在于懂得默默无闻地、不为人知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她从不炫耀自己,却时刻忠于自己的事业,每做一件小事都表现出她的美德。

20、爱情是我们心中一种无限的情感和外界一种有形的美好理想的结合。

21、嫉妒是一种叫人痛苦的感情,可是如果一个人毫无这种感情,爱情的温柔亲密就不能保持它的全部和热烈。———休谟没有耐性,爱情就不会成功。

22、爱情不只是一种感情,它同样是一种艺术。一个高尚心灵为爱情而痛苦万分,永远是一场好戏。在精神领域里,真正的爱情能产生出不断的奇迹。

23、婚姻的幸福不完全建筑在显赫的身份和财产上,却建筑在相互崇敬上。这种幸福的本质是谦逊和朴实的。

24、所谓天才就是耐性。

25、实笃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26、在情感的海上,没有指南针,只好在奇异的事件前面束手无策地随意漂流。

27、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28、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身边没有诚挚的朋友,那准是因为他为人冷酷。

29、一个正直的人在无论什么地方都应该知道自重。

30、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好比用一个代数公式,包括了形形的活动。

31、对许多人,书籍与鲜花之重要根本不下于面包。

32、一个相当标致的女人可以无需装饰品的帮助,运用艺术的手法,把化妆下降到次要的地位,而突出自己朴素的美。

33、真正的朋友的精神方面的感应,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他们能体会到朋友的悲伤,猜到悲伤的原因,老在心里牵挂着。

34、两颗伟大的心灵,一朝由感情或友情结合之后,全靠外界的刺激把他们的友谊不断地加强。

35、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36、无知是迷信之母。

37、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啊!

巴尔扎克范文第4篇

去年,我在大连出差的时候,偶然来到一家狐狸养殖场,见到了一位养殖狐狸的大学生李文军,看着眼前这个一脸阳光笑容的大学生,我很难看到他曾经创业的艰辛,当我与他攀谈起来的时候,我才了解了李文军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说起李文军,其实他身边的很多朋友和亲人当初都无法理解他的想法,一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学生,要养殖狐狸,这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想法,但是李文军坚信的人生哲理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正是这种认定一件事后,坚持要做出成就来的倔强性格,让李文军最终简直选择了自己的选择,养殖狐狸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李文军那从不屈服命运的精神与倔强的性格,让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事业,最终取得了很多成就,我突然觉得李文军身上所具有的精神与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完全一样,虽然两个人从事的是不同的事业,一个是养殖狐狸一个是文学创作,但是身上的精神是完全一样的,李文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以后,父母是坚决的反对儿子的想法,尤其是李文军的父亲听到儿子想养殖狐狸后,更是气愤万分,拳打脚踢,打骂了儿子一顿,但是李文军并不肯轻易改变自己的选择,他坚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父母却不理解,于是倔强的李文军毅然选择离家出走,就这一点,我觉得他与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完全一样,当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巴尔扎克被学校分配到一个单位上班,但是巴尔扎克却不愿意去,他认为自己的热爱的事业是文学而不是上班,但是巴尔扎克的父亲坚决反对儿子从事文学创作,在巴尔扎克父亲的眼里,文学家都是只会写文章的没有用的人,父亲的坚决反对并没有动摇巴尔扎克的选择,年轻的巴尔扎克毅然离家出走,李文军的做法与巴尔扎克完全相同,都是在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后,离家出走,但是不同的是,李文军是幸运的,他的离家出走改变了母亲的想法,李文军的母亲开始支持儿子,并劝说父亲也支持儿子,于是李文军的父母决定把本来是打算给李文军出国留学的家给儿子创业,但是巴尔扎克却没有那样幸运,年轻的巴尔扎克离家出走后,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情与支持,相反巴尔扎克的父亲认为一个年轻人没有在社会上立足,也自然没有经济来源,我倒要看看他能挺几天,终究有一天他会回来向我低头认输的,但是这一天巴尔扎克的父亲始终没等到,气愤的巴尔扎克父亲于是决定与儿子断绝往来,这彻底断绝了巴尔扎克的经济来源,没有经济来源的巴尔扎克只好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想办法赚钱维持生计,当时的生活之窘迫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即使这样巴尔扎克也从没有动摇过自己从事文学创业的决心,最终他成功了,在世界文学的史册上巴尔扎克留下了一个永远闪光的足迹,雨果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文学事业的肯顶,他是一位人类思想的君主与上帝,看着眼前一脸阳光的李文军,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倔强的巴尔扎克,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事业是不同的,一个是养殖狐狸一个是从事文学创作,但是骨子的那种精神都是一样的,李文军从父母的手里拿到五十万之后,但是觉得还是远远不够的,办一个上规模的养殖场至少需要一百万,于是李文军又从朋友和同学那里借到了五十万,当李文军拿到一百万创业资金的时候,于是他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为了节省资金,李文军常常是亲自带着工人干活,夏天的时候,瓮瓮乱飞的蚊子常常把李文军叮咬的浑身都是疙瘩,但是李文军认为这点苦根本不算啥,因为自从他有了自己创业想法的那一天,李文军就已经具备了创业吃苦的精神与勇气,任何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李文军的养殖狐狸的事业也是一样的,但是李文军身上正是具有一种从不屈服的精神,才让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更幸运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正是因为被李文军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依然放弃自己优越的工作在大连博物馆当讲解员,而选择与李文军一起创业,我想李文军的精神已经得到了他身边朋友与亲人的支持。

在经历了很多创业的艰辛之后,李文军的事业越做越好,现在李文军已经成为了狐狸养殖技术专家,他的养殖场在大连和全国都是很有名的,甚至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狐狸养殖技术,现在的李文军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年少轻狂爱追梦的青年了,从他那刚毅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沉稳,这是象李文军一样年龄的年轻人中很难见到了的,具有创业精神与吃苦精神的年轻人,李文军是优秀的,因为他愿意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而他的成材之路,我想或许能为以后的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开辟一个全新的成功模式。

巴尔扎克范文第5篇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説家,朔造典型的巨匠,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大师。曾经有人断言:“自莫里哀的《吝啬人》以后,不会再有人写吝啬鬼了!”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已将吝啬鬼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巴尔扎克不仅大胆地拾起了这个题材,并赋予了最深刻的历史内容。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老头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巴尔扎克固然以大量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画龙点睛的一笔却是指出金钱拜物教的荒谬,指出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葛朗太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一文也带不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可以说一无所获。在巴尔扎克看来,葛朗台的聚敛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向欧也妮这类心地单纯的姑娘,金钱与她既不是一种需要,也不是一种慰藉,只有人性已经异化,完全为贪欲所支配的人,才会将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需要。

巴尔扎克范文第6篇

在这次回顾展上,中国观众有幸看到多达139件罗丹雕塑,最著名的《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地狱之门》和《思想者》等作品均陈列其中。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最初岁月、雕塑家的诞生、渐臻成熟和神秘的罗丹工作室,完整展示了罗丹作为雕塑家的成长步伐。

最初岁月:酷似真人的《青铜时代》

1840年弗朗索瓦・奥古斯特・勒内・罗丹出生在一个警察家庭,小罗丹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学业也不出色,只是看起来更内向,爱沉溺于自己的想象。14岁的罗丹第一次向父亲提出要以画画为生,是因为在图书馆看了一本米开朗琪罗的书。

在姐姐的劝说下,父亲答应罗丹在更具实用性的皇家绘画学校学习。罗丹在这里第一次接触雕塑,推开模型室大门时他惊呆了:“我一段一段捏好手臂,头和腿,然后把他们拼成一个整体,一下领悟到了人体的整体结构。”做雕塑家是他为自己迅速选定的艺术之路,对此父亲警告他说:“既然要学石匠,就一定要学会,否则你将来死的时候会比我更穷!”

罗丹的最初几件作品得到雕塑家曼德隆的肯定,信心倍增,决定报考美术学院,但是考了三次都榜上无名,主考官给他写下一句:此考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同学富尔凯安慰他说,你跟其他那些人不同,你缺少的不是才能,而是毅力。

所有艺术家早晚都得把目光投向罗马,罗丹也不例外,1875年底,罗丹决定启程去罗马接受艺术洗礼。在罗马,他满脑子都是米开朗琪罗的雕塑,“这些雕塑与我先入为主认为是真理的那些东西竟格格不入。”

受《大卫》的影响,回到布鲁塞尔,罗丹立即开始创作他的大型雕塑《青铜时代》,同样是一位真人大小的站立青年。从《青铜时代》开始,罗丹就要求模特在工作室里一刻不停地行走,直到出现一个自己满意的姿势,他立即叫停,全心投入把他们塑出来。《青铜时代》似乎是一个刚刚梦醒的年轻人,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头微微上扬,双臂自然举起,右腿微曲。雕塑家惟妙惟肖抓住了模特瞬间的动作,形象逼真到与真人所差无几。有报社甚至爆出:这其实是一尊用真人浇筑而成的作品,并攻击它庸俗、下流、放肆。

巴黎官方沙龙陷入尴尬境地。人们争先恐后挤进展览,为的却是一睹伤风败俗、用真人浇筑的人体像。罗丹也受到人们的辱骂和攻击。评选团不得不命令把《青铜时代》搬出展厅。

这种毫无来由的攻击让罗丹哭笑不得,为了解释清楚,他把模特照片、创作时的作品照片寄给评委会,因为舆论压力太大,对方连信封都没有拆开。最后,评委会决定派出五名雕塑家为评审,让罗丹即兴创作一件作品,以见证他的实力。在评审现场,罗丹忘记了时间和评审的存在,双手灵巧而迅速,很快一副躯干和双腿就被塑出来,没有头,没有双臂,却迈着大步毫无顾忌地向前行走。

罗丹平时夜以继日的基本功训练让他顺利通过考核,作品第一次得到公众认可,再没人说那是用真人浇筑的了。《青铜时代》是罗丹走进公众视野的开始,此后,奥古斯特・罗丹的名字开始在巴黎艺术界大放异彩。

雕塑家诞生:根植于法国的土地

罗丹名气越来越大,1880年,法国政府向这位新星伸出橄榄枝,请他为新建的美术博物馆塑造一个大门。罗丹选中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打算在现实中建一座《地狱之门》。政府为此在学院街给他拨了一间宽敞明亮的工作室,每逢星期六,崇拜者络绎不绝来到这里,指着四散的断臂断腿,好奇询问罗丹是怎么认出它们属于《地狱之门》中的哪个人物。

罗丹花了整整一年泡在但丁的书里,用一百多幅画把书里的八层地狱画出来,这些画先用中国水墨勾勒,再用褐色水彩衬出阴影,以体现立体效果。他考察了法兰西各大教堂,创作了大量速写和笔记,画了一幅又一幅草图,模型也不断重塑。艺术家随时有新的灵感构思,有时即兴加上一个小形象,随即又拿掉,或者把它肢解。以至于曾有两百多个形象在这件作品上呈现出来,环环相套,形成一个纠缠盘结的庞然大物,可是1900年石膏模型展出时,雕塑家又几乎删掉了所有的圆雕塑。

在此期间,美术馆已经在改建卢浮宫的一翼,大门设计也不再需要了,但罗丹已经走得太远,无法从这个庞大的作品中抽身而出。罗丹用想象将作品的构思不断扩展,以至于最后,他想创造的成了整个人类世界。《神曲》地狱篇实际上是人间苦难的象征,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罪恶付出代价。浮雕中的187个人互相撕咬扭打在一起,各种贪欲、和恐惧、痛苦折磨着他们。每个人物形象都是行动的,罗丹认为,在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静,连死亡都不是静止的,尸体腐烂也是一种运动。

《地狱之门》原定于1884年完成,却耗费了罗丹毕生的精力,整整37年他都在构思和修改这幅作品,直到死的前一年也没有停止。他没来得及将其铸成铜像,而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完成。

1902年,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拜望罗丹,罗丹正为雕塑《地狱之门》上的《思想者》烦恼。在罗丹的设想中,《思想者》代表的是但丁本人,应在《地狱之门》的最上方俯视众生,但已塑好的模型都不足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忧虑。里尔克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模型看起来肌肉发达,相貌凶悍,不像诗人,更像一个野蛮人。”罗丹听完,用手托着下巴,两肘支在腿上,陷入深深思考。“你现在的样子就很像但丁!”里尔克突然惊叫起来。

沉思是这尊雕像最核心的元素。罗丹想清楚这一点,决定就按照自己刚才的坐姿重新塑造《思想者》。这件坐像是真人的两倍大小,眼睛俯视下放,脑袋略向下倾,左肘搭在腿上,右肘支撑在左腿上,这是个不太自然的姿势。罗丹认为,这恰好代表了人物大脑的紧张状态。但说实话,《思想者》并没有力与美的表达,观赏者感受到的是他内心的纠结和困顿,他用生命在沉思。雕塑家卡里埃看完成品不禁深深感叹,“对我来说,他是第一个能够思索的人!”

1904年,《思想者》在沙龙展出,得到的又是一番猛烈的攻击,学院派艺术家们给它的评价是“妖怪”、“猿人”。罗丹的朋友们凑足15万法郎买下《思想者》,准备放在巴黎先贤祠前作为对反对派的回应。政府却拒绝了这一要求,除非罗丹退回他们为《地狱之门》预支的费用加利息。

罗丹很快答应,《思想者》成为罗丹第一件展示在巴黎市区的作品。放在先贤祠门口的临时石膏像很快被美术学院的学生砸个粉碎,安放正式铜像时,政府派来很多警察维持秩序,防止有人捣乱。

虽然饱受非议,《思想者》却是罗丹晚年最杰出的作品,他俯视众生的坐姿也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一幕。

1884年,法国加莱市决定为本城英雄圣皮埃尔建造一座纪念雕塑,国家拨款资助,由罗丹来完成。加莱是法国北海岸的一个城市。134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围城,城内坚持了一年多后弹尽粮绝。正当爱德华三世决定强攻屠城时,以圣皮埃尔为首的六名市民自愿身赴敌营,以自己的牺牲换取城中市民免遭屠杀。

罗丹接到这个订单十分高兴,他致信加莱市长:“我有幸找到一个喜欢的题材,我的作品将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评委会对罗丹交来的小样却感到失望认为眼神太过消沉,充满了悲伤和痛苦,要求罗丹修改。

1886年,正当雕塑要浇筑青铜时,整个计划却因经费问题搁置,连评委会都解散了,罗丹开始随心所欲地创作,他租了一个马厩安心雕刻自己心中的英雄。为了筹集45000法郎经费,内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出售一法郎一张的彩票,奖品是酒类、拖鞋、肥皂之类的小玩意,这个办法居然成功了。

1895年,《加莱义民》完工了,虽然没有按照市政府的意愿修改,加莱还是接受了这个定件。完工的《加莱义民》是一组六人群像,中间长者是德・圣比埃尔,他神情坚定,毅然赴死,其他几位有的犹豫,有的悲痛,有的沉溺于巨大的绝望,每个人都性格各异,他们不像英雄,更像是你身边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罗丹希望雕塑直接放在地上,人们可以走近与铜像对望,感受他们的痛苦与绝望,但加莱市政府把他们摆上了底座。

大幕揭开,没有人说话,大家都静默看着,一个孩子想伸手摸摸雕塑是不是真的,因为有栏杆挡着没有成功。另一个孩子跨过栏杆,攀上基座,凝视着义民的眼睛竟然哭起来。罗丹站在市民中间激动不已,他慢慢向雕像走去,市民自动为他让开一条路,一股深深的敬意弥漫在人群当中。雕塑家卡里埃说,罗丹的艺术已经根植于这里的土地了。

渐臻成熟:的雨果与穿长袍的巴尔扎克

《地狱之门》塑造经历了漫长的37年,在此期间罗丹也同时进行一些别的工作。比起有报酬的定件,罗丹更喜欢免费为朋友制作胸像,没有金钱掣肘,他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巴齐尔建议罗丹,应当为一位当代名人塑个雕像,以巩固自己原有的名声,罗丹选中的第一个人就是雨果。

雨果曾经声称,除了大卫和安格尔,没有人能为他塑像,他也不愿意为雕塑家摆弄姿势。1883年,雨果81岁,即将走完他传奇多彩的一生,43岁的罗丹向这位传奇老人发出邀请,雨果竟然答应了,但他同时说:“我不会安安稳稳地坐着,不会为你改变生活习惯,你必须自己想办法。”

那段时间罗丹每天到雨果家去,大作家照常在客厅会客,雕塑家只能不断画素描加深模特在脑海中的印象。罗丹后来回忆说:“雨果时而冷峻地穿过客厅,时而走进来坐在房间,表情专注的陷入沉思……我无法按常规工作,只得在一旁盯着他迅速画素描。他连瞧都不瞧我一眼,但总算没撇下我走开。我真是竭尽全力了。”

1885年雨果去世,法国政府正式向罗丹下订单制作雨果雕像,罗丹这时才开始动手。制作好的雨果像目光阴郁,眼皮耷拉着,双肩耸起,前胸凹陷,凝视着世间的悲凉,却睿智沉思,一个世纪的沧桑都藏匿其中,但最重要的是,他竟然是的。1889年,雨果像展出,美术学院院长纪克姆看到全身的雨果像时大为光火。市政府也拒绝接受这样一尊雕像,他们不能容忍这位大文豪被这样不体面的摆出来。罗丹只能争辩道:“但是我们都是的!”这件定制作品最后遭到雇主拒收。

1891年7月9日,罗丹给左拉写了这样一封信:“周围笼罩着怀疑的气氛,因此我要尽全力来证明我是当之无愧的。”左拉当时是文化协会的主席,这一年文化协会决定塑一尊雕像向协会创始人巴尔扎克致敬,左拉钦点了罗丹。

罗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到图书馆翻拍下巴尔扎克的照片,观摩他的画像,查阅他的一切生活资料,特地到布鲁塞看了巴尔扎克手的石膏模。女作家奥蕾尔寄给罗丹一张明信片,照片中有块岩石很像巴尔扎克的身形,还有人告诉他,一家书店老板很像巴尔扎克。

时间很快过去,已经超过预定交稿的期限,作品还远没有完成,罗丹雕了17个巴尔扎克小样,都是的,他都不满意。文化协会等不及了,1894年10月,他们给罗丹去信,限定他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作品。罗丹则通过媒体表示,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可以思考的环境,他将交出一个最好的巴尔扎克而不是最快的,而他估计的交货日期是一年以后。文化协会甚至取回预订款1万法郎,委托给另一位雕塑家。左拉、莫奈和马拉美等人纷纷在报纸上表示支持罗丹,文化协会不得不答应再给一年的期限。

巴尔扎克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巴黎度过,白天与债主捉迷藏,晚上则拼命写作偿还债务。罗丹找到巴尔扎克生前住过的地方,像巴尔扎克那样在小巷里来回走动。他想象着巴尔扎克穿着长袍,听见要债人在前门按响门铃,匆匆从后门溜到街上的样子,也许巴尔扎克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件多明我会长袍。

此前的小样统统被打破,罗丹决心塑一个从未有过的巴尔扎克,这尊雕塑身穿长袍,整个身体被包裹进去,看不出巴尔扎克原有的粗短腿和大肚子。长袍上面是一个粗犷的头颅,长满蓬乱的头发,厚厚的嘴唇,倔强的双眼。罗丹还举刀砍掉了那双过于有力的双手。

1898年,《巴尔扎克》石膏像参加了当年的沙龙展。围观的人群根本无法理解,印象中的大文豪,怎么是这样一个没有手的臃肿老头。有人嘲笑它是肥崽、丑货、怪胎,讥讽这雕塑是“一只装在麻袋里的癞蛤蟆”。但同时也有人支持他,画家莫奈说,让他们去叫嚣吧,这是您最成功的作品。

《巴尔扎克》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论争,法国分成两派,艺术家们甚至决定再次集资买了它。但罗丹却拒绝了,他把《巴尔扎克》拉回住处。直到罗丹的个人巡回展获得巨大成功,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件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是我一生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是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饱受非议的罗丹依然这样评价钟爱的这件作品。

神秘工作室:全部作品换来博物馆

早在刚从圣体隐修院出来,20岁的罗丹就租了自己第一个工作室。“鉴于我的经济状况,我无法找到像样的地方,只能将就租个马厩,年租金120法郎。这里门窗都关不严,四面透风,冬天冷得刺骨。”但是房子比较宽敞,这样可以在雕塑时退后几步看看实物和作品,这是他最满意的地方。成名后,学院路182号则是政府为他提供的工作场所。罗丹选择的几乎都是非专业模特,他们必须在他工作时一刻不停地行走,直到大师喊停。

在罗丹艺术的成熟期,他工作室里分工明确,有人专门负责制作石膏像,有人负责在大理石上雕出轮廓,有专门的浇铸工人,最后由工匠为青铜做出铜绿效果。与他合作过的助手也为数甚多,都是天资不凡的年轻人,他们后来也成为著名的雕塑家,他说:“我不带学生,但可以让他们当助手。”

罗丹助手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当然是年轻的美女雕塑家卡密尔,他们既是师生也是情人,既有说不清的感情纠葛,也有艺术上互相吸收和排斥。卡密尔最后因精神分裂而死,历史学家认为,这和罗丹有很大关系。

1900年后,罗丹声誉日隆,遂萌发一个心愿――创立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当时他在比隆公寓租下一层楼面和宽敞的大厅。可是不久政府下令收回公寓,所有房客必须迁出。罗丹提出,把自己所有的大理石、青铜雕塑捐给国家,条件是让他居住在这作为工作室,自己死后,这里改建为以其名字命名的博物馆。

1916年内阁正式通过罗丹的请求。此时罗丹已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健康每况愈下,爱发脾气,谁也受不了他的唠叨和迟钝。他也不愿让人看到他的老态和不安。”1917年11月10日罗丹去世,比隆公寓正式成为罗丹博物馆,除了大理石和青铜雕塑,这里同时收藏有他的私人信函,剪报、摄影作品、中国古董和数量可观的藏书。

巴尔扎克范文第7篇

2、哈菲兹: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更迷人的了;

3、巴尔扎克:我们破灭的希望,流产的才能,受了挫折的雄心,往往积聚起来变为忌妒;

4、巴尔扎克:过放荡不羁的生活,容易得像顺水推舟,但是要结识良朋益友,却难如登天;

5、卢梭: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6、欧文: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7、歌德: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8、马尔林斯基:毫无经验的初恋是迷人的,但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是无价的;

9、萧伯纳: 躯体总是以惹人厌烦告终,除思想以外,没有什么优美和有意思的东西留下来,因为思想就是生命;

巴尔扎克范文第8篇

在我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著名翻译家傅雷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一生翻译了40多部世界文学名著,其中大多为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梅里美等法国文豪的作品。世界文学佳作得以在中国传播,傅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有人这样评价傅雷:“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要了解这位杰出的翻译家,我们可以从几个小故事说起――

有一次,为了翻译巴尔扎克的一部作品,傅雷请一位法国的朋友买了一大批研究巴尔扎克的资料,然后没日没夜地翻阅,做了许多的笔记,甚至“睡觉都做巴尔扎克的梦”。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使用了不少方言土语,为了翻译成中文后能保留这种原汁原味,傅雷特意买了厚达五千余页的《国语词典》,潜心研究我国的方言。

傅雷翻译出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时,读者们已经公认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译本。但是,傅雷自己始终不满意,越想越觉得对不起读者,以至于打算把第一次的译本烧掉。

一件件小事,可以折射出傅雷对待翻译的态度:一丝不苟、追求完美。

傅雷曾这样说过:“事先熟读原著,不厌求详,尤为要者。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绝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试想一下,要将一部外文的长篇巨著反复精读四五遍,那得花多少工夫啊!可他就是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为很多翻译工作者作出了表率。

有人说,屠岸先生的名字,是和惠特曼、莎士比亚、济慈等诗人的那些闪光的诗篇紧密相连的。真的一点不错!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济慈诗选》等,都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屠岸对诗歌有着浓厚的感情,人称“诗呆子”。他走上诗歌创作和翻译之路,离不开母亲的启蒙。屠岸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很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古诗文。如果母亲说读30遍才能罢休的话,绝不可以只读29遍就蒙混过关。在这样严格的约束下,渐渐地,屠岸竟然从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还熟练地掌握了古诗词遣词造句的方法和平仄格律,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和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诗歌的热爱,还为屠岸赢得了“尤里卡”这个“美名”。“尤里卡”一词是古希腊语“太好啦”的意思,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澡盆里偶然发现浮力原理时,就发出了这样一句惊呼。屠岸曾有过一次与阿基米德类似的经历:

屠岸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情有独钟。有一次,他在一家理发店理发,突然想起了一句济慈的诗,于是就在心里面默念起来。谁知道,他越念越入迷,越品越觉得这诗写得绝妙。不知不觉中,他竟然激动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连声赞叹:“好诗!好诗!”这可吓坏了正在帮他理发的理发师。不久这件事就传开了,朋友们都戏称他为“尤里卡”。

“诗呆子”“尤里卡”,这样的名号可不是凭空获得的。如果不是对诗歌达到痴迷的境界,又怎么能把其中的美妙传达出来呢?

在翻译领域,其实不光有书面作品翻译,更有一类高难度的工作,叫“口译”。口译又叫同声传译,要求翻译者必须能跟得上发言人的说话速度,准确无误地及时作出翻译。

担任过联合国纽约总部口译处中文科科长的王若瑾,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口译专家。

在外交场合担任口译,压力之大难以想象,一不小心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且,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无形之中给口译人员增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考验。对此,王若瑾有着难忘的经历:

一次联合国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在回应一位美国代表的发言时,用到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句俗语。要是在国内,这个典故可谓妇孺皆知,可是怎么才能准确地让美国人明白呢?如果译不好,说不定会让美国人满世界去找三百两银子,岂不闹笑话?如果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典故,那将是一个长长的故事,时间又不允许,这可难住了王若瑾和她的同事们。

会议结束后,王若瑾和几位译员一起推敲,终于找到了一个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意思相近的成语,“欲盖弥彰”。从此以后,王若瑾就经常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商量怎样准确地翻译像“唇亡齿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等典故。虽然困难多多,但也充满乐趣。后来,就连其他国家的工作人员也觉得我们中国的语言太有魅力,也情不自禁地和他们一起探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