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

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衍生企业;技术孵化;战略技术联盟;成长路径

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形态业已成为社会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的孵化器,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现。起源于大学技术成果而创立的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在技术与市场双重不确定性风险的约束下,从依托大学母体进行技术孵化、企业孵化与企业家孵化,到与大学之间构建战略技术联盟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大学衍生企业因此成为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大学学科发展与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本文正是沿着理论逻辑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角度,以清华威视股份公司为典型案例,阐释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母体间这种从技术孵化到战略技术联盟互动发展路径,揭示中国衍生企业创新成长的亮点与发展规律,以此深化大学与衍生企业之间产学研高效结合的广度与深度。

1、大学衍生企业成长的研究综述

大学衍生企业代表了一种重要的技术转移机制。为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衍生企业的创立动机、形成过程、与母体大学的关系、区域经济效应、风险资本及孵化器等外部支持组织对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了较多的研究。在近期的国外研究中,Rappert(1999)认为,顾问咨询、合作研发、赞助、设备利用、共享客户、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兼职教授、见习实习等是大学与其衍生企业发生联系的主要方式。Hindle和Yencken(2004)认为大学衍生企业的出现表明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发和系统联系日益紧密,企业用户和生产者之间的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技术转移具备畅通的商业化渠道。Wri曲t and Lockett(2006)从风险资本的立场审视了大学衍生企业和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异同,发现资本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Mustar(2006)指出,衍生企业通常都起源于非商业环境中,要想实现其创建者及母体研究机构的目标和经济效益,需要从企业资源、商业模式和制度联系等多个维度研究大学衍生企业的异质性。

在国内,林淼和苏竣等(2001)以及苏竣(2002)认为,大学发挥其人才与技术的“辐射功能”与“孵化功能”,一般通过科技园区或自我孵化等方式促进大学技术的转移。王小平等(2003)认为大学衍生企业模式是对技术授权转移模式的一种有效替代。杨德林(2003,2007)对比了专利许可型,知识产权入股型、带土移植型、改制型、嫁接型和学生创业型等模式的优劣势。何建坤等(2007)比较了中外研究型大学在技术转移中的模式差异,指出研究型大学在开展技术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2、从技术孵化到战略技术联盟――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母体互动成长的理论逻辑

大学,作为人才、技术的发源地与集聚地,蕴含着孵化科技企业、科技产业的巨大潜力。大学衍生企业在依托大学母体资源进行技术孵化的同时,创业企业家得以孵化成长,并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与大学母体之间实现互动发展。

2.1技术孵化

大学衍生企业以大学研究机构、人才和技术为创立基础,其创立的技术来源,一般来自于大学承接的各种研究资助而产生的技术成果。技术成果虽有技术专家实施的价值评估和专利权等评价,但其成熟度距离商业化存有一定距离,尚需跨越技术研发的“死亡之谷”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达尔文之海”,方能实现从技术到市场、从发明者到企业家之间的阶段性跨越。

对于大学衍生企业的创新成长,从技术到市场进行商业化跨越的外部条件来说,由于大学衍生企业早期阶段形成的技术成果往往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技术与市场存在高风险和资本高投入,而外部的市场化资本更喜欢投资处于后期成熟稳定阶段的技术成果。因此,大学衍生企业尤其是在其技术成果内在价值不被外部企业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大学母体追加对该技术的孵化力度。另外,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品特性,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这也是促使大学内部孵化企业和技术转移内部化的重要因素。为此,大学母体对衍生企业进行直接孵化的过程中,要承担全部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

从技术创新过程来看,大学衍生企业是不断实现从科学知识的生产到技术的传播转移与实验室原型的开发,再到试验发展的商业化原型和市场扩张发展的有效载体。大学衍生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整个创新流程和创新组织同时又面临着程度不一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为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来匹配相应的融资方式以推动衍生企业的持续创新。为了规避大学在大学衍生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同时,也为了适应大学衍生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大学和大学衍生企业要建立新型互动关系,推动衍生企业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过程中进行新的制度变革,这对于发挥大学与衍生企业各自优势,改善和提高研发组织效能,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是极为有效和必要的。可以说,大学衍生企业的组织创新以更高的绩效来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更是企业为适应技术创新发展内在要求的产物。

大学母体对创新型衍生企业进行技术孵化,客观上在于:①衍生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为大学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大学衍生企业的创立,不仅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的有效方式,而且为学校和技术研发人员带来经济利益,通过外部经济利益“补偿”技术研发创新资助的不足。②提升大学科研水平与社会声誉。大学衍生企业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产学研的结合程度与结合绩效,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社会影响力高低、综合实力强弱、社会贡献大小的一个主要标志。大学衍生企业带动的高校科技成果产出和经费支持,已成为高校评估排名中的一个重要砝码,更将激励大学去有力推动与大学衍生企业的共同发展。如2009年教育部基于投入产出的高校绩效评估,东北大学依托东软股份等大学衍生企业的兴起,使得东北大学成为高校绩效评估前三名中的“黑马”。③政策激励效应。尽管大学衍生企业是大学服务社会等功能演变的结果,但大学直接兴办衍生企业的一个缘由还在于,国家的相关政策激励以推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如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等7个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促进了

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创办企业等多种方式转化高新技术成果。随着大学衍生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国家出于规范大学创办企业及促进产学研的需要,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由高校资产公司而非高校直接经营,从而建立校企之间的“防火墙”,推进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的规范发展。④技术转移的内在规律。由于技术成果中存在知识的缄默性,在外部转移中会出现转移者对技术细节有所隐瞒,此外,交易成本过高也使技术外部转移方式的成功率不高。对于阻滞程度较高的技术项目,最好的技术转移方式就是使合作双方的空间距离较近与组织文化较为融洽,这就促进了大学、大学教师或学生直接创办衍生企业。

大学母体在对衍生企业进行技术孵化的同时,往往还需孵化出创业型企业家,为初创时期的衍生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大学衍生企业初创时期,善于把握、洞察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具有特殊经营技能的创业企业家成为企业最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为此,大学母体在孵化企业的同时,还需在母体大学机构中孵化能够兼备企业家才能和科学家头脑的学术型企业家,将大学衍生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随着大学衍生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大学衍生企业需要不断从社会上获取后续发展所需的多元化关键资源来推进持续的创新成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学衍生企业初期的资金来源仅为学校一方,融资方式和融资能力有限,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使得企业的市场风险有不断向大学转移、集中的趋向。为了规避企业经营中大学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同时,也为了适应大学衍生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有效的制度创新已成为大学和大学衍生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内在必然。

2.2战略技术联盟

大学衍生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创新需求与风险逐步加大、外部发展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学母体的风险集中等问题,需要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母体之间建立新型产学研网络关系,在制度层面以战略技术联盟为主要组织创新形式来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两者双向的创新互动。大学与大学衍生企业之间建立战略技术联盟,是大学衍生企业在其产品、技术乃至企业本身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而进行的组织创新,也是大学母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有效延伸的必然。

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母体因资源互补或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战略技术联盟,实现了学科链、专业链与技术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校企分离、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战略技术联盟既是大学衍生企业解决自身技术创新动力的内在需要,也是产学研面向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着眼于完整产业链技术创新的需要。一方面,大学可以通过衍生企业的发展,获取科研经费和资金支持,将衍生企业作为其提供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产品孵化基地。大学可以依托战略技术联盟这一合作平台,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企业贴近市场需求的有利条件,提高人才培养和成果的转化效率。大学的科研成果,对于那些需要多学科知识集成和持续开发、普通社会企业无法有效转化的复杂技术,可以利用衍生科技企业和大学问天然的“血缘”关系来协同完成产业化。另一方面,大学衍生企业可以借助大学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知识优势,将科技成果的技术前沿与市场前沿有机结合,从而推动衍生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大学衍生企业和大学之间的互补型资源与共同的文化背景是构成战略技术联盟形成的重要基础,技术的生命周期特征使得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建立战略技术联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正是由于衍生企业和大学的专用资源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契约安排,实现了知识共享、能力互补、风险分担,联盟的协同性降低了内外部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衍生企业通过回馈的方式促进了大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互动,战略技术联盟显示出更好的创新效率与稳定性。

大学衍生企业的成功,客观上推动了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直接促动科技成果投入产出的良性互动。大学将在长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协同,比以往更关注学术研究前沿、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的创新转化。然而,大学衍生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沿哨所,价值取向和运转机制的不同,使得大学及其衍生企业在战略技术联盟中表现出不同于社会企业的功能行为,见表1。

大学衍生企业及其形成的产学研战略技术联盟,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确立科技基础设施平台、知识产权归属等权益共享机制,技术研发的选择、利益分配机制都需要进行有效约定,健全技术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从而为联盟提供有效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大学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与技术转移的成功模式,有效化解科技研发中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冲突。

在国外,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成功,引发产业界、学术界的深入思考和竞相效仿。国际经验表明,大学与衍生企业之间的战略技术联盟,不但不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反而会使高校的学术更加繁荣,实力更加强大。

在国内,清华大学威视股份公司成立于1997年,得益于国家科技项目创新成果的多年积累和清华大学“技术+资本”的孵化模式,采用“带土移植”从事产业化的做法来提高成果孵化转移的成功率,开拓实现了“知识变产权、产权变产业”的渐进发展之路。随着威视股份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入,清华大学此项领域的基础前沿研究也随之扩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支持也从过去的每年几项上升到如今的十几项,这在一个层面反映了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与威视股份合作建立加速器实验室、探测器实验室等技术基础设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共享知识产权、收益风险共担的产学研战略技术联盟,持续推动威视股份技术成果转化和企业的创新成长。

为实现双方在前瞻性技术研发方面的协同优势,选题市场化、研发产品化是威视股份与清华大学建立战略技术联盟的基本原则。战略技术联盟机构遵循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规律,沿着技术培育与产品研发、生产之间的代际升级与滚动开发路线,推进企业的连续性创新。项目完成基础研究,研发成果由联盟研究机构转出,再由公司根据成本、工艺、需求、质量等因素,实施研发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威视股份根据战略技术联盟的约定,每年为相关学科科研提供超过亿元经费以回报大学母体,良性的回报机制为大学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战略技术联盟合作的成果产生了强大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从事深层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将大学的科技创新推进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从而也为企业奠立了持续创新成长的源泉。

威视股份和清华大学的产学研战略技术联盟达到了双赢互惠的良好效果,成为中国衍生企业中自主核心技术产业孵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对于企业来说,有效利用学校在人才、技术、科研基础设施、无形资产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增强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大学而言,衍生企业的创立发展,实现了大学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加速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动了大学在该领域的学科建设,提升了大学科研能力,提高了大学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3结论

国内外经验表明,大学直面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前沿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前沿,通过重大项目的带动和引领,提高了产学研结合的集成度、组织化程度。大学以孵化技术、孵化企业的形式实现了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转移,直接推动了大学与企业界之间人员、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整合,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向市场的有效转化,推动了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

新形势下高校产业新型管理体制和大学技术转移机制的建立,有力推动了大学“投资一撤出一再投资”的投入和撤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在大学与衍生企业之间,通过战略技术联盟等形式优化了分工协作的研发创新网络,推动了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基础设施的平台体系建设,从而使得大学衍生企业的内生创新动力、产品竞争力以及大学的学术竞争力得以不断强化。

技术范文第2篇

2013年7月22日,微信发生连接故障,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的部分微信用户无法正常发送和接受消息,也无法刷新朋友圈,故障持续六、七个小时之后才逐步恢复通信。

同一时间,广东移动的呼叫中心收到了上万宗投诉:移动用户纷纷抱怨突发“上不了微信”?要求移动公司承诺“何时能恢复”,解释故障原因?无独有偶,某客户亲自到省公司,投诉其手机号码打电话给他人时,对方的“360”莫名地提示“***饭店”,客户认为自己的号码是私人手机号码,且每个月还给运营商缴纳了“来电显示”月租费,要求有价赔偿。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席卷,“转嫁服务”就这样朝运营商迎面扑来。运营商又该如何招架?

“转嫁服务”给运营商带来的困难

1、服务成本与资源的损耗

以广东移动内部结算标准(话务服务的成本约3-5元/次;投诉服务的成本约30-36元/单)为例,进行估算。上述事件,所耗服务成本至少在5万元以上。

图1为上述微信故障投诉案例的服务流程,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1)移动用户发现自己突发“上不了网”,第一时间联系“10086”。

2)10086核查了基本情况后向用户了解无法上网的具体情况(微信上不了),并解释“若是单个用户无法上网,可以尝试联系微信方”,但用户表示“你们只是怀疑是微信的问题,自己是移动的用户,若无确切依据,移动必需首负责任”。

3)10086客服进行投诉受理,将用户的情况生成投诉工单,由10086客服后台派往网络支撑部门进行确切核查。

4)网络支撑部门告知从客户感知上网的数据来看,只有微信的“指标数据”偏低、微信确切存在“连接故障”(见图2中的红色告警数据)。

5)10086后台根据部门的结果,联系用户告知核查的确切结果,用户表示现在已恢复正常,并质问“微信有故障,你们就不能确切的知道?”

2、客户的感知损耗

从技术上来说,用户最后发出的质问,回答应该是“知道”。另外在图1所述的流程中,当部门的技术支撑未介入前,服务前台的对白于用户而言略显“苍白”,也是用户坚持要求彻查清楚原因之一:

客户:我的手机突然就不上了网?

客服:我们这边帮您处理一下相关的数据;您也可以换机换卡试一试,若还是不行,可以提供一下使用不了的具体情况,例如网页等,到时我们将转交给相关部门处理(当然,这是在查证之后)。

根据调研结果,这样的服务对白带来两种情形的感知:

客服专员仅能抱持“试一试”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专业部门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需要等待。

广东移动关于“转嫁服务”投诉支撑转型的实践

“从技支撑到技术服务”,我们努力尝试让“部门的技术支撑往前一步”。重点做两步:

对内,促成前端服务界面与后端技术支撑上的无边界协作,让技术支撑从原本服务流程的“末端”努力往前,迈进到最有可能的服务“前端”,以节约服务成本与资源。

对外,由“被动”的投诉受理服务模式向“主动服务”转型,先客户投诉而解决问题,以提升客户服务感知。

回到上述案例,看具体实践应用效果(如图3)

1、部门的技术支撑往前一步(将案例中的“第四步”往前至“第一步”)

网络支撑部门将监控到的“客户感知上网红色告警数据、 微信连接故障”等异常信息主动推送至客服CRM系统(如图3)。

2、主动服务策略

服务主动告知:通过短信、IVR语音引导、互联网途径(如官方微博)对广大客户进行告知,先于客户投诉,主动提供解决方案。

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对于个别还是会接入人工的投诉服务也能够在事前统一服务应对口径,并尽可能的“结束”在服务前台。另外,服务前台的对白也可发生如下改变:

客户:我的手机突然就不上了网?

客服:您好!根据我们的系统信息,您是微信上不了吧?该情况微信服务的提供商已对外进行了事态信息。请放心,当前您的通信服务是正常的,待微信方的服务恢复正常后,您就可正常上网。

技术范文第3篇

受让方(甲方):_________

让与方(乙方):_________

本合同乙方将其拥有项目的技术秘密(使用权、转让权)转让甲方,甲方受让并支付相应的使用费。受让方与让与方(以下称双方)就转让技术秘密使用权和转让权事项,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 鉴于乙方拥有的技术秘密,甲方希望受让该项技术秘密的(使用权、转让权)并相应的使用费。

第二条 乙方转让甲方的技术秘密内容如下:

1.技术秘密的范围:_________。

2.技术指标和参数:_________。

3.本技术秘密的工业化开发程度:_________。

第三条 为保证甲方有效实施本项技术秘密,乙方应向甲方提交以下技术资料:

1.技术资料内容: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2.乙方提交技术资料时间、地点、方式如下:

1.提交时间:_________

2.提交地点地点:_________

3.提交方式方式:_________

第四条 乙方在本合同生效前实施使用或转让本项技术秘密的状况如下:

1.乙方实施自行使用本项技术秘密的状况(时间、地点、方式和规模):_________。

2.乙方转让他人本项技术秘密的状况(时间、地点、方式和规模):_________。

第五条 甲方应以如下范围、方式和期限实施本项技术秘密:

1.实施范围:_________。

2.实施方式:_________。

3.实施期限:_________。

第六条 乙方保证本项技术秘密的实用性、可靠性,并保证本项技术秘密不涉及侵犯任何第三人他人的合法权利。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如发生第三人方指控甲方实施的技术秘密侵权的,应由乙方应当参与解决纠纷;如经最终法律程序确认甲方构成侵权,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七条 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因本项技术秘密已经由他人公开(包括以专利权方式公开的除外),一方有权并应在日内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逾期未通知并致使另一方产生损失的,另一方有权要求予以赔偿。

第八条 双方确定因履行本合同应遵守的保密义务如下:

甲方:

1.保密范围:

(1)人员:_________;

(2)技术资料和信息:_________;

(3)技术成果:_________。

2.涉密人员范围:_________。

3.保密期限:_________。

4.泄密责任:_________。

乙方:

1.保密内容(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_________。

2.涉密人员范围:_________。

3.保密期限:_________。

4.泄密责任:_________。

第九条 双方确定,乙方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将本项技术秘密申请专利或以其它方式公开的,应当征得甲方同意;乙方就本项技术秘密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权的,甲方应享有免费的普通实施许可的依本合同有继续使用的权利。

第十条 为保证甲方有效实施本项技术秘密,乙方应向甲方提供以下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

1.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的内容:_________。

2.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的方式:_________。

第十一条 甲方向乙方支付受让该项技术秘密的使用费及支付方式为:

1.技术秘密使用费总额为:_________;其中技术服务和指导费为:_________。

2.技术秘密使用费由甲方(一次、分期或提成)支付乙方。

3.双方确定,甲方以实施该项技术秘密所产生的利益提成支付乙方许可使用费的,乙方有权以适当的时间和方式查阅甲方有关的会计帐目。具体查阅办法为:_________。

第十二条 双方确定,乙方许可甲方实施本项技术秘密、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按以下标准和方式验收: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第十三条 甲方应当在本合同生效后日内开始实施本项技术秘密;逾期未实施的,应当及时通知乙方并予以正当解释,征得乙方认可。甲方逾期_________日未实施本项技术秘密且未予解释,影响乙方技术转让提成收益的,乙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按本合同第_________条的约定,要求甲方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

第十四条 双方确定,在本合同履行中,任何一方不得以下列方式限制另一方的技术竞争和技术发展: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第十五条 双方确定:

1.甲方有权利用乙方让与的技术秘密进行后续改进,由此产生的具有实质性或者创造性技术进步特征的新的技术成果,归(甲方、双方)方所有。具体相关利益的分配办法如下:_________。

2.乙方有权对以让与甲方的技术秘密进行后续改进。由此产生的具有实质性或创造性技术进步特征的新的技术成果,归(乙方、双方)方所有。具体相关利益的分配办法如下:_________。

第十六条 本合同的变更必须由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提出变更合同权利与义务的请求,另一方应当在_________日内予以答复;逾期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第十七条 双方确定,按以下约定承担各自的违约责任:

1._________方违反本合同第_________条约定,应当_________(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2._________方违反本合同第_________条约定,应当_________(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3._________方违反本合同第_________条约定,应当_________(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第十八条 双方确定,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甲方指定为甲方项目联系人,乙方指定为乙方项目联系人。项目联系人承担以下责任: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一方变更项目联系人的,应当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未及时通知并影响本合同履行或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九条 双方确定,出现下列情形,致使本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的,可以解除本合同;本合同因下列原因而终止:

1.双方确定的权利与义务履行完毕;

2.双方经共同协商解除本合同;

3.出现本合同第_________条、第_________条规定的情形;

4.因发生不可抗力。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包括:_________。

5.一方当事人有下列严重违约行为,致使本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_________。

本合同终止时保密期限未满的,(甲、乙)方仍应继续遵守本合同第七条有关保密的约定。

第二十条 双方因履行本合同而发生的争议,应协商、调解解决。协商、调解不成的,确定按以下第_________种方式处理:

1.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一条 双方确定,本合同及相关补充附件中所涉及的有关名词和技术术语,其定义和解释如下:_________。

第二十二条 与履行本合同有关的下列技术文件,经双方以方式确认后,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1.技术背景资料;

2.可行性论证报告;

3.技术评价报告;

4.技术标准和规范;

5.原始设计和工艺文件;

6.其他:_________。

第二十三条 双方约定本合同其他相关事项为:_________。

第二十四条 本合同一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五条 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技术范文第4篇

英文名称:Angang Technology

主管单位: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鞍钢技术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鞍山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4613

国内刊号:21-1105/TF

邮发代号:8-8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技术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Marine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船舶工艺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3878

国内刊号:31-1247/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技术范文第6篇

基于OLED器件的封装材料研究进展

低氧环境下血氧序列的多尺度熵分析

基于多核超限学习机的实时心电信号分析

基于惯性传感的穿戴式跌倒预警防护系统

痉挛对双瘫型脑瘫儿童下肢肌肉相关性的影响

合成免疫策略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综述

EMT的表观遗传调控在癌症进程中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维点云中的二维标记检测

基于词项关联的短文本分类研究

一种离心式微流控生化分析芯片

电子封装基板材料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基于镍尖锥阵列的柔性超薄超级电容器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研究进展概述

一种求解汽车外流场问题的可扩展数值算法

国内汽车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技术研究综述

一种基于圆的几何特性改进的圆检测随机算法

智能无线传感网络在温室环境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适用于R290聚醚酯型冷冻机油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双混沌Hash函数构造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心肌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大数据层面的microRNA功能相似性分析

三维快速自旋回波(SPACE)——序列原理及其应用

多模态集成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分类

一种基于顶帽变换和Otsu阈值的轨道边缘提取方法

ATP荧光检测法检测医院电梯按钮表面细菌总数

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与安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用于光遗传技术的体外细胞光刺激系统

基于曲线投影模型的电子断层三维重构并行算法

配准算法对PCA单幅投影肺部重建的影响

加速量热仪在锂离子电池热测试中的应用

定向生长碳纳米管阵列热界面材料技术研究

低剂量口腔CT成像系统关键技术与成像方法研究

深圳市液化天然气与混合动力巴士排放试验研究

基于超声平面波的功率多普勒成像方法研究

基于分层Dirichlet过程的频谱利用聚类和预测

基于AFE4400的无创血氧饱和度测量系统设计

基于Markov随机场的脑部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数据的分割

基于模式预测的低复杂度高清视频帧内编码方法

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内置传感器的人体运动识别

基于MEKF的直流无刷电机磁极位置与转速检测技术

一种基于模糊PID的3TPS/TP型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算法

基于词频统计特征和GVP的大规模图像检索算法研究

数据中心保障应用服务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胶囊内窥镜位姿磁定位研究

几种自适应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在肌电假肢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相图的CZTSe光伏材料的形成路径设计和实验探索

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技术系统;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系统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技术系统,始终置身于社会大技术系统环境之中。教育技术系统与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各种技术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决定了教育技术系统的社会运行。从其自身来看,教育技术系统目前由教学设计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大技术组成,这些技术的不同发展决定了教育技术系统的发展。

一 技术系统论

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埃吕尔认为,现代社会已变为一个技术社会。埃吕尔通过分析贝尔的“后工业社会”、麦克卢汉的“大众媒介社会”、布热津斯基的“电子社会”,发现他们所描述的社会中的核心因素是技术。埃吕尔由此认为现代社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社会。埃吕尔把技术看成是以设计为中心的控制事物和人的方法,认为技术和整个人类的活动有关。他用效率来定义技术:“在我们的技术社会,技术是指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合理得到并具有绝对效率的方法的总体。”[1]

埃吕尔在《技术系统》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技术系统论。埃吕尔认为各种技术从工业革命开始就相互连接起来,“所有技术都是互相作用的,他们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为条件,如果没有高速交通,城市化、工业增长、大众消费都将不可能” [2]。这意味着获得一项技术需要一定数量的另外的技术,技术进步的最大问题是技术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交互。埃吕尔强调计算机在形成现代技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数据处理器是一个连接因素,协调巨量的技术,正如它自己是巨量技术的产物。这样人们有了技术的新概念,即作为环境的技术和作为系统的技术。”埃吕尔把技术系统看成是客观普遍的,认为人们现在无论在何处都会碰到相同的技术,而且技术系统已扩展到所有领域和所有国家。

技术系统本身是由现存的技术现象和技术进步所形成而非完成的。技术系统包含大量的机会和可能性。预言技术创新有很大难度,因为这只能在对整个技术系统做出研究的基础上来进行,而对整个技术系统进行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技术系统比具有重复性的物理系统和生态系统更复杂。“工业系统是封闭的、重复的世界,以线性增长,而技术系统是不可避免地开放、不重复,以多元方式进化的”[3]。

二 教育技术是一种技术系统

从技术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整个社会是一个大技术系统。大技术系统是社会地建构成的,具有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特点。技术系统具有层次性,大技术系统由各个子技术系统构成。教育技术是教育中的技术体系,对整个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技术这样一种技术体系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教育技术是一种技术系统。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教育技术系统的特征:要素组成、目标控制、环境影响、输入和输出[4]。

教育技术系统包含的要素很多,可以分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知识要素。教育技术系统的客体要素包括两种:一种是物理人工制品,如黑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等;另一种是非物理人工制品,如学校、图书馆、教育培训公司、研究室等社会组织。知识要素也属于非物理人工制品,如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等教育技术产品,科研、教育等教育技术产生传播活动等。教育技术系统的主体要素是指在教育技术系统中承担设计、发明、开发、革新、组织、决策、生产等活动的发明者、教学设计专家、教育软件开发工程师、教育技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这些个人和群体并不是由教育技术系统建造者创造的,因而他们有着客体要素和知识要素所没有的自由。教育技术系统中主体要素的职能除了在发明、设计和开发教育技术系统时起到明显的作用外,还要矫正教育技术系统运作的错误来实现教育技术系统运作与教育技术系统目标之间的反馈环节,以使教育技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此外,教育技术系统是一种等级结构,它往往包含多个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教育技术系统的目标是促进学习,为此需要通过设计或使系统运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把技术定义为使其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适用“持存物”的世界调整,同时把人在借助调整世界以展示其本质时所遭受的挑战称为“座架”。他认为座架即一种限定的集合,它不仅限制人,也挑战人,从而以调整的形式将自然展现成“持存物”。除了要解决的问题,教育技术系统还要受到其客体要素和主体要素的操纵者的控制。

教育技术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的。这种环境是不受系统管理者控制因素构成的。任何技术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它有两种环境:一种是依赖系统的环境;另一种是被系统依赖的环境。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系统和环境之间都是双向的影响。教育技术系统在其扩张过程中会把许多的环境因素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进而纳入其中成为系统要素。没有环境的封闭系统是系统控制的一种理想情景,是不可能得到扩张的。

教育技术系统既要从环境中输入物质、能量、信息,也要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信息。同时,在教育技术系统内,各个亚系统又是通过其内在的输入和输出物质、能量、信息而相互连接的,工程师们称此为“对接结合”。教育技术系统正是在与环境或其内部的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中得到发展的。

三 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组成与发展规律

教育技术系统从其自身来看,目前可以认为由五大技术组成:教学设计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技术。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它综合多种学术理论自成体系,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着重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以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是教育技术开发、管理、运用与评价的基础。从第一代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经过第二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再到后面的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其中有很多的教学设计技术,如学习者特征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技术、ST学习内容分析技术、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技术等。教学设计技术是教育技术系统的核心技术部件。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巴纳西认为教学系统是分层次的系统复合体,教学系统可以区分为以下由高到低的几个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5]。针对教学系统的这四个层次,可以对教学设计技术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机构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管理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教学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以及学习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

软件开发技术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部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的加工、传递、交流变得极为重要。而软件技术为信息的存储交换提供了便利。软件开发技术为教育技术软件资源的供给提供了保障。目前教育技术以计算机的教育应用为发展的突破口,而计算机的教育应用必须使用软件开发技术,这要求教育技术系统中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技术。目前软件开发技术分为两大方向:MICROSOFT公司的.NET方向以及SUN公司的JAVA方向。.NET和JAVA是应用软件开发的首选的两种技术方向。对于一名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掌握其中之一是必要的。这将使教育技术工作者能以反映时代的技术语言来开发各种教育教学软件,拓宽开放式教学,加强师生的交互能力,为创新型教学做开拓性探索做出贡献。

网络技术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网络资源并按需要获取信息。网络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网络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能同时调动数百万台计算机完成某一个复杂计算任务,能汇集数千科学家之力共同完成同一项科学实验,还可以让分布在各地的人们在虚拟环境中实现面对面交流。教育技术系统中的网络技术部件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所应用的网络技术的总和。无论是办公室网络还是校园网甚至还有全国性的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都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密不可分。远程教育同样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为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为师生之间的远程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部件。计算机行业里的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二是指存贮信息的载体,如磁带、磁盘、CD-ROM、U盘等。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指的是前者,即传播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计算机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多媒体技术极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认知方式。教育技术系统的主体拥有多媒体技术后,能够设计和开发大量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多媒体学习资源将图片、FLASH、音乐、文字等有效结合起来,能丰富学习者的感知方式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摄影摄像技术能够为学习资源的开发提供帮助。当需要图片、影像来丰富学习者的直观认识时,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使用摄影摄像技术来取得素材。摄影摄像技术可以分为摄影技术和摄像技术。摄影技术是指拍摄照片,这包括前期的拍摄、后期的洗照片等一系列技术环节。摄像技术是指拍摄影像,这与摄影技术有一定的联系,如焦距的调整、光线的配置等。摄像技术还有自身独特的环节,如分镜头稿本的编写、后期的剪辑和配音等。摄影摄像技术在教育技术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电视教材的摄制、网络课堂的开展、多媒体学习资源库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摄影摄像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技术系统的发展规律。休斯认为,技术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其内部各技术部件的成长速度并不一致,即系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如图1所示情形[6]:

图1 休斯的技术系统进化机制图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突出部分a1。a1部分的技术群簇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与系统内部其他技术产生落差。休斯将这种落差其定义为“退却突出部”(reverse salient)。休斯认为,使用系统退却突出部概念,要比描述动态系统的其他概念如拉动、内在限制、摩擦、系统潜能概念更为适宜,这个概念表明:技术系统中有部分潜能技术脱离了整体中的其他技术的发展。“退却突出部”概念是借用军事上的术语来形象地表示当系统中有部门技术成长过快,而产生技术瓶颈时,系统应采取的对策。休斯认为,对于突出部的处理,技术共同体人员一旦意识到,会按照类似于军事上对战线突出部的处理方式,将图示中的b线段尽量拉平。拉平技术发展的弧形这样能降低技术突出部进一步发展的成本,如果技术系统由于解决b线段所遇到的困难太多,特别是带来了更高的投入成本,则系统在下一步的进化发展中有两种方向:一是选择退出这一突出部,转而向其他技术方向的进化;二是放弃旧技术系统,转而投向新的具有竞争性的技术系统。休斯认为,当退却突出部不能与已有的技术系统发展相适应时,存在的这一问题将会上升为首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将会带来一个新的具有竞争性的技术系统。

利用休斯的基于“退却突出部”概念的技术系统进步机制理论来分析教育技术系统的进步机制,可以从两个阶段来看。一个阶段是教育技术系统以迅速发展的视听传播技术为中心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以当前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阶段。二战期间,美国花了很大力气培训士兵,主要方法是采用视听传播技术,如照片、电影、电视、广播等等。这大大促进了视听传播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系统在此阶段的“突出部”是视听传播技术,由于不能拉平b线段,最后造成了新的教育技术系统的出现。这样一个新的教育技术系统,我国学者称之为“电化教育”。在第二阶段,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系统又出现了“突出部”,教育技术系统也在试图拉平b线段,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教育技术系统。这一阶段,我国学者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从这两个阶段来看,可以发现教育技术系统的进步机制有一个规律:当有一种新的技术部件进入系统时,教育技术系统将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形成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新系统。其原因在于,对教育技术系统来说,抢占每一个新的“突出部”得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困难太大,但是由于教育领域的重要性而不能放弃对新技术的追逐,所以不得不放弃旧技术系统,转而进入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系统。这就是教育技术系统的发展规律。

小结

本文从介绍埃吕尔的技术系统论入手,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技术系统,并且是整个人类社会大技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随后分析了教育技术系统的特征,认为这些特征决定了教育技术是一种技术系统,然后介绍了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组成,认为教育技术系统由五大技术组成,最后从休斯的技术系统进步机制出发认为这五大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技术系统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Trans,John Wilkinson,New York :Vintage Books,1964,XXV、159.

[2][3] 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Trans,Jouchim Neugroschel,New York:Continuun,1980,4-159.

[4] 李三虎.大技术系统的社会运行[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4,(4):29-34.

[5] 何克抗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 郑雨.休斯的技术系统观评析[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8,(11):28-32.

[7] 狄仁昆,曹观法.雅克埃吕尔的技术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2,(4).

Exami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System

TAN We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Technology Syst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technology system and it is a subsystem of the Social Technology System.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made up of five main technology components: instructional design technology, softwar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amera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major technical components determines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炼油技术;催化技术;发展;经济效益

0 前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石油及其化工产品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的提高,这就面临着怎样提高生产量的问题,要想提高生产量,首先就是提高炼油方面的技术水平,而炼油技术与催化技术在炼油工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石油在市场上呈现了供不应求的趋势,促使相关企业利用各种先进方法或先进设备来提高石油生产量,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炼油技术与催化技术在石化工业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石油领域当中想要研新产品,新能源,都不能少了催化技术的运用,并在我国石油加工过程中的使用率也在日益增高,随着催化技术的发展,炼油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进而满足了我国石油市场的需求量,以下是本文对当前炼油技术与催发技术的相关分析。

1化工与炼油相结合的催化技术

在我国的石油工业当中,想要生产石油,就要提到炼油技术,而在炼油技术中就需要用到催化技术,这两种技术是在相互配合的前提下进行有机的运用,要想生产出化工原料,就要利用到催化技术当中的催化裂解技术与热裂解技术,来对化工原料进行生产,而这些化工原料是石油生产当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可以看出催化技术在生产化工原料当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需要进行重点的研究与探讨。

1.1 催化技术当中的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技术

在石油的生产当中,催化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催化技术又分成了很多不同的技术,例如,催化裂解与催化热裂解技术,该技术除了能够生产出石油外,还能生产出化工原料丙烯与乙烯,从我国市场需求量的角度出发,对于丙烯的需求量呈现了上涨的趋势,因此,在炼油方面应该重视丙烯的生产,满足我国市场对丙烯的需求量,能够进一步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在我国化工材料比较缺乏,而这种材料在我国现有的设备当中可能会比较难以加工,也可能是生产率比较低,而在世界当中通过研发与创新催化方法对相应的石油进行生产,这样,一方面提高我国在石油方面的产量,另外一方面也提高了化工材料的产量,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另外,在采用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技术的时候,需要正确的选择催化剂,催化剂的配方需要根据实际产品的地位进行选择,例如,如果重点需要生产出丙烯,需要采用双功能催化剂,如果重点生产乙烯,采用单功能催化剂即可。

1.2 中压加氢的改质技术

中压加氢的改质技术用于对高质量的柴油生产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中所消耗的资源,达到节约资源的效果,利用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柴油,既达到了节约的效果,又达到可提高生产量的目的,该技术对于柴油生产起到的良好作用,为我国生产质量较高的柴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可以看出,中压加氢的改质技术在运用于柴油生产当中的巨大好处,提高了柴油的生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的需求。

1.3 加氢裂化技术

在化学原料的生产过程当中,加氢裂化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主要优势是利用最少的原油资源,生产制造出最多的化工原料,其中对于像乙烯这类原料的生产,缓解了目前我国石油工业所面临的诸多的问题,这种重油轻质化的技术对于我国炼油工业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是有利于炼油技术的发展,其中重油轻质化技术包括加氢裂化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从原油当中生产出高质量的化学材料,为化学原料的生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进一步提高了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

2 丙烯催化技术

丙烯催化技术对我国化工型炼油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因此,必须重点对该技术进行发展,该技术主要是对原料进行加氢处理并与催化裂解进行组合,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丙烯的生产量,也生产出了乙烯和一些别的化工原料,该技术用在生产乙烯和丙烯中比石脑蒸汽裂解技术消耗的资源要低很多,对生产企业而言就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生产企业取得盈利性的目的,促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丙烯催化技术主要包括单元有裂解,加氢预处理,气体分离等,加氢预处理单元是指生产工艺和催化剂的运用,裂解单元是指相关设备以及反应器的使用,气体分离单元是指万分方离的数据工艺使用,通过上述单元可以了解到此技术是属于新型的催化剂,其中在反应的过程中都是实现催化技术创新的体现,并在此过程当中实现了以市场需求为理念的目标,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于当前炼油技术与催化技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看出石油工业的发展是与炼油技术和催化技术的提高有很大关系的,两项技术在相互配合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与先进的设备提高了我国石油的生产量,满足了我国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炼油技术与催化技术等方面坚持不懈的开发新技术,努力为我国的石油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进而实现我国石油方面的发展与创新,提高石油企业的长远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兆鹏,孙楚桥.炼油技术及东方石化炼油技术路线.《广东化工》.2013年16期

[2]吴培,李文乐,阎立军.法、意炼油技术研发概况.《石油科技论坛》.201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