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蜀相

蜀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蜀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蜀相范文第1篇

2、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人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当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时,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 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4、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

蜀相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典诗歌;咏史怀古诗教学

一、教师做好宏观调控,把好“群文”关

教师是群文阅读中知识的储备者,在教学之前挑选一些咏史怀古诗,让学生放声去读,在朗读中先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高中课本中的咏史怀古诗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李商隐的《马嵬》、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给学生补充的咏史怀古诗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李商隐的《贾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图》、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读诗,类比阅读法、小组诵读比赛法等,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让学生主动理解“群文”内容,感受其意境美

学生熟读后,就会理解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这些诗的意境美。理解咏史怀古诗需要注意先要知人论世,然后对诗的内容进行想象描写,从而把握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拟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所要表达的“志”。咏史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人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顾”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涉及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杜甫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葛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实际上也是在叹息自己。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一问一答,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感怀的内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一个“自”,一个“空”,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以乐景衬哀情。全诗的情调悲凉,这正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准确把握了。这一阶段占用的时间比较多,需要老师向学生耐心地讲解每一首诗。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咏史怀古诗教学变为一个学生主动探险、主动发现、主动认知的过程。

三、归类总结这些“群文”的写作规律,再扩大阅读范围

在理解以上诗歌的基A上对其进行分类总结:

怀人伤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李商隐的《贾生》。

怀古伤今:李商隐的《马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图》、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理性反思: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

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思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感情: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常用手法: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伤己,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用典,对比,比喻等。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在总结出这些规律后,可再补充些咏史怀古诗,以此加深巩固。

蜀相范文第3篇

出谋划策,先知蜀相。

奈何阿斗,不甚信亮。

神仙之福,望之永享。

无德无才,无能无望。

先主之子,无主之样。

天高地广,西蜀难创。

蜀相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 单行排列

我们常见的古诗排列方式,总是一行两句,两两对应,整齐美观。现在,我们换种排列方式,单句排列,我们姑且就把这种格式叫做单行排列,以区别于常见的双行排列。下面,我就谈一下单行排列的思考方式。

示例一: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思考下列问题。

1、鹳雀楼高几层?

2、前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们先用单行划分层次,四句可分为两层,一二句为第一层,是写景;三、四句为第二层,是抒情。第1题的关键在于要照应到上下两层,第二层中的“更上”表示第二次上了一层楼。我们不妨推理,第一次上一层楼就上到二层楼,第二次再上一层就上到三层了,大致就可以确定鹳雀楼高三层。再推上下两层的关系,我们已知第三、四句是作者站在第三层楼上看到的,那么,第一、二句就是作者在第二层楼上看到的景色。

该答案的推理过程,充分运用了单行、层次的原理。抓住上下两层的关系,以诗人的位置变化为中心,让解题思路和作者的游览、行进路线一致,使平面的诗变成了立体的图画,因而极具精确性。

第2题探讨景情的关系。本诗的景情就很有特点,我们先分析景色本身的特点,作者通过“白日”“山”“黄河”“大海”这些硕大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宏大的意境,造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接着,我们再用竖行、层次原理,以一、二句为中心,向上下看,上句就是题目,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描绘意境,是为鹳雀楼服务,把鹳雀楼放入这宏大的意境中,让读者想象鹳雀楼的宏伟气势。在诗中,这种宏大意境的作用,就是烘托鹳雀楼的气势。再向下看,三、四句是一种远大的境界,这种远大境界就是从一、二句宏大景色中联想出来的,一、二句景是三、四句情的基础,同时,三、四句包含的哲理是对一、二句的升华。

我曾统计过此题的答案,70%的学生可以答出诗歌本身的意境,但只有20%的学生可以答出上下句作用,也就是说,80%的学生在上下层次方面存在问题。现在用单行、层次的原理,至少可以从认知、感受方面,给学生一个体验,让学生明白,作用必须从上下段、上下层看。我想,再辅之以一定数量的训练,当可解决这个问题。

单行、层次,不只是处理前后层次的关系,它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景情先后次序的判断,明晰整首诗的次序。

示例二:阅读杜审言的《渡湘江》,完成问题。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第1题,从单行、结构上看,第三句是诗歌的记叙中心,作者在“南窜”的路上,看到花鸟忧伤,看到园林回忆起过去伤感,看到湘江水,就联想到返回朝廷。很显然,此句是关键。从内容上讲,所有的抒情都围绕着该句,都是从该句生发出来的,此句是抒情的基础。故答案为:同意。

第2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出来就是“伤感时,看到落花就流泪;听到鸟叫就心惊”,是移情于景,同时,用花鸟这些欢乐的景反衬伤感的情,也可叫乐景衬哀情。原诗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就是典型的例子。故答案为:“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前面主要讨论的是绝句的变化,其实,诗歌越长,其记叙性就越发明显,层次结构就愈发突出。常见的律诗,用单行、层次理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示例三:阅读杜甫的《蜀相》,回答问题。

1、“寻”有什么好处?

2、请分析“英雄”的具体含义。

3、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何也?

先划分层次,八句四层,每一联为一层,对应记叙角度,经过单行、层次的分析,整理出了一个完整的小记叙文,诗歌的内容就了然于心。理解清楚,答题也就自如了。这只是大的方面,实际上,在字词方面,层次对举,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要理解“寻”,先对举一、二句,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是知。由问到知的过程就是“寻”,这里面包含着作者的坚持之意、敬仰之情。

较长的律诗一般可分为三层或四层,因此,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层次,有几个层,就有几个含义。诗中的人物也要这样归类,歌颂的对象是诸葛亮,是诗中主要的英雄;杜甫无限向往,也是英雄,由此引申,那些千千万万想建功立业的仁人志士,也是英雄。不过,这些是分类概括,必须看出这些英雄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出师未捷、愿望无法实现、留有遗憾的人。

单行思维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举,强迫你向这个角度思考。“蜀相”与“诸葛祠”是对应的问法,按对举的原则,首先必须解释清楚“相”与“祠”本身的含义,接着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这样就会相应地顺畅、全面。

故第1题答案为:寻,即寻找(本义或修辞),从不知道的地方去找,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译原句显示意境或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由物到人,由景到情)。

第2题答案为:有三层:A.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建功立业的诸葛亮。B.渴望建立功业的作者杜甫,来参观诸葛亮庙就是表达为国建功的愿望。C.千千万万像杜甫一样渴望报效国家的有才之士。这些英雄都是“出师未捷”“壮志未酬”或者“报国无门”的人。

蜀相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自主;重构教材;选修

“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是我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进行重构的主要依据。“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重构教材是一项必备的教学能力,也是实现课程理念的主要手段。”郭惠宇老师的论述给了我一些启发。当然,在进行重构时,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语文学科的弱势地位以及大班额的现状等因素。我主要把作品分为“必选”和“自选”两部分:“赏析示例”所提供的三首诗歌能够很好地阐明单元主题,具有示范性质,属于“必选”作品;“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中的作品由学生自主选择,属于“自选”作品。本文重在阐述我对“自选”作品的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在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在每一单元的“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中选出自己最想学习的三首诗词。根据统计结果,第一单元入选的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蜀相》(杜甫)和《书愤》(陆游)。第二单元入选的是《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登岳阳楼》(杜甫)和《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第三单元入选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李凭箜篌引》(李贺)和《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学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较为简易的作品,一些篇幅较长且难度较大的作品如《湘夫人》《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很少有学生选。由此可见,专家眼中的经典作品学生未必喜欢。其实,“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能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做一次主又何妨?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能够以一种较为轻松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语文,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吗?

经过仔细思考,我把这些“自选”作品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比较鉴赏为主;另一部分则以填词训练为主。

一、比较鉴赏

我在学生选出的作品中挑出了《蜀相》《书愤》《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苏幕遮・燎沉香》《登岳阳楼》《李凭箜篌引》,又补充了《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片段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总计八篇作品,作为比较鉴赏的对象。我把这些作品分成四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语言,感悟差异,领悟魅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1.同写古人,同中有异

《蜀相》和《书愤》两首诗都写到了诸葛亮,但又有所不同,《蜀相》重在赞美诸葛亮的功勋和忠心,主要表达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痛惜之情以及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书愤》重在以诸葛亮自况,主要抒发陆游渴望收复失地的志向。究其原因可知,杜甫和游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写作意图是造成两首诗同中有异的主要原因。以《蜀相》《书愤》两首诗为依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人论世”这一单元主题的理解,进而更好地认识两首诗的价值和意义。

2.景美情浓,异曲同工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和《苏幕遮・燎沉香》两首词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且景为江南美景,情为思乡之情。两首词语言都清新优美,简洁明快,抒情性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幅清晰鲜明的画面。教学这两首作品时,我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诗人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在脑海中再现,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获得审美享受。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单元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同题抒怀,风格迥异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两首诗都是写登岳阳楼,但风格迥异。杜诗以写实为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融为一体,意境宏丽阔大,诗风沉郁顿挫;李诗想象奇特,轻松愉快的心情与宏丽美好的山水景物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世界,诗风豪放飘逸。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李杜二人的不同诗风有了更为真切的认知。另外,我还把品评字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教学,让学生仔细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例如把杜诗“乾坤日夜浮”的“浮”字与孟浩然“波撼岳阳城”的“撼”字相比较,把李诗“雁引愁心去”的“引”字与另一版本“雁别秋江去”的“别”字相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仔细体会不同的用字在写景造境、表情达意上的明显区别。

4.题材相同,手法相异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二诗虽同写音乐,却各有千秋。从手法上来说,《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从正面来描写音乐,以声写声;《李凭箜篌引》则主要通过夸张、通感从侧面来烘托音乐的艺术效果,把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相结合。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的题材,由于诗人的构思不同,表现手法相异,作品呈现出的意境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为强化学生对这些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我又进行了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选出你心目中的美神,并说出你的理由。

(1)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3)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佳人曲》)

(4)战争结束后,希腊老兵惟一的要求是,看一看令他们打了十年仗的女人。当海伦站在城墙上向他们致意时,这些士兵老泪纵横地说:“值得!”

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特别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虽然最终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都意识到了在刻画人物时,可以从正面进行细致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巧妙烘托。

二、填词训练

选修课程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地训练。指导学生填词训练是我曾经进行过的尝试,从课程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效果较为理想。在教学时,我延用了这一做法。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三首作品语言凝练传神,意境优美隽永。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思想意蕴,还以这三首词为依托进行了填词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锤炼语言的重要性,体验创作的乐趣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之后,我带着学生欣赏了《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和《一剪梅・怀旧》(汪元量)这三首相同词牌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这一词牌。在简单介绍了填词的基本要求后,我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进行填词训练。学生写好之后,我选出了较为成功的三首进行点评,然后和学生一起仔细思考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兴致比较高,讨论很热烈,一些准确传神的词语就在反复讨论中被找到。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不少同学都注意到了锤炼语言的重要性,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最后呈现出来的成果如下:

《一剪梅・读(长恨歌)有感》:“烛影摇红夜凄凉,冷了琵琶,淡了月光。浣纱西子今何在?香绕空闺,月绕回廊。未央深处角声长,惊残羽衣,凌乱霓裳。三郎何处诉衷肠?风透疏帘,雨透纱窗。”

《一剪梅・除夕有感》:“人影叠叠又喧嚣,烟花飞逃,年华亦老。转眼满头银丝飘,苦恼困扰,与日同消。何须总为前途劳,富贵也好,贫穷也好。终成黄土魂魄消,光阴易逝,出名趁早。”

蜀相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诗歌;人物形象;答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46-01

在此篇中我将主要来谈谈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

1.人物形象的分类

1.1 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例如:我们在高中课本中学到的诗人杜甫的名篇《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年老多病、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写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1.2 诗歌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这首诗刻画的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的形象。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两句,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1.3 两种主人公形象之间的关系。抒情主人公与诗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不是孤立分离的,刻画主人公形象,往往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诗歌作者自己的感情。

再以这首《蜀相》为例,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哀叹诸葛亮 ,实际上也是为了寄托自己年过半百壮志未酬的痛苦。

又如柳宗元的这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歌中不怕天寒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的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

2.怎样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1 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著名诗(词)人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往往具有特定性,例如,李白的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形象。杜甫的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陶渊明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隐者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形象。王翰、王昌龄的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形象。苏轼的积极乐观,笑傲人生形象。柳永、李清照的爱恨情长形象。高考中考查的诗歌又常常出自于我们熟悉的诗(词)人,因此我们通常可以根据对诗歌作者的了解来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2 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心理。那么面对我们不熟悉的诗(词)人作品,我们应该从何处着手把握它的人物形象呢?我认为还是以分析理解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心理为主,以这首曾巩的《西楼》为例: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气势磅礴,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振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 最后一句关键字眼在于“卧看”, 写出了作者外表平静,而内心激动的神态,表现了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即使是我们熟悉的诗(词)人,在他们人生的不同阶段,作品风格、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李煜,在亡国前,他写的词作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耽于享乐的青年皇帝形象;在降宋后,亡国的悲痛和现实处境的艰险使得此时期的作品大多哀婉凄绝,展现了一个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往昔风流岁月的追忆。再如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替的年代,她的词作明显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南渡前,少女时代的她处境优越,出嫁后夫妻相得,作品格调明丽清新;南渡后,经历了国仇家恨,丧夫之痛,她的作品才变得哀婉凄苦,并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因此我们在鉴赏人物形象时不能给诗(词)人“扣帽子”,想当然而为之,一定要紧扣作品。

3.怎样做题

再回到我们开篇提出的问题,如何去做关于人物形象的题目?结合我们的分析,可以分为三步:

3.1 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3.2 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3.3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蜀相范文第7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你知道这首诗吗?这首诗就是杜甫写的《蜀相》,专门夸奖诸葛孔明的。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不少。像“空城计”“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著书24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诸葛孔明智勇双全,惹了周瑜不高兴,周瑜想了办法对付诸葛亮,可次次弄巧成拙,最后还被诸葛亮给三气气死。

司马懿是诸葛亮的真对手,据说能和诸葛亮智斗的有2人,分别是司马懿和姜维。司马懿被诸葛亮斗阵给羞辱了,但把诸葛亮给拖死了。姜维被孔明给俘虏了,投降蜀国。继司马懿之后的邓艾又把姜维拖死了。但姜维曾用孔明吓邓艾,邓艾仍有三分惧色。

蜀相范文第8篇

在汉中,可以探访人类文明的行踪,可以追寻两汉三国历史的足迹,还可以感受英雄豪杰的气概。回眸历史长河,众多历史人物在汉中施展才华,留下千古绝唱。刘邦在这里成就汉家基业;诸葛亮以此为阵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张骞从故乡汉中远行西域,开始了丝绸之路;蔡伦在这里改进了造纸术,推进了世界文明;张良功成身退辟谷紫柏山;杜甫、李白、陆游、李商隐、苏轼等文人骚客,以墨宝诗篇照耀着这片深情的土地。

(一)

陆游在《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中写道: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登上高兴亭(在今汉中南郑),作者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一个“应”字,强调了肯定语气。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暗示自己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全词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念和胜利在望的情绪。

汉中开汉业。位于汉中城内的古汉台,是汉高祖刘邦立国之前在汉期间的王宫。汉王刘邦厉兵秣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建立西汉王朝,这出惊心动魄的历史剧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从此,汉中就与汉朝、汉族、汉语、汉人的称谓密不可分。如今,古汉台已是荟萃多种珍贵文物的汉中市博物馆,成了汉中数千年历史的缩影。

而褒斜道陈列馆和书法珍品“石门汉魏十三品”摩崖石刻,更以其珍贵的书法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蜚声中外。“滚滚飞涛雪做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倾波。”曹操见石门外幽谷深滩中,石多浪激,飞流奔泻,银涛做窝,犹如白雪翻滚,豪情难抑,挥亳即书隶体“衮雪”二字于谷中石尖,以喻褒谷山水之美。飘逸俊挺的字迹,不仅表现了褒谷博大的气势,更显示了魏武帝宏阔的气魄与壮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汉中城南的拜将台是当年汉王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的遗址,也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见证。刘邦由此塑造了举贤任能的形象。韩信“登坛威望一军惊”,后来在战场上展示了驰骋天下的雄才大略,留给后世咀嚼不尽的风云故事。正可谓“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刘朝四百年”。

(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悠悠岁月,紫柏不老。来到张良庙紫柏风景区,隐现于云海绿涛中的张良庙古韵苍然。在张良辟谷归隐的紫柏山野,云缠雾绕中似有仙踪可觅。这里峰崖竞秀,山洞媲美,泉溪交织,尤其是数十个形状各异、景色不同的凹形草坦相连,构成了一片无垠的草海,使紫柏山更加瑰丽、神秘,仿佛神仙洞府,可作逍遥游。

当智士骁将叱咤风云之后,汉中慈爱的大地接纳了他们。这里存有不少伟人的陵园墓地,规模较大的有武侯墓、张骞墓、蔡伦墓,此外还有李固墓、樊哙墓等。

出生于汉中城固县的汉代外交家张骞,远足西域开拓“丝绸之路”,完成轰轰烈烈的人生伟业之后,便魂归故里。他的墓地寂静、简朴,完全没有显赫名声下的豪华,历史在这里保留了自己的本色。只有两尊粗犷、质朴的石虎,在逝去的两千年里静静地陪伴着博望侯张骞。

清人徐乾健诗云:“策马龙亭日欲曛,江头遥见蔡侯墓。汉封遗迹空怜在,青史香标世共闻。”洋县龙亭镇,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改进者蔡伦的封地及墓地所在。置身纸坊,观看古老的造纸过程,依稀可以体会当年蔡伦的辛劳。

“忠魂精神今安在,定军山下慰英雄。”武侯墓位于汉中城南勉县定军山下,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蜀相诸葛亮的墓地。园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建筑飞檐翘脊,宏伟壮观。与武侯墓隔江相望的武侯祠,修建在当年诸葛亮来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之上。这里比成都武侯祠还早四十年,堪称“天下第一武侯祠”。大殿内诸葛亮塑像神态怡然。文武群臣庄严肃穆,楹联含义深邃。“大汉一大”是对诸葛亮的讴歌赞美。如今,武侯墓、武侯祠已成为人们缅怀凭吊诸葛业绩的圣地。身临其境,当年蜀相北伐中原时运筹帷幄、治理蜀汉的情形宛若浮现眼前。

(三)

多少仁人志士,几许盛衰悲欢,都留在了青山绿水、深院幽廊之间,留给了风雨楼台、暮鼓晨钟。身处汉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处处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光芒,倾听到历史的回声。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九曲回折,海纳百川,是汉中的母亲河,它哺育了汉中盆地灿烂的文明。汉江脉流密集,湖塘广布,涌动着激情,积蓄着能量。它们或宽阔浩渺,或小巧精致,或幽邃清雅,或野趣横生,滋养着汉中的土地,让这里成为“大西北的小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