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书湖阴先生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邻居——杨德逢先生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他把自己的茅草房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连一丝青苔的影子都找不到。在他屋前,有一大片芳草地。芳草地里栽满了鲜花。有金灿灿的油菜花,有紫莹莹的牵牛花,也有小巧的迎春花,还有许许多多我说不出名字的野花。一阵微风吹来各种花儿频频点头,像是在和它们的主人致意呢!到了百花开发的春天,这块芳草地便吸引了不少“游客”,它们在花丛中跳舞、唱歌、嬉戏,当然也有些勤劳的小蜜蜂会在花丛中采蜜。嗬,还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芳草地的四周围着一群高大的“护花员”,其实它们就是那些魁梧的绿树哩!它们部分昼夜地守卫着这些花,可真忠诚哟!庭院外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正绕着圈儿欢快地流淌,守卫着这些绿油油的庄稼,同时也浇灌了它们。对面得两座青山,像要推开主人家的门闯进来,要把这翠绿的山色全部呈现给主人!
哇,好一怕田园风光啊!
湖南新邵县大坪小学五年级:李依萍
2.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我在今年中考复习的过程中,就诗词复习这个板块,尝试着用比较的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对比归纳,引发学生由此及彼地去思考和联想,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收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诗词作品编为一组,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相互对照,辨析异同,用以识别作品特征,从而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比较,分为对意象内涵的比较,对思想感情的比较,对遣词造句的技巧的比较,对意境的营造的比较,对表达技巧的比较等几类。
中考一轮复习时,我们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不必将每一首诗都重新再讲一遍,而是高屋建瓴,教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比较的角度寻求复习的高效益。诗歌的比较阅读, 应该先求同,再辨异。
一、比较意象的内涵或人物形象的特点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事物形象,含情蓄意,是诗人思想感情显现的载体。在复习时我们要提醒学生阅读诗歌时,应努力寻找、把握意象,了解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燕子多写时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内容看,同属送别诗。两首诗中的“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漂泊远方的联想,“烟花”能表现出扬州阳春三月的繁花似锦情景。
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解读诗歌时,除了把握意象的一般内涵外,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扣住带有强烈感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二、比较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但是两首诗流露出的情感却不尽相同。王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句子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岑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不见”“空留”等词语,表达出友人离去后诗人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到文中去找能够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抓住关键词比较作者思想情感的异同,从而增强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比较遣词造句的技巧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造句,赏析诗词时,引导学生寻找最能准确传达诗人情感的词句,强化对诗眼的分析。
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在具体表现这种情感时,遣词造句的方法略有不同,《过故人庄》中的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将近景远景相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绕”“送”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形象的地写出了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
四、比较意境的营造
优秀的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学生在研读诗词时,要进入意境,就得热情参与,同诗人一起创造。
复习的过程中,遇到同类型的写景作品,让学生有意识地加以比较,会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诗词的意蕴,把握作者的情感。
五、比较作品的表达技巧
诗人借助意象、意境表情达意,许多技法被运用得出神入化。所以在诗词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出发,比较不同的技法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一局,我选择了国画。经过三年的系统训练,我胸有成竹;妈妈虽然画画不错,但从没上过绘画班,更谈不上画国画了。比赛开始了,我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一幅山水,而妈妈用了半天才画出一座小房子,太慢了!显然,她根本不会使用毛笔,“哈哈!我赢定了!”“可不可以画点别的呀,比如说云彩、太阳?”“绝对不行,比赛过程中是不可以随便更改题目的。”我对妈妈说。因为我早画完了,便一一指出妈妈画的缺点,这一处,那一处,太多了,结局当然是我赢了。
轮到妈妈了,她选择了洗衣服。洗衣服,妈妈可是行家,家里每个人的衣服都归她,这可是她的强项。那一件件脏衣服,眨眼间经过水和洗衣粉的帮忙,就变成了一件件干净如新的衣服。不过,我想那主要还是洗衣粉的功劳,我相信多放些洗衣粉,一定能洗得干净,我充满了信心。但事实是,可能由于水和洗衣粉与我“不熟”吧,除了制造了满盆的泡泡,衣服依然没有干净,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小荷白云飘飘网
第三局的比赛是背诵古诗词,这可是我的强项,《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我都会。而妈妈由于小时侯的教材和我不一样,很多诗她都没有听过。我特意挑了两首生僻的诗让她背,王冕的《墨梅》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女儿,我们能不能换一首啊?”,当然不可以啦,不费吹灰之力,我拿下了这一局。
第四局,比赛包饺子。由于我很爱吃饺子,也会包,所以我包的很快。可是由于着急,很多都没有捏紧,饺子馅都露出来了,妈妈只好又一个一个重新捏好。看到妈妈的速度上来了,灵机一动,我故意做了几个“张嘴鹅”,妈妈不得不去补救,最后我以两个饺子的优势取胜。尽管赢得有些不光彩,但终归是我赢了。
杭州口碑比较好的课外辅导机构咨询电话(即日起拨打400免费热线电话有免费试听课,400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前10位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几位分机号即可咨询详情):
杭州学大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11
【上城区】解放路校区
杭州精锐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2339
【上城区】庆春路学习中心、解放路学习中心、
杭州智康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2258
【上城区】解放路校区
杭州纳思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5048
【上城区】解放伟星校区
杭州京翰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77678
【上城区】庆春校区
【招生对象】小学一年级—高三学员
【热门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奥数作文阅读
以上的是各个学校的免费咨询电话,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家长如需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可直接拨打上面400免费电话咨询。
免费预约试听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11
温馨提示:400免费咨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打前十位,听到语音提示“请输入分机号码”后按“转分机”后的几位分机号即可。您可以咨询最近校区、价格、师资等情况!
浏览十个广告,不如一个400免费咨询电话了解快!
********************************************
一、勤记忆。这里的记并不同于英语语法的死记硬背,而是指理解地记。例如:当新学一个生字"丽"的时候,你只需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是"好看的,漂亮的"这个意思,你便能举一反三地理解出"秀丽"。"壮丽"、"美丽"等一大幸和"丽"有关的词语。长期如此,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懂了许多的字、词。
二、深感悟。有的同学比较怕在测验中出现那些写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其实要过这一关也很容易。那就是在读文章之时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当我在读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我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感受、领悟:当家境衰败的时候,父亲还处处关照着孩子的一丝一毫,就像我的父亲在关爱我一样,这时一阵感激之情顿生。如此下来,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关键词:心灵感悟 纯景物诗 情感
在古代景物诗中,有情景交融的,它的意向、情态、心态都容易解索,其特点是借景抒情,可以当做抒情诗读;有景语中含有情语的,其情语蕴涵于景语之中,虽然不直接抒情,但其情蕴也是有踪迹可循的;还有一类景物诗,无一字言情,仅仅勾画出一幅画面或者一个图景,即纯景物诗,阅读这类诗,必须用心灵去感悟它所包含的情蕴。本文着重谈谈对纯景物诗的感悟。
北朝民歌《敕勒川》就是一首纯景物诗,但如果用心灵去读,就会深切体会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浑奔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接上面的背景,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弘。同时,抓住了敕勒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了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
综观全诗,在巍峨绵延的阴山脚下,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随着风儿时缓时疾,才可隐约望见掩映在蒿草丛中自由自在地吃着草儿的牛羊,乍读起来,难免在意识中笼上些许苍凉;再细细品味,则令你觉得无尽的繁盛、殷实与富庶。扬鞭策马在这绿浪无边的原野之上,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真实轻松。辽远的天空,茫茫的原野,繁茂的芳草,时隐时现的羊群,又蕴涵着一种原始的苍茫,而这种原始之中又彰显出一种敕勒人所独有的强悍、粗犷与豪放。这就是原始的魅力。这首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颂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和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也无一句情语,但丰富的情感蕴涵其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望天门山》,一句一特写镜头,在镜头里,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白描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使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慢慢揣摩、细细体味,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人在舟中立,舟在江中行,所见都是动态的“望”。高超的手法使《望天门山》具备了“道是无‘望’却有‘望’”的境界。综观全诗,主题的精神面貌,诗人的人格个性及蕴藏其中的豪情、力量,都从客观景物的直观观照中显露出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再看看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华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华,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的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有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这首诗通过对江南美景的客观描摹,生动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宋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也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千古名篇: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前两句通过庭院的干净和美观来写人。首句是以“净”写人,第二句则是以“美”写人。院子里干净得连一丝青苔都没有,这在多雨潮湿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实在太不容易了,而湖阴先生的院子却是这样的“净”、“美”,足见其勤劳有加。写出了村居主人热爱生活的情趣,虽含有诗人赞赏,也还属于客观写照。再看“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湖阴先生的院子不仅干净,而且还栽种了“成畦”的花草树木,并且是他亲手栽种的,这不仅看出了他的勤劳,也反映了他的爱美之心和乐于创造美的崇高情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是以庭院之外的山水环境写人。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却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的呵护之举,“山”对“人”的友爱之情,这就赋予了原本没有生命和意识的山水以人的情感,这为何故?岂不是因了湖阴先生人格才至于如此的?特别是“排闼”一词,生动地写出了“两山”“送青”的急切情态。这两句诗在修辞技巧上,也堪称典范,诗人将对偶、拟人、借代多种修辞手法融汇在一起,把山水描写得有情有义,鲜活灵动,妙趣横生。因此使这两句诗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能成为千古名篇还在于它运用了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的创造,那么环境的美则是自然的神来之笔。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为的美与天然的美完美结合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与水拟人化,绿水为主人“护田”,青山为主人“送青”,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作者在青山绿水的观照中看到的是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烈情怀。退居乡村他并未消沉,而是在自然中得到乐趣、寄托和心灵的契合,重新找到人生价值。而那种人与山水、与大自然似乎要热烈拥抱的急切和激情,又使这位退居的宰相有别于淡泊恬退的山林隐士,勾勒出他执著、热烈的个性特征。
最后再看一首景物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首二句是由衷的赞叹,赞叹中却表露出诗人的个性:他能于眼前具体景物中超越出来,在四时风光的大背景上观照出六月西湖独具的特点,这实际上是他重个体情态的哲学观和艺术观不自觉的表露。后二句对荷花荷叶的描绘更独出机杼,把本来优美秀丽的西湖荷花渲染成了接天映日的壮丽景象,鲜明强烈得令人炫目的红绿色调,平视远接天,高视上映日,两个维度无限扩张,充满了天日之间的整个空间,组成一个壮丽无比的荷花世界。天地间万物都消失隐退,让位于荷花,而荷花当仁不让地把自己独具的红绿色彩和强烈的生命意志扩张到了天边晓日。绿色因接天而更加碧透晶莹,红色因映日而红得炫人眼目,都达到了红绿色彩,也是自己生命情调的极致。诗人笔下的荷叶荷花,已经成了主体生命意志、心灵力量的外化,接、映是主动,是主体力量、个性、意志的张扬。
上述纯景物诗都无直接表情的词语,但是如果靠心灵去感悟,就能领会到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可知,每一首诗作都是他们心灵的产物,我们也理应用心灵去感悟。
【关键词】小学 经典诗文 诵读教学
一、经典诗文诵读的意义
(一)提高人文涵养,传承经典文化
中国经典诗文是古代智慧的结晶。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文中鲜明的形象,丰富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涵养。而且,小学生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如果长期坚持诵读,以至于终身不忘,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表达能力
在古代历史文献中,都曾经记载了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开发儿童智慧的益处。同时,诵读经典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促进道德教育,浸润人生
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诗句就是要培养学生传统道德的观念,具有良好的人格操守。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他们心灵保持纯净,培养其良好的品德。而开展经典诵读恰恰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经典诗文诵读的措施方法
(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环境,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在教室、楼道、操场合适位置张贴优美的诗文、经典诵读宣传语并定时更换,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够与孔子、孟子、李白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二)利用每周经典诵读课,对学生进行学法、读法、理解等方面的有效指导,以促进学生形成自读自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由当天值日班长带领全班学生背诵经典诗文;做完课间操后以年级为单位集体备诵或轮背、赛背等;放学站队诵经典出校门……
(三)每天回家复习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读,在家庭中也营造诵读氛围。
(四)学生人人专设经典诗文积累本,以班级为单位给积累本起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名字,内容不能单纯积累,可诗配画、装饰……
(五)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以便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诗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三、经典诗文诵读的指导方法
(一)挖掘教材,引导方法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教学中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二)引导巧背,“量”的积累
1. 表演体验法
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学生背诵《书湖阴先生壁》,当背到“手自栽”“排闼”等这些词语时,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2. 图画展现法
对于一些描写景物的古诗,可引导学生再现诗中的画面来拉近与古诗的距离,如指导背诵《小池》时,逐句画出“泉眼、泉水、树阴、太阳、小荷、蜻蜓”,可以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动手,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头脑中就有了画面作为依托,不但背得快,而且背起来也是言之有物。
3. 故事引导法
有的诗本身就是一则故事,譬如:《七步诗》《寻隐者不遇》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诵读前,先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明白了诗的大意,背诵起来诗中的句子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眼构成的了。
4. 多种形式融合法。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画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四、经典诗文诵读取得的成效
古诗文“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提升了学生语文水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诗人在沙漠中遇到了一小片绿洲,但饥渴难耐的他无法找到水源。望着这渺无人烟的沙漠,诗人想:要是在青山中该多好啊,有飞泻的瀑布,潺潺的流水;明媚的春光下,枝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叶上的露珠”,诗人想到这里,精神为之一震。于是,半夜里他就千方百计在树叶上收集露水。当他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对他能徒步穿越死亡地带感到不可思议,诗人笑着告诉大家,是“想象”救了他。
生活需要想象,语文学习也同样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显然,想象是知识的延续,难怪有人把想象力比作“点金术”。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大多有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借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如何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实践和体会。
首先是“听”。一些教师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往往只停留在让学生利用课文磁带或音频纠正读音、停顿、语气方面,其实我们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边“听”边锻炼想象力,以“听”带“想”,以“想”促“听”。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时,由于课文语言清新明快,语言明白晓畅,几乎没有生僻字、费解词、难懂句;我在课前有意不布置课文预习任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听朗读带边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脑海中浮想出各种画面:当“嫩嫩的春草、各色的春花、清香的春风、轻细的春雨”这一幅幅图画在头脑中浮现后,再翻开课本细细品味,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就既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是“说”。“说”这一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和想象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平常教学时只通过讲故事、复述课文等单纯培养“说”的这一能力训练。我们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边说边想,一举两得。例如学习了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后,我便适时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大胆想象当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碰见了席加洛夫将军的哥哥时的情景,并请几组同学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活灵活现的对话,入木三分的举止都是他们想象的结晶:有的同学活脱的表现了奥楚蔑洛夫拍完马屁后得意洋洋的丑态,有的同学表现了他见到将军哥哥时的唯唯诺诺的情形,有的同学展示了他被训斥时噤若寒蝉的可怜虫形象。这些表演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小说主旨的体悟,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教材中的彩图、插页也应成为点燃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学习《松鼠》这一课文时,我让学生看着文章的插图或彩图,结合文章内容,想象松鼠的吃食、过水等方面的内容,而后凭借想象说出松鼠各方面的特点。这样就有机的把说的训练和想象力的培养结合了起来。
再次是“读”。学习古诗词,尤其是一些明白如话、能激起读者遐想的律诗、绝句,教师应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握诗歌形象,品悟诗歌意境。如学习“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这首出自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我完全不去担心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而去逐字逐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一再朗读,反复吟咏,读一句想一句,把诗人所描绘的干净的房舍、成畦的花木、护田的绿水、排挞的青山构成的图画在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牢牢记住了诗歌内容,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情趣,还使他们领悟了作者那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