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逍遥游

逍遥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逍遥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逍遥游范文第1篇

逍遥游阅读附答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题目:

(节选庄子《逍遥游》)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          愤怒

B.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

C.而后乃今培风       凭

D.三飧而反         返

21.下列最能体现庄子逍遥思想的一句是

A.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厄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鲲鹏的形象以其大而逍遥,蜩与学鸠因其小而不逍遥。

B.齐谐中有鹏而无鲲,与第一段相比,相连而不显重复,显示庄子为文的变化多端。

C.第三段中议论紧扣前两段的叙述,读来言而有据,让人不得不叹服庄子的论辩能力。

D.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因其目标不同而准备有异,庄子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参考答案:

20.A怒,奋起的样子

逍遥游范文第2篇

糖友能游泳吗?

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游泳,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然而美国人加里・霍尔却用自身的经历给出了我们答案:1999年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美国游泳健将霍尔曾经被病魔困扰,“我当时既愤怒又恐惧,愤怒的是我可能要从此终止游泳生涯,恐惧的是我不知道糖尿病是怎么回事,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但之后十年的努力使得他非但成功控制了疾病,还获得了连正常人都难以企及的体育成就,他用5枚闪亮的奥运游泳金牌告诉世人: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一样,是可以享受游泳的乐趣的!

有关专家也指出,游泳作为一项有氧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锻炼。通过游泳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对糖尿病患者也是一种综合性、全身性的治疗。所以,一般2型糖尿病肥胖者和血糖11.1~16.7mmol/L(200~300mg/dl)以下者,以及1型糖尿病稳定期病人均可参加游泳活动。但是,糖尿病患者在参加游泳锻炼前,一定要先行必要的医学检查以排除外心脑血管疾患,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其他严重并发症,不可盲目参加游泳锻炼,以免加重病情或出现危险。

糖友游泳的益处

增强体质

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锻炼,因此它对糖尿病的治疗也是一种综合性和全身性的治疗,通过游泳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从而增强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

有利减肥

在静水中,身体呈水平姿势前进受水压较轻,但水波对皮肤的压迫拍打可起到全身按摩作用。游泳还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长期坚持可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人在冷水中身体还会消耗大量储存的糖原与脂肪燃烧产生的热能来维持恒定的体温。人体游泳时,水中的阻力是空气中的12倍,在12℃水中停留4分钟所散发的热能相当于同样温度陆地上1小时散发的热能,并且很少发生肌肉韧带拉伤,而腿的膝、髋部受到的重力震荡非常小,全身的肌肉均参加运动,是有效的减肥方式。

心理锻炼

正如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抒发的豪情,游泳运动既可以欣赏蓝天绿水的美景,又可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提高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勇气,使糖友克服对疾病畏惧烦恼的消极心理,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因而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恢复。

糖友游泳锻炼方式

热身方式:在游泳中,拉伸运动不但是很好的热身运动,也是游泳后的最佳放松运动。“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动作,它可以让你免受游泳时带来的抽筋、拉伤等运动损伤,还能让全身紧绷的肌肉松弛下来。”游泳世界冠军罗雪娟曾经这样评价过拉伸运动。

在此我们为糖友介绍两种简单实用的拉伸运动方法:

1. 腿部肌肉拉伸。坐姿,双脚脚底相互贴近,膝盖向外撑并尽量靠近地面,双手抓住双脚踝,保持这个姿势,数到10,放松身体,然后重复3次。

2. 肩部肌肉拉伸。一只手臂先向上伸直,然后前臂向脑后弯曲,身体放松,用对侧手从脑后抓住肘部,向对侧缓慢拉动,保持15秒钟 。

游泳方式:爱好游泳的朋友都知道,游泳的方式有很多种,对于糖友而言,可以像健康人群一样,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游泳方式进行锻炼。

水中运动:

对于一些身体相对虚弱不适合做剧烈运动的老年糖友与女性糖友,以及不擅长游泳的朋友,时尚的水中运动将是你们最好的选择,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两种供大家参考:

水中健身操: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在音乐的伴奏下结合不同的身体动作和舞蹈步伐来锻炼和放松全身,就好像在水中做游戏一样。动作例如水中后踢腿、水中侧踢腿、水中开合跳等,还有一些转腰并加上手臂的动作,利用水的阻力达到锻炼的强度,可以明显减去腰腹部多余的赘肉,达到减肥的目的。即使随意的在音乐的伴奏下在水中进行跑、跳、走等运动,也能利用水的阻力、浮力和传热性进行全身耗氧运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水中慢跑:就是选择水深1.5米到2米的水池,腰间系着一条漂浮带,这样可以保持身体垂直站在水中,不必担心前倾,所以能集中精力锻炼。运动时,脚不着地,头部和肩膀露出水面;手脚模仿跑步的动作:手臂弯曲90度,以肩为轴,前后挥动,要点是手指不露出水面;膝盖提到与臀部平行的高度,然后再向下踩。这样,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遇到水的阻力,从而达到全身肌肉都得到均衡锻炼的效果。这样运动之后,心脏和肌肉都得到锻炼,并且还会体会到一种仿佛按摩后的舒适感觉。

糖友游泳注意事项

糖友进行游泳运动,一定要选择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进行,不可空腹及睡前游泳。游泳时尽量选择进出水容易、有浅水区的场所,水温在30度以上,确保有救生员。游泳前做好热身活动,使心跳、呼吸的次数逐渐加快起来,以适应运动的强度,避免发生痉挛。游泳结束后同样应该进行整理运动。

逍遥游范文第3篇

高一(23)班 李超能

青春,它一展翅,冲破浓密,花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十八岁的我要走自己的路。

幼时,初学走路,祖母耳提面令:“走路不要东张西望,要看着脚下。看到果皮一定要绕开。”可每次因为顽皮,故意踩进水坑,弄脏了新买的衣服。

稍稍长大了,步入了学堂,老师摇着头对我们讲述:“丑小鸭之所以成为了美丽的白天鹅,是因为只要有心,什么梦想都可以实现。”然而我经常在心中偷偷嘀咕:为什么丑小鸭要成为白天鹅,做好自己不也是一件挺好的是吗?

在一个熟悉的殿堂前,蓦然想起,那一年,六年级,我们一同在这里合过影。时光,真的是不能够回忆的。时时刻刻的提醒你,究竟过了多久了。看着竹叶在空中飞扬,在能挥霍的时候我挥霍了那些最好的日子。

十八岁的我回首往事,感觉一天天长大,经常因为特立独行而处处碰壁,然而即使撞破了头也不打算回头,既然自己选择了荆棘路,就不会因一点点小挫折而放弃。

十八岁的自己,即使向天堂的路有一千次跌倒的命运,我愿意一千次爬起来,继续前行,为什么你们要用经验否定我的未来?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平坦的路或是奇曲的幽径呢?一辈子走在别人铺就的路途上,波澜不惊,真的就是你想要给我的生活?十八岁的自己要走自己的路,已不需要那所谓的关心与依靠。

请不要用既定的规则束住我的脚步。我愿学伯牙断琴,只为知音;请不要用既定的规则单调了我的人生之路。我愿学坡正直敢言,装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请不要用你的眼光决定我的人生,请不要以爱的名义否定我的梦想,请不要再将我当成长不大的孩子,如今的我已十八岁。

逍遥游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道家思想 衬托 反对删减 主张全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46-02

作者简介:赵海亭(1968―),河南禹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禹州市二高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材研究。

新教材大胆选录了道教代表作《老子》、佛教经典《六祖坛经》等,这是可喜的,因为它们有极高深的智慧。笔者因此阅读了《老子》《庄子》《金刚经》《六祖坛经》等书,看后极为震撼,颇感受益匪浅。由此,笔者问学生喜欢《逍遥游》吗?学生都说,不喜欢。这让笔者反思,庄子《逍遥游》这篇经典名著,不管艺术还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可在学生那里竟被如此冷落。或许,学生年幼,阅历浅,难悟其精妙;可是,新教材《逍遥游》节选部分和传统教材一样,止于“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取舍删减,恐怕不如用《逍遥游》全文完整系统地宣传“道家”思想,真实地呈现《逍遥游》奇妙!也许,学生不喜欢《逍遥游》,正是因此。

揣摩现行教材节选《逍遥游》的用意,若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庄子文“寓言比喻说理”“恣肆,仪态万方,想象奇特,意出尘外”等特点,那就是恰切的。若是害怕学生学习了“无为无用”思想会变得消极,却是太过多虑了。观察学生的消极行为,都是因为社会家庭等原因造成的,几乎没有谁是因为了解了道家“无为”思想才消极,且不能简单地以“消极”来看待道教思想。若是因为全文太长而不全选,更不能成为理由。若是为了学生了解庄子道教思想,学习古人智慧,笔者则认为节选《逍遥游》不太妥当。另外,就节选部分而言,笔者认为有一重要手法不得不说,这个手法就是衬托。

在《逍遥游》中,庄子倾力打造的雄奇瑰丽、变化奇特的光彩形象――大鹏,虽然很吸引人的眼球,其实也不过是陪衬。首先,是用蜩与学鸠来衬托大鹏。“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虽然,庄子在《逍遥游》里通过寓言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大鹏高飞九万里的道理,“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但是“之二虫又何知”!

再次,用斥来衬托大鹏。“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道理相当清楚,但是庄子还是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再次描写了大鹏,“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大鹏展翅多么壮阔雄奇瑰丽啊!然而斥嘲笑它。这里除了用以说明“此小大之辩也”外,还有以小衬大的作用。

庄子文“恣肆,仪态万方”,描述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也描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与蜩、学鸠、斥一样),而宋荣子犹笑之。这里也用了“笑”,前者是“小”笑“大”,这里是“大”笑“小”,同样是衬托。宋荣子“犹有未数也”,列御寇“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宋、列、大鹏同类,此时又与蜩、学鸠、斥无别。“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此,我们才明白庄子写大鹏(当然也包括宋荣子和列御寇)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衬托道家的“至人、神人、圣人”,突出道教思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无为。前文所着力渲染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就是为得出自己的观点所作的铺垫。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总之,道,不可道,道,说不清。在这里庄子就说得稍具体些了。大鹏(宋荣子、列御寇)与道家的“至人、神人、圣人”是无法比的,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逍遥游》(节选部分)不说“衬托手法”是不妥当的。这样很难让学生明了庄子的真正目的,更难以了解道家思想精华和庄子高超的艺术魅力。所以,有人从节选中看出了“奋发向上,积极有为”,这不是试图篡改庄子的本意吗?这样以讹传讹,贻害无穷,使“语文书中的《逍遥游》”与“庄子《逍遥游》”相去甚远,甚至面目全非。教材中的《逍遥游》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大之辩”的层层衬托渲染,很自然地让人觉得庄子的目的是突出大鹏。无疑,课文里,大鹏喧宾夺主了。所以,语文教材里只提到庄子“恣肆,仪态万方,意出尘外,想象诡奇”等是不妥当的。

接下来谈谈《逍遥游》没有选入语文课本的部分。首先是,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坚拒的内容。这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教视功名(天下)为累赘,看重“无为”大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然而极端功利的世俗中人,是无法理解“道”的,庄子接下来又借肩吾之口说出世人的怀疑:大而无当,往而不返;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可以看出,前文中“蜩、学鸠、斥”与“大鹏”的“小大之辩”也是为此作铺垫。庄子借助“连叔”之口巧妙地进行了回答:“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说明“道”这种高妙的智慧是难以为庸俗人等理解的。《老子》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隐无名。”但,道是先天地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无处而不在。庄子要表述的就是“无为才能有为”“无用才是大用”。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世俗人认为有用的,在道家看来,反是无用。世人认为无用的,在道家看来,却是大用。这里又用了尧在仙境里的怅然若失衬托道教的“大用”。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

逍遥游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逍遥游》 三重境界 小、大和无极

庄子以诡谲的想象、奇幻的构思、恣肆的语言写下《逍遥游》,展现了一幅幅雄奇伟丽的画卷。

他的笔下,万物皆有生命,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形象、语言、生活空间、生存方式以及不同思想。庄子也把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宇宙中,等同于其他的物种,他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命,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保护者。庄子的笔下,包罗万象,斥、蜩、学鸠这些小动物能够得意洋洋地嘲笑大鹏;冥灵、大椿、彭祖能逍遥自在地观赏日升日落;东海之鳖能向井底之蛙描述大海的广阔;涸辙之鲋能向人“忿然作色”;魍魉(影子的影子)会向影子提出问题;空髑髅会向人愁眉苦脸;栎树能向人托梦;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能乘云气、御飞龙;甚至完全抽象意义的代指心智“知”,自然无为的化身“无为谓”,代表猖狂放达的“狂屈”(《知北游》)也能相互问答。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庄子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诠释着“道”的内涵。

《逍遥游》中,庄子认为谁生活在“不知道”的底层呢?

斥、蜩、学鸠、朝菌、蟪蛄等,这些生物生活的空间、时间都十分狭窄,蓬蒿之间,数仞之下,朝生暮死,不知春秋。它们看见蓝天下展翅飞翔的鲲鹏禁不住发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彼且奚适也?”的嘲笑。《秋水》中写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不辨牛马的黄河让河伯(黄河水神)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集于己身。狭隘的视野,窄小的空间,限制了他们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他们就像井里的青蛙,夏天的虫子,乡曲之土著,庄子认为是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的。“小”是受庄子奚落的,因为他们处在“道”的认知的最底层。

北海若:“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人不把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就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渺小浅薄,就像早晨见到朝阳就鸣唱、口渴便饮于池边的斥,翱翔于杂草之间、栖息于榆枋之上的学鸠,生活固然也有一份逍遥,境界却有大有小。

这就是《逍遥游》中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逍遥游》中比“小”高一层的境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冥灵、大椿生活的时间如此漫长,到底有多大,庄子未向我们描述。在《人间世》中有一栎树“其大蔽数千牛,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这棵大树被人们奉为神树。庄子有个朋友叫惠施,他有个大葫芦,坚不可摧,却大而无用,庄子劝他以此为舟,遨游于江海之中。在庄子奇异诡谲的想象下,描绘得最神奇的大物,当属鲲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一文中两次描写了这个庞然大物,它背若巍巍泰山,张开双翅,遮蔽湛湛青天,伸展的双翼搅动天地的浮尘云气飞扬,振翅高飞,消失在冥冥苍穹,九万里高空之上,气势恢宏,“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俯视人间,莽莽苍苍,雄伟壮丽。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俯视太空的语言。庄子写“大”,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无论是时间的跨度还是空间的广度,每一处“大”,都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每一处“大”,都是一种自由的超越;每一处“大”,都创造了光怪陆离、波诡云谲的艺术世界。

庄子喜欢描写大的事物,因为庄子首先是一个心胸无比广大的人,一个大思想家,他的心就像鲲鹏一样,入地上天,无所羁绊。看到路旁有一棵巨大的椿树,庄子就说:“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同那碧海青天一样,是庄子自由心灵的栖息地。

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不受外物羁绊的心灵的自由,是一种坐看云卷云舒的逍遥,是冲破了小我自我的藩篱,摆脱了有形与无形的屏障的高的认知。可是如此大的事物又对这个社会有什么用呢?庄子在《人间世》篇描绘的那棵巨大的栎树在石匠的梦里回答了他:你究竟是拿什么东西来比较而说我无用?凡有用之木,如梨树、柚树等能结果实,但都遭不幸。所谓“大枝折”、“小枝泄”,无法享天年,死于非命。由于人们觉得它无用,它方能活到今天,所以人们的“无用”对树本身才是真正的“有用”。所谓大而无用,也是无用而大。

在《逍遥游》中,也涉及到人类社会。庄子称颂宋荣子是贤者,因他“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称列子是神仙“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这两个人,都是当世的高人,对世间之事都“未数数然也”,属于大而无用的人。宋荣子明白外在的身份、地位、名利、荣辱、得失、有无、对错、是非、进退等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内在的自我才是真实有用的,所以庄子称颂这种大智大贤,赞美这种“大而无用”。金庸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词:

“江湖笑,爱逍遥,琴或箫,酒来倒。

江湖笑,爱逍遥,爱或恨,都不要。

仰天笑,全忘了,潇洒如风,轻飘飘。”

琴箫诗酒,爱恨全抛。好一个“潇洒如风,轻飘飘”。每每吟唱此句,顿使人双目澄明,心灵纯净,在嘈杂的社会、喧嚣的红尘中,得到片刻的宁静。

可惜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迷失了自我,为了华丽的金钻,耀眼的珠光和虚妄的想象,让虚无的外物役使着自己的心灵,而不关心那心中的画眉鸟飞向何方。

再回首“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那个迷失的本我曾经是怎样的?哪里才是我心灵的家乡?”俗人偶然间的疑问,可能就是不经意间境界的提升。

然而庄子并不把这种他着力渲染描绘甚至称颂的鲲鹏展翅当作人生的真正逍遥,亦未把不汲名利场的宋荣子、得神仙之道乘风而行的列子当做真正逍遥的“至人”。

他认为他们仍然“有所待”。待,就是依靠、凭借。鲲鹏在九万里高空之上飞行,风为之动力,称不上真正的逍遥。宋荣子、列子却是“犹未有树也”。

他们虽高于当时,却还不是庄子心中逍遥的无极,因为他们都还未能真正得道。

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出知有三问:“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这一问可谓人间至问,“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知问了三个人,无为谓、狂屈、黄帝,最后黄帝给以解答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庄子的理想境界是得道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即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这句话道出了有为便是无为,有道便是无道。达到绝对的自由是庄子的最高理想,也是他认知的最高境界。

这种自由,是在大千世界自然规律了然于心的前提下心灵自由的驰骋,是社会自然进化下无为的状态。心的自由也是人寻找的心灵的终极目标,老庄的笔下“不道就是道”、“不为是有为”体现在这种境界中就是“至人”、“神人”、“真人”。

老庄的至人、神人、真人,无己、无功、无名,人达到了没有自己、没有名利甚至没有名字的境界,如同空气、水流、阳光。其实,自然的心灵,无为的心境,也曾经被陶渊明诠释为悠然的南山躬耕,也曾经被王维诠释为辋川闲居的题诗作画,也曾经被李叔同诠释为佛前一炷香,它们在我们每个人人生的很多阶段都曾经有过,哪怕是转瞬即逝。

逍遥游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 六月息 大风

《庄子·逍遥游》“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历来有两种讲法,一作“休息、止息”讲;郭象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成玄英疏:“时隔半年,方言止息。”二作“风”讲;明·释德清《庄子内篇注》:“周六月,即夏之四月,谓盛阳开发,风始大而有力,乃能鼓其翼。息,即风也。”清·宣颖《南华经解》:“息是气息,大块噫气也,即风也。六月气盛多风,大鹏便于鼓翼,此正明上六月海运则徙之说也。”俗多从郭注(陈鼓应《庄子今注译》,1983年)。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可谓见仁见智。本文将从文意、语法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所补益。

对句意的正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语境的,对“去以六月息者也”的理解同样不能脱离《逍遥游》的主题及其句意呼应关系,孤立地说孰是孰非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问题:

首先,从《逍遥游》的大语境理解这句话的用意。此句出现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讲“小大之辨”与“物有所恃”。其“小大之辨”的论述是为了说明大小任何事物都是有所恃的,而所恃就是一种依赖,一种束缚;正因为有所恃,故而才需要无己、无功、无名来突破这些束缚,以达到任意自在,无挂无碍的逍遥境界。因此,这一部分的核心主题是要说明万物是皆有所恃的,皆有所限的。而其中涉及的小大之辨只是从“大”“小”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主题,即大鹏所恃为“海运则将徙於南冥”,所限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所恃为“決起而飞”,所限于“榆枋之间”;而“朝菌”“蟪蛄”“冥灵”“大椿”虽有“小年”“大年”的差异,“小年”不及“大年”,但终究都是有限的生命;宋荣子、列子虽超越常人,但都未能彻底摆脱外物的束缚。可以看出,庄子这里所举各例虽然主体不同,但说明的道理是相通的。无论“大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还是“彭祖”“宋荣子”“列子”都受到主体之外的空间、时间、社会、自然等“外物”的束缚,都未能达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境地。在这一主题下,再来看对“去以六月息者也”的理解,不难看出“息”作“风”讲更符合主题。

其次,还可从文中的呼应关系来判断。一方面,文中说大鹏“海运则将徙於南冥”,“海运”即是海的运行,海的运行是和风密切相关的,这是一种经验常识。而大鹏作为“水击三千里”的大鸟,其自身重量决定了它必不能像其它小鸟一样“決起而飞”,其怒飞必然要借助风的推动才能获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力量,因此这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息”当“风”讲更为合理;也与紧接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语意呼应,前后相承。另一方面,紧接着下一段开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的句首“且夫”二字,作为连词相当于“且”,有更进说明之意。例如:《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为使说理浅显易晓,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作比来说明“相”的重要。这里,同样的,庄子用水之于舟的关系作比来说明鹏鸟之于风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还有“而后乃今培风”一句,明确点明了鹏鸟南飞所凭借的是大风。既然这一部分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说明,则有理由相信这里的“培风”对应的是前文的“六月息”。

“语法是具有很大的稳固性的。数千年以来,即有史以来,汉语语法是变化不大的;它靠着几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自别于其他语言。”(王力《汉语史稿》2004年版,246页)正因为汉语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固性,因此语法结构也必然具有历史的稳固性与历时的继承性。这样,就可以凭借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来判断句意,对“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的理解,就采用了这个方法。为全面准确地分析此句的语法结构,本文将从内部层次分析的可能性与外部类比分析的现实性两方面来进行穷尽式的分析。

从内部层次分析可能性来说,需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判断:一是对“以”字短语的判断,即“以”字结构作定语还是补语;二是对“六月”的判断,即“六月”表示“六月份”还是“六个月”;三是对“息”字的判断,即“息”作动词还是名词。从外部类比来说,需要对“以”字和“者也”共现的句式及“以”字结构作补语等进行穷尽式分析,这种分析可以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研究中心(CCL)网络检索得以实现,以下例证即是立足于CCL的语料检索分析而来。详述如下:

首先,假设此处的“息”用作动词,“者”字只能理解为代词,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的情况”;而“以”字短语在句中可以有:“a.去/以六月息者也”和“b.去以六月/息者也”两种结构分析;从意义上来讲,“六月”可以表示“六月份”和“六个月”两个意思,因此,当“息”作为动词时,此句可以有如下理解:

第一种结构中“去”(V1)为动词,“以六月”修饰限定“息”(V2)字,再和“者”字构成“者”字结构,使其名词化,构成V1的宾语(O1)。意为“a1.(鹏鸟)飞离北海后用六个月时间休息/a2.(鹏鸟)飞离北海后在六月份休息”。同类结构的句子很多。例如:

(1)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未闻以无翼飞者也(《庄子·人间世)》)

(3)未闻以无知知者(《庄子·人间世》)

(4)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5)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6)此所谓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史记·苏秦列传》)

(7)而尧禹以身徇天下者也(《史记·李斯列传》)

(8)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左传·闵公二年》)

其共同结构特征是:S=V1+O1(O1=“以”字短语++者),其中O2和A可有可无。从句意上来说,“以”字短语修饰限定的也是后面的V2,而不是前面的V1。

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第二种结构,“去以六月”构成动补结构(V1+A),“息者也”中“息”为动词(V2),和“者”字构成“者”字结构(V2+者)。因此,整个句子可以表示为:S=V1+A+V2+者,意为“b1.(鹏鸟)用六个月时间飞离北海/b2.(鹏鸟)在六月份飞离北海”。通过类比可以看出,这样的结构分析是不合法的,因为在“S=V1+A+V2+者”中,存在“V2+者”这一无法分析的成分,而除此句以外,也没有任何其它句子可以支持这种结构分析,说明此句是孤例,在语法上很难成立。在CCL所检索到的语料中,“以”字结构作补语只能以下列形式出现:

(9)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吕氏春秋·恃君览》)

(10)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1)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左传·隐公三年》)

(12)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左传·庄公十六年》)

(13)令以九月种麦,日至而获(《管子·轻重乙》)

(14)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

从语意上来说,虽然b1前半部分的动补结构能够对应郭象所言“大鸟一去半岁”之意,但“息者也”出现在这里,在语意上显得扞格不通。因此,这种结构划分是错误的,也就意味着郭注对此句的理解不正确。b2同理。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将“息”理解为动词,“者”字作为代词,那么,只有第一种结构分析“去/以六月息者也”是合法的,其句意也不是郭注所说的“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而只能是“a1.(鹏鸟)飞离北海后用六个月时间休息/a2.(鹏鸟)飞离北海后在六月份休息”。

假设“息”字作为名词,“者”字作为代词,“以”字短语也可以有两种结构划分:“c.去以六月息/者也”和“d.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两种划分哪种是正确的呢?先看下列例句:

(15)是皆求名实者也(《庄子·养生主》)

(16)将犹尧舜者也(《庄子·逍遥游》)

(17)虚而待物者也(《庄子·养生主》)

(18)子曰:“夫道,载覆万物者也”(《庄子·天地》)

(19)孔子曰:“彼,假脩浑沌氏之术者也”(《庄子·天地》)

(20)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大学》)

(21)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22)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韩非子》)

(23)未有不扬威以弭乱,震武以止暴者也。(《三国志·陶谦士上太祖未可罢兵书》)

(24)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文心雕龙·比兴》)

可以看出,动词结构(VP)后加“者”构成“者”字结构,再和“也”相连来表示一种判断或肯定语气,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用句式。而“去以六月息/者也”正好符合这一句式要求,“去”为动词,“以六月息”作“去”的补语,“者”字使这一动补结构名词化,而句尾“也”字帮助表示肯定语气。而“去以六月/息者也”中,“去”为动词,“以六月”作“去”的补语,“息者也”无法分析,故而这种划分也是错误的。从语意上来说,“d1.飞离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风/d2.飞离北海在六月份风”两种理解都是不通的。因此,在“息”作为名词的条件下,只有“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一结构划分是正确的。从句意上来讲,可以有“c1.飞离北海凭借六月的风/c2.飞离北海凭借六个月的风”两种理解。

经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去以六月息者也”可以有“a、c”两种合法的结构分析和“a1、a2,c1、c2”四种语意解释。既然可以有多种结构划分和不同的语意解释,那到底哪种解释是对的呢?首先可以排除的是c2,因为按照事理,不可能有“六个月”的风;其次,结合前后文意,“a1”和“a2”两种解释也很难说通,因此合理的解释只能是“c1”。

既然“息”作“风”讲的“c1”符合文意,那么庄子所说的“六月”有没有“大风”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历法的使用问题,也即庄子在这里所说的“六月”指的是周历、商历、还是夏历呢?《庄子·达生》中有这样一段话: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其中对“五六月”有两种注释,一为“五六月,粘蝉时也。”①一为“学之五六月”②。(按:以下文“不以万物易蜩之翼”可知“痀偻者承蜩”必是在蝉羽化之后,蝉以阳历六月末开始羽化,其寿命少则七八日,多则十几日。以其群体活动时间来看,也不过从六月末始至九月终,亦不过三四月时间而已,何来五六月之学习。)比较而言,“五六月”作“粘蝉时也”是妥当的。借此我们就可以判断庄子所采用的历法。以蝉的生长规律来看,蝉在公历七八月之间活动最为活跃,痀偻者承蜩在五六月之间,此五六月应即是公历七八月。因此,庄子所采用的历法当为夏历。夏历六月即公历七八月之间③,七八月之间, “北冥”是否有风呢?且看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黄荣辉的观点:“东亚季风系统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流系统,它的特征是:在夏季东亚地区盛行暖湿的西南气流,而冬季沿我国华北、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盛行干冷的西北气流,并沿我国东海、南海和东南沿海盛行东北气流。”(黄荣辉,《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异和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机理研究进展》,2010年,202页)“东亚季风系统冬、夏季风年系统循环首先表现在初夏对流层下层偏南风的经向北进与8月中下旬南撤上。陶诗言等指出亚洲季风最早在南海地区爆发。Huang等利用再分析资料的统计结果指出南海夏季风一般在5月中旬爆发,即大约在5月第四候爆发。陶诗言等和黄荣辉等还指出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后,它将经过第二次北进和第三次停滞,最后于7月中下旬偏南季风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半部。但是,东亚夏季偏南风的南撤是非常迅速的,这是东亚季风系统年循环的重要特征。一般从8月中旬以后,偏南季风迅速从东北、华北一带南撤,在不到两周内南撤到华南,之后到达南海上空,并在那里停滞到10月中旬。”(黄荣辉《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2008,694页)以此判断,因东亚季风的周期性变化,七八月之间正是东亚季风夏季风盛行及迅速南撤的时期,这也和“鹏鸟”徙于南冥的时机相暗合,且以东亚季风的影响范围观之,“北冥”必不会超出以上范围,所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风是真实存在的。同时,鉴于东亚季风具有“经过第二次北进和第三次停滞,最后于7月中、下旬偏南季风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半部。……一般从8月中旬以后,偏南季风迅速从东北、华北一带南撤”这一特点,和“息”的“气息”义相贴合,这也就解释了庄子在此之所以用“息”字而不用“风”字的合理性。

注 释:

①见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②见清·王夫之《庄子解》。

③论文统计了近40年来夏历6月与公历的对应情况,夏历6月只对应

逍遥游范文第7篇

本人的处女作!前几张写得不好,希望大家能看下去,相信我,我会努力的!祝福每一个来看《异世逍遥游》的人!!

­一、冰雪女孩

她,是位冰雪公主,她从小与世隔绝;她,一位神秘的女孩。——题记 ­

一位少女走了过来,身着白色的上衣,两只大大的水袖遮住了手,白色的裙子垂到了地上,一头银白色的长发垂到腰间,头上戴着一个似乎是用冰做的,小巧而透明的王冠。她的皮肤似乎能和那雪的衣裙媲美。她,如雪一样,白得透明,白得纯洁,白得美丽。但是,却给人冰的感觉,仿佛一尘不染,又充满了忧伤。她,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犹如一位仙子,只要是见过她的人,就绝对不会忘记她。不是因为她的美丽,而是为她那双淡紫色的眼睛,那种眼神,包含了太多迷茫、痛苦和怨恨,但又是那么寂寞,那么孤独,让人一看就心疼不已。她,是这个王国的王,她,有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名字——冰。 ­

冰最不愿意做的事,便是回忆。她的童年是由数不清的泪水和委屈拼成的。从前冰的父母是这个国家的王,这个国家有个好听的名字——梦灵国。冰小时候很爱笑,父王和母后也十分疼爱她,她也向同龄人一样,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但是,有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父王得了重病,不出几日便去世了,母后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成天不吃不喝,然后病故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年幼的冰不知所措。既然王去世了,自然要有接班人,从此年幼的冰便成了梦灵国的王。冰不明白,父母明明那么爱她,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此时,无人来安慰她。冰是个坚强的女孩,她不会大哭大闹,也不会伤心的流泪,冰把这份巨大的痛苦深深地埋在了心里,在别人面前,冰总是坚强的微笑,只有她知道,自己的心在淌血。冰虽然坚强地生活着,但她却未离开过自己的城堡一步。直到,今年,冰十岁了,在梦梦国,十岁就可以决定,自己以后要如何生存,冰盲目地按照大臣说的,决定要做好梦灵国的王。所以,今天来到城里视察。 ­

逍遥游范文第8篇

关键词:哲理思想;精比巧喻;精神解放

我国先秦时代诸子散文的一大特色,是哲理的思想和艺术的因素水乳无间地交融在一起。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杰出的,是著名的《庄子》散文。鲁迅评论庄子时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次文则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庄子生于战国乱世,诸侯之间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而且统治阶级以“术”治人,严刑峻法,网罗密布,使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庄子愤世嫉俗,成为一个遁世主义者。他宣扬人应当脱弃一切物累,而获取精神解放,争得绝对自由。《庄子·逍遥游》这篇文章,就旨在说明人应该由“有待”(一切客观依靠)而进入“无待”,人只有脱弃掉一切物质条件、物质欲望,才能取得真正的自由。

文章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是古代传说中的北方溟漠无涯的大海;“鲲,鱼子。凡鱼之子名鲲。”又释鲲“本小鱼之名”(明·方以智),庄子在这里却偏用为大鱼之名。文章开首便先声夺人,描绘出一个波澜壮阔的场面:一条其大无比的鱼自由地遨游在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鱼之大,不知其有几千里,庄子却用一个小鱼之名--鲲来命名,这其中就含义无穷,耐人寻味。接着,庄子笔锋一转,鱼又化为一只大鸟,腾空而起。鱼之大,已经令人惊奇了,瞬息间,鱼竟然又变成鸟。变之快,变之奇,真正令人咋舌。鲲如何变为鸟,庄子没有细致描写,但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鲲在大海里一振,顿时,洪波涌起,巨浪连天,鲲的形象即刻逝去,随之而出现的是一只巨鸟大鹏。鱼变为鸟,鸟当然要飞了。“怒而飞”,是说积满力气,怒张毛羽,一突而起。“怒而飞”三字,穷形尽相地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的那种突飞迅猛的样子。鸟飞往天空,它的翅膀像天上的一块大云,垂阴布影,遮天蔽日,然后,将飞往南方的“天池”。

庄子为了使人们相信他鲲变为鹏而南徙的寓言,又引出所谓“齐谐”(古代记怪异之书)作为佐证:“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引“齐谐”这本书中关于大鹏南徙的记载,并不只是单纯用“齐谐”作为他的旁证,而是用“齐谐”的记载补充描写他的大鹏究竟怎样“怒而飞”,以使形象更加鲜明。鸟越大,起飞便越有力,翅膀拍打着水面达三千里之遥,才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搏,拍打着翅膀回旋;扶摇,从下往上的旋风。“抟扶摇”三字有形有声,活画出了大鹏高飞时凌摩霄汉的气势。接着又说,这只“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一经起飞,要时经半载,方一落脚止息。大鹏的起飞真是惊心动魄。接下来是一段极其轻松、舒缓的描写: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无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野马、尘埃,都是春天飘在空中的游气;“息,出入气也。”这些微小的东西,只要一点出入之气可以使它们在空中飘荡了。人在下边看天是青苍色的,这并不是它的正色,大鹏在九万里的高空看地面,也是这般颜色。这里的“野马”一段,与前边“大鹏”一段紧紧相连,一个形象无比巨大,起飞一次,翻天覆地;一个极其纤微,人目难见,只需出入之气就可以使它们在空中飘荡。这一大一小,互相映衬,显示出了庄子文章的神奇莫测与参差、跌宕之美。

庄文的神奇,不仅体现在所描写的形象上,也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由一个宏大的、大动大摇的场面,陡然变到极小的、和平宁静的场面,两相映衬,正所谓大起大落。我们读《逍遥游》到这里,犹如驾船在峡谷之中,经过激流险滩,突然到了风平浪静的湖面,使读者绷紧的心弦一下放松下来,在目前宁静的景致里细细回味着刚才的搏斗,这正是庄子的神来之笔。

庄子对大鹏、野马、尘埃的描写,都是为了论证他的绝对自由论而用的比喻,但到此,却还没有点出主题。接着下面,他又以比喻比:

且夫水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则胶焉,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在斯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一段以水负舟比喻风负鹏,说明大鹏南徙还不是绝对自由,还属于“有待”,并没有达到“无待”的境界。水不大,当然负不动大舟,屋里的凹地上倒一杯水,草芥就可以在其中飘荡了。所以,风不大就负不动大翼,负动大翼,就一定有大风。他的这些比喻,非常通俗浅显,使人易于接受,同时又像一个个台阶,引你一步步走去,实际上是一种形象的论证。

接着,庄子又把文章宕开去,童话般地设计了一个蜩与学鸠的故事。以蜩、学鸠对大鹏的嘲笑,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可怜、可笑: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而起飞,枪榆枋,时则不止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苍茫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蜩,即蝉;学鸠,即斑鸠;决,很快的样子。这里,庄子用的是以比喻比、比中套比的手法。写蜩与学鸠,还是为了写大鹏。大鹏南徙要高飞九万里,蜩与学鸠却以自己飞高至榆枋、飞不到则落于地面来嘲笑大鹏。对于蜩与学鸠的浅见陋识,庄子又用行路远近、备粮多少的比喻加以讽刺。庄子形容蜩与学鸠“决而起飞”,用了一个“决”字,堪称妙笔,把二虫鼓动着翅膀,仓促地飞上飞下的滑稽样子,完全描模了出来,而与前边“怒而飞”的大鹏形成鲜明的对比。用了蜩与学鸠的比喻,庄子似乎还嫌不足。于是,又用“小年大年”进一步说明他的思想: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灵冥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朝菌,朝生而暮死之菌;蟪蛄,即夏蝉。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彭祖,前人说他活了八百岁,以长寿著称。庄子先写两个生命极为短促的朝菌、蟪蛄,它们一个活不到一天,一个活不到一年。接着又写了“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朝菌、蟪蛄的寿命,与它早已无法比拟了。庄子又举出一个寿命更长的大树--上古之大椿,它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相比,何足为道!彭祖只不过八百岁,他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就如朝菌、蟪蛄同冥灵、大椿相比吗?他的寿命也是短的,而世间众人却认为彭祖的寿命最长,每每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人有所知,必有所不知,正所谓天外在天,若想真正“逍遥”,必须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打破固有的思想。

《逍遥游》从鲲变化为鹏开始,经过一连串的比喻后,庄子的笔又回到了大鹏上去。“汤之问棘”一节,又讲鲲鹏以及斥鴳嘲笑大鹏的南飞,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在这里,庄子把他反复论说的这一切,再到“历史”的材料加以证明。

庄子想解决的是人在混乱的社会里的处世问题。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的描写,犹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峡谷,流过平稳的河床,经过乱石,最后归入大海一样,在九曲回转以后,庄子的笔触及到了人间。人间也同他以上所举的一系列比喻、寓言一样,有各种各类: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庄子在前边所描写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小知大知、小年大年,一系列的反复比喻,只不过是这一段的铺垫,中心思想都体现在这里。他的千变万化,恢诡谲怪,都百变不离其宗--讲人的生存,讲绝对自由。“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像那蜩、学鸠、斥鴳一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就像那乘大风南徙的大鹏一样。从这一节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大鹏、宋荣子、列子都是“有所待”者,连大鹏在内,它虽然能南徙天池,但无扶摇之风也不能高飞;宋荣子“犹有未树也”,列子也得乘风才行。大鹏、宋荣子、列子都不是“逍遥游”,那么,谁是“逍遥游”呢?下面,庄子点出了他的“逍遥游”者: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夫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几句是说,如果乘着天地自然的正气,驾驭着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物质世界)以游于无穷的宇宙,他就没有什期待的了。这样的人,是至人、神人、圣人。他们不仅看透了功名,而且看透了一切,抛弃了一切,使自己顺应于自然,无所偏执,达到“逍遥游”了。这就是庄子的真正用意,用了许许多多的比喻,想达到的就是这个目的。《逍遥游》读到这里,我们如同在一个幽深的隧洞里经过漫长的摸索穿行,碰到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岩石、化石之后,突然遇到开阔地,豁然开朗了,原来他说的就是这些!当然,放下一切,不是真的要你抛弃一切,而是不执着于这一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