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劝学

劝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劝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劝学范文第1篇

1、劝学的坐直是:荀子。

2、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来源:文章屋网 )

劝学范文第2篇

这么多名安全员,到底是如何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呢?面对着这样的疑问,安全员们众口一辞地说:“这些全都归功于我们有位爱‘劝学’的罗科长!”

罗科长,就是北徐楼煤矿的安全科科长罗贤中。

“19分先生”的转变

房井科是安全科一名井口检身工,年届五十岁的他最头疼的就是安全考试。房井科初中没上完,不仅学历低,而且年龄大,记忆力也不好,一些安全知识对他来说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在2011年的考试中,他仅仅得了19分,因此被大家送了个“19分先生”的绰号。面对着这样一位“老大难”,罗科长采取了鼓励加鞭策的方法。每次来到副井口,他都要问一问老房的学习情况,对于老房不懂的地方,罗科长主动给他讲解,直至他完全理解。同时,罗科长还给老房定了个任务,要他每天利用下井人员候罐间隙为工人们朗诵安全知识。这一招果然很灵,老房的朗诵既提高了广大工人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老房的成绩突飞猛进。在此次考试中,老房得到了91分的高分。从19分到91分,房井科成为本次考试成绩进步最大的人,对此,他最感谢的就是罗科长。

小李的成长

最近,安全科里传出了一个新闻,那就是年轻的“80后”安全员李大超成为新任的安全稽查队长,这着实让许多在一线摸爬滚打过多年、有着丰富监督经验的老安全员们为之刮目相看。小李虽然年纪轻轻,进入安全科时间也短,然而他的成长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干安全员5年多来,他表现突出,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没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劝学范文第3篇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蹂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劝学范文第4篇

1984年,我在这所山村中学教书已经三年了。学校的条件简陋极了,一栋孤零零的二层楼房,教室、办公室和老师的住室错杂在一起。最大最好的房子是教室,稍好的是办公室,剩下的楼梯间、杂屋就给了老师住。其实,说好也不过楼面是水泥预制板——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生活还很艰难的年代,结实的水泥楼面几乎是一种奢侈,让我感觉不可思议——为什么如此贫困的地方、如此破旧的学校会有水泥楼面呢?太不相称了。所有的房子都没有天花板,一楼地面是坑坑洼洼的黄泥地。操场不到半个篮球场大小,学生们在尘土飞扬的球场上抢篮球,一不小心球就滚到了坡底,得跑老远费老大劲才能找回来。校长每周带着全校师生挑土填一次操场,总想弄出一个像模像样的操场来,因为沟深坡陡,填了几年,操场的边界仅仅向前移动了一丈多,老师们开着玩笑说,填这个操场堪比精卫填海。操场还是东西两边山冲里村民的必经之路,时常有村民赶着牛羊“哞哞”“咩咩”地从操场经过,撒下一路牛粪羊屎。

我住在楼上,薄薄的木板楼——我连走路都很小心,不敢随意走,更不敢大踏步走,因为响声大,而且灰尘簌簌,担心楼下的老师受不了。我的住房里还杂乱地放着学校不多的教学仪器,楼顶几铺晒簟,前后两个窗子用纸糊着,墙面四壁龇牙咧嘴的砖头望着我怪笑。夏天还好,冬天就难受了,门缝里、窗缝里、墙缝里、木板缝里、晒簟缝里,八面来风,备课改作业,手冻得连书页子都揭不开。和我一同分到那里的一个青年老师,晚上把骑单车的雨衣穿上了,躲在雨衣里面批改作文。那一身“披挂”今天想来实在太滑稽了,可当时我想的是,我怎么没有这样的行头呢。

对我来说,最难受的还不是艰苦,而是清冷孤寂的夜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半边户”,放学后都回家了。月亮从黑乎乎的树影里升上来,山风呼呼,溪水轰鸣,偶尔一声夜猫子的尖嚎,惊得人浑身一层鸡皮疙瘩。常常在这样的晚上,我就做着进城或改行的梦。

这里是有名的花炮之乡,人人会做,也人人都做,七八岁的娃儿早早晚晚跟着大人做也能挣个块儿八毛的。山里人见识短,从来没有人想过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更没有人会因为一代又一代文盲的增多而苦恼而伤感,在他们心目中,能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够了。勤劳致富,被他们理解为只要拼命干活,就可以兴家立业。孩子大了,就得替家里做事。“读书有啥出息呢,穷山沟里还能出个秀才么?”我时常能听到家长们这样的叹息。

山野的风是平和的,山村的气氛是宁静的。然而改革的大潮正在打破这千年不变的宁静。村里不断有人出去,到深圳广州等地打工。十几岁的小伢儿小姑娘也跟着父母去深圳,在街头卖花。“挣的钱可多了。”听着年底下回家的人一渲染,村民们无不莫名兴奋。

每期开学,教室里总会多出几个空位子。这让我的心情很沉重。虽然我并不喜欢这个地方,也没有扎根这里的想法,但一想到那些可爱的孩子,本该念书的年龄,却成了深圳街头的卖花女、卖花郎,或是早早地跟着父母,在极端危险的花炮行业混日食,挣钱补贴家用,我的心就一阵阵发紧,特别是那些成绩稍好的孩子,我更是痛心和惋惜。

那年初秋,新学期开学了,我的班上又有几个学生没来报到。其中有个徐舒,是我特别喜爱的,他成绩稳定,上进心强,思维活跃,是颗好苗子。我决定到他家走访一回,也许,通过劝徐舒回校,还能带动一批孩子。

傍晚,天已微凉,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我迎着农家的炊烟走进了徐家的篱笆墙。徐舒和他的父亲正在挑粪锄菜。

孩子的父亲把我迎进屋里,他知道我的来意,很坦率地说:“没办法,他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妹,家里要个帮手。”孩子的母亲给我端过一碗茶,在旁边叹气:“孩子想读书,可学费这么高,哪里凑得起啊。”

徐舒站在屋外,不敢进来,我招呼他进屋。见到老师,孩子的眼里泪汪汪的,张口想说什么,看看父母又没说了,低头默默地站在屋角。我拉过孩子,抚摸着他的头:“孩子还小啊!”我从心底里发出慨叹,这么小的孩子,能做得了多少,又能给家里帮得了多少呢?这话我没有当着家长的面说出来。但我肯定地告诉他父亲:“这孩子有出息,兴许就是山中的金凤凰!学费你们不用愁,我给他垫上。”

说这话时,我很激动,不仅因为徐舒是我喜爱的好学生,我还想着要通过徐舒返校,让徐舒读出点名堂,来改变村里人的观念。似乎是不假思索地,我接着嘱咐他父亲:“以后只要这孩子在读书,就不要叫他干别的事。”

徐舒终于返回了校园,其他几个孩子也回来了。这孩子很懂事,也很有志气,他终于不负我的期望,考上了高中,三年后又考上了大学。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比自己考上大学还高兴,山村中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孩子的父亲请我喝酒,向我道谢。

现在想来,我对徐舒父亲所说的一番话,似乎太自信了,其实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断言孩子能考上大学,当时,真是一时的冲动,为了挽留一个有希望的孩子,我不顾一切地说出了这些话。也许是这些话对孩子起到了鼓励作用,也许是其它原因,他成功了,我也成功了。

劝学范文第5篇

1、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2、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来源:文章屋网 )

劝学范文第6篇

2、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3、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4、导入。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5、整体感知。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6、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7、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8、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9、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劝学范文第7篇

本周学习荀子的代表作品《劝学》和庄子的代表作品《秋水》,学习荀子在《劝学》中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论点的方法,了解庄子散文善用寓言和比喻、对比等写作特色。

二、重点讲解

(一)、通假字

“有”通“又”。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通“曝”,晒。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知”通“智”,智慧。例: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生”通“性”,资质,禀赋。例:君子生非异也。

“泾”能“径”。例:泾流之大

“辩”通“辨”。例:不辩牛马。

(二)、古今异义

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例:顺流而行,至于北海。

今义:特指我国的一部分海域。

河古义:专指黄河。例如: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今义:泛指河流。

于是古义:介词短语,在这种(情况或时候)。例: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大方古义:大道。“大方之家”即得大道的人,后用来指内行人,专家。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义:不吝啬,不拘束。

(三)、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形作名,善行)

顺流而东行(东:名作状,向东面)

轻伯夷之义(轻:形作动,轻视)

少仲尼之闻(少:形作动,小看;闻:动作名,见闻、见识)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判断句,状语后置)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段意思。)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前。)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

三、难点剖析

(一)、《劝学》的思路与特点。

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井然,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强调无论是学习的重要性,还是学习的作用以及在学习上所应持的方法和态度都不可以停止。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呆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课文欣赏:劝学

(二)、《秋水》的思路与特点。

第一层,写河伯自夸其大,这是“扬”。文章开篇,就说“秋水时至”,点明环境,突兀非凡,极有气势。那汩汩的百川之水,浩浩荡荡地全都汇入了黄河,致使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的形状都分辨不清,黄河雄伟壮阔的景象和水流奔腾澎湃的气势,顿然呈现于眼前。与那溪流相比,宽阔涌流的黄河水是何等的壮观啊!“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寥寥几笔,把河伯踌躇满志的心情和夜郎自大的神态描绘得神形俱现;特别是其中的“尽”字,更富有神韵,因为它不仅表现了河伯的狂妄自大,而且形象地概括出了一切少见多怪的浅薄人物志得意满的共同心理特征。通过以上生动传神的描写,为转入下文,创造跌宕起伏的文势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劝学范文第8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