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孙权劝学的启示

孙权劝学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第1篇

一、学会感恩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唐朝诗人孟郊也曾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乌鸦尚且知道反哺,羔羊尚且能够跪乳,为了教会学生感恩,在教学著名学者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重点介绍了母亲悲苦、艰难的人生历程,激发了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体会母亲那博大无私的爱,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学生只有做到了最基本的感恩于母爱,才能够学会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感谢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感谢教师教会了你知识,感谢你的竞争对手让你克服了困难……才会发现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二、认识生命的可贵

保尔曾经说过: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

冰心曾在《谈生命》一文中告诉我们:“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深刻地启发了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张晓风启示我们要“敬畏生命”;法国思想家蒙田让我们“热爱生命”。

通过对这几篇与生命主题相关课文的学习,增进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教会了学生要善待生命,因为世上还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呢?

三、培养勤奋求学的精神

当今是科技时代,是知识时代,要想做一个知识丰富、学识渊博的人,就必须勤奋好学,除此之外,无捷径可走。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讲述自己真实的求学经历和深刻的亲身体会,勉励马君则要勤奋、专心的学习。我启发学生结合课文,谈一谈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读书态度。通过畅谈讨论,学生树立了新的求学观,他们深深地懂得了成功来自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我又给学生补充讲解了四年制教材中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使学生认识到不要死读书,要扩大外在阅历,向课外延伸,因为读书贵在行万里路。

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后,学生进一步树立了学以致用,学习要与经验互补,通过学习知识提高修养等思想。

而出自司马迁《资治通鉴》中的文章《孙权劝学》,主人公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求学,最后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故事更是给学生以启迪。

四、磨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任何人在学习、实践、工作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学生往往在失败后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并战胜困难。

这正验证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在学习《再塑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蒙上眼睛后从座位走到门口,去感受海伦·凯勒生活的黑暗;接着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刚才我们只是尝试着做了一次盲人就感到如此的不容易,那么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又是如何艰辛的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呢?

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向学生推荐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不正是因为他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绝不向任何磨难低头的精神吗?

继续拓展延伸到《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他紧扼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

以上事例和名言都使学生增强了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进而磨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五、增强忧患意识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了,往往无忧无虑,很容易形成“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几千年前的孟子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何况是我们呢?

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第2篇

怎么做到让“言”的教学做到既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又能准确把握其文言释义呢?

一、重识“字”,准确译“意”

陈寅恪先生说:“通经必先识字”,每个汉字就是一块活化石,字是汉语最基本的单位,学习文言文得从识字开始。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是初一起始阶段就力求学生掌握这两个最基本识字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字句翻译上的基本规律,还可以紧扣汉字表意特点,

1.“说文解字”解词意

黄玉峰老师提出“说文解字学古文”,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学生一旦探得了汉字的秘密,许多障碍就迎刃而解了。他列举了自己上《蒹葭》时,帮助学生理解“溯洄”二字,以及学习《孔雀东南飞》的关于“相”的多种理解,这样学习文言文不但轻松有趣,更可贵的是学生学而得法,终身受益。

要达到黄老师的文化积淀不是朝夕之事,然而我们也可从文言实词的字形,根据形旁来推测义项。如“春和景明”的“景”字从“日”,阳光之义、“沙鸥翔集”的“集”从“隹”,短尾鸟也。“木”乃“树木”也,根据“集”的字形,意为“鸟儿落在树梢上”,即了解该字之义为“栖息”,这样“沙鸥翔集”这四个字呈现给学生是一幅灵动活泼的画面——白色的沙鸥时而飞翔在湖面上,时而静静地栖息在树上,一动一静,盎然春意在沙鸥翔集里弥散开来。这样学习文言词语不仅不费力,而且容易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美,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

2.对举推测晓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结构相似的句式,学习中注意结构相似的句式,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从常用成语迁移,如“狼吞虎咽”“山穷水尽”“好逸恶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如学习《岳阳楼记》时,其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其中“谗”“讥”容易写错,有的写成“食”字旁,讲析时,可从结构入手,“忧谗”与“畏讥”是并列结构,意思相近,那么“谗言”“嘲笑”都是“言”字旁,学生弄清“讥”的意思就可以把“谗”的意义记住并掌握了。再如学习《与朱元思书》时,理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绝”“穷”意思相近,都是“尽,消失”之义。这样循着文言词语的解释规律,学习文言实词的效率就会提高。

3.联想推断识“字”义

因为成语和现代词语中保留了许多文言词汇。课堂上下,运用联想法来推断,就是先借助熟悉的成语或现代词汇来推断该词在成语和常用词汇中的意思,再由此迁移到文言文里,如:“长跪而谢之”的“谢”,可以联想到“谢罪”,道歉;“薄暮冥冥”,可以联想到“日薄西山”,迫近;由“辍耕之垄上”的“辍”,可以联想到“辍学”,停止……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无知,这样活学活用,文言文“言”的教学才会盎然生机。

二、重诵读,读中会“意”

对这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文言文作品,诵读是会“意”的钥匙,是培养语感的捷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确,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与气势来,最终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那么文意的理解就不为其难了。诵读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示范读,激趣兴味

范读文言文,让学生懂得如何读书,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关停顿、句读等知识点与划分方法,以口诀或顺口溜的形式教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例如用这样的顺口溜“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2.品味读,知文会意

所谓有语感,就是能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语感是可以训练的,其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反复品读,在品读中知文会意。注意语气词“也”“邪”“耳”等细微差别,如在《孙权劝学》一文中品味对话的意蕴,孙权的语重心长,鲁肃的由衷赞美以及吕蒙的调侃自豪尽在读中。

3.想象读,悟情入境

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写景抒怀的文字。

像《与朱元思书》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像《记承天寺夜游》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像《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这些文字里的妙处不仅仅是通过“字字落实”的准确翻译而能得以体味的,疏通文字障碍后,引导学生驱遣着想象力来读这些文字,再借助音乐媒体,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清韵。

三、重积累,树立意识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真正有效的积累应该是在学生自主积累的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从量和质上分层积累语文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完善积累。文言文学习更是如此

1.重实词的隐性积累

实词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文言词汇是“言”的教学的重点,除了常规的实词显性积累,落实到作业外,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的隐性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形成日积月累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单篇课文的实词学习时,教师仍要注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做到新旧勾连,古今关联。

2.重文言句式的积累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课堂上要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为了利于学生学得有趣,可以采用造句的形式强化这样的句式。

如学习“判断句”时,首先明确此类句式的特点,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还有“乃”、“为”、“非”、“悉”、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然后用游戏的形式要求学生用当堂造句,或者将教师出示的现代汉语改写成文言判断句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于此类句式的理解记忆会得到强化。

3.重课外的文化积淀

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备课 教学预设 学习 有效性

作为教师,走下讲台后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反思当堂课的教学情况。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懊恼由于对课堂掌控不好,因而使一节本该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奇、草草收场,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潜下心来认真思考,追根溯源,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预设,没有实现教学的生成性,让自己在讲台上扮演了“教书匠”的角色,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符合“大语文”观念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在长期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让感知能力与情感态度得到升华,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我想我们老师可以从备课着手,实现课堂教学预设性生成的有效达成,兴许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备课与教学预设的关系

备课是针对实际教学活动所作的筹划和安排,它要求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教学情境展开教学,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

预设是备课最基本的工作。它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育活动。

因此,备课与合理的教学预设从教师本身、学生自己、教材资源、课堂掌控等多方面宏观地对课堂进行了一个构想,以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二者相辅相成,通力协作。

二、认识备课新内涵,找寻备课新突破。

传统的备课事实上主要是备教材,尽管有时也讲究方法,但这个方法实质是教法,并且主要是文本的教法,总体而言对学生重视不够。而新课改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备课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认真分析学情,在课前寻找有价值的依据,设计有创建的问题,创设发展学生的课堂,调动学生的经验贮备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实现课堂“合理预设”到知识“自然生成”的过渡,达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教学理想。为此,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寻找备课的突破点,使知识在动态的课堂活动中充满激情与精彩。

1. 开发课程资源,为学习者设计教学

如何利用好课本,同时照顾到课本资源带给学生的学习感受,让每堂课负载的教学任务得到有效的传播,我想老师对课程资源的掌握与挖掘就很重要。

记忆中教授《丑小鸭》一文,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实现“不懈努力、不屈抗争”的情感的升华,总是通过老师讲解与点拨来完成,一节课下来,总感觉适合学生阅读的童话被老师个人肢解得有些零乱,学生也没有感受到童话的美好。后来我改变教学策略,对课文的教学做了简单的设计:

①小鸭命运的蜕变:_____的小鸭 _____的天鹅。

该部分由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填词,学生的答案让人眼花缭乱,但几乎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卑微的小鸭,高贵的天鹅。当看到学生展示的答案,我内心一阵欣喜,因为学生的回答完全证明了他们已经读懂了课文,我准备继续跟进。

②小鸭到天鹅的变化就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它还是原来的它,是什么力量让它由卑微变得高贵?当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就犹如一个炸开了的锅,孩子们众说纷纭,但都围绕一个主题:“因为小鸭坚强”。这个时候,我想孩子们已经完成了学习目标。要实现情感的升华,我又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尝试仿写。

③根据提示,仿写2个句子:

丑小鸭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感谢生活中的不幸。因为经历一次困难,我学会了承受;经历一次失败,我学会了反省;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由“丑小鸭”到“我”的称谓变化让学生将课文的情感自然地过渡成了自己的体验,一方面实现了情感态度潜移默化的体验,另一方面还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对比以往对《丑小鸭》的教学,一节课总觉得时间不够,学生状态不佳。而这样的设计相对而言,一节课绰绰有余,并且课堂气氛很活跃。在不知不觉中听到了下课铃声,学生都很诧异地说出:“下课了,这么快!”那一刻,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高兴与满足的表情。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满意的地方就是教师很轻松而学生学有所获。追根溯源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照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后我深思,每一堂课都负载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对某个重要知识的理解掌握,学习能力的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形成等。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能靠政治说教“贴标签”式贴上去,而是要靠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移默化的积累而获得。

因此,我们教师需要把握好课程资源,并“为学习设计教学”。体现 “以学习者为本”的追求,这才符合今天新课改背景下“大语文”观念的要求。

2.优化教学设计,做到深入浅出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称。”这就强调教学设计要针对各种教学相关要素进行选择和组合。

议论文是初中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认识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找准论点、理清论据这一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单纯理论的讲解只会让学生越来越糊涂。后来我用一个“小儿科”的例子让学生认识了议论文:

论点: 我最喜欢爷爷了!

论据:①爷爷喜欢我;②爷爷从来不骂我;③爷爷买冰棒给我吃;

④爷爷带我到游乐场玩;

简明、通俗的举例,学生就轻松地认识了议论文,并明确了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深入浅出的教学体验让我感受到,教师不能局限于参考书上的教学建议,而应针对学习者,对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课堂教学预设性生成的有效达成,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彰显个性,备课时超越教材

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以前的。 教师要有这样的教材意识:教材不是教学唯一的凭借,在教学中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增删取舍。教师不能囿于教材,而应站在教材之上,将其作为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加以审视,科学地加工教材,准确地选用教材。我的做法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五篇课文,备课时我分析了单元文章的特点,都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们探寻这些杰出人物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于是,我改变了以往按照课文序号顺序上课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单元教学法,并为这个单元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伟大人物的感人事迹;

②能力目标:学会准确地判断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人物写作练笔;

③情感目标:领会杰出人物的精神,并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

3.2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判断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②以一位同班同学为对象,进行写作练笔;

3.3教学过程:

①阅读课文:教师设计活动“中外风流人物我评说”。让学生在感知课文5个人物的基础上就为这5个人物排序,并为喜欢的“前三强”说出崇拜的理由。

(此环节是为了检测学生对人物的认知情况,同时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

②写作练笔:以一位同班同学为对象,不得出现同学的姓名或昵称,至少使用3种人物描写方法,写一个片段,字数不限。完成之后用猜谜语的方式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同学作为“小老师”,准确地猜出了谜底,就说明写作成功。

(此环节旨在用“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描写方法写作。)

3.4课后反思

这样的教学设计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整个课堂变得十分热闹,同学参与学习的热情也很高。按照以往“中规中矩”的教学设计,这个单元至少需要8个课时才能完成,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花了4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课堂启示我: 教师应带领学生大胆延伸、修改和重组教材的一些内容,精心打造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论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只有敢于超越教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内涵日趋完善,我们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了解新课改中备课的内涵,认识到教学设计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最优的选择与组合;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者、学习资源和一定的环境而进行的运筹,注重教学结果的高质量,一则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二则让课堂创造可以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