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修改一段话

修改一段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修改一段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修改一段话范文第1篇

一、命题规律探微

扩展语句的形式很多,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式:一、丰富式扩展,二、情景式扩展,三、续写补写式扩展。高考出现的该类试题以“情景式扩展”为主。下面我们分别举例分析。

(一)丰富式扩展

题目所给的扩展对象往往是一个只有主干部分的主谓句。我们知道,句子主干仅仅是搭起了一句话的骨架,要想使句子真正生动、丰富起来,就必须在限制中张开思维的翅膀,补充枝叶部分,即给句子添加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扩展下面的句子。

“她走来了”

扩展1:加修饰成份

她面带微笑缓缓地走来了 。

扩展2:加修辞手法

她面带微笑缓缓地走来了。像一缕温柔的杨柳风,像一片悠悠的五彩云。

扩展3:加表现手法

她面带微笑缓缓地走来了。像一缕温柔的杨柳风,像一片悠悠的五彩云。不,杨柳风没有她的仪态万方,五彩云没有她的婀娜雍容。

(二)情景式扩展。

给出几个情景信息词,然后根据这几个词提供的信息、在“限制”中张开思维的翅膀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种形式由于所给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一定的空白,给我们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想什么?怎么想?这对我们的思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请看下面训练题:

例如2005年重庆卷第4题:根据要求,分别写一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词语顺序可以不分先后,且字数在20到30字之间。思想健康,语意连贯。

想像雾倾听

(1)、表现“欢快”:

(2)、表现“忧愁”:

解析:扩展时要根据规定词语和限制的感情展开思维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使这些情景变得生动形象,丰富饱满;只要与这两种情景相一致,且分别融进提供的三个词即可。

示例:(1)、我们的想像也随着林中的雾气弥漫开来,虽然到处朦胧,我们依然能遥看瀑布,倾听泉声,品嗅百草……

(2)、倾听着泉水幽幽的哀鸣,蒙着愁绪不结的雾气,你说,我们忧郁的心中怎能容下想像翅膀的翻腾。

(三)续写补写式扩展:

指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能根据所提供的具体语境补写或续写一段话或一句话。补写或续写的句子必须做到与原文中心一致,文意相通,语境和谐,句式相类,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一致。

例如:2004年(北京卷)25.照应给出文句的意思,续写一段话。(4分)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你看,

----------------------------------------------------------------

【分析】在“限制”中张开思维的翅膀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要明确什么是“高雅音乐”。“高雅音乐”是与“流行音乐”不同的概念,主要指古今中外音乐作品中经久流传、格调高尚、不粗俗的作品。其二,续写的内容必须是对“陶冶性情”、“激励斗志”、“抚慰心灵”三个要点的简要解说,不能脱离“高雅的音乐”及其作用进行扩展。其三,要按照前面内容的顺序连贯地安排后面文字,做到前后呼应,又不可以完全重复前面内容,而是要做必要的展开。其四,“你看”二字说明后面文字要用形象再现法,进行细致描绘,恰当使用修辞,表述语言既要精炼明确,更要形象生动,使读者感到如在目前。

二、思维点拨及技巧

1.抓住限制和提示。一般来说,语句扩展题都会对扩展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或提示,考生可据此张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描写并扩展。

例如:【2007重庆卷】7、有人说:“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续写一段文字。要求:续写的话与引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字数在70至90之间。(6分)

2.强化细节性特征。细节描写可以使内容得到更为细致的描绘,有助于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例如,“他朝前走去”,可扩展为“他慢慢地直起身子,看了她一眼,转过头,一步一拐地朝前走去,走去……”。

3.突出情境的展现。展现具体的环境,描写具体的情景和氛围,可很好地增强内容的表现力。

例如,“他给我拿来了一本书”,可扩展为“那天下着雨,他也没敲门,直接走了进来,递给我一本最新版本的《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语文》,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书挺好的,你可以参考参考。’”

三、答题策略小结:

1、认读题干,明确要求

2、吃透原句,明确方向

修改一段话范文第2篇

本门市部聘请本地最著名的装潢公司,经过20天的精心设计施工,现已顺利完工,室内装饰一新,富丽堂皇,很有气派。兹定于5月1日正式开始营业,欢迎广大顾客光临选购各类百货。

答: 。

2.下面的文字应补上一句话,意思才连贯。应该在什么地方补?补一句什么话?

①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②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③说一定“能”或“不能”,都不恰当。④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1)应该在( )句与( )句之间补写一句话。(只填序号)

(2)补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在文化中,时间被想象成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②在文学中,时间的流逝,往往伴随着诗人对生命的咏叹。③在爱因斯坦那里,时间却是相对的,失去了向度。④《时间的形象》给我们描述了种种时间形象——时间在文学、文化和科学中的形象。⑤在牛顿那里,时间是绝对的,具有同时性。⑥又被理解成不可逆的“线性模式”。⑦然而,科学对时间的阐释却复杂得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文章要打动人心,是应该带有情感的。②好的理论文章未尝不可以具有抒情的因素。③但是,人们有一种成见,以为既是理论文章,就难免枯燥。④梁启超的“新文体”在“五四”前有很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笔锋常带感情”。⑤其实不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西山公园有一则通告:“公园内严禁打鸟,严禁攀折花木,违者罚款10元,情节严重者押送公安部门处理。”请你用委婉得体的语言改写这则通告。(不少于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某厂家附在产品包装袋里的“回函卡”正文中有一段文字,写得不够准确得体,请修改完善。

亲爱的顾客,谢谢您的惠顾。本厂产品刚刚面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请您对本厂产品提出宝贵意见,并寄回本厂,我们将回赠薄礼,请海涵。以便我们改进。

改正后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奥运会上,我国一名运动员在外国运动员失误后获得冠军。在回答记者“这次获胜是否有偶然因素”的提问时,他说:“不,就应该我得金牌。”有人认为这虽然是一种回答方法,但有些粗糙。怎样回答会更好些呢?请你替这位运动员设计一个回答。

修改一段话范文第3篇

从阅卷情况看,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修改正确率不是很高。个中原因一是由于中学淡化语法教学后,学生识别病症的能力较差,二是我们教学中缺少规范化训练,即便学生识别到了病症正确改正也没有能够得分。如何让学生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减少在辨析修改病句中的失误,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点来谈一谈:

一、 看清题干要求,寻准切入目标

如果是选择题,我们首先要看清楚,命题者是让我们选择“有语病的一项”还是“没有语病的一项”。“有”和“没有”,误差很大,对于客观题来说,有没有看清楚就决定着结果对与不对。

如2011年江苏南京中考题

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嫦娥二号”航天飞行器在圆满完成了探月任务后,飞离月球,开始新的宇宙探测之旅。

B. 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所以,食品生产企业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C. 在世人的广泛关注下,“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终于如期成功举办了。

D. 让市民及时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南京市在网络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微博城市广场。

大家要看清楚,这题是让我们选择“有语病”的一项,这样我们就有针对性了。读到B项,“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 这是很明显的前半句“是否”两面含义与一面含义搭配不当,可以确定答案是B选项。C、D读起来也就轻快、顺畅多了。

再如2011年江苏扬州中考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A. 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 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 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这题是让我们选择“没有语病”的一项,我们首先看A,立即想到了成分残缺中缺少主要的标志:“通过……使……”,显然,这句话没有语病,主语是“我市环境卫生状况”。读完A,已基本可以确定答案。而B项中,“动情的朗诵”让人“目不暇接”,听觉和视觉词语搭配不当。C项,错在不合逻辑,应是“指出并纠正”。D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上“号召”作为“响应”的宾语。

当然,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在A、B、C、D四个选项中即使选出了正确的选项,更要做到细致,知道有语病的选项是“病”在哪,如何去修改。这样,长此以往,语感自然而然便得到了加强,判断和辨析病句的敏锐度也得到很大提高。

如果是主观题,就更要学会把握题干提示语言向我们提供的一些宝贵的信息,它能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病点。如:

2011年江苏苏州中考题

下面是某位主持人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几处语病,请按要求修改。(3分)

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饮食卫生工作是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从事肠道疾病研究多年,在国内医学界小有名气的王健教授,他将用生动的案例告诉大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做法并非没有问题,只要及时纠正,才能获得健康。

① 文中有一处重复累赘,应删去“ ”一词。

② 文中有一处语言不得体,应将” ”改为“ 。

③ 文中有一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

这题的题干部分的提示很细致,为学生提供了修改病句的方向,降低了做题的难度。但同时,这段话中的病处辨析起来,也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我们反复咀嚼,会发现:① 中“目前”与“当务之急”重复,应删去。② 中主持人的开场白中, “小有名气”用来形容“有幸请来”的人不够恰当,可改为“鼎鼎大名” 。③ 中的关联词,要么是“只要……就……”,要么是“只有……才……”,二者不可混用。

中考时,能把握题干的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答题,会使我们在紧张的两个半小时中走些捷径,节省了做题时间,也会后面的阅读与写作腾出更多的时间。

二、 熟悉病句类型,做出准确判断

简单地说,这一环节就是辨析病句,识别和分析病句的“病因”。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判断病句类型,这就需要我们熟悉“病症”,对语病的一些典型的病句标志有一定的敏感性。

除了以上我们略微举的一些题型,还比如:

1. 词语搭配不当

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应该为“北京的秋天是美丽的季节”)

2. 否定不当

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3. 成分残缺

缺少主语: 在新版课标推荐的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中,涵盖了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人文、科普读物。(应删去“新版课标前”的“在”)

缺少谓语: 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缺少宾语: 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 句子歧义

母亲节,她瞒着妈妈和爸爸买了一大束康乃馨,准备以此作为礼物,给母亲一份惊喜。(表意有歧义,一种可以理解为她瞒的是“妈妈”,另一种可以理解为她瞒的是“妈妈和爸爸”)

5. 成分赘余

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元素明显不足,营 养状况令人不胜乐观。(“不胜”本身含“令人”的意思,删去“令人”)

病句的种类繁多,但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在病句类型分类上太过苛求,只要能把握句意,发现语病,并能作出精简、巧妙的修改,使语句通顺明确就行。对于病句,不必死记其类型,只要多练习,能够发现语病并能够改正就可以了,且对我们同学的写作业大有裨益。

三、 必要增删换移,修改精简高效

修改病句,不是再造,一定要遵从句子的本意,且讲究精简。有人总结为四字口诀:增、删、换、移。增,是增加句子残缺的成分;删,是删去句子重复啰嗦的词语;换,是换掉搭配不恰当的词语;调,是调整错乱的语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的,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应简要、高效。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谈一谈:

2010扬州市年中考语文试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当天的《 时报》报进了一些义务献血者的动人事迹。

B. 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双休日加班的报酬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C. 能否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D.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倾听着著名作家秦文君作“亲近文学”报告。

解析 这题让我们选择有语病的一项。首先看A,读来通顺。再读B,“广泛”一词意思为涉及的,方面广,范围大,普遍,用来与“意见”相搭配,显然不合适,应该将“广泛”移到“交换”的前面。C项,删去“能否”。D项,“目光”与“倾听”搭配不当,应将“倾听”换为“凝视”。

2012江苏宿迁市中考语文试题

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4分)

① 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② 中考和高者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③ 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支持这一做法。④ 认为这样做就有可能防止改善学生书写质量差的状况。

解析 第②句缺少与“采取”相搭配的宾语,应在句尾加上“的做法”或“的措施”、“的办法”、“的行动”等) 。 第④句否定不当,应删掉“防止”。

总之,修改时,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四、 模拟训练提升,中考实战演练

下面,大家不妨按照上述我们所涉及的方法,来小试身手:

1. 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① 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②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创造和探索的前沿。③ 他能从乡土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④ 对于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 句,修改:

第 句,修改:

解析 ① 将“联系”与“紧密”位置调换一下。④ 在“重要”后添加“地位”。

2. 选出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B. 日本是否把和平发展作为长远的国家战略,是和平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C. 为了防止秋季手足口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个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D. 目前,要使重归风平浪静,日本唯有做到:承认争议,搁置争议。

修改一段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教学;写作灵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作文,它能让孩子们迅速地理清思路,抓住写作要点和方向,达到快速构思和快速写作的目的。

一、思维导图能“无中生有”,让学生找到写作灵感

下面一段文字是一个二年级孩子的习作《美丽的秋天》:

秋天真美啊,美得就像一幅图画。我喜欢美丽的秋天。

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孩子,有这样的表达,按理应该是很不错的,她不仅写出了秋天的美,还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然而,这段话基本上是概括性语言,缺乏描述性语言,秋天有多美,却没有具体体现。怎样才能让他们通过文字来表达秋天的美呢?

孩子们都喜欢亲近大自然,秋天对他们来说触手可及,头脑里有丰富的表象,但他们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能把他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他们心目中,秋天的田野、果园、树林、动物、天空……这些事物都太熟悉了,可是怎样把头脑里的这些信息调动起来,付诸文字,这就需要思维导图的引导。我问学生:“你能把美丽的秋天画出来吗?”她眨巴着眼睛,点点头说:“能。”很快,她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画卷:田野里有金黄的稻子、火红的高粱;果园里有红彤彤的柿子,还有红红的苹果;树林里,有黄黄的树叶;天空蓝蓝的,不时有一群大雁飞过……

接着我指导她对这幅画的内容进行了增删,顺序进行了调整,然后问她:“现在你能看着自己画的图,按照图上的顺序把这段话修改得更好吗?”此时,孩子眼中闪烁着光彩,自信满满地回答我:“能!”不一会儿,《美丽的秋天》的修改稿诞生了:

秋天真美啊!田野里,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红红的高粱像燃烧的火把。果园里,有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柿子。红红的柿子多像一个个小灯笼啊。树林里,树叶黄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就像一只只蝴蝶在风中飞舞。天空蓝蓝的,一群大雁飞过,它们的队伍多整齐啊!秋天真美啊!我爱美丽的秋天!

修改稿的文字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田野、果园、山林、落叶、蓝天、白云……特别是小作者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刻画,色彩搭配上以火红、金黄为主,寥寥数笔的描述,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和意境美,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和对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

二、思维导图的发散特性,能帮助学生联想出更多的细节

低年级的孩子在习作时,往往过多使用概括性言语,缺少细节的描绘,使文字干瘪无味。如果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绘画这个像游戏一样的环节将要写的内容画出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在画画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不断想象、揣摩、增删每个细节,写作时再把图像转换为语言文字,就不会缺失细节刻画了。

下面是一个二年级孩子写的《去游泳》:

今天,下小雨。我和爸爸去游泳,我玩得很_心,我说:“下次还来。”

显然,游泳是学生亲自经历过的,他的头脑里一定有相关的趣事和细节,但这段文字却写得如此粗略,没有相关的细节刻画。怎样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细节表现出来呢?我让他把去游泳这件事情用简单的图标和色彩,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用曲线连起来,把画出来的内容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标记一下,尝试着以画写作思维导图的办法来指引他写作。图画好之后,再让他把图上的内容一一叙述出来,形成文字。

下面是修改后的习作:

今天,天下起了小雨,但是天气还是很闷热,我和爸爸去江边游泳,游着游着出太阳了,金黄的太阳向我们眯眯笑,水变得更蓝了。江边还有很多游泳的人,就像大锅里下饺子一样。爸爸教我学习游泳,我学得很认真。虽然我呛了几口水,但有爸爸在,我一点不害怕,还是继续学游泳。爸爸夸我真勇敢。我要早点学会游泳,就可以像爸爸那样到深水区游泳了。

这段文字比起前一段,不仅仅是字数的增加,在文章的表达技巧上也有大大的提升。小作者通过画一个简单的写作思维导图,写出了一段更生动的话,而且自然地运用了环境衬托描写、动态描写、场面描写、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直接抒情、语气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写作技法,把自己先前写的一段话修改得更具体、更能抒发心中的感受。可见,写作思维导图可以引发对最初、最真切感受的回忆和思考,让事情的经过、情感、思绪毫无保留地、快捷地通过图画的形式直观地记下来,让思想的火花一旦闪现,就立即得到捕捉,并不断生发下去,丰富文章的细节。

思维是作文过程的核心,只有抓住思维这一条主轴,作文才能有深度、有广度。用思维导图指导作文教学,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条理性、创新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就能写出内容更丰富、思想更有深度的好文章。当然,思维导图的神奇魔力远不止这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让思维导图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修改一段话范文第5篇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的时候,是写作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老师要求学生多写放胆文,如经常写日记,还要多进行片段练习,如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或看过的一处场景,叙述自己经历的事情和心中产生的一些想法等。除此之外,老师还要经常设计一些“连词写话”的训练。这样既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始把笔头写顺,为今后写好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连词写话”就是教师出示几个词语,让学生写一段通顺的话,用上这些词语。这比简单的造句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出示的词语之间可以是有关联的,如出示“害怕、颤巍巍、怦怦直跳、紧张”,让学生写一段自己背课文时的感受。出示“专心致志、一会儿……一会儿、皱眉、微笑”这几个词语,让学生写一个同学认真学习的情景。这些词语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容易掌握。有的学生开始能写50个字,后来慢慢地就能写到100~200字。

学生练习得比较熟练了,老师还可以出示一些没有关联的词语,让学生大胆想象,合情合理地想象。如出示“驷马难追、变压器、天下无敌、出乎意料”四个词语,让学生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因为词语之间没有联系,每个词语都是独立的,要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到一段话里,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练习老师应该先在课堂上具体指导,等学生练习得有一定成效时,就可以在课外布置。有个学生很会想象:“小明家有一个变压器和总开关,变压器以为自己是天下无敌,骄傲的变压器对总开关说:‘你敢碰我吗?……’”接着写它们之间的争论,恰到好处地用上了这几个词语。又如,出示“拳头、钢笔、诚恳、歉意”几个没有关联的词语让学生练习写话,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开始要让学生运用有关联的词语练习,做到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在练习的时候,老师要告诉学生,词语的先后顺序可以打乱任意组合,对写得好的要鼓励,在班上展示,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因为是片段练习,文章的缺点,如表达不清、语句不顺的地方容易被发现,也容易修改。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因为是片段练习,老师也容易为学生做示范,有了老师写的范文引路,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每上完一堂语文课,我就布置一个这样的练习。学生都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后来许多学生都能自己设计词语自己练习,学生的作文兴趣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

修改一段话范文第6篇

一、词语分类,发挥词语教学的多功能作用

我们只要在教学细节上多动脑筋,既进行词语教学,又进行多重的思维训练,就能一举两得。我校青年教师王老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一册《自己去吧》一文时,在集中识字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带 风景 那 学会 去吧 好吗 您 深 自己。

(2)学生自由读词。

(3)指名读,教师正音。

两次试教后王老师做了修改:

(1)出示:第一组:去吧 好吗。

第二组:您 深 风景。

第三组:带 那 学会 很美。

(2)学生自由读词。

(3)指名读第一组词,引导学生找规律,用“你发现了什么”(“吧”、 “吗”读轻声,都是“口”部)来启发学生。教师指导读好轻声字词,并指导记字形;指名读第二组词,提示学生发现了什么(“您”和“深”是前鼻音,“景”是后鼻音)。教师指导读准前后鼻音……

王老师的第一次词语教学采用的是集中识字的传统教学方法,只是达到了会认读的结果;第二次采用抓住这些词语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的方法,不仅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而且让学生探索识记字词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词语的特点。学生在掌握字音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了解词语的特点。

教学环节设计上的细微变化,就能让学生在分类、整理、归纳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习惯。这样的词语教学不仅完成了认识生字、新词的“专”,而且完成了词语归类练习的“多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概括梳理,发挥词语教学的多功能作用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浮光掠影的通识,阅读课前清扫障碍似的孤立的词语解析,不应是词语教学的归宿。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不应仅仅定位在为阅读服务上,而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一位教师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找到了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连接点,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听写“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这几个词语,其余的学生在本子上听写,并引导学生想一想:这几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课文说: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在一个学生听写词语的边上板书:祖父),我也一天都在园子里(在另一位学生听写的词语的边上板书:我)。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指着板书)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 ,我 。读到这里,你最想说什么?(祖父在干农活,我也在学干农活……)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干农活。

4.具体研读词语听写中的“下种”、“铲地”、“浇菜”几个自然段。

5.课文中除了“我”在园子里学干农活这方面体现“我”在玩、在闹外,还有什么地方实际上在写我玩?你找到了吗?请你来读一读,说一说。

6.读到这里,你能感受到“我”在这个园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吗?

学生概括后上来写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同学们,作者在园子里跟祖父做的这些事,实际上过的是这样的生活。我们一起来读读同学们概括的词语……

从这位教师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有效地进行了课文预习的检查,而且以几个词语为切入口,对全文进行了梳理,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

还有一位教师在《狮子和鹿》的教学中,运用词语教学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她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词语:倒影 匀称 珊瑚 欣赏 抱怨 逼近 犹豫 凶猛 撒腿就跑 挣脱 狮口逃生 差点儿。

2.自由读――齐读,教师正音:挣(zhèn)脱。

3.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吗?

出示:一天,一只鹿在池塘边喝水,十分( )自己美丽的角,而( )四条腿长得难看。鹿忽然发现一头狮子向自己( ),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 ),而两只美丽的角( )让它送命。

提示:请用上黑板上出示的词语。

一个小小的提示,把词语与课文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词语教学既引导学生掌握词语,又利用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反馈,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这样使词语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整个板块扎实有效。

三、深度挖掘,发挥词语教学的多功能作用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内容。在进行词语教学时,应根据词语及文章的特点,将词语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在词语学习中能对文章的内容获得理解。只有词语教学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才能让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月光似水……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段时,安排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环节。首先,他让学生将这长长的一段话锁定为一个词“坎坷”。接着,他启发学生:“阿炳有哪些‘坎坷’的经历?阿炳在‘坎坷’面前有没有屈服?他有没有战胜这些‘坎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阿炳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等词句。然后,教师又说:“是啊,你又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这些话使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在他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画面写成几句话……”

一位学生写道:“我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被子,没有枕头。”一位学生写道:“在大雪纷飞的时候,人们都在家里围着火炉,吃着丰盛的晚餐。只有阿炳一个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大街上挨饿受冻。”

在这情感的喷薄点上,教师最后总结:“孩子们,刚刚我们看到了漫长无边的‘坎坷’,看到了令人心酸的‘坎坷’,看到了饥寒交迫的‘坎坷’……就在阿炳的身上,写尽了他的全部――”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坎坷!”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紧紧抓住“坎坷”一词,先把长长的句子读成一个词,再把一个词读成长长的一段话,然后又让学生围绕“坎坷”一词进行想象,最后又将想象浓缩到“坎坷”一词中。对“坎坷”一词在《二泉映月》这样一个特定的文本语境中进行了深度挖掘,教师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去触摸词语的温度,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这样深层次的词语教学,充分开发了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挖掘了词语教学的多种功能,实现了多纬度辐射。

修改一段话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分层导学 目标层次 因材施教 语文素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49

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阅读认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等方面的差异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并随着阅读教学的进度和学生掌握阅读能力的变化,调整并采取相应的阅读活动策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分层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预期的阅读目标,从而既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语文活动主动性,又有效培养学生个性阅读和实践活动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一、立足目标层次性,实现有的放矢

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因而阅读课堂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在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差异,如根据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运用语言能力等因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安排不同层次的阅读内容。对个性阅读能力较高的学生适当加大难度,对个性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则需要分散难点、形成梯度。在这样有层次的目标下,可使学优生和学困生都积极参与文本阅读的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穷人》时,教师可把语文基础知识较扎实、个性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组合成男生A1、女生A2组;把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组合成男生B1、女生B2组;把语文基础知识较差、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组成男生C1、女生C2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时,教师可要求A1、A2组的学生从文中寻找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了解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初步掌握文本的各种写作手法;要求B1、B2组的学生做到熟读课文,从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到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运用;辅导C1、C2组学生通过读通课文,能够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课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时,教师可要求A1、A2组学生能够从文中寻找这些片段、语句,自主地进行品味、研读,并能发挥想象、填补桑娜心理矛盾的详细经过,有效地训练A1、A2组学生阅读思维、语言运用能力;帮助B1、B2组的学生从文中寻找这些片段、语句,通过对话交流及点拨,让B1、B2组的学生掌握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为C1、C2组的学生逐句讲述意思,让这些学生多读课文,既掌握文本内容,又逐步学会用语言进行表达。

二、重视环节层次,实现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只有选取合理的阅读教学组织形式和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使阅读教学得到顺利进行,保证阅读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要针对这些学生各自的特点,确定阅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后,选择适合学生掌握阅读能力的教学形式,借助一系列有坡度、有层次性的教学环节进行阅读教学,并把学习文本内涵,训练阅读素养的时空留给学生,引导学生采用最科学的阅读学习方式学习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教学《白杨》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学生理解这一片段的含义后,教师对A1、A2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讲解―练习―探究―教师点拨―再练习。教师把阅读、语言运用的掌握、提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如,要求A1、A2组学生运用段中画横线的词语说一说,自主动笔仿写一段话。教师对B1、B2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讲解―练习―引导―再练习。教师适时进行讲解、点拨,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掌握阅读、语言运用能力。如,让B1、B2组学生也利用画横线的词语说一说,自主动笔仿写一段话,并相互修改、补充。教师对C1、C2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讲解―分解练习―纠错―完整练习―纠错―再练习。教师采用了反复讲解、纠错、练习的教学形式,让这一层次的学生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如要求C1、C2组学生运用画横线的词语说话时,教师和A1、A2组学生在一旁帮助纠错、补充,直至他们掌握利用画线词语说一段话。在语言训练中,学生再一次感受了白杨不怕困难顽强执著的精神,感悟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体验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这种分层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活动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鼓励学生相互竞争,实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目标转换,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同一水平,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分层考核评价,调动后续阅读热情

教师要善于利用考核评价层次性,在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进行评价时,让不同水平、不同素质和条件的学生都能看到自身发展的起点与潜力,一方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研读,或让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很快掌握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勉励阅读兴趣不高或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文本解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持续性阅读欲望。利用层次性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品尝获取成功的情绪体验,激励和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热情。

修改一段话范文第8篇

一、在听的方面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

学习英语是为了交流与运用,这就要求小学生首先要学会听,要能够听得懂别人的英语发音与所表达的意思,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会听是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听教师的发音以及磁带中的英语朗读,听得多了,就会形成对英语语音的自然反应。学生用心听教师的语音范读时,要细心察看教师的口型,识别不同的发音。学生在巩固知识时可以借助平面镜进行训练,用心听英语磁带中的发音,认真模仿,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复读机进行反复的单词发音训练。在听取英语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刚开始可以一边看着课文,一边听录音,等熟悉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尝试着丢掉课本直接听取课文录音,跟不上的时候,可以打开书再看看,直到完全不看课本,闭着眼睛沉浸于课文录音的听取中。在英语课上,小学生因其年龄小而注意力不易持久,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英语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听力对于其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比如,在学习5A Unit 5 相关内容时,笔者先向前排的一位女学生进行提问: What did you eat this morning? What time are you coming home today?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这位学生回答过后,紧接着变换成第三人称问班级的其他学生:What did she eat this morning? What time does she go home today? What does her father do?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对自己和家庭的一些情况加以介绍,接下来让其他学生依照情况介绍进行问答。在这个^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用心听其他学生的英语表述,如果发现错误,举手发言说出问题之处,并给出修改意见,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自然就会认认真真地听别人的英语表述,听的时间长了,效果就出来了。

二、在说的方面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

不少小学生只会做题,不能用英语和别人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不会害羞,也愿意在他人面前进行表现,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采用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英语表达的机会。例如,在进行3A Unit 6 Colours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的情景设置进行表演。如一位学生站起来问:What color is my shirt?马上就有一位学生进行回答:It is yellow.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在学生进行英语说话训练时,教师要用英语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如Very well;That's great;Speak well等,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即使有些地方表达不过关,教师也要给出Once more;Next refueling等鼓励性话语。另外,英语口语训练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要把训练拓展到课前、课后以及家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做出这样的要求:课余时间尽可能地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尽量少用汉语进行表达。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觉得别扭,不会说的词也比较多,但一旦养成了习惯,就会越说越顺、越说越好。比如,在一次课间时,笔者就听到了两位学生的对话。A同学:Where did you go on Sunday?B同学:My brother and I played in the park all morning. We're happy to play.虽然学生说得比较生疏,但却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三、在读与写的方面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

要想学好英语,需要多读,只有读得多了,才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英语表达时就会用上。小学生善于模仿英语发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带领学生多读多听。教师要充分利用配发的英语磁带和光盘,带着学生跟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英语类报纸或刊物,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英语词汇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英语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为了能有好的表现,就会认真准备,多读多练,习惯自然也就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