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平的爱

公平的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平的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平的爱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效率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关于什么是公平,自古以来有许多不同认识,当前我国的普遍观点是把公平与效率相对应。但从实现公平的目的来看,公平是正义的同义语,是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是互利和仁爱的结合,是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状态。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特点。实现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应该既研究其普遍性,又认识其自身特点,根据其本质特点实现其发展目标。

一、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公平是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

公平的本质必须从追求公平的目的去寻找。公平的目的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了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就必须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平等。没有效率就谈不上发展和富裕,但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不等于每个人的富强。发展是硬道理,如何发展也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公平的发展,本身就包括如何发展。公平如同正义是不能与平等和效率任何一个目标兼顾的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正义虽然有多种解释,但以追求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公平是其本质特征。罗尔斯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如何有效和有条理,只要它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善和废除。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要制度决定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利益划分的方式和恰当份额。既然如此,正义观的作用方式就必然要影响到效率、合作和稳定的问题。

公平是平等和效率的和谐统一。奥肯认为,对于公平,罗尔斯把优先权交给平等,弗里德曼把优先权交给效率。弗里德曼认为,平等是自由和“机会均等”,是“前程为人才开放”,而不是结果均等。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平等,因此,在平等与效率之间,社会面临着一种选择。生活是不平等的,谁也不主张不问年龄、性别或身体素质,人人都分得同样份额的食品或衣服等的“平等”。认识到我们正是从我们所哀叹的不平等中得到了多少好处才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既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手段。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尽量使平等和效率保持和谐统一或者相互促进的平衡状态,但事实上公平往往“或者是以效率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平等,或者是以平等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效率。”然而,无论是在效率低下影响发展的状况下强调提高效率,还是在过分追求效率使贫富差距太大影响平等的状况下强调实现平等,都是为了不断提高公平的水平,而不是兼顾公平,或者把公平放在次要地位。甚至平等和效率也不能兼顾,如果要兼顾也只能是在保证基本平等和基本效率前提下的或者多一点效率或者多一点平等的兼顾。否则,必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公平是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而不是无差别的平等发展和平等富裕。平等有以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为标准的无差别的完全平等和以能力为标准的按比例分配的有差别的平等,有政治、经济、教育等层面的平等和机会、过程或程序和结果等层面的平等。不分性别、年龄和贫富完全以“点人头”为标准的平等和不考虑劳动贡献完全以需求为标准的平等是基本的平等,以能力为标准的平等则是以效率为目的的平等。公平是和谐共利,终极目标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基本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和有保证的不断发展和幸福生活,现实目标是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发展。不同平等标准产生不同平等、公平和效率结果。没有基本平等就没有平等,但基本平等不适当就会导致供求的浪费和短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降的低效,甚至导致共同贫困。没有差异就没有效率,也无所谓和谐,但能力本位主义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它们都不利于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和谐关系中的平等和效率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促进。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等就是效率,最大限度惠及每个人的效率就是平等。

不同地区、家庭和个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素质等都可能有不同特点和水平,即使付出同样的努力,发展结果也可能有较大差异。实现以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的的公平的基本策略必须是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差别对待和发展。这也就是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不平等对待和发展,是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而不是它们的平等。平等和效率和谐统一的公平是综合各种不同公平标准安排的公平,而不是以某种单一标准考量的公平。平等和效率和谐统一即公平,否则就是不公平。平等和效率的相互制约是自然的,相互促进则是自觉的。在保证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社会基本平等程度是考量社会公平的根本标准,社会基本平等水平越高,社会公平和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水平就越高,基尼系数则越趋适中。公平是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状态。

公平的基本目标是互利和双赢,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给每一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应得的本分,是用与他们的应得兼容的方式来对待任何人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就是合比例;不公正就是违反比例。正义的分配是把具有恰当价值的事物授予应该收受的人,如若贪得无厌只能归于不公正而不能归于其他。公平的最高目标是仁爱和共利。互利是有条件的和工具性的,而仁爱则是对所有人尊严的无条件尊重和肯定,是价值理性的追求。凡是人无论他能否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具体利益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基本尊重和关爱,都应该有基本的发展和幸福。缺少仁爱的公平很难保证有尊严而无能力的人得到基本发展,也就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就不是全面的公平。

二、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和谐统一

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特点。第一,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平等和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如同教育正义是不能与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任何一个目标兼顾的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发展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国民整体的全面发展,全体国民整体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公平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两极分化的个别人甚至少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和制约。“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发展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并不完全一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既有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本身的原因,而教育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既有教育本身的原因,也同样有社会的原因。

第二,效率优先是历史上的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要讲效率。单位举办教育和个人接受教育考虑的是有限的效率。国家发展教育则必须追求整体和长远利益,即教育的公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到,公正的实质是区别对待不同的人,公正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是使才智出众的人享受优越教育机会的教育。近现代大学教育采取的主要也是选择性原则而不是平等主义的原则。对此罗尔斯认为,教育机会方面的英才主义所导致的不是公正而是不公正。由于财富和权力方面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造成的教育差别,只有在他们对整个国家有利益时才是正当的。同样,英才应该获得优越的机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赋才能,而只是因为向他们提供教育费用,利用他们的天赋才能,可以去帮助太不幸运的人们。当代社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普及化使得教育公平逐渐由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向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与在人的身心发展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相结合的公平转移。

第三,现代社会的教育公平应该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是全体国民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在基本平等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共同发展,是每个人接受基本教育的绝对平等与不同兴趣类型和能力水平的人接受不同层面教育的相对平等的结合,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的结合。作为公平的正义或者公正和作为正义或者公正的公平既有互利性,具有仁爱性,是互利和仁爱结合的共利。国家根据个人的智能发展状况和受教育者将来可能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的预期收益等因素,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就是教育中的互利。国家对那些由于经济困难而不能上学的人给予上学的经济帮助和对那些受到教育也未必能给国家、社会和他人带来与其投入相应利益的身心有问题的人给予的特殊教育帮助,就是教育中的仁爱。

教育具有长效性,个人发展与教育效益都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一个人的能力决不可能在任何给定的时刻内被认识清楚,而只能设想如果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的话他可能怎样。社会确保每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唯一方式,就是在数量上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否则,“在实际尝试之前,认为人们不能从同样的机会中获得同样的益处的任何判断,显而易见只对偏见和不公正有利。”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在一个关心全体人民的背景中寻找天才”。处境不利的人并非都是没有才能的人,为其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并不等于给没有才智的人提供更多教育机会。但任何社会和国家的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平均分配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平等教育“很可能为才智平庸者提供超出其能力所能利用的太多的机会,或给才华出众者提供的机会则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导致教育效率的低下。“在一个民主社会中,阻止一个智力或性格与体力上属于强者的人取得凭天赋能力所能取得的成绩,其不公正、不民主和犯罪的程度正如阻止一个弱者在与同伴竞争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一样,”“公正只有在机会与才能成正比例时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教育机会应该不均等而不是均等的”。平等与效率统一的公平教育应该既为才智出众者服务,也为才智平庸者服务使他们得到基本平等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以便使才智出众者得以更好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使才智一般的人也有基本发展,能自食其力。

教育公平既是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强有力手段。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的现实教育公平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实也是“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它首先是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对劳动的肯定。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世袭制、男尊女卑、唯成分论、以权以钱谋私等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但它只是就教育论教育,并未涉及造成分数差距的经济根源。因此在高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旗帜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中也产生出一系列教育不公平问题。人的知识、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不能给予,不能用金钱买卖,只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受教育者的努力才能获得,但知识、能力及标志其水平的分数则不能不受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国家的教育投资体制、机制和倾向既直接影响个人之间的教育公平,也直接影响不同地区的教育公平。它必须有利于实现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公共性和教育基本平等的水平,尽量促进教育的公共性和选拔等竞争性的平衡。对不同地区而言,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既要重视不同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又要重视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此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基本平等基础上有差别的教育公平,是“积极差别对待原则”的教育公平,是“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以及平行公平、垂直公平、代际公平的教育公平。

第四,教育公平既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又需要两者付出代价。追求效率与平等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平衡,使它们都付出较小代价而获得较好效果,使两者相互转化和促进。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教育发展状态,永远是在效率与平等的选择和平衡中发展、进步的。

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是综合各种不同教育公平标准安排的教育公平,是人的教育权利、教育需要与人的知识、能力等相结合的教育公平,不是以某种单一标准考量的片面的教育公平。单一标准的教育公平既不是教育公平的本质,也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教育公平。实现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的实际操作是困难的,因此需要努力提高自觉性,深入研究、精心筹划和不懈追求,而不是因此就放弃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放弃对实践措施的精心选择和积极落实。

三、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既存在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而导致不同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个人受教育权利和身心素质发展不平等问题,也存在由于过分追求“应试教育”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效率与公平而导致的国民创造性发挥不够、国家缺乏大师级人才等教育整体效率不高问题。教育效率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长远和整体的,而非眼前的和局部性的。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解决教育公平的目标、方式设计和制度、资源安排等问题。

1.坚持普及与提高、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方针,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强调在达到基本质量和水平基础上的教育数量和规模的发展,而它们的提高则都强调达到高质量和高水平。为了普遍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保证教育的基本平等,满足就业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必须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努力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持不同地区及其学校之间均衡发展。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人才或者“英才”,必须鼓励、支持不同地区及其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基础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加强英才教育。

2.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有东、中、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有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许多,但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其主要原因。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均衡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国家统筹。教育完全由地方投资就等于谁有钱谁办教育,谁没钱谁不办教育,谁钱多谁办好教育,谁钱少谁办差教育,这必然导致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要从不同区域的利益来考虑,更要从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来衡量,不仅要坚持互利,也要坚持共利,更多地关照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3.坚持义务教育免费和强制性原则。义务教育是现代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同家庭间的教育不平衡主要是经济原因,也有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的对教育投资不同的原因;既可能是当代人自己造成的,也可能是代际间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像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权利一样尊重和保护每个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社会应该无条件地努力实施免费和强制的义务教育,每个人应该积极履行接受基本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以此为每个人的发展打好基础。

4.消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是教育效率和教育平等的矛盾,是教育现实发展和教育长远发展的矛盾,是教育本身的公平性和教育的经济社会基础的公平性的矛盾,是教育结果和教育根源的矛盾。消除它们的矛盾既要捍卫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的公平、公正和正义性,但又不能把它绝对化,必须清醒认识它的局限性,努力消除造成分数差距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根源,实现真正全面的教育公平。

5.改变“应试教育”及其评价模式,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及其评价模式。教育追求的目标不同,教育的平等、效率和公平的理念、目标、标准、实施和评价方式也不同。素质教育、选拔性教育和“应试教育”追求的目标不同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平等、效率和公平的模式。素质教育的平等、效率与公平是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共同发展为根本目标和标准的平等、效率与公平,是在能力和全面发展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平等、效率与公平,而不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甚至高分低能的平等、效率与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确立其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实践和评价模式,寻找素质教育和选拔性教育的结合和平衡点。改变“应试教育”必须改变其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实践和评价模式。

6.坚持教学民主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公平的教育应该是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相结合的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抑制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化或同一化的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实施个性化和小班化教学对实现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

注释: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4—5.

[2]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0、1—2.

[3]密尔顿·弗里德曼,等。自由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33一140.

[4]江山。再说正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5]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5-108.

[6]约翰 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71、70、72、72、74、72、73.

[7]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生活·渎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9.

[8]万明钢。“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2,(5).

[9]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1,(8).

公平的爱范文第2篇

每個人都渴望去到太空,但這也太不公平。廣闊無垠因此要被迫充斥著七情六慾的發洩物。它胸懷廣闊就得麻木容納,這個道理聽得也算委屈。

我是什么?你的猴子?被你逗来逗去的?你想怎样我都依着你,对你做的再多,你也都是感动一阵子,过后就过眼云烟。你也说过,对我不公平。是啊,不公平,谁让我就是喜欢你,多次想放弃却还是会告诉自己,我不愿意。我爱你。我会爱生活爱自己爱你

这个世界对女孩还是不公平的,青春是她们宝贵的财富,所以“等不起”。抑或是连绵不绝的等待,她们看不到尽头。

老天爷为什么对我不公平不能让我有个健康的身体吗每天过着这种提心吊胆紧张的日子我过够了出现点情况就每天紧张的很让我好好过不行吗这种日子要让我过到什么时候祈祷祈祷。

公平的爱范文第3篇

一、教师教育公平理念与行为背离的危害

教师是教育公平理念最直接的践行者,教师教育公平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出现背离将对个人及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一般而言,教师的威信越高,其教育效果就越好。事实证明:教师的威信绝不仅仅来自渊博的知识,还来自于客观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往往是公正无私的代表,如果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就会影响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继而失去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也将失去感召力和震撼力,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教师对学生的不公平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对优等生(或“关系生”)的偏爱会引起其自满、自负,甚至任性、自私等不良人格倾向;对后进生(还有其他大量的中等生)的忽视或其他不公平的对待更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产生自卑心理,打击其本来就可能不高的学习积极性。这两种心理若不能得到及时而正确的疏导和矫正,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都会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如果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能感受到教师公平的对待,将很难建立起公平的信念。他们不仅会怀疑德育课程所教授的公平本身的合理性,很有可能还会加入到破坏公平者的行列,这对建设民主公平的和谐社会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能否实践教育公平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

二、教师的教育公平理念与行为背离的原因分析

1.传统等级观念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是造成中国教育不公平的深厚文化根基。等级观念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反映到教育过程中就是等级的学生观念。长久以来学生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好学生”受到老师的喜爱和表扬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坏学生”受到批评与歧视甚至遗弃是司空见惯。尽管在《宪法》和《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每个公民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教师、家长,都有意无意地受到传统等级观念的束缚。一些立志追求教育公平、满怀爱心的教师曾经接受的也许就是等级观念下的不公平教育,这就致使他们在无意中制造了教育不公平的客观存在。这种由传统的等级观念造成的教育不平等可能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将深刻地影响中国教育改革。

应试教育有一定的优势,但弊端更多,其中之一就是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和否定学生的真实情感与需要,那些最需要关心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关爱与帮助;它只重视、关心少数的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也是以“分”为本,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为了在同行学校竞争中取得优势、教师为了职称和奖金,必然会更多地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对优等生往往采取民主、赞赏、激励、宽容等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对后进生则倾向于专制、打击、斥责、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这不仅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更有悖于教育公平。

2.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投入又不足,导致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在一些地方,中小学班级规模偏大,国内初中最大班额竟然高达160人。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上他们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也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需要。班级规模过大不仅加大了班级管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还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实际上它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学习机会的不平等。这种状况让一些职业素养良好、师德高尚的教师也束手无策。学生排座位应根据学生的身高、视力、性别等因素合理安排,但由于班容量太大,有些地方出现了家长花钱为孩子买座位的事情,这种怪现象在教育资源不足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特权招收“关系生”和“缴费生”,甚至公然违背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各种教育法规、方针和政策,将“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保送生”等名额分配给有家庭背景或者与己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班上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向教师赠钱送物、请吃邀玩,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教师谋私利。在不良社会风气驱使下,个别教师违背了职业道德,坦然接受学生家长的礼物和吃请,作为交换的是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特殊照顾。这些举动不但有悖教育公平,而且会加剧不良社会风气。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不正之风”,导致了教育公平理想有时显得空洞而苍白。

3.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影响

教师的素质高低和能力状况直接决定着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还必须掌握教育和教学规律,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需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个人认知能力、道德状况以及经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群体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难免会有部分教师采用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待学生,成为妨碍教育公平的重要主观因素。如:

(1)由于选拔和考核机制不健全,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师德失范现象: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喜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家庭背景等条件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班级管理。

(2)有的教师心理素质欠佳,不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经常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来,而“差生”往往成为出气筒,这也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3)有的教师职业能力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教育智慧与技巧,对学生很容易做出显失公平的行为。

教师在生活中形成的种种习惯也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比如:有的教师讲课时习惯于全方位地注意学生的表现,而有的教师习惯于关注前左方、前右方或者正前方,这时,学生受关注的机会便与教师的站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些没有被教师关注的学生可能就有被忽视的感觉,从而产生不公平感。

4.家长和学生对教育公平认知差异的影响

家长和学生对公平的主观感受不同也是造成教师的教育公平理念在现实中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教育公平作为人们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又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由于生活经历、年龄、个人素质的不同,每个人对公平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这种对教育公平的主观感受尽管有时违背客观现实,但却是判断教育公平现状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的理念并积极践行,如:将表现机会更多地留给不善于表现、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对骄傲自满的学生善意地批评,对自卑怯懦的学生热情鼓励。然而,有的学生和家长却认为教师这样做是不公平的。因为:

(1)每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被教师关注,希望教师给自己的孩子锻炼、表现或展示才华的机会。一旦孩子受到教师的忽略或批评,根本不去追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只是一味地认为自己的孩子遭遇了不公平。

(2)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导致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心理素质低下,如果教师没有按照其意愿对待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

三、解决教师教育公平理念与行为背离现象的对策

教师教育公平理念与行为背离的危害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其中政府层面的政策和行动在实现教育公平中起着主导作用。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各级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为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社会公平环境优化了,教育公平增长空间就会加大。应制定和完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强化地方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让教育行为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政府应切实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强对经济、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必要时教育教学设施均以全国统一标准配备,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大力改善基础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尤其要重视和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消除地方“入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严把教师选拔考核标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各地政府都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基础的重要工作,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首先要严把教师的入口关,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逐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把更多适教乐教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师队伍中来。再次要切实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技能,更要帮助老师更新和充实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法律知识,尤其要狠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应该把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公平意识,让教师们增强履行教育公平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只有当每个教师成为教育公平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才能有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3.学校应积极推进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

在学校内部实施均衡教育。首先要实行“阳光分班制”,均衡分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资源;其次要求教师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以个人成长经历、个人喜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班级管理,而是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平等地、人性化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各级各类学校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增加或更新教学内容,改变传统“分数至上”的评价体制,构建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学校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选择公平合理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学生、评价学生,尽可能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力求做到教育公平理念与实际行为的统一。

4.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实现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是政府、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第一,应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为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国家对社会捐赠教育应当给予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发展民办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第二,仅靠政府的师资投入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一支庞大的支教志愿者队伍,定点、定期到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实施支教活动。刚毕业的大学生、退休老教师以及其他行业的爱心志愿者都可以加入支教队伍。第三,社会各界积极主动监督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学校可以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在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监督学校和教师教育公平的实施。第四,呼吁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风气。第五,呼吁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公平观。通过教育要让孩子们明白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当遭遇不公平或其他挫折时,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相信,在国家、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心支持下,随着人们教育平等意识的增强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教育公平理念与行为背离的现象将会逐步得到改善,将会最大程度地保证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新玲.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班额突破底线.中国青年报,2011-03-18(3).

公平的爱范文第4篇

一个数除以2等于这个数的一半,这是数学中的一个真理。但在生活中却是不一样的,如果感到奇怪,就听一听我的《除以2的故事》吧。

我生活在农村,有一个比我小2岁的弟弟,我们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我们都是一样的。妈妈说:“我的爱除以2,每个人分得一半。”我和弟弟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可是,妈妈的爱在平均分时也有不公平的时候。

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出去玩,弟弟不小心把胳膊划破了,流了很多血,我们的心忐忑不安,生怕妈妈骂我们。我们蹑手蹑脚的往屋里走时,被妈妈发现了,“你们去哪了,弟弟的胳膊是怎么弄伤的,婷婷,你是姐姐,为什么不把弟弟照顾好,瞧,现在都什么样了?”妈妈的脸色很严肃,声音也很严厉,我从来没见妈妈那么生气过。妈妈说完,把弟弟领去包扎了,还和弟弟说着一些安慰的话,声音是那么轻柔。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我的心里充满了委屈和不服,弟弟的伤是他自己不小心弄的,为什么单单指责我呢?我落泪了,第一次感到妈妈的爱不是平均分的。我生气的向妈妈大声喊道:“妈妈,你不公平!”说完,就跑回了自己的房间,趴在床上大哭起来。这时又偏偏下起雨来,我的屋子黑得可怕,好像有一个幽灵在说:“你是个孤独无助的孩子,妈妈不要你了,妈妈不再爱你了,我要吃了你。”也许上天也在责备我吧。我孤独极了,也害怕极了。

我哭着,不知不觉睡着了,我梦见了妈妈,她微笑着对我说:“婷婷,妈妈知道你很不高兴,你感到很委屈,你是姐姐,你就有照顾弟弟的责任,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能替妈妈分忧了不是吗?妈妈的爱是公平的。妈妈永远爱你。”对,我长大了,应替妈妈分忧才是呀。咔嚓一个大雷,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突然明白了。我立起身,把眼泪擦干,向外走去。我笑了,看看天上,一道美丽的彩虹挂在了天空。

公平的爱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实践者 自觉

一、何为教育公平

公平是指公正和平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公平的解释是“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地、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世,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它是一种规范性的概念,是人们根据自身利益和需要对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认定和评价,只能进行质的、相对的、规范性的研究,而平等主要指人们在社会地位、权利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相同状态,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可以量化,可以进行实证性研究,具有客观性。

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的范畴,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同样要受到诸如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阶层、人口发展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教育公平需要人们对各种教育因素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并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保证每个受教育者自由、合理、最大限度地享受当时当地各个层次的教育资源。

二、教师的教育公平意识问题

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教育应根据人自身的本性自然地引导人的发展,而不应根据等级、财产和职业的不同去实施教育。诚然,每个人的智力、能力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享有发展自身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学生能否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平等的学习条件与受教育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一方面是制度性原因,另一方面是价值性原因。人们更多的是对制度性原因的关注,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问题来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微观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制度性原因产生的教育不公平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解决,那么价值性原因所产生的不公平则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的直接实践者――教师的责任。忽视价值性原因会对每个个体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又从根本上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

学校教育具有使人有计划地实现社会化,以及将不同的人分配到不同的教育层次和工作岗位上去的功能。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以及处理师生矛盾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公平的现象。体现在学生观方面,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一个直接参与教育过程的能动的主体,教师不能以一种方式、一种尺度去衡量和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还应力求学生个性得以最佳程度的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当面对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和创造均等的参与机会;体现在评价方面,学校和教师都惯常以分数作为评价的权威性标准,对于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个性品质,却缺少评价手段,很少给学生以个性化、弹性化的发展空间,忽视了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道德素质方面,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也深深地影响着教师的道德观,一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家长的职业、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教师的这种“等价交换”必然导致教学活动中教育资源及有限教学时间内学生参与机会的不合理分配,使本来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的学生得到的是不公平的待遇,人为地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

三、教师应成为自觉的教育公平的实践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不仅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保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因此,教师需要建构新的教育观,公平施教。

(一)牢固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理想,教育公平的实现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理想一直提升着人类的精神,指引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教学活动起着支持和指导的作用。教师的人生观、学生观、教学观不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必然会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影响到学生成功的机会。每一位教师都应秉承教育公平理念,深刻理解教育公平内涵,并将其实质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之中。

(二)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职业素质

毋庸讳言,教师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各种外来的不良风气和社会恶习不可避免地会侵蚀到教育活动之中,教师同样会受到各种诱惑。师德是教师进行有效教育活动的基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不但需要努力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同时要自觉加强在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教学及科研能力,以更加开放和综合的眼光来对待知识的积累、运用和更新。唯其如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加全面,才能做到全面育人。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说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智能结构,但这并不影响每个人的成功,只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发展”。教师应从教育事业的高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努力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同时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善待并宽容学生,成为学生的理解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四)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发,在评价体系中提出“评价标准既要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允许被评价者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教育评价的角度可以多元化,既不偏重分数,也不偏重技能,注意相对性、动态性、全面性相结合;教育评价的机会可以多样化,阶段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育评价的标准可以个别化,不能按照统一划定的标准评价每个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教育评价的手段可以弹性化,主客观测试相结合,采取开放式测验、小组实验、依据情景表述等等。总之,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合理评价,就体现了教育评价的公平性。教育评价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无不闪耀着教育公平的光辉思想。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全体公民不懈的努力。教育公平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机会平等的前提,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需要在教育活动中,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以深刻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师德作底蕴,需要用教育公平的理想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规范自己的言行,并树立为实现教育公平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盛连喜.新世纪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笔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

2.冯建军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期

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1期

公平的爱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处罚;体罚;鼓励;健康

高三第一学期刚开校不久,一天下午,一名同学手里拿着一枝约一尺多长的竹杆,来办公室找我,我很惊讶,问他什么意思,他面带惭愧地说:“我不长记性,中午又迟到了”,我一指他手中的竹杆,他会意地说:“你不是说同学们要为自己反复出现的错误付出代价吗?还说这也是教育!”我笑着说:“付出代价不等于体罚,我还说过我不体罚学生的,但适当地惩戒是必要的,去,罚站一节课,若再迟到,则罚站两节课”,这名学生痛快地答应而去。

我始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清老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学生都会理解,特别是高三学生。因而,许多道理必须要给学生讲清,让他们少走弯路,比事情发生了再讲,效果要好很多,所以我很注重班会教育,每年高三第一次班会我会给学生讲清以下内容:

1.学校是教育的阵地,不是法律阵地,也不是公平的阵地。要培养法律意识,这是当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但这种培养过程,仍属教育属性,比如,我们就不能对学生的一般错误运用于法律条文。另外,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就必须让他们了解不公平的普遍性和应对公平的态度,特别是中学生,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显得很激动、很委屈,所以老师有时会故意制造一些不公平来考验下,让学生具备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办法。还有,如对于同样没有完成作业的两名同学,在了解清楚情况后,会给以不同的处理措施,张三可能不做任何处理,让其坐下继续学习,但李四则要批评几句,还得罚做。这是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原因做出的不同处理措施,这不是偏袒张三,更不是对李四的不公平,这就是教育!而不是老师的私心。若论事,这的确不公平,但考虑学生的心理、压力、此事对该同学以后的影响,以及锤炼的目的,我必须这样做,这是对学生的负责。这方面,只有偏爱,没有偏袒。辽宁师范大学傅维利老师说:“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

2.学生的行为,对要对的光明,错要错的磊落。属于个人隐私的,个别谈话。其余问题,就全在班内解决,放在桌面上,照在阳光下。做过一件事,老师问开,如果觉得做的对,就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讲清,如果做错了,也干净利落地说明,承认错误,保证改正就行,不要抵赖、诬告、隐瞒、不承认等,要学会勇于担当,你错了,除非违法,否则我不会把你进行法律的制裁,我只要你懂得这件事的性质和做错事应该承担的后果,也就是说个人要对本件错事付出代价。我深信,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尝到了错误的代价后,做事才会慎重。那么,我们所教育的这样的人,将来到社会上,才是一个懂得敬畏,有底线的人。

另外还要注意处罚有度。这个度,就是要有梯度,要有分寸。由于是教育,所以处罚都必须本着从轻的原则。更重要的是班里面学生的第一次犯错,不能一开始就要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想震住学生,这是不可取的,若是这样,你与学生的距离就远了,学生就会时时提防你,你不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面对第一次犯错的同学,先明确指出他的错误,让他及全班知道,他错了,其次,看错误程度,从轻处罚或者不处罚,且要明确说明,要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我们这是教育,所以允许学生犯错误,但要懂得错误、改正错误,争取以后少犯错误,学生听了一定很感动,对老师的信任感会马上增强。同时,教师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有一定的梯度,不能三斧头一下子使完。而且第一种处罚,都要既让学生明白错误,又要让学生欣然接受,甚至每次处罚都是你与学生距离拉近的一次机会。另外,处罚要有分寸,如何把握这个分寸,就要老师的经验、思考和对问题性质与程度的判断,不能一下子就是重罚,或者经常性重罚,要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时可在玩笑中完成处罚,有时可在深情中完成处罚,有时可在严厉中完成处罚,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的、张弛有度的慈师、严师。

所有这些里面,不管是鼓励还是处罚,都是以爱为最高原则,鼓励是爱,处罚也是一种爱,是一种对孩子负责任的爱。须明白,现下中国教育,所谓专家,大多都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啦,要多多鼓励孩子啦等等,殊不知,鼓励不是教育的全部,马卡连柯都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一味的鼓励,就是对孩子无原则的让步,他们获得的太过容易,有些还不太正当,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扭曲教育,因而是极不负责任的。

公平的爱范文第7篇

本节课是以猴妈妈为自己的猴宝宝分6个桃子这一情境导入的,教师先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然后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分法用磁片展示在黑板上。将重复的答案进行删除后,最后保留下来这样6种情况: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第五种:

第六种:

第一“折”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如果猴妈妈把6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宝宝,哪种分法最公平?

生1:第一种分法。

师:为什么呀?

生1:因为两堆一样多,这样就很公平。(教师将第一种分法移到另一边,此时生2高高地举起手,教师示意她起来回答。)

生2:我觉得第三种方法最公平!

师:为什么呀?(显得有些意外)

生2:猴妈妈也要吃的!

师:现在猴妈妈呀舍不得吃呢,它想把6个桃子都分给两个猴宝宝吃,那样它会比自己吃到还开心!(教师试图将问题回转到“将桃子分给两只猴子”上去。)

生2不依不饶:不行!猴妈妈很辛苦的,它也应该吃到!

师: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懂得为大人着想!(对孩子这种尊老敬老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表扬。)

第二“折”

教师接着问:如果猴妈妈把6个桃子分给三个猴宝宝的话,哪种最公平呢?

生3:第三种。

师:为什么这样分公平?

生:因为它每份一样多。

师:对,如果每2个一份,一共可分得3份。

生2:可是猴妈妈还没分到呢!(这位女同学再次举手发言)

师:对呀!猴妈妈没分到,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其中一只猴宝宝的话,你会怎么做呢?(此时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女孩把强调“每份分得一样多”的公平,理解成了猴妈妈与猴宝宝之间的互爱平等,也就是只有猴妈妈也分到桃子,她才会认同分的是公平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作出如上的提问。)

生4:把自己分到的桃子都给猴妈妈吃!

生5:不行的,那自己就吃不到了!(台下老师齐笑)

师:那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5:我把分到的2个桃子拿出一个给猴妈妈。

师:真是个好主意,谁来说说这位小朋友是把两个桃子怎样分的呢?(手拿两个圆片边演示边提问)

生6:分成了两份,每份是1个。

师:每份怎么样?

生:一样多。

第三“折”

教师接着提问:如果猴妈妈有6个猴宝宝的话,应该怎么分?

生7:每人1个。

师:这与黑板上哪种情况一样?

生:第四种。

生2:那猴妈妈怎么办?猴妈妈没有分到呀!(那个小女孩锲而不舍,又举手站起来。)

师:看,如果这时你分到了一个桃子,你会怎么办呢?(此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一个桃子。课后我们了解到这一个桃子图片原本是黄老师想用来表扬表现很好的孩子的,上课之时,她急中生智,临时决定在这里出示桃子图)

生2:把我分到的一个桃子分一半给妈妈。

师:一共能分到几个一半呀?

生:2个。

师:这2个一半一样多吗?

生:一样多!

师:小朋友们,看来这位小朋友一定是个特别会体贴爸爸妈妈,懂得与爸爸妈妈分享的好孩子!大家一定要多向她学习,让我们一起为她鼓鼓掌!(进行到这儿,老师也被这个女孩爱老尊老的情感与执著精神所深深打动,她向那位女孩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并再次真诚地表扬了女孩。)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结论,继续完成后面的教学。

受个人生活背景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案例中几次三番为猴妈妈“鸣不平”的小女孩有着很强烈的敬老观念。在这节课上,本来老师所说的“公平”,是指每份分得一样多,而女孩则是从人性的道德情感上来理解公平的,她认为长辈与晚辈之间是平等的,长辈也应当有享受的权利,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在第一“折”中,教师听罢女孩“猴妈妈也要吃的”的解释,没有去生拽硬拉,而同样是从人性关爱的角度出发,欲以母爱之情“战胜”女孩的孝顺之情,孰料女孩并不“领情”,她勇敢地辩驳“为人母者是很辛苦的,也应该与孩子一同享受美味。”弄清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教师对女孩尊老爱老的精神进行了表扬。

教师认识到,女孩所认为的“公平”与他所引导的“公平”并没有绝对的冲突,因此在第二“折”与第三“折”中,面对女孩的“发难”,教师因势利导,提问道:“如果你是其中一只猴宝宝的话,你该怎么办?”这样为学生再次提供了思维锻炼的机会,增添了建立平均分概念的感性材料。

公平的爱范文第8篇

【摘 要】追求教育公平公正、实现教育均衡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意识在教育领域的要求,而课堂教学中的公平性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老师可以掌控的。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教学形式,革新评价方式是改变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教师行为;公平性实现

课堂教学的公平性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功利性教育倾向下,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而在课堂上带着变色眼镜看学生,给予学生课堂教学的不平等的对待与关爱。

一、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表现形式。

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地区和学校不对学生学习成绩排名,不以学生的成绩考量教师与班级管理。我们教师没有过多的压力与负担,能够与学生平等相处,生成课堂教学的师生和谐与公平。但是有些地区和学校,特别是高中阶段,课堂教学就难以公平起来;因为教师绩效往往与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挂钩。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就非常明显。

1.课堂教学关注度不公平。

高中教学在某些地区不问过程只问结果,因而我们课堂教学,特别是高三的课堂教学往往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可能考上本科的学生;而那些虽然学习认真刻苦,却因种种原因导致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或是学习习惯差、自主自律较差的学生老师就很少关照。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少,某些学生甚至一学期难有几次回答问题机会,甚至都怀疑自己的名字老师知不知道。

2.课堂教学评价不公平。

学生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更希望老师给予中肯或是赏识性的评价。但是因为我们老师多是用自己的角度看待学生。特别是复习阶段,一些常规题、基础题如果学生没有做好答对。那么,老师往往会批评,责难。而对那些边缘性学生不仅漠视,就是学生有好的表现之后也联系之前种种行为,表扬也多为警告式的。

另外,课堂教学的不公平还表现在老师与不同层次学生的交往时间、交谈方式和态度不同;教师对改善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等。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实现公平性呢?

二、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措施。

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最重要是老师教学心态、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如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必须老师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

1.教师教学心理要公平。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怀有什么心理上课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课堂表现。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对此研究结果是:学生课堂学习不仅受其自身能力和主动性积极性的影响,还有老师的心理、期望值有关。因而,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的期待能使得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获得热情与兴趣的提升,从而亲其师从其道。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要偏向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喜爱学习认真成绩优异的学生。只有“一碗水端平”,才能让一些学生摆脱心理的自卑,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期待,从而有学好的想法与行动。

2.师生互动交流要公平。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在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基础上进行师生、生生等多向的互动与交流。因此,我们教师要成为互动的一员,能够有效参与并处理好互动的公平性。罗森浩兹和辛普森的“多维教室”研究表明: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材料与方法,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个性化的作业与多种分组模式推进来并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从而推进着师生课堂教学的互动公平,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边缘化的感觉。我们高中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让学生小组活动,不一定非要那些学科成绩好学生的进行汇报与总结;要给予并尊重每一位学生表达学习思想的机会。那么,学生就不会成为被老师冷漠的“看客”,让有效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3.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公平。

素质教育的课堂要求我们老师尽量采用赏识性、激励性的评价。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学生的表现较多时候是不能令老师满意的。我们在研究中就对此做了调研,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即使同一问题同样的回答,老师也会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异而给出不同的评价。这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认识和思维上存在着定势。另外,我们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评价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多是对女生比较“温柔”,而对男生比较“严厉”。于是,让学生之间形成也有不公平的感觉。

对此,我们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一般对个体多肯定与表扬,对多名学生的共性问题,我们可以不点名的批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评价的均衡性、全面性,如果总是对一些学生评价,那么,有学生就认为老师在偏心,或者故意总是找自己的麻烦,这样不利于师生和谐相处。其次,评价内容要有差异,最好是结合学生的性格、品质、学习能力与课堂习惯进行中肯的评价;努力最大程度的挖掘所有学生学习潜能。而最重要的是发展性评价,我们的评价需要实事求是,更要发现学生课堂学习和表现的优点,努力使得评价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心身健康与快乐学习、提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教学视角,赏识的角度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改变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性发挥在互助合作中学习探究提升;改变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赏识与鼓励中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要我们教师从思想、心理改变“精英教学”的想法和行动,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够较大程度上实现公平与公正。

参考文献

[1](美)莫琳.T.哈里南.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4—362

[2](美)Thomas L,Good,jere.E,et al.透视课堂(M)陶志琼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7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