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七夕的句子

有关七夕的句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七夕的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七夕的句子范文第1篇

跟时间有关的说说推荐

1) 没有谁敌得过时间,耐得住等待、

2) 冲动过后总是会用颤抖的手按捺不安静的心交给时间扶匀

3)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很多事情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纠结

4) 我说我不能霸占你的时间,你说不让你霸占让谁霸占。

5) 好长一段时间用来沉默和思考 人也变得清醒起来

6) 岁月就像时间的影子,与时间形影不离,它们又好像是一对恋人,从来没有孤单过,谁也没有冷落过谁

7) 再看到你的消息,心还是会颤抖,那么长时间的感情,要多久才能放下。

8) 时间是个可怕的东西,可以摧毁所有让人微笑的理由。

9) 如果你是真心、我就真诚、你若敷衍欺骗、我便谎话连篇。我们的情谊只会在时间的考验下消散

10) 他说,你要高考你想要我害你么,等你考上大学我们就在一起。过了一段时间他跟我说他和她在一起了

最新跟时间有关的说说

1) 时间在走,我们在变。一切的一切,都不回到从前。

2) 给我七年 甚至更短的时间 我会要你有种想主动跪在我面前的冲动

3) 记得因为他的第520个赞是我点的 我高兴了老长时间

4) 自从家里将晚饭时间改到点,所以我养成了看新闻联播的好习惯

5) 最不会利用时间的人最会抱怨时间的不够。

6) 记忆是时间里渐酿的酒,属于他的,便只是他的。

7) 不要感叹时间总是流逝得太快,一辈子本来就不长

8) 时间多可怕,将原本亲密无间的人活生生分开。

9) 其实时间过得很快就比如国庆睡一天出去玩两天就这样没了再过几个小时又要回那变态学校了

10) 真的只是有时候,希望时间为自己停下,就这样和喜欢的人地老天荒。

精选跟时间有关的说说

1) 张黔浩东,我想用三年的时间来证明我对你的爱

2) 我男神说:我是第一个让他如此用心爱的人 。他等了我三年都没有变心、时间也告诉了我他就是我这辈子的依赖!

3) 距离跟时间是不会毁掉一段感情的,彼此不信任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

4) 时间是验证一切的真理 要想知道你身边呆的是人是狗 它可以告诉你答案

5) 有时候总有想哭的冲动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都彼此的沉默时间长了彼此就会变得陌生

6) 世界太无聊。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群,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间,每一个物体。尼玛就作业不无聊,勤快的要死.

7) 七夕来了,我花了一整天时间写了三百多张的小纸条塞进超市货架上的每盒巧克力里面!别问我是谁请叫我雷锋!

8) 我以为我能逃过时间的诅咒在你心中的位置永远最重-

9) 相爱的时候总认为有着大把的时间,离开的时候,才发现回忆里是空白多于记忆。

10) 为了你我放弃“玩乐”。放弃“烟”。放弃出去打工的时间。都是为了陪你。为什么我感觉我做这些事都是屁。

11) 那条街,那个时间我们相遇 那个时间,那个地点我们相爱♥

12)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的一切,时间我败给你了,我给跪了!!

13) 时间走了那么多 、幸福走了那么远谁拿走了那幸福 、谁拿走了那全部

14) 害怕……害怕每次长时间的"正在输入",换来的都是一句气人的:哦!!!

15) 不会为一些无聊的事情而去浪费时间。

16) 小时候喜欢过年,因为父母会满足你的任何要求,现在却讨厌过年,因为又少了一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17) 我多怕时间把所有你爱我的棱角全磨掉把我完全从你心里面蹬掉

18) 也许时间会苍老她的面容,但这永远改变不了我对她的爱。

19) 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我们就要会考了,如果我过了,我真的想走为自己的事业想想了!但也挺舍不得你的馒头!

20) [孤独是一种感觉.但长时间的孤独总是个人变得更加忧郁和敏感.]

21) 我们就像一把沙子,挥手的霎时间,就分散在各个地方了

22) 你用两年时间打垮我,我用六年时间报复你

23) 我们无法浪费时间,我们浪费的只是我们自己。

24) 喜欢一个人只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忘记一个人又要用多长的时间呢?

25) 我也会和朋友大笑开心到不行 可是还是有很多时间想到你 这是为什么

26) 其实我在你眼里什么都不是。只是无聊时拿来打发时间的聊天工具,只是生气时拿来发泄的玩具。

27) 睡眠时间到,宝贝们早点睡觉可好?

28) 在时间的蹂躏和摧残下我终成百毒不侵的无畏者。

29) 自己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去找图片,好不容易发表了,小编却说没通过,这种感受真不好···

30) 原来所有人都在怀旧可惜时间些许残忍它没有听下脚步听你的哭泣声 .

 

跟时间有关的说说相关文章:

1.关于时间的说说大全

2.关于时间流逝的心情说说

3.关于珍惜时间的说说大全

4.有关时间的心情说说

有关七夕的句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好一门外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好语言本身,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了解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社会知识。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外语。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时刻追随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古德诺夫 (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中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为: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另一方面,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这种民族文化印记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文化与语言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必然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与学习能够起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他的《论交际能力》中指出,要使交际成功,需要做到:(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3)语言的得体性;(4)语言的可接受性。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但要讲究言语的正确性,而且要讲究得体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语音、语法、词汇都正确的言语不一定得体,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际中,应根据交际的目的、对象和场合结合其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对所用词汇、句式等做出正确的选择。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使语言知识成为帮助他们交流的工具,使他们学有所用,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通过日常教学渗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很多都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教材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学习,而是通过学习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进一步引起他们的探讨与研究。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都能提供和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大学英语教材第六单元(外研社出版)谈到逛街,在学生学习文章的同时,就可以了解外国的消费形式和消费观念,教师还可以适时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现场消费”。

2.积极设置教学情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背景和它所适用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幻灯机、录像机等为学生设置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结合听说法、交际法等教学法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相关的背景文化联系起来,迅速准确的选择出适合语言环境的语言。 3.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导入

众所周知,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语学习理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也应主动发现,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比如在讲解翻译时,遇到“像头蠢猪”这样的话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相信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s stupid as a donkey”,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从字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pig在中国人心中是好吃懒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猪脑子”等等说法表示对猪的蔑视。然而,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对pig偏爱有加,甚至以pig做宠物,认为它们温顺、通人性,所以英语中往往用“as stupid as a donke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还有“He works like a dog”这样的英语句子,如果学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对狗钟爱有加,就会把这句话译成“他像狗一样工作”,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工作的极大肯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一门语言必须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4.促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学习这些节日的时候,可以一方面了解节日的起源、人们的庆祝方式等有关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们和中国的一些节日作比较。圣诞节与春节、情人节与“七夕”,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同时也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特别是那些文化影响行为的地方。好比赠送礼物, 西方人习惯于当面拆封欣赏;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认为当面打开礼物是很不礼貌的。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化差异,转换角度思维,促进英语学习。

五、结束语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戚雨村.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J].外国语, 1993, (5).

[3]朱维芳.Sarah Trenholm文化诧异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有关七夕的句子范文第3篇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本土文化的对外输出已经是语言教学的攻坚任务。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从EGP转向ESP),在普通职业型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为本土文化的引入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机遇。提倡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阶梯”式本土文化导入模式,值得教学研究者探讨。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本土文化导入;模式

国际交流的加剧,交叉学科的兴起,外语教育逐渐重视本土文化导入。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从EGP转向ESP,即“以语言技能为导向,转向以语言内容为导向”,(付大安,2016.3),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为顺应转型时期办学的需要,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异域文化,更应开始注重中国文化,而且,出于职业型本科院校办学的需要,适当导入当地文化教学与翻译也是迫在眉睫。

一、本土文化导入的基本准备

正如有学者所言,“我们有责任在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本国文化,更好地向西方国家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适应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和2013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改革调整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在新形势下,提高学生本土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作者已经撰文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首先须做到以下几点:主动学习中国本土文化,深入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肖玉凌,2017.1)

二、本土文化导入的基本路径

为有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各高校应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把文化教学尤其是中国本土文化教学写进教学大纲,在优化教材、提升教师文化修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现语言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大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资源,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并编著新的涵括中西文化内容的大学英语新教材

大学英语教材是大学生获取中西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高校应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英语知识的需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内容。根据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每单元由A、B两篇或A、B、C三篇组成的特点,可组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与该单元英文题材相关的譬如儒家思想、唐诗宋词、名家名言、传统节日、名胜古迹等中国文化的篇章,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并编著出版新的涵括中西文化内容的大学英语新教材,改变纯讲授西方文化的现状。有学者指出,“教材编写者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并举,把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文章与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译文纳入大学英语教材中。”此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名著的英文译本,经重新整理汇编后供教学使用,也可以另行编写英汉双语注释的有关中国文化,特别是有地方特色的通俗文化读物和译本,以弥补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的缺失。以邵阳学院外语系为例,为英语专业教学及日后就业需要,可适当由专任教师编写有关地方文化特色的教材,如引入已列入世界汉诗名录的邵阳洞口农民诗人费世明的诗歌作品;推出以翻译和研究该诗歌为导向的课堂话题和研究课题;增加本地特产的中英文介绍及经济旅游和文化类的有效拓展等等,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二)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为任课教师提供进修、考察等学习机会,加大力度培养具备中国文化素养的教师,为文化教学奠定基本的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中国文化导入教学的态度和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英语教师在掌握语言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本身应及时补充中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给学生树立学习和治学的榜样。”因此,针对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知识和意识欠缺的现状,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聘请校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举办有关中国文化的专门讲座,也可以选派教师去一些著名学府进修有关我国本土文化的课程,以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走出校门,考察一些历史文化悠久、风土人情奇特的农村和城市,不遗余力培养具备本土文化素养的教师,为文化教学奠定基本的师资力量。当然,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也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精神,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并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将语言训练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三、本土文化导入的基本模式

关于文化教学的模式或方法,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许多见解,诸如文化比较法、词汇-句子-篇章比较分析法及情景分析法等。本作者认为,各国文化差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文化比较教学可采用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需要灵活运用。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可采取“阶梯”式的词汇-成语-语句-篇章的文化比较导入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及内,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多年教学过程中,采用“阶梯”式文化比较导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本土文化导入的“阶梯”式教学模式,本作者以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关注。

(一)教学对象的阶梯式

这里所谓的“阶梯式”,实质上是一个“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比较并拓展英汉词汇、成语、语句、篇章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信息的教学过程。在多年的教学中,作者所教的学生层次差异巨大,有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的音体美学类学生,有中文,化学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有英语专业的新生,及高年级英语专业类毕业生。根据所教对象的不同,参照不同的教学内容,文化引入的切入点各不相同。面对不同学生,应该适当引入相关专业的英文文化,并大量介绍相关的本土文化,讲解课中英文结合。如音乐方面,有驰名全国的“校园好声音”(2016年度邵阳学院获得全国总冠军)音乐名人贺录汀;中文专业,有著名历史名人蔡锷,世界汉诗博士费世明,等。用身边的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阶梯式

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学的内容是不同的。在英语专业的基础阶段,主要以基础英语和公共课程为主。学生初入大学,要紧密衔接中学内容,以提倡最大关联,大量设置语境,取得最佳关联。文化导入点切不能太低也不可太高,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譬如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将英语词汇“sea”和“water”和汉语词汇“土地”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分析英文中“aseaoftroubles,tokeepone’sheadabovewater,tobeindeepwater”和汉语中“卷土重来、寸土必争、人杰地灵”等成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及为什么可将中文“挥金如土”翻译成“spendmoneylikewater”等,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格外强调“英国是四面临海的岛国,而中国却有着广袤的陆地”与上述成语的文化联系;在讲解语句和篇章时,教师也要将本土文化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分析语句和篇章背后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以增强学生中国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LoveBeyondtheGrave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Valentine’sDay和七夕节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了解。”高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开设了不同的专业课程,如《语言学》,《词汇学》,《语用学》,《文体学》等,在相关的课堂,文化引入的内容应该也要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比如,在《语用学》课堂上,以“Howoldareyou?"这个广为人知的句子为例,,讲到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时。这个时候讲解的不该是中西方对年龄的看法差异,而是设置不同的文化背景,分析该话语的隐含意义,到底是“你都多大了?别问这么幼稚的问题!”还是:“你年纪大了,怎么还没嫁出去”?在讲到言语行为理论时,由于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这类话题,则从该句话语后面的“以言指事”层面入手,是“制止”还是“催嫁”的行为来分析。从比较的方法入手,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意蕴,非常实用。当然,阶梯式本土文化教学模式,要注重的远远不止以上两个方面。更多更好更详细的方法有待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肖玉凌 单位:邵阳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付大安.地方本科院校ED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3):1.

[2]曹微微.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0):86.

[3]张宣,郑丽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及其教改的讨论[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7.

[4]马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1):82.

有关七夕的句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