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9
夜色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作业
(共5题;共44分)
1.
(5分)认一认,连一连。
2.
(9分)阅读。
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
晚,
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1)在晚上,花草________。
(2)爸爸拉我去(
)
A
.
散步
B
.
看月光
(3)“我”知道了在晚上小鸟________。
(4)你能说一说省略号的内容吗?
3.
(24分)小小变色龙。(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落
________
________
混
________
________
觉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曾
________
________
尽
________
________
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5分)按要求变生字。
(1)加一笔。
________
________
(2)减一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1分)看拼音写句子。
zǒng
lǐ
bàn
gōng
shì
de
chén
shè
jí
qí
jiǎn
dān.
________
二、培优作业
(共1题;共13分)
6.
(1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路边,河岸上,不起眼的小草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他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夏天,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人们抱在怀里,让劳累的人们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劳。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予什么,甘愿为人们作出贡献。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寒风把冬天请来了,小草的根深深地钻进泥土里。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小草,爱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胸怀。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诗句。
真是“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小草的。
(3)用“_____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4)短文赞美了小草的________精神。
(5)在文前横线上加个合适的题目。
参考答案
一、基础作业
(共5题;共44分)
1-1、
2-1、
2-2、
2-3、
2-4、
3-1、
4-1、
4-2、
5-1、
二、培优作业
(共1题;共13分)
6-1、
6-2、
6-3、
【关键词】体裁 生字 词句 朗读 说话写话
“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的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部编本”教材中,和《我多想去看看》一起组成单元的还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这个单元的主题基本可以用“愿望”一词统领与概括。其中《一个接一个》是新选课文,其他两篇是从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沿用而来的,但所处的单元都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两个版本的课文作一些分析。
一、体裁
人教版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是诗歌,全诗只有一节,其实就是三句话。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文本编排成诗歌的形式未尝不可,但内容单薄,总给人言犹未尽、缺胳膊少腿的感觉。
“部编本”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是散文。课文增加了一个自然段,弥补了内容和结构上的缺憾:对于新疆天山里的孩子来说,在妈妈的引导下,多么想到北京去看看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对于大城市北京的孩子来说,在爸爸的引导下,多么想到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如此行文,不仅达成了前后照应、互为呼应的文本结构,而且暗含了“祖国山河美,民族大团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生字
人教版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要求会认“想、告、诉、路、能、走、北、京、城、安、广、升、旗”13个生字,“部编本”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要求会认“想、告、诉、路、京、安、门、广、非、常、壮、观”12个生字。可以看出,有7个生字是相同的,其中“能”字因为课文修改后不出现了,所以无法编入。“北、升、旗”3个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城”字相对较难,作推后安排处理。“部编本”教材新增“门”字,是因为一年级上册中已经要求学生会写“们”字(《青蛙写诗》),所以要求会认、会写“门”字显得更加有必要。新增的“非、常、壮、观”4个生字,与其说是认识4个新字,不如说认识2个新词,因为“非常”“壮观”在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在生活中认识这2个词语,能够大大降低识字的难度。
人教版教材要求会写“广、升、足、走”4个生字,“部编本”教材要求会写“会、走、北、京、门、广”6个生字。人教版教材主要按照“识写异步”的原则安排写字内容,而且每课写字的数量偏少,一年级上册每课安排3~4个,一年级下册每课安排6个。本课要求会写的“足”字,在之前的“识字(一)”的第四课《操场上》中已要求学生“会认”,到本课才要求“会写”,体现了“先识后写”的编排原则,而其他3个生字都是首次出现。“部编本”教材沿用“识写异步”的原则,在写字数量上有所增加,一年级上册每课安排3~5个,一年级下册一般每课安排7个(只有个别课文安排6个,《我多想去看看》就是其中之一)。“京、门、广”3个字在本课中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属于“识写同步”;“会、北、走”3个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会认”,本课进行了“复现”,所以要求“会写”显得水到渠成。
三、词句
人教版教材《我会读》栏目安排的内容是:“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这四句话虽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但与课文的联系不甚紧密,对此,“部编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专门安排了第10课《升国旗》(中国 国旗 五星红旗 /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予以解决。
“部编本”教材安排了课后练习“读一读,记一记”,目的是通过朗读“弯弯的小路、宽宽的公路、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使学生积累短语“××的××”,感悟前面词语对后面事物的修饰作用,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感和语言图式是大有裨益的。
四、朗读
人教版教材要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编本”教材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读目标有“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通过朗读课文,提升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祖国河山美,民族大团结”的感悟,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但人教版教材要求“背诵课文”,则显得意义不大,这是因为这篇课文既不是经典作家的“定篇”,也没有典型的句式、段式,从语言积累的角度讲,价值不大。“部编本”教材提出“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集中,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要求。针对“我对妈妈(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个句子的朗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节奏也可以富有变化。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学生不仅能“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而且能够激感,从而感悟语句中蕴含着的爱国之情。
五、说话写话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我会读》栏目,但没有提出写话方面的要求。“部编本”教材新增了课后练习“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交流”。“和同学交流”属于“说话”,这没问题,综观一年级上册、下册中的课文,这样的要求随处可见,但提出“写下……”这样的要求,却独此一家。虽然《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但该题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觉得,“写话”起步于二年级下学期比较合适,要求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写话”可算是拔苗助长了。所以,笔者建议将本题要求改成:以“我多想……”开头,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愿望,再和同学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一、了解教材中每组课文的知识结构
1.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学段的课文编写都有很强的系统性,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编排。各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的编排和知识结构,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低年级注重字词的学习掌握,中年级注重词句的阅读掌握,开始习作,高年级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2.各个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组课文教学中要落实标准学段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三、四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结合课文的词语特点,重点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在教学五、六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3.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大类型,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如人教版教材中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上水》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课文中,《桂林上水》属精读课文,我们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课时,必须精讲多练,把握课后练习和拓展训练。《七月的天山》属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大意,逐步掌握略读技巧,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独立阅读的能力。
4.在语文教材中,根据不同的学段,都编排了诗歌、古诗、文言文等,诗歌突出朗读、背诵。古诗和文言文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己读懂。根据学段的不同,各个年级古诗教学在理解和感悟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鹅》一文,重点突出读读背背,识字写字,就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这几首古诗要突出读读背背,解词解句,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高年级应突出自主感悟,朗读欣赏,如,六年级语文下册中《七步诗》这首古诗,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感悟每句诗的意思。
二、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分析教材得知,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文,教学目标是:(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教学重点是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三、分析教材要仔细体会课后思考练习显示的编写意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由八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识字课、阅读课、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都围绕本组主题合理安排,相互联系。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如,四年级语文下册中《桂林上水》一课,课后的练习是:写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要把课文背下来;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把课文第二自然段抄下来。从教材课后思考练习来看,注重从“文体”向“学体”的转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了解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弄清每一组课文作者的编写意图,就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真正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一、把拼音和相对应的词语连线。
péngyǒumàozixiǎoháitīnɡxiěyídìnɡ
听写()帽子()一定()朋友()小孩()
二、看拼音写词语。
zhuānxīnkāihuìniánjíqiánmén
()()()()
tīnɡhuàmíngniánhòumiànhuángniú
()()()()
guòqùwènhǎoxiàoliǎntǔdì
()()()()
biérénliǎngtiānzhàopiànxiǎnɡniàn
()()()()
三、照例子组字并组词。
例:日+月(明)(明白)
女+子()()门+口()()
弓+长()()白+勺()()
口+十()()禾+日()()
四、辨字组词。
现()问()季()万()
见()间()香()方()
石()禾()玩()各()
右()木()完()个()
五、写出下面字的反义词。
近——()高——()长——()
前——()快——()弱——()
多——()大——()粗——()
六、用线连字,再写下来。
吃会——()
学饭——()
过去——()
朋一——()
万友——()
七、造句。
1、可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用词组成句子。
1、是朋友的树林小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马路过我牵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按课文内容填空。
1、()()二月天,()()醉春烟。儿童散学()早,()东风放()。
2、()无声()细流,()照水()。小荷()尖尖角,()蜻蜓()上头。
1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与主题班会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元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单元的编排上,更是煞费苦心,做到了一个单元一个中心。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语文的渠道和资源。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以下提到的课本都是)的“感受自然”、“漫游语文世界”等。而更多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是这些:如,本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八年级上册的“让世界充满爱”、“莲文化的魅力”;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背起行囊走四方”;九年级上册的“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九年级下册的“关注我们的社区”、“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等。除了是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拷问,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家、爱集体、爱同学的教育,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明显是与班级管理一致的。所以,每次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我都会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资料,做好准备,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最后利用周会的时间,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这样,学生的作文有素材了,语文水平提高了,品行也得到了锤炼。班主任的工作也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学习课文与说理引导
关键词 唱歌方法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054-0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朗读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增强学生语感的基本手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避于干巴巴的直接说教,用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朗读教学呢?作为一名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从事了数年低年段语文教学工作,又对低年级朗读指导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后,我发现朗读和唱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将唱歌的方法运用于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
一、以唱歌换气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断句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唱歌时如果不能正确换气,那所唱歌曲一定缺乏流畅性,就像屋檐滴落的雨滴,时断时续,毫无美感。同理,朗读课文时不能正确断句,不仅读得不通顺,让人听着别扭外,也影响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正确理解。因此,在一年级学习《识字二》里的《自选商场》时,有两个长句子学生没有正确断句,我以一首学生都会唱的《国旗国旗真美丽》为例,用演唱过程中正确换气之处与不正确换气之处进行对比,如歌曲中“国旗国旗真美丽”一句,正确换气处是“国旗国旗$N真美丽”,而像“国旗国$N旗真美$N丽”这样随意换气的唱法马上让学生哄堂大笑。在学生的笑声中,我向学生强调:唱歌要正确换气,朗读要正确断句。如果不正确断句,朗读的效果就会如刚才同学们所笑的那样。
二、以歌曲曲风为例指导学生把握朗读速度
每首歌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曲风,唱歌时,我们要根据歌曲曲风要求来确定唱歌速度的快慢。比如: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曲,为了表现时间飞逝,唱歌时速度稍快;而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雁群飞》这首歌曲,则用较慢的速度表现大雁团结一心、排成队向南飞的意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先为学生演唱了这两首歌曲,在学生对比这两首歌曲在速度上的不同后,我向学生说明:朗读和唱歌一样,速度有快有慢,不同的课文和不同的句子,我们要根据内容,用不同的速度来朗读。
1.写景类课文
学习一年级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这篇课文时,朗读前,我唱了一首很抒情的歌给学生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唱完后,我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觉,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演唱这首歌曲的速度和声音的特点,然后我用轻音乐做配乐,以轻缓的速度和柔美的声音范读课文,学生逐渐沉浸在那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朗读最后两句“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时,为了表现出作者为漂亮的小学堂感到骄傲的感觉,我将朗读最后一句话的速度稍提快一些,声音扬高一些,让学生明显感觉到变化,接着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我朗读速度的特点及变化,从而总结出:朗读写景类课文,要像唱抒情歌曲那样,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声线表现风景的优美,但在表现自豪的感觉时,速度要稍快。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放慢了速度,降低了声调,读得有模有样,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
2.故事类课文
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大多是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人物语言较多,不同的角色,说话时语速也不尽相同。一年级上册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里,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话在朗读时语速区别很大。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感受母女对话的感觉,我将大家耳熟能详的《吉祥三宝》中的母女对唱唱给学生听,熟悉的旋律让学生很快发现:女儿问的速度较快,而妈妈答时慢而亲切。由此,我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话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要读出这种语气,应该用哪种速度朗读?小燕子完成了妈妈交给她的任务,心情怎样?为了表现这种心情,语速应该怎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迅速地了解了朗读这篇课文的要领,不用我范读,学生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三、以歌曲情绪为例指导学生朗读不同语气
在低年级学生所学唱的歌曲中,大多是轻快活泼的,少数歌曲是优美抒情的,还有少数歌曲是热烈的。根据学生学唱不同情绪歌曲的经验,我将低年级课文中需要表达的语气主要归纳为两大类:
1.轻松愉悦的语气
低年段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课文,大多都需要用轻松愉悦的语气朗读。学生已有了唱轻快活泼歌曲的经验,因此,在朗读课文前,我先让学生演唱他们很喜欢唱的《小青蛙找家》,然后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把这首歌唱得这么活泼的。由此引出:用稍高扬而柔和的声音,中度语速朗读,也能读出轻快活泼的效果。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柳树醒了》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朗读效果,学生听完后,一致表示:朗读和演唱的效果的确是一样的。于是,后面的朗读教学自然而然就轻松多了。
郭沫若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在茫茫的字海中,怎么才能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独特魅力进行识字呢?
1.诗画――让生字彰显生活感性
教育家卡罗琳说认为,孩子们最喜欢游戏,游戏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思维。低年级的孩子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为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识字情境,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大胆创作想象,彰显语言文字的感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语文下册《找春天》一课中的“溪”字,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小溪”中“小”字的干扰、影响,把右半部下面的“大”字写成“小”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插图描绘“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的句子,启发想象,让“溪”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溪水犹如高山流水,“溪”字仿佛三座山的流水(“溪”字中的“”)弯弯曲曲、婀娜多姿的溪水汹涌澎湃冲向一块块大石头后,再向大江河流奔腾而去。学生即兴创作了一首儿歌:“三点水,爪字头,上跳下舞碰石头,溪水源源不断向河流。”学生一边朗读儿歌,一边书写“溪”字,教师相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溪”字的右下写出“大”字。学生在《泉水》课文中深受“溪”字的启发,情不自禁就给“流”字创作了一幅画,油然而生地哼出了另一首儿歌:“三点水,点横头,扭一扭,碰石头,水分三路走。”
这样的课堂让枯燥无味的生字却成为一幅幅有灵气的画,变成了一首首有韵味的诗,从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中流露出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最自然的爱。
2.动画――让生字涌动生命灵性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他们具有形象又活跃的思维。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开拓学生思维,发挥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激活静止的生字,让生字活鲜并富有灵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课文里的“看”字,学生就是用“动画”识记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师引导学生把右手放在额上,眼睛望着远方。原来“看”字的上部是“手”的变形体――“”,下面是“目”――“眼睛”,学生就能理解想看到更多更远的景物,把手放在眼睛上方遮住强烈的阳光就能看得更清楚了。又如,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课文中的“叫”字,学生从“看”字得到启发。有位学生把两只小手在嘴边合拢,正视前方大声喊叫:“喂,我发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快来救救人啊!”教师相机诱导学生说:“快看,他的这两只小手多么像一个‘叫’字的右边部分呀!”然后,全班同学模仿他的动作,齐声喊叫:“我学会了‘叫’字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配上肢体的“动画”,很快领悟了汉字笔画的精妙!
“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通过“动画”识记,有了想象思维的发挥,学习语言文字就有了灵性,焕发生命力,进一步激发了有灵性、有生命的文字的创造性,让学生学习汉字成为一件乐事、趣事。
3.质疑――让生字张扬会意个性
学生在识记生字过程,在看似无疑之处自然产生疑问,开启他们敏锐观察事物的思维,点燃探究学习的热情,鼓足敢问、会问、生疑、寻疑、质疑、解疑的勇气,激活了探求真知的创新意识。例如,有一位学生突然质问老师:“老师,‘哭’字是张大嘴巴大声哭泣掉眼泪,上面夸张地用了两个‘口’,那为什么‘笑’字用竹字头?”教师当场一愣,真的无法答出。看着这位学生考倒老师得意洋洋,老师趁势追疑学生:“你真会思考!看似很平常的一个字,你竟能提出高深的问题,老师真的佩服你!如果你能够解答出来。你就是高人一个。那么,共同探讨,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经过反复思考,不断探究切磋,才找到了答案。李阳冰说:“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笑之。”古人造字,学问深不可测。第二天上课,教师莫名其妙地叫全班同学起立,然后说笑话,引发学生尽情开怀大笑。教师问:“笑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学生受到启发,纷纷举手。教师特意请那位提问的学生说说他对‘竹’字的理解,他说:“人们开心大笑的样子,就如摇摇晃晃的竹子一样,笑得直不起腰来,所以用竹字头。”学生恍然大悟。如此的识字教学,既是师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智慧产生碰撞,又使学生的能力自然生成,处处飞扬着美的神采。
小小汉字,奥秘无穷。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潜心研究汉字构成特点,挖掘每个汉字蕴含的趣味因素,想象文字的形状,合乎逻辑地表述汉字结构,那么识字教学就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春色M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文献:
一、阅读细节的整合
阅读是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会极大地唤醒学生的读书意识,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在此,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的课堂教学为例。
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品味,找出作者的好词佳句。有的学生找出“饱胀”“翩翩起舞”“大圆盘”“清香”等字词。这样,教师可有效地引导学生从阅读的视角用心发掘、体会这些精美词句,从而真正地实现“学习阅读”,而非传统的“阅读学习”。但我发现,很少有学生会指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是一个极为准确传神的字。于是,我问学生:如果将“冒”字换掉,你们打算用哪些字呢?学生说可以用“长”“钻”“顶”“探”等字,他们同时给出了更换的理由。此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欲望,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与此同时,我再将“冒”字加以延伸:白荷花冒出来做什么呢?学生回答“晒太阳”“开花”“结果”“呼吸新鲜空气”等。在尽情表达之余,学生也得到了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阅读环节进行细节的整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互动细节的把握
对刚刚上小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无限的好奇心,如何在语文课堂上通过他们的好奇心与模仿力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呢?我就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喝水》来完成与学生的互动。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并板书“喝水”“口渴”两个词。随后,我拿出准备好的装有一半水的广口瓶、小石子和一个用硬纸板做的乌鸦。然后,我请学生回答口渴的乌鸦是怎样才喝到水的。同时,我让学生上前实践、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随着投放到瓶子中的石子的增多,瓶内的水渐渐升高。我适时提出:“你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应该多动脑筋,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同时,我还指出“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喝”要用“嘴”(口),而“渴”则是出了很多汗,感觉口很干。在课堂互动中,学生既满足了好奇心,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主体细节的把握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主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我认为,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其主观努力与能动作用发挥的效果。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服务性的,要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就必须从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的细节入手。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时,往往将自己定位为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月亮和云彩》的课堂教学前,我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在A4纸上画上月亮和云彩,用复印机复印后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流利朗读课文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将自己对月亮和云彩的理解画在纸上,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再在月亮和云彩的四周加上自己想要添加的景物。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能力积极绘画。随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绘画作品的创意用他们自己的语言逐一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学习和参与的意识激发出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