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座城池结尾

一座城池结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座城池结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座城池结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欲望;浮沉;动力;抗争

中图分类号:J9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27-01

一、欲望都市,何以为生

两具尸体,一个半脸胡渣的男人,两个歇斯底里的女人,悠扬的欢乐颂,暧昧不明的同性,尬车酗酒烂性的富二代。暴雨之中,娄烨展开了浮城里谜事的画卷,混沌之中,结尾处纸钱泛出的亮光已经灼伤眼睛。《浮城谜事》(以下简称《浮》)根据天涯网友“看着月亮离开”的故事改编而来,乔永照如偌大都市里的猎手,在猎艳途中乐此不彼,悄然不知他身边的女人也已像争夺猎物一般撕扯着他的每一寸肌肤,抢夺着他心脏的每一块领地。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生活,而当电影之中乔永照狂怒殴打桑琪,近乎执拗的杀害了拾荒者的时候,我才明白娄烨为何不愿意把杀害拾荒者的17下改为2下,他在逐层引导我们深入自我的内心,只有17下才可以慢慢生发出观影者欲望的发泄,简单2下不足以将欲望寄托出他的身体,再托付给我们内心。浮城就是一座欲望之城,盛放着乔永照旺盛的,也寄存着桑琪和陆洁为了守护一场荒谬爱情而奋不顾身的欲望,同样埋藏着乔永照妈妈对于男儿传宗接代的心愿。欲望都市,影射茫茫众生的每一位,我们挣扎翻滚,惶恐而漫长的走在爱与恨的边缘,其实乔永照已经拥有一切,而不死的欲望却最终成为两个亡魂的导火索。

二、镜像里外的秘密

第六代导演中,娄烨的影像风格一眼便明,快速交替的景象掠影,每一座城市都承载灰霾的天空,伊朗作曲家裴曼・雅茨达尼安御用配乐,写实却带有浓厚的文艺触感,把矫揉造作的爱情抒发的凌烈迅猛。影片开头一个漫长的手摇武汉街景,配合《日》悠长的吉他调,故事徐徐拉开大幕,这样舒缓的音乐下面潜藏着一场暗流涌动的畸形爱情,片中手摇风格较多,一上一下的节奏配合画面,像人心忐忑的跳动。片中雨的元素不可或缺,是推动叙事发展的一条线索,从雨中的车祸,到中途因为下雨陆洁送桑琪和宇航回家,最后暴雨中乔永照杀死拾荒者,剧情回到陆洁、桑琪先后杀死蚊子,雨的镜头被多处特写,突出情绪的制高点,雨是一个洗刷的意象,男男女女盼望大雨冲刷灵魂的罪恶。写实也是娄烨影片的一个特色,在乔永照和蚊子亲密以后走过街景,他采用了一种躲在落地玻璃后面窥视的拍摄方式,既是真实的展现出了现实街道上的众生相,也和当时乔永照、陆洁在楼上窥视他们两人的处境不谋而合,而“偷窥、监视、自拍、发现影片背后的迷事则成为影片的叙事动力”①。他在光线、结构上尊崇朴实的剧情需要,片中一段孩子踢球的航拍镜头,宽广浩大的地平线,明亮的天幕,混合着孩子纯真的笑脸,没想到镜头一转,借孩子的眼看到了遗弃的尸体,他利用镜头牵引着观众走向肮脏的现实,措手不及。在《浮》中,性的凸显也是直接而粗暴的,“摄影机如实展现身体在过程中的状态,没有戏剧化的渲染,像日常的场景一般,自然发生而被记录下来”②。

三、妥协与抗争

2014年2月,娄烨的新作《推拿》亮相柏林,之后摄影拿下银熊奖。尽管现在的娄烨多数影片已经被解禁,但是和贾樟柯一样,他们仍然同审查做着无休无止的抗争,越来越多的人呼喊:“我们反对伪现实电影中的现实以及他所使用的现实主义手法,我们反对被滤色过的现实、被审核过的现实、被抽离了的现实“。③电影之外的抗争也反映在电影里面,娄烨影片中身体去冲撞现实,最后解构现实的人物不在少数,这在一个侧面也透露出他自己对于现实的反叛和不皈依。有人说,在一次不过,二次续审的不停的征途中,娄烨已经在向商业妥协,的确《浮》的风格看上去要浅显的多,平实的多,连娄烨自己也说过故事改编自网友就是为了能接近观众内心,但这是否代表了他对于电影现实的妥协还值得商榷,因为电影本没有商业和艺术之分,一切都是我们后人附加在影片之中的,“电影的艺术性无非是指高超的叙事手法、与内容相适应的节奏和构图,这些都同群众性、娱乐性不仅毫不抵触且是相辅相成的”,④在这样一个浮华的电影商业大潮中,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关于娄烨影片中的妥协与抗争,也始终体现在男女之间,“男人关心女人的命运是如何附属于一个男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女人关心一个女人的命运是如何拜托男人的阴影而成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独立女人。”⑤片中陆洁从发现迷事开始就一直在抗争,同乔永照,也同桑琪,她期盼的美好生活图景在打碎之后,她也敢于站起来重新回归到生活,而乔永照一直和陆洁、桑琪两个女人进行抗争。

参考文献:

[1]张慧瑜.娄烨的影像“迷事”[M].南风窗,2012,24.

[2]韩志鹏.用身体与世界对话――娄烨电影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3)15.

[3]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广西师范大学,2002(05).

[4]邵牧君.电影新思维――颠覆第七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