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爱是什么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审茶――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而品诗在读诗之前应该先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一笑一吟中,所表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各不相同。因此,品味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去了解一下诗人写诗时的背景。不同时代,不同遭遇都能令诗歌这杯香茗带上不同的味道。因此,泡开古典诗歌香茗的第一道程序了解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才能品味出诗歌言而未言之语。如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漳》:“独怜幽草涧,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幽草”,很多学生在读诗的时候并没有在意,只知道“幽草”,不就是涧边幽僻生长的草丛么?但我们可以先开水温杯――联想一下,诗人在塑造诗歌的形象,它实际的寄托情感是什么?“独怜”,怜,就是需要人爱。诗人为什么会出现独爱“幽草”的情绪呢?“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的羽毛非常地漂亮,鸣叫的时候是非常地悦耳。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正处于社会的底层,被人所忽视和践踏,因此与幽草可谓是同病相怜,因此情有独钟。
二、观茶――读懂诗歌的词句
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诗歌亦如此。首先是要读懂诗歌的每一字词和每一句话,如上文的《滁州西漳》里面的“怜”是什么意思,理解他想说什么,注意诗歌的诗序、题目、注释和标点,甚至作者性别。
然后找出他的意象。诗歌很重要的就是意象,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并理解诗歌中的重要形象从而整合诗歌意象。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杨柳依依”的“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此,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就融合在一起。再如李白《静夜思》中的明月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婵娟”就是思乡的代名词。当然,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不明了的意象的时候,那么就需要根椐有关意象的推断,引导学生充分联想和想象,在思维里更好的还原诗歌的情境,再根椐相关的推断,把一些含蓄的诗歌慢慢地“泡开”,然后把诗歌转换成“散文和故事或者是诗人的日记”等,就好像茶叶经冲泡后,形状发生的变化。
三、品茶――深情的朗读,加深理解古典诗歌
可以说,王老师的“困惑”有一定的代表性,倾吐的“遗憾”也并非他一人之感喟。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就这样评价《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里,杨老先生混淆了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方式,以如实反映取代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于“想象”的缺席,“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了无生机。
若将这种“杨慎式解读”推演下去,读顾城的诗句“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便会“困惑”:怎么看“我”远,看“云”近,这不是胡说?
不过,教科书“研讨与练习”一:“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人教版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资料”提供作者王家新《关于》相关解读:“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象力的召唤。”
教材和教学参考都直接或间接地解答疑难,而王老师仍不为所动,“困惑”不已,何也?
哲学家柏拉图说:“若是一个人对于某一种技艺没有知识,他对于那种技艺的语言和作为,就不能作正确的判断了。”可以说,“某一种技艺”是通向“诗家语”的桥梁,是解开“诗家语”的钥匙。缺失“技艺”,不懂诗家语,以致如听天书,诗家“对牛弹琴”。
其实,王老师的两点困惑也就是一个问题,即“山”和“海”在诗歌中是作为概念,还是意象。如果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困惑“山那边究竟是什么”也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想对意象等“技艺”谈点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王家新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虽然写《在山的那边》时“还是以从边远山区来到校园不久的大学生”,该诗在艺术上也还“略显稚嫩”,不是“朦胧诗”后的代表之作,但是诗歌中“意象”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朦胧诗”的特质。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而诗人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特别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新的艺术创作手法。诗歌特别讲究意象的经营,语言具有精练、含蓄、暗示的特点,而暗示尤显得重要。因为诗不指向概念,而是逼近悟性的感受,而在这种逼近的间距中,让人去体会和感悟诗的意蕴,如果没有暗示,诗也失去了动人心音的审美魅力。作为诗人意识的思维产物的意象,暗示着诗人的精神指向和内心图景,从中能窥探诗人的智力和才情。
诗人通过语言建构意象,读者通过想象破译象征、暗示。鉴赏诗歌,从意象的表层意义入手,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含义上,要教师与学生一道把象征和暗示的含义“想象”出来。
若把《在山的那边》的“山”“海”,当成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用以推理和判断,最终形成某种理性的认识,肯定会认同“概念含混不清或概念前后不一”。因为第一节与第二节的“海”内涵、外延均不同。但是,诗人运用景中生情,摄情入景的形象思维,而非理性的逻辑思维。诗中的“海”,由实及虚,亦实亦虚,实现由物象、事象到“意象”的嬗变。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海”似乎还是现实“概念”,还存在着生活逻辑关系,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当“今天啊”进入“我”生活中的“海”出现了,并与“山”形成对立,“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进而成为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当“山”“海”不断被重复时,便拥有了独立的指涉功能,具有了隐喻象征的意义,具有暗示的特点。“山”既是山又不是山;“海”既像海又不像海。作为重要意象的“山”“海”,内涵具有多义性,隐喻了作者思维情绪的色彩,暗示着诗人的精神指向。“海”象征理想,“山”象征困难。本诗主旨是: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由第一节单纯写事,到第二节以事理交融的象征笔法,来唤起读者“海”的意象感,从而完成诗歌主体意义的建构。
因此,错把“意象”当成“概念”而分辨不出“自然意义”和“抽象意义”,由此造成“学生思维和逻辑上的混乱”;误将“意象”当成“概念”,而不理解“山”和“海”的暗示作用和象征意义,而“感到困惑和茫然”:这些均不应由诗人和诗歌来承担“遗憾”之责。
“海”作为精神的具象依托,传达出一种信念,一个哲理。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诗歌是“一个奢华的梦想,一种精神顺畅取代了逻辑意志”。诗歌是最高的虚构,有别于生活和逻辑。海子曾告诫读者说,不要在诗歌中寻求“真理和真实”,那是一种次要的需求。
所以,要问“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妈妈”说的没错:山那边是海!在一次又一次失望之后,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为我喧腾”,“雪白的海潮”“一次次漫湿了枯的心灵”。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之后,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算不算“明确的答案”?
王老师还说,“诗人从一开始就着意引导读者跟他一起去寻找和探究山的那边是什么,课文到了最后,除了满眼起伏的群山以外,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什么也没有找到,前面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有答案,读者仍会不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是的,“小时候”没有找到,哭着回来,而“今天啊”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的“从小飘来的种子”,还没有长出绿叶,开出红花吗?就是在纸上没有“找到”,心里还没有“发现”吗?用这种抽象思维方式去寻找,用“杨慎式解读”去探究,怎会不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奥登说:“一个诗人成为诗人的首要条件不是思想和学问,而是对于语言的敏感。”同样,对语言文字越敏感的读者也越能欣赏诗歌。当然,诗歌的鉴赏力还来自欣赏者内心的感悟,而一个内心贫乏的人是无法从诗中领悟或感悟一些什么的。读诗不仅在于读懂字面,更在于进入到诗的内在起源,与一颗诗心深刻相通。
顾城为我们打开这样的一扇窗:在我热爱小人书的年代,也曾翻到过惠特曼的书。当时我很吃惊,这不是疯子?说话前言不搭后语。那为什么又印出来了?印的人也疯了?那他妈妈也不管管他?可怕!可怕的东西并不少,鲁迅和屈原也……好在他们都比我大,不归我管,我继续看我的小人书。当然,后来渐渐理解了,从《小溪流的歌》到《长长的流水》;从欧·亨利到杰克·伦敦,到雨果、到罗曼·罗兰、到泰戈尔……当我再看《离骚》和《草叶集》时,我震惊了,和小时候不同,是一种被征服的震惊。
是的,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语言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的丰富,读者的内心会慢慢充盈起来,以至“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对诗歌的理解、与诗人的共鸣全在他诵读诗歌的抑扬顿挫里,许多朦胧、抽象的诗,其意虽难以“言传”,但通过吟诵完全可以想象。当诵读“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诗句,你是不是浮想联翩,兴奋无比?你会不会热泪盈眶,信心满怀?如此,诗歌就会慢慢地震惊你,征服你。
2008年,在上海几所中学进行的一项关于新诗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新诗,但对眼下新诗教学的方式“非常满意”的只有百分之七。有三成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造成这种状况,除了是应试教育指挥棒的虐杀,还有新诗的节奏,韵律,情感较难把握,一些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也有一些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没有遵循诗歌自身的特点,而是用“杨慎式解读”,以致以其“困惑”使人“茫然”。
诗人王家新认为:搞好新诗教学的关键是要懂诗、爱诗。教者如果不懂诗,诗歌教学只会流于形式,就只能在教法上弄些花样。教诗首先应是心灵的爱好。我们心中有了这样的爱,诗歌就会走向我们。这种意义上,诗歌教学不是“教学”,而是一种“分享”。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 朗读先行 《再别康桥》案例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应“朗读先行”。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下面我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再别康桥》位于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年、青春、理想、爱情等。通过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词的魅力,对现代抒情诗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本诗的学习,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如诵读与理解、鉴赏与感悟、拓展与应用等;本诗的学习还要担当起学生学会阅读现代白话诗的向导重任。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徐志摩推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承载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课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这首诗,作为苏教版教材中的必读课文,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这首诗,对诗歌意象的特点三美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朗读水平普遍不高,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鉴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另外,还要抓住诗歌中的好词好句让学生朗读、品味,让学生尝试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分析、点评,从而感受徐志摩诗歌的独特意境。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可先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引出对剑桥大学的介绍,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介绍作者生平。课前的查阅与课堂的展示相结合,有任务的驱动,有学生的讲解,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提升。接下来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歌,分组交流喜不喜欢这首诗,为什么喜欢?用一句话概括。《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通过一句话概述,可以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利过渡,为赏析诗歌做好铺垫。
这个环节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的方式感知诗歌内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倡导创造性阅读。
二、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学生概括的内容都体现了对这首诗的喜爱,但是还存在一些疑惑,于是让学生再读诗歌,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有的小组提出:为什么是“再别”康桥,“彩虹似的梦”指的是什么,“寻梦”寻的是什么梦;有的小组提出:“放歌”与“沉默”矛不矛盾,诗人为什么“轻轻的来”“悄悄的走”……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解答。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适时点拨、启发学生继续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出了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活动进行解答,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下面的指导朗读、感受诗美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精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一赏“金柳”,体会离别。
赏析第二小节,体会“金柳”的含义。点拨为什么用“金”,指出柳和留谐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再让学生体会“荡漾”的感觉,指导学生朗读“在我的心头——荡——漾——”。重读“荡漾”,音调拉长,读出韵味。
(二)二品“甘心”,体会深情。
齐读第三小节,品味“甘心”。什么叫甘心?王洛宾有首歌这样唱:我愿做一只小羊,守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面对自己心爱的姑娘,小伙子情愿变成一只小羊,这是源于对姑娘的爱。徐志摩甘心做一条水草是源于对康桥的爱。康桥是诗人精神的家园,他曾满怀深情地回忆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指导学生朗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时,重读“甘心”,要求学生读到位。诵读指导小步前进,适合中职学生的学情,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的过程中得到一点点的进步。
(三)三思“彩虹”,体会移情。
三思彩虹,体会移情的作用。小组交流讨论“彩虹似的梦”指的是什么。诗人有浓厚的“康桥情结”,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那榆荫下的一潭是拜伦潭,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对他很崇拜,在这里他又遇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他们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却没有结局。关于爱情、关于诗歌创作的梦想,徐志摩是有很多遗憾的,所以说彩虹似的梦糅碎在浮藻间。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的写法,也不是徐志摩的独创,宋代坡的《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柳絮,坡却说是离人泪。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上。鼓励学生写作文时也运用这种写法。
指导学生略带惆怅地来读这一节。
(四)四齐“放歌”,感受激情。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体会到这一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是通过放歌这个词表现出来的。问学生: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歌?(高兴愉快激动的时候)那这一节应该怎么读?(声音大一点,感情充沛些)手可以怎么放(张开双手)头应该低下还是抬起?(抬起)指导学生齐读,“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体会诗人率性潇洒、浪漫豪放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辅助动作,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五)五析“沉默”,无声之美。
五析沉默,感受无声胜有声的唯美意境。问学生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为什么呢?自由读下一小节(生自由读)。与上节相比,诗人的情感来了一个多大的转折呀。一个人想要放歌,却不能放歌,内心是很压抑的,读到这个地方,声音要低下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是什么?笙箫是能够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现在笙箫也沉默了。夏天的虫子好像也理解徐志摩的心情,也沉默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整个康桥今晚都一片沉默,为诗人而沉默。离别的惆怅,倾注了诗人情感的夏虫、笙箫,这样的意境不适合齐读,应让学生自由朗读。
(六)六读首尾,前呼后应。
六读首尾,理解一七两小节之间前后呼应的关系。最后一节以“悄悄的”与开头“轻轻的”相对应,诗人潇洒地来,潇洒地走,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最好的描述。
(七)配乐齐读,体会情感。
配乐齐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小组交流讨论诗人的情感是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不是,那么应该怎么画。每个小组派代表板演,师生共同活动评价学生的板演,然后出示“起承转合”的情感变化曲线图。让学生画出曲线图,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的教就没有土壤,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学到了什么;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诗歌教学中,多种朗读方法的运用,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情趣,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四、四读诗歌能力迁移
诗人因告别母校而有了这首诗,同学们告别初中校园时是怎样的?初中三年的求学给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给你留下了无尽美好的回忆,再来品读这首诗,模仿这首诗的形式,尝试写一首《别母校》的小诗,课堂展示一下。老师先展示自己写的小诗《别母校》,抛砖引玉。学生在感受诗美、理解诗美的基础上,自主创作小诗,实现了能力迁移。
“诗无达诂”,对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而能让学生对诗歌有融入自我生命体验的理解才是最好的理解。通过师生创作写诗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关于妈妈
1.上帝为什么创造妈妈?
因为她是唯一知道我的《恐龙》光盘放在哪里的人。 ――杰克,8岁
可能是因为她会打扫房间。
――苏珊,7岁
因为只有她能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安妮,8岁
2.你妈妈以前是什么类型的小女孩?
我的妈妈一直是我的妈妈,不是小女孩。
――苏珊,7岁
不知道,因为那时我没和她一起玩过。不过,我猜她应该是属于很专横的那一类吧。
――安妮,8岁
他们说她以前很漂亮。 ――杰克,8岁
3.在你们家里谁是老板?
妈妈本来不想当老板,但是她不得不当,因为我爸爸不会扫地也不会做饭,他实在很笨。
――安妮,8岁
是妈妈。她每天都要巡视一遍房间,还去床底下捡出一些东西来。
――苏珊,7岁
我猜妈妈是,不过,那也只是因为她比我爸爸多干一些家务活。
――杰克,8岁
4.你的妈妈业余时间做什么?
妈妈没有业余时间。――安妮,8岁
她说,她闲下来就看家里的账单。
――苏迪,8岁
关于爸爸
1.上帝为什么把你给了你的爸爸,而没给其他人的爸爸?
因为我们有联系。――安妮,8岁
因为上帝知道他比其他人的爸爸更喜欢我。――苏迪,8岁
2.在你的妈妈嫁给你的爸爸以前,她需要知道他的什么情况?
他的名字。――玛丽安,7岁
她必须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比如他是不是一个骗子?他喝酒时会不会喝醉?
――苏珊,7岁
她肯定问他,你一年最少赚多少美元呀?――杰克,8岁
3.假如你可以改变你爸爸身上的一件事,你希望是什么?
我很烦恼,因为爸爸总命令我保持房间整洁,而他自已的房间总是乱七八糟。
――安妮,8岁
让爸爸变得不吸烟也不饮酒。这样他就少了与妈妈的争吵,他的身体也就更健康。
――杰克,8岁
我感觉爸爸的头后面长着一双我看不见的眼睛,我希望它们赶紧消失。
――苏珊,7岁
关于爱
爱,到底意味着什么?听听这些不谙世事的小男孩与小女孩们的回答吧。
当奶奶患上了关节炎,不能弯腰涂自己的脚趾甲时,爷爷便开始为奶奶涂脚趾甲,即便是后来爷爷的双手也患上了关节炎,他还依然这样做,这就是爱。
――杰克,8岁
当某一个人爱上了你,他称呼你的方式都和别人不同。 ――瑞尼,7岁
爱是当某人伤害了你,而你不会对他暴跳如雷,因为你知道那样会伤害他。
――卡尔,6岁
爱是妈妈为爸爸泡好了咖啡,在端给他之前先吸一小口,尝尝味道是否对头。
――丹尼,7岁
爱是拥抱,爱是什么也没有说。 ――帕蒂,8岁
爱是你告诉某人有关自己的某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你非常担心他会不再爱你,但他不但依然爱你,而且会更爱你。
――苏珊,7岁
爱是妈妈看到爸爸汗臭熏天,却仍然说他比肯尼迪英俊。 ――马克,8岁
我站在舞台上背诵诗歌,台下所有的人都盯着我,只有一个人向我挥手致意,并面带鼓励的微笑,那是我爸爸,我一点也不紧张了。我想这就是爱。
――苏迪,8岁
爱是爸妈把我独自留在外婆家中整整一天,他们不时打电话给外婆询问我的情况。
――玛丽安,7岁
此人为人,个中
玄机 我至今依然
无法参透 大千
世界 芸芸众生
造物主将橄榄枝
抛向了我 他将
接纳我与生俱来的
疼痛 选择与
被选择 都是宿命
感恩父母,感恩
万物 他们赐予
我慈祥的天空
忠厚的大地 和
无尽的爱 从一粒
麦子的芳香 一缕
炊烟的歌唱开始
我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 安身立命
养家糊口 学会隐忍
怜悯与珍惜 努力
做真实纯粹的自己
这些年栉风沐雨
我拒绝内心的阴影
和虚无的歌颂
我寄居的这个星球
天灾人祸不断
疾病罪恶蔓延
对此我束手无策
无能为力 我所能
做的 就是
虔诚地焚香祈祷
诵经超度 让生者
安然,逝者安息
最后,请求上苍
宽恕我所有的罪与过
把我的履历还给
天空 身体还给大地
把我的诗歌还给孩子
灵魂还给朝圣者
我裸来 也将
裸去 不带走
时光的一粒尘埃
隐身者
琥珀夜色 灯火
阑姗 一个人陷入
无尽的苍茫 他把
孤独 空虚 莫名的
感伤 从骨头里挤压
出来 并把它们重新
安放 试图让它们
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青霜满地 紫微星
东移 一束光
将虚无之门打开
他内心的禅寺 灯光
如豆 木鱼声起
他的空旷是最空的
空旷 他的疼痛
是最疼的疼痛
尘埃落定 他将
沉湎于泪水的咸
黄连的苦 他祈祷
余下的时光 像一棵草
一只鸟那样活着
最后用一片故园之土
将自己深深地掩埋
自画像
远山微雨 近水无澜
你凭栏而望 缄默不语
是什么 让你深邃如山
是什么 让你心如止水
你是一粒尘埃 多年来
被风吹起 雨打落
命运的翅膀 一次又
一次 被时光的碎片
划伤 现在 你与一只
蚂蚁同行 世事之远
你无声无息地搬运
无尽的琐碎
孤独
和浓得化不开的忧伤
你的天空深藏不露
需跋山涉水 在一首诗
一阙词 或一段经文里
寻觅你的气息 你的
影子 日暮 炊烟
苍凉的远方 你相信
谁先说出爱 谁将
在一瞬间老去
空
杯底堆起一层疲倦的
茶叶 沉淀是它
最后的归宿 烟蒂的
羞涩渐渐隐去 燃烧
不是它最后的结局
一纸素笺静静躺在
书桌上 它把疼痛
隐藏在背后 分行
站立的方块字
像一群涉世未深的
孩子 钢笔脱掉帽子
沉沉睡去 一首
诗歌的孕育 像一场
蓄谋已久的战争
一弯新月透过绿窗纱
照在一把老式藤椅上
几声蝈蝈低低的鸣叫
为这首诗平添几许
曲径通幽的注脚
秋收后的大地
颗粒归仓 秋收后
土地露出了自己
黝黑的皮肤 黝黑的
血液 黝黑的心脏
黝黑的内伤 它的
手臂 再也无力举起
一个季节的繁华与荒芜
痴痴地望着天空
它在等待什么 一只
麻雀落下 蹦跳着寻觅
几粒被人遗落的玉米
这一切 像是一场梦的
终结 以至于午后的
阳光 轻抚它根根冰凉的
肋骨时 都忍不住
啊——了一声
合欢树
相拥而眠的两片
叶子 一种凄美
而忧伤的暗喻 至于
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我们可以不动声色
飞鸟与叶子之间
一定有某种隐秘的
宿命 它们怀有
同一片天空 并安心
在自由的绚烂中
芳华殆尽 零落成泥
秋风浩荡 叶子
将从青涩走向辉煌
这将是最后的华章
我们踮起脚尖 用心
聆听 它们从容
而安详的暮年时光
立冬
先于冬天抵达的
北风 他们带来了
呜咽 消亡 入木
三分的阴谋 世界
只剩下一种语言
一只乌鸦蹲在墓碑上
殊途同归的荒凉
让黄昏的墓地愈发空旷
矢车菊再次绽放
低垂的光芒能否点亮
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阴阳相隔 此去
经年 你卑微如草
命比纸薄 暗疾
宿命 疼痛 这些
还小时,妈妈就说,怀念,青春。青春,什么一个字眼,淡淡的,还是,浓郁。
青春,在我眼中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可是,老了以后,我会明白思念,是什么滋味。也许,现在,我就能明白。
思念,是淡淡的爱,是怀念的情,是理想的风筝,梦的翅膀;青春,是青涩的芒果,是淡淡的青草,是浓郁的花朵儿,还是,别的……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唯一,那就是珍惜。珍惜现在的青春,珍惜现在的美好,珍惜,现在的一切。到老了,再返回头来,重温,已经不在。他们诉说着什么,他们谱写了一首诗歌,惟妙,维俏……
那是以前的日子,是用青春构成的爱
那时的我们,充满了幼稚,但却,快乐
不是么
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去游水,去旅行
青春是一首歌,凄惨淡凉的歌
但等到成熟后,细细品味
它表达出来的不是哀伤,而是
温暖
所以我来,不仅你们能看得见我,更主要的是我能看得见你们,和你们一起朗读,你们领着我读,我也领着更多的孩子来读,让他们首先享受阅读的声音之美。
一、谈诗的兴趣
我小的时候,不识字却在阅读。阅读什么,不是阅读文字,而且阅读声音。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妈妈给我读过民间的歌谣,所以我首先听到诗。诗是你听觉艺术的黎明。我们知道人感受世界其实首先是通过声音,所以比视觉更重要的是听觉。而让你享受听觉的是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当他听到一首诗的时候,那是他享受听觉艺术的一个黎明,就像孩子刚刚睁开眼睛辨别世界上各种颜色一样,他用耳朵听到了一种很美好的声音,带给他黎明的不是普通的声音也不是噪音而是朗读诗歌的声音。所以我们说诗歌从根本上来讲,它是一个听觉的艺术。当一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要接触艺术就要先听别人给他朗读诗歌。在我刚刚学会说话时,我妈妈用她的乡音给我朗读过家乡的那些童谣和诗歌。那时候家里有我爸爸留下来的诗歌季刊创刊号,这本书是1934年出刊的,我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它给我的听觉艺术带来了黎明。那时候,几乎不太会说话的我,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朗读诗歌的声音。哪些诗呢?这里有两首童谣给我印象非常深,第一首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种声音我储存在记忆里了,它伴随着我的成长。记住了声音后,慢慢了解它的内容。我觉得声音是我进入诗歌的向导,是声音带着我进入了另外一个艺术世界,是声音伴随着我知道什么是书,怎么样去读书、怎么样去读诗。
所以人在阅读的时候,尤其是读诗歌的时候,永远应该有一种声音之流像流水一样伴随着你。这种声音之流,伴随着你M入到阅读,特别是进入到诗歌当中,写诗也是如此。写诗其实耳朵里面一直在想着声音之流,我要押韵,怎么知道下一个是什么词?有时候是声音带着我找到了下面的那个词。
所以,领读者绝对是一些对声音非常敏锐的诗人,也许他不写诗,但是他对于诗、对于诗的声音一定是非常敏锐的。而且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如此。是禁得住朗读的。一个作品无论它多优秀,拿起来不能朗读,朗读起来很不顺嘴,我认为它也是缺乏一些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它的音乐性。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都要让人可以拿来朗读。
当我对童谣声音非常敏锐的时候,妈妈再给我读,读了一首“秋风起天气变,一个针一条线,急得俺娘一头汗……”听儿歌的时候,我已经不仅仅是关注它的声音了,我也关注了它的内容。特别是读到了最后的那两句,“我给我儿做衣裳,娘受累不打紧,等儿长大再孝顺”。读出那种感情的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盲人看不见字,摸的时候一定在心灵里有一种声音,诗歌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为什么说听觉艺术的黎明从“读”字开始的。这就是影响了我一生的最初的那种听觉艺术的感觉非常重要。直到现在,我如果写一首诗,我作为第一个读者我一定要出声地读出来,哪一个地方如果我自己听着都非常不顺耳,读起来不顺嘴,我就知道这首诗肯定是有点问题的。所以我觉得听觉艺术的感觉在阅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读它的时候是把生命的体会注入到了声音里去了。所以还没读这首诗,就有了我们的声音和心跳,领读者这点感觉特别要有,特别是给孩子读的时候,声音有的时候比内容更重要。对一个婴儿来说没有那么多阅读词汇的积累,但是要让他听你的声音就非常好听,大大超越了那个作品的内容。对于特定年龄的孩子们来说,朗读的声音比内容重要。
二、谈诗的情调
诗是你心灵世界的翅膀。我们读书的时候被感动了,感动就是一种分享,不仅是想象力的分享,也是情感的分享,甚至是心灵的分享,感觉我们飞起来了。哪一阵风把你吹起来了?是你内心的情感世界,那就是你的翅膀。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读一首诗让我们的心灵飞翔,为什么呢?因为你会超越那首诗所表现的那个境界,想象,带你去飞翔。所以,我认为读诗或者说读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读完了之后或者在你读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那个情调。那个情调比情节要重要,因为情调不仅仅是感情,是你沉溺在一种艺术中的艺术享受。所以情调非常重要。
这里,我想从一本诗集谈起。在1980年我编过一本书,叫做《中国小诗人诗选》,这本书陪伴了我到现在37年,我经常要翻翻它,我熟悉那些内容,也非常熟悉收录到这本诗集里的小诗人,他们的眼神,他们写诗的表情。我朗读这些诗歌的时候会去想现在他们有多大了,是什么样子,在干什么。所以,我读这本书是在读人,读这些当年的小诗人,读他们的人生。这本诗集里,最小的1970年出生,最大的是1968年出生。这些诗人到今天大概很多人都快50岁了。我不知道他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但是从这本诗里,我能够知道当时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写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刘倩倩这首《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收入到小学语文教材里去了。大家不一定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当时是湖北鄂城市的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1980年,我们国家第一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一次世界儿童诗歌比赛,可惜后来没有再参加了。当时征集诗歌的稿子有9万多份,都是孩子们写的,我们最后选出了20多首,其中有这一首。看了这一首以后,我们觉得很好,但是要了解孩子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我去了湖北鄂城,见到了这个孩子。我说:“你怎么写出来的,跟我讲讲写这首诗的过程。”她跟我讲了,她说:“这
首诗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她的爸爸、妈妈对她非常好。她爸爸是一个工会的干部,妈妈是个医生。比如给她吃蛋糕,给她棉衣,哥哥给她一盒歌片,这些都是她亲身经历的。但是这首诗怎么写出来的呢?她说:“当我知道联合国在征集诗歌的那段时间,有一天晚上,我看了一个电视剧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我非常感动,我一直沉浸在这样一种感情里。”她说,“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晚上来到我们这个城市,我该怎么样去面对她?”她一晚上都想这个事情,想着想着进入到了一种情调中。她说,“我要把这种感情写出来,我要怎么迎接她。”于是写了这首诗,这首诗的结尾,她说:“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她说完了,我相信这首诗是她写的。我想一个孩子她不是不懂得情调的,必须读书读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才能进入到那种情调里面去的。
所以这是情感的积累,给了她一个契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征集诗歌,有一天,她又看了电视,又给了她一个契机,所以,把这样的契机化而为诗了。诗是情感的一种外化,需要内部的推动力。我们谈诗的情调的时候,真的要仔细揣摩一下自己的感觉是什么,非常清楚了,于是驱动着笔往下流淌你心中的那些想说的话。
《鼠年・致老鼠》,这首诗是我从一个小姑娘的日记本里发现的,我去访问她。我说:“你怎么写出来的?”她说:“我经常写诗,我的日记有的就是用诗来写,不信您看看我这个日记。”我发现了这首诗,我说:“你怎么写这首诗呢?”她说:“我有些想法跟你们大人不太一样,你们老是想把虫子、鸟分成益虫、害虫。但是我曾经想过,你们只发现了那个益鸟和益虫对人类好的一面,或者是不好的那一面。其实,哪一种鸟、哪一种虫子既是益虫又是害虫,既是益鸟又是害鸟,只是你们没有发现。你们如果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就不会一定把某一种鸟那么固定地去看了。”她说,“正因为我想过这些,我就写了一首致老鼠,我
想把我对老鼠的思考说一说。”
我说,“你这首诗比你已经获奖那首诗还好,我觉得你把那首诗撤下来,让你这首诗得奖。”她非常高兴。
从《鼠年・致老鼠》这首诗,我知道了孩子是怎样感受世界的,是怎样思考的。有时,情深才能引发思考。读书就是要读出感情来,不仅你要读出感情来,还要感动那个读者,因为有感情才会引发思考。冷冰冰的时候是不会有思考的,它缺乏一种动力。诗虽然是写作于人的情感当中,但是它真正的推进,不仅仅是作者被感动了,还要进行最深刻的思考。思考有的时候也能激发写诗的灵感,所以诗也是思。而且这种思是有深度的。比如这首关于老鼠的诗歌就是有深度的,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那么丰富,那时候,她并没有想当作家、诗人什么的。但是你能感受到这个孩子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捕捉情调的能力。她说了很多故事,她说:“你们都不喜欢乌鸦,说它是灾难的预兆,可是我遇到一只小乌鸦病了,我照顾它,好了之后它飞走了,从那以后它每星期至少一次要飞回来看我。”她讲的这么多故事都写到了她的日记本里,这个孩子有一种感受生活的能力,情感的内驱力,她非常懂得情调。
她还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有一年冬天在墙角,我看到一抹绿草,我非常兴奋地告诉我的同学,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你们来看看。”同学们来了,但是一看就是一点青草,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说以为我带他们看什么奇迹呢,闹半天就是这样平凡的青草。但是,有的孩子非常感动,说旁边就是雪堆,它居然还这么绿。所以我觉得这个孩子是带着情感的眼睛看世界,她才能写出诗歌,而且不仅有情调也有思想。这个孩子叫阎妮,她的这首诗真的是印证了让我们感受到诗的灵魂的东西,就是你获得感受情调的这种感觉没有。阎妮后来去了法国,成了一个小说家,用法文写作,《围棋少女》得了奖。她从小开始写诗,不断地向着文坛前进,她的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还有一首《种太阳》。我先认识作者的父亲,他有三个孩子,家在东北山村。他的三个孩子都写诗。后来李冰雪的这首《种太阳》因为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流行了。这首诗,我觉得它就是一个想象力很好的结果。为什么会想象?是根据他的生活,萌发了这种想象力。可以设想,他们的冬天非常寒冷,非常希望有一种温暖的生活。她说,“希望不仅仅我这儿有太阳,全世界都可以种上太阳,收获更多的温暖。”所以李冰雪的这些话,这些诗都可以看作她在感受生活。在这本诗集里,不仅收录了他们的诗,我还让每一个人都要写一段话,对诗是怎么看的。有时我想,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李冰雪说:“我是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我为什么要爱诗,反正我要到宇宙去旅游,要到北冰洋去探险,要变成一只萤火虫,爸爸说这些诗会帮助我,我相信他的话了,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其实她的这段话,概括出来就是她相信想象,她爸爸肯定了她,于是她要想象种太阳,收获太阳,把太阳挂在很多人家里给他们温暖。我觉得诗就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哪来的诗?无论是被感动的感觉,那种情感的积累、思考的感觉,还是沉浸想象中,这都是儿童最重要的享受情调的感觉。
我们不要以为孩子就是傻吃傻闹,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有些情调里的东西我们甚至都不如他们敏感。
有一次我到一所学校里去,有一个孩子说,“金波爷爷我要拔一根您的白头发留作纪念。”当时有点突然,我不知道该低头还该怎么样。但是现场的老师把他轰走了,说他搞什么恶作剧赶紧走。当时,我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孩子,觉得非常遗憾。他走了以后,我一直在想,孩子是非常严肃地跟我讲他这个诉求的,他一定沉浸在一个想象中,就是说你的头发都白了,可是你还能给我们写故事,写诗,为什么呢?我要留一根你的头发。他的心目中,那根白头发是智慧的象征、艺术的象征、阅读的一种的象征都有。所以孩子简单吗?他这小小的要求简单吗?不简单。所以谈诗的情调不仅是需要读书的时候要感受情调,读小说、散文都要感受情调。情节可以忘记,但是要记住情调,因为那是伴随着你的灵魂、一生不会忘记的心灵的感觉。
这是我最近两天刚刚拿到的一首诗,是无锡市育红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孩子写的《笑的书本》。第一次我感觉读得眼花缭乱,写得太丰富了,甚至没有节制地在写。这个诗短短几句写了很多他的情感,非常丰富。二年级的孩子,写出这样的诗,可以说他把阅读的感受,那种感觉,那种非常美好的情调在这首诗里都呈现出来了。这我要谈一个问题,这首诗他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最后我知道了:老师很有办法,老师交给同学们仿写的任务,仿写我的一首诗《笑的花朵》,但是我一对比,我觉得我的想象力没有这个孩子那样丰富,那样超脱。所以我就觉得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责任在于我们给他搭建了一个桥梁没有。为这些天生的诗人内心的灵感搭一个跳板,让他的灵感、让他的天才跳过去,这也是我们领读者的责任。我想如果老师没有告诉他们仿是什么,那么他们的这些丰富的想象力,埋藏在心里的那些感动、感觉、情调,没有一个契机。虽然他是天生的诗人,但是,老师不给他机会,他就不可能把诗写出来。所以读书非常重要,领读非常重要,你可以把孩子内心世界的诗意和感觉等都唤醒了,他整个生命就会沸腾温暖起来。
三、谈诗的陪伴
我们启蒙的时候是听觉艺术,读诗、写诗的时候我们把握住了一种情调,这种情调会形成你的个性,你的个性会伴随你一生,如果你是一个很讲究情调、很会欣赏诗,很会诗意栖居在这个地球上,那么这种性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都会像诗一样陪伴
一生。
一个人阅读,如果只阅读了故事情节,他没有感受到那个诗的境界,这个读书我觉得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为孩子们读诗、读任何作品,要特别告诉他,你应该记住诗,倒不一定是背诗,但是读诗的感觉要记住,要保留、不断丰富,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感觉伴随着你,也就是诗的感觉。
诗是你情感世界的阳光,会让你温暖。一个懂得诗而且有诗的感觉的人,绝对不会是非常冰冷的人。他也会享受那种诗的温暖和艺术之美。我们知道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而文学又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如果我们说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而文学中的文学,文学的灵魂是诗歌,那我们就知道诗歌如果能够伴随人的一生,他的一生将是多么样的丰富,这个丰富是别人拿不走的。这个非常丰富的诗的感觉,心灵的感觉伴随一生,他绝对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里有几句话,是一个孩子的问答:
有人向孩子们问问题,
说你们给我说说什么是爱?
有一个孩子说,
如果一个人爱你,
那么这个人叫你名字的方法会不一样,
因为你的名字在他(她)的嘴巴里很安全。
这几句话我给它分行了,因为它是诗,这样一分行你就会知道行与行之间有多么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这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他大概不知道回答这句话的价值,他只是把心里想的变成声音直接说出来了。他没有思考,我相信他不会思考这里的逻辑关系,他就把这个感觉直接说出来了,但是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像听音乐一样。我没有思考,这几句直接就抵达我的心灵。孩子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他的实践,他的生活体验,他知道了什么是爱,而且他跟别人的感受不一样,更丰富。他说如果一个人爱你,这个人叫你名字的方法会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了?他并没有说,但是他说了一句,因为你的名字在他(她)的嘴巴里安全。也就是这个人是带着爱叫你的,你接受他的爱,跟他在一起是会感觉到安全的。安全是什么?不仅是抱着你,叫你名字时候的声音都感觉到安全,这个孩子我觉得他太有诗意了,太懂得诗了,只是他不知道诗怎么写。
所以我给这个分行了,如果我能见到这个孩子我告诉他这就是诗。所以我们要让诗陪伴我们一生,就是要发现孩子这样感受生活的方法,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情感是怎么样的,抓住时机让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诗人。
送兄
(唐代 七岁女子)
别路云初起,
x亭叶正稀。
听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归。
七岁的小女孩内心世界多么丰富:她用了一些比喻,那种环境的描写,情调的感觉;秋天,在那个告别的亭子的那种情景,她的叹息等都写出来了。所以我说这个孩子会写诗,所以才能表达得这么完整,这么清晰,这么能感动别人。从这些例子我就想到了下面有两段话,我用他们的话来引证我也自己所想的。
哈代谈诗:你投一块石头到湖心里去,一圈圈的水纹漾开了去,韵是波纹,少不得。抒情诗是文学精华的精华,是颠不破的钻石,不论它多小,光彩是磨不灭的。其实有些小说也是诗,也是
钻石。
他还说:“我不重视我的小说,什么都没有比作一首好的小诗困难,诗必须收获东西,练习文字顶好学写诗,诗是文学的秘密。”
特别说一下诗是文学的秘密,因为所有的文体,小说散文等等,都不像诗歌有那样多的秘密。比如,卞之琳的《断章》,其实这首诗后面的秘密太多了。孩子们读的是一个角度,我们读的是另一个角度,了解卞之琳的,知道他怎么回事,读《断章》又可以体会一些事情。诗是有秘密的,这个秘密永远不能有终结的诠释。
所以读诗享受诗、诗伴随你的一生。你是永远在探索一个秘密,就是诗的秘密。
朱光潜谈读诗: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气质。一部小说或者一部好的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样的文学较严谨、纯粹、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一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设计理念: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写法、体会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任务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理解题目的含义: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怀念)。怀念谁?)2)为什么要在“怀念”前面加上“秋天的”(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2)课文分为几段来写,每一段写什么?(重病母亲的劝慰——临死前的牵挂——怀念母亲)
2.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㈠自主思考:(1)哪个句子是详写“我”的“暴怒无常”的?(注意写句子要具体);(2)每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心痛、难过、爱怜)(3)"母亲喜欢花……都死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喜欢花”说明了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2)“死了”说明了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没有心情弄花了)
㈡汇报学习情况。
3.举手读第二段
㈠自主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母亲临死前叫我去北海看的?母亲的神情有什么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爱怜)(2)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无私忘我的爱,无尽的牵挂)
㈡讨论、交流。
㈢汇报交流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看谁能快速回答
(1)那句话是描写盛开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一下?(这是因为母亲生前要我去看的花,体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怀念);(2)课文为什么要用"要好好儿活"结尾(1)这是妈妈的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照应前面,突出"怀念"的感情)
5.有感情朗读课文
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的,提出来。(如第二自然段与那些文字照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竟”,愧疚)
6.总结课文
(1)这一课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动作、语言、神态——思想感情)
(2)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可以通过 各种形式赞美母亲,如诗歌、散文等,其中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吴秋霞就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摇篮》,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大树是鸟儿的摇篮/风儿轻轻地吹/摇着鸟儿宝宝/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鱼儿的摇篮/浪花轻轻地翻/摇着鱼宝宝/鱼宝宝睡着了//月亮是星星的摇篮/白云轻轻地飘/摇着星宝宝/星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温暖的歌声中/小宝宝睡着了
7.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2、写一写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