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黄河的谚语

有关黄河的谚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黄河的谚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黄河的谚语范文第1篇

【雨水节气的农事谚语

“雨水”雨增温度升,华北大地渐解冻。

抓紧划锄冬小麦,化一层来锄一层。

大麦葵花和蓖麻,顶凌播种产量丰。

黄河来水快蓄灌,莫待断流浇不成,

河水井水双配套,水到用时有保证。

春田肥料早运上,耙耢保墒不容停。

大搞棉花营养钵,适时早播还省种。

地瓜育苗早打谱,抓紧盘炕和挖坑。

果园认真来管理,剪枝刮皮把土松。

牛驴骡马要加料,春耕春种如虎猛。

养鱼宜用废弃地,烧完砖瓦挖鱼坑,

结合积肥整鱼塘,塘深地壮鱼粮增,

水深才能养大鱼,上中下部鱼三层。

水是庄稼血,没有了不得。

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人靠地养,地靠粪养。

会耕会耪,无粪不长。

粪是庄稼宝,离它长不好。

待要庄稼好,底粪要上饱。

地里铺上粪,家里座上囤。

春天粪筐满,秋天粮仓满。

春天比粪堆,秋后比粮堆。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赶快把麦浇。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快把白茬浇。

水来蓄满塘,用时不慌张。

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

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

麦润苗,桑润条。

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低产变高产,水是第一关。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更多热门文章:

1.2015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雨水

2.2015年二十四节气谚语之雨水

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雨水

4.有关雨水与农业的谚语

5.关于雨水节气的气象谚语(汇编)

6.关于雨水的农谚【二十四节气】

7.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谚语【汇总】

8.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有关黄河的谚语范文第2篇

抓紧划锄冬小麦,化一层来锄一层。

大麦葵花和蓖麻,顶凌播种产量丰。

黄河来水快蓄灌,莫待断流浇不成,

河水井水双配套,水到用时有保证。

春田肥料早运上,耙耢保墒不容停。

大搞棉花营养钵,适时早播还省种。

地瓜育苗早打谱,抓紧盘炕和挖坑。

果园认真来管理,剪枝刮皮把土松。

牛驴骡马要加料,春耕春种如虎猛。

养鱼宜用废弃地,烧完砖瓦挖鱼坑,

更多热门文章:

1.2015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雨水

2.2015年二十四节气谚语之雨水

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雨水

4.有关雨水与农业的谚语

5.关于雨水节气的气象谚语(汇编)

6.关于雨水的农谚【二十四节气】

7.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谚语【汇总】

8.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有关黄河的谚语范文第3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有关黄河的谚语范文第4篇

一、细致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写出来的文章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是“无病”之作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要想在文章中写出真情实感,就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把作文教学融入富有情趣的生活之中,为学生接通生活和作文的“运河”,这样学生的文章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二、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先导,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它以需要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交朋友。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后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我文表我情”。例如,写作《记一次劳动》,我利用实践课把学生带到我校的植物园,聆听专业技术教师讲解如何栽花,让学生亲手实践后再写作文。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写出好文章。无论学生写得如何,只要是学生亲手采撷的生活“浪花”,发乎心,取之事实,无论“浪花”美不美,都要予以肯定与欣赏。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喜欢作文,对作文感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真切感受周围的事物,当学生接触的事情多了,感受深了,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写起作文就会激情饱满,得心应手。当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还会为学生的作文发愁吗?

三、开展课外阅读

有关黄河的谚语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地理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地理知识,使学生将不再感到学习地理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新课程的其中一个理念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正如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所以,如果教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那么,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和很多因素有关,而怎样导入新课,使学生的精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并认真听课,则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新课的导入生动形象,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主要方法有:

1. 漫画导入法: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尖锐的讽刺效果。在地理课本中也有一些漫画,这些漫画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很好素材。讲世界的人口问题时,可展示“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讲含义,引出世界的人口问题。讲森林资源时,以漫画“大难临头”和“小鸟的悲哀”来导入。用漫画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学习,使课堂要表达的问题更加深刻。

2. 歌曲导入法:“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寥寥数句有关歌词,把《东北平原》的地理位置、资源和农产品作了简明的介绍。

3. 谚语导入法:谚语是短小精悍而富有哲理和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知识的总结。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到中学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引入西北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学习。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高山气候的学习。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

4. 猜谜导入法:在教学《地球的五带》前,让学生猜一个谜语:站在地球上,一地最特殊,冬天无太阳,夏天始终亮。(打一地名)学生思忖不得其解时,教师顺势引导:学完课文,你们一定猜得出这个谜语。

5. 板图导入法:学习地理最有效的工具是地图,老师熟练地板出当节课要学习的地理内容所涉的地理板图,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更能很快地进入教学主题。

6. 图片视频导入法:如,在学习“火山和地震”时,我先播放最近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图片视频场面,然后转身一问:“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它给我们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目前有办法预防吗?”,给学生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不自觉地对知识开始思考,并想知道答案,对后面的学习就带有期盼了。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种方法,在教学中只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方法,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动机,这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某个环节上,而是要贯穿于全过程,使学生有兴趣,形成连锁反应,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语言,实验活动等方法相结合。一种学习方式,用得久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甚至厌烦,但如果经常变换形式,让学生有了新鲜感,自然他们的精神就振奋起来,我在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时,就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以创造出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另外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从中可以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我用flash播放黄河形成“地上河”的形成过程,接着讲述并播放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的录象,说明黄河年复一年的泥沙不断沉积,河床不断抬高,最后形成“地上河”的原因。这样的例子很多。利用多媒体把地理问题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再比如采用活动形式来教学,可以采用表演、游戏、辩论、课外调查收集资料等活动。如讲《多民族的大家庭》时,课前我让学生自己或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爱的民族,并查找有关的资料,到上课时,有的同学表演蒙古族的摔跤,有的四人小组,表演了新疆歌舞,有的还做了一些藏族和回族的宗教仪式,课堂气氛好不热闹。总之,不同的课时,合理地变换教学方式,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反而让学生兴致提高,效果也会有所提高。当然,这种做法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中花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了。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同时结合这些实际,学起来会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联系实际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生活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思考,拓宽了所掌握知识点的内容,把地理知识延伸到更广泛的生活实践中去。例如,“地球的公转”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在讲述这个内容时,根据学生每天对昼夜长短变化的亲身感受,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提问“现在太阳直射点在那里?”,“南、北那个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现在是什么季节”等等问题。再例如,我讲“火山、地震”一节时,引入了2008年五六月份震撼人心的电视画面“5.12汶川大地震”,用实例来解释课本中的理论,使学生更能理解“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知识。

四、努力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给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

所谓地理课堂上的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教师也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而且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二是开放教学内容。书本不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渠道,教材也不是课堂的惟一材料。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记住,背会了多少知识,而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生活,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在教材之外找材料,如报刊资料,影视传媒,网络信息等,引进必要的素材和知识,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家庭、社会。三是开放学习方式。传统课堂统一的教学模式,划定了学生统一的学习方式。和谐的地理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的个性根据学习的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等。开放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问题,带着问题通过社会调查、问卷设问、专家采访、上网查询等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信息,进而综合所需知识,提出有针对性、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的一种模式体系。该模式程序如下: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撰写小论文。四是开放学生思维。地理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正是地理课堂的独特韵味所在,它能帮助学生进入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少用“定向思维”和惯常思路去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创设应用“发散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放眼世界,放眼社会生活,勇于开拓新的思维领域。例如讲完地球的自转时,让学生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自东向西”转,我们的生活又将会如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不仅使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并且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俊昌.试论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有关黄河的谚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兴趣 思想品德 实践性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加重学生负担;在教学中脱离学生实际,不切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教法陈旧、呆板、缺乏新意等,使学生深感学习思想品德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掌握思想品德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丰富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培养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无比的乐趣。如:

1,分析图片新教材(包括一些练习)一改以往过于刻板的模式,注重插图的功能。这些插图有的针贬时弊,有的蕴涵科学道理,启人深思,耐人寻味。如漫画“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成‘黄河’了!”学生纷纷模仿打电话姿势。笔者突问:“此漫画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加以解决?”学生在兴致之际,突然卡壳,陷入愤悱状态,这时笔者适时解疑,组织学生讨论,请他们作主人,提出整治措施,顺利解决问题。再如“小鸟的悲哀”、“钓鱼者的困惑”、“这就是‘黑龙江”’、“把我也带走吧?”“现代‘女娲’来补天”等都可巧设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执果索因。

2.借用广告妙语广告用语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特点,观众习以为常,如加以思想品德知识巧妙解释,学生定会兴趣倍增。如“请你使用‘三无’产品”,学生听后迷惑不解,这时笔者稍加解释“三无”为“无氟、无磷、无铅”,学生方知原来如此!无形中增加了环保及法律意识。

3.诗歌成语例举诗歌、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艺术化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陶冶高尚情操。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赞美了石灰的献身精神,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备受感染,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活跃了思想品德课堂。讲解环保中的酸雨问题时可利用“随风潜入夜,‘损’物细无声”来解释其危害。“泉眼无声惜细流”则可进行环保教育,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抽取地下水。“点石成金”则可进行唯物主义教育,说明了伪科学的错误之处。

此外,运用辩论会、猜谜语、谚语、歇后语、顺口溜等都可激思增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轻松快乐地学习。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学得开心。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自,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其次,还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第三,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的异想天开,奇思妙想,要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民主和谐、利于培养兴趣的课堂氛围。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习兴趣

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运用多媒体,不但将思想品德世界变静为动;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直观。而且在突破重、难点,整理知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有关人口、资源、环境时,可让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录像,还有有关人居生态环境的现状,这样学生自然就知道了为什么必须实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了。

总而言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它像催化剂,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思想品德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参考文献

有关黄河的谚语范文第7篇

一、转变观念:农村课程改革的生命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进行课程改革首要的是转变教师观念,树立课改意识,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能力,把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可以这样说: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便没有先进的教育行为。具体来说,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尊重意识,把学生看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生命是需要也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发展意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意识,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主体意识;因为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民主、平等意识,教师与学生最大的区别只是存在闻道先后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在共同学习的时候,学生与教师一样有表达自己独特体验的权利,有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权利,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是计划经济下的畸形儿,是与现行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转变教师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如果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旧有的理论水平线上,或者认为课程改革只是一场运动,那么,实施课程改革便是一句空话。笔者曾听到这样一堂语文课:教者在执教《黄河颂》一文时,从正音到释词,到剖析课文,到课后练习的处理,教师始终独霸讲台,全心投入,条分缕析,津津乐道,中间除穿插了一次学生的集体朗读外,学生始终在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哪里有一点新课改的影子?其实持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师大有人在,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旧有的经验或者是旧有的“时间加汗水”的教法,让他们与过去的教法决裂难上加难。试想一下呆滞的教育观念怎么能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现代人才呢?

二、因地制宜:农村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农村基础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切忌随波逐流,哗众取宠,更不能认为课程改革就是现代化教育设备的改革,就是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开展教学。事实上,课程改革是在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之后,带来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上的重大变革。而变革的核心人物是教师,而非物质。只要我们的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开展课程改革也并非难事。笔者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时,曾经开展了以下活动:说黄河――颂黄河――爱黄河。“说黄河”即让学生说黄河的源头、黄河的流向、黄河流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在黄河流域建都的王朝等相关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黄河,了解黄河与我们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关系。“颂黄河”即让学生搜集有关歌咏黄河的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诗词、歌曲、民谣等。在一系列的搜集活动中,让学生了解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爱黄河”即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黄河的断流及悬河等现状,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黄河的强烈的使命感,整个活动在学生为保护黄河献计献策、拟宣传标语中画上圆满的句号。尽管在整个活动中,缺少现代化的多媒体,学生未能通过视听来领略黄河“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的壮美,但整个活动,学生参与意识极为强烈,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因地制宜开展课程改革是农村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不容怀疑的。我们的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尽管农村的课程资源极为有限,它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但是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它淳朴的民风、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都是城市所不能企及的,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地去挖掘当地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的历史性飞跃。

三、加强学习:农村课程改革的源头活水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角色发生改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教育研究者,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社区的活动家,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要想胜任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就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就要做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可以肯定,故步自封、僵化保守的教师是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抱残守残就意味着为时代所淘汰。同时,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很难想像,一个思想陈旧,知识过时的教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没有思想,学生便不会尊重他――最可怕的是学生也会停止思考。”教师的思想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学习。著名画家张大千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的读书。”如果我们借用大师的说法,那就是要想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教师就应该多读书,唯有读书,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影响学生,胜任自己的工作。

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教育先驱们学习,可以向同伴们学习,可以向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学习,甚至可以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四、团结合作:农村课改的催化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越来越需要人们之间的互相协作,可以这样说,合作是现代社会一个显著的特征。关于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过论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其实在古代,中国人就知道合作的重要性。荀子曾经这样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所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就应该首先学会合作,并善于合作。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不但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还可以弥补外出学习机会少的缺陷,集合个体优势,发挥集体力量,使教学在彼此间的合作中有效前行。如何进行合作呢?首先,应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作用,加强对教材、对学法的探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研讨课、说课等活动,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其次,应加强教师间的个体协作,因为开展集体活动有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教师间的合作是自由而灵活的,可以是资源共享,可以是互相探讨,可以是相互质疑等。最后,加强与学生间的合作,使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合作中,不但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够给学生一个现身说法的示范作用,同时在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洞察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合作是一种需要,合作是一次提高,合作更是一种境界。让我们在相互的合作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教学能手,成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和飞翔者。

有关黄河的谚语范文第8篇

事实上,我们应该意识到,现行的地理教材其实已经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中学地理因其文理兼容的特点而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特别是在人地生态系统因人类的无知与急功近利遭到严重破坏之时,对于促进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负有重任的地理教育更具有独特的美育价值。

主体参与的教学——地理美的真实体验

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尝试以主体参与为突破口,引入“环球三分钟”演讲,以期生成寻找美与展现美的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堂。

具体来讲,“环球三分钟”即由1—2位学生走上讲台演讲,其内容是与地理有关的新闻、故事、亲身经历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可拓展为相声、角色扮演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及互动提问。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作为主导的教师,从“前台的演员”退居为“后台的导演”;作为主体的学生,则从“台下的观众”变为“台上的主角”。担当“主角”的学生积极在课前寻找、收集和整理相关地理素材,准备的过程也由此成为学生体验地理美的过程。

当然,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地理学科本身具备的美仍需要师生不断挖掘和提炼。

和谐统一的规律——地理美的持久感召

对称:地球不仅在整体上是个对称的球体,而且构成它的元素——点、线、面、体也都存在着天然的对称关系。最形象的对称是南北半球的对称;还有南北极点、南北纬线(度)、东西时区的空间对称,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时空对称等等。经验证明,引导学生从美的观点和对称的角度去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手段。

平衡:正是由于力的平衡,才使得九大行星在太阳系这个家族中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才使得月球和地球相伴相随、阴晴圆缺;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才使得生物界繁衍不息、生机勃勃,这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平衡美。

和谐:地理现象及地理学理论的“统一”、“对应”乃是和谐的真实反映。例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既有独立的运动规律,但最终又统一于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这是地理环境和谐性最完美的体现。“对应”是地理学中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海与陆、山与水、高原与盆地构成了地表形态的对应;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寒流与暖流则体现了地理运动形式的对应等等。

妙趣横生的语言——地理美的直观呈现

谚语:借用谚语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如讲太阳高度变化时用“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斜”;讲交通运输的作用时用“要想富,先修路”;讲食物链时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由于这些谚语多源于生活,因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谜语:引用谜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习情趣。如:“双喜临门”(重庆);“从早吃到晚”(日全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地图)等等。这些谜语让地理课堂多了一份轻松、平添了一份愉悦。

诗词:巧用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美的地理情景。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垂直地带性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些诗词犹如阵阵春风,为课堂带来盎然生机。

成语:精炼的成语也会为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讲海陆变迁时用“沧海桑田”;讲流水侵蚀时用“滴水穿石”;讲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的含沙量变化时用“泾渭分明”。这些成语形象、准确,在地理教学中适当运用,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歌曲:引入歌曲能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如讲新疆绿洲农业时用《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直接设问;讲珠江三角洲时用《春天的故事》“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导入新课。将歌曲植入教学,使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愉悦。

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地理终会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学科,学生终会成为“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地理课程终会“在政治、社会、道德、人道、审美和环境教育上发挥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