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池古诗的意思

小池古诗的意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境;联系;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35-01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如今我们小学生学习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但在普遍缺乏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足够认识的今天,我们又如何能在短期内并有效地教学古诗词,关键还得从“趣”字入手,并紧扣“趣”字,创设相当的情境,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古诗的自觉习惯。

一、用图画描摹造就情景,激发学生的视觉情趣

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是静景:明亮的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照进了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静静地流淌。寥寥十个字,勾勒出了一幅清幽、明净、自然、和谐的山水图。为了让学生眼中有此美景,我们可以出示画家为我们准备的教学挂图,或也用寥寥几笔再现诗人眼中秋夜的静穆,让孩子们在一幅优美的简笔画前,忘掉尘世的纷争与喧嚣,使心灵得到净化。

二、用言语激励造就情景,激发的学生表达情趣

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不高原因有许多,这里不再赘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运用语言的魅力,把学生导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适时启发儿童展开联想、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生发美的意象,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时,启发学生想象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预设一个改写《小池》的环节。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小池》是杨万里写景小诗的代表作,它取景别致小巧,尤其善于捕捉自然界无声的和谐与天趣,为我们留下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我相信同学们能根据《小池》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对吗?”此时此刻,学生心中自然激情飞扬,创作欲望自然高涨。改编的《小池》虽无原诗的韵味,但肯定是清新可人、充满童真童趣。

三、用朗读感悟造就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字字珠玑,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1.把握停顿,感受古诗的节奏美。绝句和律诗因其本身的书写规范,蕴涵相对固定的节奏感,因而在教学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明确并把握停顿。

2.熟读成诵,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古诗的教学切忌重传授,轻感悟;切忌重讲解,轻朗读。而应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感悟诗的和谐韵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

3.词曲相映,整体感悟。无论是古调还是今曲,无论是通俗还是戏曲,许多优秀古诗词都有相关的曲调相衬,且有当红影视剧明星表演或演唱,这也为孩子们朗读感悟古诗创设了许多条件。如香港歌后王菲演唱的[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内地歌手毛宁演唱的[唐]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改编曲,以及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演唱的[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和[唐]自居易的《离离原上草》、[唐]孟郊的《?游子吟》、?[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真是名诗成就名曲,名曲促进古诗的学习。

四、用品味意境提升诗魂,激发学生的创作情趣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各个学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内容和目标。由此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我们小学生学习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但在普遍缺乏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足够认识的今天,我们又如何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教学古诗词,关键还得从“趣”字入手,并紧扣“趣”字,创设相当的情境,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古诗的自觉习惯。

一、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最富有想象力也最具有好奇心。课要上得有趣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把单调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如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引导学生想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旷达豪迈、不慕荣利的处世态度。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续写或改写古诗词,让学生感到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可引导学生改写,在改写的过程中,赏美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美的情景,激发表达情趣

学生对古诗文兴趣不高的原因有许多,这里不再赘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运用语言的魅力,把学生导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适时启发儿童展开联想、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生发美的意象,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时,启发学生想象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预设一个改写《小池》的环节。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小池》是杨万里写景小诗的代表作,它取景别致小巧,尤其善于捕捉自然界无声的和谐与天趣,为我们留下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我相信同学们能根据《小池》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对吗?”此时此刻,学生心中自然激情飞扬,创作欲望自然高涨。改编的《小池》虽无原诗的韵味,但肯定是清新可人、充满童真童趣。

三、媒体营造意境,激发审美情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字字珠玑,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1.音乐激趣

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河南省特级语文教师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她选的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特别是她示范着把这首古诗词读唱出来,更是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感染了学生,感染了在场所有听课的教师。

2.动手画画,激发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教师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对六月的西湖景致做了极力的渲染,表达了自己的赞叹之情,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或用笔画下来,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山行》、《如梦令》等都可以运用绘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形象、更真切地了解文意,获得和作者同样的美的体验。

3.词曲相映,整体感悟

无论是古调还是今曲,无论是通俗还是戏曲,许多优秀古诗词都有相关的曲调相衬,且有当红影视剧明星表演或演唱,这也为孩子们朗读感悟古诗创设了许多条件。如香港歌后王菲演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内地歌手毛宁演唱的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改编曲,以及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演唱的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和自居易的《离离原上草》、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真是名诗成就名曲,名曲促进古诗的学习。

四、品味意境提升诗魂,激发创作情趣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第3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师示范,展示学法。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伊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因此,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1.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晰,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2.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八课《古诗二首》时,教师可以将第一首诗《小池》作为展示学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1.初读,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2)让学生个别朗读,纠正其错误读音。(3)教师示范朗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4)学生试读,达到能读准字音,会停顿的程度,2.细读,理解字词。(1)学生自读诗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诗句、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3.精读,体会诗意。(1)指导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讲的是什么。(2)学生逐句讲述诗句的意思,要说得通顺、连贯、明白,4.赏读,想象意境。(1)再读《小池》,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2)图文结合,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3)反复朗读,欣赏诗的韵律,感受诗的情趣。5.诵读,背诵诗句。强调心到、眼到、口到,并不时点拨,渗透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并能熟读成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领略了诗的意境,同时,由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清楚,难易适度,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法的动态展现,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二、回顾小结,归纳学法。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不能呈现自觉状态,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在归纳学法时要特别注意表述的准确性和学法步骤的可操作性。如在学完《小池》这首诗后,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么做的?”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三、自学实践,运用学法。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悟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教师可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他们运用刚才理解和归纳的学法自学这首诗。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应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明示学法,强化学生的怠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教师还应提出相应的要求,防止学生自学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胸有成竹地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可在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进度,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还可进行单独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学生在学习《小儿垂钓》这首诗时,自己去朗读诗句,分句阅读、品味、想象、讨论,并在想象、描绘、体验、诵读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入情入境,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全诗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阅读的理解过程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理性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技巧,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检查效果,巩固学法。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原因有三:

1.通过检查,了解该学法是否恰当有效,该矫正的,引导学生探索错误之关键所在;该肯定的,引导其概括总结,加以强化、提高。

2.通过检查,使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学法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功的满足和愉悦,激发学生发现和运用学法的兴趣。

3.通过检查,使学生对自学过程进行回顾,从而巩固和深化学法。所以,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检查自学效果,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以《小儿垂钓》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步骤检查自学效果: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遥”、“应”。

2.诗中是怎样讲儿童学钓鱼时的姿态和专心的样子的?

3.图文结合,讲述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第4篇

二、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在学习"树阴照水爱晴柔"时,组织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边,新长成的树叶连成片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领悟初夏生机勃勃的意境。

四、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可指导学生多读,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 教学 培养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19-01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词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1 多氛围启发想象,感知美的画面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如何启发学生们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画面美呢?第一,教师应注意语言,语言要生动,形象,老师叙述生动的故事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画面。第二,教师要从生活当时提取有用素材。如《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老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的心情愉悦时放声歌唱的快乐场景,生活中捉蜻蜓的感觉,使学生能出现诗中描绘的美好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诗中美好的画面。第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第四,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2 多角度体会情感,领悟美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正如古诗词,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希望赋予在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使自然的东西一样也有人的感情,从而创造是艺术领域的融合。怎样指引学生体会并领悟古代诗词中美的意境呢?详细来说的话,有两点是需要我们做到的:首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情动之,教师在授课之时要自己先进入那种意境中,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情感的脉搏得以奏响,与教师一起融入伤感或者快乐的情境里。这些都需要教师从动作,或者语言,或者表情上都要富于感情,切忌面无表情、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其次,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不同特点的诗词,从具体的文字语言着手,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3 多形式品析词句,把握美的语言

古诗词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体会,而运用录像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很快从香炉峰云不断上升的动态画面感受“生命之美”,含有“产生”意味着香炉峰总是处于云雾缭绕之中。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把握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其精练的美。

4 多启发探求理趣,理解美的哲理

古诗词固然以抒情见长,重在以情感人,但其艺术的魅力总是与思想的光辉水融的,因而更能震撼人心,益人神智,令人久诵不厌。正是那些在理智上独见机巧、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诗词,在鲜明生动的形象中蕴含着“理趣”,闪耀着真理与智慧之光,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力量。这就是诗词中的哲理美。诸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蕴含哲理的妙语佳句,是人类生活经验提炼的结晶,放射着自然辩证法的光芒,具有丰富的美感作用。教学这类古诗词,对于诗词中的哲理不宜生硬灌输,而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艺术形象,借助形象领悟自然的规律、人生的真谛,获得奋进的力量,唤起对“美”的追求。

5 多策略链接拓展,积淀美的文化

之所以说古诗词和学生举例遥远,因为有大量的诗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造的,这就对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考验。在学习诗歌之前要阅读,收集大量的诗歌和相关的材料,为了更好的和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些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理解的理解逐步厚重起来。一首古诗词学完之后,就可以把更多知识做相关链接。如学完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拓展学习苏轼的《立春》词,词颇有趣味:“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全词中用了七个“春”字,首句都是从立春的习俗发端。“春牛、春杖、春幡、春胜”,都表示了春天来临的气息,勾画出作者慕春惜春之感情。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第6篇

一、反复诵读,体味古诗韵味美

古诗词的内容极其丰富,春、夏、秋、冬,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但无论哪一首古诗、什么内容的古诗,它在遣词造句中都讲究平仄、对仗、韵律。因此,每一首古诗词读起来都是那么朗朗上口,令人意犹未尽。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告诉了我们诵读对于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时,分为三个步骤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韵味美。首先,正确诵读。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把古诗读正确。检查时,教师相机正音“鉴”“徘徊”“为”这几个难读的字音。“为”在诗中意思为“因为”,所以应该读第四声。其次,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检查朗读时,特别强调了第三句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后面的标点是问号。古诗中的标点大多运用了逗号和句号,而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问号。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最后,读出古诗的韵味美。提醒学生关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诵读发现最后一个字押了ai韵。我告诉学生,音韵有十三道辙,韵母是ai和uai,称为怀来辙,属于柔和级。因此,这首诗读的时候声音要柔和些才好。此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读出古诗的韵昧美。

二、多管齐下,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教学时,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诗的意境,情感才能得到升华。

1.激发兴趣,使学生进入意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例如,在教学《观书有感》时,我首先出示了三句名言让学生诵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然后告诉大家这三句名言都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的。学生一下子就对朱熹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出示朱熹的人物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话锋一转,介绍道:朱熹是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便出去散散心。他走到一个小池塘边,看到了池塘中清澈的池水。眼前这一潭看似普通的池水,却使他陷入了沉思,引起了他关于读书学习的思考。于是,他情不自禁写出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观书有感》……这样的课堂导入,从名言人手,引出关于作者的资料,再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对学习古诗有了一定的期待。

2.抓住诗眼,让学生赏析意境

每首诗都有诗眼,抓住诗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即诗眼,反复推敲,仔细揣摩,来赏析诗的意境。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清”这个字。课上,我问学生:“你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学生立马发现了整首诗都是在写方塘的。我接追着问:“这半亩方塘有什么特点呢?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清”这个关键字,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浏览全诗,找一找哪几句诗描绘了方塘清的特点?由此来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赏析古诗的意境美。

3.想象漫游,让学生深入意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从再现诗的画面人手,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了解诗的大意。品读第一、二句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学生理解了“鉴”“开”“天光云影”“徘徊”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这两句时。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欣喜的,将半亩方塘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无比向往。

三、讨论明理。领悟古诗哲理美

古诗词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哲理性和思想性的佳句,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诗句的哲理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方式方法 素质培养 生动课堂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韵幽远,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

一、读一读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同时,品味诗词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个体行为。因此,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只有读,才能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

因此,应当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读“满身雪白走将来”等这样动感极强的诗句,就可以配以能够表现诗意情感的身体动作,使其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古诗是汉文化的精髓,其融合凝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在国人中广为传诵,绵绵不绝。古诗四声抑扬顿挫,连绵词回环响亮,叠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特点,表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韵味无穷,让人情有独钟、百读不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方肯罢休。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

二、画一画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 意境美,等等。

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理解的诗境。

学习杜牧的《江南春》后,我就让孩子们画出自己心中的江南春景图,有水彩笔画的简笔画,有颜料画的国画,也有素描。一幅幅充满稚气与童真的画面上呈现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鸣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树,红绿相映。那依山傍水的村镇,酒幌子在风中飘动。还有些象征性的南朝各代修建的寺庙,这些亭台楼阁留在蒙蒙春雨之中。好一派美丽的江南春光啊! 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自己的画,我让学生讲解自己画的意思,给孩子们创造说的机会,引导、启发他们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 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常常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三、唱一唱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诗与乐在艺术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后经周王朝乐师按风雅颂三种音乐风格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统计编订的。《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民歌、巫歌有着密切关系。宋词元曲,更是“依声填词”,都是可以唱的。此外,格律诗虽不是专供演唱用的,但是由于汉字特有的四声特点,它靠音节的组合,富有乐感的节奏,高下抑扬的声调,构成极富音乐的诗章,也可配乐演唱。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词,已配曲演唱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岳飞词《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白的《静夜思》、骆宾王的《咏鹅》……

教学时,我们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诵读,同时,应该帮助和鼓励学生将学习的诗词自己配上音乐演唱。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联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古诗后,我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换上《咏柳》诗唱一唱。有的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曲调唱,有的同学用《娃哈哈》的曲调唱,有的同学用《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唱……

通过演唱,不仅唱出诗情画意,而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感染他人。

四、演一演

体会了诗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迫切需要再将自己内心的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表演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

《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上《游子吟》一课时,可在学生品词析句、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诗中所描绘的场面,在表演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人物加上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表演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背一背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等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要重视背诵积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得滚瓜烂熟;引导学生变着花样背、听背、跟背、自背、领背、对背、齐背、倒背如流。

六、用一用

积累是为了运用。了解诗意,体会诗情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中的绝妙佳句。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

例如:

⑴啊!终于爬上山顶了!我站在山顶上,杜甫的( )实在是太妙了,向下望去,深深地为其壮美所感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昨天中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老师给我讲的习题,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迅速地解出了这道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⑶( ),春节就快要到了,我们更加思念远在外地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请让我们早日团聚吧!(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作为小学教师,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生动起来,让小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背一背中轻松地领悟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005.

小池古诗的意思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方法

古诗词是我国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特别记忆力,引导学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受益的文化准备。

一.巧用绘画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简笔画勾出――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

二.借助故事法。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远门,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衣裳千针万线,缝得密密的,生怕儿子回来太晚,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

三.再现情景法。古诗词都有一定的情景,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个学生在田间放风筝,踩坏麦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我说:看了这些情景,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很快熟记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问题引领法。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来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再如《登鹳雀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反复吟诵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读,或加手势表演读,或范读领读,或齐读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重音用“.”,延长用“-”等。比如旧版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旋律优美,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唱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