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火烧赤壁原文

火烧赤壁原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火烧赤壁原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火烧赤壁原文范文第1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小传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家之一,世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贵州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饥苦,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赤壁古战场之争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说,他只是听当地人有此传说,借此地抒发对三国英雄的追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浪漫主义联想,岂能当作考证的结论?

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素称湖北的南大门。赤壁山在赤壁市西北4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是一脉相连的长岭山。山上隆起三座山包,头部的叫赤壁山,中间的叫南屏山,尾部的叫金鸾山。

登上赤壁山顶,站在屹立于临江绝壁之上的翼江亭里凭栏北望,江水滔滔。这里传说是周瑜当年指挥水战的哨所。长江对岸就是乌林(在今湖北洪湖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当年“火烧乌林”时曹操屯兵的大本营。

这又是一个存在争议之地,因为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点,自南北朝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股最强大的声音说,赤壁古战场就在湖北蒲圻(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约40公里的长江南岸,与江北的乌林相对。近代以来,“蒲圻赤壁”说已经成为史学界的公论,其主要根据是:综合《三国志》的有关记载,当年曹操南下的进军路线是:新野―襄阳―当阳―江陵―赤壁。曹军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初战失利,退屯江北的乌林;后在乌林遭火攻而大败,由华容道逃奔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而今天的蒲圻赤壁、洪湖乌林和位于湖北监利东北的华容古道与《三国志》记载的赤壁――乌林之战及曹军败退江陵的路线等地形、方位完全吻合。最近几十年来,又在蒲圻赤壁的地下发现了刀、矛、剑、戟、斧、箭镞、铜镜、铜钱等文物千余件。经考古学家的鉴定,证实这些铁制兵器和铜镜、铜钱,都是东汉晚期的遗物。这些都是蒲圻赤壁就是当年赤壁――乌林大战的古战场的铁证。

火烧赤壁原文范文第2篇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课程标准》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上“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中紧扣“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的邀请诸葛亮”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采用自主探究、感悟然后交流的学习方式。带领孩子们在文本语言中穿行,让他们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下引导他们跟文本对话、跟老师对话,指导学生完整地走一个阅读教学过程,较好地实现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并适时引用故事原文,拓宽阅读角度,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3.能用“来到……,只见……”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A.大声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B.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做上标记,想好理由。

交流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在对谁说话?(张飞)张飞说了什么刘备这么生气?指名读张飞的话。

(2)刘备和张飞之间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誓死相随)那刘备为什么如此生气呢?指导朗读。

(3)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一个乡野书生斥责自己誓死相随、桃园结拜的兄弟,可以看出?

(4)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 让我们再来读读刘备的话,感受他的赤诚之心。(生齐读刘备的话)

(5)课文描写张飞的鲁莽,是从侧面衬托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侧面描写)

(1)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赶马到草堂前,而那么早就下马步行呢?(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半里是多远呢?有250米,半里多路就比我们学校操场一圈的距离还要长。

(2)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当时的刘备是一方诸侯,而诸葛亮不过是一介草民,但刘备却对诸葛亮行如此大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意)

(3)谁能读出刘备的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1)从“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都要“轻轻地敲门”呢?

(2)“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2)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地站的呢?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弯着腰,拱手作揖)他完全可以怎样站?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这刘备可真是礼贤下士!齐读这部分。

2)这个时候,在外面等候的张飞耐不住性子了,他一看,大哥竟然还在那儿等。想一想,张飞会怎么做?

出示原文中片段: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

3)张飞的心情我们能理解,一般的人有这般耐心吗?(没有)那刘备为什么就能做到呢?老师迫切地想来采访一下刘备,谁愿意来做一回小刘备?

刘皇叔,您一直站在那儿等,难道您不觉得累,不感到冷吗?、

刘皇叔,这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夫,还要摆臭架子,您苦苦等候这样一个人值得吗?

刘皇叔,依我看这诸葛亮不过是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我看他是不敢出来见您,有意躲避您啊?

刘皇叔,我看这诸葛亮分明是在装睡,他是有意戏弄您,您可千万别上他的当啊!

4) 就这样,刘备在春寒料峭的门外足足等了两三个小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他这么做都是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个人才,对贤才如此渴求,这就叫做“求贤若渴”(板书)。

1.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他真的很有能耐吗?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是一个比喻句,它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茅塞顿开”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比如:

当你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老师或同学的指导会让你_______。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父母或老师的一番话会使你_________。

(3)三分天下的具体策略是什么样的?

出示: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势力较大,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深得民心,可以以他为外援,不可谋取他。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益州有险要的关塞和广阔肥沃的土地,物产丰富,但君主昏庸,这是天助您啊!您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如果占据了荆州和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与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4)而诸葛亮的一番话,让刘备——引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才华横溢)

2.老师真替刘备感到高兴,有句成语说得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有了诸葛亮,刘备如鱼得水。

出示:“诸葛亮出山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指名读。

(1)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这样的关系可谓是(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2)鱼和水是什么关系?在这里,谁是鱼,谁是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通过读把刘备内心的兴奋之情表达出来吗?

3.刘备以他的诚心和谦恭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出山也诚心诚意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帮助他打了很多很多胜仗,你知道哪些胜仗?(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草船借箭……)最后还建立了蜀汉王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见,卧龙先生不是浪得虚名,他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样的结果书上早已有了暗示。

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1)指名读。

(2)这儿的卧龙好像是用来比喻山冈的,其实也是

用来隐喻谁?这真是贤人居雅地呀!(3)那你觉得隆中的景色美吗?美。那我们怎样才能将一处景物写美呢?

(4)谁能找找作者描写了隆中的哪些景物?难道隆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为什么不写其他的?这些最具特点。所以我们想写好一处景物的第一个要点就是——选取几个有特色的景物。比如你来到公园,你会选取——?

(5)那么仅仅将这些景物罗列出来就可以了吗?在看看书上这些文字,哪儿吸引了你呢?你真聪明,如果你能用上一些生动的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的话,那就会吸引人了!

(6)练笔:你也用上“来到……只见……”写一段话。

认真品读《三国演义》。

最后,让我伴随着这首感慨历史而又不乏英雄气概的赞歌走出课堂,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8三顾茅庐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求贤若渴 才华横溢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已不是第一次执教了,教材已经非常熟悉。但作为互听互评课同课异构的课题,却是首次。课文的主线十分明显:刘备的诚心诚意。于是这也是我最先定下的教学思路,就围绕这个“诚心诚意”做文章。

不过我一直在琢磨的就是:如何将这堂课打造成一节学生喜欢的并且能从中激发起阅读兴趣的情趣课堂呢?如何能给这堂课寻找一个亮点呢?反复思索后我的目光落在了这篇课文的体裁上——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既然它是故事,那它本身应该就是学生所爱的,教师何不再将“故事”的特性放大一下呢?故事本该是生动曲折、扣人心弦的呀,如果课堂上也能让孩子自己读得兴趣盎然、情趣飞扬那该是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对,就从故事入手!由于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了多方面立体的了解,“三顾茅庐”的原版故事可比课文中要跌宕起伏的多了。我就想着如果将我在查阅资料中吸引我的情节也适时地传递给孩子们是不是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呢?于是就有了开篇的故事导入,这样简单几句的背景介绍其实旨在给课堂增添点“玄乎”的氛围:你看,当时天下大乱,想得到诸葛亮的可不是刘备一人,他可是水镜先生最出色的弟子呀,各方想得天下的能人贤士都虎视眈眈着呢!为什么偏偏让刘备给得到了呢?课堂上在讲述这段背景时我发现学生听得很仔细,迅速进入了课堂状态,并且很快就找出原因:正是因为刘备的诚心诚意。

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其实也获得了学生对我的信任,他们愿意跟着老师一起听故事、学故事、讲故事。四(3)班同学的语文素养很好,接下来刘备的言行孩子们读得好,分析得也非常到位。像“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等这些关键词句孩子自己交流着就能体会出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当然,在学生畅言的同时,我没有忘记补充故事:刘备在等了 “半晌”又“一个时辰”时,张飞又是什么表现呢?自然地引出了原著中对张飞语言的一段生动的记录。读完孩子们就笑了,这就是故事的魅力,张飞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刘备的不容易以及发自内心的诚意了。

本课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这部分课文中描述的语句并不多,仅仅为第四自然段的两句话,而且“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比较模糊。于是这儿我补充了一段翻译成白话的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分析中提到了《三国演义》中不少重要的地名、人名,我想这也会激发他们产生对这部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吧!

至于课文中的一段景色描写,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神奇。看似描写景色,实际上也是暗喻了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在等待时机腾飞嘛!在这样浓厚的兴趣下,学习景色描写似乎也轻松多了!

这堂课的实施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学设想,孩子们在浓浓的故事氛围中积极地亲近文本,也能将自己的体验代入角色,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当然,由于个人能力的有限,课堂上也留下了不少缺憾:

1、《新课程标准》上要求,中年级的语文课堂要留有5至10分钟给孩子写的环节。原本我的设计是指导完景色描写直接让孩子在课堂上练写然后再全班交流的,可是发现时间不够,只好将这一项留作课后作业了。其实在上课期间我就感受到,我部分语言不够简练,重复、罗嗦的话也不少,如果将教师语言优化一下,各环节切换得再干净利索些,我想是可以留下练写的时间的。

2、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在学生交流到刘备恭恭敬敬站着等的时候,其实可以叫几个孩子到前面来表演:你认为刘备是怎么站的?让孩子们来模仿、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也会更热烈。

3、在课文分析与朗读的分配上还不够合理,分析得多了,课文读得就不够了。在今后的课堂我中要重视并引导好理解后的读,毕竟“读”还是语文课堂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