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水风光的诗

山水风光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山水风光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水风光的诗范文第1篇

早上,汽车出了桂林市区,上了平钟高速,我从车窗眺望,只见两旁成片成片的桔红色的柿子,伴随左右是黄澄澄的柚子。一阵阵柚子的香味伴随着泥土的清新扑鼻而来。“滴”一声,汽车停在月亮山的风景区,我推开车门,阳朔就在眼前,我看过树木葱郁的鼎湖山,游览过丛山叠岭的五指山,却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奇山。阳朔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雄鸡、像拇指、像狗熊……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阳朔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阳朔的山真险啊!一座座危峰兀立,怪石磷殉,让人心惊肉跳,似乎一失脚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离开了月亮山风景区,我们一行三人向阳朔县城奔去,一会儿,“阳朔西街”四个鲜红大字在我眼前一现,沿街都是酒吧、工艺品店、洋人。最洋的和最土的在西街都能找到。这时,我们在街边找了一位西街老者,跟随着他,探寻印在西街人记忆深处的桂花井、双月桥……。

中午时分,我们直奔兴坪,乘着竹船,荡漾在漓江上。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星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江底的沙石;静得可以让你感受不到它的流动;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两岸山峰青秀迤逦,连绵起伏。江岸绿草如茵,翠竹葱郁。这时,撑竹船的老伯指着不远处的山水画廊说:“20元人民币上的山水风光就是这里。”言语之间透着一股自豪。望着这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傍晚,我们观看了大型桂林山水实景《印象·刘三姐》。舞台用漓江和十二座山峰做天然剧场,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溶入山水,我看得如醉如痴。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次我算是真正感受到了。

早上,汽车出了桂林市区,上了平钟高速,我从车窗眺望,只见两旁成片成片的桔红色的柿子,伴随左右是黄澄澄的柚子。一阵阵柚子的香味伴随着泥土的清新扑鼻而来。“滴”一声,汽车停在月亮山的风景区,我推开车门,阳朔就在眼前,我看过树木葱郁的鼎湖山,游览过丛山叠岭的五指山,却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奇山。阳朔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雄鸡、像拇指、像狗熊……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阳朔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阳朔的山真险啊!一座座危峰兀立,怪石磷殉,让人心惊肉跳,似乎一失脚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离开了月亮山风景区,我们一行三人向阳朔县城奔去,一会儿,“阳朔西街”四个鲜红大字在我眼前一现,沿街都是酒吧、工艺品店、洋人。最洋的和最土的在西街都能找到。这时,我们在街边找了一位西街老者,跟随着他,探寻印在西街人记忆深处的桂花井、双月桥……。

中午时分,我们直奔兴坪,乘着竹船,荡漾在漓江上。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星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江底的沙石;静得可以让你感受不到它的流动;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两岸山峰青秀迤逦,连绵起伏。江岸绿草如茵,翠竹葱郁。这时,撑竹船的老伯指着不远处的山水画廊说:“20元人民币上的山水风光就是这里。”言语之间透着一股自豪。望着这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山水风光的诗范文第2篇

与你相约看菜花,山路弯弯寻奇葩,青山绿水景如画,回归田园醉农家。

这里有你想象的世外田园,有你期待的乡村土宅。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远山近水的清凉。

牛洞坪,就是这样一个看得见远山,望得见花田,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牛洞之美,美在一红一绿,即红色革命文化、绿色自然风光。在这里,你可以读红色历史、赏田园风光、观巴东土屋、品民俗风情。

牛洞之美,美在田园风光,这蓝天、青山、绿树、清泉、黄花……这里恬静的场景,诠释了天工造物的山水灵秀,赐就了一幅惬意的诗画田园。

牛洞之美,美在稻醇米香,这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大米色泽鲜亮,口感香醇,已成为巴东及周边地区人们喜爱的主粮而备受称赞。

牛洞之美,美在神话传说,这里流淌着龙嘴凉水的涓涓美誉,有着蛟龙会观的神奇传说,流传着犀牛佑民的动人故事。

牛洞之美,美在浓浓乡情,那山、那水、那人、那狗……那随风飘散的袅袅炊烟,那随处可见的质朴笑脸,它载着游子想家的梦,融化了天涯盼归的愁。

走进牛洞坪,就仿佛走进了一幅仙居田园的画卷,迎接你的是葱绿的延绵山野,朴素的乡村民居,那层层梯田顺着山势蜿蜒铺开,春天油菜花开,夏天向日葵笑,秋天稻谷金黄,冬天雪花飘飘,四季如歌,风景如画。

走进牛洞坪,就仿佛敲开了巴东红色革命历史的大门,这里有巴归兴苏维埃政权鲜活的红色历史,有黄大鹏、罗玉卿烈士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至今仍保存着极为珍贵的烈士陵墓、会议旧址和革命遗址。是整个鄂西北地区追寻革命先烈足迹,解读红色历史文化,开展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摇篮。

走进牛洞坪,你仿佛接近了灵魂深处所向往的那个“民宿旅游”。这是一种引领乡村旅游的诗意栖居,田园归居的旅游新时尚,它启动了人们放飞心灵,纵情山水的渴望。这样的民宿旅游也使保护生态、城乡统筹、旅游扶贫成为可以规划的可能。牛洞坪有巴东县境内保存完好、最为集中的土家民居群,600多栋土瓦泥墙的民房,沿着一层层梯田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那古老的青石板路、原生态的耕作方式、传统的农耕器具,无不处处散发着古老、质朴的土苗气息,无不彰显着民宿旅游的精髓和涵义。

来吧,来牛洞坪吧!让我们在这里体验生活、纵情山水、回归自然。虽然这里的道路还没有你想要的宽敞,旅游设施也还没有你理想的那么完善,但在这里,你可以和没有污染的清风作伴,山间的清泉和纯朴乡情会洗涤你的胸膛。

来吧,来牛洞坪吧!牛洞旅游的开始有你见证,牛洞旅游的未来也需要你同行,民宿旅游的发展和巴东旅游的辉煌都需要你的支持和陪伴。

山水风光的诗范文第3篇

父亲是启蒙老师

杨德举的艺术天分来自父亲从小对他的濡染,父亲是剑川一位木雕工艺师,擅长书画,白族的堂屋门、贡桌上的松竹梅兰、飞禽走兽,父亲只用烧炭随便在门窗上勾画一下,就能栩栩如生地雕刻出来,这些都深深地印在杨德举的脑海中。但由于生长在农村,过去学习材料十分缺乏,杨德举经常把古书上的白描、人物画,作为范画临摹,父亲收藏的字画也成了他学习借鉴的好资料。

在遭遇了父亲早逝、兄弟姐妹早天的厄运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好不容易熬到解放,杨德举靠国家的助学金读完了初中、高中。1954年没经过美术专业学习的他,凭着对绘画艺术执着的爱,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深造。

银苍玉洱任徜徉

杨德举生长在大理,深爱着这片土地,如诗如画的故乡。巍峨的苍山、荡漾的洱海,是他一生画不完、写不尽的题材,自从他毕业回到大理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苍山的雄伟、洱海的清澈就深深吸引了他。历代名人画家对大理赞美有加,如唐代大理诗人杨奇琨载入全唐诗的诗句:“风吹浪花水更白,雨中岚影洗还清。”明代状元杨升庵看到苍山就吟出的“一望辽苍,不觉神爽飞越。”的不朽名句,郭沫若、画家徐悲鸿、刘文西、杨之光等,以大理为题材,绘出的许多苍洱风光,白族风情作品,激励着杨德举用一生去描绘大理,创作大理题材的作品。为画苍山,他以瘦弱之躯,近十次登上苍山海拔四千多米处写生,收集素材,始终执着地表现大理山水、白族风情。

融西瓜画于传统

山水风光的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陆游;诗歌;爱国;梦

陆游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有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饱含爱国激情。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的要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直至临终前,他还一再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之心,其何切切!钱钟书先生评陆游诗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报国之情,其何殷殷!

一、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寄意

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广大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的“抱负”,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将鸣?”(《长歌行》);到“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陆游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怀集中表现为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就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说:“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这些诗句无不显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基本国策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诗歌含蓄寄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诗中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陆游赞美的山,一如其理想中的猛士:“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陆游欣赏的泉,不是普通的幽涧细泉,而是罕见的石壁飞泉:“奇哉!一削千仞之苍崖,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醉中下瞿塘峡中流观石壁飞泉》)。江山如此多娇,诗人在对祖国山水风光的激情描绘中,将自我形象与山水形象熔铸为一,诗篇境界之阔大,意象之奇幻,气魄之豪迈,笔势之纵肆,莫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陆游山水风光诗的这种雄浑的气势是与他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试想,一个对祖国缺乏深厚情感的人,能对祖国的自然山水这么倾情吗?能写出这么有魅力的山水诗吗?

有时在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的语境里,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常袭诗人心头,身在山水,却心系国事。诗人触景生情,情调低沉,曲折地抒发自己赤子爱国之情,从“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到“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溪上作》),无不说明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

二、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以幻象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上

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中写道:“僵卧孤城不自哀,尚思为国戊轮台。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首绝句,作诗时,陆游已六十岁,虽然年迈力衰,独居孤村,但心怀壮志,急志不急心,思报国,戍守边防。虽不得志,但尚不自哀,以至积思成梦,在睡梦中实现救国杀敌之志,可见诗人的报国之情是何等强烈。“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像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像一位军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陆游的爱国热情还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联想表现出来。他作一幅草书时,也仿佛是在对敌作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参看《草书歌》)。他听到一声新雁,也会勾起无限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深刻表现。

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情调低沉;或自然流畅,清新俊逸,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很自然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就像一泓深泉,清灵却不见底。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诗中的精神包含着“大我”的“大宇宙意识”和“小我”的“小宇宙意识”,形成了以爱国情怀为主线,以关注人民生活两位一体的人文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陆游精品诗歌欣赏[M].湖南出版社.

山水风光的诗范文第5篇

雷熹平先生将他的新著《名胜之歌》寄赠给我,读到这本书我十分高兴。雷熹平先生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两年前,我有幸在桂林参加过他的诗歌研讨会,读到他不少来自生活的好诗,其中,尤其以写桂林的山水诗有特色,我在会上说:“雷熹平先生政务之余,笔耕不止,在国际旅游名城,这叫加班加点、多作贡献地为桂林工作,因为多一首好诗,桂林就多一分魅力、多一分光彩。”现在这本《名胜之歌》又从写桂林放开视野,扩大到祖国的大好山水,实在是值得高兴,我们又多了一位为祖国美好山河歌唱的行吟歌手。

前两天参加沈阳一位与雷熹平做同样工作的商国华先生的诗歌讨论会,那本诗集《失衡》是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存环境的恶化引起诗人大声疾呼。正因为这本写生态失衡的诗集,让我想到了中国诗歌悠久的山水诗传统,我们自古以来的山水诗歌唱的是什么?就是歌唱生态良好的自然风光与优秀的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所谓诗情画意,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雷熹平先生长期在风景优美、生态良好、富于文化底蕴的桂林工作,他是一个有心的热爱生活的人,他出了多本诗集,大多是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从中可以看出雷熹平先生的精神追求。这部《名胜之歌》集中了他所写的山水诗,他的歌唱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增加了优美的声部。

雷熹平的诗歌力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如《龙胜温泉》中写道:“耳畔水声声,心田泉温温”两句诗,景与情、声与心呼应和鸣,可以视作《名胜之歌》的导读诗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雷先生笔下比比皆是:“枫耸天地中,童跳梯田垅,弯月连天落,闲牛恋剩绿。”枫林与孩童成趣,连片的梯田像弯月落下与身处其中的闲牛构成一幅水墨画。可贵的是,在这些行吟之作中还常常流露出诗人的襟怀和理想:“大山数十万,极目海天蓝”;“无私而怀广,忘我而境高。”这样的诗句甚至可以作为警句,愿借此诗句与诗人雷熹平先生共勉。

山水风光的诗范文第6篇

摘要 苏轼的山水记游诗风格独特,情趣与理趣并存,想象飞驰,奇趣横生,意境灵动,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沉的人生感喟及深刻的哲理思考相融合,体现了诗人在山水审美的同时对山水自然的升华和超越。

关键词:苏轼 山水记游诗 情趣 理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是一个喜欢亲近自然的人。一生当中,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曾沉醉于杭州的西湖,驰骋于密州的猎场,悟禅于庐山的古寺,放歌于黄州的赤壁,也曾足履惠州瘴疠之地,身陷儋州蛮荒之乡。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处境如何艰难,他都以如椽之笔用诗歌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在苏轼现存约四千首诗歌中,山水记游诗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诗歌多为苏轼辗转各地做地方官尤其是官贬黄州、惠州、瞻州时登山临水、游目骋怀之作。苏轼以其非凡的经历、非凡的性格以及其融儒、释、道于一身的非凡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记游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苏轼的山水记游诗风格独特,情趣与理趣并存,既洋溢着一个诗人的浪漫情怀,又凝聚了一个哲人的理性思考,呈现出与以往山水记游诗截然不同的风貌,代表了宋代山水记游诗的最高水平。

一 绘景――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

苏轼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正如他的诗句所言“身行万里半天下”(《龟山》),“行遍天下意未阑”(《赠惠山僧惠表》),他一生喜爱登山临水,探奇访胜。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妙景奇观,还是荒丘土岭,都能成为他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苏轼在他的散文《超然台记》中坦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啜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糟啜

可醉,果蔬草木可饱,而不必“怪奇伟丽”,平常事物亦可纳入审美体验,引发美感观照,这正是苏轼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李卓吾评苏轼诗曰:“苏长公片言只字与金石同声,虽千古未见其比,则以其胸中绝无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跟耳。”

苏轼在放任杭州通判以及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之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记游诗,这些作品在苏诗中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作于熙宁五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其中名篇之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曾先后两次在杭州做官,虽然两次都因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来到杭州,内心难免失意和不满,但他对杭州的风景和人民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慰藉。对于景色优美的西湖,他更是深爱不已,并曾写诗说“湖上四时看不足,唯有人生飘若桴”(《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于其在杭州通判任上之时。这首诗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在望湖楼上所见西湖夏天阵雨前后的奇特景象,写出了大自然倏忽间的风云突变,也使我们具体地感受到夏天阵雨前后西湖的独特气象和魅力。

同样,苏轼在贬谪惠、儋期间,也创作了不少山水记游诗。这些诗歌描绘了岭南及海岛旖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山水田园景色以及梦幻传奇的名胜古迹,因而显现出更为新奇的面貌。如《浴日亭》: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 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绍圣初年,苏轼在被贬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眼前海天壮阔、天地浩茫的景色,便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诗。苏轼后来在北归途中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他将自己晚年贬谪岭海的经历视为“游”,并且是“冠平生”之“游”。这既体现了苏轼在经过人生历练后的乐观豁达,也表达了他对岭海旖旎多姿、奇伟瑰丽的自然风光的赞赏。

苏轼曾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又说:“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正是各地的山川景物、自然风光给予苏轼无限的创作灵感,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贬谪岁月,开阔了诗人的胸襟,抚慰了谪人的伤痛。在苏轼的笔下,无论是长江夜色、钱塘潮头,还是江南雷雨、西湖胜景,都一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抒情――以旷达的胸襟感受自然

诗人创作山水诗,也是自己心灵与山水进行的一次交流和对话,尽管每个人对自然山水的态度不同,但并不妨碍诗人在自然山水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苏轼主张“万物皆可观”、“物我同一”,他对前人的超越,正在于他不局限于客体的描绘,而是在描绘客体的基础上努力表现丰富多姿、变化万千的内心世界,借山水安顿心灵,借山水表明心迹,以此来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他所创造的,既是艺术境界也是精神家园。苏轼的山水记游诗有的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慨,有的表达乐观旷达的胸襟。如贬谪黄州时期写作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一块寻常的山坡,一段凹凸不平的山路,在诗人的笔下,显得如此宁静而恬美。遭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挫,是大自然给予了诗人最好的抚慰。这首诗很好地抒发了苏轼贬谪时乐享自然的散淡情怀。类似的作品还有苏轼贬至惠州时写作的《游博罗香积寺》:

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

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

汪汪春泥已没膝,剡剡秋谷初分秧。

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

麦吐芒,谷分秧,平凡的农作物被苏轼誉为“二美”。没有夸饰,没有矫情,有的是诗人的质朴和真淳,是诗人心胸的乐观与洒脱,完全看不到一个失意文人的失落与颓废。

再如写于贬南途中的《慈湖夹阻风》: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 岩。

诗人把狭隘曲折、暗礁四伏的水路,同现实人生道路的险恶联系在一起,深刻认识到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可能一帆风顺,随时可能遇到暗礁险滩。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吟咏山水的心态是平和的,他善于通过自然风物调节生活中和自己内心的种种矛盾。在自然中寻觅生活,在山水中宣泄情感,游览之地、贬谪之所都能成为他调和人生矛盾的最好媒介。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四时轮回以及朝云暮雨、晨晖夕阴的变化和他内心的情感悸动早已和谐地融为一体了。

三 明理――以深沉的思考诠释自然

苏轼既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山水记游诗也常常揭示宇宙、人生、社会的哲理,有时还揭示其本人观察事物之妙理,蕴含丰富的“理趣”,这与宋代诗坛理学兴盛、以议论为诗的风气当然不无关系。譬如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即以精妙隽永的理趣著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前两句是从诗人观察庐山景象的不同角度,写出庐山所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姿态,寥寥两语,信笔自如,即把庐山的雄奇多姿勾勒出来。但此诗的重点并不在此,而体现在后两句的议论之中,后两句是对前面形象描绘的一种理性的升华与发挥。这首诗在引导我们认识、欣赏庐山感受她那丰富深邃、难以穷究的大自然之美的同时,还给予我们更深更广的人生哲理启示:一个人的视野如果只局限于狭小范围,没有从各个角度,统观全局,缺乏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眼光,就不可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探索到它的奥秘。这首诗苏轼通过对庐山的客观景物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的体悟,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他“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是要上升到表现思想的境界”,可谓一语中的。

再如另一首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短短的二十八字可谓占尽西湖风光,那“水光潋滟”、“山色空 ”的描写,概括了西湖“春晴秋雨、月夕风晨”的整体美景特色。但西湖美景的描绘并不是作者唯一目的,它同时被诗人当作说理的跳板。读完整首诗之后,似乎有一个意在言外的深刻哲理在启动着读者的心扉:它说明西湖同西子(西施)一样,共同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需要借助外物粉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气候条件下,都能表现出自己的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这首诗开头两句着重表现西湖的秀美,极其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情韵和风貌,后两句的议论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开头两句十分精彩的描绘,我们也难以体会到后两句比喻的妙处。因此,苏轼诗歌的理趣总是与景有机结合,这都植根于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和独特的发现之中。

如此可见,苏轼在记亭台、摹山水、写游兴的同时,往往驰骋想象,因物发端,即事明理,提出有关宇宙、人生、社会的诸种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推演出醒迷警世的论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四 悟禅――以深湛的智慧超越自然

北宋熙宁以后,士大夫参禅之风甚盛。苏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佛禅作为苏轼对社会人生思考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已经内化为其独特文化性格与审美趣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苏轼的写景之作不是单纯地描摹山水,简单地状景写物,而是在自然景物中加入自己的感悟,寓含着较为丰富的佛理禅趣。较有代表性的诗作如《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第二次途经渑池,当年的老僧己经圆寂,僧舍壁上的题字亦已烂坏,由此产生了人生飘忽不定的感慨。“空中鸟迹”,是佛经里常用的意象,比喻空无虚幻或缥缈难久;“雪泥鸿爪”以飞鸿喻人,折射出人生行踪不定,无法预知的深刻哲理。刘埙《隐居通议》卷十云:“此《东坡集》律诗第一首也。……‘鸿泥’之喻,真是造理,前人所未到也。且悠然感慨,令人动情,世不可率尔读之。”

再如《瀑布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景色变化多端,浙江海潮同样千变万化,以无分别念观之,两者都是天下绝妙胜景。但是在作者看来,对此两处美景,并不必执著于亲临观赏。“未到”便怀诸多“恨”,这是心生执着妄念。因为“到得”观了之后,就会知道原来不过如此。以观景来喻世事人生,其理亦然。比如仕途,比如财道,莫不如此,未到之时千般恨,到得方知万相空。

苏轼通判杭州时,吉祥寺的一名僧人新建一阁,请苏轼为阁取名,苏轼名之“观空阁”,并写下了一首富有禅理的诗《吉祥寺僧求阁名》: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

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宴坐”,出自《维摩经》“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也就是说无欲无求、无喜无悲的心理状态。佛教认为“空即色,色即空”,苏轼以佛语直接入诗,以电、风的稍纵即逝比喻人生荣辱富贵的虚幻缥缈,既符合僧人的身份,也是他自己思想深处的感悟。

苏轼修习佛教重在哲理思辩。他从来不囿于一宗一典,而是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将禅宗的理论精髓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细节、人生的每一声轻微叹息之中。苏轼山水记游诗中的佛禅意趣并不等同于纯粹的佛理,而是苏轼生命的感悟,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生存的智慧与哲学,虽然并不高深莫测,却又无处不使人感到一种深邃与睿智。

从以上分析看出,苏轼的山水记游诗或绘景,或抒情,或明理,或悟禅,想象飞驰,奇趣横生,意境灵动,层出不穷,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沉的人生感喟及深沉的哲理思考相融合,体现了诗人在山水审美的同时对山水自然的升华和超越。

参考文献:

[1] 梁银林:《论苏轼的旷达与宋代文人的理性人生态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 韩丽霞:《超然心态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 杨胜宽:《从崇杜到慕陶:论苏轼人生与艺术的演进》,《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山水风光的诗范文第7篇

中国是一个和谐的国家,有着人文景观的和谐。具有从善如流的良好社会风气,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尊师重教的传统道德风尚。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有着自然景观的美丽,走进中国,宛如进入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风景名胜,比比皆是;名山大川,屈指可数,名山秀水,美不胜收。豪迈瑰丽的北国风光,一览无遗;明秀婉丽的江南水乡,如诗如画。小桥流水,随处可见。

万里长城,人类历史的人工伟绩。宏伟壮丽的古城建筑,遍布于大江南北。首都北京,记载着明清两朝的瑰丽文化。古城西安,七朝都会开封,九朝古都洛阳,承栽着中华民族的鼎盛和繁荣,记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发展。

无论是古城建筑,还是民居建筑,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和瑰丽,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摇篮,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长江沿岸,风光旖旎。三峡风光,奇秀壮丽,为古今文人骚客所咏诵。黄河,记栽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精神。“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宛如演奏一曲连绵不断的生命乐章。

洛阳牡丹,被冠为花中之王。姚黄魏紫,牡丹中的极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秀,清雅恬淡,杭州之美,美在自然。苏州园林的巧夺天工,抒发着中国的诗情画意。杭州的湖光山色,自然成画。西湖的妩媚,浓淡皆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让你宛如徜徉在一幅自然的美丽画卷里。

桂林山水,相映成画。具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赣水一方,水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堪称神来之笔,情景交融。巴蜀山水,雄秀奇幽,“ 三百里嘉陵,风光独特。峨眉天下秀。让你情不自禁,放声高歌。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道出了云南的气候特点。彩云之南,既是植物的王国,也是动物的王国。“春风先到彩云南”、“花开不断四时春”正是云南的写照。奇花异草,目不暇接,四时花卉,赏心锐目。名花,颇负盛名。民族风情,各有特色。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抚仙湖的美丽和迷人,令人向往。

三山五岳,驰名中外。三峰并立,高耸入云,峰峦奇伟。泰山巍峨,嵩山幽峻,华山险峻,恒山奇秀。衡山,峰峦迭嶂。伴有黄山的奇松怪石。

五湖,宛如镶嵌中国大地的五颗明珠,璀璨而灿烂。清澈的水、可数的游鱼、自然的景衬托出太湖的美。鄱阳湖,一个候鸟的天堂。“遥望洞庭八百里,烟波浩荡水茫茫”,洞庭湖的宏伟壮观,曾让多少文人骚客倾倒。“一色湖光万顷秋”的巢湖,大自然赐予以人类的一幅美妙画卷。洪泽湖,一颗镶嵌在江淮的明珠,闪耀着绚丽的光彩,蕴涵着江淮的繁华和热闹。

一草一木皆有生命,一山一水给你灵感,一石一物赋予你灵性。

数不清的风景名胜,说不完的山川湖泊,带着你的思绪驰骋飞翔。

登高而望,四野风光,尽收眼底。置身于山水之间,心旷神怡。

中国是一个富饶的国家, 有“鱼米之乡”的称谓, “天府之国”的说法。

千百年来,美丽富饶的中国繁衍着华夏的文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

千百年来,美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快乐和幸福

生在中国,是幸福而快乐的,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

可当我们欣喜中国美丽富饶,繁荣昌盛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已频临危机。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染以及人类的过分掠夺,生态环境已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那份美丽在一天天消失,那份富饶在一点点流失。我们的幸福快乐生活已经受到威胁。以云南来说,抚仙湖的抗浪鱼的鱼汛奇观,已一去不返了。

为了我们的快乐幸福,为了我们的下一代的幸福快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对社会爱的奉献。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也是我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保护生态环境,应以人为本,除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应依靠社会舆论压力和道德的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备“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我们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尽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

山水风光的诗范文第8篇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等。

1.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3.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有咏史诗的作品,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历史沧桑之感。

4.咏物言志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人物:屈原、李白。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 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词的起笔,词人幻想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这样写对全词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词人幻想白鸥来设问,以虚写实,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思考。手法上,是以虚写实;内容上,揭示孤舟受阻这一题旨,为通篇结构提供线索。

(2)结合词中有关内容,简析“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几句是如何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示例】

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并引来他寻梦的渴望,然而他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这三句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与前面美好回忆形成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三句的内容,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样与前面的美好回忆相比较,即可得出词人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授连州至

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

(1)诗中第三联是如何描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诗人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一个“并”字,一个“尽”字,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诗人还以“回雁”“断猿”衬托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

【解题思路】

回答本题,既要写出这两句诗的具体内容,还要抓住有关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并”、“尽”、“回雁”、“断猿”。

(2)“桂江”和“连山”东西相隔遥远,并无相连之处,诗人是如何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

诗的末尾两句,并不是实说桂江东过连山,而是以虚写实,说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的无限相思,这样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离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谊形象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