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长文章

成长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成长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长文章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3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86-02

为了解我区婴儿家长对儿童保健的服务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拓展儿童保健服务项目,现对儿保门诊就诊的婴儿家长进行儿童保健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2010年1月1日~20010年12月31日到我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和游泳的婴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方法:由就诊家长自愿填写调查表,派专人收集。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180份。资料入机,利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内容:婴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儿保知识掌握程度、儿保健康教育覆盖需求。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调查婴幼儿男女比例为1.12:1,年龄分布:42天婴儿占66%,3个月婴儿占15.2%,6个月婴儿占8%,8个月婴儿占6%,12个月龄占4.8%。家长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以下为45%,大专占32%,本科及以上占23%。

2.2 儿保知识掌握程度

①婴儿常见病知识掌握程度:知道佝偻病为婴幼儿常见病占45%,VD服用合理占62%,每天晒太阳超过1小时占56%,合理补钙占46%。知道辅食添加及时合理可预防贫血占48%,认为贫血可影响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占62%。

②婴儿喂养和辅食添加:能按需哺乳占72%,辅食添加过早占33%,4~6个月添加占51%,6个月以后添加占16%。辅食添加合理者占58%,盲目添加辅食占42%。

③早期教养知识:认为游泳抚触可促进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占48%,通过跟踪体检和指导训练可促进婴儿大运动、认知、语言、精细动作和认知交往者占75%。

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网络、电视占57%,宣传单、册占33%,育儿知识讲座占8%,门诊咨询占2%。

2.3 家长对儿保门诊健康教育的服务需求:早期教育服务需求占72%,婴儿喂养和辅食添加占66%,常见病咨询占56%,心理行为咨询占22%,婴儿护理知识占32%。

3 讨论

3.1 婴儿家长在早期教养方面知识欠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子女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方面的需求日益明显,经过调查发现,婴儿家长对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需求排在第一位,这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相吻合,且婴儿家长学历越高,对早期教育的需求越迫切。提示今后的健康教育内容要注重增加有关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知识,并开办早期教育门诊,以满足儿童家长的保健服务需求。

3.2 婴儿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困惑还是婴儿喂养和辅食添加知识,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喂养,保持营养均衡,以减少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发生,这与家长所掌握的儿保知识密切相关。营养不良发生的主要原因已不再是营养物质贫乏,而是家长的喂养知识和喂养行为不当。家长营养知识愈丰富,婴儿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发生率也愈低。

3.3 常见病防治不再是健康教育需求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感染性疾病已经不是婴儿家长关注的主要疾病,婴幼儿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等非感染性疾病却成为婴儿常见病关注和防治的重点。

3.4 心理咨询和护理知识不是婴儿家长健康教育的侧重,这与社会多渠道普及育儿知识有关,而心理行为问题在婴儿期出现较少,未曾引起家长关注。

3.5 本次调查65%的家长为专科以上学历,对孩子的养育非常关心,且家长文化程度与健康教育需求成正比,文化程度偏低的婴儿家长对健康教育需求相对偏低。只有家长接受了科学合理的儿童保健知识,才能配合保健部门开展早期教育、健康教育讲座等服务项目,从根本上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本次调查显示只有8%的家长从育儿知识讲座中获取儿保知识,说明育儿讲座举办较少,提示保健部门应向家长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讲座机会,普及儿童保健知识。

参考文献

[1] :1周惠联、游春华 儿童保健门诊的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6):418-419.

[2] 田立新 美国政府加强儿童早期教育计划-“良好开端、聪明成长”项目.基础教育参考,2006,(07).

成长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业失败;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42-01

学业失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学业失败是指外界(包括社会、学校、家庭)认为该生学习成绩不佳,以及自身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佳,可以是各科学习成绩不佳,也可以是某一学科学习成绩不佳,还可以是某一学科某一时期学习成绩不佳。

隐性学业失败是指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环境不利等原因而导致学业迟滞。

经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学业失败的家庭因素主要有:父母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亲自沟通、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及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态度。

一、父母的职业类别

调查表明在家长不同职业类别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明显的差异,知识分子类职业的父母,他们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父母的子女,干部类职业父母的子女成绩高于工人和农民类职业父母的子女,学业成绩处于最低层的是农民工职业类父母的子女。父母职业类别为农民工的子女学业失败学生占大多数、农民职业类别的占较多的数目。农民和农民工长年在蔼为生计奔波,很少关心到子女的学习和成长状况,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学习氛围缺失,影响到亲子交流和对孩子的学习指导,孩子基本是在自然状况下成长的,孩子随心所欲,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总免不了走弯路和走叉路,在学习和行为上总是散漫无目的,在学习上缺乏合理有效的指导,行为上容易受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从而导致厌学或着不学无术,渐渐地造成学业学业失败。

二、家长的文化程度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往往与了解掌握家庭教育有内在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因此家长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具备教育子女的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技巧。

经过调查显示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多集中于初中阶段,还有一部分是小学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家长较少。家长的低文化程度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家长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的其子女的学业失败的比率较大。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下,并且很少学习家教知识,缺乏科学育人的理论。他们不能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学习气氛,不能对孩子的学习给予较好的指导,没有有效的方法教育子女,常常表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家长虽然有良好的愿望但由于方法不当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多数家长观念落后,对孩子的成长缺乏系统的规划,家庭教育随意性较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学习过成不闻不问,因此在家庭教育上表现出更多的盲目性。家庭教育落后,在相同的学校教育条件下孩子显得无助,在学习上力不从心。

三、亲子沟通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法定的血缘关系,也指子女如何养育对待子女,反过来子女又是如何对待、认识父母的这样一种互助的社会关系。”①“亲自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因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亲子关系往往比某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来的更重要,在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中亲自关系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②良好的亲子关系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切接触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对孩子的动机、态度、情绪、性格产生重大的影响,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与父母情感相容就会产生事半工倍的教育效果。

农村家长77%的缺少对孩子心里特定和需求的了解。一些家长一味的只是要求子女,要他们学习再学习,给孩子面前摆架子、下命令,对子女缺少尊重和关怀,很少利用机会和他们谈心沟通,双方的思想交流缺乏正常的渠道,而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就会遭到父母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这样家长的教育影响力变小,这样代沟现象、逆反心理、学业不良、厌学、逃课、辍学是不可避免的。

四、家长的评价

经调查,了解到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主要有如下: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班里的排名而不重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对孩子的批评多,鼓励少,不观注学习成长过程,一旦出现出现的错误,不是责备辱骂,就是拳脚相加。久而久之对孩子失去信心以致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家长不恰当的评价使孩子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还会变的畏手畏脚,毫无生气,认为自己不够格而深感苦恼,无法使其创造力发挥出来。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学好的,不好的东西总会使孩子感到难受,不过他们不善于将自己的恰当地力量用到正确的方面,教育父母应当帮助他们走上正确地轨道,让孩表现出克服缺点的内在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们好的方面.如果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孩子冷嘲热讽,甚至打击,孩子就会感到无限的孤独和自己无用﹑不够格,就会感到无限的悲哀和绝望于。

五、教养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在学业失败家庭学生中父母更多的使用放任型和溺爱型教育方式。

成长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珠心算;计算能力;强化训练;因人而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91-01

珠心算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把抽象的数码变成直观的算珠映像,并在脑中快速完成计算的过程,对孩子起到手脑并用的效果,促进幼儿大脑的日益发达,培养幼儿注意力、理解力、思维力,增强幼儿的思维敏捷性,促进幼儿抽象的思维发展。

实践证明,学习珠心算的确能培养学生超长的计算能力,所以现在但凡来我校入园的孩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珠心算。学校也为了增加生源,要求在学前普及这一学科,这些想法确实很好,可是大家只是看到了一个个小神童的诞生,却未能体会到这项特长训练的艰苦过程以及成功因素。

珠心算能力的培养需要孩子付出大量的时间接受强化训练,老师和家长也承担大量的训练任务。一个选手的成功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如孩子要聪慧,手脑要协调,既要保证在学校足量训练,又要保证回家后的巩固训练。学习珠心算的孩子都处在学龄前阶段,正是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的时期,特别需要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而我们学校是农村小学,家长文化水平低,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加之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孩子在家几乎得不到强化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加深,有些孩子就掉队了,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了半途而废。

成长文章范文第4篇

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来备受推崇的终极目标、崇高的理想等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经济、享受和消费等反崇高、反英雄的价值取向正在逐步走向文学创作的中心。王朔笔下的顽主就是其完美的例证:顽主们嘲笑崇高、社会、道德、伦理以及一切理性文明下的等级秩序。对于生活来讲,其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它既丰富多彩又平淡庸俗,这是展现平民意识的一个方面,它既完整的展现在作者身上,同时在其所体验的全部的人生和事物中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归根结底的来看,在人类世界中存在的所有人和事,都是人们眼中的事物,人生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在时间这条河流中留下的一条条的印记。

二、因反英雄与反崇高的意识而导致的不确定性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平民化写作正在慢慢的瓦解崇高理想和英雄主义的价值体系。当这些价值体系被全部瓦解后,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将会走向不确定,即:作品将不会在有确定的主体、情节甚至是人物。例如《相会在K市》,尽管作者李晓用十分精彩的语句向大家展示了一位年轻诗人生命中最灿烂的片段,但是作者也曾这样说过:像大多数的文学报告那样,没有趁手的材料时运用了我的思维。一位读者在寄给作者的信中这样说道:我必须要向你提出,你的这篇文章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原则性的事实错误。由此可见反英雄和反崇高的创作意识能够导致作品缺乏确定的主体、情节和人物。四、当代文学的平民化和风俗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平民化和风俗化创作意识改变了当代文学的写作内容和形式,使其呈现追求个性化、边缘化以及平凡化的特点。我国的著名作家林白曾说:与我个人来讲,个人化写作是以我个人的体验和记忆为基础,个人化写作能够将受压抑的记忆中的集体叙事视为禁忌的个人经历释放出来,我可以看到他们在天上飞来飞去,他们的身影在政治、国家等集体的话语中显得十分陌生,然而正是这种陌生使他们具有了独特性。平民化的写作是生命的一种涌动,是个人的记忆、感觉以及心灵和身体的飞翔,在这样的飞翔中,人们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但是,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下,还是很多问题必须要解决。

1、批判现实当前,商品化的发展,利益、经济等的分量也在不断的加重,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民众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生活环境却不容乐观。基于这样的情况,当代的文学作品就必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的问题,这是写作的趋向。例如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陈村育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城里当了小姐,儿子因功课较差不得不去城里打工,因不堪虐待而杀掉了采石场老板。回家后因发现教育局长的违法行为而煽动全县教师罢课,揭发了教育局长的罪行,最后被局长的外甥谋杀。在这部小说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并不单单是心房的颤悸和声音的惨烈,还有对造成一悲剧的原因的思考。

成长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主张;语文教育;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03-05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应该做什么”一直在争论不休:就教学主张而言,也是百花齐放。影响语文教学主张形成的因素很多,诸如教育价值追求、社会教育需求和个人教育经历等,但尤为重要的是对语文本质、功能的理解与把握:从功能上看,语文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的工具,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创新的载体;从内容上看,语文是融思想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文化,是让人的生命得以发展的精神养分。基于这种思考,我觉得语文教育不只是传承人类文化,更应为了人的生命成长――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

一、形成背景

1.生命发展的需求

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是生命的发展,生命发展是人类的本质追求。生命发展包括物质机能的成长和精神机能的成长。物质机能的成长主要靠食物和身体的运动实现生命体的成长:精神机能的成长主要靠接受教育获取文化养分实现智慧和情感的成长。人的精神生命成长渴求教育不断充实精神食粮。从内容上看,语文给人的生命成长提供语言、智慧、道德、情感等诸多营养,是人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更应该满足人的生命成长需要,成为适合人生命成长的元素;从方式上看,语文是人探究知识的工具,是形成学习和交流技能的手段,更需要适合每个人的建构方式,具有促进生命成长的机能。因此,语文教育理应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

2.教育本质的追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在不停地追问“教育是什么”、“教育又是为什么”,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究,对教育本质认识越来越清晰:教育不只是为了传承文化知识,而更应为了让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让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即“让人的生命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语文这个母语教育,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更应从“人的成长需要”出发,以适合人生命成长为基点,以促进人生命成长为目的,建构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框架――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

3.教育研究的启迪

本人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一直注重探究语文教育规律。上世纪90年代后期,建构“自问自探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读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实践逐步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而且要引导他们“学出问题来”: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而且要引导他们历练思维;不仅应关注学生建构语言,而且要让他们探究语言建构规律。“十一五”期间,本人在教学方法研究基础上转向学校文化建构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和能力”的研究转向关注“成长”的研究,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的实验,进一步明晰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成长;通过“成长课堂”的研究,进一步明晰课堂教学的意义应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启迪:语文教育应适合人的生命成长。

4.语文价值的寻觅

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已形成这样的共识:语文是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语文的性质和地位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对语文学科的价值定位,还是人类自身对语文的需要,语文的价值都应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因此,语文教育应追求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

二、思想内涵

1.“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生命成长,生命成长源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哲学”“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的信仰、理念,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追求,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个重要思想。

2.“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本质在于服务生命成长,生命成长基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内容”“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种健康养料。

3.“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生命成长,生命成长归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途径”“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标准,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式,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条科学途径。

4.“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

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生命成长,生命成长在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方法”“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方法选择的客观依据,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项有效策略。

三、理论基础

1.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

成长是生命存在的状态,也是生命存在的价值;成长是生命发展的特征,也是生命发展的本能。每个生命体都在追求成长,只要生命存在,生命就要成长。人的生命成长既包含通过食物和运动等滋补的物质机能的成长,也包含通过教育和实践等滋养的精神机能的成长。就教育而言,人生经历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

教育活动。一个人缺少学校教育虽也能发展。但是很难得到全面的、有序的、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更是人生命成长的重要营养,她对生命体的发展有着独特价值。其一,生命成长需要语文帮助交际。人的生命成长需要不断地认识世界,需要交流经验和情感。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交际素养。其二,生命成长需要语文完善个性。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让其个性不断得到完善,逐步成为“完美的人”。语文教育可以提高文化修养。促进个性品质逐步“完善”和“健全”。其三,生命成长需要语文塑造灵魂。人的生命成长核心在于道德与智慧共生。语文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打好“精神底色”,让人的灵魂更加高尚。其四,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滋养习惯。人的生命成长是生命状态的一种自觉成长,需要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教育可以引导生命发展的方向,提供生命发展的动力,唤醒生命发展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品质。

2.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

人的生命成长,既受先天遗传素质影响,又受后天教育影响。遗传制约生命发展的潜能,教育决定生命发展的可能。遗传是先天的,即“天赋”;也是客观的,后人无法改变。人出生以后的成长主要受教育影响。同一个人受到的教育不同,他的发展方向和成长速度也截然不同。由于人的遗传素质差异,他的学习潜能和学习方式也有差别。每个人都希望建构和使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都向往获得自己喜爱的教育。就语文教育而言,语文是一种工具,是人类生活交流的语言,不同的语文教育对人类语言形成不同;语文是一种文学,是人类生活世界的描绘,不同的语文教育对人类文学建构不同;语文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缩写,不同的语文教育对人类文化创生不同。每个人大脑中语言结构是有差异的,其家庭对语文素养的熏陶也不尽相同,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也是千差万别的,正像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对教育方式需要是不同的,但对教育目标的期盼是一致的,都期盼自己生命得到充分、和谐的成长,都期盼用自己需要的教育滋养生命的成长,也都期盼有适合自己的语文教育促进生命更好成长。

四、实践操作

1.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

(1)以传承生命成长文化为载体

虽然人们已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言的性质”;但是语文教育中很难客观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这个“度”不容易确定。如果语文教育偏向工具性,就让语文成为没有情感的“空壳”;如果语文教育偏向人文性,又让语文成为强调思想的“政治”。我们追求“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时,既不从工具性也不从人文性上确定语文教育价值,而主要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出发,提出“以传承生命成长文化为载体”,其意旨是让语文教育成为一种文化,且成为关注生命成长的文化。这样的价值追求既是对语文学科意义的重构,又是对语文教育理念的丰富,也是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发展。

(2)以滋养生命成长需要为宗旨

每个儿童都期盼生命获得成长,且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也都呈现一种内在需要。这种“成长需要”唯有教育才能满足。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教育”,而且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内容教育”,同时还是人精神成长的“价值教育”。每个人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利用语文学习其他学科,还要运用语文陶养自己,这正是人的生命成长需要。从语文本质看,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滋养人的生命,因为语文是熏陶人的文化,是人的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人的思维,滋养人的心灵,陶养人的人格。因此,以滋养生命成长需要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既体现教育的本质追求,也满足人的生命需要。

2.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

(1)把学生需要、学科内容和生活意义三者有机结合

适合生命成长并非是生命成长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需要什么就不给什么;而是以生命成长需要为根本,建构学生需要、学科内容和生活意义“三者共融”的内容。选择语文教育内容时,首先要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宗旨,充分考虑他们兴趣、动机、情意、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元素,这种内容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同时,要关照学科自身的结构,体现学科的要素,即以语文学科性质、目标为依据,兼容语言学、文学、修辞学、逻辑学和文章学等学科知识而建构,这样的内容既是学科知识体系,又是学生成长的能力结构;另外,还要通过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建构教学内容,实践生活意义。据此可以看出,将学生需要、学科内容和生活意义相结合选择内容超越学科本位。有益于让语文教育成为人的教育,成为适合人发展的教育。

(2)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有机结合

适合生命成长的需要不只是生命中的某些方面的需要,而是成长过程中全面的、整体的需要。就语文学科而言,既包括对字词句篇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还包括听说读写技能的建构和运用。因此,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凸现基于人的生命成长且又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听说读写基本素养。一方面,在整体设置教学时间时要统筹安排,不要偏废。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时要科学组织,听说读写要同时、相机进行训练,让每项技能都能得到和谐成长,促进人的生命发展。

3.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

(1)让课内与课外融通

人们获取语文素养的方式和路径很多,不只是通过课堂教学习得,有的是在课外阅读或实践中形成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从本质上说,既要适合群体的成长需求,也要适合个体的成长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育既要关注群体的“引导”,也关注个体的“施教”;既要关注课内的教学,也要关注课外的学习。尤其要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把“教”和“学”合为一体,建构一个内外融通的教育途径。操作时,重点应把握以下两方面:一、课内探究策略,课外发展技能。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学习探究语文学习方法。初步了解学习语文的一些策略: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获得的方法,自主实践学习策略,形成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二、课外探究策略,课内发展技能。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一些语文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课内,再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实践,进一步探究其本质,验证其意义,促进形成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教育既适合语文自身的学习规律,也适合人的发展规律。

(2)让教学与熏陶融通

学生对语文的感受、理解和学习是多元的,建构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既要重视教学引领,又要重视熏陶感染。从人的生活目的看,人是社会人,是让自己在生活中适应和服务社会。这就要求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时既要重视学校教育,也要重视生活陶冶,让教学与熏陶

融通。从人的生活时空看,学生不只是生活在学校,在课堂,而且还在课外;他们也不只是为了学习,而是在生活。因此,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既应重视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也应重视文化陶冶,通过环境和人的相互影响,让其思想、品行、习惯渐趋同化,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操作时,重点应把握以下两方面:一、把人文文化融入教学。平时,应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认识社会,接触良师益友。感受生活,主动接受文化熏陶;同时,把通过生活陶冶形成的“个体语文”和“社会语文”带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和发展。二、用教学建构人文文化。平时,应从生活需要和语文本身需要的角度进行教学,既要关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学习语文,主动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

(3)让文本与实践融通

语文的内涵首先是语言文字,人们获取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取知识和技能。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既应让学生阅读语文材料,在语文阅读中体会、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也应让学生直接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活动中感悟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操作时,重点应把握以下两方面:一、在阅读文本中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报刊和网络等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建构知识;同时,让他们把从文本中获取的知识再与生活实践相链接,在实践中形成语文技能。二、在实践中反思文本。在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实践进行设计、概括、提炼和反思,不断提升语言感知和概括能力;同时,让他们把从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知再和文本联系,在实践中验证知识。

4.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1)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方式融于科学的阅读方式

阅读是一种自主认知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是一种自觉意志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种自我发展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既是一种自我行为,但也需要不断发展。语言习得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阅读必须符合其规律。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从本质上说既应尊重自己的阅读方式,又应学习科学的阅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阅读方式融于科学的语言学习规律之中,即:让每个人把自己的阅读方式纳入科学的阅读方式的建构,促进自己阅读方式不断走近科学。

从阅读的意义看,阅读有获取文本意义的消遣式阅读,也有促进生命成长的发展式阅读。消遣式阅读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本的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发展式阅读是通过阅读探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目前,很多学生的阅读还只是“读出来”的“消遣式阅读”,而阅读教学追求的科学阅读方式应是“读进去”的“发展式阅读”。即通过阅读探究文本的内涵,建构学习语言规律,形成语文素养。这种阅读和传统阅读在要求上的区别是让学生从“关注‘写什么…转向“关注‘怎么写’”。一方面,让学生经历“写什么”到“怎么写”。教学时,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怎么写”上,让学生先读懂“写什么”;然后,围绕“写什么”,探究“怎么写”――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谋整篇”到“遣句段”。文章的写作过程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阅读过程也是“整体感知――部分感觉――整体感受”。引导学生阅读时,应遵循这种认知规律: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让他们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述的。通过感受作者的写作过程。体验作者的生活情感,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才是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才是科学的阅读方式,也才是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2)让学生把自己的表达方式融于科学的表达方式

表达是一种自主实践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是一种自觉意志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表达是一种自我发展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达既是一种自我行为,但也需要不断发展。语言的运用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表达必须符合其规律。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从本质上说既应尊重自己的表达方式,又应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表达方式融于科学的语言运用规律之中,即:让每个人把自己的表达方式纳入科学的表达方式的建构,促进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走近科学。

成长文章范文第6篇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成长文章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20―0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增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要以德育为目的,强化课堂教学、重视家庭德育、抓好德育实践。多方面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的育人体系,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增强课堂实效,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课堂是进行学生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德育的质量。因此,政治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最为直观的生活化情境,把培养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意志目标以及行为目标作为落实德育目标的根本目的,充分考虑德育目标的落实,实实在在通过课堂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教学中应关注紧密联系生活,尽可能在教学中还原生活的本质,决不能把课堂与生活割裂,以教学为教学,以单纯的教育为教育,要通过典型事列和鲜活的榜样形象,给学生最透彻的教育。如在教学生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中,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一些好父亲、好母亲、好孩子等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家庭的每位成员都在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和责任,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又是如何扮演角色的,自己又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所以在教学中,要逐步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涵盖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学校规定,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生活规则,以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二、强化家庭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虽然全社会把家庭教育摆在了显著的位置,教育工作者们竭力呼吁所有家庭及父母应高度重视教育,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两者在不同程度上的存在,使得家庭教育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注重孩子智力开发,注重知识能力提升,却轻视德育,使家庭教育偏离了方向,失去了本质,使得孩子能考高分,却人格不健全、不完善。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低,加之有许多常年在外务工,根本就不懂或无暇关心孩子的家庭教育,更谈不上德育,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再无它求。基于现状,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积极畅通家校交流平台,定期通过举办家庭德育专题辅导班和利用家长会为家长们讲解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懂得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要通过典型案例,让家长们感知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成就一个孩子和毁灭一个孩子都是无声息的,也许一件小事的教育不当,就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就会使得孩子的价值观偏离正向。德育要为教师推荐一些好书籍,让家长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譬如给家长推荐《特别狠心特别爱》《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等书籍,切实让所有家长关心关注孩子的家庭德育。

成长文章范文第8篇

庭教育;社区帮扶;育人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020―01

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大批学龄儿童也随父母转入城市学校就读,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加入,使城市学校教育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勤劳、朴实、善良,但受家庭、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表现方面,农村孩子刚进入城市,繁杂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感到很新奇,再加上其家长对子女多采取“物质加放任”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形成金钱万能的思想,因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导致了孩子价值观念错位,缺乏责任感,利己思想严重;二是心理健康方面,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讲义气。他们情感不稳定,有的在学校里不受管教,人际关系紧张,待人冷漠,缺乏集体荣誉感;三是行为习惯方面,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劳动观念淡漠,自控能力差,有迟到、早退或旷课的现象;四是学习成绩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当中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反应迟钝,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偏低。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1.市民的排斥与偏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不公平对待,这让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感受到被歧视,致使自我评价偏低。

2.家庭教育有缺失。一是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督促和管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其子女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家庭教育环境差。学习环境不容乐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简单。多数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

3.学校教育存有不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下,所以他们就成了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长期这样下去,这些孩子在老师面前就不敢表现自己,自信心缺失,产生胆怯、害怕、自卑的心理。

4.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能力不高。由于家庭环境因素养成的不良习惯,导致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学校学习后,在班级活动中缺乏上进心,无合作意识,不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在学习上则表现出无计划,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在科技发明制作等活动中则更是望而却步。

三、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引进社区帮扶,优化生活环境。社区应建立农民工帮扶机制,对农民工租住的房屋周边开设的网吧、歌舞厅、麻将室等进行管理和协调,消除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的消极文化,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社区和学校配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建立“亲子”俱乐部,组织书法、手工类兴趣活动,或整治社区环境卫生等公益活动,为他们提供交流、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平台,并在活动中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帮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2.改善家教方式,提高教育实效。家长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意识;其次,家长还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和尊重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尽力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最后还要经常性地与学校联系,家校合力,信息畅通,促使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