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美散文阅读

精美散文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精美散文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美散文阅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中语文;散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是接触较多的一种文体,但是其体裁和内容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文本细读法”对于散文的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本文将以此作为主线开展研究。

一、“文本细读法”概念解读

文本细读属于一种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其能够实现对作品的反复推敲,实现对文本细节的全面把控,能够从文本的结构及语言中找到文本的意义痕迹及线索,“文本细读法”包括语义、比喻、语法等各种因素,能够通过细读实现对文本全部信息的揭示。“文本细读法”是一种全新的文学解读方法,其以文本作为中心,在细读的过程中注重对语义及语境的分析,同时还做到了对文本内部组织结构的强调。

二、“文本细读法”应用到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在高中课程目标中明确了感受和鉴赏的要求,另外还强调了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获得体验及感受,虽然在新课程标准中未提及到任何细读要求,但是我们经过推敲就会发现其中蕴含了很多细读的理念,而当前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采用“文本细读法”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要进行其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就需要首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然后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文本细读法”是否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1.对散文个性化阅读的过分强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培养,但是很多教师却对这样的要求有所曲解,尤其是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个性化阅读,虽然散文文本的解读是多元和开放的,但是并不是说阅读应该去歪曲文本主旨,教师强调个性化阅读并没有错,但是却不应该去引导学生无目的地解读。

2.散文阅读教学游离文本现象较为严重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适时地迁移和拓展并没有错,但是很多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做的却是学生刚对文本有一定的感悟的时候,教师就开始进行拓展及迁移,甚至有一些教师迁移内容和文本的内容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迁移及拓展实际上是一种形式化的,不可能让学生在其中得到收获,反而会造成学生逐渐对散文阅读学习失去兴趣。

3.注重形式而导致文本的分析过浅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时候,教师在课下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学生在视觉及听觉上都得到了享受,在播放的过程中学生的惊叹声不断,但是当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回答不出来,实际上由于教师过分强调形式,使得学生被精美的课件所吸引,而对文本的欣赏就忽视掉了,使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而教师在课堂上忙于展示课件及图片,文本的讲授并不细致,也不够深入,学生一节课仅仅学到了一点皮毛,很难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不管是个性化阅读的过分强调、文本游离现象,还是过分注重形式,主要是对散文阅读不够细,所以笔者认为采用“文本细读法”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是可行的。

三、“文本读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1.语境的细读

在语境细读中首先要对语篇的语境细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在一起,从语篇语境入手,对文章深意进行品读,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例如在《囚绿记》教学中,整个文章都是围绕“绿”展开研究的,在文章的第三段提到了在能自由选择的时候,他却选择朝东的房间,文章并未给出任何理由,这就为读者设置了一定的悬念,最后自然引出了作者狂热的追求。其次需要进行情境语境的细读,对谈话氛围、人物所在的场合、人物说话语气及表情等细微之处都需要细读。最后社会文化语境的细读,将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细读。

2.情感的细读

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蕴含了作者的情感,而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散文的情感进行挖掘,注重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细读。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文本中有“悲凉”“静”等词汇,这实际上就是作者心境的描写,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到其情感的基调,并在此基调上理解整个散文。

3.语言的细读

高中语文中的散文文本语言非常注重规范性,字、词、句中都蕴含了作者的感情,所以只有对文本语言的细读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语言内涵进行品读、对文本的语言风格进行品味,通过语言的细读去感受作者蕴含在语言中的情感。

参考文献:

精美散文阅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散文教学 朗读 欣赏 对话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文体,将近占了课文总数的一半。教材中的散文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散文教学是达成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的一个最佳途径。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散文教学要围绕散文的基本特点展开,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有关散文方面的知识,学会阅读、欣赏散文,引领学生迈进散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及理趣世界中,品味散文独特的魅力。

一、教学散文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散文是美的载体,生动的描写、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感人的情怀,无不让人对散文情深意笃。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散文,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也是老师应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散文就要以读为本,尤其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朗读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很快融入散文所营造情境中,最终实现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思与感悟,读出文章的思想内涵,品味出文章的意韵理趣。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自由朗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笔者教学散文时,根据文章或语段内容有时安排齐读,以营造一定的气势;有时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以感知课文内容;有时指名作展示朗读,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及对文章形式之美的感知。再次,朗读要抓住文本中精彩的、重要的、关键的语句,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由读好句子到读好语段,直至读好整篇课文。

三、教学散文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筛选的经典作品,无不蕴含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读起来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要从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触摸文本语言。思想内涵方面要领会散文的主旨,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艺术形式要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的线索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语言艺术。

阅读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领悟思想内涵和品味语言,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中的散文,语言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摩语言的内涵、理趣,推敲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欣赏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表达技巧,是散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如朱自清的《春》,情景交融、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精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融情于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运用象征手法,叙事中寄托强烈的感情;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由事推理,富有哲理性,巧用伏笔和照应,记叙周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构思的艺术匠心、语言的优美及表达方式的巧妙。散文是充满诗意的,阅读散文就要从中品出诗味。散文的诗意往往表现在画面的意境深远、抒情的浓烈、想象的神奇和诗一般的语言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作者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尤其要抓住作者抒写的“动情的事”和“动情的物”,要抓住“动情点”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朱自清从其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那背影就是一个“动情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关于对背影描写的语句,咀嚼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散文要树立“对话”的理念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对话”理念的阐述。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对话与交流。教师要努力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把阅读、思考、分析、批判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方式,实现多向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在美的语言和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素。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如《春酒》一文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展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母亲及家乡的眷恋之情。教学本文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的细节描写,感悟其作用。具体方法是通过朗读、思考和对话的方式,品析文中的细节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

总之,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讲究策略、创新方法,既要注重诵读,又要重视鉴赏;既要注重自主探究,更要注重对话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彰显学生对散文解读的个性,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第1版).

精美散文阅读范文第3篇

一、抽象概括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二、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猎户》、《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阅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总结概括

总结概括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精美散文阅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散文;《紫藤萝瀑布》;文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散文是一种享受,但是要教好散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借景抒情散文,更不容易上好,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散文的美呢?被散文中的情感所打动呢?如果课堂效果不理想,让教者心里是五味瓶,真不是个滋味,听者也倒胃口。那么散文课该如何上出彩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为例,这篇课文具有积极而又含蓄的主题追求,婉曲有致的情感流露,精美的景物描写,简洁中透着高远的内涵。可以说这篇课文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它所包含的意蕴,需学生潜入文本,深度品读。不但那片紫藤萝的大致轮廓,学生可以从画中加以描摹,而且那花的色泽,那花的神采,那花气味,学生也可以从画中闻到清香。也许,品读这篇课文,学生眼前就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

我重点把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注重对客观景物作精细、真切的描摹。从整体去审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目标。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潜入文本,品味文本中情感和语言。在朗读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品读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向文本纵深处漫溯,逐步实现对紫藤萝美好形象的理解和再现,充分品悟文本中语言的优美。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意境,感悟文本的内涵,以赏花忆花,感悟生命的美好与永恒,升华文本主题,诠释生命的真谛。让学生体会这篇课文写作方法后,也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练习课外小练笔,提高习作能力。

一、课前扫清障碍,品味文本语言

在课堂上,为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通常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通过查字典、词典来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排除阅读障碍,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做到目标明确。扫清课文生字词障碍,对于学生阅读课文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逐步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口语训练,我在备课时就设置了一个启发导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学生马上想到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什么花?”简单描绘一下,接着我又要他们展开想象,喜欢的花像瀑布一样是什么景象,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比较合适,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课题。我让他们翻开课文,并把课文背景以及作者介绍了一遍。以启发引入课题,学生参与积极,回答也积极。

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比较多,因此,我将生字词随课文分散教学,因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寓识字于阅读之中,课文中的新字生词的出现和理解都会在文本的具体情境中感悟,采取一边阅读一边识字,在读中悟词意,在句中悟情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由紫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二、品词品句,领悟文本内涵

学生要领悟文本内涵,首先要体会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把生活中的事物以丰富的形象呈现给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启迪学生,把学生引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感受作者描绘的紫藤萝,聆听作者内心的“焦虑和悲痛”,让学生与作者心与心交流,深入体味文本的意蕴。

这篇课字里行间流露出优美的语言。我让学生把文中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这些词语和句子美在哪儿?”交流讨论后,我选小组里的代表发言,说出理由,分析原因。我只作引领,学生便把句子分析了,而且分析得比较到位,同时能说出自己的个人观点和情感体验,真正达到品词品句的目的。作者在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鲜活,灵动,把紫藤萝描绘得更加生动具体。学生在品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内化,逐步领悟文本内涵,意境深远。

三、涵泳品味,品读共欣赏

精美散文阅读范文第5篇

虽然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如果连学习都学不好,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曾与许多学习优秀的人交谈,问他们怎样才能学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学习十大习惯和五种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学习十大习惯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大量阅读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背诵经典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勤写日记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开阔眼界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精美散文阅读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概括  阅读  归纳  总结

        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阅读能力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阅读过程较压缩,阅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阅读较迂回,阅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二、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

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猎户》、《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阅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总结概括     

        总结概括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精美散文阅读范文第7篇

这时,在空旷的原野上,却矗立着一棵寂寞的老树。

…………

23.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24.本文中题目是“寂寞的老树”,第⑥段又说“老树其实也并不寂寞”,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25.本文主要写老树,第⑤段为什么还写了其他的树?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这是2013年龙东五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鹤岗市、伊春市、七台河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最后一个阅读文段《寂寞的老树》的开头,读后让人眼前不由得清亮起来。这篇状物散文精美短小,在学生自我品格的形成方面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文后从语言品味、内容主题探究、写法探讨、形象概括角度设置了四道题,题型设置有梯度,24题和26题是压轴的难题,需要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并能高度地概括才能回答准确。

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清楚,这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阅读题。原因首先是大多初中孩子感觉对这类状物、写景和哲理的散文读不进去,就算读了,也如雾里看花,见字不见内容,更难领会其中蕴涵的深刻主题,如《寂寞的老树》所隐含的深刻的寂寞是无人理解老树坚守自己信念的孤独。然而,这类散文又往往很受出题者青睐,这类文章比较磨脑子,需要肯读方能读透,适合深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

翻阅2011年至2013年40个地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有10余个选择了状物写景或者哲理性散文作为压轴的阅读题。如,2011年大庆市的《牡丹的拒绝》,2012年天津市的《清秋书简》、杭州市的《像蒲公英一样生存》、扬州市的《扬州的夏日》、陕西省的《游司马祠》、德州市的《高山流水》,2013年龙东五市的《寂寞的老树》,等等。

那么是不是因这些文章的文体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就一定理解不到位呢?也不是。这类散文设题的角度比较固定:一般从大意理解、主题探究、语言品味、关键语句含义理解、写法探讨、作品感受、诗意表达几个角度设题,学生在考前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一般都能掌握其答题的思路与技巧,但是并非掌握了答题技巧就能完美地回答,因为技巧是死的,文章是活的。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与应试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再周全的答题技巧也代替不了读者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所以超越技巧之上的东西就是学生要读进去。读进文章,文章的内容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和文本产生共鸣,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互动与交流,在此基础之上答题技巧才能发挥其效力。

为什么,这类文章学生读不进去呢?这恐怕要反观我们的常规阅读教学了。我们的阅读课,有些时候是有口无心的读文章,走马观花的看文章,浮光掠影的分析文章,学生当然养成不了深入阅读文章的习惯,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紧张的心态下,想把文章读进去,那就难了。

所以联系中考,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尤其是散文阅读教学,我们首要做到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沉浸到文本中,沉浸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循序渐进的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散文教学如何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两个字:读与品。

一、 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沉浸文本的前提。散文教学必须读字为先,朗读是散文教学的生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听读、赛读、示范读、配乐读,等等,反复的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语气语调,感受文章的意境、韵味、情感,以达到能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往往能在充分的朗读中受到感染,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1.读中可以展开想象。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描绘:“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朗读这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展现出藤萝花活泼泼绽放的画面,学生在此时能从内心感受到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为理解下文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做好铺垫。

2.读中要抒感。

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有个片段我印象深刻。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学生评价:

学生读《山中访友》第五段。

生:读得有点平淡。“你好”应该读得很热情。因为我到山中探访好朋友,遇到了好朋友,当然要热情地和好朋友打招呼了。(生热情地朗读,学生鼓掌。)

生:“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要上扬。

生:“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这些在作者心里都是好朋友,见到他们多高兴啊,要读出喜悦。

生:读的时候要显得亲切点,要读得热情洋溢,高点声音去读。

于是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诵读声此起彼伏。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着作者抒发的情感。

二、 品

朗读是散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之上,还要调动自身的眼、耳、心、意,对蕴涵在散文背后的情、意、境,进行品味,才能深入触摸文本,沉入美妙课堂,扣动学生心弦,使学生的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达到情与意的交融,意与思的汇合。那么品什么?

1. 品用词之美。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学生可以品味“偷偷的”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那么不经意间,她就钻出来了,让人多么惊喜;“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刚出来时的质地和颜色。还可以品析动词所折射出作者的心理与情感,如《背影》中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攀、缩、倾”值得仔细玩味,从中体会微胖的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体会父子间的深情。

2. 品修辞之妙。

《匆匆》一文中这样来描写时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比作“大海”,从而表现时间匆匆流逝,无声无息,作者无可奈何的情感。“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从前后呼应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甘心碌碌无为,要珍惜时间,发奋图强的心声。

3. 品写法之精。

《桃花心木》一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在反复品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物喻人的写法,即文章借种树要使树在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才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来说明人只有经得起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坎坷、磨难的考验,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以及“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物抒情”等散文常用的写法,在品读散文时,都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4. 品语句含义。

这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发现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句话如何理解?理解这句话,需要对课文内容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联系上下文才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外表与名利,而在于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为人类做贡献。”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精美散文阅读范文第8篇

在当代社会中,读书成为了一种陶冶性情的良药。不管是小说、杂志、名着还是古文。都成为了人们陶冶性情之物,学习长才之本。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几千年来的知识教训。可随时代的进步,更多的当代流行作品涌入我们的视野。绚丽多姿的画面、诙谐幽默的语言,大胆创新的构思让人们读起来更省力,有兴趣,吸收快。所以人们买来各种报刊杂志,来“一读解千愁”。可是这样真的就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吗?

新时代的文学作品汇入了许多当代社会成分。首先那些精美的排版就足以吸引了绝大部分人的眼球。可我们要知道,书是用“心读”,而不是用“眼看”的。如果仅仅是精美的外表让你把书当成了欣赏品,买回后,却抛之脑后,如果是这样,那书便大大流失了它最根本的价值。

再一个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积极向上的书籍。如果我们阅读了本不适合我们的内容,那心理和健康必将从中受害。总之,读书能造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但不读书,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了。

那有人却说了,自己选择了历史名着,却艰深难懂,就好像是在浪费时间。久而久之,自己对读书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其实不管是外国的名着,还是中国的古文,里面所蕴含的哲理都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来的知识精华。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现代人们所无法思考的问题。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可由于文章与我们的年代相距久远的原因,许多的文言句式和用词用句让我们难以读懂。但万事也都有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买一些带有注释,译文或是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书版。刚开始最好不要选读那些密密麻麻、艰深易懂的文字。首先要尝试多去阅读,慢慢提高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久而久之,等通俗易懂后,便可再读更深一层。

从而可见,我们读书的内容不是肯定的,可我们要想博览群书,就必须做到贯穿古今。也许有人永远读诗;有人只读浓得化不开的散文;有人读读小说就够了。可只有一部分人,在读书的阶梯上会一直不断地走下去。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内容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韩愈也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所以,对于现代和古代书籍中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