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刘邦项羽简介

刘邦项羽简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刘邦项羽简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刘邦项羽简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教学;鸿门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76-01

一、《鸿门宴》里有“问题”

中国古代圣人和国外伟大的学者都注意要利用问题来进行教学。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然而“只有当你对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问题才是我们的朋友。”

笔者在他们“问题教学”精神启发下指导了《鸿门宴》的教学,实践片段如下:

《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在组织这堂教学的时候,整堂课笔者就准备两个问题,一个情景引导。

笔者抛出的第一个问题,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作出的决定是否正确?学生肯定有争执,辩论的双方要说服对方,就会力求寻找证据,这就是笔者在《鸿门宴》采取问题教学的初衷。

这时候认为项羽的决定正确的一方,努力从原文找到两个有力证据:项羽的军事实力对刘邦来说,有着绝对的优势。40万对10万,而且项羽的军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巨鹿之战―课文上有注解),这个时候战士的士气正高,携巨鹿之战的胜利之威,去攻打刘邦,简直是“以石击卵”般容易啊。所以说,项羽这个时候做的决定,对于他的集团来说,是个正确的决定。第二个证据是:范增作出的反映,说:“急击勿失!”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这个机会,和项羽的决定本质相同。范增接着说出自己的理由:刘邦在他的老家,有两大特点,一好财二好色。可是他进了函谷关后,他是财也不要,女人也不要。这人这么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明他的志向不小啊 ,而且范增还派人去看过他的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天子之气。最后范增的意见是4个字:急击勿失。范增到底不比项羽,看的比项羽来得远。

学生辩论到这里,笔者在组织课堂时抛出的第二个问题是:经过刚才大家的争论,渐渐达成共识,项羽作出的决定是正确的!那么爱思考的同学就会想:为什么项羽在和刘邦在鸿门宴的交锋中还是失利了呢?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有很大难度,所以在备课之初,做了两个预案,如果学生的辩论找不到一点方向,笔者准备用上一个情景引导:《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周瑜在三江口放火,诸葛亮智算华容”。《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的理性的“三笑”,让学生自行对比理解项羽感性的“大怒”。

通过教师的情景引导,让学生明白项羽在鸿门宴的交锋中失利的原因就在于他作出的这种决定的基础很不牢靠,大家可以想想,他的这种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他的决定一是在大怒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不是在冷静、理智的情况下,所以这个决定的基础不牢靠。其次他做出这个决定是随意的,没有和他的军事集团的核心人物(范增)商量下作出的,太专断,太随意了。综合上述两个情况,显而易见项羽他这个决定,随时都有可能给他自己撤销掉。

从《鸿门宴》片段课堂实践来看,笔者体会有二:

第一、有问题,才有进步,问题带来了思想的进步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就认为学生学习必须能提出疑问才能进步。

在《鸿门宴》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他就不可能有思想的发展。听了课和没有听是差不多,所以当笔者带给他们问题的时候笔者是快乐的,当看到他们在问题的启发下走向思想的进步时,笔者更是欣慰的。

第二、有问题,才有个性,问题带来创新的能力

在《鸿门宴》学习中培养出来的个性,就在于学生面对的问题具有多角度回答的可能,他们在解决的时候就体现了他们各自的个性化思维。这是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问题,可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回答,每个同学都可以贴上自己的商标,标明这是我的答案。如果得到肯定,他们一定会感到成功的自豪,这应该是我们老师所真正追求的吧!

二、问题教学实践之路

古希腊哲人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应该探索“问题教学”的实践。

1、问题的来源。没有问题,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所以问题是教学的最有价值的资源,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我们的课堂能站多高、走多远。因此,问题的来源就是我们教师最关心的一块了。就课堂教学而言,问题有三大来源:教师、学生和教材编者。可喜的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来源学生。学生可能会提出非常幼稚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从幼稚走向深刻。为此,我们老师必须在鉴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2、问题的解决。问题是怎样被解决的呢?笔者认为课堂上组织对话,是解决问题最具可能性的途径。

组织师生对话,首先要给对话主体公平的话语权。只有给每个学生公平的话语权,才形成了一个“对话场”,如果教师巧妙运用教学智慧给学生以鼓励,可能会形成师生间的“对话旋风”,这样会把问题的研究推进到更高的层次。即使问题最后不被解决,也留给学生许多疑惑,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走入了下一堂课。

刘邦项羽简介范文第2篇

初中三年,我年年在班里考试得第一,中考的时候是年级第一。这让很多同学都纳闷,因为我并不是那种标准的“好”学生。先不说上课聊天不听讲,只抄作业这一项,就足够让他们纠结不已。抄作业也能抄出年级第一?是的,但要看你怎么抄。是机械式的复制,还是深入体会、然后博采众长。到我进入社会工作时,我发现,这还真有这样一个优点,同时,这也是其他很多人工作上的盲区。

先说件技术招聘的事情吧。Discuz是款非常流行的开源软件,我在招聘PHP(一种互联网编程语言)工程师时发现,大多数应聘者都看过Discuz代码,在上面做过二次开发的可谓比比皆是。而且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个工程师都能挑出Discuz的若干不足和问题。

于是,有时候我就会从中选择一些面试题,比如Discuz在IP地址识别中的一些算法函数,一些复合索引和冗余字段的设计思路,乃至用户密码随机盐(salt)的原理。可一深究下去,就发现应聘者基本上都回答不出来。

你们不是看过Discuz的源代码了吗?不是还做了半年以上的二次开发?不是还找到了人家的若干问题?怎么人家的一些基本思路和设计原理搞不清楚呢?

我见过太多工程师,动辄就是回答说Discuz“不灵”,重写一套吧。但较真一点,真能把Discuz的设计思路和数据结构吃透的人,绝对是高手了,这些喊着要重写一套代码的人,却没见到有谁达到了戴志康(Discuz创始人)的技术高度。

再说IT评论家的事情。很多IT评论家看了人家的产品后,满眼都是问题和缺陷,好像怎么说都是他有理。可为什么他们做不成事情?因为他们只会挑错,不会学习人家的优点。同样的问题发生在一些大公司的产品经理身上。进入大公司之后,他们往往进入一个相对成功的项目,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和优化,也就是不断挑错,所以,他们挑错能力就很强,很有一手。但是一旦需要他们去创建新项目,成立新业务之时,由于他们不知道怎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而靠挑错是无法成就一项新事业的。

在这里,很抱歉又要说某搜索巨头公司的产品了,它正是上述现象的真实写照。这家公司在找到了淘宝产品上无数缺陷,却没有真正体会淘宝成就的精髓。相反,腾讯就是一家很会学习的公司。

不要认为机械式的复制抄袭就可以创造同样的成绩。抄作业的很多,为什么有人可以得第一,大部分人就垫底呢?问题就在于,你是不是真的深入地分析别人成功的因素,并将其用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了。

面对产品,面对技术,学习和体会别人的优点,才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面对人也是如此。

许多大公司的一个共通问题是: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往往是互相挑错,互相指责,互相埋怨的,沟通成本居高不下。你去挑别人缺点,恭喜你,你一定会赢,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更何况是以自己为标杆来要求别人(甚至是以自己的理想为标杆)。但为什么不换个思路,试图去发现一下别人的优点?试图去尊重一下别人的专业?

大家都说人才难得,招聘不易,其实也是一个道理。看别人公司的“高手”个个值得钦羡,却不知道自己公司里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中也许就藏着璞玉。

最近,电影《鸿门宴》比较火,刘邦怎么夺得天下?韩信、陈平等原来都是项羽的人,因为怀才不遇被刘邦重用。要是挑缺点,陈平这样的人早就下课了,但刘邦还是用其所长。

刘邦项羽简介范文第3篇

1 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师的主体角色

阅读教学中,教师既应是主导者,也应是特殊的阅读主体。他自己首先应该在这一活动中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提升生命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带着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知识和经验,情感和观点走近、走进作品,建构作品的意义。教师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走在阅读教学的最前列,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发挥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问学生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是否恰当?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但意见始终不统一.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的一锤定音。

“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显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

教师自身是主体还体现在组织教学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上。教学活动是一种最自由的活动,也是一种最需要自由的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个性鲜明,要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选择新颖的教法,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个性意识。如案例:《守财奴》教学片段。

师:读小说,第一感觉、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是进一步理解、评价作品的基础。读完课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令你过目不忘。请同学举出一个你认为印象最深的片断或细节,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生1: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葛朗台抢女儿的梳妆匣,因为它深刻反映了葛朗台自私自利、唯金是图、见钱眼开的性格,一看见金子,眼睛就闪光,反映了他爱财的一面。

生2: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归还他女儿梳妆匣的那段话,反映了葛朗台的虚伪。

生3: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临死前看见法器的神态和动作,它反映了葛朗台嗜金如命、至死不变的守财奴性格。

生4: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临死前每天都要看他的金子,表现出他临死前依然不忘占有金子的性格。

生5:我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课文最后“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一句,可以看出葛朗台的本性。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小说教法,从梳理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归纳主题,总结写作特点等等,而是不惜花费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第一感觉”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要注意的是,对于高中生来讲,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环节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只有弘扬和提升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 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师的平等参与者角色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和特定的心理、情感、价值观与文本对话,是平等的主体。教师可以在自读检测中报告自己的速读效果,也可以在交流讨论中陈述自己的感受、观点。教师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声音,允许学生异口异声。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情景,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愉悦的学习心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形成师生多维互动式启迪释疑的交流活动。在这个交流活动中,教师组织和管理课堂,虚心听取、学会欣赏,同时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讨论项羽的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就说项羽没有魄力,优柔寡断,用“妇人之仁”还不解气,说他是“缺乏男子汉气概,越看越像老太太”;还有的学生说他放虎归山,坐失良机,根本配不上“英雄”二字,简直就是“狗熊”。项羽在他们眼里一无是处,被批判得体无完肤。面对这样的评价,笔者并没有否定他们的看法,也没有说他们偏激,只是鼓励他们继续分析,项羽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跟刘邦有着怎样的交往?两人年龄上的差距,性格的差异?同时让他们联想历史上项羽的英雄业绩,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经过一番探讨,先前的众口一词慢慢的转化了,但他们的自尊心丝毫没有受挫,积极性依旧很高,还总结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刘邦和项羽,是一对不共戴天的朋友,是一对肝胆相照的敌人。

教师由知识的施予者变为学生平等的交往者,学生心灵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者,既不是以课堂主宰的角色占据教学的时空,也不是以权威的身份硬塞给学生一大堆结论。而是真正把学生放在阅读的主置上,重视学生积极参与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师的引导者角色

布鲁纳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积极探索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知识的讲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作者不一定成为学生的知音,但教师却一定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要积极发挥帮学作用。阅读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阅读中,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和理解;阅读后,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发、大胆质疑。比如学了《祝福》一文后,在课堂上讨论祥林嫂是不是非死不可?是谁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总之,教师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教师的引导者角色,还要求解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速读的技能训练与阅读理解、鉴赏如何结合;如何兼顾阅读材料的典范性和时代性;如何确定和落实阅读教学目标,等等。如在散文阅读中交给学生这样的方法:在对散文结构的整体把握中,最要关注的是作者思路(顺序)和线索。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写景叙事类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顺序进行,而状物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事物、某种感情为线索安排思路,议论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贯串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顺序叫“线索”。它是谋篇布局的主要方面。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它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件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景物组成的。由此,准确把握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或者时空线索;有物线(某一种事物作线索)、情线(以一种感情变化为线索)。写景叙事类散文多以时、空或时空为线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类散文多以物线、情线为主。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散文的“形”与“神”。对线索的把握,有时从标题或头尾处找到,更多的是根据行文上反复出现、交代的词语来决定。

可见教师自身的阅读训练不仅关系到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把握,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指点与引导。

4 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师对阅读资源的创新开发者角色

阅读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分析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认识可以开发的课内课外阅读资源的种类、分布,分析这些资源与目标、内容的关系,估计利用这些资源产生的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对阅读材料有自由的、充满个性和智慧的解读,那种人云亦云、固守现成见解的阅读是缺乏创意的,当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老王》这一课思考这样的问题:“老王去了,不是他的亲人的杨绛‘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作者为什么会心上不安?她对老王不好吗?” “作者对老王已经这么好了,但她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呢?杨绛曾经在她的一部作品的后记中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毋需鼓吹嚣张、毋需宣张残忍、毋需吹捧权势,而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通过这样的解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走出课文引导学生关注和关爱弱者。

刘邦项羽简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者;管理水平;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林孝辉,供职于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吉林长春130062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041-03

中国经济的发展要靠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壮大要靠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管理是产品质量提升的决定因素。有学者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从企业管理的现状看,中国企业基本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比,中国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大于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差距。所以,要使产品质量提升,目前急需普遍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更为迫切的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从而确保把产品质量提升工作落实到位。

一、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笔者这里所说的管理者,就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参与管理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决策权的人。对一个企业或企业中的一个部门来说,由于管理者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不同,企业效益和效果就不同,产品质量就不同。天下事情本同一理,带兵打仗和经营企业大有相似之处。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做了皇帝,创立了西汉王朝。刘邦对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进行了一番总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朕不如子房(张良);主持政务,安抚百姓,保证供应,朕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军,战取攻守,朕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今豪杰,朕能依靠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且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从管理企业的角度看待上述问题,应该有以下启示:一是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者管理人心理水平的竞争;二是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者驾驭市场能力的竞争;三是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者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发挥人才水平的竞争;四是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者道德水准、思想境界和包容程度等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做到五忌:一忌是看看,看起来没完,观察力差;二是忌想想,想不出招法,思考力差:三忌试试,试个不停,分析力差;四忌是等等,等而不决,决策力差;五是忌拖拖,拖着不办,判断力差。所以,管理者的水平决定企业管理水平,也决定产品质量,更决定产品质量的提升。

二、质量提升的实质

质量提升是国家倡导的,各级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就质量提升也做了大量工作。对企业来说,质量提升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质量提升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质量提升是企业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做好质量提升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提升:其一是提升现有产品质量,使产品达到或超过相关标准要求,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其二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做到管理规范,管理体系运转有效并不断改进;其三是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鼓励每位员工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其四是提升企业发展后劲,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做到可持续发展。管理者要牢记产品质量提升的基本内涵,做到心中有数,使产品质量提升工作落到实处。

三、影响质量提升的因素

对提升产品质量来说,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有必要对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总结,以提高对质量的全面认识。笔者认为,作为管理者必须了解和掌握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因素。

第一是企业自身因素影响产品质量。企业自身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因素:其一是生产设备,也就是说,合格的设备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前提条件。没有先进的设备,很难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其二是工艺,只有工艺符合生产设计要求,才有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可能,如果工艺不合格,那就根本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其三是合格的原料,合格的原料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不合格的原料是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的。合格的原料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充分必要条件。其四是合格的工作人员,所谓合格的工作人员,是指企业的每位员工的能力都能胜任具体工作,能适应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并且能尽职尽责地工作。否则,有能力无责任心、无能力有责任心、既无能力又元责任心的员工是不会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其五是规范管理,企业管理是否规范不但影响产品质量,而且还体现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企业管理规范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21世纪的竞争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人才的竞争,而且还是管理者管理水平的竞争。其六是信誉,生产企业一般的情况下是最了解自己的产品质量的。因为产品质量具有暂时的隐蔽性,所以不讲信誉的企业可能在生产上偷工减料,在销售时以次充好。

第二是消费者认知水平影响产品质量。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在增强。一些过去不被注意的问题会被注意了,不被认为是问题的也会被当作问题了。

第三是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高低影响质量。过去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差,即使购买了问题产品也不投诉,自认倒霉,这就给一些企业造成错觉,误认为没有投诉就说明售出的产品都是合格的。现在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一旦发现问题,都会考虑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是其他相关因素影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除了与产品自身的基本要素有关,还与一些同产品相接触的因素有关。一是与集装箱的适载情况有关,如果集装箱有漏洞,在运输的过程中就会漏雨进水,因潮湿使货物受损或腐烂。二是卫生注册登记和强制性认证等,有特殊要求必须实行卫生注册登记和强制性认证的商品,要经过卫生注册登记和强制性认证,否则不能出口。三是与食品接触的包装物有关,要对食品包装物进行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这就说明与食品接触的包装物对食品质量有影响。四是社会越发展对产品质量要求越高。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理念的更新,导致产品质量具有时代标准性,过去是合格的,不等于现在合格,现在合格不等于以后合格。

另外对出口产品而言,其一是国外政治因素影响产品质量。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利益或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经常采取提高检测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等手段,阻止进口。多数国家的进口商品监管制度完善,有健全的举报制度,消费者对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可以随时举报。一旦查证有质量问题,政府便会下令禁止对其进口。所以说国外政治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其二是国际供求关系影响产品质量。实践证明国际供求关系不但影响出口量,而且也影响产品质量。当供不应求时对质量要求降低,供大于求时对质量要求高,并且还压等压价,采取一切手段刁难货主。

四、质量提升的必要措施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认为,做好质量提升工作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是摸清质量基本情况。摸清质量基本情况是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提升质量的基础。对过去和现在的质量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是提升质量必须做到的工作。只有摸清质量底数,才能知道提升质量的空间和可能提升质量的幅度,才能做到提升质量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果摸不清质量底数,那么对质量提升就没有判断的标准和依据,这就必然导致质量提没提升不清楚;即使质量提升了,提升的幅度也会不清楚;还可能出现急需提升质量的没有得到及时提升,没有分清轻重缓急;已经没有提升空间的还在加大投入努力提升,会造成一定人力物力的浪费。摸清质量底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其一是重视售后服务,通过售后服务可以了解顾客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其二是与同类产品作比较,找出本企业产品的不足之处;其三是有目的召开专家研讨会,虚心听取和采纳意见和建议。

第二是加强管理者道德建设。人在社会中生活要有道德,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同样需要有道德。企业管理者道德是指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诚信规范和法律规范,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家一方面要追求利润,又要实现社会价值,成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为社会承担义务。企业管理者的目标就是成为企业家,企业家的最高道德目标是成为一个慈善家。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要以人为本,循道而行,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企业,企业管理者必须诚信和守法经营,企业守法主要是企业管理者守法,按照有关法律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既不违法又不规避法律。企业管理者道德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企业自律性增强;二是促使产品质量稳定并逐步提高;三是使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双提高;四是以德治企,使企业员工稳定爱岗敬业。如果企业家缺少应有的道德的话,那么企业产品质量难保,企业也难求发展,只有死路一条。三鹿奶粉事件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所以,企业在抓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抓企业的道德建设,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刘邦项羽简介范文第5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个人初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熟悉生词(学生每人一本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后有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包括内容、词句、表达等)。

课堂实录:

(生默读课文,查字典,小声讨论。3名同学陆续到讲台在黑板上写出这节课的生字,并总结了多音字。组长陆续举手示意任务完成。)

生:同学们看黑板。我来讲一下这节课的生字,先听我读一遍。

(生读,有同学小声跟读,然后领读,点名请几名同学读。)

师:好,同学们不但学会了生字词,还总结了多音字,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很可贵。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文章以“感谢我的自卑”为题有何妙处呢?

生1:“自卑”和“感谢”放在一起,形成很大的反差。

生2:我同意,这样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

生3:我有补充,从内容上概括作者在自卑中越挫越勇,一路坚强,不断成功的经历,揭示了中心。

二、品读课文,探究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通过质疑解难、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课堂实录:

师:本文独辟蹊径的立意命题方法,确实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那么这篇文章在朗读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来呢?

生1:有淡淡的自卑,又有隐隐的自尊。

生2:不屈不挠。

生3:我感觉到应该在彻悟中来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感触深刻。哪个同学能带着这种感触,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生读,学生中有轻轻叹息声。)

生1:读得很流畅,很感人。

生2:读出了一个女孩在自卑中一路奋斗的历程,但是有读错的字。

师: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但是有读错的字,我们应学习她的长处。请同学们深情、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大屏幕出示)

1.“我”曾经是个很自卑的人,我的自卑表现在哪里?

2.文中哪些语段你最喜欢,先读一读,再说出理由。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停下来后迅速进入到了安静的思考时间。此时不再有声音,只是学生静心地默读、圈画与思考。大约2分钟思考以后,学生一点点自发地开始了交流,不是一下子便大声交流,而是同桌之间、两三人之间小声地交流着想法。大约5分钟以后,学生交流自己思考的过程结束,整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了有目的、有分工的讨论,讨论逐渐热烈起来。随着各个小组讨论声渐渐小了以后,组长陆续举手示意任务完成。

三、赏读课文,感悟体会

进一步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重点段落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学习方法等。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出示大屏幕,师读出)1.读后思考,还有哪些问题?小组讨论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交流答疑。

2.你一定想到了自己吧。你有过自卑的经历吗?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说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标注,生互相讨论,走动交流,组长陆续举手示意任务完成。)

生1: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想到我最喜爱的作家三毛因为自卑的情结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课文却说“感谢自卑”,那自卑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2:文中的“我”在自卑中一路走来,一路坚强,所以我认为自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它甚至是一个人成功背后的主要动力。

生3:不错。三毛的确因为自卑而结束生命,而我们的老乡莫言却带着自卑一路奋斗,最终获得诺贝尔奖。

生4:所以自卑不是不可以有,但不能过度。我建议今天的值日班长在黑板上写下这样的话: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

(学生热烈的掌声。)

师:你有过自卑的经历吗?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说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生1:“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美丽。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文中最打动我的,不是自卑,谁不曾自卑过呢?最打动我的是这个女孩是如何克服自卑的。她把自己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书籍给了她关怀,也给了她动力和成功。所以才有小学时老师对她作文的夸奖,才有小说在杂志上的发表,才有在读大学时就可以用稿费养活自己。一路不断自卑,不断超越。所以,我也要好好读书。

生2:刚才同学讲如何超越自卑,我却认为,自卑有自卑的价值,无需超越。项羽认为自己文才武功,不可一世,缺少自卑的反省,天下拱手让人。而刘邦却能正视自己的自卑,他坦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所以刘邦用人之长,夺取天下。

(生掌声。)

四、读后练笔,学以致用

由整体到局部,最终回归整体,或对课文赏读感悟,或背诵积累,或安排体现写法迁移的小练笔。

课堂实录:

师:快将你心中情感奔涌的潮水,诉诸笔端,化为优美的文字。(大屏幕出示:从自身找出一点不足,不应回避,也不必自责,而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并也以“感谢――”为题,写一个作文小片段。小组推选最好的展示。)

(生低首疾书,只听见“刷刷”书写声,偶尔有学生叹息声、抽泣声。小组内自荐推选,组长陆续举手示意小组完成。)

师:请小组派代表朗读最精彩的作品,我们美文共赏。

(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师:敞开心扉,袒露真情,这是一份自信,更是一种美德。谢谢同学们,下课。

刘邦项羽简介范文第6篇

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感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呢?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利用工具,让预习成为文言文学习的重头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预习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预习先行解决一些学习任务。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对文言文有排斥感,但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对教师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教师要引导他们利用《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和互联网资源作为自主学习的帮手,特别是在预习过程中,设置导学学案明确学生预习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设置任务时注意学生的层次,难度尽量简单点,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置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由此逐渐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吸引过来。在教《鸿门宴》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预习,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借助字典去理解文章的内容,设置了司马迁、刘邦、项羽的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它在整个楚汉斗争中起着什么作用?课文节选部分以什么开始,以什么告终?为什么刘胜项败?等自学任务。学生对照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讲述,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任务都熟悉了,他们自然体会到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快乐,提升了学习兴趣,进而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文言之美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离不开网络,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正面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查阅到学习中需要的资源。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目都是经典,很多历史事件、名人故事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或者微电影,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观看影视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鸿门宴》、《孔雀东南飞》时,由于文章较长,人物关系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而电影却能很好的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极大兴趣,并且会根据剧情发展对照原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对文言文的翻译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文言文的音韵美在抑扬顿挫、平仄压韵中得以体现,发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是在诵读过程中。“诵”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成诵,这样既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积累,也可以培养语感,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挚情感,陶冶学生性情。笔者利用晨读和晚自习前十五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开展诵读,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诵读方法进行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遇到稍难的课文如《琵琶行》,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读前听录音或者教师的范读,以便从句读的停顿和抑扬顿挫上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在遇到短而易的课文如《秋水》,可以让学生直接朗读,以培养语感,加深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处理好细节,在诵读中体会文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文字中的音韵、情感之美。

三、利用教法改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以教师串讲为主,老师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就没有活力。要让文言文课堂焕发生机,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中职学生尽管基础较差,但多年的语文学习,对文言知识还是一些积累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焕发活力。学生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既能掌握知识,还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在教《秋水》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通过河伯、海神等角色的扮演,使对话场景得以再现。有的小组还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由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学生表现很活跃,初步领会到了做课堂主人的自主性。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顺畅地将文章大意弄清楚,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就与日俱增。

四、利用国学经典,让学生体悟文言文的内涵

中职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学好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是重要,但通过文言文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更重要。中职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大多是经典国学,这些经典蕴藏诸多思想美德,能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见贤思齐,行有标杆,德技双修,促成“工匠精神”的养成,早日成为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古人精神境界的同时提升自我修养。

如学习《国殇》时,通过歌颂为国壮烈牺牲的将士,学会咏唱爱国精神的赞歌和对国家的责任心;学习《陈情表》,通过感受李密的“孝”,学会慈孝;学习《秋水》,知道山外有山,学会要有谦虚的心;学习《师说》,知道术业有专攻,一定要坚定理想学好技能;学习《侍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自己的志向。

刘邦项羽简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艺术;琵琶推广;艺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78-1

一、创作琵琶历史故事动画片

针对琵琶推广没有针对性这一点,笔者在调研培训机构的过程中发现儿童通常缺乏对琵琶乐曲的理解,但琵琶乐曲中往往又蕴含着很多历史故事和哲理,儿童学习时不仅要学手上功夫更要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制作一些琵琶经典历史故事的动画片,让孩子们在看故事的同时了解到乐曲的创作背景,既引起兴趣,又对乐曲有完整的认知。比如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描绘了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决战垓下,最终项羽溃败逃到乌江边,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的故事。全曲先后对应故事发展中的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十三段,如果能将故事和乐曲恰当的融合到动画中,必然对儿童的琵琶教育大有帮助。另外琵琶还有很多武曲是有具体、生动的历史故事,也可以参照《十面埋伏》做成故事动画片。

二、琵琶(民族器乐)博物馆

推广民族器乐,包括琵琶,国家的力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我国博物馆的数量逐步递增,并由收取门票改为免费对公众开放,表明了国家在培养大众文化素养上的重视。在国内所有的博物馆中,暂时没有以琵琶展示为主的博物馆。但在邻国日本却有一家以琵琶为主题的博物馆――东京琵琶艺术博物馆。这不免看出我国对传统器乐的代表之一――琵琶的重视不够。笔者认为无论是琵琶还是类似民族器乐的博物馆,都不能只是单一的乐器陈列和讲解,等待着受众来参观,而是要主动出击,培养受众尤其是儿童受众,设置一系列的配套推广方案。琵琶博物馆可以设置两大区域:参观区域和表演区域。在参观区域展示琵琶器乐和其发展历程,兼具文字、图像、音响,并制作2D场景、3D动画,让参观者可以触摸、弹奏琵琶。在表演区域,一方面排演以琵琶为主题的音乐剧(以富有故事性的琵琶曲为蓝本)和提供琵琶演出供参观者观看;另一方面开设小教室,聘请音乐老师为参观者讲解如乐团编制、乐理、琵琶名家、琵琶名曲的知识,以娱乐的形式普及琵琶知识。

三、琵琶小型社区演出

笔者在走访琵琶培训机构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在琵琶招生时都是采用的守株待兔的方式,学员多时就多开班,学员少时就少开班,没有学员时就不开班。此种被动的方式不仅不利于琵琶文化的传播,也难以扩大琵琶市场。笔者认为,文化管理部门可以有意识地扶持一些正规的大型艺术类培训机构,引导它们在社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定期举行琵琶表演。

四、琵琶软件开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笔者认为,在琵琶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电子技术有效地结合。电子科技创造的奇迹不胜枚举,以苹果公司开发的iTunes为例,它不仅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促进了全球音乐产业,使新歌发行成本降到lO年前的百分之一,更有效地打击了盗版音像制品,保护了创作者的利益。笔者认为,在传统民族音乐这一块,可以仿照iTunes开发一个中国传统音乐平台,收录大量的包括琵琶在内的中国传统乐曲,使听众能随时随地地欣赏、下载中国传统曲目,而且还能为新乐曲的创作与传播提供途径。

五、琵琶代表人物培养

一种文化在每个时代往往需要一个代表,需要一座丰碑。正如每当人们提到钢琴便会想到贝多芬、莫扎特;提到提琴便会想到梅纽因、帕尔曼;提到京剧便会想到梅兰芳。一个标志性人物的出现常能有效促进他所代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沉寂了100多年的儒家文化再次红遍了大江南北;阎崇年在百家讲堂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让无数的观众梦回清朝。由此可见,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加上恰当的推广手段对于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尽管优秀的琵琶艺术家层出不穷,但不健全的市场培育,并没能使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家们被人们所熟知。笔者认为,应该使用市场手段并综合有号召力的琵琶名家,让这两者更好地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琵琶的推广。六、琵琶影视作品创作

虽然新媒体发展迅速,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忽视。从《泰坦尼克号》到《12012》,一部好的影片就是一段故事、一段传奇,永远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影视作品是现在人们最常接触琵琶文化的途径之一,如《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等古装片中琵琶场景的直接出现,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琵琶语》的恰当运用,都在影响着观众。琵琶虽然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但形象始终比较片面与单一,所以影视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传播手段,需要琵琶在这方面与其更多地结合。

刘邦项羽简介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功能对等;字幕翻译;《画壁》;观众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电影市场业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打入国际市场,国外的优秀影片也走进我们的生活,因此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好的字幕翻译可以给目的语观众带来同本土观众一样的观赏效果,而错误的字幕翻译也会误导目的语观众,让人们不知所云。目前,电影字幕的翻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需要我们外语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将电影字幕翻译的理论日趋完善。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困难成因

Gottlieb认为字幕就是用另外一种不同的语言把影视作品中的口头信息予以再现,往往采用一行或多行书面文字的形式,并且与原声同步出现在屏幕上。而电影字幕由于具有即时性、大众性、文化差异性等特点,给它的翻译带来了困难。

(一)即时性

电影字幕是伴随着电影对白在屏幕下方出现的,可以说转瞬即逝,而一般的文学作品上的文字出现在书上,是长久性的,读者可以反复阅读还可以查阅资料,电影字幕要求在瞬间内给观众带来准确的信息,这给电影字幕的翻译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大众性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电影字幕大多以演员的对话形式出现,伴随着很多俚语和方言,而且由于观赏电影的人是属于不同文化阶层的,所以电影字幕的翻译要通俗易懂,还要贴近生活。

(三)文化差异性

众所周知,外来电影都带有浓厚的本土特色和异域风情,而要把本土的文化带给不熟悉本土文化甚至对本土文化一无所知的大众,这就要求电影字幕在被翻译时既要符合本土风格又要被外国观众所接受,这也是电影字幕翻译的最难点所在。

二、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 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尤金・奈达( 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引进的理论之一,在中国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功能对等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一直影响深远,而且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方面作用不可忽视。

Nida指出,“the readers of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即在翻译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所以功能对等以“读者反应论”为核心,看重读者的反应,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交际,翻译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服务的,因而翻译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毋庸置疑,要评判电影字幕翻译的好坏,必须看观众对电影的反应如何。优秀的字幕翻译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鉴于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译出其内容,而且要译出其文化色彩,保证电影内涵和风格都得到有效传递,以达到观众理解的最佳程度。所以电影字幕在翻译时要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既保持原作风格又最大程度地使观众得到了最贴近原作、最自然的信息。

三、《画壁》中字幕翻译技巧的运用

电影《画壁》讲的是在深山古刹里,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朱孝廉被一个从壁画上跌落下来的仙女牡丹带到了画中的仙境,在这个如同仙境般的画壁世界里,生活着一群美丽的仙女,她们都受制于仙境统领姑姑,朱孝廉同芍药、牡丹、翠竹之间发生了感情纠葛,最终又回了到凡间的故事。因为《画壁》改编自《聊斋》,具有很强的魔幻色彩,而且电影中人物对话大都以白话文的形式,西方人在观看时就会有文化上的障碍,这就对其字幕翻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电影《画壁》的字幕在被翻译时,主要运用了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和减译(reduction)的方法,将近乎文言的对白翻译成西方人都能普遍接受的大众语言,而且在文化处理上,也采用了目的语观众能接受的形式,达到了功能对等。

(一)直译

直译可以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同时使语言流畅易懂。

譬如,影片中,众仙女的名字都是以花的名字命名,而其字幕在翻译时没有把牡丹翻译成“peony”,或把芍药译成“Chinese herbaceous peony”,而是直接翻译成了“Mudan”“Shaoyao”,这样既简洁,又符合西方人用拼音直接称呼中国人名的习惯。再如,孟公子说后夏,“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奴才!”影片直译成“Like master,like servant.”从形式上仿效西方谚语“Like father,like son.”这样西方观众便一目了然。

(二)意译

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译者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无需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当直译达不到翻译效果时,意译就可能是惟一可求助的解决途径了。

譬如,影片中众仙女口中的“姑姑”实际是她们仙界的统领,所以影片没有直译成“aunt”,而是根据其实际含义译成“the queen”“Your Highness”,如果译成“aunt”,西方人会误以为众仙女都是她的侄女或后辈,所以这个时候直译是不可取的。再如,朱孝廉在扇子上题词:“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这首词是辛弃疾的《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内容讲的是他借为自己的内兄范如山祝寿的机会,劝说他不要仿效范增和范蠡,鼓励他应该去泸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锻炼自己的能力,准备为收复祖国失地建功立业。这首词里辛弃疾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掷地刘郎玉斗”。鸿门宴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另一个是“挂帆西子扁舟”。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献西施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故,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辛弃疾用这两个典故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做出应有的贡献。这首词即使是不熟悉典故的中国人看了也未必能懂,再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如果直译出来,西方人肯定会不知所云,所以影片在处理时用了意译,将意思明朗化:“I shouldnt learn from Fanzeng and Fanli who gave up their future for beauties,I should always keep the country in mind pursuit greater careers.This is not the place I should spend my life.”而芍药正是看了这首词才在影片结尾忍痛割爱,打发朱孝廉走。所以这样的翻译,更有利于西方观众理解影片的结尾。

(三)减译

减译是电影字幕翻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减译又可以细分为缩译(condensation)、略译(decimation)、简化(paragraph reduction)和删译(deletion)。电影《画壁》在处理字幕翻译时主要用到了缩译和删译这两方法。首先是缩译。缩译就是在保留对白主要意思和风格的情况下,去掉对白中不重要的因素,将对白简要地进行翻译。例如,姑姑问芍药:“你们全都传染上瘟疫了,而且现在无药可治。” 就翻译成,“What illness did you all get?”还有,芍药在影片最后对朱孝廉说:“但是请你不要把我拉去你这趟浑水。”影片简洁地翻译为“But please let me along.”其次是删译。电影字幕的对白中有时会语速很快,删译就是把影片对白中不需要逐字翻译的或无关紧要的内容用删减的方法表达,这样不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电影《画壁》的字幕翻译删译用的较多。例如,“姑姑万福!”译成“Your Highness!”“善哉善哉,起来起来!”译成“Standing up!”“你放过这些好人吧,不要让坏人得逞。”译成“Please let these good persons go.”这样的处理有效地简化了对白又不影响观众的理解,符合电影字幕转瞬即逝的特点。

四、结 语

总之,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字幕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对白的信息,让目的语观众得到和源语言观众感同身受的信息,使电影更好地成为文化交流的媒介,电影字幕在处理时通常要多个翻译技巧综合运用,希望笔者这篇对电影字幕翻译的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Gottlieb Henrik.Subtitling-A New University Discipline[A].Dollerup Cay,Anne Loddegaard.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Training,Talent and Experience[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1992.

[2] Nida 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 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