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研究性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

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怎样才能做好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这项工作,根据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课题的选定

选题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选题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选题要遵循一定原则。

1.可操作性

选择的课题我们能否做得来,通常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如这个问题需要的条件、所需的费用、所需的时间、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等。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和条件来选定研究课题。

2.科学性

即选题要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如果违背科学,问题就会陷入非科学或伪科学的歧途,导致研究一无所成。科学性要求我们注重科学价值。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也包括对不正确的科学结论给予纠正,对不完整的结论给予补充。

3.创新性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创新、前进。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也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对于中学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绝不能抄袭别人的成果,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二、材料的搜集、整理

1.从网上按主题收集史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材料,为我所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人民教育网等上有大量的新题可以选用或改编,如研究近代中国服饰变迁,在查阅资料时选择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料:、、、改革开放。查找这些阶段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除了教材提到的,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因素,查找资料时注意第一手资料的运用。

2.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教材的史料,比如教材的知识链接、正文后的材料阅读与思考

3.收集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并获得形象直观的效果

4.从教学杂志中收集史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教师的手边都会有几种历史教学类的期刊,多数期刊都会刊登优秀案例。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同仁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把案例里面的史料摘录下来,为我所用。如《中学历史教参》《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这些杂志上能比较贴近中学实际地介绍史学研究前沿的一些成果、有大量素材可以使用,更有不少思路可借鉴。

三、总结交流

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包括撰写历史小论文和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部分。历史小论文包括题目、作者、摘要、正文、参考资料和致谢等方面。如采用其他研习模式,其研究成果或是一条建议,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或是一本研究札记,或是一个网站,或是一个剧本等。而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报告会、答辩会、辩论会、擂台赛、小型展览或历史

剧等。

当然,历史研究性还可采用别的模式,研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都可以去尝试。以上论述非常肤浅,旨在抛砖引玉。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一套全面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这些历史教师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殷俊.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1(6).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第2篇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运用与考查,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选好课题,合理切入

选择和确定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事关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一般来说,选题途径主要有:上级提供参考题目,指导教师命题,集体研讨选题,学生自主选题等。无论选题来自哪种途径,都要引导学生考虑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水平、时间、信息资料等主客观制约因素,选取素材来源广,指向明确,便于操作的内容。

教学实践中,一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本土历史文化入手选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积极性。例如,引导学生以本地历史名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平、业绩以及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能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是注重结合时政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情感。例如,针对当前南海局势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对以上地区拥有无可辩驳的。引导学生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的变化”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三是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评价,进而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如提出“近代历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式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的比较”、“我国古代史上著名政治家的评价”等课题,与教材结合紧密,适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自主研究,注重过程

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在研究中有新发现、新成果,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和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和过程性,可在教学实践中做以下尝试:

一是制定计划,分组实施。采取自愿合作的方式将选择相同课题的同学分成一组,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课题研究的计划、组织、实施、总结以及沟通等工作。分好组后,要求各小组根据选题的内容、资料来源、同学具备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商讨制定本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课题、目标、方法、分工、成果形式等,让学生学有目标、研有任务。

二是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档案等资源,查找相关信息资料,鼓励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认真筛选整理。学生在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时,容易出现拷贝现成研究论文的现象,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防止助长抄袭习惯。

三是自主学习,开展研究。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全程参与,每位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及时做好记录,积累每一个环节的资料。小组内学生应及时沟通交流,加强合作,共享成果。在遇到困难时,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对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还应及时调整。

四是撰写论文、巩固成果。论文或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撰写论文或报告是对研究性学习综合、升华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格式、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三、教师引导,确保实效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第3篇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情境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标,并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二、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步骤一般为确定课题、研究讨论、撰写论文。但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科目设置不同的程序。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制定了“确定课题、文献研究、小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以现行高中一年级历史中对的研究性学习为例,谈谈我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1)确定课题。开展课题研究,选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我给了学生指导,并专门讲了“课题的选择”,于是学生终于定了课题,有的同学集中研究两次工业革命对的影响;有的同学集中研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且题目也定得很细化,如写对、近代教育、近代军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的;也有的集中研究“‘剿发捻’是主要目标还是‘勤远略’是主要目标” 等等。学生定的这些研究课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的兴起、内容、影响。选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于的研究,使学生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了一次补充认识。

(2)文献研究。课题确定后,第二步就是文献研究。除了学校图书室提供的资料外,主要是发动学生利用休息日从家庭、社会中获取有关资料,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摘录下来。另外还安排了一些时间让学生上网浏览查询,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3)小组讨论。这一过程,老师主要指导学生按课题组进行研讨,其目的是使各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老师对各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提出一些科学方法,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有原则的引导。组员们则对前期的文献研究做总结,对论文的框架及内容达成一致意见。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这就为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4)撰写论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进行了较为认真充分的准备,学生们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都写出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对于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了综述,更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鲜明、论述充分,其中不乏个性创新。例如,教科书上仅涉及了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划海防四方面的内容,而学生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还开展了其它活动。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自主学习

新课改以来,随着历史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学生渴望有更多的方法和更好的角度来学习历史,教师也希望有更多的手段和更好的模式来传授知识。围绕如何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这一问题,我设计完成了一堂研究性学习的历史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通过启发学生寻找夏文化存在的依据,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一、合理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创设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探究氛围

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地确定研究课题。这种想法固然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学生对所要研究的课题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何况在一节课相对有限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全方位地呈现所有的研究课题。因此,如何合理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便成了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寻找争议问题作为可能研究的课题。

在上《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这堂课之前,学生根据我的建议从课文材料中积极寻找与夏文化有关的争议问题。如:

①二里头遗址中的建筑究竟是不是宫殿?

②夏朝有没有文字?

③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能否作为国家存在的依据?

④刑法、监狱和军队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国家的形成?

⑤《礼记·礼运》中描写的“小康”社会到底是不是夏朝?

⑥禅让制走向世袭制是否反映了国家权力的出现?

根据这些争议问题,我和学生一起筛选、讨论和整理,确定了三个研究课题,即“传说中的夏文化”“文献中的夏文化”和“考古中的夏文化”。通过这三个课题来寻找夏朝存在的线索,尝试解决夏朝存在的争议问题,从而初步印证夏朝的存在。为此,我将该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周内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报告。

在寻找和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探究氛围。

二、多角度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突出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需要教师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这提醒我们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进程时,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手段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从多角度构建知识体系。在《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这节课中,三组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考证夏文化的存在。其中,乙组学生提出的“传说中的夏文化”即从传说中探索夏文化的历史渊源成为了这节课的一个重要亮点。它突破了从文献和考古的角度去研究夏文化的传统做法,大胆地从上古传说中寻找夏文化的线索,从而为研究夏朝的存在提供更多的依据。

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的要点如下:

传说:“大禹治水”。相传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人”,与黄河中下游人民同甘共苦。禹变堵塞为疏导,疏通九条河道,治水取得了成功。禹被舜封为夏伯。

根据该传说,学生认为“大禹治水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进而提出了“这种兴建对人类社会形态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联系了两河流域对古代苏美尔人国家和尼罗河对古代埃及的影响,认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才能组织和调动起来,因此,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预示着一个国家政权的存在。”

根据上述传说,乙组学生的研究结论是“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乙组学生通过传说来研究和寻找夏文化存在的依据,这显然不是本课的重点,而且相关的传说资料也不是很多,但是学生们并没有放弃,坚持利用两个耳熟能详的古老传说,从一个新颖的视角深入挖掘相关历史信息,寻找相关历史线索,进而得出相关历史结论,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主动研究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特点。当然,学生的研究报告肯定有一些不足,教师可适当地点评并指出,由于这些不足的存在,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究问题时,让学生自主研究,尝试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研究性学习的持续发展能力

二期课改纲要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学生对在以后几十年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的总体解决能力,正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本追求,是我们要给学生奠基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具备不断探究、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为重要的目标。

然而,在一些研究课中,学生虽能很好地展现研究成果,但最后往往由教师对成果进行判断优劣是非,这样的判断总不免令人遗憾。我们知道,材料的多样性决定了结论的多元性,这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所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为总结课题需要而对学生的研究结论进行高度评价,淡化处理和教学主题趋同性较低的研究结论,这样做虽能鲜明地突出教学中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间接地降低了一部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持续研究的能力。实际上,教师在研究课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的研究结论作总结性的判断,而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研究结论,让学生自己在不同的研究结论的碰撞中进行比较和思考。同时,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设疑、制造悬念,让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研究结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持续发展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第5篇

一、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学生自愿选择或自愿结合参加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与设计上,可以根据学生、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的选择活动项目。因为只有符合学生本人意愿和内在需要的活动,才能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学生活动时才有更强烈的自愿性、迫切性和持久性。此外,学生还将参与活动的设计、准备、安排和组织,整个活动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学生在自学、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种挫折,经受各种考验,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及各种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独立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家长应尊重、照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人意愿,让他们自愿选择活动主题,使他们在活动中成为中心组织者。

二、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与多媒体技术的生成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是指:它要求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灵活的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动手研究性学习中获取历史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取得新的收获,同时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成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这些研究性活动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预先设置的,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生成的集中体现。

三、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与多媒体技术的开放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确定不是划一的,有较大的弹性,活动课程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为目的。由于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可以因人而异,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参加的学生意愿来确定,应该有很大的伸缩性。活动的时间,参加的人数自由度也很大。至于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当前,信息技术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师有效组织的前提下,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需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他们几乎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在线点击或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尽早形成合作、资源共享。并且因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而使学习者获得尊重而产生成就感。

四、 研究性学习活动环境、气氛的愉快性和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应力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要求进行活动设计。通常而言,趣味包括内容有趣、形式有趣、情境有趣、目标有趣、方法有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新颖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果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若教师安排的活动结果有诱惑力,还能激励学生乐学、好学。同时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活动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造成宽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学生在其中可以无拘束的参加活动,尽情地显露自己的才能,因而又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潜在的个性特长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 历史情境 课堂效率 研究性学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被引入了历史教学之中。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工具,结合投影仪和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就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我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有极好的作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围绕课程主题,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设计丝丝入扣的课堂提问,对于一些比较难懂难记的史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地貌,可以分专题到Internet的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的课件表现力强、内容高度浓缩、节奏快、效率高。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

每当新课讲授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巩固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思考理解,消化吸收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后,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纲、图示、表解等快速显示一遍,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用多媒体课件可把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各章节中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为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教师可将用多媒体软件预先设计好的测试题目展示出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多媒体课件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人性化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边演示课件边提出根据教学目标任务设计的有层次、有次序的练习题。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可在屏幕上显示“您答得真好!”“您再认真地想一想”等人性化评语,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有趣,又能记忆牢固。对于比较浅显难度不深的习题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解答,而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在关键处适时点拨,加以引导。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历史教学改革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地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境下,以历史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一。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体,以历史研究性专题为任务驱动,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还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研究性学习 策略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16-02

教育理念的革新,使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历史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背景及中学生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不再要求学生掌握固有的历史知识点,而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日常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背景下,学生主要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学习。其能够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把握。而历史教师在该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参与作用。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一)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研究性学习即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科学习中,而不再是依照书本顺序,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一味地被动接受。该过程中,不仅能够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够实现教师、学生和社会教育教学的互动,学生可采用书本、网络、讲座等多种模式获得历史知识及教育信息,在探究中不断掌握学科知识。

(二)开发学生资源

“生本教育”理念背景下,普遍将学生作为最大的活性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通过对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等进行充分利用,对学生加以引导,升华他们的自我生活感悟。与此同时,研究性学习着重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使他们能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有效体验,并在该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三)开放的教学环境

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更加开放,且形式多样,它致力于教学大课堂的建设。学校和教师要摆脱书本知识的桎梏,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对社会资源及外部资源等加以应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书本框架知识体系,更能够接触外部历史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将多媒体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资料,使学生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实现自我学习和探究。

二、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关注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不仅能够使琐碎的历史知识具有连贯性,也便于掌握。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进行知识探究。研究性学习使历史课堂更加开放和自由,中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等,自行选定课题,并进行自我探索和自主创新,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真正体味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历史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该教学背景下,学生通过研究、讨论等思维互动,实现知识的感悟,历史知识的获取也更具深度。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方法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等相符合。它主要采取科研的形式,实现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在该过程中,使学生积累S富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历史研究性学习即选择历史专题,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方法是学生在课外自主查阅资料,并做好记录,将其用于课题探讨中。该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中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分析能力等。中学历史课本中给定的是既成的历史事实,过于僵化,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筛选、综合、分析等,应用历史思维进行科学推理,得出历史结论,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2]

(三)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精神

中学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单独完成历史专题研究,需要团队的共同参与及教师的辅助。故而,该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团队精神,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现条件

(一)教师要认清研究性学习本质

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极具优势,并且也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思维方法。历史研究不需要进行实验验证,简化了课堂教学难度。但是,当前部分历史教师并未从根本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明确的认知和了解,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不够全面。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及探究中,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故而,教师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以解决开放性的历史课题。教师也要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现实类社会问题的思考,实现研究性学习初衷,充分发挥其价值。[3]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中学生天性的开放。传统中学历史教学背景下,教师往往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究,使他们的思维过于僵化,不利于其未来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使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对其加以引导,在该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其自主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中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

近年来,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其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能够实现教学情境的模拟。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而且能够创设历史情境,收集丰富的历史学习素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并能够实现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自我知识构成更加立体、多样。[4]

四、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策略

(一)选定研究课题

历史知识具备如下特性:开放性、实践性和问题性。其不仅扩充了课题选择范围,也增加了历史课题的选择难度。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研究课题选择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构成等,也要对外部研究条件和地理环境等进行考量,并由浅入深,对学生加以指导。研究性学习初期,需选择简单的课题。当学生经历一定的实践锻炼之后,逐渐增加课题难度,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效用。历史教师不仅要考虑中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也要有效兼顾课题趣味性。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学中,结束书本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学习“女皇武则天”这部分内容,并给出“女皇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无字碑”等这一类研究课题,让学生在课下对通过史料查阅、网上查询等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资料查阅及整合能力。[5]

(二)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研究计划时,要充分考量人员分工,并明确研究步骤,以合理应用活动资源。例如,“从黄河变迁看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这一课题,主要是通过对黄河改道、污染和断流等问题的探究,总结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收集资料――通过信息整合,明确黄河变迁原因――探讨黄河改道、断流、污染等问题――实地考察――撰写研究报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采用该种研究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

(三)资料搜集和整合

研究性学习中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整合,学生可通过网络、图书、报纸、史料、地图等方式实现资料查询。学生也可以到博物馆中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咨询历史专家、社区工作人员等。资料搜集过程中,要注重其真实性,并且确保其与研究课题相关,以达到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效果,真正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突破。[6]

(四)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分析研究和得出结论是研究性学习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经过整理之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以“隋唐对外贸易”为例,该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隋唐对外经济贸易、交通和疆域等进行查询,得出结论。隋唐对外贸易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单纯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对隋唐对外贸易关系具备明确的认知,而且能够学到很多历史小故事,明确美国唐人街的由来等,使历史课堂更富有趣味性,也能够不断拓宽历史知识外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目标。[7]

(五)表达交流

表达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环节。小组和个人结合课题背景,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继而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和论证,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无形中激发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更加e极、主动。掌握课堂教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经过论证和交流,也能够及时弥补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及思想情况,使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而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8]

五、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极具适用性。中学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点比较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全面掌握,也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应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历史学科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颖.研究性学习和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4):58-60.

[2]董照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赤子(上中旬),2015(18):218.

[3]柴瑛.研究性学习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9):121-122.

[4]石玉生.探析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2(28):37.

[5]张晋英.研究性学习在五年制师范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232-234.

[6]郝慧芬.研究性学习在高师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11(03):87-89.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第8篇

黄教授提到学术成果进入高考的途径主要有五种类型:第一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理解原始素材的能力,第二是借助学术新成果提出与教科书不同的观点,第三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对史学方法的掌握情况,第四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的史学理论素养,第五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对学术史的理解情况。上述五种类型概括起来涉及三个方面: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史学常识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有些要求对中学师生来说确实高了点,不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这种专业化趋势,中学师生就束手无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做法经过完善、整理还是能够适应这种趋势的。

一、坚持史料教学的普适之法

史料教学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学课堂教学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于这种教法的研究透彻,论著也很多,就适应高考历史专业化趋势而言,我们还需要对史料教学进行完善。

1.尝试让学生来选史料

现阶段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应该是课堂史料选择的主力军,但就历史研究的过程而言,史料的搜集和选择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我们的史料选择都由教师来垄断的话,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阅读老师给定的材料和观点,潜移默化地形成“史料注我”的定式,这就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如果我们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史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养成“我注史料”的意识,这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史料的选择对学生认识历史研究过程和完整掌握历史研究方法也有促进作用。因而,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参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选择工作,在实践中认识历史研究和掌握研究方法。

2.优化史料来源

在中学,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在选择史料上渠道有限,主要是利用教材、教参中提供的史料,或者是从网络上搜索的内容,但是网络资源鱼目混杂、真假难辨,有些材料专业性不强质量不高,那么应当选什么样的史料?黄教授在文章中对被引用的学术新成果从学者、论著、高校、出版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中学师生在选择文本时,要事先了解作者和版本的情况,关注专业核心期刊的内容,把握史学研究的新动态,一些不知名出版社的书籍及网络上的素材一定要慎用或者不用。

3.坚持长期、规范的训练

高考试题在运用学术成果的考查方面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近年在各地试题中出现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以2012年江苏卷为代表,该题涉及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史料学的基本内容、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以及史家治史的基本要求,不经过长期和系统的训练是不可能养成良好的解难品质的。每一个教学行为的预设目标如何实现、如何救济等都要有明晰的规划和系统的操作体系,绝不是用一两节课点缀一下就能够达到目的的。

4. 提升教师学养

史料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很高,对史料进行选择、阅读、解析、练习,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准备和进行悉心的指导,学生不仅不能从中受益,反而会有害。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就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平时要阅读一些专业书籍,例如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马克的《世界文明史》、吴于廑和齐世荣的《世界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R.R帕尔默的《近现代世界史》、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等等。还应该关注一些学术期刊,例如《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这些论著和期刊一方面能让教师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它们也是高考命题资源的重要来源。

二、追求能力达成的过程之美

高考历史试题在呈现专业化趋势的同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运用学术新成果的试题来看,有考查学生显性的技能:阅读历史材料(文字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分清史实与史论,进而分析和概括;编制历史图表(譬如时间带、大事年表、知识结构、形象示意图等),进行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表述历史(简述历史梗概,描述历史情境,论述历史认识),对历史进行历史性的撰述。也有考查隐性的技能的: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够独立地根据史实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历史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做出个性化的解释;具有广泛迁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面对考查要求的提高,我们只有站在能力立意的高点,向知识和学生认识的深度不断进行推进,才能适应越来越强的专业化趋势。就操作程序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然后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历史主义方法),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与方法),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趋势。

二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分析性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挖掘史事的联系)

三是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四是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五是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为例,我们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就学生能力培养设计如下方案:(1)标清地域,明确时序与线索(含大事);(2)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兴起的呈现方式(材料来源);(3)事实运用下的因果分析(逻辑推论),例如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及其与民族工业产生的关系;(4)买办、官督商办、新气息的探究、发现与证据。

三、强化历史研究的方法之要

1.学点史学史,了解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些古代史学理论的著作或者名篇,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了解古人撰史的目的“述往事,思来者”。学习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和章学诚增补的“史才四长”,明白史家对自己的修养要求,学习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史。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将新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了解陈寅恪注意史料真中有伪、伪中存真的特点和诗文的史料价值,善于以史注诗文和以诗文证史;了解顾颉刚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拓展历史研究的范围。总之,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一是求真,即说话或亮出观点需要根据,需要史实支撑,需要逻辑判断,否则只能是猜测。二是对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这也需要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不能是戏说、胡说。

2.懂点史料学,初步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

明白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能够知晓和简单运用数学、系统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知识,以及调查法等方法。能够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与简单鉴别,例如史料分为口头的(民间传说、民歌、回忆录、口述史)、实物的(遗迹、遗址、遗物)、文字的(碑刻铭文、档案、文献著述、图片)、影像的(照片、影视、录像)。史料的搜集可以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字典、辞典、表谱、索引、年鉴等),也可以通过平时读书积累资料,利用访谈、调查等搜集资料。能够对鉴别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中提取出各种有用的信息。同时要学会尊重史学认识客体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研究和解释对象发展的规律,把历史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坚持史论结合和的原则。

3.尝试研究性学习,感受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光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完善和拓展新的知识。历史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要进行史料教学外,课后以多样化的作业方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如布置历史习作、历史制作任务,开展历史调查等等。另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课题选择到材料收集再到得出结论、成果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研究,锻炼、提升学生研究历史的能力。

在目前考试成为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的情况下,功利性的考分追求是不可回避的一个方面,但是功利视角和新课程理念并不是分割了的两张皮,而是可以有机结合起来的。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坚持能力立意为先,史料教学为规,强化历史研究的方法,在长期的教学训练和熏陶中,中学教学就不仅能适应专业化的高考趋势,也定能收获历史独特的学科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