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雨说郑愁予

雨说郑愁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雨说郑愁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雨说郑愁予范文第1篇

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赞颂过雨,如现代诗人郑愁予的《雨说》、古代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

我眼中的雨——四季篇

雨总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织出一片朦胧的意境、模糊的画面,它模糊了你的双眼,朦胧了你的视线。且雨时常渲染一种伤感、败落的气氛,所以看雨不如听雨。

春雨的声音总是那么温柔,她用淅淅沥沥清脆的嗓音唤醒沉睡中的万物,首先她先温声细语地唤醒了睡眼迷蒙中的小草,接着她又用她那清澈的嗓音唤醒溪河,然后她准备唤醒春天的最后一名成员:小树。可是这小树太贪睡,迟迟不肯醒来,所以她请来了雷电打击乐为她伴奏。“喀嚓——”“轰隆隆”“沙拉拉”,终于在打击乐的演奏下,小树终于悠悠转醒过来。

夏雨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他经常在你面前假装哭泣,看你惊慌失措的样子。听“轰隆隆”。接着你就知道下面肯定是要下雨了,所以你赶紧跑回家,但当你到家时天又呈现出一片风和日丽的景象了,为甚麽会这样呢?原来雨娃娃逗你玩呢!

秋雨总是多愁善感,它是自然界中的林妹妹,她没事时就自哀自怨,导致天地间呈现一种伤感、凄凉的景象。

冬雨是一位乖乖女,她总是安安静静的,为世间万物唱响一曲安眠曲,飘飘洒洒飞飞扬扬是她的节奏,“呼呼——”的风声是她的伴奏。

我眼中的雨——赞雨篇

雨,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雨,在我眼中他是最美清洁工,他洗去一切尘世间的污秽,让万物放出夺目光彩,让空气变得清新洁净。但他总是默默的做着这工作,即使很少人发现他也是最美清洁工中的一员。

雨说郑愁予范文第2篇

凡是好文章,读后总能引起共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好文章总能选择一个切入点,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鲁迅《故乡》以“我”回故乡为角度,描写了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王家新《在山的那边》以一个山区孩子童年时幻想追寻大海为角度,表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吴冠中《桥之美》以画家眼中的桥为角度,写出了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作文选取的角度。

一、一石激浪

“一石激浪”意思是扔一块石头到水中掀起千层浪花。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也可能一句话,一个细小的行动,一件突发的事情,会引起多方反响。张之路《羚羊木雕》,因为“我”把爸爸从非洲带回来送给“我”的羚羊木雕转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为此,一家人包括爸爸、妈妈、奶奶等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的不理解、不支持,同时引起了“我”的一番痛苦的心路历程,还引起了“我”与万芳的情感波折。

二、彩线串珠

“彩线穿珠”中的“线”指文章的线索,“珠”指文章的多种材料和各部分,也就是以某一件事物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所有材料和各部分贯穿起来,使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一种比喻说法,把材料比作珍珠,贯串全文的某一事物比作彩线。如果珍珠散落在地,必黯然失色;若用彩线将其贯串,就会多而不乱,成为闪闪发光的珠串。以此角度作文可使文章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思路清晰。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以“狗的主人究竟是谁”为线索,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讽刺了当时俄国社会官员们见风使舵、官官相护、媚上欺下的社会现实。

三、先抑后扬

文章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对它失去好感;想要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之处,然后慢慢随着文章的展开,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让读者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比如,小思《蝉》先写蝉的贝壳很小,叫声聒聒,使人听了很烦,这是抑。后来,听朋友说蝉为了等到一个夏天的鸣叫,在地下等了17年,“我”顿悟到蝉的生命意义,这是扬。

四、反弹琵琶

所谓“反弹琵琶”是指在写作上从相反或对立的逆向角度立意构思。譬如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性,但是,这些经典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完全可以提出不同的新观点。如“班门弄斧”本来是一个贬义词,形容有些人才疏学浅却不自量力,喜欢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事。但我们可以“反弹琵琶”——要学好技艺,就得要“班门弄斧”,以便得到更多名师的指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本领更加博大精深。像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卡尔萨根《世上没有傻问题》、马南邨《不求甚解》等,都是“反弹琵琶”的典范之作。

五、小中见大

一落叶而知天下秋,这正好说明了小中见大的作用,也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祖国、生命、正能量、幸福、爱心、感恩之类的写作范围很大的题目,看起来有很多话要说。但真正一动笔又无从下手,头脑中想到的全是大道理,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说教味很浓。这时,我们就可以想到从“小中见大”的角度下笔。冰心的《谈生命》,把生命比作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比作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春水、小树是看到见的,生命是抽象的,以春水、小树之“小”,来写生命之“大”,写得酣畅淋漓。

六、回忆贯串

一般情况下,回忆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由眼前的情景想到与此相关的往日的情景,在很多文章中也常用这种方式切入。其思路表现为:现在——回忆——现在,比如,朱自清《背影》,开头写现在:“我”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接着,回忆过去:从那年冬天,“我”家祸不单行的日子写起,写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让“我”流泪;然后,回到现在:“我”读父亲的信,在晶莹的泪光中浮现父亲的背影。

七、浪漫想象

我们读过不少的童话、寓言、神话传说等作品,它们都因其内容的新奇而吸引读者,这就是浪漫想象在文章中的运用。它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陶渊明《桃花源记》、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巴金《日》《月》、郑愁予《雨说》、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等就是这类作品。在作文时,可以编制故事情节;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形象;可以把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事物借助想象,使其清晰明朗、细腻生动起来;可以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可以根据已经知道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

八、化虚为实

冷、热、风、寒等自然现象,痛苦、喜悦、惭愧、忧愁等人类情绪……它们看不到,摸不着,没有形象。在考场上,遇到这类题目怎么来写呢?清代文论家刘熙载有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即以烟霞来表现山的精神,以草树来表现春的精神,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来表现虚幻的无形的东西,使虚化为实。“实”,即是指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流沙河把“理想”化为“石”、“火”、“灯”、“路”、“珍珠”、“罗盘”、“船舶”、“闹钟”等,从而创作了诗歌《理想》。

雨说郑愁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背景 建构 反思

新诗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以《再别康桥》为例,我想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设计好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首先,依据文体背景,诗歌和散文依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可令人惊异的是,现代新诗和现代散文对中学生的影响则有显著差别。中学生都能写得几笔散文,却对新诗的写作望而却步。主要原因在于,新诗至一九一七年诞生以来,时间虽不足百年,却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新诗在意象与语词、自由与格律、情绪与节奏、纯诗化与大众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身的追求和规范。相较而言,古典诗歌在文体方面的形式和内容表达则为大多数中学生所了解并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新诗文体知识的缺失则给中学生对于新诗的学习增加了障碍。

其次从课改背景上看,课改虽然进行也有一些年头了,效果如何,恐怕也不能说是很乐观。课改在教材的设置上表现的很充分,知识结构设置较为系统。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演讲、科普文、文艺评论、自然科学小论文、文化常识和写作等多门类知识。在十多种选修课本中则包含电影、文化经典研读、民俗文化、传记作品、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知识面既有横向的扩展又有纵向的延伸。新诗在教材改革的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一环。必修课本第一单元和选修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均是其确凿的体现。但教材只是课改在思维层面上的体现,它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切实执行,最后才能落实于学生具体的学习中。

再次从教师背景上看,课改的功效遇到最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来自于教师。正是教师对于新诗的隔膜和疏离,才造成了诗歌历史在教育上传承的人为断裂。很多教师缺乏对新诗的认知,甚或用一些片面之词否定新诗的整个成就。新诗继而成了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短板,有了短处而不自知,那在新诗的教学中就会抓不住诗歌的本质情感,只能在所谓的意象和诗美上泛泛而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诗的感受或许就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诗的朦胧了。

最后从学情背景上考量,古典诗歌由于接触较早,又经过两千余年的淘洗,已构成一定的“经典性”,在学习中情感和意象就较为容易接受和把握。新诗虽然在初中学习过郑愁予的《雨说》和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但总体来说,中学生还缺少对新诗的整体感知,诗美的理解多止于形式。这些构成了新诗教学的现状,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上发挥优势,在教学中就能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从文本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会发现《再别康桥》采用了诸多明丽的意象。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对云彩、金柳、新娘、夕阳、青荇、天上虹、彩虹似的梦、星辉、笙箫、夏虫等意象就能获得基本的感知。所以老师只选择其中关键的一两个意象进行赏析就可以了。比如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例,把“金柳”“夕阳”“新娘”三个意象贯穿起来讲授,既见联系又见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讲:柳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柳”与“留”同音,有送别、离别、祝福之意。“再别康桥”从标题上看是一首离别之诗,所以这里选用了这样一个意象。上一诗节“作别西天的云彩”,太阳东升西落,选择“西天的云彩”作为意象,暗示离别是在傍晚时分。柳条下垂,随风轻拂,有轻柔、娇媚之感。柳树在夕阳的柔和光线下,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诗人借“金柳”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新娘”美丽而娇羞,妩媚而动人,诗人以“金柳”喻“新娘”自在情理之中了。另外,景为情生,以人喻物,诗人的情感自然便从眼前之景扩展到与之相关的美好记忆中去了。

雨说郑愁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综合性 实践活动课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语文课堂的教育时空,使老师跳出教材、跳出学科,使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构建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老师们习惯于“一根教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这就造成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相隔离。《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发展创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我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后,使教育、教学超越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创造出知识、学问来源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1.用精美课件,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激趣的工具。

情境教学是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教师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提供生动形象的知识内容,展示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比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可以先用Flash营造一个登高观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曹操那种踌躇满志的情怀。

又如学习郑愁予的《雨说》,可以先放一段“春雨滋润万物”的视频让学生先感受春雨带给大地的生机,以此体会春雨的奉献精神,继而掌握作者写此诗的用意。

再如学习周密的《观潮》,可以将音、形、色结合在一起,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当学生朗读第一段时,很多学生对“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难以理解,这时如果能适时使用一段“江潮”的视频,将钱塘江潮涌的声音、形状同时播放,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调动起来,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势极雄豪”之意,就能把这一段读好了。

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使传统的读写文化向丰富的视听文化接轨。

2.用多媒体动画功能,体味人物内心活动。

现代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文中有一段关于范进中举后的疯态的描写。对这段描写,学生很难从文中寥寥几笔中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在教学时我从电视剧上剪下这个片断,包括音乐、声音和背景,然后播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注意观察范进彼时微妙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学生兴趣盎然,观后争相发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是能够体会到范进这个人物的心理的。

我们还可以根据有关课文的不同特点,将其制成一个妙趣横生的真人游戏软件。只要愿意,学生便能或者以一个冒险家的身份进入“角色”,“登上地球之巅”,或者体验“三峡”壮美的风光、亲历“百草园”的动人传说,或者做一回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当一回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好老师(《香菱学诗》)……

3.用多媒体文本的功能,灵活醒目地传达关键信息。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拥有大量的相关资源信息,为教材而讲教材只会使语文教学陷入僵化的境地。但以往教师在获取资源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书籍,而且要受其它条件的制约。现时的“整合”解决的不仅仅是某位教师的需求,还以“库”的形式为所有教师快速高效地解决资源问题,从而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使学习资源无限丰富,信息处理方便快捷,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习形式灵活。

由此可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具有明显作用:第一,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营造愉快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运用电教媒体可发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使讲授的内容深入浅出,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第三,借助电教手段,培养多种能力,如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表达能力等。

总之,把信息技术融于教学,使课堂教学实现了“三个优化”,即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变单一的知识结构型为情感、知识、能力、特长结合型;优化了教学方法:变注入式教法为启发式教法;优化了教学媒体资源:变单一的教学媒体资源,为多种教学媒体资源;从而整体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教学

所谓综合实践,它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轴,在课题活动中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通过交流、协作、发表演讲等活动,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伸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如在进行《说不尽的桥》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时,首先,我让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一名女生)在一段轻音乐中出场,并说了下面一段话:“‘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茅以升的话风趣而形象地说出了桥的作用,确实,桥在生活中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也正因为此,大家建造它,喜爱它,歌咏它。今天,让我们随着优美的图片,一起去欣赏桥,了解桥,走进丰富的桥的世界。”然后播放用多媒体制成的课件(一组世界名桥),接着主持人继续说:看着这些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涌出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一部电影……我们也许也想设计一座座别致的桥,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展才华。

其次,把学生分成四组,让每一组同学用自己选定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一组同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桥从形式上的分类:梁桥、吊桥、浮桥、拱桥、立交桥等。

第二组同学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了自己的成果――桥的常用建材:钢铁、水泥、木材、石头、竹、钢筋混凝土等。

第三组同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我国古代桥梁的艺术风格:曲线柔和多变;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体现于附属建筑与石作雕刻(桥屋、亭、阁、栏杆)。

第四组同学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了自己的成果――桥从功用上的分类:铁路桥、公铁两用桥、公路桥、立交桥。

再次是“说桥”。

有的同学说了有关桥的美丽传说,并配以音乐、图片,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如有的学生讲了“梁山伯、祝英台在长桥十八相送”的故事,其间配以“梁祝”名曲,使“相送”更添情义。有的同学讲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其间配以动画,再配上对话,生动逼真,活灵活现。有的同学讲了“张飞三声喝断当阳桥”的故事,其间配以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把张飞吓死曹将夏侯杰的过程讲得生动、有趣。有的同学说了有关桥的俗语、成语、诗句等,并配以图片,使自己所讲的内容更生动、更易懂、更有趣。有的同学说出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配上了图片。有的同学配以音乐和图片,演唱了蔡国庆的《北京的桥》。

最后是写桥、画桥。

把同学们写的文段和画的桥的图片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