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文言文翻译

高中文言文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言文考点在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重,而且文言文教学还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精华的功能。然而,许多高中生对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正确理解及掌握文言文知识,导致文言文教学效果低下的后果。那么,该如何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帮助高中生啃下这块“硬骨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密切联系历史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所收入的文言文大部分是先秦散文与诸子散文。而这些文言文跟当时时代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可以说这些文言文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然而均基本跟当时历史史实相吻合,并且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关联性很强,牵一能动十。比如,《阿房宫赋》《季氏将伐颛臾》《过秦论》《鸿门宴》等文言文作品跟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相吻合,一起构成了比较严密的前因后果的联系,假如高中语文教师仅是比较孤立地讲解课文中的内容,不重视跟当时历史史实相互联系起来,则会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结果。这些不良结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难以激发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比较枯燥;第二、难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所存在的逻辑联系,进而影响到文言文作品的记忆效果;第三、难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文言文知识视野之深度及广度,文言文求知欲望很难得到激发。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多读些史书,多了解与掌握历史史实,在传授文言文作品的过程中细致生动地介绍清楚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定能激发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注重指导,引导学生准确背诵课文

诵读是理解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笔者所讲的诵读并不是引导学生随意地朗读文言文作品,而是要体会作品中的真实感情。对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学生一时半会是不能准确理解与把握的,需要学生在对文言文作品具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领悟。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传授文言文作品过程中,先要让学生自己学习作品,即默读,在默读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从而初识作品的文意;接着是通过质疑与答疑,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深入、准确理解文言文作品中的句意。而诵读就是在完成上述几个步骤之后实施的。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作品作者的创作主旨及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进而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良好语感。诵读做到位则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之语言感受力,进而收到功到自然成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背诵要努力忠实于文言文作品的原文,并力求准确诵读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

3.传授文言文字、词、句式应得法

在高中文言文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传授文言文字、词、句式比较死板,在课堂上上经常反复强调基本的语法现象,这样教条式的教法显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成效。其实,在高中文言文中文字的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的文言文字形与字音以外,要着重介绍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等其他概念。

所谓通假字,即是借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外个字;这是文言文作品中经常遇到的用字现象,高中语文教师不必要向学生引经据典地分析这些通假字的形成及由来,不过强调通假字这个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通假字即使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也是正确理解、读懂文言文作品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这些通假字进行列表归类,系统消化常见的通假字的基本用法。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句式也是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4.注重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

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文言文翻译技巧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第一,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就是译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流畅。所谓“雅”就是泽文应该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第二,传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特征。第三,要教会学生认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这些技巧包含下面几个方面:一是留的技巧,即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浅易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和“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例句中的官职名和浅易惯用语不必翻译。二是补的技巧,即补充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以准确把握句意,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三是换的技巧,即将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比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四是调的技巧,即将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给予调整,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时应调序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使之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相符合。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关键是要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应用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高中文言文不再成为学生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从而有效提高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翻阅2014年与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其选文的长度均为650字左右。题型有:文言实词、断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译等。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高考中着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其中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识。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很多,比如: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谦称和敬称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称谓,有助于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在很多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称谓上设陷阱,谦称用作敬称或敬称用作谦称。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例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当看完选项之后,我们能快速的选出答案,那就是D。因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儿子。本题就考查了一个称谓的问题。

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拜、除、谪、迁、擢、黜等词来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学生的推测与翻译的能力。其实,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做题的效率,以找出准确的答案。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语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语法有:实词、虚词、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实词的用法

其中在实词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在这举个词义扩大的例子,曹操… …将顺江东下。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其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

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C选项错。

2.掌握虚词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但《考试大纲》列出了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举个虚词特殊情况用法的例子――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一些特别固定的句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关于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例子就不多赘述了,下面举几个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 等格式。③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④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

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译方法,如:“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其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中就有这样两道翻译的题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所以,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教学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式

现代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老师为中心,单方面传授学生知识。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先以阅读开始,让学生熟悉该堂课的文言文,比如:显然学生自己默读,然后老师朗读,学生在这一过程可以标注多音字或自己需要注意的生僻字等。接着则是翻译阶段,和上一朗读阶段有些相似,可以说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则是记录和复制了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是以较被动的方式在学习。这样,学生不清楚文言文本身的含义,即:文字下隐含的内容,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动态,自然对文言文的认知就停留在表面。很多高中学生翻译文言文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文言文本体,同时又让学生形成了过于依赖老师的学习心态,因此,多数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仍停留在基础翻译上,并不懂得如何有效的利用文言文知识。

(二)学生生活环境

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中国高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包括中西文化的融合,计算机技术普及等,都让高中学生接触到的文文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如:学生之间的交流内容和方式,变的更加轻松、便捷和多变,而文言文,则是较古老的一种文学体裁,作为现代学生很难融于这种古代文化。其中,网络已经成为了高中学生所熟悉的领域,在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包括:各种类的新闻、短长篇小说和游戏等,都是先以较吸引人的简短标题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上内容的丰富和多变,而学生在阅读和使用网络工具时,一大特点就是快速性,这些都是传统文言文教学所缺少的部分。因此,当现代高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特征与文言文特征发生矛盾时,自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加上在这种环境下的高中学生,在耐心和专注力方面都有所不足,那么就造成学生在背诵文言文时,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导致背诵的效率降低。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一) 变“静”为“动”的教学模式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高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采取了很多办法,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如:利用每一堂课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分享一句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虽然这样做提高了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但仍有较强的局限性,并且本身没有兴趣的学生只是抱着敷衍的心态去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所以, 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改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印象。

提起文言文,大部分学生联想到的则是:一名老师站在讲台前,学生们则是静坐不动。可以说,多数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概括为:深奥、枯燥、死板。针对这方面,老师可结合现代学生思维活跃化来制定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令文言文生活化,拉近学生与其的距离。首先:可以利用以简短的文言文体作业,代替繁重的语文作业。如:老师在让学生总结本堂课讲述的文言文的中心思想,或是让学生总结自己对于该篇文言文的感想时,把白话文的作业形式改为文言文。同时,根据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和文言文的难易程度,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取文言文的某一段落,作为自己的作业。对于个别文言文水平较差或对文言文特别没有兴趣的学生,老师可利用分小组的讨论方式,而最终得出的答案,也规定需要以文言文的形式回答,并且老师可设计多个问题,让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负责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之间就需要共同讨论,在带动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最后,老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可让学生把文言文当做剧本,以表演的方式活用文言文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简短的剧本进行表演,两种形式演员的对白,则必须是文言文的形式,并且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动,以培养学生文言文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此真正让静止的文言文教学,变成生动的,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学习过程。

(二)现代化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了大部分的家庭中,多数高中学生的生活与三者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如:组建微信聊天群或老师创建自己的微博、空间等,老师、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分享文言文知识,但为了丰富教学内容,避免加重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业量,的内容应是间接与课堂的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如:作者或文言文中涉及到到没有详细阐述的人物相关信息,个人从出生到晚年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发展等。还可以创建QQ讨论群,在此群内,学生可以讨论自己遇到的文言文相关疑难问题,以免学生在假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单没有及时的得到解决。老师通过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以此令每一堂文言文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以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老而不可缺少的珍贵文化,而文言文教学则是保证其可以永久流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就需要各教师在结合现代学生的需求,不断改变、完善自身的教学内容,以指定最有效也最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邓莉.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知识.2014年01期:9-10.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言文;高中;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保留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并以其言简意赅的特色大量融入进现代汉语词汇中,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魏明伦曾经下过论断:汉字不死,文言不止;白话为主,文言为辅。由这便可以看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优化教学策略走出教学误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多元文化碰撞中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字载体,记录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囊括了各个领域的知识,正如张广飞所言,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如果没有文言文的继承和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说不定早就销声匿迹。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仅是吸收新的知识,更要从民族精神遗产中获取新知,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学习文言文能够帮助新一代的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并通过学习思考我们的祖先、民族和文化历史,做到热爱民族文化,从而树立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

其次,促进学生现代汉语的掌握和发展。文言文与中国现代汉语是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文言文中国现代汉语的根基。在当今人们使用的现代汉语中,诸多词汇取自文言文。也曾经说过,向古人学习语言,能够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够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对于现代汉语的理解,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和写作方法,最终提高自身现代汉语的书面驾驭能力。

再次,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塑造高尚思想人格。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形时期。文言文中的各类珍贵思想和优秀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素材。通过文言文传达出来的仁爱礼义忠孝思想,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德育的快速发展。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中,很多教师陷入了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首先,文言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中更强调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课堂模式基本为教师先为学生讲解重点字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最后总结文章写作技巧这种“标准模式”。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十分单一,教师讲解、学生重复,很少出现交流与对话的环节。

其次,文言文教学应试性较强。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对一些语法进行过分的强调,这些缺乏实用性而且繁琐难懂的知识点更加剧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畏惧和反感。诚然,这种方式能够较快的提高学生对于文言字词的理解力,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文言文情感培养。除此以外文言文考试试卷中以记忆性的试题为主,对于阅读的整体感知或者是情感理解的试题基本上没有。这样产后的后果是学生对于文言文并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文言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既然文言文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又遇到这样的难题,那到底如何打破这个教学瓶颈,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呢?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可能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要改变“传道授业解惑”式的“先生”形象,而是要做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引导者,在文言文课堂中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必拘泥于知识的讲解,而是通过精心设问,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只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为学生点拨迷津,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充分理解,不要害怕学生犯错,学生通过犯错,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逐渐培养起思维能力。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课堂上兴趣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用新颖的方式生动活泼的导入文言知识,在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后进行文言授课。趣味十足的课堂游戏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用“名句接龙”、“成语游戏”等方法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采用“背诵竞赛”的形式让那个学生展开比赛,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来活跃学习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并在兴致盎然的学习氛围中不再畏惧文言文,最终爱上文言文。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文言文教学并从行动上优化文言文教学策略,走出枯燥呆板的教学误区,使文言文课堂焕发出原本应该有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学生知识和人格的双重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菲·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1(9)

[2]尹曙文·高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3]钱吕明·文言文教学的理性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2(7)

[4]吴早先·如何对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经验[J].中学语文.2008(10)

[5]熊焰·现代文言文与当代文化建设[J].文艺争鸣.2007(7)

[6]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第5篇

一、学语法,明确成分位置

众所周知,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以前,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法知识分类很细。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可以分为副词、连词、介词、助词、拟声词、叹词。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淡化了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讲解,那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开始我们就要补好这块知识的漏缺。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子成分在句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职务,起不同的结构作用,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关系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为识记它们的位置,本人编了一个顺口溜:“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你分清楚。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常置主宾前。”在一个句子中主干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句子只有有了主干成分才能称之为句子。有时可以省略主语,构成非主谓句。定语、状语、补语是句子的修饰成分,就是这儿所说的句子的枝叶,就好比一棵大树有了主干还得有枝叶的修饰,否则就不是一棵充满生机的大树。定语修饰主语和宾语,状语修饰

谓语,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怎样,它们的职责决定了它们的位置。

二、辨词性,巧析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指的是一个词本来是这种词性,在某种情况下却被当作另外一种词性的词来使用。借助语法成分,辨析词性,你就明白了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句子的主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来充当(形容词也可以做谓语成分,但不能带宾语),宾语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数词、量词、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成分。词性不同充当的成分不同,而成分的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判断词类活用就轻而易举了。

名词、形容词、数词占据了谓语的位置就要活用作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的“军”,名词占据的是谓语的位置,就得执行谓语动词的职能,所以这儿的名词“军”临时改变词性活用作动词,意为“驻军”。“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善”本为形容词,占据了谓语动词的位置就要活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杜牧)中的“一”本为数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活用作动词“统一”。

动词或形容词如果占据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就要临时改变词性活用作名词。例如“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生”和“死”,形容词占据了宾语的位置具有名词的职能,意为“活着的人”、“死了的人”。“少长咸集”(《兰亭集序》王羲之)中的“少长”,形容词占据了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意为“年龄小的人和年龄大的人”。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普遍存在,判断它的方法就是看谓语动词前面的名词能不能发出谓语动词的动作,如果能发出它就是主语,如果发不出谓语动词的动作,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方式、处所、趋向、时间等。例如“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贾谊)中的“内”表“立”的趋向。“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 和“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中的“翼”,分别用在动词“事”和“蔽”的前面用来表动作的状态,翻译为“像……一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用在动词“运”之前表示动作要凭借的工具。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第6篇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本、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及“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古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古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古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古诗词、合作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古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古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至于《论语》《孟子》的选读,虽然要求在课外选读,但是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甚至可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形式,以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第7篇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变成为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新课改也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语言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做到精益求精,还应做到“涉猎广泛、博览群书”,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水平,从而能够把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都采用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没有读懂和了解文章意思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朗读且背诵全文。这种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仅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且导致学生对文言文逐渐丧失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由一个传授知识者转变成为引导者。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在讲解文章重点语句以及词组的同时,让学生朗读和翻译全文,使学生能够自己感悟和理解全文的意思,积累和丰富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如果发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什么不懂或者有什么错误,应及时讲解或纠正。

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动口多读、多背

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才会学有所获,若学生只是应付教师或者考试而被动接触文言文,学习起来就会感觉枯燥乏味,思维不活跃,受益不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文言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有所成,学生才能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解,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例如,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讲“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来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行云流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文经典作品。如《诗经》《离骚》《汉魏晋诗三首》《阿房宫赋》《赤壁赋》《琵琶行》《游褒禅山记》《报任安书》《陈情表》。表面看来,背诵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渗透到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既然背诵古诗文对学生来说好处多多,那么背诵古诗文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绝不能死记硬背。

三、根据文体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注重字面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字面教学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只要轻重合理,一定能各得其所。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第8篇

一、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方面仍存在的问题

1.部分文字被错译

错译是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比较常见的问题。例如,在文言文《祭十二郎文》中,有一句“然后惟其所愿”,新版教材中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有些不妥。教材中的翻译是“指让奴婢们按照他们各自的想法离开或者留下”,然而,在《教师教学用书》中,针对这句话的翻译却是“这样办了,才算了却了我的心愿”。显然,对于这句话,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是翻译出了错误。因为,“然后惟其所愿”其中的“其”是代词,然而却不是指代“奴婢”,而是指代作者本人“自己”。更何况,韩愈写的这篇祭文的重点内容也不是描写奴婢的去留,奴婢的去留并不会产生什么变化和影响,祭文全篇的主要人物都是“吾”和“汝”,也就是我和十二郎之间的谈话,若在其中突然插入一句关于奴婢的去留问题,必然是十分牵强的。因此,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译文是错误的。

2.部分文字为硬译

在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中,硬译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例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有一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界为之天门云”,其中,对于“崖限当道者”的翻译也是颇有争议。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的翻译是“崖壁挡在道路上”。然而,通过对于全篇的语境以及作者所描绘的泰山特点,以及作者正在登上这一举动来看,如果真的如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所翻译的“崖壁”“挡在登山的路上”,那么作者还能够继续登山吗?而且,对于文言文来说,其翻译必须将每一个字都翻译出来,达到通顺、不丢字落字才可以。然而,如果逐字的翻译检查一遍,可以发现,新版教材中对于“限”字并没有翻译出来。显然,如此翻译是与原文相违背的,所以教材中的翻译必然是硬译的、错误的。根据查阅资料,以及分析语法和语义,整句话的正确译文应该是“现在人们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的那些崖壁挡在路上,人们将它称作为天门”,如此才能符合文章的情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的方法

1.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需要体现中国汉语文化变更的规律

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在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中,我们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学起,都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分别进行深入学习,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对于文言文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改从“文言文词语”入手,在了解和读透每一个词语的含义之后再对文言文句子、乃至文章进行学习。如果对于“文言文词语”的掌握没有良好的基础,便不可能学习好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前提,便是要为学生们讲解古代汉语言文化的演变过程、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规律等等。所谓的“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标志便是指“词语”所出现的顺序规律。每种语言的出现以及发展都有着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在这个方面,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并没有体现出对其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们不能够完全的理解文言文篇章的含义以及文言知识的趣味性。

2.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需要体现中国汉语文化的全貌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载体,它记录着中华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只有将文言文的各项知识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方法向学生们有效的传授,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们提供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发展全貌的机会与能力。因此,在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中,选取适当的、能够直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特点的文言文是十分关键的。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文化思想的熏陶与引领,对于高中生的文化思想的建构都是十分关键的。在原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对比下,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对于文言文的注释与参考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可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例如汉语文化的充分展现,不仅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感悟到传统的辉煌。在学到《劝学》这篇文章时,“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优秀马与劣等马行走的路途为依据,比喻人们要锲而不舍的完成某一件事情。学生认识到文本蕴含的哲理,也体会到马在当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此拓展了古代文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