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飞红滴翠记黄山

飞红滴翠记黄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内容的规定性

《课程标准》“目标”部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但语文课文所要阐述的内涵,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虽然,语文教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可我们有的时候往往打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旗号过度发挥或曲解,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任意驰骋阐述空间,且看一些令人困惑的现状:

有位老师教《明天不封阳台》,先让学生理出该篇文章的线索:是否明天封阳台?老师接着问:是什么让作者的决定犹豫不决的?稍看过课文的学生不假思索回答:是一只受伤的鸽子。老师由此总结出:鸽子的受伤缘于人类的自私,所以文章的主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然后让学生着重讨论:现在如何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堂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热闹了,似乎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殊不知这些讨论没有紧扣文本的内涵,导致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主次、轻重不分。为何会出现这种窘境?考试制度不完善,课程标准的模糊性……人们总是心安理得地推卸着责任,殊不知正是语文教师对教学缺少理性认识,忽视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导致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随意。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我认为,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材编排、文本特点、教师个性和学生实际等诸多方面规范、制约着语文教学内容,构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是语文教学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反映,遵循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是语文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时所应具有的自觉意识。因为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一种有控制的信息传递活动,要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遵循教学内容的规定性。

制约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因素很多,把握教学内容规定性的关键在什么呢?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认为应着力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否体现语文的本色本香

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没有了依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课上联系生活也好,拓展延伸也罢,它的底线必须是语文。教学内容要体现语文的本色本香,就要着眼于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揣摩、品味和运用。唯其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即语文教学要钻到课文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工夫。《散步》这篇散文通过“散步”这一生活视角,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出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这一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表现是通过课文字里行间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展现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品味课文中独具特色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章的主旨。如“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一优美整齐的句子强化了亲情,富有音韵美的语言表现了作为中年的“我”和“妻子”尽心尽力地承担家庭的重任。再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中“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三个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就形象地写出了中年人所肩负的重任,即中年人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另外课文中还有许多举轻若重的词语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主旨,如“信服”、“分歧”、“责任”等。所以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是在对文本独特语言的感受中就能自然形成,无须特别预设相关的教学环节。

二、是否关注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文本作为一种静态而带有生命的个体选入教材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必须尊重文本原初的价值取向。阅读理解是一种创造行为,但这种行为是以尊重文本原初意义为前提的,即关注文本创作时作者的内心世界,寻找文本的原初价值观,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文本传达的信息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情思和指向,这种特定的指向是文本的价值所在,是解读的重中之重。

一位老师上《飞红滴翠黄山》时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致的观察来表现黄山的神奇瑰丽作为教学重点,那么应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呢?《飞红滴翠记黄山》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指出:要学会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自然的雄奇瑰丽以及人在美化自然中的作用。所以同类型的文章在不同单元或在不同册的课本上它的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故在教学时不能仅局限于单篇文章的特点,还要关注这一单元的编写意图或这册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这样也就真真地把握好了文本作为选文的价值取向。

三、是否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综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以及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融合。教学内容是培养、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教学内容是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下呈现并生成的,它的评判标准是课堂有没有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在上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时,学生表演三次送子换子这段剧情时非常出色,赢得在座同学的阵阵喝彩。在接近尾声时,扮演三个孩子的同学同时唱起了改编的《世上只有爸妈好》。我从学生的掌声和高兴地歌唱中敏锐地觉察到,虽然学生在努力演绎文本,却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演绎出父母对子女的至爱亲情中渗透着的淡淡的哀愁。于是我让学生思考:“团聚等不等于幸福?”学生通过思考与争论很悟到文本的内涵: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似乎是一个喜剧,但一家六口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是否过得幸福快乐?不得不令人担心。所以作者虽设计“团聚”的喜剧结局,但“团聚”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改编和演唱评价的不足。

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语言;思维能力

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原来的专业人才需求转变为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又要能说、会写的新型人才需求。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它已纳入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但还只是当作一种形式。我认为,口语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学生 “想说、敢说、乐说、会说”。

一、创设良好的意境,让学生“想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各个单元内容的不同,创设良好的意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飞红滴翠记黄山》,该课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山图景,为学生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就可以把口语训练融入到课文教学中来:第一步,加强课文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读得准确、读得生动、读得感人。教师把黄山的美景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为学生放映出来,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景物的优美的语句来,并带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第二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教师让学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介绍黄山的景观。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介绍黄山风貌,非常生动地讲述每一种自然景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说”

课堂上,我们必须打破“教师拼命讲,学生费力记”的传统模式,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让他们有话可说。如在教韩愈的《马说》时,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展开辩论:A组是“金子永远是发光的”,B组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全班同学兴趣高涨,各抒己见,列举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各自的观点,课堂气氛定然很活跃。辩论不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他们的口才,而且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敏捷,同时,在辩论中谁是谁非,他们会一清二楚。当然,在讨论结束时,老师要做好总结,明确达成的共识,指出尚待深入研讨的问题,以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乐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这就强调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在于实践。在口语交际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就安排了“南北对峙”“新闻采访”“参与决策”几个环节。在“南北对峙”环节,让学生分南北两组辩论:南组,愚公应该移山;北组,愚公不应该移山。两组各抒己见,想到什么说什么,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尽管学生说的理由还不全面、不充分,但是都各有千秋。到了“新闻采访”时,南组设计采访问题,要紧扣人物身份、年龄等;北组合作接受采访,要求比前一个环节高,自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参与决策”,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做一个总结并说一段话,不仅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的发展轨迹。

四、关注多彩的生活,让学生“会说”

人人都会说话,但并不意味着都会把话说好,我们不管跟谁说话,都要做到文明、礼貌、得体,从而提高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说话的分寸,要想切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不能只凭纸上谈兵,发表个人见解时要真诚谦虚,反驳别人意见时要委婉含蓄,不要固执己见。

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第3篇

一、开门见山,迅速入题

这种写法就是在文章的第一节开篇点题,或者点明题目,或涉及中心,或点明写作对象,可以使文章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简洁明快,不旁逸斜出。

例如,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春》,开头是这样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便是点明了题目。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是这样开头的:“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则点明了写作的对象。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这样开头的,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朱自清的《绿》,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沈从文的《端午日》,等等。

二、写景状物,烘托气氛

开篇写景状物着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便于展开故事情节的叙写等。这样的开头很多,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属其中之一。课文开头:“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描写了自然环境,以天气的寒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样开头的课文还有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孔乙己》,马信德的《蓝蓝的威尼斯》,等等。

三、总领全文,提示要点

在文章开头,用第一节或其中的一两句话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开启文章的方法能很好地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的关键内容,能使作者紧紧围绕关键内容展开具体写作。

例如,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梁衡的《夏》就是这样开头的:“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作家开篇就用一句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话揭示了夏天的总特点――“紧张”、“热烈”、“急促”,提挈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提示读者本文就是围绕夏天这三个特点展开的,便于让读者抓住文章的要点,提高阅读效率。教材中这样开头的篇目还很多。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清代作家林嗣环的《口技》,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中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中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等。

四、抒情议论,奠定基调

在文章的开头,用一句或几句恰当的话对所写的对象或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就属于奠定文章情感基调的开头方法。用这种方法开头,可以很好地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和行文方式,以之感染读者,点明文章的主旨,开启文章下文内容的叙写。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挚爱情亲”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开头就具备这个特点。“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文章开篇便点明了作者与父亲不相见的时间,以及“我”记忆最深的是他的背影,用“最不能忘记”表明自己对父亲的强烈感情和无限思念,为文章定下了浓烈的感情基调。这样开头的文章在教材中有很多,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茅盾的《白杨礼赞》,八年级第三单元“挚爱亲情”中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等等。只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用心揣摩,其就一定会有所领悟,在写作时注意尝试运用,终将在尝试中形成熟练运用的能力。

五、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问题,或设置相关的悬念,用这样的方式写文章的开头,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使之读了这样开头,就急于探索问题、解开悬念,恨不能一口气读完全文。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其开头这样写道:“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了这样的开头,读者立即会产生种种疑问:我为什么停住脚步?停住脚步之前,我在干什么?停住脚步后,我又干什么了?开头就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像这样开头的文章还有不少,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中的《叫三声夸克》,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中刘心武的《错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中萧乾的《枣核》,等等,引导学生研读这些文章的开头,学习尝试这样的开头写作,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作文品味。

六、引用诗文,凸显中心

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个性阅读 民主和谐 自读自悟 指导矫正 评价激励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个性化阅读引起空前的关注,并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面鲜亮的旗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构建生命课堂,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让个性之花开满语文课堂。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学习氛围指宽松的、民主的、平等的、活泼的学习环境。“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教师真正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精心“锄草松土”,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情感才能异常活跃,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习积极性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创新的火花才会不停地闪现。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不能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从而读出感觉,读出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领略文章的无限风光。

对于阅读,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地发展。我曾学习一位优秀教师的《飞红滴翠记黄山》课堂教学,她在教学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伙儿介绍黄山美。”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的美;有的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黄山;有的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图”……如此便有效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课堂,呈现的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生命在课堂枝头“拔节”的声音。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见解。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有位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奖赏》时,问学生学完短文后,你最想对谁说?说什么?学生的回答让人大为震惊,有的劝告仙鹤救人时要看清对象,有的则夸奖它助人为乐,有的批评老虎忘恩负义,有的则认为这是弱肉强食社会的必然规律。学生从各个角度理解了文本,没有答案,只有个性化的见解;没有统一的灌输,只有激情的师生互动。思维碰撞之后产生的火花是最美的,是触动学生灵魂的。让我们在个性与个性的碰撞之中发现语文之美,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上绽放多种个性之花。

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新的火花是鲜嫩、脆弱的,需要教师宽容、呵护,尤其要呵护好奇心。要使学生的个性之花开得鲜艳,教师必须给予精心培植。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不指导,学生就不会阅读思考;对学生偏离文本价值的独特理解,教师不引导矫正,就会使个性阅读走入歧途。

一要教会学生大胆想象。如教学《七颗钻石》时,让学生想一想:假如你拥有了最后一壶水,会怎么做?有的说:我要把他送给小溪,让小溪像以前一样清澈见底,使鱼儿有欢乐的家……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二要教会学生发散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中选出最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要对他们的价值取向进行矫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课程目标制约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课程标准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管是用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有一位教师教学名著推荐与阅读的选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让学生读课文后用一个词说说对其中一个人物的评价,有位学生说:“我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为了吃唐僧肉冒着危险,遇到困难不泄气。”学生的回答显然是片面的,这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取向问题,如果教师一味地认可他的回答,就是对他今后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误导,这就与课标要求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相违背。由此可见教师在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必须坚持文本意义的“价值引导”,必须在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维护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钳制、束缚学生的思想与他们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

四、采用评价激励发展学生的个性

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评价方面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的弊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以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改变现状,实行多元课堂教学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教师激励评价。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评价,实现评价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功能,通过自主评价,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语文;应用

中国分类号:G633.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本教育理念已经逐步深入每个语文教师的内心。生本教育像一缕春风,温煦着每个鲜嫩的生命,学生们如鲜花般绽放。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索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少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点拨,少讲多练。比如在文章的关键之处、转折连接的地方以及文章精彩的地方,教师要给以点拨、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刚开始进行这一学习方式的时候可能效果不大。但是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逐渐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经验不同,兴趣不同,知识水平也不同。这样学生的学习结论也是不一样的。同时,还要转变过去教师发问的方式,以学生的提问的为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尽量要少讲,鼓励学生多提问多练。并结合自己的疑问进行学习。例如在《威尼斯商人》一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引导学生结合戏剧中的相关知识,把握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时候,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人物以及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题。

二、活用教材,开启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

语文教材好似语文教学的例子,用好它不只是局限于在例子的层面上。教师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启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让学生在课内与课外都能学到东西。这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之处。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一般来说,诗眼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只要抓住诗眼,深入理解,才有可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情感。这首诗的诗眼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了一间一座茅屋。诗歌描写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场景,反映了诗人的穷困潦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扩充原文的内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诗歌进行描述。“屋漏又遭连夜雨”等,体现了作者凄苦的心境。由此联想到“群童抱茅”,对于学生的这些合理想象,教师应该进行鼓励与表扬。这就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动力。如果教师只是就教材讲教材,没有活用教材,这样学生的学习收获也是有限的。

三、赏识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积极的情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激励与表扬学生。积极的赏识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春天般的温暖。特别是“问题”学生,他们更需要这种温暖。因此教师对这类学生也要给予更多的爱心与鼓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鼓励他们,使他们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比如在《爱莲说》一课中,作者借“莲”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暗讽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世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各自谈谈对、莲、牡丹的出世看法。这样讨论的话题是开放性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内心都有自己的想法,学习兴趣倍增。

四、创新教材,张扬学生的自我学习个性

对于语文教材,既要依托,又不能局限。如果能够适当地创新教材,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到《专题荷》时,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教材的诗歌之后,鼓励学生查阅其他作家写的关于“荷”的文章。这样就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弘扬学生的个性。学生们在课后把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再结合教材上的诗文,以小组为单位,作成一份精美的手抄报。这样既弘扬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个性,也积累课外阅读量。

五、采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体验远,学生难以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直观地展示文本形象,还可以营造浓厚的语文氛围,给学生丰富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切忌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例如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柳宗元的内心,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又如在《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中,由于学生阅历有限,难以体会到黄山的美丽。而通过放映多媒体图片、视频片段,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黄山的奇趣之美,也会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树英.生本花开别样红一一浅谈生本理念在初三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沦丛,2009.(10).

[3]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08,(21).

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第6篇

各学校的周围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关注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利用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因为教学资源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语文课堂就会开放而有活力。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借助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使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亲近和领略乡土文化,汲取乡土文化的营养,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拓展课程的时空视野

每一片土地都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无限的宝藏。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镇是一块灵秀之地,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凿险通幽,宛如桃源”的天池山被誉为“吴中第一胜迹”;莲花峰远望状如盛开的莲花,近观莲峰巨石,危如累卵,壮观奇兀,被誉为“吴中第一峰”。天池山峰奇石秀,泉流丰美,风光得天独厚。古人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笔者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让学生访古探幽,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当学生徜徉于林木参差的石径、追捉林间奔泻的山泉时,即可让学生体会到谢大光先生笔下鼎湖山那半含半露、时隐时现的山泉的情态,理解由万股泉声汇成的生命交响乐。当学生驻足半山泉边,钟情于那潭“琼浆玉液”般的山泉时,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浮现朱自清先生笔下梅雨潭那醉人奇异的绿。当学生仰首指点嶙峋奇石、遥想相关的美丽神话传说时,会联想到《 飞红滴翠记黄山 》中所描绘的黄山峰石之美,理解大自然鬼斧神工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最真切、最生动地理解相关课文,让他们浮想联翩,找到书本知识与生活的交汇点。可以说,利用乡土资源可将书本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可见可感。

二、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凸显课程的文化底蕴

英国课程理论家劳顿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可见课程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课程的渊源。其中的乡土文化资源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乡土文化,看得见,触得着,这是从每个人的孩提开始,就深入灵魂的文化,它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藏书镇因西汉名臣朱买臣家贫,负薪读书,将竹简藏于山中巨石下而得名。它是一块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这里有无数仁人志士的光辉功绩和文人雅士的辉煌巨著。借助藏书镇这座文化宝库,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寻找具有教育价值的乡土文化精华。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了解书法传统艺术悠久的历史,领略书法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认识。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书法艺术的美感和艺术价值,笔者就让学生走访藏书小王山的摩崖石刻。章太炎、于右任、、沈钧儒、张大千等人在游览小王山后都留下了题词,这里汇聚了240余位名人书写的550余条石刻条文,可谓楷书、草书、隶书、篆书齐全。这些石刻有的苍劲沉酣、雄健瑰丽,有的飘逸飞扬、秀丽隽美,堪称露天书法艺术宝库。在“松涛十景”中观览名家的书法手迹,观看专家拓印石刻的过程,会让学生对祖国书法艺术的奇美禁不住赞叹,同时也更加热爱家乡。

三、渗透乡土文化资源,焕发生命成长的动力

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是引领学生体验生命的精彩,提升生命质量。语文课程主张通过优秀的文化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而且更是提升语文素养,铸就灵魂。

教学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而且更是依据教材再生教学资源,从而使教学繁花满枝。当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材有机地融合,互相渗透,就是对教材有益的补充。例如,笔者在教学《 送东阳马生序 》这一课时,就结合了在我们当地人都熟知的故事。当学生赞叹作者宋濂勤奋而且艰苦的求学精神之时,我引入西汉先贤朱买臣(藏书人)“身虽劳,犹苦卓”的历史故事,并且指导学生阅读《 汉书·朱买臣传 》,从而了解他“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的求学历程。此外,还让学生收集穹窿山朱公祠的材料和“朱买臣读书台”的典故,编写“负薪读书”的励志小故事,以此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材料。通过读、写结合的课外延伸,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又让学生体味到“有志者事竞成”的意蕴。

又如在教学《 核舟记 》这一课时,结合藏书镇有1700多年制砚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雕技艺,向学生展示镂雕精巧剔透的澄泥砚和精致入微、传神逼真的核雕的图片,使他们能直观地体会“因势象形”“各具神态”的高超雕刻技艺,体会雕刻家勇于探索、用心雕刻、点石成金的创新精神。另外,还让学生模仿课本,选择当地任一件核雕作品的图片,为其补充说明文字。这样既训练了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又丰富了审美情趣。

四、融入乡土文化资源,浸润弘扬思想精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文化。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凝聚的精神结晶,是一方人呈现的最质朴的内心情感,也是发展学生情感的源泉,它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可见语文教学有必要借助乡土资源,融入当地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以此来丰富和强化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自觉继承和弘扬高尚的思想道德风尚。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名家名篇,高尚的古今道德情操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比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思想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本地爱国儒将李根源先生“反清讨袁继抗日”的革命业绩,以及他心怀民生的感人事迹:他在小王山建造“阙茔村舍”,创办学校;凿“东井”“西井”,为民造福。再比如,学生读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和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时,笔者引领学生读抗金名将韩世忠墓的万字碑。从碑文阅读中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抗金功勋,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诗人和抗金名将统一中原、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和慷慨豪情。

在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能让学生感悟到书本中和乡土历史人物身上的“心怀天下”和“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感,而这正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它们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滋养,而且增强了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第7篇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如扑面之春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兴趣”之门,以它特有的鲜活的优势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跃出纸面,学习的形式变得丰富,内容变得立体,学生

置身于浩淼信息海洋中,自主地、快乐地、超越时空、文本,随时随性地进行学习,这才是快乐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时,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嫩绿的春草,艳丽的春花,和煦的春风,轻盈的春雨,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春天景色细致入微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仿佛跟随作者踏青,完全溶入了诗情画意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的这种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学生展开联想,从中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对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揣摩学法教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上,引导学生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工具,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的学习、主动地思索探究。

例如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这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有关黄山的知识,结果在检查预习情况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学生通过因特网搜集到关于黄山的地理特点,黄山的形成过程,黄山的景点介绍,黄山的一些民间故事。远比老师期望的要多,而且学生的学习是自愿自觉地进行的,效果尤其好。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压缩教学内容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效率才是当务之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教”和“学”的重要工具,巧妙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软件资料与信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料,以及简单方便的多媒体制作和使用方法,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各个方面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料,方便了教师备课,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各种资料,欣赏名家教案、课件,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使备课的质量和效率都大为提高。第二,利用多媒体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教学《陋室铭》,考虑到学生难以理解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意境,就在素材库中选取了若干幅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调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画面的转换间隙播放。这样既营造了课堂氛围,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约了教学时间。第三,利用多媒体方便灵活的特点,可以使教学过程安排更加紧凑、有序,思路更加清晰,显的张弛有度,详略得当,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增大课堂的信息含量。第四,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若某一课所涉及的内容趋向专业性,就调用一批符合教材内容的素材充实进去,使这一课件具有它的独特风格,那么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作用显著。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不再以判断是非的权威者出现,而是以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

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教学与学习,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达到互动共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如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作业,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还可以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合作完成容量较大,内容较难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散文《济南的冬天》,让学生合作编制关于冬天的电脑小报,学生有的搜集冬天的植物、景象 ,有的找来关于冬天的诗词文章,有的寻找关于冬天的照片、图画,有的负责编辑排版,同学们合作编辑的电脑报图文并茂,色彩缤纷,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极大热情,又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加强探究性学习

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以下几方面是笔者近年来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1 文本生成问题,问题引导学生学

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语文教师更“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课改的深入进行让我们认识到:对文本的准确深入理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而高效的问题设计恰恰是来源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创意解读。文本生成问题,问题引导学生,这一良性链条给予课堂的是生机和活力,是语文和的精彩之处和高效之法。

《观刈麦》是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我抓住作者的感情特点“愧”,全课只用三个主干问题:愧对谁?为什么愧?愧什么?仅此,教学的组织便在自然而然中展开,核心的问题将师生间的沟通变得简单,教师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转化为学生的学,转化为对作品的迅速理解。刘然在《唤醒教育的诗篇》一文中曾说:“一个教师之所以深刻,就在于他搅动学生思维的涟漪,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这里所说的“思维的深度”就应是教师吃透教材、深度阅读后设计的高效的问题了。

记得第八届金钥匙奖一等奖获得者武民老师执教《松鼠》一课时,课到处,教师连续提出两个问题:“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温情,然而有几句话却与整篇文章极不协调,是那几句话?”“如果请你补充一个结尾,让文章和谐且首尾呼应,你会怎么改?”大胆地质疑课文,充分地引导学生,问题恰如其分、恰如其实,而学生学习也变得自由灵活。自然赢得了听课教师及专家老师们的交口称赞了。

2 创设学习情境,感染学生自主学

新课改之初的语文课曾一度出现声光电齐登场,语文课异常

忙的现象。多媒体成了语文课的宠儿,逢课都要用,不用怎课改的错误心理如今想来也着实令人害怕。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语文教师对多媒体在语文课中的作用有了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多媒体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将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它毕竟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因而,对其能创设学习情境,感染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能以“不过度,更自如”的原则适时运用,才能优势互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学习《苏州园林》时,亭台轩榭、假山池沼、门窗角落,美景接连呈现,学生徜徉其间,体会图画美的特点;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峰、石、雾、松……奇景奇观,尽显眼前,解说词的原声犹在耳边;学习《阿里山纪行》便有红色的森林小火车行驶;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就有傣寨的风情,画面给学生的是视觉的冲击,激发的是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如若有视频,那作用更是自不必说了。《始终眷恋着祖国》一课,在课末插入“两弹一星颁奖典礼”的视频资料,学生乃至听课老师都在陡然间激情昂扬,情境给予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之后的教学环节,给“钱学森”的一句话便是精彩纷呈了。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贵在老师设计恰如其分,妙在学生学习灵活自如。

3 诵读品味教学,学生体验感悟学

《语感论》作者、“语感中心说”代表人物王尚文先生曾说:“古人关于读的意义、作用、功用都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关于读的要领、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好好借鉴。我们以为语文教学改革能否成功,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在语文教学方法方面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能否创造性地继承这个优良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加强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诵读作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实验中越来越显现其独特的魅力。有诵读的语文课堂,就会有对文本的深层品悟;有诵读的语文课堂,就会有对情感的有声表达;有诵读的语文课堂,就会有师生共同体验下的审美创造。诵读启思、诵读传情、诵读审美已是诵读对语文课不争的事实。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似乎是不完美的课堂,能在语言文字理解之后,指导学生深度阅读的课堂定然是精彩纷呈的课堂。

初三上册《鼎湖山听泉》一文8段―10段,作者夜宿寺中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了人生启示。教学中执教老师从段落层次看,“枕泉,听泉,悟泉,赞泉”一气呵成,教学此段,朗读是重要方法,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教师自始至终的点拨引导恰是形成成功朗读教学的关键。以“听泉”一层为例,教师提出一问:“听泉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边读边说听出了“多层次的声音”听出了“柔曼的,清脆的,厚重的,浑厚的声音”,听出了“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不同的音响”,朗读中教师与学生理出了这部分的层次(总分总);接着教师再抛一问“比较一下两个句式,看看有什么不同?”【原文: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改文:从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是那像提琴般柔曼的声音;从石缝间漏下的滴泉,是如弹拨般清脆的声音;万道细流汇于空谷,应是如倍司轰响般厚重的声音;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是那如铜管齐鸣般雄浑的声音。】学生比较后,教师紧承指导:“同学们,听泉,作者听到什么声音?(板书“声”)这种声音像是那种乐器发什么的?(板书“乐器”)仔细分辨,先是满腹疑问(板书?)哦,原来是提琴(板书!)。嗯,这声音从哪儿发出的?(板书?)推测来看,哦,原来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呀(板书!)”一组符号,一番指导,学生对这一层次的理解清晰明白,朗读是赞叹、分辨、推测的语气变化细化在字句间,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也形成了语文课堂的精彩。

罗曼罗兰曾说:“累累的创伤是生命给你最美好的东西,因为它标志着我们前进的每一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之旅亦是如此,前进的路上,我们还会有许多尝试与失败,但这终不会阻碍我们追寻的步伐!只要教师能在每一个环节上恰如其分的教,学生能灵活自如的学,语文课堂定会和谐、精彩而高效!

Harmonious and wonderful performance--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