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上的街市作者

天上的街市作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想象 联想 能力 培养

想象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将过去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在写作中,想象和联想常常结合运用,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既是重要的心理活动,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前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联想是思维创新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它们是写作智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发散思维的两翼。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运用想象和联想,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深刻,更动人,更具有创新性。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这不仅是写作材料积累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许许多多的联系点,重要的是找到恰当的联系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想象、联想的方法,明白想象、联想是创新写作的命脉这个道理。

我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一、让学生明白想象与联想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此为出发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有感而发,“浮想联翩”

这里,我给学生讲的最经典的例子是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一次,谢道韫和叔父谢安及其他弟兄一起观雪景,叔父面对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问道:“你们看这雪花像什么?”侄儿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侄女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柳絮因风起”既描绘出雪花轻柔飞旋的状态,又传达出雪花空飘迷离的神韵,还不留痕迹地把寒冷点化为温暖,从颜色、状态、神韵等方面展开联想。相比之下,“撒盐空中”则显得十分蹩脚,它仅仅表现出了雪花与盐颜色相似这一特点。因而,谢安向侄女叫好:“好一个柳絮因风起。”类似的道理和实例我经常在写作教学中讲述和列举,因而学生很受启发,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和体现。

二、让学生明白想象和联想还应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自然而然

关于这一点,我主要给学生讲述的是郭沫若在《天上街市》中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实例,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再者《天上的街市》是想象和联想创新的最好范例,作者凭着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然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作者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于是想象到天上的街市,再由天上的街市想象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这里,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奇特的创新,既合情合理,又新颖奇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在此,学生不仅深受启发,而且不少同学在作文中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写出了想象丰富、合理自然的好文章。

三、让学生明白想象与联想更应有创造性,有独到之处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元化教学 方法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概述

多元化教学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知识拓展,促进学生思维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与小学语文不同,初中语文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其教学不再局限于阅读与写作,更多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熏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多角度的思维教学方式来转变学生传统单一、固定的学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与拓展,从根本上转变其被动的学习方式,并培养学生思维、概括、分析以及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与我国新课程教学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完美契合。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策略

1.将课堂授课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学生大都沉默少言,课堂气氛难以得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为消沉。针对“一言堂”的教学弊端,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讲解与分组讨论相结合,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讨论指的是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地将若干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并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其进行自由讨论。最终各个小组将本组的讨论结果报告给教师,并由教师与全体同学一起探讨,最终确定答案。例如,在讲解《社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进行设问:“同学们,你们阅读社戏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并组织各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这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首先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非单纯的根据课文的重点段落或内容进行固定提问。有些学生长期在城市生活,很少有过类似的经历,觉得这篇文章内容新颖,很有吸引力;有些学生认为这篇课文写得很精彩,想起了儿时与玩伴一起玩耍的场景;有些学生则表示对戏曲不太感兴趣等等。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将本组学生的不同想法进行归纳,并提交给教师,最后由教师将学生的想法进行概括并同学生一起分析,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利于课堂讲解的顺利开展。

2.将教学内容与创意活动相结合

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创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完《天上的街市》这一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创意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心中的天上街市描绘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象中的天上街市,那么我们请每位同学将自己心中的天上街市与大家一同分享好吗?”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例如文字叙述的方式、绘画的方式,或者采用视频演示、模型展示等方式,来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天上街市。如此一来,这个开放性、创意性的作业,有效地将全体同学引入无限的遐想当中。到下一堂语文课,每位学生都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了解自己心中所想的天上街市时,也能体会到其他同学心中的天上街市,以此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再者,整个语文课堂都被天上街市所包含,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天上街市的祥和与浪漫的情感氛围,更好的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教学内容与创意活动的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3.将教学内容与户外活动相结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尽可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初中学生而言,虽然过了贪玩了年纪,但户外活动仍对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合理的设置一些户外活动的环节,让学生能在快乐的环境中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在讲解《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其将文中所提及的春天的元素勾画出来。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去游玩,让学生尽可能的在公园中寻找课本所提及的景色,发现花朵、桃树、蜜蜂、蝴蝶等现实事物,让学生在游玩的同时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从而更好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开拓其思维想象空间,促使学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永红.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力――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体会[J]. 经营管理者2010年13期.

[2] 陈勇.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导语设计 目的性 趣味性 情感性 启迪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讲授新课的导语, 把目的性、趣味性、情感性、启迪性融入到课文的讲授中去,创设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一.导语要带有目的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创设疑问,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思考,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孔乙己》时我这样导入:“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旧时“读书人”的形象的。鲁迅的好友孙伏园曾经问鲁迅,他最喜欢自己小说中的哪一个人物?鲁迅回答是孔乙己。在鲁迅的作品中他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为什么他唯独最欢孔乙己呢?鲁迅先生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已的形象呢?仔细读完《孔乙己》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设计这样的导语,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人?孔乙已这个“读书人”形象究竟是命运造成的、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造成的呢?”让学生对课文学有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导语要含有趣味性。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教《天上的街市》时,我先给学生讲“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然后导入新课:“牛郎织女,一年只有在七月初七这天才能在鹊桥上相会一次,平时被阻隔在天河两岸,难以团圆,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感慨和遐想。但是诗人郭沫若却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为我们写下了一首清新的抒情小诗――《天上的街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详细了解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街市’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描绘了“天上的街市”美丽而新奇,向我们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讲述一个与课文有关的趣味故事不仅能顺利导入新课,还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三.导语要富有情感性。以情激情,以情染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讲授的《回忆我的母亲》时,我这样导入新课:“母亲是最伟大的,她是我们人类最值得尊敬的人物之一,她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的成长;她又是那么勤劳、善良、无私把一切都给予了我们,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呢?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当得知自己的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回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从而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是怎样以母亲的‘勤劳’为叙事中心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的情感”。我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在反问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

四.导语要兼有启迪性。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思路,常常要针对文章用些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思维等,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师预定教学设想中,这就是所谓思路导入。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我这样设计导语:“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在《绝句》中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 在《咏柳》中贺知章笔下的春风柔情万种,‘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春》在散文家朱自清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背诵了两首描写春光美丽的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学生听了这样的导语,已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境地,还没读《春》,就已沉浸于浓浓的春意之中了,这样顺势一引,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春》的艺术意境之中。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第4篇

所以,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读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读。然而,当我们走入课堂,才发现在朗读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不妨重新聆听朗读,用“低碳”的理念审视当前的课堂,返璞归真,简约高效。

一、误入藕花深处:观――当下诗歌教学的“高耗”现象

现象一:没有目标的“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一首处于困难时,在受到挫折时,自己给自己鼓劲的诗。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朗读。

(师先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后,再请一对同桌两人一起朗读)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齐读一遍。

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了对诗歌的朗读,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一遍又一遍朗读的结果,最终只是强化了记忆,对作者的心灵却无丝毫触摸。这样天马行空的朗读方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含的神韵。

反思一: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为学生搭建可以快速进入文本的朗读阶梯呢?

现象二:没有感情发展的“傻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师:诗歌中“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一句应该怎样朗读?

生:应该读得缓慢、深沉、忧伤一些。

师:你尝试着读一读?

(学生试着读了一遍)

师:你读得太快了,没有突出重音,这句话中的“悲伤”和“心急”应该重读。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

(一位同学再读一遍,语速和重音都已经把握住了,但仍未读出感情。)

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培养不是一触即发的,而是像一坛芳醇的绍兴黄酒一样,需要慢慢酝酿、发酵后才可以。正如诗歌中普希金彼时复杂的感情,仅仅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反思二:课堂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情感渲染,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理解作者、读出感情?

如此多的困惑,如此多的不解,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笔者也结合听课的体会反思,尝试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笔者切实感受到了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合适的朗读推进。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学习活动一:读中悟、悟中读,走进美好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低沉而铿锵有力的音乐声萦绕教室)

师: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同学们,让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请大家边听边跟着朗诵。

(教室里响起了动人的朗诵声)

师:小诗的情感在哪一句?

生:最后几句吧。

师:对,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句。

(学生渐有表情,但速度较快)

师:我觉得对“亲切的怀恋”的处理不好,来,四个小组一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生:亲切的怀恋。

生:亲切的怀恋。

生:亲切的怀恋。

生:亲切的怀恋。

师:有的小组读得慢,有的小组读得快。到底该快还是该慢?

生:该慢。只有慢才能表现对未来充满信心,而现在是乐观的。

师:为什么只有慢才能表现这种乐观吗?快岂不是更能表达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吗?

生:不。读得越慢越能表现出现在的坚强和对未来的信心,是在未来回忆现在时刻的人生财富。

师:说得真好!来,让我们用朗诵把现在的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表达出来吧!

(学生极慢极慢地朗诵最后一句)

学生活动主要是朗诵,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理解主题的基础上朗读。基于这首诗主题容易理解,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以学生的口吻插入写作背景,学生边听边跟着朗读,整体感知文章;二是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行体验、思考,读中悟,悟中读。这节课老师抓住最后一节和重点词语“亲切的怀恋”朗读指导有重点、很自然,学生朗读也很自然,读出了诗人的坚强、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

有人说语文课不能缺少琅琅的读书声。笔者认为,这读,绝不是没有目的一遍又一遍的“傻读”,更不是一种形式,草草走过场,而是积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理解、读出感情,真正达到读者与文章、读者与作者相融的美妙境界。

二、争渡,争渡:行――优质轻负、高效的“低碳”课堂

穿越现代诗歌教学的迷雾,立足朗读,实施诗歌“低碳”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现象,这是语文教学的呼唤。如何优化“低碳”教学?笔者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尝试,在咀嚼与回味的同时,也有如下启示。

(一)朗读的主导是教师

要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主要是吃透教材。只有从诗歌的语言文字入手,去挖掘诗歌内在的思想性,体会诗人倾注的感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得语言训练和情感陶冶达到完美的结合。笔者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总共分为四个环节:1.听读,初步感知;2.朗读,体会感情;3.品读,把握感情;4.诵读,传达感情。

(教学片断)要学生品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把握诗的感情。

师:诗人用诗描绘着街市的画面,我们用诗去体会诗人情感。请同学们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中画面的内容;说出作者的情感;表达读后的感受。思考后可以交流。

生:(自由朗读约三分钟,开始思考老师提出的要求并且有的开始小声交流讨论。)

师:现在,谁想首先展示一下你的悟性才华?三个问题可以自由选择:内容、情感、感受?

(生发言)

一生:我觉得郭沫若用街灯明星等景物组合起来的一幅图画很美丽,灯光星光交相辉映,很浪漫。

师 :对,很浪漫。这是诗人的气质,也是这首诗的情调。

又一生:诗人好像不喜欢地上的人或者事,而更喜欢天上这美丽的街市和那种无拘无束自由浪漫的生活。

师:你是从哪里读到的?

生继续:因为作者把天上描绘得这么美好,我想当时地上可能不是很美好吧,心里应该有些不高兴。

师:呵呵,你的理解很有道理。那当时的作者是怎样的情况呢?请看屏幕。

(介绍背景)

师:到这里,同学们觉得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呢?

生:把握美好、恬静、自在而又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

师: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诗人的那份情绪吧!

(生齐读)

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了诗人正是为了表达那种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才将美丽的憧憬寄托于天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感情又拓展了知识,无疑又增添了文章思想的厚度。而所有这些教学步骤和框架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教学达到了一种拾级而上的态势,渐渐步入,从而叩击学生的心弦,达到琴瑟和鸣的妙境。

(二)朗读的主体是学生

课堂的生命力来自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承担起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笔者在指导《天上的街市》朗读时,就把对语言的赏、品、读全放给了学生。首先由学生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为下一步激情朗读夯实基础;后通过背景资料来印证作者的现实境况,理解诗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朗读诗歌来表达作者的这种心情,学生最终读懂了诗歌,读懂了作者,也读出了自己。整首诗就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同时又把一个完全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朗读的结果是共鸣。学生感情的到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心灵起航,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在教学步骤的推进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至关重要。(接着上文《天上的街市》,介绍背景后的品读片断)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感悟深刻。是的,诗人正是为了表达那种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才将美丽的憧憬寄托于天上。

生3:我的感受是,诗挺美的,诗的那种情境那种诗里的世界也很美,我们也喜欢这种自由美好的生活。

师:(笑)是吗?嗯,我也喜欢。那,大家呢?

生:喜欢!

师:是啊,向往自由与美好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追求。大家能这么想,那说明诗人在多年以前的情感与今天的我们共鸣了。让我们一起在婉转、悠扬、美妙的音乐中一边诵读,一边与诗人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和牛郎织女结伴闲游在天上富饶的街市中,共同感受那自由、美满、幸福的星夜。

三、惊起一滩鸥鹭:品――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品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诗歌,品读能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用自己的喜怒哀乐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搏,产生情感的共鸣,于是学生感情的潮水会在教师的推波助澜下,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是很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更多的侧重于去赏析,逐字逐句地讲解,自以为讲透了,学生也就能够明白了。可是笔者相信,只有学生自己好好地品读了,学生才能真正领悟了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甚至还能品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了。

(教学片段)品读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引起学生的共鸣,由诗歌进入历史之境,进入诗人之情,同样由诗歌进入自我之情,进入现实之境。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请同学们再次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心情,想像是作者刚刚创作完成后,自己在朗读。

生:朗读(一位女生)

师:你先说说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生:沉痛的心情。

师: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大家都说没有,沉痛的心情作者当然是有的,蛮遗憾的,你没有能读出来。你能告诉大家诗人为什么沉痛吗?

生:因为国土沦丧嘛!

师:那么,你能挑几句读吗,你觉得特别应该用沉痛的心情来朗读的句子?

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另请一生)这会儿,你从这位女生的朗读中听出了沉痛的心情了吧?

生:有点,似乎还是太温柔了,好像并不能表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

师:哦,看来你用词很准确嘛!一个“似乎”来批评同学,锋芒含而不露,的确过于温柔,如此温柔的语气只适合读其中的一句“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教师范读)你觉得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

生:是的,我怎么认为!

师:那先朗读,你把复杂的心情表现出来,要是同学们听出来了自然好,听不出来你再解释,如何?

生:(朗读)

生:(齐鼓掌)

师:我先说一个,我听出来了。“嘶哑的喉咙”,为什么不是嘹亮的,而是嘶哑的,因为歌唱的持久,歌唱的热烈,那是对土地炽热的爱。

师:同学们还听出什么来了?

生:还有愤怒。

师:为什么愤怒?

生:因为土地被暴风雨打击,就是被日本侵略者蹂躏。

师:说得好,那你读一下这三句!

生:(动情地读)

师:还能读出别的心情吗?

生:还有必胜的信心。

师:何以见得?

生:“黎明”一词看出来的。

师:真棒!可是凭什么就能得出必胜的结论呢?

生:(沉默)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读“――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味道来,指导学生平静地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必胜的理由。大家明白了吗?

有一个学生静静地站起来:老师,我读出来了,因为诗人原因为了土地献身,而且心情无比平静,义无反顾,毫不犹豫!

师:同学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吗?也许时代不同了,但我们对它的感情不变,前些日子总理在记者会上引用了艾青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第5篇

1.诵读渲情,体味诗歌中的独特情感

诵读不仅仅是一种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而且还是体验情感和渲染情感的途径。因此,通过反复诵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词句,还能够提高诗歌熟识程度,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情感。所以,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策略时,教师应该采取多元策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所在[1]。

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春望》这首诗歌时,便可以采取如下朗读方式:先由教师泛读,然后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别朗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读懂该诗歌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乃至每一个句子,让学生在感受该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

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先生曾经说过:作者仅仅完成书的二分之一,剩下的二分之一需由读者完成。换而言之,就是作者同读者之间存在双向交互的作用。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要广采博览,深入挖掘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作品创作背景,如此才能更好、更深入地剖析作品,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其创作时的情感,从而将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全部激发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作品,被作品所感染。

例如,初中教师在教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跟郭沫若相关的资料,从而了解郭沫若一生坎坷经历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然后再带领学生结合诗句去感悟“天上的街市”的美好。作者赞美“天上的街市”其实是表达了自身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体现了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学生在掌握这些情感的基础上再诵读诗歌,便会在情感的熏陶下进入作者创造的意境中,体会到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3.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由此衍生出诸多高科技产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时,就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教学手段予以优化,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应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借助图片、声音等形式对情境进行再现,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进而感受到真实、客观的情感。利用设置客观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再结合自身感悟,进一步强化情感体验与意识,可取得更加明显的情感教育效果[2]。

例如,在教的《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课前准备好的集音乐、画面、朗诵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先让学生观看,当学生欣赏完北国的壮丽雪景之后,再带着情感去朗读诗歌,不仅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而且可感受到的宏大气魄和宽广胸怀。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还可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抓住诗歌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情感

在诗歌中,很多抒情句和议论句中蕴藏着诗人的情感,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因此让学生把握好诗歌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第6篇

一、在质疑驳问中培养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应根据学生实际,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讲《愚公移山》后,我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与搬家”、“移山与挖隧道”的看法。通过讨论比较,认为移山不如搬家,但为什么课本写移山呢?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颂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了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项链》时,当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时候,她的命运如何?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驳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的观点独到,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思维创新的成功。如教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当堂驳问:流星应用“颗”,为什么用“朵”呢?是作者写错了。我引导学生把“花朵”、“烟花”等现象与流星结合起来,学生思维中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流星形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对“朵”字产生了一种审美的体验,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创新思维,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我问学生:“皇帝赤身游行大典之后,想起那个诚实小男孩的话,会怎么办?”教《古代英雄石像》,我引导学生想象:石像半夜突然倒下来,碎成千万块,在倒塌之前,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上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又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谁时,我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一般小说标题中所涉及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如《孔乙己》、《骆驼祥子》、《范进中举》等,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不是主人公?”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时,我从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在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因势利导,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求同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学生积极求异,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不同角度提出的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往往是良莠并存。教学中必须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焦点问题,通过讨论争辩,再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使学生认清是非曲直,统一认识,培养创新思维。如学完《俭以养德》后,我设置这样问题:本文证明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之间关系:(1)三个分论点可以任意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2)第一个分论点和第二个分论点可以颠倒,第三个则不能,因为第三个分论点在含义上比前两个分论点深刻;(3)都不能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问题提出后有学生意见不一。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思维,我把每种情况选一个代表,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观点的理由、依据,然后组织学生针对他们所说的理由、依据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据理力争。最后,我把学生的认识统一起来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统一,变异为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在联想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第7篇

用立体的视角让平凡的素材不平凡

所谓“立体”,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风景进行描绘,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阿里山纪行》中对阿里山原始森林的描绘就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来表现阿里山原始森林的静谧,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在一动一静中展现普通素材不一样的美

善于将风景中的动态与静态的素材结合在一起描写,会使文章更生动活泼。如《老山界》一文中作者对半山腰听到的声音的描绘就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把眼中的路途描绘得若人间仙境一般曼妙。

学会处理小素材和大素材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小素材即陪衬的背景,就如绿叶,大素材即描绘的重点,就如红花。如《钱塘湖春行》中由早莺新燕写到乱花浅草就是典型的点面结合的方法。

善用想象和联想让素材更有光彩

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第8篇

一、以感悟为基础,以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方式去激发其探究热情,理解语言教材

情境是富有形象感,充满感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在诗歌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诗歌内容相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诗歌的剌激物――一段音乐、一个画面、几张图……都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因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其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这些媒体的介入,使得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更浓,理解更深,提高学习诗歌的效率。

如教学同志创作的《沁园春・雪》,我首先播放MTV《我爱你,塞北的雪》。学生欣赏画面上一幅幅壮丽多姿的北国雪景,听着经典的歌,看着美丽的图画,心中豁然开朗,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从而引出《沁园春・雪》这首诗。再配音范读课文,音乐激越而悠扬,激发学生随着音乐亲自朗读课文的激情,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和雄奇、雪景的气势磅、诗人的大气豪迈。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做个性化赏析。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如《观沧海》一诗的插图:茫茫大海汹涌澎湃,海风吹拂着登山远眺的雄心勃勃的诗人,战袍飘飘……使人如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二、调动审美主体――学生的生活体验,将诗歌的元素化为自身情感活动的基础,步入诗歌的境界

在教学中,结合诗歌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可以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来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巧妙地引导学生心神“入境”,从而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象,领会诗歌艺术的魅力。正如叶圣陶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如在教学郭沫若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教师可在课前选择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把学生带到高高的楼顶上,极目远眺。从街上的万家灯火,到空中的满天繁星,让学生尽情想象,寻找天上的“街市――物品”及“天河――牛郎织女”,体会到诗人以繁星和街灯互喻,周环往复,相映成趣,创造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明星”想象为“美丽的街市”,“那朵流星”美化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夜空是那么奇丽动人,那么荡人心肺,犹如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感知就会引导他们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进而引发联想,产生审美想象。

三、加大审美主体的情感投入,调动全部感情蓄积,实现审美的把握

1.反复吟诵,感诗韵。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且有美的旋律及和谐的节奏。诗的语言凝练精辟,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意。如余光中的《乡愁》,此诗具有强烈的建筑美和音律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整体把握诗歌,揭示诗歌的意境。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针对学生往往只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联想而忽视了全诗意境,扣住“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特别是“空留”一词引导学生去品味全诗的意境。诗人“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面对恶劣的环境,离乡背井,送友上归途,思乡却又不能辍志,既为友上路高兴,又为归途艰辛担忧。离情别绪交织着对北国雪景绮丽、凄迷的咏叹,人、雪、歌浑然一体,看似沉重实则深沉、豪迈,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