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记叙文课件

记叙文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记叙文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叙文课件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48-02

2013年12月,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一场教学技能比赛,指定赛课课文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授课时间为1个课时。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作者通过这个经历得出人生感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认真地解决每一个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作者的感悟给人以启发和教益。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按照教学常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授课时间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用记叙文六要素的方法复述课文,并请学生说一说从文章中悟到的生活哲理。第二课时是让学生掌握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烘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七年级新生经过前面3个单元的学习,大致掌握了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那么,在赛课时,教师如何做到既把2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为1个课时进行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又能在授课中体现语文教学具有情感、美感、语感的“语文味”呢?在分析了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和特点后,笔者将整体把握故事并领悟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深入探究人物特点,进行创造性阅读作为教学重点,将寻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掌握运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现人物心理变化作为教学难点,训练重点是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以及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体会“语文味”

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是关键。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的亲身经历导入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因此,笔者以作者的一个小故事导入教学。内容是:“在二战期间,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到了一项任务,那就是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出发前,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的画面一直浮现在这位上尉飞行员的脑海里。但是,当他驾驶飞机滑行在跑道上时,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飞行20分钟,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到达荷兰后,他又告诉自己:接下来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飞行员终到了德国,完成了侦察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的启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上尉飞行员是谁?”学生回答:“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的那一段经历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小时候的故事中去获取丰富的教益吧。”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不但语言浅显易懂、生动细腻,而且思路清晰,即通过一件往事,感悟一个人生哲理。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因此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由阅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只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做好教学引导。学习此文,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记叙文六要素的基础上,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掌握课文内容,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领会文章蕴含的哲理。于是,笔者提问学生:“同学们还记得小学时我们学过的记叙文六要素吗?”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回答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接下来笔者给学生提示在课文中还有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比如,表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的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表现作者情意的句子。同时向学生提出要求:按照每分钟500字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在文中画出表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性语句,限时4分钟。由于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然后,笔者让学生根据已经找到的关键性语句,复述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把握得更加牢靠了,并对课文蕴含的哲理也有了初步的体会,此时,教学可以进入合作探究环节。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味“语文味”

对一个进入初中才2个月的学生而言,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很有意义。刚迈入初中校园大门,学生心中充满了对初中生活的设计与规划,但是学生毕竟年幼,缺乏生活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有时遇到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童年时候的经历,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按照初一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将课文从头到尾都讲完,应当有所侧重。因此,在设计教学时,笔者的思路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自主研读课文,在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定的文段时体会文本蕴含的哲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体会语文的情感、美感、语感。

在这篇课文里,最扣人心弦的情节,如父亲引导“我”下悬崖,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我”的心理活动。据此,笔者以“我”的心理变化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教给学生运用找关键句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做到设计的问题简洁合理,指向性明确,这样既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又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达到多角度阅读课文的目的。在教学时,笔者对学生说:“通过默读和复述故事,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按顺序在课文1―15自然段中找出关于“我”的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小伙伴们都能顺利地上下悬崖,只有“我”被困在悬崖上。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时还需要教师做出具体明确地引导,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笔者先做了一次示范:在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关键句“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勇敢活泼,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从中可以看出“我”渴望自己勇敢活泼,但是因为从小妈妈就叫我不要冒险,所以我的胆子一直不大。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按顺序接着往下找文中的关键句。很快,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找出了他们认为的有关心理描写的句子和词语。学生每找到一处,我都要求他们仔细揣摩,领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然后以自己的理解朗读文中的语句,以此来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情感和语言美感。

在品析人物形象时,笔者是这么设计教学的:先以一个问句――那么胆小的我,后来成功脱险,得益于谁的帮助”完成转折。学生回答:“父亲。”于是我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从课文16―23自然段中找出关键语句:1.父亲是如何引导“我”脱险的?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2.父亲引导我脱险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3.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什么感悟?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以上问题。上述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大胆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整个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有的学生找到关键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笔者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关键句,品味“似乎”一词体现了“我”迈出第一步是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是向前伸的意思,写出了“我”的胆怯和小心翼翼,“踩”到石头后,第一步走好了,“我”有了信心,得出课文采用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这一结论。

除了领会课文蕴含的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让学生将领悟到的情感正确地表达出来,我让全班学生朗读课文第21、22自然段,要求学生读出“我”从害怕到有信心再到信心大增的感觉,体会“我”是如何从极度恐惧变为心里“充满巨大的成就感”。待学生对“我”的心理活动有所体会后,笔者又回到导入教学时给学生说的“我”成为孤胆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第3个问题,学生就能够深刻地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学会语文的“语文味”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地处理。针对七年级学生在写作文时存在叙事简单,不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等现象,这篇课文正好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范文。笔者设计的拓展延伸环节,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在教学这节课时,正值段考刚结束,笔者将教学活动设计为让学生就“段考试卷改完了,语文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拿到试卷前后,你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写3―5句话,学生对语文考试成绩的期待以及看到成绩之后的心理活动记忆犹新,这个环节让学生及时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体现出了期待、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很到位。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对于运用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印象深刻,达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记叙文课件范文第2篇

英语阅读能力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在各类考试中占的比重很大,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但学生因词汇及对不同文体阅读技巧的缺乏,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文章要点,经常陷入一片迷茫中。面对广大学生面临的苦恼,教师在原来借助课本、语言、表情、手势、板书、挂图、录音机、幻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改进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对语篇的畏惧感,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想就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果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优化导入,制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件

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多媒体教学的集成性,体现在它能够把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展示出来,可以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体裁的阅读材料设计导入环节,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感人的歌曲及电影画面和片段等各种多媒体材料导入, 使学生对所学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课件在整体设计上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且还要使课件的展示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可只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复杂的、抽象的、不常见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的浅显的、动态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景,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配合,通过自己或与同学们的协作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二、发挥交互性,有利于师生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师作为唯一知识传播源的格局,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在阅读教学中,不同文体的阅读指导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出不同的阅读要求,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使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正确率大大提高。如记叙文可分为传记类和故事类。学习传记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时间为主线。按照这个线索学生便能很快找到相关的事件。一般小说和故事类文章情节性较强,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特点进行阅读,就能使他们很容易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总之,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优势组织、指导、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和谐、愉悦、民主的课堂气氛。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地寻求和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在课件中经常注意把所谈的话题与实际联系起来,并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共同协作探讨解决的办法,这样既锻炼了口语又联系实际,巩固中有创新,也许他们的想法有时不免显得幼稚,但很独特有新意,应予以鼓励。从讨论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身上所潜藏着的巨大才能。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规划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四、寓思想教育于阅读课件之中

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还担负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知,情,意,行的转换过程。电教手段为实现这些转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思想得到了升华,感到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起到了导航的作用,进而喜欢阅读并且自觉把阅读当成课余的一种爱好。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应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我们尽量要利用手头的材料启发学生,让同学们在技能与思想两方面得到双丰收。

五、发挥开放性,增大阅读量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打破了学校、教室的空间概念,提供了一个适宜现代教育的新型时空环境,为延伸教师教育范畴,拓宽学生知识面,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通过上网,从英语天地、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原版名著等栏目中下载地道的但又符合高中难度的文章,英文小说、诗歌、散文、歌词、谚语、名言警句等,利用网络共享,并且鼓励有电脑的学生把从网上自己读过的好文章保存下来,同学之间互相交换,这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既巩固了所学的阅读技巧,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同时也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得到了美的享受。

记叙文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背诵;目的;兴趣;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发展智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为思维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养成学生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古诗文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久远,文字的晦涩、枯燥让人难以理解,学生对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多鼓励、重视多角度、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应遵循直观性、参与性、新颖性的原则。在背诵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并指导学生,教给学生有效的背诵方法。

一、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背诵是项实实在在的脑力劳动,须下番功夫,但一味的死记硬背,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背诵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想方设法引发他们的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运用课件或教师范读,创设情境

课件能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图片、动画的演绎出来,学生用视觉听觉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字变得有形有情,学生理解容易了,兴趣自然就来了。再通过老师有感染力的范读,适当的讲解,学生自会多读,熟读、再背诵。加上初中课本里的背诵篇目都是些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学生一旦受到感染,就产生了背诵的欲望,甚至背上了瘾。

2、组织竞赛,化枯燥为趣味

中学生好胜心强,因此,我在教背诵故诗文时,定期举行“背诵对抗赛”。形式有二人结对比赛,男女生比赛,小组对抗赛等。将背诵题目写成小纸条,各组抽签背诵,然后在全班进行公开赛。其次,还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上背诵默写课。背诵诗文本身是要苦练的,通过比赛的形式,就把苦练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每经过一场竞赛,学生背诵的热情就涨高了几分。

3、移花接木,巧用巩固

在平时的日记、周记和作文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大胆引用或仿写,对能做到的同学,我均用鼓励的符号标明“学以致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成功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这中积极的情绪将推动他们去背诵更多的语言材料。

4、角色表演,情趣背书

中学语文中很多文章,角色分明、台词丰富,而且具有故事性、戏剧性。学生先读后演,角色互换,情趣顿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何愁课文难背?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采用分角色表演形式,让学生用文言文语气和现在通俗话的语气进行角色背诵,学生在角色感悟的情趣中理解记忆,结果很快就背诵出来了。

二、掌握几种有效的背诵方法

学生产生浓厚的背诵兴趣,只是具备了背诵的主观欲望。真正克服背诵“耗时多,效果差”的通病,还得根据记忆的一般规律和所背语言材料的特点,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背诵指导。

分层式背书的时候要弄清文章的行文层次,来龙去脉,运用板块记忆法。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从攻城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从守城角度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四段得出结论写治国之道。这样,在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分层熟读,边想边背,就可以一气呵成。

诵听法将“听人读”与“自己背”或“对话式”,交替进行,通过各种感观,获得背诵效果。其程序一般是:一组同学朗诵,其余同学静听,或互动式进行。朗读时尽量不看书,颇似播音员。如《曹刿论战》的背诵,难点集中在对课文第一段的记诵上。在理解曹刿所说的“小惠”、“小信”、“忠之属也”分别指鲁庄公做的什么事,解决这个难点后,再抓住庄公之“鄙”及曹刿之“运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背诵全文,可用两人对话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那么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选择法背诵不同文体的文段,应选择不同的方法。背诵记叙文,要切实了解和掌握有关的事实。分清记叙顺序。对游记散文和说明文,可追踪进行背诵。如背诵论文,就需要分析论证层次。弄清它的论证层次,背诵也就容易多了。

记叙文课件范文第4篇

如讲记叙文,就让学生体味到人情、人性的美,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关心爱护环境和周围人的意识;讲说明文,就让学生感觉出大千世界的博大精深和人类智慧的高超绝伦;讲议论文,就让学生会体验到逻辑思维的美,激起他们思维的成长。在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这也是我们应用美进行文学教育最易成功的地方。

1、美读

俗话说:先声夺人。教师通过声情并貌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也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艺术功底,需要较高的技巧。

例如朗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二部分,以悲愤的情感、低沉浑厚的语音、缓急交错的节奏读出;读《诗经・关雎》,则以愉悦的情感、明快的语音、舒展的节奏读出;读《荷塘月色》则适于配乐,圣桑的《天鹅》最合适,音乐的旋律配上著名朗诵家的功力,就更感人至深了。《梁祝》、《二泉映月》、《命运交响曲》、《秋日的私语》、《蓝色多瑙河》等名曲应该成为我们的常客。

2、美赏

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氛围、诗歌的画面感,是需要通过老师加以渲染描绘并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入境,情感得到升华。

《我的空中楼阁》是篇美文。我们就要从绘画美、色彩美、动态美等角度加以揣摩。《雨中登泰山》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文、美在思想、美在结构、美在语言,自然的秀美、人文的奇美、思想的纯美、结构的精美、语言的优美给我们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

3、美析

文学作品的深刻性往往表现为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其美学意味不是一目了然、唾手可得的,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挖掘、探索,“披文以入情”。

在分析课文时要做到语言美,有激情,有思想内涵。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原来如此!……”这个句子中,省略号里蕴涵的无穷意味:“我”是如此震惊、愤怒、悲哀……青年们是如此果敢、坚毅、壮烈……敌人是如此的卑劣、凶残、暴虐……。所谓“哽咽不能语”,是先生此时此刻的情态;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这个省略号所产生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是鲁迅先生在这个省略号里发出的惊雷似的呐喊!

当然传统教育经过上千年的历练也自有其长处,我们应在吸取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的直观、高效和美感做一些课件,发挥网络的优势,展示一些优秀的课件和播放一些有价值的影像资料,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另外一点也特别重要,那就是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教师作为学生的审美对象,既有内在美即学识和才能的欣赏,也有外在美的要求,而且内在美也是可以通过外在美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自觉地从这方面来塑造自己。教师的仪表要整洁、朴素、端庄、大方,高雅而又有时代感,严谨而又和蔼可亲;教师的言谈要规范、明快、睿智、幽默,其中幽默是最高层次的语言美,是智慧的闪光,灵魂的火花;教师的举止要庄重、潇洒、热情、随和,深思慎行而又机智果断,原则性强而又灵活变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相信听这样的老师的课,会如沐春风的,哪里还有厌烦之理?

记叙文课件范文第5篇

一、多媒体有效教学可以起到引领入境的作用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上课一开始我们可以先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学生的心从课间收回来,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一下,为这节课打下好的基础,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上课了。例如,我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学生很难入境,因为刚刚上课,感情无法完全投入,怎么办?我这时就利用多媒体,先放一段《母亲》的歌曲视频,把学生的情绪培养起来后,再进入课文就容易得多了。

二、多媒体有效教学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知识

多媒体有效教学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学语文里不仅包括记叙文、论述文、散文还有诗歌和说明文以及文言文,特别是文言文特别难懂,有时学生难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更直观地给学生展现出来,让他们更深层地理解其中的意思。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这一课时,我首先放一段那个时期战争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大概年代和局势,然后使用了Falsh所制作的动画,伴随着配乐的课文朗读,花木兰替父从军、从军途中、获胜归来等几个过程的画面逐渐展示导入这节课,我觉得这样学生会记忆更加深刻,当他们忘记每句文言文怎样翻译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当时的图片或视频,这比只用口头描述要具体、深刻得多,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不易忘记。

三、利用多媒体能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适时、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像说明文这样的文章如果不辅助其他教具,只凭教师口述,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没有激情,整堂课即使教师滔滔不绝,而学生却都昏昏欲睡,因为他们不知道你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所以根本就不会感兴趣,如果有了多媒体就会不一样的。例如,《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如果用多媒体就会显得生动有趣。首先,教师出示各种云彩的分布,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其次,教师出示一幅幅美丽的云彩的画面,然后再根据课文分析它们各自属于哪种天气,让学生对于文本中云的描写有了初步的形象积累;最后,展示出一幅幅云彩的实景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认为它们最像什么,并比比看谁说得最好、最美、最生动,学生的积极性立刻就被调动起来。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达到了课内和课外“双赢”的目的。

四、多媒体在颂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里有颂读课文,就是让学生通过颂读更能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感情和融入到课文中去,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有效教学完成这项任务。例如,教读《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先通过多媒体把保尔·柯察金当时去墓地前的情况以视频的形式播放了出来,跟随背景把这篇课文有感情地颂读了一遍。学生看着视频电影,感受着保尔当时的背景,才真正明白了保尔当时的心境。接着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在贵州省某个旅游景点,一家人乘坐的缆车突然发生事故,爸爸妈妈用四只手把自己孩子托起,结果父母都在事故中身亡,孩子却幸存下来,视频结束后,我又用多媒体播放了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曲,同时告诉学生这首歌就是著名歌星韩红为这个故事编写演唱的。让学生彻底明白生命的意义,而不是只局限于课本,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事情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记叙文课件范文第6篇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作者拟题往往是精心构思所致,抓住题目,常能得其要旨。教学中,利用题目中的留白,巧妙地设计研读专题,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有利于更好地读懂课文。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我在揭示课题时作了如下的引导:根据课题猜想一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题目中关键词是“天堂”,课文应围绕鸟生存的优美环境――“天堂”来写;有的说,课文可能会写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发展自己的见解。

二、利用叙述中的留白,激活思维的求异性

在记叙文中,由于构思炼意、布局的需要,往往会把有的情节一笔带过。而在一两句简要的叙述中,常有让人思索的留白。在教学中,抓住叙述中的留白,设置值得探索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荷花》一课中学生通过课件演示的观看,调动已有经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那朵已经开放的荷花,真像一位穿着白沙裙的小公主,随着微风翩翩起舞……在学生驰骋的想象中,更能感受到荷花的美,这不经意的“补白”,远远超出文字本身所蕴涵的美。

三、利用关键词的留白,激活思维的深刻性

课文中有许多具有很强表现力和概括力的词语,有的直接关联到文章的中心。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词来解读教材,进行语言训练,往往一个教学环节能达到多重的教学目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这样处理“饱经风霜”一词。

师:(故作惊讶状):课文学完了,大家提出的“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了讲了呢?

师: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熟悉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好吗?

这个留白填充训练一举三得,一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二是理解了词语“饱经风霜”;三是练习了写人物外貌。

四、利用标点符号的留白,激活思维的发散性

有的课文中,标点符号寓有深刻的内涵,耐人寻味。如《穷人》中有这样一段话: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从这一连串的省略号中,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既温柔又善良的女性,而省略号所省略的,则是桑那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充实省略号的内容,把当时桑娜的想法叙述出来。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同时,也理解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五、利用课文结尾的留白,激活思维的创新性

有的课文结束了,却让人有一种怆然若失的感觉;有的课文,又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这样的结尾是发人深省的,是留有空白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在不违背课文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合理地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无疑会十分有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熏陶。

记叙文课件范文第7篇

一、揭题应用,学生便于获得具体的表象

一节小学语文课的起始教学,学生往往急于知道这节课或这篇课文要讲什么,是写人物还是写景的,是诗歌还是记叙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为看清上述问题以满足学生求知欲,通过大屏幕投影画面等,使学生获得清晰形象的表象,对体会文章的语句、内容提供了方便。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时,教师先板书课题后,放映南京长江大桥一些片段,并采取慢放定格、放大手段,便逐渐认识到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大”,结构先进,气势宏伟。再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文,只凭课文内容学生不易真正体会到那种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精神。教师课前做好课件,又搜集一些工作场景方面的资料用于教学中,学生对的忘我工作精神有了深刻了解,由此产生对总理无比敬重的思想感情,更加热爱总理。

二、为突出重难点应用,学生容易理解课文

多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图、文、声、像并茂,学生难以感知的内容,可以用它辅助解决。小学语文《飞夺泸定桥》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飞夺泸定桥时那种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必须用多媒体辅助解决。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泸定桥及周围环境一点也不了解,沪定桥是什么模样,结构是否坚固,一无所知,夺桥过桥时有无危险,更无从谈起。教师只凭文字讲解学生根本无论法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泸定桥形态结构,桥两边各有两根铁链,就算是桥栏杆,底下共有9根铁链,连一块木板都没有。波涛声震耳欲聋,江水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学生对泸定桥的结构和险要有了清晰认识,再启发学生对照文章内容理解为什么称“泸定桥”为“天险”时,音频播放器中不断传出“轰隆隆”的大炮声,更渲染了当时战斗气氛紧张激烈,飞夺泸定桥的艰险更为突出。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第七自然段,它是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核心段落。教学本段时,教师要提出:“怎样不怕牺牲奋勇夺桥”,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对该段情节初步了解后,教师再演示课件,让学生观察18名勇士英勇夺桥时伴随喊声、冲锋号声、枪炮声、紧张雄壮的音乐声,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于夺桥现场,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中心思想,对战士勇夺泸定桥的革命精神更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由此产生对战士无比敬重的思想感情。

三、欣赏课文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欣赏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思想内容,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教师教学《燕子》这课时,赞美春天可借助燕子美丽,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用大屏幕播放图片、动画等,学生对课文很容易理解,文中优美语句也得到欣赏,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师采取边朗读边播放画面,之后再让学生分角色读,默读思考第一段落:柳树抽出枝条,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等这幅美丽的画卷,谈谈欣赏这段后的感受,指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看电影《桂林山水》,学生仿佛亲临桂林,目睹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全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记叙文课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有机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情感的脉搏、奔腾着情感的激流。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在强化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目标的渗透,把课堂设计成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思想情感。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情感投入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亲密度直接关系到其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投入。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潜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化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心灵相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把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天性和天职,把春风化雨般的师爱作为语文教学唯一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不失时机地展示师爱的纯粹、理性和艺术。其次,要运用换位意识,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学习、生活的合作者。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激励、欣赏、期望为出发点评价每个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能够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状态下主动认知、积极思维。

2、创设新颖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情感态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以具体的客观事物为依托。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教学环境是否轻松、舒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刺激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为学生的情感活跃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根据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难以通过课文的描述形成深刻认识的现实,伴随课文阅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课件创设出的新颖生动教学情境给学生“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实施情感渗透,让学生在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3、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告诉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挖掘是情感激发的前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以文章中四次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为主线,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路径,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父子之爱。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主题。

4、读出文章情感信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朗读课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语文素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对文章情感内涵的深层次体验。初中语文教学既要求教师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音语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更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编演课文剧等方式演绎课文,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展示文章情节、表达内心情感。如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我们就指导学生在通读课文后,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用自感自悟的表演诠释文本的内容,通过对孔乙己这个既可怜又可憎的人物形象塑造,真切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初衷。